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旅遊發展形勢
❶ 十三五期間,我國發展國際旅遊服務貿易有哪些機遇及影響
相關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行業「十三五」市場前瞻與發展規劃分析報告》
「十三五」時期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改革的深化年,對於旅遊業來說亦是如此,旅遊地位的持續提升、旅遊產業的質效升級、旅遊要素的創新完善、旅遊服務的軟硬結合、旅遊市場的理性發展……旅遊業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將在轉型升級、幸福生活、美麗中國的建設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改革發展、創新突破成為關鍵。本文將從旅遊業的發展地位、時間維度、推進導向、突破領域四個方面對旅遊業在「十三五」中的改革方向和要點進行全面闡述,以期對「十三五」旅遊業改革發展有所貢獻。
一、創新一個定位
提升戰略地位,構建話語體系。旅遊業是能夠拉動產業、擴大投資、促進消費的經濟型產業,是能夠提升收入、拉動就業、幸福民生的綜合型產業,是能夠降低消耗、美化環境、集約發展的生態型產業,也是能夠傳承文化、創意創新、重塑價值的文化型產業,可以說旅遊業的發展是與經濟繁榮、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文化強國戰略密不可分。雖然當前我國旅遊業正處於一個全民大眾化出遊進一步深化階段,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消費市場,受到越來越高程度的關注,但是旅遊業在國家戰略的話語體系當中仍然是比較邊緣化的,大體還是在第三第四層級,沒有躋身第一第二層級。為此,「十三五」期間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整體構架旅遊業的話語體系,避免碎片化的政策呼應,應從經濟社會環境融合等方面進行頂層謀劃,真正提升旅遊業的戰略地位,使其真正發揮綜合力優勢。總體話語體系應該包含消費經濟強引擎、幸福生活新標尺、民間外交大舞台、和諧社會潤滑劑等。
在「十三五」時期,尤其應該從打造國民福利、通向幸福生活方面入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幸福生活,而旅遊業是生活方式轉型的重要產業,是體現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尤其是在當前服務經濟、體驗經濟浪潮襲來的背景下,旅遊業愈發成為幸福生活的標志。到了「十三五」階段,應該從生活質量、生活幸福角度來提升旅遊地位,提升旅遊話語權,推動從國家層面、政策層面明確提出要求,把旅遊作為重要的國家福利,作為惠及全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旅遊真正成為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讓旅遊業成為惠及全民的幸福導向型的支柱產業。
二、把握兩個維度
把握時間維度,做好縱深研究。「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要基於歷史的縱深和未來的延伸,既要建立在對過去十年旅遊業發展評估、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又要面向未來十年旅遊業發展展望的前景分析,要明確旅遊業取得的成就、問題、階段,進而明確其發展走向、發展領域和主要目標,要把「十三五」五年的發展放在前後十年的時間坐標上去謀劃。
把握空間維度,做好經驗借鑒。「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要基於不同區域主體的發展經驗,既要借鑒我國旅遊發達區域發展的經驗做法,又要學習國際旅遊強國的實踐,把我國的旅遊業發展放在地方經驗和國際經驗成功做法的空間坐標上謀劃。「十三五」時期是中國旅遊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要把握歷史機遇,鞏固發展成果、正視發展問題、總結經驗模式、拓展國際視野,以典型帶動、以先進引領,促進十三五旅遊業更高效的發展。
三、明晰三個導向
目標導向,前瞻引領。結合以往提出的旅遊強國、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等總體發展目標,可嘗試提出更為具象和創新的目標,比如未來十年建設世界五大旅遊強國之一等等,實施國家旅遊品質計劃,構建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在服務質量、綜合效益和綜合競爭力上再上新台階。
戰略導向,實操推進。讓旅遊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呼應經濟轉型、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新常態下的經濟戰略,呼應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生態戰略,呼應幸福生活、民生普惠的民生戰略,呼應文化強國、新型城鎮化的產業戰略,呼應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的空間戰略,全面考量、注重著力、實操推進。旅遊業內涵豐富、體系龐多,但在國家整合政策體系中其實是碎片化的。旅遊業可以與生態、文化戰略和產業結合,但都不佔主導地位,似乎處處都有,但提煉起來,又處處沒有,如何將旅遊業整合打包融入國家戰略,形成以自身為主的完整政策體系也是需要關注的。
問題導向,審視當下。通過時間維度的縱向分析,明確當前中國旅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以作為「十三五」旅遊發展規劃政策提出、項目推進的基礎。當前我國旅遊業的問題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
一是供需層面,旅遊產品結構矛盾突出,有的過剩,有的不足,一方面旅行社、酒店這樣傳統要素出現局部性過剩,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大眾化、個性化、體驗化需求無法滿足,高品質的度假休閑產品嚴重不足;服務結構矛盾突出,遊客出行已經由線路為主導的團隊旅遊模式向目的地為主導的散客旅遊模式轉變,然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及相關的配套體系不能適應迎面而來的散客時代;消費結構矛盾突出,真正的旅遊娛樂消費、體驗消費、文化消費支出不高,但在交通、住宿、景區門票等剛性消費支出比重較高;人才結構矛盾突出,學校培養的人才與實踐需要的人才匹配度很差,難以對接快速變化的旅遊發展形勢。
