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水文化與旅遊

水文化與旅遊

發布時間: 2021-02-12 19:18:47

㈠ 簡要談談風水文化與旅遊之間的關系

首先旅遊都是去看山、景、林、路、建築大自然的風貌,所有的建築都是以內居善地來修建容的,坐向都是很考究的,以前的建築都比較有特色,所有道觀廟宇從山門華表到殿堂屋脊,每一處都有講究,松、鶴、蝙蝠、花、竹、石。現在的建築隊佛道都有了改變,加進了更多的藝術成分在內,也就是應一句老話,集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的地方就必定有可游可看的許多風水文化在內,如果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與山水產生共鳴,可以激活自己的潛在能力、靈感,大家應該知道,幾千年留下來的名畫名句都是來自於美麗的大自然,就看你怎麼去看,什麼心態什麼位置都會有不同的效果,橫看成嶺側成峰!

㈡ 水文化藝術與水文化的關系

人類要生存、繁衍,絕對離不開水。水利、水利工程與水文化之間的關系密切不可分。通過闡述我國水利工程與水文化的內涵,並從我國水利工程與水文化的歷史沿革與演變,論述了水利、水利工程與水文化之間的辯證耦合統一關系。

地球上的人類要生存、繁衍,絕對離不開水。人類社會的演替和發展以及其相對應的水文化也都離不開自然生態水環境所提供的客觀基礎。
一、我國水利工程與水文化的內涵

從古至今,在各項水利工程建設和各種水利事業中都必然要創造與其相適應的水文化。而各個時代和各個時期的水文化,又反過來促進人類對自然生態水環境的重新認識,並把這種觀念、思想、行為、價值觀等反映於水利工程建設和所從事的水利事業工作中,形成新型的對應於這種水文化時代或時期的水利工程和水利事業。因此,水利工程、水利事業與水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種持續演替發展的辯證耦合統一。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水文化是人類對人類社會各個時代和各個時期水環境觀念的外化,是人類為適應自然生態水環境與滿足興利除害需求的一種方式,也是人類指導自身行為和評價水利工程、水利事業的准則,以及人與人之間對於在從事水利工程建設和水利事業工作活動中,進行經驗交流和總結與評估其效果、效益及其價值的准則。同時,水文化也反映著人類社會各個時代和各個時期一定人群對自然生態水環境的認識程度,以及其思想觀念、思維模式、指導原則和行為方式。中國的水利工程、水利事業與水文化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我國水利工程、水利事業與水文化之間的關系是,中華民族自古迄今在對於水的領悟規律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帶有獨具中國特色的觀念,從而形成我國水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

二、我國水利工程與水文化的歷史沿革與演變

我國治水歷史非常悠久,治水經驗十分豐富,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1.我國秦代以前的水文化

我國水利建設歷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由遍布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遺址可以明顯地看出,遠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這些遺址都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在全國幾乎每處江河、湖泊和宜牧草原,都有先民活動的遺跡分布在這些水源的附近。可以說明,原始社會人類活動的分布都是與水源的分布共生的。世代相傳的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始社會的水文化。傳說鯀用堵法治水失敗,只好自沉於羽淵,化為玄龜;而禹因受啟示於龜背文(紋),用疏法治水獲得成功;《洛陽記》載,「禹時有神龜,於洛水負文列於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致使後人在治水之前,均祭祀神龜,治水中,澆注大龜,以鎮水妖,永保平安。

我國進入奴隸社會,有記載可查考的最早的水利設施約在公元前兩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龍山文化,就有鑿井技術和陶制排水管道的記載。到公元前1600~前1100年前後,商代有關水利工程的文字記載了溝洫井田制度。公元前1000年前後,西周時期,已有蓄水、灌排、防洪等水利工程、水利事業的記載。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郡守李冰興建都江堰工程,鄭國修建的鄭國渠(即現在的涇惠渠前身),楚國修建的芍陂等,至今仍存在,經擴建、改造和發展,繼續為人民造福。在黃河下游兩岸,各諸侯國自築防洪堤防,「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以堤防保護本國,又以鄰為壑,彼此「水攻」。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才廢止了「水攻」,統一了全國水政。這些都表現出我國奴隸社會時期水文化的主要特徵。

