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經濟發展的適應

旅遊經濟發展的適應

發布時間: 2021-02-11 14:55:55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1)旅遊經濟發展的適應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Ⅱ 簡析旅遊對經濟發展的雙重影響

世界旅遊經濟實踐表明,各國在旅遊發展方式上,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超前型發展戰略;另一種是滯後型發展戰略。超前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超越了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階段,通過率先發展旅遊業來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滯後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發展滯後於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水平,即在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基礎設施已形成較強體系後,自行帶動旅遊經濟的發展。

超前型和滯後型發展戰略,是不同經濟條件下的世界各國在旅遊發展道路上的兩種選擇,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與此同時,兩種發展戰略的運行環境和經濟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超前型發展戰略的適應條件是:旅遊的自然和環境條件較好,旅遊資源擁有量大且旅遊產品吸引力強。適應范圍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區和旅遊資源豐厚且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由於超前型發展戰略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該戰略追求的不是本行業內在的經濟效益而是旅遊經濟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遊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遊業的高強度投入,全面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的興衰,已經不是旅遊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旅遊業的作用不僅是獲取外匯和回籠貨幣,而且已成為經濟騰飛的突破口。我們常說的「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就是這種戰略下旅遊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

我國旅遊業是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從產業運行環境來看,這種產業是建立在較弱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要使旅遊業在短期內形成較強的產業體系,就要加大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因此,從短期效益分析,產業的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業本身所具有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經濟特性難以充分體現。如果僅從旅遊產業自身效益分析,在國民經濟基礎較弱的條件下,旅遊產業的投入,似乎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從旅遊產業的宏觀功能去分析,以下三點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從1978年以後,我國逐漸改變對外封閉的政策,打開國門,向全世界開放。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必須尋找一個開放的「切入點」,而這個「切入點」就是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具有特殊優勢的外向型國際性產業,它的運行依賴於世界范圍的客源不斷的注入,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廣泛地吸引世界各國的旅遊者,向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旅遊者通過旅遊這個對外窗口,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以及投資的各種有利環境,有利於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

其次,旅遊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旅遊產業體系的形成,涉及眾多的相關產業,對旅遊業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可以帶動一定區域范圍內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尤其對那些擁有較豐富旅遊資源的地區,旅遊業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

最後,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里,需要藉助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設備,從國外引進技術與設備,就必須建立一大批創匯能力大、見效快的產業,以滿足技術與設備引進對外匯資金的需要。與其它產業相比較,作為外向型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在獲取外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外匯流入,對於急需外匯,又缺乏強有力創匯產業的國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綜上所述,中國旅遊經濟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使得中國的旅遊業發展必須採取超前型發展戰略,按照這種發展戰略,在評價中國旅遊產業運行質量時,不能就其產業內在效益去評價,而應從旅遊產業外部效益,特別是從波及與連帶效益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旅遊業發展作出客觀的評價,提高對發展旅遊業的認識。