二是增長方式層面,過去旅遊發展過於注重經濟導向和投資導向,在質量導向、民生導向和服務導向方面有所欠缺,迫切需要引導旅遊運營管理模式從重建設轉向重管理、重軟體、重服務等方面;技術創新不足,旅遊發展的市場化、現代化程度較高,但是科技應用比較薄弱,與科技結合的商業模式創新、裝備製造創新、旅遊產品創新、文化創意創新等還頗顯不足;盈利模式粗放,目前我國旅遊盈利主要靠景區門票和土地收益,綜合型盈利鏈條尚未形成,大地產小旅遊甚為普遍,旅遊盈利的科學性和持續性不足。
三是產業效益方面,無論是經濟效益、品牌效益還是生態效益,旅遊的貢獻實際上並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從其他部門、大眾來說,旅遊部門好像更注重人數和收益增長,使得搞旅遊就像是在搞開發、搞破壞,但實際上旅遊業的綜合效益是非常突出的,「十三五」時期在評估旅遊業的綜合效益上應該有更多的指標或貢獻度的測量。
四、做好四個突破
地位突破。真正提升旅遊地位,把旅遊業提至新常態經濟新動力、國家民生、國家福利層面考量,把旅遊業納入國家福利政策體系,推進旅遊業從產業經濟屬性更多轉向社會屬性、民生屬性、事業屬性,全面謀劃帶薪休假、修學旅遊、區域聯動等,使旅遊業實實在在地納入國家一級戰略體糸。
動力突破。傳統經濟發展動力王要靠兩只手,一隻手抓工業經濟,一隻手抓土地財政,但在新常態的發展格局下這兩只手的引擎作用逐漸減弱,尋找新的經濟驅動引擎勢在必行。旅遊業作為強大的綜合帶動產業,能夠把文化、生態、民生有機結合和聯動發展,能夠釋放高效、綜合的經濟效益,是新時期最好的內生驅動力。「十三五」期間要強化這理念,要從政策設計和產業謀劃上做足做透,要在管理體制上理清理順,讓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市場運營、協會自發活力,使得旅遊業在新常態下能夠發揮更強大的作用。
品質突破。以往的發展骨子裡還是量的思路,更多關注的是景點、產品、賓館酒店等有形內容的建設,總體看到中國旅遊規模水平在提升,但是品質質量提升還很不夠,對質量和服務的重視還很不足,特別是服務體系、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建設。要將旅遊服務提升作為「十三五」時期中國旅遊提升的重要方面,與整個公共服務體系相結合,全面突破。從要素配置向服務體系構建轉變,做好圍繞產業發展的行業服務系統的構建,從粗放服務向精細服務、品質服務轉變,做好個性服務與標准化服務的結合,從傳統服務向專業服務轉變,做好圍繞旅遊的生產性服務和消費性服務的薄弱環節,如旅遊加工製造、旅遊商品設計生產、旅遊規劃設計等。
科教突破。在國家科技計劃行動中,旅遊還比較邊緣和弱勢,要做好科技支撐和教育支撐,強化國家層面的旅遊科技和創新的投入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創新力和影響力的國家級旅遊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新型智庫,做好一批新領域、新產品、新項目、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如智慧旅遊技術革新、行業整合、服務構建等),推進產學研體化的力度,激發旅遊業科技驅動、創新驅動的貢獻值和附加值
❷ 十三五時期,國內形勢有哪些變化
「十三五」將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關鍵五年
無論是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和基礎條件的變化來看,還是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要求和目標來看,「十三五」時期都將成為影響中國長遠發展的重要階段和關鍵時期。
首先,「十三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最後沖刺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從「三步走」發展戰略到中國夢宏偉藍圖,中國的發展戰略與時俱進,也正在這些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得以創造。黨的十六大細化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進一步細化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十三五」時期將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要關頭。
其次,「十三五」時期將是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部署,時間跨度覆蓋了整個「十三五」時期,很多改革任務的關鍵時點都設在「十三五」時期。因此,「十三五」時期是深入推進各項改革,確保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到2020年的改革目標順利實現的關鍵時期。
最後,「十三五」時期也將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轉變的最緊迫階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是解決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關鍵所在。經過多年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發展的路徑依賴和思維慣性依然存在,付出的代價不斷顯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風險不斷累積,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非轉不可的時候。如果「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實現實質性轉變,許多風險都有爆發的可能性,將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總之,「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非常關鍵的五年,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❸ 哪裡有山西省十三五旅遊規劃全文
前瞻產業研究院官網《山西省「十三五」旅遊產業規劃參考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第一章 旅遊行業經濟地位與投資壁壘分析
第一節 旅遊行業定義
