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旅遊的發展趨勢
❶ 影視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論現代影視製作的發展趨勢—融技術藝術為一體
作者:季偉 深圳有線電視台製作中心 主任
當今時代是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隨著大型計算機、數字化智能化攝像機、編輯機、視頻切換台、數字三維特技機、非線性編輯系統、電腦燈控系統、MD音頻製作系統等先進的電視製作設備的問世,為影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製作功能。電子技術的發展是電視事業騰飛的基礎,也可以說是電視藝術的不斷提高和創新的要求,帶動和促進了電視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電視播出形式的多樣化如大型現場直播、異地雙向直播等的推廣運用,充分體現出各電視台的綜合能力和整體水平,也對電視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各級電視台在電視製作方面都有長足發展,各類電視製作設備更新換代的頻率也越來越快,但我們與世界先進國家仍有相當的距離,究其主要原因,不僅是硬體——設備的落後,更是軟體——專業人才的缺乏。那麼,目前我國電視業最缺乏的是什麼類型的人才呢?針對我國電視業的現狀和走勢進行分析,可明顯看出主要是缺乏能將藝術和技術匯集於一身的綜合性人才,也就是說既有藝術創作才能又掌握嫻熟的電視製作技術的軟硬體合二為一的人才,這類人才目前在世界影視製作界被稱為「電子畫家」或「製作設計師」。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的影視界一直以來都是將技術和藝術分為兩個行業,技術人員只注意硬體(電視設備)的開發和運用,對藝術缺乏關注和研究;而大多數編導人員也僅注重在藝術領域的發揮和創新,對現代電子技術方面至多也只有一點粗淺的了解,這種建立在舊體制上的分工與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電視節目的創造向更高層次發展。由於我國電視行業長期以來形成的這樣一個不良狀態,人員分工越來越細,工作環節和部門越來越多,機構越來越龐大,推委扯皮情況越來越嚴重,而技術與藝術互通的問題始終未被重視,使得電視從業人員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能力過於單一,綜合能力差,跟不上電視業發展的需求。例如,搞一場大型的綜藝晚會就得幾個部門、五六十號人馬齊齊上陣,節目尾名單一大串,工作起來協調指揮不靈,目前國內許多電視台這種狀況日趨嚴重。
其實,在如何培養一支人員高效、少而精、一專多能、知識結構多樣的影視專業化隊伍方面,國外早就有不少先進經驗,他們的做法不是把製作技術人員與藝術編導人員人為地分為兩大塊,而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合為一個節目製作部門,這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均有很強的電視技術功底,又具備相當的藝術創作才華。前蘇聯的中央電視台節目製作部就擁有20多位稱為電子畫家(多數為工程師)的製作人員,製作各種大型晚會節目的導演和攝像人員不僅懂舞台藝術、攝影構圖,而且熟練掌握特技切換台 、不同攝像機的各項功能,甚至對電腦燈光的光效、三維特技、音響系統及幾者間的配合使用都非常熟悉,對這些技術性設備功能的掌握和運用自如,使得導演們在藝術上發揮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而各環節的技術人員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及自身的藝術修養,與編導配合得天衣無縫,使節目更加錦上添花。
將電子高科技技術廣泛運用於製作動畫片、電視劇、電影,在我國尚屬初級階段,而早在70年代末,美國已運用先進的電子技術製作出《星球大戰》等科幻影片,達到了先進的電子技術與人類幻想最完美結合的頂峰,因而轟動全球。在美國的各類影視製作公司里,電子高科技技術已在影片製作的各個環節中被廣泛而普遍地使用,同時電子技術與藝術均精通的人才比比皆是,這些融電子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電子藝術家們又稱製作設計師為人類的影視業開創了無限的發展空間,也使得好萊塢生產的影片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幾十年稱雄世界。
我國電視界至今沿襲著50年代電影廠舊的製作體制,各工種分工明確、嚴格,以至不能為電子藝術家(製作設計師)的產生和成長提供所需的條件和環境,造成這類人才的奇缺。同時經濟的不發達和生產模式仍以傳統方式為主,與美國影片在製作的各個環節中廣泛而普遍地使用計算機甚至用機器人、機械手的程度相差甚遠,也使得我國影視業至今還無法生產出一部能與美國70年代的《星球大戰》相媲美的影片。