Ⅲ 誰知道「旅遊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旅遊業的靈魂,縱觀世界旅遊業發達的地區,其文化特徵無不十分突出.
旅遊活動早已有之,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各種條件限制,在過去很長時期,這種活動只屬少數人的消閑行為,經濟屬性很不明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十世紀後半期參與旅遊活動人數逐漸增多,活動內容、形式和范圍大大地擴展。近二十年,商務旅遊和度假旅遊的興起,更奠定了旅遊需求和旅遊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一、旅遊經濟概述
1、旅遊經濟的內涵
現代旅遊遊客在觀賞、度假的過程中,除了與自然界發生聯系外,更多是接觸社會,旅遊期間的食、宿、行、游、娛、購等活動,無一能離開游覽地社會的配合、支持,以及群眾提供的服務和幫助。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這種配合、服務和幫助的廣度和深度都是以資本和人力的投入為先決條件的。旅遊需求者支付貨幣向供給者購買旅遊產品或服務,旅遊供給者事先墊支資本開發旅遊資源,建造旅遊設施,培訓服務人員,然後以一定的價格向遊客銷售和提供旅遊產品與服務,以價值形式取得補償。
從旅遊活動的這些特點可以看出,現代旅遊已發展成為明顯的帶有經濟性質的社會文化活動,即旅遊經濟活動,其內涵是: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旅遊需求者與旅遊供給者之間所產生的交換聯系,以及由這種聯系所產生的所有經濟現象和經濟關系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總和。
2、旅遊經濟的發展階段
旅遊經濟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不同階段。
⑴不完全的旅遊產品交換階段,即旅遊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遊客的食、宿、行基本上靠自己解決,交換聯系不多,經濟屬質體現不明顯。
⑵完全的旅遊產品交換階段。它是隨著商品生產不斷發展,交換活動日益廣泛,以物易物形式基本消失,貨幣成為商品交換中唯一支付手段後產生的。而真正意義上的旅遊經濟活動也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隨著旅遊需求的增長,旅遊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內容的不斷豐富變化,旅遊供給也逐步走向專業化並形成了一定規模,旅遊活動完全建立在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基礎上,進入了完全的旅遊產品交換階段。
⑶發達的旅遊產品交換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標志是旅行社的興起與發展,使原來在遊客和旅遊產品供給者之間分散、個別進行的交換聯系,通過中介者----旅行社的作用,把分散的旅遊的產品組合起來,變遊客的多次購買為一次性購買,使旅遊經濟活動中的多次交換過程簡化為銷售和購買兩個獨立環節,在全社會范圍內把旅遊者作為一方需求者,把所有旅遊產品供給者作為一方供應者很好地聯結起來,使旅遊經濟超出了區域或國界的限制,步入到發達的旅遊產品交換階段。
3、現代旅遊經濟發展的特點
旅遊經濟活動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是長時間一直處於緩慢發展過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全球進入了現代旅遊經濟活動的高速增長時代。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⑴旅遊經濟活動的普及性或稱大眾性。最明顯的是現在參加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越來越普及。如我國,1999年全年國內出遊就達7.19億人次。旅遊已不再是以往少數富人和權貴們的專有活動,而成為普通大眾人人都可享有的權利,旅遊已成為人類基本的需要之一。許多國家都將旅遊納入國家發展計劃的內容之中,以保證旅遊度假真正成為每個公民都享有的權利。由於旅遊活動的普及,創造了大量的旅遊需求,為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機遇。
⑵旅遊經濟活動的全球性。現代科技的發展大大縮短了空間距離,使人們已不再局限於近距離旅遊,而是突破了地域、疆域的界限。人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國際政治形勢的相對穩定,全球旅遊迅速發展。據世界旅遊組織(WTO)發布的信息,1996年全球入境旅遊人數高達5.93億人次,增長了23倍多。全球性旅遊活動的發展,又促使了國際投資中有相當比例投入到旅遊服務業。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截止至1998年,已有18個著名跨國飯店集團涉足我國92家飯店。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旅遊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0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29.1%;截至1996年底,外資投資規模達到200億美元,其中,旅遊飯店150億美元,度假區20億美元,旅遊景觀10億美元,度假別墅、公寓20億美元。旅遊經濟活動已成為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⑶旅遊經濟活動運行的規范性。現代旅遊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規范的運作模式。無論是國際旅遊還是國內旅遊,通常都由旅行社作為主要組織者,統一組織分散的旅遊者,依託各類旅遊企業和景區,按照預定的旅遊路線、活動內容和時間,通過提供綜合性的旅遊服務,滿足旅遊者多方面的需求。對於旅遊服務,各國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將旅遊者經常的、必需的服務,分別制定成標准規范,要求旅遊企業按照標准進行有序運作,以滿足旅遊者各種常規性需要。這種統一或近似的服務規范性,又進一步促進了旅遊經濟活動的全球化進程。
⑷旅遊經濟發展的持續性。這種特性在二戰後表現得最為明顯,其增長一直保持著遠遠高於世界GDP增長速度的發展態勢。從1951年到1996年的46年裡,全世界參加旅遊的人次平均每年遞增7.1%,旅遊消費額每年遞增12.23%。旅遊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使其在許多國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顯著提高。同時,開展旅遊活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關系,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對維護全球社會持續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旅遊經濟是二十一世紀最具活力的經濟