第二節旅遊行業社會效益
一、行業發展歷程
二、行業社會效益
第三節 旅遊行業投資壁壘分析
一、行業進入壁壘
二、行業退出壁壘
第四節 山西省地區發展背景分析
一、山西省地區經濟背景
二、旅遊行業山西省地區的經濟地位
第二章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二五」運行情況分析
第一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二五」經濟運行分析
一、行業經濟總量分析
二、行業發展特點分析
三、行業發展成就分析
第二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二五」市場競爭分析
一、行業市場競爭格局
二、行業重點企業排名
三、行業市場競爭趨勢
第三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二五」技術進步分析
一、行業「十二五」技術創新
二、行業技術水平現狀
第四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二五」示範基地分析
一、示範基地取得進展——示範基地一
二、示範基地取得進展——示範基地二
三、示範基地取得進展——示範基地三
第三章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二五」重點企業分析
第一節 重點企業一(企業可自選)
一、企業基本情況分析
二、企業主營業務及服務
三、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四、企業競爭優勢分析
五、企業發展戰略規劃
第二節 重點企業二
一、企業基本情況分析
二、企業主營業務及服務
三、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四、企業競爭優勢分析
五、企業發展戰略規劃
第三節 重點企業三
一、企業基本情況分析
二、企業主營業務及服務
三、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四、企業競爭優勢分析
五、企業發展戰略規劃
第四章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二五」規劃達成情況
第一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總量目標達成情況
第二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結構目標達成情況
第三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技術創新目標達成情況
第四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對外開放目標達成情況
第五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人才培養目標達成情況
第五章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投資環境預測
第一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政策預判
第二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經濟環境預判
一、「十三五」國民經濟增長預測
二、「十三五」工業經濟發展形勢
三、「十三五」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形勢
四、「十三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測
五、「十三五」對外旅遊發展形勢
第三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社會環境預判
一、「十三五」人口規模預測
二、「十三五」城鎮化走勢
三、「十三五」居民消費能力預測
四、「十三五」居民消費價格預測
第四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技術水平展望
第六章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建議
第一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目標規劃建議
一、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二、行業「十三五」規劃指導思想
三、行業「十三五」目標規劃建議
第二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重點領域規劃建議
一、行業「十二五」重點領域發展分析
二、行業「十三五」重點領域規劃建議——領域一
三、行業「十三五」重點領域規劃建議——領域二
四、行業「十三五」重點領域規劃建議——領域三
第三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產業園區/基地規劃建議
一、產業轉移與承接分析
二、產業園區/基地建設現狀
三、產業園區/基地規劃設計
(一)園區開發規劃設計
(二)土地運營體系設計
(三)產業空間布局設計
(四)運營管理模式設計
(五)輸出盈利模式設計
(六)招商引資系統設計
(七)金融投資體系設計
四、產業園區/基地規劃建議
(一)產業園區/基地投資建議
(二)產業園區/基地布局建議
第四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重大工程規劃建議
一、行業「十二五」重大工程建設情況
二、行業「十三五」重大工程規劃建議
第七章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發展措施
第一節 完善產業政策
第二節 加大科技投入
第三節 健全標准體系
第四節 加快拓寬應用市場
第五節 加速產業國際化進程
第六節 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
第七節 完善行業投融資環境
第八節 改善行業管理
第八章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投資策略
第一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投資機遇
第二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投資風險
一、政策風險
二、技術風險
三、市場風險
四、其他風險
第三節 山西省地區旅遊行業「十三五」投資策略
一、行業存在問題
二、行業投資策略
(一)行業區域投資策略
(二)行業領域投資策略
(三)行業市場競爭策略
❹ 中國旅遊業未來十年有哪些發展趨勢