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影視製作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國的影視界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能融技術藝術於一體的電子藝術家(製作設計師)。而目前我國從事影視製作的人員,多數都是學技術出身,他們從跨進大學校門時,就被劃歸理工科,學習的范疇只局限於機械設備、無線電、電子技術,很少接觸到藝術學科,走出校門,又定位在技術崗位,自然難於向全方位人才發展。鑒於電視業發展趨勢,這種融技術藝術於一體人才的培養應考慮從上大學開始,在理工學科里,開設旨在加強學生藝術修養和提高鑒賞力的教學課程,在文科的課程里,對電腦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初步掌握,必須提高到能夠進行三維技術的製作,以求未來的電視從業人員能夠全方位、多角度、高起點,融技術藝術於一體,適應影視業未來發展的需求。在這方面,北京廣播學院已率先邁出了一步,學校在學科的設置上,有的不再分文、理科,而是合為一體,對於培養全方位的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環境和條件。
目前國內一些新興的電視台,擯棄不少老台的傳統設置,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體制和經驗,除了機構設置更趨合理外,對崗位的劃分界定不再過於細致,吸收的工作人員不僅精明強干、工作效率高,而且知識面廣,一崗多能,特別是製作人員,除了熟悉設備的技術性能和各類技術指標的調試外,還能擔任電視製作導演、特技製作、動畫製作、音樂編輯、藝術布光、特技台現場切換等等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在國外,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很早以前便被人稱為「邊緣科學」。
如今的影視製作已邁進一個數字化的新時代,電腦製作技術和手法已逐步取代傳統的製作設備、製作手法和製作方式,這種發展趨勢已帶來了影視製作的一場新與舊、現代與傳統間深刻而廣泛的革命。以往電視節目傳統的後期製作系統是由分工不同的多個技術人員(電子編輯、電子字幕、普通特技、三維數字特技、混合配音等)按程序依照記者和編導的創作意圖逐個完成,而技術人員只是承擔設備操作。進入多媒體時代的電視製作行業,已將電視特技編輯、音響效果、電腦圖像創作合為一體,因此製作人員以往純技術性的技能已遠不足夠,而需要全方位地融技術與藝術為一身,這就促使技術人員必須注重和加強自身對音樂、美術及綜合藝術方面的學習和提高,以不斷適應發展的要求。(製作人員們因為佔有熟知設備的各項功能的優勢,只要注重提高自己藝術方面的素養,就能很快勝任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成為融技術藝術於一體的人才)。
目前一個多種知識結構的人才相互融合、電視製作隊伍不斷繁榮的局面正在形成,一批復合型的製作設計師在逐步涌現,由此也促進了電視製作行業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兩大電視台(有線電視台、無線電視台)也面臨著突破沿用國內電視台的舊體制的局面,進行新的嘗試和大膽改革的趨勢,這就需要不僅是兩台的決策層甚至是深圳市的主管部門能夠為兩台在機構和體制的改革方面,設計制定一條新路,不但使深圳的電視事業上一個新台階,也使深圳的電視事業能走在全國的前列。
編者註:季偉1978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1983於參預籌備深圳電視台,1995年參預籌備深圳有線電視台自辦節目,現任深圳有線電視台製作中心主任。
一、現狀分析
盡管電影與電視的相爭已是龍虎鬥的事實,但把影視作為藝術的一個整體來觀照,依然還是一個相同的整體。中國影視藝術的劇烈動盪還是在90年代,此前隨著電視及其它媒介的改革發展,躍進的氣勢已經逼使電影開始改弦更張,娛樂大潮山雨欲來,但隨著90年代大眾文化的興盛,娛樂高潮的迭起,電影和電視的一高揚一低迷的的世紀現象已無可阻擋。於是,一方面,在世紀之交益發臨近的時候,感慨中國電影危機的聲音愈發響亮,日漸增多的警醒呼告和憂慮之心拳拳可見,特別是人們對中國電影進入WTO後的狀況作了「死而後生」的悲壯預言,令人驚心動魄;另一方面,對電視由興盛而轉入危機的預言也不時可見,對網路熱潮給電視沖擊的憂慮明顯出現。我們都似乎默認了這樣的事實:電影遇到了轉折的關節口,電視的好日子也未必長遠,於是拯救影視和原本批評影視的議論就混雜在一起。不過,無論批評還是期望,都是本質上對中國影視的期待熱望。
然而,關涉的復雜問題太多,三言兩語不可能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對目前的狀況,人們的反思和分析常常淺嘗輒止,從哀嘆者、忿忿者、極言者中考察,對待中國影視的態度似乎有明顯的兩類人:一是把自己劃為局外人,評頭品足,事不關己,毫無切膚之痛,甚至指桑罵槐,少了熱切感;一是囿於行業利益,似乎熱心十足,但不是商業味濃郁,把電影完全當機械的利潤工具,就是不顧電影的生存條件,侈談藝術或只重教化目的,弄得創作無所適從。我們談論21世紀中國影視,首先應當明確是在分析和促進我們自己需要的藝術創造,它有強大的發展前景,是人民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無論生存境地和形態怎樣變化,它必然將生存發展下去。同時,我們又必須既正視商業利益又面對大眾文化彌漫的現實,把影視的發展和問題做綜合認真的分析,為它在新世紀的旅程提供新的助力。也由此,才可以看清面向21世紀的影視藝術發展趨勢與時代特點,才可能把面向新世紀的影視藝術教育作為一個事業來真正有針對性地作好。