現代旅遊是現代經濟和現代社會發展的伴生物。1980年,107個國家簽署的《馬尼拉世界旅遊宣言》曾這樣表述:「旅遊是人們的一種積極休息,能夠強烈而深刻地表達人的本性。」旅遊正是由於它的這種積極意義,以及它的「無煙性」、產業關聯度高、就業容量大、創匯能力強等特點,已成為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
1、世界旅遊經濟發展的回顧
現代旅遊自19世紀40年代起源於英國。20世紀60年代以後,現代旅遊才真正成為普及於世界各地的社會化大眾旅遊。這一時期促使旅遊活動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向新的高度發展的主要因素來自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兩個方面。
在旅遊需求方面,戰後世界人口基數增加迅猛,從25億猛增到現在的60多億;戰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和支付能力增強,對旅遊的普及具有極其重要的刺激作用;科技進步,生產自動化程度提高,勞動者的休息和帶薪假期增長,外出旅遊有了時間上的保證;戰後各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聚集城市從事繁忙而單調乏味的重復性工作,他們希望回歸沒有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的大自然之中,使緊張的體力和神經得到一定的休息和放鬆,促成了度假旅遊的迅速和持續發展;教育事業不斷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加之信息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的鄉土,以及對異域所發生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增強了求知慾望,旅遊熱的興起和持續高漲正是人們這種興趣和慾望的噴發。
在旅遊供給方面,推動戰後旅遊經濟蓬勃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二:其一是由於旅行社的中介作用,使得廉價團體旅遊和包價旅遊迅速普及,刺激了大眾旅遊市場的發展;其二是旅遊接待國政府為發展經濟和便利遊客來訪而採取的支持態度和鼓勵措施,以及為了便於國家對旅遊業的指導,幾乎所有國家都設立了全國性的的旅遊管理組織(NTO),以促使旅遊業獲得更大發展,使其在本國國民經濟中發揮更突出的作用。
由於各國國內旅遊發展的統計口徑不盡一致,現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所公布的資料整理出的數據列表於下,以說明二戰後世界旅遊經濟發展的概況。
表1-1 1950-1999年世界國際旅遊人數和收入情況
年 份 旅遊人數(百萬人次) 旅遊收入(億美元)
195019601970198019901998 25.372.1158.7285.0454.0648.0 2168.7179.01023.62625.84443.0
另據世界旅遊理事會(WTTC)報告,1996年,全世界旅遊業總產出達3.6萬億美元,已佔全世界服務業總產出的1/3,佔全世界GDP總量的10.7%;居民旅遊消費支出佔全球總消費支出的11.3%;旅遊資本投資7660億美元,佔全球總投資的11.9%;旅遊業就業人數達2.55億,佔世界就業人數的1/9。這些充分說明,旅遊業已是當今世界經濟中最大的產業。
2、改革開放後,我國旅遊經濟發展的回顧
我國旅遊活動開展的歷史十分悠久。新中國成立後,從1949年11月福建廈門中國旅行社和華僑服務社的成立,到1954年4月中國國際旅行社的組建,已初步建立起接待海外旅遊者的網路體系。但在改革開放以前的近三十年,我國國際旅遊的接待始終沒有突破「政治接待型」的模式,對國家的經濟貢獻更是微乎其微。真正樹立把旅遊當作經濟產業來辦的觀念,還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有了較快速度的發展。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國政府鑒於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的總體特徵以及旅遊基礎薄弱的現實,一直按照非常規之模式發展旅遊業,即將創匯作為支持旅遊業發展的目的和政策依據,優先和適度超前發展入境旅遊,在資金投入上也明顯地向具有國際旅遊的地區或項目傾斜,並積極引進和利用外資改造和加強涉外的旅遊服務設施。客觀地說,這種非常規的旅遊發展模式使我國的入境旅遊得到了較快速度的發展(詳見表1-2),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且促成了我國旅遊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以及產業地位的確立。
表1-2 1978-1999年來華旅遊入境人數及外匯收入情況
年份 入境總數(萬人次) 外國人(萬人次) 華僑(萬人次) 港澳同胞(萬人次) 台胞(萬人次) 外匯收入(億美元) 同比增長(%)
1978 180.92 22.96 1.81 156.15 - 2.63 -
1979 420.39 36.24 2.09 382.06 - 4.49 70.9
1980 570.25 52.91 3.44 513.90 - 6.17 37.3
1981 776.71 67.52 3.89 705.31 - 7.85 27.3
1982 792.43 76.45 4.27 711.70 - 8.43 7.4
1983 947.70 87.25 4.04 856.41 - 9.41 11.6
1984 1285.22 113.43 4.75 1167.04 - 11.31 20.2
1985 1783.31 137.05 8.48 1637.78 - 12.50 10.5
1986 2281.95 148.23 6.81 2126.90 - 15.31 22.5
1987 2269.23 172.78 8.70 2508.74 - 18.62 21.6
1988 3169.48 184.22 7.93 2977.33 43.77 22.47 20.7
1989 2450.14 146.10 6.86 2297.19 54.10 18.60 -17.2
1990 2746.18 174.73 9.11 2562.34 94.80 22.18 19.2
1991 3334.98 271.01 13.34 3050.62 94.66 28.45 28.3
1992 3811.49 400.64 16.51 3394.34 131.78 39.47 38.7
1993 4152.69 456.59 16.62 3670.49 152.70 46.83 18.7
1994 4368.45 518.21 11.52 3838.72 139.02 73.23 56.4
1995 4638.65 588.67 11.58 4038.40 153.23 87.33 19.3
1996 5112.75 674.43 15.46 4422.86 173.39 102.00 16.8
1997 5758.79 742.80 9.90 5006.09 211.76 120.74 18.4
1998 6347.84 710.77 12.07 5625.00 217.46 126.02 4.4
1999* 7280.00 843.00 6426 141.00 11.9