在前景向好的大環境下,中國旅遊產業將呈現七大發展趨勢:
一、旅遊產業,資本逐鹿。
過去三十多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平均7.4%,從全球經濟體排位第八到今天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十年,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旅遊業將是最值得投資的產業。
為什麼這樣講?因為我國正在進入旅遊消費市場與旅遊投資要素市場雙向互動、良性循環的新階段,旅遊投資的空間和潛力巨大。旅遊業作為全球較大的產業之一,僅依靠存量資源優化配置是不夠的,需要依靠增量資源的有效投入。
未來十年,大型非旅資本將加速進軍旅遊業,跨行業投資態勢愈發明顯。同時,旅遊企業並購重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遊資源將深度整合。
二、「旅遊 」,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遊業的本質屬性。旅遊業的綜合性特徵,決定了只有依託多個產業,才能向旅遊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購、娛等在內的旅遊產品和服務;旅遊業的關聯性特徵,既為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又拓寬了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旅遊業的綜合性和關聯性特徵,也決定了旅遊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具備融合發展優勢的戰略性產業。
旅遊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遊 正在與各個行業不斷融合。「十三五」期間,旅遊與國民生活及鄉村、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的「 」將成為新的發展熱點。
三、「 互聯網」,全產業鏈滲透。
國家促進旅遊業發展的系列政策出台,正在破解旅遊生產要素優化組合配置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土地、資金、體制、機制、組織、技術、人力資源、品牌等。
同時,引導旅遊業與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農業、教育、醫療、金融業互相促進發展,使旅遊業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
四、產品供給,從「資源 土地」到「投資 情懷」。
大眾旅遊時代已經來到,旅遊正在成為老百姓常態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現階段的旅遊產品還存在著「不配套」的問題。
目前的旅遊產品中,傳統供給供過於求,新型供給供不應求;觀光產品供應過剩,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等產品供應不足,導致需求外溢、市場外溢、投資外溢、效益外溢,旅遊業迫切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在傳統的資源主導和土地增值主導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懷」等「看不見的投資」開始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熱門「小情懷」項目使精品鄉村游和非標准住宿走俏。
因此,未來十年,旅遊資本要注重「情懷」打造,旅遊產品供給將在新業態、新體驗、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強化。不論項目投資的大小,都應更加重視情懷投入。
五、從小旅遊向大旅遊轉變。
在旅遊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的重點主要是建設,建景點、景區、飯店和賓館,這是一種「景點旅遊」的發展模式。然而,旅遊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遊和自駕游為主的全新階段,作為綜合性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加廣泛,時代賦予旅遊業的責任也明顯加強,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徵的景點旅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旅遊的發展需要,國內許多地方已經開始探索。
所謂「全域旅遊」,簡單說就是把一座城市當作一個旅遊景區來規劃和建設,從單一產業向綜合產業轉變、從小旅遊向大旅遊轉變,最終實現全域資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的一種發展模式。從當前國際、國內旅遊產業的發展形勢來看,全域旅遊已經成為未來旅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六、全球化趨勢明顯。
中國是一個旅遊大國和消費大國,但是要想成為旅遊強國,還需要提升本國的供給能力,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旅遊行業全面貫徹「515戰略」,推進旅遊業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實現「初步小康型旅遊大國」到「全面小康型旅遊大」的決定性時期。
未來十年,將有更多的國際品牌加快中國布局,國內旅遊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將加快,中國旅遊產業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為此,中國旅遊企業要主動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中間的一環,從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資源掌控,爭奪國際分工話語權。
七、旅遊雙創大有可為。