由此談到教育和影視教育,傳統的教育就是書面教育,它是通過閱讀、講說方式來延續的。但時代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21世紀影視藝術的發展趨勢是與時代特點相互關聯的,從20世紀後半葉開始,從文學到影視的交融,使閱讀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應當說,20世紀就是傳媒革命的飛躍時期,前所未有的傳媒巨變,愈到世紀末愈發顯得急促疾速,從早期的電影、電視,到現今時尚的電腦、多媒體、網路,加速度的變革顯示著信息世界變化的匪夷所想,我們所習慣的幾千年書籍文字傳媒的傳統,正被不斷翻新的電子傳媒遮蔽,傳統的信息世界基礎遭到猛烈動搖。歸總這種變化的趨向,可以表述為:感官享受愈發明顯,書籍閱讀的靜態消費被聲畫一體的動態消費所沖擊,聯想的閱讀性質被直觀的視聽文化所影響改變。所以,書籍文化被音像消費所沖擊、逐漸代替的大趨勢是越來越顯而易見。由此帶來的文化觀念變化則更為巨大。在21世紀,不可忽略的是:多元文化的消費內容必然形成,單一的文化指令遭到明顯的質疑,人們更加趨近文化的融合,反對排他的狹隘文化限制。在消費方式的多樣化上也無可阻擋。首先,以電子視聽文化為主導的消費將成為中心,人們離書報更遠,書籍和報紙、雜志藉電子傳媒包括網路而實現消費的趨向越來常見,視覺閱讀在足不出戶中就可以實現;其次,信息資源的共享化,使地球村毫無秘密可言,個體可以瞬間掌握世界各個角落的大事小情,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促膝相談,任何人也可以在網路上隨時造訪自己,個體對多樣群體與素昧平生的個體之間的交流將形成新的消費時尚。再有,閱讀的分眾、針對某一群體小眾的閱讀將更加明顯,精英文化的發展勢所必然。21世紀的影視藝術教育的新思路必須考慮上述背景才可能實現。
所以,21世紀影視藝術發展是在和傳統矛盾角逐中展開的。判斷新的影視藝術概念,需要從下述角度去關照思考:
1、綜合化的交互性。21世紀的影視是明顯走向綜合化但又具有交互性,綜合化指打破彼此界限和獨特性,電影、電視、網路的結合,更不必說文學等的結合,使之在跨世紀的當口已經開始模糊界限,傳統強調的電影優勢未必就不是電視的優勢,電視電影批量出現就是證明;電視手法的電影化(如MTV手法)也和電影手法的電視借鑒一樣普遍被接受;網路介入電影、電視傳播和電視大量介紹網路,電影對網路的諸多表現,已經使三者的親近關系日益加深;網路的方式影響影視,影視的傳播靠攏網路。這些綜合化事態在新世紀只會加強而不可能減弱。
交互性的含義是指彼此融但又不可代替,盡管人們擔心電影消亡、電視被網路鉗制、網路把影視一網打盡(包括資金和統治權等),但實際上電影、電視、網路依然是遵循自己的獨特規律在運行發展。綜合化只是相對的一些特徵在消失,共同化因素增強,分工鴻溝部分填平,其本質是人的視野和文化角度在擴大。但細細考察,如同中國畫的濡染暈化之中的特徵支脈仍然清晰可見。只不過多方交互影響、此長彼消而已。比如電影的大眾化傾向,使原本精粹的藝術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娛樂潮左右電影,電影更接近生活,但它還是保有自己的不同於電視的視聽感染力。電視本能的接受電影的表現手法,在時空交接中豐富化,但它的家長里短的敘述依然不可消磨去,把小事抻長的電視本能不可能變為壓縮時間的電影式精要,因為生存的商業性絕不可能答應。
綜合化交互性對影視藝術教育的要求就帶來新的問題,既要對各自藝術特點的分門別類的把握,又要對過於專業化的精雕細刻採取淡化態度,趨向彼此共同綜合性的分析,才能適應時代心理要求。
2、私人化的公共性。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化主宰的新時代,一切事物可以在瞬間被周圍所探知,地球村中無秘密,但個人卻迫切需要隱藏自己,強調私人的不可侵犯性。於是明顯的矛盾在擴展,掌握先進的網路的人們在隱藏自己的神秘感中與他人虛擬交往,網路卻無所不包的網盡世間個人的秘密;影視更加看中個體的生活,但創作卻試圖把大眾的種種情懷作為票房的依據。影視使個人感受放大為公共性,影視讓明星個人成為眾人偶像,流行靠影視而傳播,任何個性瞬間成為大眾性,如早期的街上流行紅裙子但如今的滿街韓式化裝,松糕鞋等。當然我們可以說,藝術個性可以概括大眾的情懷,但影視的鏡頭使個性瞬間成為流行泛濫。我們已經難得見到萬人空巷的《渴望》現象,也沒有了眾口一詞的習慣,但影視受眾的廣泛性使千萬百姓蜂擁而看「小燕子」的情景仍在重演。影視具有使越是個人化的越成為公共化的條件,於是影視教育的文化批判就必不可少。教育者需要從現象中看到近憂遠慮,比如電視熒屏充斥歡樂游戲和拉郎配的婚約游戲,固然值得嘉獎,因為百姓歡顏,但無聊的性狀和虛假的本色卻不能不剖析,把個別人的生活瀟灑態度放大為千萬人的人生行為處世態度是危險的。電影的兇殺暴力情節和電視的拳擊游戲展示,使滿足了少數人的刺激,卻不能不危及大眾的精神生活。當電視培養起來的人們為酗酒而死的相聲演員洛桑傷懷,為黛安娜號哭,為演技平平但一步戲火旺的劉丹之死如喪考妣時,我們有責任讓觀眾看清極小的私人化感情俘獲大眾的隱憂,未必就不會比邪教的影響力小。
3、商業化的藝術性。對商業性的避諱隨著行業生存危機的加重而不再成為藝術禁忌。於是一切以商業市場來衡量標準的認識基本籠罩了藝術創作。我們面臨著商業無所不在,藝術臣服退縮的局面。當今影視的純藝術是難得有市場的,孤芳自賞式的藝術加速了商業化統治的步伐。但藝術被放逐的結果是無論商業還是教育都沒有支撐的骨架,也不能實現價值目的。商業與藝術不是比重多少的問題,商業要和藝術同樣重要的認識是必要的,一個是生存需要,另一個也是生存需要。所以影視教育的藝術分析要與市場商業的評價結合,比如對長篇電視劇的分析不顧及商業廣告主的需要,成本就不可能回來,那麼,再好的分析也不會被創作所接納,同樣難以實現分析的價值;反過來,一味縱容電視劇的拖沓,巨大的投資也就付之東流,生存基礎崩塌在所難免。商業化是時代潮流,作品被打上深深烙印是普遍現象。其實商業化的背後主要是投合百姓需求,贏得商業收益,而藝術的把握可能更好的和巧妙的獲得觀眾的認可,盡管市場具有生殺予奪的威力,但藝術的重要性才是生存基礎和根本所在。對影視教育而言,重視商業化的弊利,強調藝術性的要義,把商業手段和藝術本質各歸其位,才可能真正理解創作的意義。
21世紀的影視是遠比過去復雜多樣了,由此,影視教育的責任就更為重大。但在影視教育的現有規模和對它意義的理解上卻極為不足。中國影視教育體系建立的意義還有待宣傳。
二、問題剖解
關聯新世紀影視教育的問題很多,而認清影視藝術存在的問題則十分重要。特別需要注意的主要有幾個傾向:
1、庸俗化。影視藝術的世紀問題沒有比庸俗化更為可怕的。隨著大眾文化的興盛,世俗文化對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沖擊日漸明顯,影視首當其沖成為世俗文化的認同者和積極推廣者。在80年代末期的娛樂電影倡導中,娛樂認同打破了一貫自謂藝術教化的傳統電影格局,在強大的百姓大眾化文化要求的推動下,中國電影步入了多元化、平民化的時期。隨著時間推移,趨同世俗文化要求的現象日漸明顯,包括娛樂賀歲片的時興,喜劇片的大量出現,教化影片的不斷翻新,在狹隘的藝術電影天地之外,更大的文化空間被佔領。由於生存困難的逼迫,中國電影的庸俗化現象幾成時潮,它們以消泯人類文化和精神品格為代價,換來市場的一度存在。90年代更是一個捉摸不定的年代,90年代中國電影變化在五色斑斕的改革時世左右下眼花繚亂,包括發行製作方式的變化,合作製片的時興,國外大片引進的沖擊,院線制與宣傳操作方式的形成,都成為中國電影應接不暇的一次次沖擊。尤其是社會生活的極大改變和人們觀念的迅疾轉向,對電影審美創作造成重要影響。在這一時期,涉及電影更多的話題集中在改革、票房、策劃、檔期、買斷、盜版、明星、市場等等。和藝術欣賞直接相關的編劇、創新、手法、思想等則漸為鮮見。人們對電影藝術的概念已經轉向,大眾文化占據主要位置的時代,純粹藝術的口吻顯得軟弱無力。在90年代,藝術單一化的消解帶來下述顯而易見的變化:電影更加融入平民化的視角,關注平凡生命的價值,著重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表現,把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作為至高無上的藝術表現對象,丑星、幽默形象代替了奶油小生主角地位,娛樂成為自覺追求等等,多元文化成為電影基本狀況。我們愈來愈感受到藝術的通俗化和錯雜狀態,曾在過去某種狀況下端著架子講求藝術的中國電影,不知不覺中被大眾文化催促著降低所求,把取悅大眾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趕潮逐浪,追蹤著有票房或有獲獎希望的模式、號召、節慶,於是有的企求商業的收益,有的靠攏主流形態的評價,有的製造傳媒新聞等等,不一而足。放眼世紀末中國電影,英雄的冷落和凡人形象的走紅,瑣碎細節的放大和精緻藝術概括的被忽視,淡漠階級分野、好人壞人本質的人物與強調人性復雜多樣性的形象的趨向,突出七情六慾合理性的存在而容忍英雄的弱點、展示凡人情愛的復雜狀態,等等,過去多少有所顧忌的東西都堂皇登場,中國電影真正復雜多樣了。評判這一世紀末時期,可以看到電影藝術激情的疲軟和消退的共同現象。
電視天然是娛樂文化的大本營,但沒有哪個時期像現在這樣屈就娛樂世俗要求和感官享受。大同小異的游戲節目、娛樂參與節目層出不窮,趕潮似的電視娛樂一浪追趕一浪,似曾相識的歡躍內容,同樣招數的花哨主持人,克隆一般的節目樣式,以開朗耍弄為統一標記的明星參與,越來越古氣的歷史娛樂劇,游戲參與無處不在的各類節目,裝模做樣的婚戀游戲等,折騰得觀眾傻樂傻樂,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被現實實際所遠遠拋棄,感官享受的潮流不可阻擋。感官享受未必就是時代所必然需要的全部,嘈雜喧鬧不會永遠成為愈發高雅人們的必需品,在歷史鬧劇、宮闈戲連翩推出,眼花繚亂的MTV隨處可見,綜藝晚會鬧騰得百姓已多少顯示出倦態的時候,感官享受總會走到末路。事實上,人們決不會流連於感官刺激太久,世俗喧鬧已經顯露缺乏觀賞興趣的面貌,在克隆翻新的乏味背後,是庸俗培植起來的缺乏文化感的消費群體,他們也越來越不滿足當今的電視,娛樂也許就是禍首。
追究電視的庸俗化和多重因素相關,比如急功近利的表現形態。其中包括器重收視率,電視傳媒愈來愈看重收視率,這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收視率當然是衡量節目的剛性指標,有多大的收視率意味著吸引力的大小,所以,把收視的高低做為節目的衡量尺度是有一定道理的。面臨激烈的節目競爭,收視率的高低預示著節目的受眾數量多寡,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決定節目的重要與否,進而又有廣告的受眾面豐盈與否,以至於廣告收入的升降等等。收視率當然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所以,收視率對於電視台的節目生存有決定影響,重視收視率有充分的正當理由。於是,為了收視率,就上演了節目撞車,以至某一時段20餘家同時播出一個電視劇的奇觀現象。也許各個電視台都從中利益均沾?但實際上既浪費了時間資源,也暴露了傳媒共同的缺陷。在激烈競爭的時代,抓取觀眾肯定是對的,但沒有個性的創造,永遠不會創造出自己的品牌與天地。不能完全以收視率為取捨的標誰,是因為電視傳媒的天地很大很大,似乎不屬急功近利的新聞等節目照樣有很高的收視效果,而贏得觀眾的電視娛樂需求僅僅是其諸多功能之一。一般而言,即便娛樂節目都有較好的收視率,卻未必就有較好的收視「效果」,而且節目性質的不同決定收視率的標准也是相對的,有的節目不能簡單的以收視率來衡定其價值,何況節目時段的設置本身無形地增減了收視的人數。問題還在於,當代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欣賞口味的多樣化使一統合一的傳統大大改變。所以,傳媒需要戒除急功近利的弊端,認真研究獲取觀眾芳心的秘訣。要意識到電視屈就「娛樂需求」的心理實際是短視,世紀末電視人在頻頻改版、轉換面孔以討好觀眾的「充分理由」後面,是不是在過分的委曲求全?我們當然要以觀眾的需求為上帝,因而適應大眾文化時代的節目也理當以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製作,但電視節目俯就時潮的趨向未必就是真正的切合廣大百姓的心理需求,在改來改去反而愈離百姓願望愈遠的事實面前,應當冷靜地沉下心來想一想,什麼才是電視應有的品性、什麼才是電視台贏得觀眾好感的本質東西。