資料來源:《中國旅遊統計年鑒》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199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對國內旅遊,隨著需求增長迫切。1993年11月,開始得到政策認可,中央政府提出「搞活市場,正確引導,加強管理,提高質量」的國內旅遊業發展的方針。1994年,國內旅遊首次納入國家旅遊統計范疇。統計表明,該年國內旅遊總人數達5.24億人次,回籠貨幣1023.51億元人民幣。此後,國內旅遊在這個很大的基數上持續增長(見表1-3)。現在,我國的旅遊市場結構和供給結構已開始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國的旅遊經營體系和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全方位發展,出境旅遊逐漸興起的格局。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在199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作出將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決策,以促進我國旅遊業跨世紀的更大發展。
表1-3 我國國內旅遊人中境旅遊人數和旅遊消費情況
年 份 國內旅遊總 人 數(萬人次) 總消費(億元) 人均消費(元) 出境旅遊總人數(萬人次) 旅行社組織出境人數(萬人次)
1994 52400 1023.51 195.37 373.36 109.84
1995 62900 1375.70 218.71 452.05 125.99
1996 63950 1638.38 256.20 506.07 164.00
1997 64372 2112.70 328.20 532.39 143.07
1998 總計 69400 2391.18 344.50
城鎮 25000 1515.13 607.00
農村 44400 876.05 197.10
1999* 71900 227.00

資料來源:《中國旅遊統計年鑒》1995-1999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199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二十一世紀我國旅遊經濟發展的展望

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已位居世界第七,亞洲第一。但是相對於我國豐富的旅遊資源,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現在還不是旅遊強國,與世界旅遊強國相比,我們還有著明顯的差距,特別是旅遊業的總產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判斷是否支柱產業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雖然在逐步增長,但是增長的速度顯得緩慢(見表1-4)。就全世界來看,這項指標在1998年的平均值是11.7%,我國是4.32%,而西班牙已經達到17.8%,經濟高度發達而且基數很大的美國也達到10%。差距說明了潛力,差距描繪出了前景。
表1-4 我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GDP的比重
年份 GDP(億元) 旅遊總收入 比重%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113416552098248731123439 3.273.543.953.664.164.32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旅遊統計年鑒》的有關數據製作