2.我國察代以後的水文化

在秦代以後,我國進入了長時期的封建社會,其中經歷了三次統一與三次和平時期,從而也帶來了三次水利的大發展和人口的大增加,相應地,我國水文化也經歷了三次大演變和大進展。

(1)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為統一治理江河,發展灌溉創造了條件。此時期的水文化為適應自然、滿足人口增加及安居樂業的需求,對江河堤防實行「決通川防,夷去險阻」;水文化的代表性灌溉工程有關中的鄭白渠、成國渠,以及為開拓嶺南修建的靈渠,使湘漓通航。自漢代起,為鞏固國防,在西北屯邊墾殖,開發了青海的湟水流域、寧夏的河套地區和甘肅的河西走廊。

(2)隋唐宋時期
隋煬帝修通了南北大運河。特別是唐朝,國泰民安,長江流域大規模開墾荒地,修築圩垸,以及荊江和漢江堤防;塘堰灌溉遍布,並已有提水灌溉,灌溉面積大為擴大,作物單產和總產大大提高。公元1069年,宋神宗時期,支持王安石變法,水文化出現了《農田利害條約》法令,設立了農田水利官,「四方爭言水利,古陂廢堰,悉務復興」。北宋徽宗,提倡圍湖造田。南宋時期,珠江口大規模修堤圍墾,太湖、浙東建設海塘,以及著名於後世的蘇北以范仲淹命名的「范公堤」等。唐詩、宋詞,人文傳記和小說興盛,以及李白、杜甫、王羲之、柳宗元等詩詞和書法家都給後世留下了大量有關水利方面的文筆墨跡。此時期的水利工程與水文化相互交