總上而言,影視藝術不能成為孤芳自賞的花園寵物,但承受世俗風雨也不應成為改變藝術本質的理由。所以,一味追求娛樂效果,影視就開始失去它的價值,娛樂也就成了俗套,庸俗就必然產生。事實已經提醒我們單純形式化的娛樂追求未必有良好的效果,形式創新的依據應當是內容的需要。事實還將告訴我們,影視迫切需要在文化內涵的培植上更下功夫。娛樂不可能成為觀眾的全部需要,文化的要求則是影視發展必須的前提。
2、模式化。在對影視藝術的探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模式化的弊端,盡管創新浪潮不斷沖擊著電影和電視,中國影視的藝術發展也的確較之以往有了相當大的飛躍,在世界電影格局中,中國電影的整體藝術成就為人稱道,獲獎數量也不在少數;中國電視的飛躍發展有目共睹,電視藝術的一些種類也得到世界同行的稱贊,個別節目也陸續得到獎項褒獎,但這些依然遮掩不住世紀末的尷尬和批評。缺少藝術創造靈性的問題阻礙著影視藝術的全面進展。
電影的模式化是指藝術套路的死板僵化,包括傳統敘述方式的缺少變革,主題教化的表面單一,人物形象的概念浮泛,藝術風格的含混矛盾等弊病。藝術套路的死板僵化體現在電影藝術表現方法的缺少創新,至今相當多的影片還重復著老套的思路,比如內心矛盾的表現法——空鏡頭的花開花謝,雲卷雨驟等,人物沖突的對立法——正誤對峙,性格對立沖撞等。傳統敘述方式的缺少變革也是觀眾厭煩的一個原因,許多影片遵循著以事為主的架勢,在敘述上面面俱到,故事的來龍去脈交代不厭其煩,整個故事似乎周圓方正,但人物主體的地位降為陪襯,故事缺少了動人的核。主題教化的表面單一是中國電影始終在克服而尚待努力的問題,由於過於注重教化功能,導致至今費解的一些現象:直露主題的創作往往只要蒙上「正確」的觀念,無論藝術表現如何,都得以堂皇上市;具有藝術感化力的動人之作,無論實際效果,常成為批評的對象。由於一些評獎對主題教化性強而藝術感染力弱的作品的偏愛,導致中國電影藝術滑坡的明顯趨向。我們絕對需要鮮明的政治傾向,但必須以出色的藝術表現來實現打動人心的目的,實現真正感化功能。模式化不破除,中國電影對世紀的挑戰就難以獲得成功。
電視的模式化並非是指欄目的一般規則和類型節目的固有格式,而是指普遍盛行的浮躁模仿的風氣。過去的幾年,電視彷彿進入了競相模仿的魔洞中,在試圖改版的良善動機下,上演的確實多是拾人牙慧的模仿劇,從無聊的侃戲,到遍地開花的情景喜劇,從千篇一律的扭捏獨唱加伴舞到無所不用其極的耍弄游戲節目,一潮接續一潮。曾經創造過中國電視輝煌的電視人在收視率的桿杠面前,忽然變得莫名所以手足無措。舉目所見,電視中充斥著模仿克隆之風,恍如商業行為的「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節目或欄目的好評引發的是四面八方的仿造,缺少文化見識和獨立品格的弊病暴露無疑。一個以文化創造為本的事業不應當讓投機取巧的商業劣質支配,充斥熒屏的雷同會導致藝術的衰敗,即或從傳播性質看,抄襲成風也將敗壞事業。可惜,迅猛發展的電視在許多方面似乎陷入了黔驢技窮的境地,從最初對中央台綜藝節目的仿造,產生出一個模子的晚會和其它綜藝節目;到對港台的追風,大量引入、拍攝「戲說」的片子,造就屏幕矯情戲耍之風亂舞;再到對地
❷ 影視行業有哪些發展趨勢
1、好萊塢化(特技,商業化)
2、高投入化
3、高增長
4、明星效應越來越高
❸ 影視旅遊的形成和發展
影視旅遊是一種新型的專項旅遊形式,是旅遊發展到一定階段與影視產業相結合的產物。影視旅遊最早產生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隨後發展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影視拍攝地旅遊、以影視內容為題材的主題公園旅遊漸漸興起並發展到今天。縱觀國內外影視城,影視旅遊已經成為影視城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用影視城的影視拍攝資源發展旅遊業逐漸盛行。
中國影視旅遊產業發端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這一過程中,影視城作為影視產業發展的必然產物,逐漸被人們所熟知,並且隨著影視旅遊的發展而成為一類特殊的旅遊活動場所。
1987年,我國最早規劃建設的影視拍攝基地在無錫落成,即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而這個影視城出人意料地成為轟動一時的旅遊熱點,自此,影視旅遊開始在國內盛行,影視城建設項目也紛紛上馬,掀起一股「造城」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各種影視城三、四十座,還有二十多座規劃建設的影視城正在熱火朝天的施工和招商之中。北京在建、河南在建、甘肅在建、雲南在建、許多地方在建,大有每個省份都要有一座或數座影視城的趨勢。僅僅就雲南而言,目前已建成的影視基地有4個:大理的天龍八部影視城、曲靖的翠山影視城、昆明的玉龍灣影視城及麗江束河茶馬古鎮影視基地,這4個影視基地總投資已達5億多元。然而,這樣的影視基地雲南仍在不斷新建和擴建。
❹ 未來影視業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科學家們對未來的影視充滿了憧憬。
電視形狀將不再是立方體,而是壁掛式的液晶式電視。
首先,它的清晰度極高,解像度是2000多條線,而我們現在觀看的電視機才625條線,加上電視台發射後廣播信號的損耗,我們實際看到的電視節目的清晰度僅為300~400條線。
科學家們最新研製的高清晰度電視的解像度是1125條線,試想2000條線的畫面該有多清晰呀!
其次,那畫面是三維的,也就是立體的。
再次,這種壁掛式電視機是多功能的,它既是一台家庭電腦,還是一台可視電話。藉助於一根細細的光學纖維,它可四通八達與世界各地進行聯系,真是神通廣大啊!