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旅遊業憑借豐富的旅遊資源,依靠已經形成的旅遊產業規模,以及巨大的市場需求優勢,再加上中央政府的正確決策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在21世紀中國的旅遊經濟將會以更快速度發展,這不僅是國人的決心,而且也已成世人的共識。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研究成果顯示,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預計年接待1.37億人次的入境旅遊者。出境旅遊也將會達到1億人次,成為世界第四位。要達到這些預測,如果按1999年我國入境的過夜旅遊者2704萬人次和近600萬出境旅遊人次計算,平均每年的增長率要分別達到8%和14%,比世界旅遊業總體增長速度高一倍。我們期望這些預測能夠得以真正實現。
就業問題是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在擴大就業功能上,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要遠遠超出於其它行業,也會大於旅遊對GDP的貢獻。目前,我國旅
游產業直接就業人員180萬人,間接就業900萬人。根據國家旅遊局制定的規劃發展目標,到2010年我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要達到720萬人,間接從業人員達到3600萬人,雖然與世界旅遊理事會(WTTC)的評估(1900萬和6900萬)有不小差距,盡管如此,旅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和對勞動就業的貢獻也將是勿庸置疑。
第二節、旅遊產業
社會旅遊需求的增長,是推動旅遊活動不斷發展的主要原因。但是,若僅有這一方面的推動,帶來的也只是旅遊活動的自然發展。如果沒有供給方面的支持和促進,旅遊經濟的形成,特別是現代大眾旅遊的持續發展十分困難。所以,旅遊經濟的真正發展是需求和供給兩方面聯合作用的結果。這里所說的供給方面指的就是旅遊產業。
一、旅遊產業概述
按我國的《國民經濟部門分類標准》把旅遊劃歸住宅、公用事業和居民生活服務業之中,對於「產業」的界定僅僅限於物質生產部門。而我國旅遊產業地位的確定,是改革開放後的結果。
1、旅遊產業概念的涵義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產業是一個集合概念,是直接從事經濟活動(包括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的部門,這些部門就是通過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又是指國民經濟體系中較高層次、更趨向多樣化的企業集合。
按照產業的涵義,旅遊產業概念就是指:在國民經濟體系中,按照一定社會分工,採取商品形式為社會旅遊需求提供各種旅遊產品或服務,以滿足旅遊消費者需求的各類企業的集合。旅遊產業是伴隨著社會生產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旅遊需求的日益增長,由原來的商業、交通運輸業和一些服務性行業中分離出來,並集合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它既是旅遊經濟發展的產物,又是旅遊經濟發展的推動者。
2、現代旅遊活動的組成要素
⑴旅遊活動主體
旅遊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部分。正是由於這種活動規模的擴大,才使得外出旅遊的人形成為具有一定規模需求的市場,從而造就出可以經營的商業機會。換言之,沒有旅遊者便沒有旅遊活動,也不能使旅遊活動成為社會經濟現象,更不會促進旅遊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所以,作為旅遊者的人乃是旅遊活動的主體。
對於旅遊者的概念,聯合國1963年在羅馬召開的國際旅遊會議上曾對旅遊者下了一個定義,出於統計工作目的,會議提出採用「遊客」(Risitor)這一總體概念,並把遊客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游者(Tourist),另一類是短程游覽者(Excursionist),會議還建議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對這個定義進行研究。目前,盡管許多國家對旅遊者概念的表述上存在差異,但多是在技術性上的認識不同,對其概念性定義本質上的認識區別不大。所以,可以這樣認為,無論是國際旅遊者還是國內旅遊者都是出於就業和移民以外的其它原因,暫時離開常住地去異鄉他土訪問的人。
⑵旅遊活動客體
旅遊資源是旅遊活動的客體。它的最大魄力和價值所在,是它對遊客的吸引力,正是由於這種力的存在才吸引了無數遊客跋山涉水,不遠萬里前往觀賞游覽。所以,旅遊資源的理論核心是吸引力因素。為此,可以這樣認為:凡是能夠造就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環境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及其它任何因素,都可構成旅遊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經濟開展得成功與否,最基礎的條件在於它擁有的旅遊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在於這些資源座落的地理位置和可進入性程度,在於旅遊資源擁有地對這些資源內涵的感知和了解深度。雖然旅遊服務的好壞可以增添或減少其吸引魅力,但旅遊資源本身依舊是魅力的基礎。
⑶旅遊活動中介
在現代旅遊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完成旅遊活動的要素已不只是旅遊者和旅遊資源,而必須將這種活動的中介----旅遊產業也包括進去。現代大眾旅遊的特點之一,便是充分利用旅遊產業所提供的各種便利服務,使完成旅遊活動成為一種規范化的模式。雖然旅遊產業所提供的服務並非是旅遊者的旅遊目的,但是旅遊產業在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以及在旅遊動機產生與旅遊目的的實現之間所架起的一座便利橋梁。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旅遊的興起,也正是由於19世紀40年代在英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開始的。旅遊經濟活動得以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是同旅遊產業所發揮的作用分不開的。旅遊產業不僅是現代大旅遊活動的構成要素之一,而且還是推動旅遊經濟迅速發展最積極、最活躍的一個因素。
根據聯合國的《國際產業劃分標准》,以及對從事旅遊經濟業務的具體部門加以分析,旅遊產業主要的構成:即旅行社、旅遊交通客運企業和以旅館(Hotel)為代表的食宿部門,它們被稱為旅遊產業的三大支柱。
二、旅遊經濟產業化標志及其作用
1、旅遊經濟產業化標志
(1)旅遊消費需求的集中化,
工業化不僅使社會物質生產極大的豐富,還使社會需求在結構上發生了深刻變化,促使國民經濟體系中的產業結構不斷地進行調整,一些適應現代化社會需求的新興產業便應運而生。旅遊產業即是為適應人們的需求重心由過去保障生存的低層次需要,逐步轉向注重個性發展和精神享受的高層次需要變化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旅遊不僅使人們達到愉悅身心,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擴大交流之目的,而且也為社會提供了廣泛和集中的市場需求,為旅遊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可靠的堅實基礎。
(2)旅遊產品供給的專業化,
旅遊產品的生產經營部門為適應旅遊需求的日益增大需要,必然要使自己的生產經營迅速集中,並從其它行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旅遊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成為向遊客提供食、宿、行、游、娛、購綜合性一條龍服務的新興產業。現代旅遊經濟在20世紀能有如此大規模的發展,是和英國的托馬斯.庫克旅遊公司、美國的運通旅遊公司和比利時的鐵路卧車公司逐步發展為世界旅遊業務代理的三大公司,以及為數眾多的旅遊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國出現分不開的。旅遊產業將世界旅遊經濟發展推上了新的階段。
2、旅遊產業在旅遊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作為旅遊者和旅遊資源中介橋梁的旅遊產業,在現代旅遊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上升為旅遊市場供給的主體,在推動旅遊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組合作用
旅遊產業將單項旅遊產品組合起來,形成一條完整和有機配合的旅遊熱線,改變了原來的由於產品(景點)分布零散,銷售困難的狀況。擴展了單項旅遊產品的使用價值,使每條熱線的整體使用價值遠遠大於單個產品使用價值的簡單相加。
(2)方便遊客,激活市場
旅遊產業的支柱之一旅行社的出現,為遊客提供了極大方便.它們還為零散的、對異地旅遊產品和環境不甚了解的遊客實現旅遊願望提供積極支持和幫助,激活了旅遊市場。其作用在異地和異域旅遊中尤為突出。
(3)豐富旅遊產品供應
旅遊產業作為企業,它追求的是在滿足遊客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利潤最大化。在這里集聚了一批精通旅遊業務的高層次人才,他們注意對市場需求狀況的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市場需求變化的趨勢,迅速作出正確預測,並收集信息傳遞給供給者,或與供給者一道共同開發市場所喜愛的產品,如國外的迪斯尼樂園、深圳的錦綉中華和世界之窗等都是以旅遊企業為主開發出旅遊產品,大大豐富了旅遊產品的內容,對旅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4)產業內部競爭,滿足遊客不斷變化的旅遊需求
由於某些資源的獨占性賦予了一些旅遊企業經營上的壟斷可能性。但是由於旅遊資源和市場需求的多樣性的客觀存在,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全面佔領整個旅遊市場,所以,每個企業都必須竭盡全力,用自己獨特的產品,最佳的服務和經營策略吸引和爭取更多的遊客。正是因為這種競爭的存在,不斷地推動著旅遊經濟活動向更高階段的發展,遊客不斷變化的旅遊需求才能得以持續的最大滿足。
(5)促使旅遊經濟整體效益提高
旅遊經濟產業化經營,不僅使單個旅遊產品組合發揮了整體效應,而且由於旅遊企業間的聯手經營還使遊客在旅遊行為實現過程中享受到批發價格的優惠,組團旅遊、包價旅遊等相繼推出,即方便了遊客,又產生了薄利多銷的效果和規模經濟效益,對旅遊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功不可沒。