一項調查顯示,從全球范圍看,69%的遊客將在2016年計劃新的旅程,各個年齡層的遊客都在尋求新的旅遊體驗。未來十年,隨著旅遊經驗的豐富,越來越多的國民將對新型的旅遊方式產生興趣,比如游輪、房車、背包旅行、探險旅行等。這類新型的旅遊需求也將在未來十年內催生旅遊裝備製造業持續發展,「雙創」必將激發旅遊市場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在國民經濟發展增速的「十三五」時期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旅遊政策利好諸多,旅遊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方式及途徑多元,機遇頗多。但同時,非旅資本的湧入以及現有旅業資本的雄厚,亦將加劇行業競爭,新一輪優勝劣汰將繼續上演。而當百花爭鳴、群雄割據後,多足鼎立的旅遊「大時代」終將在未來十年到來。
❺ 旅遊業發展呈現了全球化的趨勢嗎
據報道,自「十三五」以來,國家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政策,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產業,目前旅遊業發展的同時全球化趨勢明顯。
未來十年,將有更多的國際品牌加快中國布局,國內旅遊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將加快,中國旅遊產業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為此,中國旅遊企業要主動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中間的一環,從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資源掌控,爭奪國際分工話語權。
❻ 「十三五」將面臨的國內外新形勢有哪些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
第一,世界經濟增長格局變化趨勢不確定性增強,全球經濟持續低速增長的可能性加大。本世紀以來,新興經濟體開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世界經濟呈現「東升西降」的態勢。國際金融危機以後這一態勢更加明顯,發展中國家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由世紀之初的18%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31.8%。但是2013年以來這種狀況出現了新的變化,美國經濟復甦的步伐有所加快。2013年美國經濟增速為2.2%,2014年達到2.4%,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5年和2016年,美國經濟增長將高於3%。
不過整體來看,發達經濟體尤其是日本和歐盟復甦的前景尚不明朗。但是,部分新興經濟體受到資金外流、商品/能源價格下跌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等影響,經濟增長放緩。未來美聯儲加息等將會進一步收緊新興經濟體的增長空間,增加其系統性危機爆發的可能。這些都意味著全球增長格局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強。
此外,近年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基本金屬價格等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各種工業製成品、生活日用品等價格相應疲軟。
第二,全球生產組織方式正發生劇烈變化,價值鏈中製造環節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以代工方式融入全球價值鏈,但是主要從事低端環節。「十三五」我國製造業如何實現由全球價值鏈低端向高端攀升,這對作為全球製造大國的中國未來的產業發展提出新的挑戰。
第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低成本國家工業化使我國製造業發展面臨雙重擠壓的形勢更加嚴峻。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製造業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變化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發達國家經歷了「去工業化」過程,勞動力迅速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製造業占本國GDP的比重和佔世界製造業的比重持續降低,製造業向新興工業化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我國製造業快速崛起。但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推出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內容的「再工業化」政策,吸引高端製造業迴流,對我國製造業發展形成新的挑戰。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憑借低成本的初始稟賦條件,以代工方式與國際經濟接軌,吸納了數以億計的勞動力,並成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源動力之一。「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全球新的產業分工體系中將面臨發達國家和低成本國家雙重競爭壓力。
第四,全球投資和貿易的規則醞釀新變化,全球化進程面臨新的挑戰。隨著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化一體化的推進,全球投資和貿易規則正發生新變化。
第五,大宗商品價格將可能維持低位徘徊,增大了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迴旋餘地,也給我國帶來了收入的相對增加。能源領域,主要是頁岩氣、頁岩油的開發推動了美國的能源自立,其對中東地區的原油依賴進一步下降,使得一部分中東的油氣資源走向歐洲市場,擠壓了俄羅斯的市場份額,也導致了原油價格的暴跌。原油價格由2014年初的近100美元/桶回落至年末的50美元/桶。
資源領域,礦石、大豆、金屬、橡膠等重要大宗商品受我國需求減弱影響,以及傳統資源大國希望通過資源出口帶動本國的經濟發展,一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也希望盡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的影響,價格下跌明顯。自2014年以來,礦石、大豆、金屬、橡膠等重要大宗商品價格平均跌幅超過15%。這種趨勢有可能繼續保持一段時期,將增大「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迴旋餘地,同時為我國帶來了成本節約的紅利效應,提高我國的相對收入。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環境