㈢ 關於水文化的知識

東方紅在對方會早點睡著對方是真正的飛灑額額戶口和健康

㈣ 開封水文化旅遊資源有哪些

開封的水文化旅遊資源有黃河,還有清明上河圖

㈤ 杭州水文化是什麼

所謂水文化,即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日積月累形成的關於如何認識水、利用水、治理水、愛護水、欣賞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提到水文化,不得不提到城市水文化。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集中地,更是創造文明的人類得以棲身的居所。城市建設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系,涵蓋地理、氣候、產業、人口發展戰略等各個方面的經濟、文化因素。不論城市如何發展,總得以水為先。水對城市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也是貫徹始終的,但歸納起來大致這么幾種:一是不少城市自然因水而誕生,而那些非自然誕生的城市在選址上則很大程度考慮了水的作用,水在城市誕生的過程中,直接影響其風格和布局;二是人類逐水而居,為城市積淀了大量的有關水的文化,它們最後便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三是城市的水文現狀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的環境現狀。水文化在城市形成運作的過程中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1城市創建與水文化 1.1中國古代城市的水文化 中國古代對水的傳統觀念,是把水看成具有靈性、人性之物,認為水代表了天地智慧。水運時代,城市之間的聯系及經濟交流主要依託河流,隋唐時代修築了廣通渠、通濟渠、江南運河和永濟渠,最後形成隋唐大運河,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溝通全國的運河網,大大提高了當時的漕運水平,增強了國力。 古代城市中的水體按理性文化要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a)神聖性:由帝皇嚮往神仙而來,把水作為天山瑤池,布置於御花園、皇宮中,如南朝建康玄武湖、六大都太液池、清圓明園福海。 b)智性:即文學家提倡的「智者樂水」,把水當成陶冶情操之物,有時也當成鏡子或故意弄曲折,有時聽水聲,有時觀魚、觀荷;水面可大可小,可寬可窄,可曲可直,富有詩情畫意,多見於造園。 c)靈性:宗教或風水觀念,如寺廟的放生池、蓮花池,在陵墓規劃中,水體又是極重要的靈性之物。所謂「葬者,乘生氣也……,界水而止」,是以水(河道)為界。 d)宏性:借用大自然水體的壯麗景色來烘托城市或建築物,如昆明大觀樓借用「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岳陽樓依託洞庭湖,黃鶴樓依託長江等,這種宏性水文化要求建築物突兀,氣勢不凡[1]。 1.2中國現代城市的水文化 享譽世界的城市學家伊利爾沙里寧曾經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裡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麼。」他的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文化的外在體現、是凝固的文化形態,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城市與之相呼應[2]。 現代城市,大都是在古城鎮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水,城市的發展也帶動了水文化的發展。在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人們發揮想像能力創造的與水相關的各種設施、景觀五花八門、隨處可見。如人工河流、人工湖泊、假山瀑布、人工噴泉、人工溫泉、親水平台等等。這些設施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建設越來越多,這也是人們追求人居環境更美、質量更高要求的反映。這種人工設施集實用與藝術功能於一體,為城市環境美化、園林建設起到重要作用。撇開實用功能為主題的消防、噴灌用水不談,人們把構成城市美化的環境建設中關於水的設施統稱為城市水景。傳統的共識是無水不成景。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水景如黃果樹瀑布、洞庭湖、鄱陽湖等是上天的恩賜,永遠深受人類的喜愛和嚮往。而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對生命之水也尤為鍾愛,但限於城市的條件,只能以人工的方式移植或乾脆創造水的不同形態來滿足人類與生俱來的樂水傾向。自然水景不外乎是水的特殊存在形態,如江、河、湖、泉等。因此,按照水景不同存在的狀態和製作方法來劃分,現代城市水景就可分為人工河、人工瀑布、水幕電影、噴泉、溫泉、人工濕地等多種類別,這些融入人類智慧的高科技水處理的水景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現代都市之中,為都市環境增添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城市的水文化就是由這些自然水景或人造水景構成,但水景本身並不具備文化特徵。所謂水文化,只是人們在設置水景時藉助文化思想的內涵或賦予某種文化范疇的概念而言。