Ⅳ 旅遊業如何適應經濟形勢

1、擴大開放范圍,加快發展旅遊業的龍頭—旅行社為了保護我國的旅遊業,特別對旅行社服務,目前我國採取的策略是「中度開放、高度保護、鼓勵參與」。然而,旅遊業能否高度發展,關鍵在於「客源」,它是開發整個旅遊業的龍頭,只有客源充沛,龍頭高高昂起,則其他與旅遊服務相關的各行各業,作為龍身龍尾,才會隨之起舞。反觀我國現有旅行社,起步晚,經營水平低,缺乏國際競爭力。為了增加客源,應擴大開放度,引進和激勵競爭機制。因此,筆者認為對我國國際旅行社市場,因打破國家壟斷的局面,而改為「擴大開放,適度保護」的策略。第一步於國外信譽好、經營實力強並富有招徠能力的旅行社興辦合資旅行社,利用它們的渠道網路,廣徠客戶,只有客源擴大了,才能提高經濟效益,進而使與旅遊相關的各行各業得益。在邁出第一步合資旅行社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放寬開放度。
2、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設備,以完善與旅遊服務相關聯的各項配套設施,象西方發達國家,為吸引遊客發展旅遊業,努力使凡與旅遊服務相關聯的行業,包括賓館飯店、景點設施、娛樂、交通、購物等配套設施都做到盡善盡美和富有特色。我國目前因財政困難,對旅遊業僅有少量投資,而且這情況在近幾年不致會有大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要發展旅遊業及相關設施的龐大需求與資金短缺的現實形成尖銳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圍內擴大對外開放面,對與旅遊服務相關的各行各業,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設備及管理經驗是唯一可採取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在較短時期內全面改善我國的旅遊環境。
3、旅遊法規不健全,經營秩序混亂。旅遊者的正當權益得不到保護。國內旅遊者「花錢買罪受」,被宰被騙,屢見不鮮。由於旅遊資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導致壟斷價格,有些地方保護主義嚴重,自行定價,巧立名目,價格多變,如報紙上披露的廬山、華山壟斷旅遊景點,旅遊者拍照要收費。廣西桂林「野馬」宰客十分厲害。有的甚至規定只准本地車輛上山接送客,外地車輛嚴禁上山(如山西五台山)。價格變化多端,亂漲價嚴重,存在著「質次價高,質次不符」的現象。
4、隨著世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當前每年用購買各類旅遊消費品近1萬億美元之巨。為使我國更多旅遊商品走出國門,應建立相應的生產管理機構,加強對旅遊產品的調查研究,從多方面下功夫。對生產旅遊產品的企業,國家應在資金、能源、原輔材料、稅收和外匯政策等方面予以傾斜和扶持,使企業有生產經營旅遊產品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還可通過合資、租賃和三來一補等多種形式,以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設備,擴大旅遊產品的花色品種,提高商品質量,以滿足國外旅遊者和擴大出口的需要。
5、 重視旅遊宣傳尤其對主要客源國的宣傳,是旅遊業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手段。以往我國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必須加以改進。因此,我國應加強對旅遊業的宣傳工作,每年劃出一部分經費,其來源可從各級政府稅收撥款,另一方面也可敦促各有關旅遊企業支付一定的宣傳費用,群策群力,把宣傳工作做好。
對主要客源國,宣傳應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避免以「名山大川」千篇一律的做法,因為不同的客源國有不同的愛好,例如夏威夷在日本客源市場之所以有競爭大,重要原因是突出「沖浪、海泳、夏威夷歌舞」等自身特點。我國對日本則可以「文化古跡、名族特色、佛教勝地」等為特點。在宣傳方式上。也宜採取多樣化,如通過舉辦旅遊產品展銷會、各行業交流會、締結友好城市、組織友好訪華團,並通過各種圖文並茂的印刷宣傳品等。
6、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步深入,旅遊地區的不斷擴大和國際遊客的迅速增長,對遊客的人身和財務安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避免一切事故的發生。近年來,我國對國際遊客的人身和財務的保安工作方面,總的情況是好的,但還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我們可仿效澳大利亞的對日本團體遊客,派保安人員隨隊護送以確保安全的做法。同時,必須建立有關法規和相應的管理制度,層層落實,特別要責成風景點所屬的主管政府部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Ⅳ 旅遊業對經濟的正面影響是什麼

1、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內間接地容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園林等的發展.

2、旅遊業能促使公共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3、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5)旅遊經濟發展的適應擴展閱讀

旅遊業的弊端:

1、物價上漲:由於旅遊業的發展,大量的外來旅遊者湧入當地,由於湧入大量的外來遊客,雖在一定程度上為當地居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大量遊客的湧入勢必引起當地的物價上漲,而損傷了當地居民利益。

2、破壞產業結構:農業產業現仍是我國的第一大產業,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使得個人收入遠遠高於務農收入,因此大量農業人員紛紛湧入旅遊行業,從事服務業時田地荒蕪。從而破壞了原有的產業結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業

Ⅵ 旅遊業的發展對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影響

1、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實現國內旅遊經濟收入。

2、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城市形象,保護弘揚當地文化特色。

3、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遊業是集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的行業關聯性很強的綜合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對其它行業有明顯的直接和間接帶動作用,如,旅遊業對能夠帶動地方旅館業、餐飲業、交通業、娛樂業、商貿業、零售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提升當地經濟水平。

4、增加居民就業機會。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當下居民就業問題。

5、協調環境和社會發展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被寫入了新黨章,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所訴求的也是城市環境的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黨中央密切關注的重大問題。

(6)旅遊經濟發展的適應擴展閱讀

各地在發展旅遊業時,為實現環保,城市需要限制對環境造成破壞的產業和生活習慣,比如對高標准污水處理、大氣質量的控制以及噪音控制、土地改善等,是與旅遊業的特徵相符的,也是調整城市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旅遊業從業務種類劃分看,主要有3種類型 :①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②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游覽活動。③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自己國家進行旅行游覽活動。後兩種類型的旅遊業務活動,都是涉外性質的業務。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