第一,我國將處於由中高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關鍵階段。我國在2000年左右,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邁入中低收入國家行列,2010左右實現了由從中低收入國家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接近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的標准。不過,無論是按照匯率法還是按照購買力平價(PPP)標准,我國人均GNI在世界銀行所列舉的200多個國家中仍然排80多位(2012年數據),仍處於欠發達國家的地位沒有改變。
與此同時,隨著高收入社會的到來,人民群眾的需求將更高、更加多樣化,特別是對政府服務、對生態環境將更加關注。如何滿足這些日益增長多樣化的更高需求,將是我國「十三」時期乃至以後相當長時期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第二,我國經濟處於增速的換擋期,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年平均增速接近10%。部分年份經濟更是以高於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的階段,特別是供給約束強化及房地產等長期需求峰值的到來,我國經濟正步入增速換檔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4.2%,其後逐漸回落,2013年和2014年分別增長7.7%和7.4%。「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不僅難以實現兩位數增長,就是實現較高的個位數增長也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增長速度的下滑將有可能加劇財政金融的風險,短期內還會加大結構性的就業壓力。
第三,依靠工業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將難以為繼,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更加緊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明顯進展,工業化成就突出,逐步確立了工業的主導地位。然而,2006年以來我國工業增加值所佔的比重開始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2013年服務業比重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的比重。這些都表明中國正在步入工業化的後期階段。未來許多工業品產量都將陸續達到峰值,工業規模繼續擴張的空間將不斷收窄。如果繼續採取數量擴展的增長模式,將會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導致投資效率更大幅度的下滑。因此,「十三五」時期我國實現產業轉型的任務更加緊迫,迫切需要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規模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調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第四,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數量和成本優勢將逐步削弱。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水平較低長期以來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優勢。然而,隨著21世紀初以來我國人口增長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新階段,我國人口數量和結構發生了顯著的改變。盡管我國仍屬於勞動力總量大國,但是近些年來勞動力總量的增速明顯放緩甚至開始減少,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與之相伴的是勞動力工資的不斷上漲。「十三五」時期仍將繼續保持這種趨勢,而且可能呈現加劇態勢。這將削弱我國勞動力數量優勢和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我國迫切需要塑造新的競爭優勢。
第五,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較大拉動作用將難以重現,經濟增長面臨需求約束將不斷強化。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較大的拉動作用,貨物和服務出口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作用佔GDP總量的比重達到30%左右。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出口增速明顯放慢,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高於20%的增長,回落到個位數增長,增速甚至低於GDP增長速度。展望「十三五」時期,一方面,從長周期來看全球經濟正處在一個低速增長時期;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要素成本的快速提升,加上匯率的升值,我國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有所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經濟增長外部需求動力將在較長時期內呈現較弱的狀態,這也將導致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需求約束更加強化,更加需要依靠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