還有,這種電視具有「智能選擇」功能,只要作用鈕向它提出要求,機內的程序會自動進行內容處理,從諸多的頻道中選出你所需要的節目。
大家知道,傳統的錄像機和VCD機使用錄像帶和VCD盤,而手邊的錄像帶和VCD盤總是有限的。
經過科學家們的努力,一個可使用戶在任意時間欣賞任何電影、電視錄像節目的系統——「隨需隨放」系統即將問世。
科學家為我們描繪了這樣的「藍圖」:
第一,節目選擇:只需坐在家中的電視機前,通過遙控器使電視機顯示出節目分類索引,並從中自由選擇,譬如電影、游戲、電視節目等。
若選擇了電影,需進一步選擇何類電影和片名。選擇完畢,信號會自動通過電話線傳送到所謂信息庫。
第二,信息庫:信息庫中存放有數以千計的錄有各種節目的8毫米錄像帶,這些節目是以數字模式經過壓縮後錄制上去的,每盤錄像帶可錄制5部完整的電影。
這樣,接收到用戶信號後,設在信息庫內的機器手會准確無誤地將錄有所需節目的錄像帶取出,放入專門的放像機中進行「播放」。
第三,電話中轉站:載有所需節目的音、視頻數字信號,通過電話網被傳送到離用戶最近的中轉站,並將這信號以比正常放像快100倍的速度,輸入到設在中轉站中的用戶電話線卡上。
第四,收視:由銅電話線傳輸的信號,經過信號分離器後進入你家的電話和配有轉換器的電視機。該轉換器將接收到的數字信號進行解碼,臨時存儲並播放。
信號分離器的作用,是使你在看電視時,仍可以使用電話。
當你按暫停、向前、向後快速倒帶時,信號通過電話中轉站中你的線卡返回到信息庫,這樣,信息庫根據用戶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操作,十分方便。
可見,未來的家庭影院,將極大地方便觀眾。
❺ 從影視旅遊角度談如何促進旅遊發展
用電影獨特的手法強調當地人文及地理環境。凸顯給人美的感受。
讓一幅幅畫面逼真切實的展現在觀眾面前。
❻ 如何運用影視藝術來推動旅遊業的發展
目前,隨著人們旅遊需求的日益個性化和多樣化,各種新興的專項旅遊應運而生。影視旅遊便是其中一種時尚的特色旅遊。人們憑借個人經驗認為,影視作品對人們如何選擇旅遊目的地會產生影響。但國內有這方面的研究甚少,除了旅遊休閑類雜志和一些影視期刊中對影視劇外景地做過一些描述性介紹外,很少有學術性的研究對影視作品與拍攝地旅遊業的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本文在此就影視作品對旅遊業的促進作用提出一些淺薄的看法,以期引起相關學者的注意,進而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一、影視作品是一種有效的旅遊促銷手段
對很多人來說,電影除了提供物質與精神的享受之外,還吸引他們到電影的拍攝場地去旅遊。旅遊業界的促銷人員正是看到了電影對旅遊者的旅行決策的誘導作用,所以巧借電影造勢,對旅遊目的地開展全方位的宣傳促銷。以「100%純凈」為口號的紐西蘭,雖然風景如畫,但知名度並不高,可自從《指環王》三步曲問世以來,紐西蘭美麗的風景變得家喻戶曉,尤其是《指環王3:王者歸來》在第76屆奧斯卡金項獎頒獎典禮上,創紀錄地奪得好萊塢的11項大獎以後,更是在頃刻之間將紐西蘭的美好形象傳播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從而創造了一個以電影宣傳旅遊的成功範例。據紐西蘭旅遊局統計的數字,2003年紐西蘭接待的觀光客人數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2004年1月,紐西蘭的遊客數目比去年同期驟增11%,達到244300人。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指環王》系列的熱播以及由此激發的人們對紐西蘭的濃厚興趣。《指環王》系列影片堪稱最成功的紐西蘭風光宣傳片,它超凡的想像力和宛如仙境的畫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片的拍攝場地遍及紐西蘭供150多個地方,目前這些取景地多數已成為熱門旅遊勝地,開始接待旅遊者。曾有調查顯示,每十個外國遊客中就有一個聲稱是《指環王》把他們吸引到了紐西蘭[1]。
又如,土耳其是一個旅遊業發展較為成熟的目的地,尤其受到歐洲遊客的青睞。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土耳其對中國遊客的影響卻與其擁有的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不相稱。然而,借著好萊塢大片《特洛伊》在我國各地的熱映,土耳其旅遊部門開始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宣傳攻勢。土耳其大使館文化新聞處在北京舉行了「特洛伊之夜」晚會,向媒體和旅行社代表介紹了特洛伊與土耳其的淵源以及其他尚不為國人熟知的旅遊資源和產品。這種促銷手段的效果是顯著的,北京一些反應迅速的旅行社已經開始推出以特洛伊之旅為主題的土耳其一地游產品,如康輝的「特洛伊古城8日探秘之旅」、北京神舟國旅出境公司的「特洛伊古城」之旅[2]。雖然一些業內人士對《特洛伊》的熱映能否為土耳其入境市場帶來豐厚的利潤持懷疑態度,但該片掀起了土耳其旅遊宣傳促銷的高潮,有利於消除中國遊客對土耳其的陌生感,使土耳其的中國旅遊市場向縱深發展。
國內旅遊業界也日益看重影視劇對旅遊的宣傳促銷作用。如常德市政府、瀟湘電影製片廠聯合拍攝的電視劇《桃花源記》日前在湖南省常德市順利封鏡。該劇以常德市旅遊產業主導品牌——桃花源景區為拍攝地,是我國第一部專門為旅遊景區策劃並實現旅遊營銷的電視劇,旨在利用影視傳媒強大的傳播效應,實現影視與旅遊產業的互動,做大做強常德旅遊產業[3]。影視作品之所以能成為旅遊營銷的有效手段,是因為影視作品引發的旅遊吸引力是其他營銷方式所不能達到的。正如Riley和Van Doren(1992)指出的那樣,與廣告相比,電影對旅遊地有更長時間的展現;故事情節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刺激了旅遊者的慾望;特技效果的應用、明星效應和最佳的拍攝角度使當地的形象得到了強化。電影外景地是作為藝術形式出現的,其影響效果是潛移默化的,一部成功影視作品所依靠的長盛不衰的藝術魅力使任何旅遊宣傳品望塵莫及。
二、國外有關影視作品對旅遊業促進作用的研究