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Ⅶ 旅遊業的發展給經濟文化環境帶來了什麼影響

經濟是社會的命脈,是一個社會持續健康向上發展的根本支柱,是一個鏈條,拉動著社會。它依託並承載著人們的生活,經濟活動全球化,獨立的社會群體才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共榮,共同發展。無論是農業、工商服務業,它們的發展必須要符合一定的區位,符合當地的地理條件、經濟的發展程度,才能起到對當地經濟的推進作用,一個方面的過度、高速發展都將給社會造成隱患,旅遊業也同樣如此。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休閑,休閑活動與旅遊又是息息相關的,休閑業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為了一個新的拉動國家經濟增長點的產業部門和消費方向。旅遊業的發展勢必成為眾多學者專家們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然而,怎樣發展旅遊業才能使其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續發展,而又不會讓其成為過分影響地方經濟的命脈的部門,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同時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對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建立一個較完善的、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我認為一般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1、在資源上,它需要有一定的先決條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底蘊、歷史價值。2、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無論一地的旅遊開發條件是否優越,是否具有可開發性,首先它必須有便捷往來的交通,網路交通才能帶來更多的外部遊客。3、一定要有一批能夠熟悉經營管理和新事物開發型的人才,並能繼續吸引、網羅技術人員,能夠擁有穩定的人才來源和技術源。4、有一個高效、勤奮,能夠與各個政府部門主動積極聯系、協調的管理和服務機構。為旅遊者創造一個溫馨、舒適、放心的旅遊大環境,能為需要幫助的遊客提供盡可能周到的服務。5、旅遊活動的多樣性。能為旅遊者提供多樣的,具有休閑娛樂性的項目,能讓遊客的心情盡可能的得到釋放。6、旅遊區要與商業、生活區有緊密的聯系。7、做到不破壞周圍環境,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 旅遊業應當合理的適應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旅遊資源,旅遊服務設施平台和服務水平的建設應帶有地區差異性。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決定了消費水平的高低,開發適宜本地經濟消費的旅遊目的地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客源地與旅遊地的距離影響著消費的高低,怎樣的把握兩者間的平衡是開發前首先要考慮到的,即要為當地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不至於浪費資源。雖然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已為長距離的旅遊活動減少了阻礙,但中短途的活動仍然是佔主要部分。同時,旅遊並不是只為富人服務的,它面向的是全社會,它要即能滿足中高等收入人群的休閑,又能給更多的老百姓帶來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這才是發展旅遊業所希望看到的。 不應當過分開發當地的旅遊資源,應使其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發展旅遊應考慮到到旅遊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影響著人類的活動,同時人類的活動也給資源環境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 合理利用區位優勢,建立具有影響力,擁有核心作用的產業集群。積極的將自身與周邊范圍內的旅遊資源聯系起來,創造積聚效益。用品牌創造影響,用特色拉動效益,堅持獨有的文化與歷史要素,大力發展特色旅遊。旅遊業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的名片,提升城市的品味,定位文化風韻。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幫助。旅遊業所需的人才類型是多樣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培訓掌握難度比較容易。因此,就能為一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的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旅遊業並不能作為當地政府的唯一支柱產業,無論是社會動盪、經濟危機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都會對旅遊業的發展產生重大的沖擊。 旅遊業和旅遊活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保存和發揚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對本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要對本地文化內質、純粹性注意保護防止遭到破壞和退步;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由於旅遊者來自於各種文化地域、旅遊者素質高低不同,要防止破壞了當地的社會風氣和安定。 發展旅遊能帶來相當大的經濟收入、社會影響,對資源合理、充分的利用,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能使自然資源與生存條件共同有利的發展。只有兩者相統一,才能達到和諧共建的發展。

Ⅷ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所謂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廣闊可觀,當今的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重點發展碧仔項目,我國的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但是相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胡爛。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市場發展速度的要求。
旅遊人次數穩步增褲慧漏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和享受型極少;國內旅遊熱門地區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知名度高、旅遊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4A級以上景區。自助旅遊增多,團隊出遊減少;度假村的區域『生特徵已經比較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西部、東北等區域的度假村經營都各顯特色。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重慶等經濟發達地區度假村數量明顯比其他地區高很多。這說明我國旅遊房地產度假村細分市場的區域格

Ⅸ 談談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旅遊經濟的超前發展戰略

世界旅遊經濟實踐表明,各國在旅遊發展方式上,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超前型發展戰略;另一種是滯後型發展戰略。超前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超越了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階段,通過率先發展旅遊業來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滯後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發展滯後於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水平,即在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基礎設施已形成較強體系後,自行帶動旅遊經濟的發展。

超前型和滯後型發展戰略,是不同經濟條件下的世界各國在旅遊發展道路上的兩種選擇,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與此同時,兩種發展戰略的運行環境和經濟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超前型發展戰略的適應條件是:旅遊的自然和環境條件較好,旅遊資源擁有量大且旅遊產品吸引力強。適應范圍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區和旅遊資源豐厚且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由於超前型發展戰略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該戰略追求的不是本行業內在的經濟效益而是旅遊經濟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遊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遊業的高強度投入,全面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的興衰,已經不是旅遊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旅遊業的作用不僅是獲取外匯和回籠貨幣,而且已成為經濟騰飛的突破口。我們常說的「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就是這種戰略下旅遊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

我國旅遊業是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從產業運行環境來看,這種產業是建立在較弱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要使旅遊業在短期內形成較強的產業體系,就要加大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因此,從短期效益分析,產業的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業本身所具有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經濟特性難以充分體現。如果僅從旅遊產業自身效益分析,在國民經濟基礎較弱的條件下,旅遊產業的投入,似乎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從旅遊產業的宏觀功能去分析,以下三點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從1978年以後,我國逐漸改變對外封閉的政策,打開國門,向全世界開放。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必須尋找一個開放的「切入點」,而這個「切入點」就是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具有特殊優勢的外向型國際性產業,它的運行依賴於世界范圍的客源不斷的注入,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廣泛地吸引世界各國的旅遊者,向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旅遊者通過旅遊這個對外窗口,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以及投資的各種有利環境,有利於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