在自然景物的微縮移植中,生存需求便是水文化:在水景處理時,因勢利導,走向因地而異,這是道家「道法自然」的文化;水景仿造天然遺產,並賦以動聽而富有詩意的名字,這是文化本身的積淀;若能別具匠心,創造出某種風格、某種地域和文化特徵的結構,則是藝術文化。 2城市發展與水文化的關系 我國古代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內河航運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大運河,更是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城鎮。隋唐時期橫貫東西的隋唐大運河,先後孕育了長安、洛陽、汴梁等一批著名的古都,元代以後橫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則由於溝通了杭州、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聯系而使之更加繁榮,同時在運河沿線也先後形成了一大批與之息息相關的中小城市,如揚州、淮安、徐州、濟寧、臨清、通州等等。 有水使城市充滿活力,缺水使城市走向衰亡。我國古代有四大名鎮,即昌江河畔的江西景德鎮、珠江三角洲的廣東佛山鎮、長江與漢江匯合處的湖北漢口鎮以及運河畔的河南朱仙鎮。因水利條件及水文化的發展,漢口早已發展成為九省通衢的武漢三鎮之一,進入我國特大城市的行列;佛山鎮發展為佛山市,成為我國頗具規模的輕工、陶瓷基地和對外貿易聯系的紐帶;景德鎮以「瓷都」桂冠而享譽國內外;朱仙鎮在北宋時地處運河轉口地帶水陸要沖,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盛極一時的水陸碼頭。後來運河年久堵塞,水運不暢,商貿漸衰,城市也隨之失去活力,成為鮮為人知的荒涼小鎮[3]。更有典籍記載歷史上在上海曾有一個青龍港,港邊有座青龍鎮,在唐宋鼎盛時期,繁華直逼當時的蘇杭,有22橋、36坊,還有3亭、7塔、13寺,商賈雲集,文人匯聚。北寧詩人梅聖俞作有《青龍海上觀潮》詩:「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卻回如鼻吸。老魚無守隨上下,閣向滄洲空怨泣。……」這一切,後來都隨青龍港的淤塞缺水而湮滅了,至今只留下少許遺跡供人憑吊、引人深思。 現代城市的發展和繁榮同樣要得益於水文化的發展。「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之所以聞名天下,正是因為有了西湖。然而西湖美景名揚中外同樣是與它的水文化底蘊分不開的。從遠古的神話傳說到蘇軾筆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西湖的繁榮總是有著深厚的水文化底蘊的。近年來,杭州市打出「人文之都」、「愛情之都」的旗號,將西湖人文發揮得淋漓盡致。此外,杭州市將西湖作為文化根基進行再開發,以西湖為平台,重新恢復西湖博覽會來招商引資,通過文化娛樂活動如煙花大會、茶文化節活動等打造西湖品牌。這正是一個擁有水文化、善於利用水文化的完美體現。作為同是令武漢人驕傲的東湖,除了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全國首批頂級4A級景區、國家級名景名勝區及其面積是杭州西湖的6倍這些參數以外,似乎沒有讓人想到更多,於是就產生了「東湖大,西湖名」這樣的評價。東湖年遊客接待量不及西湖的1/10,旅遊收入不及西湖的1/6。武漢東湖雖然經歷了50多年的開發建設,但在旅遊景觀、設施、交通等方面尚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加上水質惡化、湖面一度被填占、資源喪失等問題,更是不斷困擾著東湖的發展。東湖要發展,在水文化上做文章應是其重點之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多洪澇,水少旱災,關鍵還要能夠正確認識水、使用水,發展水文化。2 200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保證了大約三百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66. 67多萬hm2(1 000多萬畝)。都江堰市也因此而建立發展起來,如今,青城山—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 由此看來,一座城市的興衰,與水是息息相關的。擁有水,並且能夠科學而合理地利用水,讓水與城市完美地融合,城市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縱觀歷史,無論是外國還是中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歷來就是人口經濟最繁榮的地方,著名的義大利威尼斯水城就是典型之一。反之,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其人口數量、經濟能力均明顯遜於前者。 3近年來城市水文化的發展動態 城市的發展和繁榮要得益於水文化的發展。然而,隨著城市向高度文明發展的快速步伐,水文化建設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人類生存發展離不開水資源,城市的生存發展更是要依靠水。決不能讓城市的快速發展建立在破壞水資源、破壞水文化上面,那樣就如同飲鳩止渴。 近些年來城市水文化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景象。對一座城市而言,要大力宣傳水文化,提高全民的護水、惜水意識,創造居民親水的條件和環境,促進對水的合理開發利用;積極營造良好的水文化環境,繁榮水文化事業,開展豐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動,提供精良的水文化設施,提升城市品位和層次。