國外學者收集了大量的案例來驗證影視作品的旅遊價值,以可靠的數據證明了優秀的影視作品在客觀上加強了外景地的吸引力,使其在影視劇放映期間及放映之後的一段時間里加速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1、國外研究狀況介紹
雖然傳媒和旅遊業都認同優秀的影視作品有利於旅遊吸引力的提高,但有關這方面的學術研究並不多。國外學者也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才介入這方面的研究。Urry(1990)在他的《旅遊的樂趣》中指出:「遊客對旅遊地的選擇是基於對娛樂、實現夢想以及參與的願望,而願望卻可能是由電影、電視、文學作品和雜志等非旅遊因素構成的」。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國外學者一致認為,影視劇是一種有效的旅遊促銷手段,這種營銷方式能以獨特的效應把人們吸引到銀幕上見過的地方去旅遊,而且,影視作品引致人們進行旅遊的吸引因素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吸引因素綜合的結果。一般來說,影視作品對旅遊活動的影響不只限於自然景觀的吸引力,其象徵意義、故事情節、人物關系、出演的明星、驚險場面和激動人心的結局也一樣引起人們旅遊的興趣。甚至一些沒有外景拍攝的卡通片,如《美女與野獸》、《獅子王》、《巴黎聖母院》等也吸引很多遊客到動畫片的拍攝現場進行參觀。
Riley和Van Doren(1992)探討了電影作為一種旅遊促銷手段的特性和優勢,以美國影片和澳大利亞影片為例子說明了電影對旅遊者到訪拍攝地的推動作用[4]。Tooke和Baker(1996)就英國的電視劇對旅遊業的影響進行了一系列調查[5]。被調查的四部電視劇在播出後,拍攝地的客流量均有大幅度上升。Riley和Baker(1998)收集了大量的數據對12部知名的美國電影進行數據處理,以這些影片放映前的10年期間和放映後的5年期間拍攝地遊客接待量為樣本,建立線性趨勢曲線,進行定量研究。從而得出結論認為,影片對拍攝地旅遊的影響至少歷時4年,使遊客量增長了40%-50%。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所選的12部影片遵循了以下四條原則:①所選影片是否獲得票房上的成功,這是電影吸引大量觀眾到拍攝地去旅遊的先決條件;②影片本身是否具有與可進入的拍攝地相關的顯著的吸引力;③能否獲得拍攝地有關遊客接待情況的數據,這些數據是否易於分析;④拍攝地是否記錄了影片放映前有關該地的遊客接待情況的數據,因為將影片放映前後的數據進行比較是非常必要的[6]。這些原則增強了有關電影促進旅遊的定量研究的說服力和可操作性,也成為今後進一步研究的可借鑒之處。
2、國外的研究案例
國外學者對影視作品的旅遊價值進行過大量的案例研究,以可靠的數據說明了影視作品對旅遊宣傳促銷起到的積極作用。筆者將所檢索到的國外案例,以時間為順序列入下表(見表1)。
三、對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啟示
1、我國影視作品對旅遊業的促進作用
中國影視劇對旅遊地的宣傳也起著很大作用。電影《五朵金花》對雲南大理蝴蝶泉風光和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表現一直是雲南大理的旅遊標志;電影《敦煌》所展現的大漠風光和神秘的宗教色彩使身處偏遠的莫高窟成為了中國西部絲綢之路旅遊的熱點;描寫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俑》更是在國內和港澳台掀起了參觀秦始皇兵馬俑的熱潮;影片《末代皇帝》在國際上掀起了北京紫禁城旅遊熱;《紅河谷》以其高原風光和神秘色彩引起了西藏旅遊熱。隨著四大古典名著搬上電視屏幕,為拍攝電視劇修建的外景地,如三國城、水滸城、大觀園等也成為著名仿古旅遊景點[7]。瓊瑤的一部《水雲間》,再度燃起了國內遊客對西湖、對蘇堤的熱情,直到如今仍有不少遊客一到西湖就詢問拍攝該劇的地點。又如,2001、2002年,隨著內地版《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在浙江舟山桃花島的成功拍攝,以及這兩部大型電視劇的熱播,桃花島的名聲遠播,到桃花島領略影視文化魅力,體驗金庸武俠文化情趣成為各地遊客的一大熱點。再如,電視劇《似水年華》吸引了大批遊客到訪浙江烏鎮,領略江南水鄉的古樸與恬靜。
表1 影視作品對旅遊推動作用的案例
影視作品名稱
放映時間(年)
拍攝地
對旅遊產生的推動作用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1979 懷俄明州魔鬼塔國家公園(Devils Tower WY) 該片放映後遊客人數比上一年上升了74%,以後幾年有所下降,但均未達到影片放映前的下線。
To the Manor Born 1979 薩默塞特
(Somerset, UK) 1978-1980兩年之間,遊客人數增加了65106人,比增37%
Bergerac 1981 澤西島
(Jersey, UK) 在1991-1992年到訪澤西島的遊客的調查中顯示,40%的夏季遊客和30%的冬季遊客承認他們是受電視劇的吸引來島旅遊的。
Brideshead
Revisited 1981 北約克郡的霍華德城堡(Castle Howard in
❼ 影視旅遊的影視旅遊的發展過程
影視旅遊,國外將其稱為film-inced tourism(或movie-inced tourism),即電影引致旅遊,簡稱引致旅遊。影視旅遊的萌芽始於1955年第一座迪士尼樂園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建成。電影動畫師沃爾特·迪士尼將以往用於製作電影的各種技術手段和豐富的想像結合,把動畫中的人物場景復制到各個游樂項目當中當中,運用舞台化的色彩、情節、主題暗示等製造出魔幻、刺激的氛圍,使遊客充分進入角色,創造出了一種宏大逼真的全新的游樂形態。同時,游樂園周邊有綜合全面的旅遊設施,如旅館、餐廳、購物中心等。迪士尼樂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是地球上最快樂的地方。由於迪士尼樂園部分融入了影視藝術,故稱其為影視旅遊的萌芽。而影視旅遊的真正開端則始於1963年第一個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的建成。在好萊塢環球影城,人們可以參觀電影的製作,解開特技鏡頭之謎,回顧經典影片中的精彩片斷。由於其大量運用了影視藝術並以之為吸引物,所以我們認為它是影視旅遊的正視的開端。在隨後的幾十年裡,世界各地影視主題公園的建設風起雲涌。到現在為止,全球最著名的影視旅遊產品除5個迪斯尼樂園、11個迪斯尼主題公園外,還有5個環球影城主題公園。