其次,旅遊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旅遊產業體系的形成,涉及眾多的相關產業,對旅遊業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可以帶動一定區域范圍內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尤其對那些擁有較豐富旅遊資源的地區,旅遊業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

最後,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里,需要藉助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設備,從國外引進技術與設備,就必須建立一大批創匯能力大、見效快的產業,以滿足技術與設備引進對外匯資金的需要。與其它產業相比較,作為外向型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在獲取外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外匯流入,對於急需外匯,又缺乏強有力創匯產業的國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綜上所述,中國旅遊經濟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使得中國的旅遊業發展必須採取超前型發展戰略,按照這種發展戰略,在評價中國旅遊產業運行質量時,不能就其產業內在效益去評價,而應從旅遊產業外部效益,特別是從波及與連帶效益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旅遊業發展作出客觀的評價,提高對發展旅遊業的認識。

二、旅遊經濟的推進式發展戰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遊業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的常規發展模式;一種是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的非常規發展模式。所謂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發展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內旅遊,通過國內旅遊的發展,旅遊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國旅遊,然後再發展國際接待旅遊的模式。從社會經濟背景來看,延伸發展模式的引入是內聚式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在一些國家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變。在緊張工作和生活環境壓抑下,人們需要暫時擺脫枯燥的城市生活環境,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調整和體力上的恢復,於是旅遊消費就成為這些國家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遊活動僅限於國內地域范圍,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改善和旅遊需求力度的增強,國內地域已不能適應旅遊活動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走出國門,去領略異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發達國家以國內旅遊為主的旅遊結構,不僅充分滿足了國內居民的旅遊需要。而且,伴隨著國際旅遊需求的增長,原先用於本國居民的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也逐漸用於接待外國旅遊者,從而出現了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局面。

所謂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再發展國內旅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後再發展出國旅遊,最終形成以國內旅遊為主、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模式。這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通過國際接待旅遊的發展,來全面帶動以城市為主體范圍內的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設施的建設,逐漸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重心的國際旅遊體系。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居民的旅遊活動開始引入,成為這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的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和消費條件決定,我國旅遊業發展只能採用推進發展戰略模式。採用這一模式使得我國旅遊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一是旅遊業發展以基礎和資源條件較好的城市為中心,由旅遊城市向其它地區推進,逐漸形成我國的旅遊業體系。因此,旅遊城市便構成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框架。不論是旅遊資源的開發、設施的建設,還是線路的設置、區域的劃分,都是以旅遊城市為依託的。二是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以現存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為基礎,由觀光型旅遊資源為主向混合型旅遊資源推進。因此,目前中國旅遊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較為豐富的地區所構成的。三是旅遊的組織方式,是以全程旅遊路線為主體,由路線型產品向板塊型產品推進,逐步形成路線型產品為基礎,主題型產品與特種型產品為主體的旅遊產品體系。四是旅遊設施的建設以高等級為主體,由高檔設施向中、低檔設施推進,最終形成以中檔旅遊設施為主體,高、中、低相結合的旅遊設施體系。

三、旅遊經濟跳躍式非均衡發展戰略

旅遊經濟的跳躍式非均衡發展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跳躍式發展,所謂跳躍式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歷史階段上的超越性,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完常規發展的歷程,這是在時間意義上的發展;另一層是非均衡發展,所謂非均衡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地區布局上的不均勻狀態,使旅遊業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位與作用不同,這是在空間意義上的發展。

從時間發展意義上而言,中國旅遊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國情特點,選擇跳躍式發展戰略,有可能較快地跨越單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階段,而進入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和接待國內旅遊者共同發展的階段,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遊產業發展道路。預計到本世紀末,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業發達國家,即大體用15年左右的時間,走完國內其它產業和發展中國家30~40年的發展路程,這是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這一判斷的依據:一是中國的旅遊經濟基礎國情,兼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特徵。一方面由於人口眾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諸多指標在世界各國排序中處於較低水平,表現出不發達的特點;但是另一方面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並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產業門類齊全,特別是旅遊所依託的相關部門已初具規模。旅遊業是天然的外向型產業,國家總體對外的實力水平至關重要,我國的國家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支撐我國成為入境旅遊業的接待大國。二是中國旅遊業的客源市場廣闊豐富。目前中國遠離歐美等主要國外旅遊客源產出地,使入境旅遊規模受限和風險較大。但從長遠看,我國擁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場:表現在擁有大量具有血統親緣的華裔客源;擁有以日本、東南亞等為代表的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旅遊客源市場;再加上國內發達地區自然產生和「示範效應」激發的國內旅遊者數量可觀。多層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場,將促使我國旅遊業實行跳躍式發展。

從空間意義上而言,國際上旅遊發達城市和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甚至主體產業者不乏其例,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泰國、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國、日本、獨聯體、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或旅遊接待大國,旅遊業都未成為支柱產業。在中國這樣現代交通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廣大的國度中,加上旅遊業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旅遊業很難成為支撐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旅遊業在國家總體發展中所處地位的判斷,並不妨礙旅遊業在我國某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城市可以大有作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區,旅遊業完全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可以肯定,經過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旅遊業同樣可以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持局部地區和城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並將對國民經濟全局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