第六,化解產能過剩任務艱巨,但是維持中高增速仍然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產能過剩是我國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一方面,傳統產業中鋼鐵、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等都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如光伏行業也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目前,風電設備產能利用率低於60%,光伏電池的產能過剩達到95%。需要強調的是,目前我國很多行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可能不是短期產能過剩,而是從整個工業化、城市化歷史進程來看的長期產能過剩,即供給已經達到或接近峰值。如城鎮住宅需求,2012年實際供給已經達到900萬套,據估計長期需求年度峰值約1300萬套,2015年左右將達到峰值;汽車的長期需求年度峰值將在2020年左右出現;而鋼鐵、建材等重化工業產品的長期需求年度峰值已經或接近出現(劉世錦,2013)。因此,「十三五」時期我國產能過剩仍將存在,化解產能過剩任務艱巨。與此同時,維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資增速。因此,如何有效化解產能過剩並實現有效投資是我國必須解決重要問題。
第七,區域發展差距不斷縮小,但是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仍顯滯後。從區域發展來看,2004年前後,我國區域差距開始出現縮小態勢,尤其是以人均GDP反映的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反映區域相對差距的人均GDP對數標准差由2005年的0.256下降到2010年的0.231;「十二五」期間呈現下降態勢,到2013年已經下降至0.215。盡管我國區域差距呈現縮小趨勢,但是我國勞動力、資本、商品等跨區域流動仍面臨各種障礙,區域市場一體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制約了我國區域差距的進一步縮小。
第八,發展可持續性面臨多重挑戰。從可貿易的資源來看,原油、原煤等消費量的絕對規模和在世界消費總量中的佔比持續上升,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從不可貿易的資源,無論是土地還是水資源來看,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越來越嚴峻。
環境保護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土壤超標點位的數量占調查點位總數量的比例)為16.1%,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2.7%,重金屬等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佔全部超標點位的82.8%,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
而在水污染方面,僅考慮傳統三項污染物,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評價,2013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達標比例僅為60.7%。「十三五」時期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仍較面臨較大環境污染壓力。
❼ 試論述「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將面臨的新形勢有哪些
「十三五」將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關鍵五年
無論是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和基礎條件的變化來看,還是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要求和目標來看,「十三五」時期都將成為影響中國長遠發展的重要階段和關鍵時期。
首先,「十三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最後沖刺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從「三步走」發展戰略到中國夢宏偉藍圖,中國的發展戰略與時俱進,也正在這些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得以創造。黨的十六大細化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進一步細化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十三五」時期將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要關頭。
其次,「十三五」時期將是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部署,時間跨度覆蓋了整個「十三五」時期,很多改革任務的關鍵時點都設在「十三五」時期。因此,「十三五」時期是深入推進各項改革,確保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到2020年的改革目標順利實現的關鍵時期。
最後,「十三五」時期也將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轉變的最緊迫階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是解決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關鍵所在。經過多年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發展的路徑依賴和思維慣性依然存在,付出的代價不斷顯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風險不斷累積,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非轉不可的時候。如果「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實現實質性轉變,許多風險都有爆發的可能性,將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總之,「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非常關鍵的五年,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