要以城市水域為舞台開展多樣的水上運動、水上旅遊觀光、水上游樂等各種水文化活動;對現有的起著保護水文化設施的城市防洪大堤等要加強保護和維修,同時結合城市水文化歷史積極興建水文化展覽館、水族館等新的水文化設施;積極開發沿江公園、濱水廣場,修建親水建築、親水設施和藝術小品等,讓親水建築成為城市的標志之一。所有這些舉措都是將水文化與城市發展相結合的完美體現,對城市及城市水文化的良好發展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再如長江荊江大堤,在保護荊州、沙市等城市的同時,也成為這些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通過利用城市防洪大堤和退讓緩沖地帶形成層次豐富、錯落有序的立體空間景觀,完成從江面向城市空間過渡和滲透,滿足市民親水的需求。武漢的漢口江灘,通過防洪工程的加強,濱水景觀的營造,使之在洪水季節能夠有效防洪,平日則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昔日凌亂不堪、常遭洪水侵襲的地方如今已成為武漢市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5]! 上海市的城皇廟是一處歷史悠久、令人留連的商旅好去處,如鯽的遊人在蜿蜒的橋上漫步,既可觀水、觀魚、觀蓮,又可購物,悠遊其中。 上海目前又正在啟動一項以「水」為核心將古城朱家角建設成為休閑度假和生態居住的文化旅遊項目。 位於澱山湖畔、具有千年歷史及深厚水文化底蘊的朱家角鎮,經過對水文化的進一步開發,定會將上海的歷史水文化以及千百年來水鄉的特色風貌、生態環境、人水和諧的樣板展現在遊人眼前。與此同時,上海水務局也提出了「開發浦江帶動景觀水系」的構想,其核心內容是呼應黃浦江、蘇州河綜合開發,市區突出親水和水文化,郊區突現自然和生態,打造集景觀、休閑、游覽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景觀水系。 廣州的荔灣湖、泮塘及五六十年代以後人工修建的東湖、流花湖、越秀湖、南湖、鹿湖、雲台花園等親水景點,湖面雖不太大,但各項設施齊備,均是水與文化結合的體現,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頗受居民和遊客青睞。 上述親水景觀在全國仍有許多,它們對挖掘城市文化和水文化的內涵,提升城市整體品味,調整旅遊業發展布局,塑造國際大都市形象,無不具有積極而又深遠的歷史意義。 人工濕地的發展,在城市水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體現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都市活水公園人工濕地塘床系統於1998年初建成,活水公園是成都市府南河綜合整治過程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展示了國際先進的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工藝和成都人悠久的治水傳統及較高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城市水文化發展的較高意識體現。該活水公園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個事實:受污染的無生機的「死水」,經過塘床系統中的各級濕地單元與各種高、低等生物群落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後,變成生機勃勃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水」,反映了活水公園的真實內涵[6]。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和較強的觀賞性,與大都市風景園林建設相融合,成為集觀賞、娛樂和污水處理於一體的旅遊景點,是水文化發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較高層次的應用。而且,對充分利用和節約淡水資源還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因此,成都市活水公園項目於1998年獲得第十二屆國際「優秀水岸獎」的最高獎以及由國際環境設計研究協會與美國《地城》雜志授予的「環境設計獎」[7]。 4結語 城市與水文化息息相關,但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城市水文化氛圍,除了水利工作者需學習相關水利史及生態環境方面的知識,努力使城市與水文化的結合盡量做到盡善盡美,以下幾點可供各有關部門參考。 a)各大、中、小城市應結合城市自身的規模、所處的自然條件、經濟能力、技術水平,量力而為; b)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水利、藝術、建築行業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對城市水利工程進行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使其達到既有水文化的底蘊,又不危及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c)尤其不可忽視的是,要通過廣泛宣傳來提高群眾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各地環保部門應履行職責,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對違法行為初(輕)犯者教育為主,屢(重)犯者從嚴懲罰,這樣,才能做到水為人類服務,人類要呵護水、珍惜水,實現人水和諧相處。