中國影視旅遊的發展則始於1987年央視無錫影視城的建成。無錫影視基地是中國第一個影視基地,當年中央電視台在江蘇無錫修繕療養院的同時,附帶建設了西遊記藝術宮,放置拍攝電視劇《西遊記》所用過的道具、服飾、設備等,以便日後再用。藝術宮對外開放,一時竟成了無錫城的一大旅遊熱點。當時一張門票1元錢,日收入最高竟達到萬元,第二年便收回全部投資。不久,央視為拍攝《唐明皇》等電視劇相繼建設了唐城、三國城。受熱播電視劇的影響,大量遊客紛紛前來影視基地游覽,原本為影視創作而設計的場景成為了一種新興的旅遊形態,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擴大了無錫名城的知名度,保持了影視文化和江南風情的結合,使得影視旅遊得到了良好發展。無錫影視城的巨大成功,帶動了全國各地影視城建設的高潮。廣東中山、無錫太湖、寧夏鎮北堡、浙江橫店紛紛建立影視城,大大小小的影視城在全國迅速成遍地開花之勢。根據國家旅遊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05年,全國已有大大小小的各類主題公園2000餘家。隨著無錫影視基地的巨大成功,我國各地掀起了影視城建設的高潮。
中國十大影視城 名稱 經典級別 地點 初步建成時間 長影世紀城 AAAA 吉林長春 2005 橫店影視城 AAAAA 浙江東陽 1996 無錫影視城 AAAAA 江蘇無錫 1987 上海影視樂園 AAA 上海松江 1998 鎮北堡西部影城 AAAA 寧夏銀川 1993 涿州影視城 AAA 河北涿州 1990 焦作影視城 AAAA 河南焦作 1995 象山影視城 AAAA 浙江寧波 2005 北普陀影視城 未知 北京 同里影視城 A 江蘇吳江 歷史文化古鎮 註:2006年評選的十大影視城沒有無錫影視城,而有中山影視城。
而目前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影視城當為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和橫店集團橫店影視城。橫店影視城在2012年實現了遊客人數1117萬的突破。然而,整個影視旅遊行業卻不甚樂觀。2012年四五月間,國內各大媒體以「千座影視城八成虧損」為題對國內影視城的過度投資重復建設進行了報道。到目前為止,已經立項並通過審批的影視城有110多座,另有30多座影視城正在施工和招商之中,而規模更小的影視拍攝基地則遍布全國,數量接近千座。然而目前,除了橫店影視城一枝獨秀之外,其餘大多數影視城都處於虧損狀態。根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影視中心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的影視基地,80%處於虧損,15%處於溫飽,只有5%可以盈利。
❽ 攝影旅遊的發展趨勢
景區有序開放
2020年初,為防控新冠疫情,我國政府號召人民居家隔離,較少出行,相關景區也在疫情爆發後紛紛關停,我國旅遊行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但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文化和旅遊部也及時發布了相關政策,安全有序地開放景區。自4月份的不得超過核定最大承載量的30%到9月份的不超過最大承載量的75%,我國旅遊景區已經逐步完成了開放。
綜合來看,由於新冠疫情暫時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國旅遊市場已經逐漸復甦,整體市場恢復態勢良好。預計在新冠疫情的疫苗得到有效普及後,我國旅遊市場的復甦將會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行業最佳商業模式分析與開發策略報告》。
❾ 影視旅遊的國內外影視旅遊發研究展概況
國外對影視旅遊的定義主要依據伊萬斯(Evans)的廣義定義:影視旅遊是指由描述物吸引電視、廣播和影片引致的旅遊。國外影視旅遊起步較早,對其的研究也相應較早,主要集中在影視旅遊的概念、外景地旅遊興起的原因、影視作品對外景地旅遊形象的作用、影視作品的上映對外景地旅遊社區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期,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一些經濟類專家就開始了關於影視旅遊的探討。他們把它稱「Movie and TV Inced Tourism」,他們把它的范疇界定為「所有因影視活動的開展並引致的旅遊成果」,包括影視拍攝地旅遊、影視節事活動地旅遊、影視文化演繹出的旅遊等,統稱為影視旅遊。
2004年11月,劉濱誼和劉琴在旅遊學刊上發表了《中國影視旅遊發展的現狀及趨勢》,由此揭開了國內關於影視旅遊學術性研究的序幕,這篇文章也成為中國影視旅遊的開山之作。文中,作者提出了目前較為認可的關於影視旅遊定義:以影視拍攝、製作的全過程及與影視相關的事物為吸引物的旅遊活動。作者給出了影視旅遊的三個特徵,簡單探討了我國影視旅遊的發展概況和現狀,指出了當時影視旅遊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認為我國的影視旅遊尚處在發展階段。作者認為,從1987年開始,我國即進入了旅遊者以動靜結合、注重參與、互動娛樂為特徵的對影視城及影視主題公園的參觀娛樂活動,其旅遊目的為全方位、高強度、綜合性的娛樂感受和生活享受,能夠愉悅身心,增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