㈥ 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旅遊與山水文化的論文

旅遊(來travel)是人們為了休閑源、娛樂、探親訪友或者商務目的而進行的非定居性旅行,是游覽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關系和現象總和。旅遊的目的是尋求精神上的愉快,世界上最早旅遊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
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現象及關系的總和,旅遊者不會因而永久居留,並且主要不從事賺錢的活動。

旅遊是為了休閑、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她們慣常環境,到某些地方並停留在那裡,但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旅遊目的包括六大類:休閑、娛樂、度假,探親訪友,商務、專業訪問,健康醫療,宗教/朝拜,其他。

㈦ 旅遊山水文化開發的意義

提升當地知名度,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帶動社會進步。

㈧ 比較吳地「水文化」與「湖泊文化」、「海洋文化」及「山地文化」的差異

這幾種文化的差異,與人類生存的周圍環境有關,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類為了生存,不得不適應周圍環境,為此形成獨特的文化。

水文化是指以水和水事活動為載體人們創造的一切與水有關文化現象的總稱,包含了水利文化的全部內容。是從全社會的視野來看待水和水利的。水文化是指以水和水事活動為載體人們創造的一切與水有關文化現象的總稱,包含了水利文化的全部內容。是從全社會的視野來看待水和水利的。

湖泊文化:美麗富饒的湖泊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豐富的水利資源,例如水電、灌溉、航運和對洪、枯水的調節,而且含有豐富的水產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等。湖泊與大江大河一樣,是哺育人類文明的搖籃。華夏民族在長期與湖泊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認識、開發和利用湖泊,並形成了獨特的湖泊文化現象,使中華水文化的園地增添了厚重的內容。美麗富饒的湖泊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豐富的水利資源,例如水電、灌溉、航運和對洪、枯水的調節,而且含有豐富的水產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等。湖泊與大江大河一樣,是哺育人類文明的搖籃。華夏民族在長期與湖泊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認識、開發和利用湖泊,並形成了獨特的湖泊文化現象,使中華水文化的園地增添了厚重的內容。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海洋有關的有關的文化文化;就是緣於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就是緣於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

山地文化,就是與高山丘陵地貌景觀有關的文化。靠山上的植物資源生產生活,甚至是靠山石搭建房屋。

㈨ 中國文化與山水的關系

中國文化寄託在山水之中,山水表達出中國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山水畫中不僅有自然風光,還體現著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從「悠然見南山」到「小橋流水人家」,山水意象蘊含的是人們對精神與心靈棲息地的嚮往與追尋。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又簡稱為「山水」。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自隋唐開始獨立,到了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宋朝,文人雅客對於山水的熱愛更加突出。

宋代山水畫獨樹一幟的繪畫技巧以及構圖方法,尤其體現著古人對山水意境情趣的追求。以山水畫作為媒介,今天我們仍能感受古人對自然的熱愛。

(9)水文化與旅遊擴展閱讀

山水旅遊文化包裝共4種方式,分別是主題文化包裝、品牌文化包裝,產品與服務的文化包裝以及宣傳文化包裝。

與資源的同質化類似,主題也會出現同質化現象,尤其是對於同一區域或者地處相同的歷史文化圈的景區來說,彼此之間歷史傳承相近,文化沉澱和文化符號類似甚至雷同。

如果簡單地談文化包裝,難免會缺乏文化個性,導致資源之間的內耗,而最終難以形成規模市場。所以,在主題的選擇上,景區必須綜合考慮周邊旅遊的開發情況,從大的文化背景中尋找最獨特、最適合自己的立足點。

例如,筆者在對湖北荊門的文化山水旅遊的研究中發現,簡單地提荊楚文化、三國文化,肯定會淹沒在周邊已大規模復制的「荊楚風」「三國風」中,而荊門特有的「老萊娛親」(二十四孝之一)、明顯陵背後卻隱藏著更為獨特的文化內涵——「孝悌文化」。

於是在綠維創景旅遊規劃設計院與荊門合作的項目中提出打造中國乃至東方「孝悌文化之都」的概念,輔以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從而跳出文化的包圍圈。

品牌是對市場最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形象,是旅遊景區通過產品呈現給遊客最美好的一面,包括有形的景區資源和無形的生態、環境、氛圍、文化等。在品牌的包裝方面,人們往往只看到有形的景區,而忽視了無形的資源影響。

雖然難以在品牌打造的過程中做到面面俱到,但是總可以找到最核心的東西,經過文化包裝形成景區品牌。

品牌包裝首先應注意市場號召力。例如,筆者在參與山西省長治市旅遊規劃時就充分認識到上黨古城文脈、太行山水資源之間的結合和互動,凝練出「巍巍太行山,長治久安城」旅遊品牌。

太行山巍峨的形象以及太行山紅色的歷史兩相結合,既尊重了文化、景觀兩條主線,又樹立了長治市旅遊的新形象。

㈩ 簡述文化、水文化、水利文化三者的關系

.水文化與水利文化的概念 文化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是一個國專家和民族的根源,也是一屬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斷前進的推動力。迄今為止,國內外關於「文化」的定義有200多種,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總體而言,...
2.水文化內涵的擴展 水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大文化」范疇。不僅是歷史的文化,也是發展的文化,不僅是繼承的文化,也是創新的文化。水文化的內涵隨著社會背景、人文環境的改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