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生態旅遊與客家文化

生態旅遊與客家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2-10 22:12:03

❶ 客家文化帶來了什麼旅遊效益

(一)客家文化的簡介
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廣義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客家人生存、奮斗、發展的過程中,長期創造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被客家人廣泛認同和傳承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客家話、客家風俗、生活習俗、客家人的性格、氣質、心理、思想觀念、意識以及它們的載體,客家人物、客家建築、裝飾、藝術品、客家服飾、客家文藝、客家文獻資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體體現。
(二)梅州客家文化資源簡介
地處粵東地區的梅州,生活著500萬客家人。梅州素有「世界客都」之稱,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區域。因此梅州客家文化資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主要體現在:客家歷史文化資源、客家民居文化資源、客家民俗風情資源、客家民間藝術資源、客家飲食文化資源、客家古漢語資源、客家服飾文化資源、客家精神文化資源、客家旅遊文化資源等。
(三)梅州客家文化資源的開發意義
梅州客家文化旅遊資源的挖掘利用以及保護對梅州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從整體來看,客家文化資源不僅是梅州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梅州經濟發展的基礎。對客家文化資源的規劃性開發利用,有利於為梅州旅遊業的發展提供多個途徑,多個方向,為梅州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後盾。

❷ 客家文化具體有哪些

客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語、戲劇、音樂、舞蹈、工藝內、民俗容、建築、人文、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是中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夏漢族文化中獨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寶。千百年以來,客家人極力地保留著自己獨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漢族文化,又與時俱進地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而廣東客家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樣,都是古代南粵土著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產生的相對穩定的文化。盡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國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台灣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對分布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卻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

❸ 誰知道詳細的客家文化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為梅州、贛州、汀州、惠州。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
中文名稱: 客家
外文名稱: Hakka (or: Hakka People)
別名: 客家人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嶺東地區
下轄地區: 梅州、河源、惠州、贛南、閩西等
政府駐地: 嶺東地區
地理位置: 嶺東地區(汀虔梅循)
面積: 13萬平方公里以上
人口: 7000萬(2010年)
方言: 客家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雁南飛,雁鳴湖,土樓,鳳崗碉樓,萬綠湖,丹霞山等
機場: 惠州機場,梅縣機場等
火車站: 惠州火車站,梅州火車站等
代表族群: 粵東客家人、東江水源人、涯人
代表人物: 洪秀全、廖仲愷、葉劍英、葉挺

當今台灣省學術界常用「河洛」二字指代閩南方言文化(Banlamese),因為閩南語在民間被稱為 Holo或Hoklao,這個詞來源於客家人對閩南語的指稱。最初客家人將閩南語稱為 Hoklao,其本字是「學老」,意指閩南方言難學,要學到老才能懂。後由廣州順德等地的學者將Hoklao這個音引申為「福佬」。而實質上廣州附近的居民則既不把這個音書寫為「學老」,亦不寫為「福佬」,民間的寫法是多是「鶴佬」。在台灣省 Hoklao這個詞最初的寫法也多為「鶴佬」,後來台灣學術界普遍將此詞書寫為「河洛」,這是因為台灣的閩南語弱化了入聲,所以「鶴佬」的實質發音已經轉變為 Holo,而不是原來有入聲的 Hoklao。因此現在台灣學術界常用「河洛」二字指稱閩南方言文化,河洛文化(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粵東文化)在台灣是兩種主流的漢族文化。「河洛」和「客家」兩個詞分別指兩種不同的方言文化。
「河洛郞」這個詞同樣不是指客家人。「河洛郎」這個詞實際是用台灣的閩南語的發音譯為用普通話發音的字。它的發音接近於 hó lò láng,其中「hó lò」就是「鶴佬」,「láng」是「人」的發音。所以hó lò láng就是「鶴佬人」,不是指客家人。
客家人大多具有中原血統,但並不等於客家人是純中原血統[1]。有時人們常用河洛一詞代替中原一詞,而這也並不能說明河洛可以完全等同於中原。客家人不僅並不是純中原血統,而且更不一定來自洛陽地區。比如說蔡姓以山東為郡望、李姓以甘肅為郡望、楊姓以山西為郡望、劉姓以江蘇為郡望,等等,可見客家人的中原血統是泛指黃淮流域,不是特指洛陽地區。
客家城市
當今中國大陸地區的主要客家城市是指廣東梅州、廣東惠州、廣東河源、廣東韶關、廣東深圳、廣東清遠(英德)、福建閩西、江西贛州等八個城市。以上八個地區被認為是客家原鄉、客家大本營、客家文化保留區。此外,福建三明(寧化)、廣東汕尾(陸河)、廣東東莞、廣西賀州、廣西防城港、海南儋州等城市,是客家文化佔有重要影響的地級市。客家人還分布在浙江麗水(雲和)、浙江麗水(遂昌)、浙江麗水(龍泉)、廣東揭陽(普寧)、廣東茂名、廣東中山、廣東江門(赤溪)、廣東廣州(增城)、福建漳州(詔安)、江西吉安(遂川)、江西宜春(銅鼓)四川成都、重慶榮昌、廣西玉林(博白)、廣西貴港等地。
名稱來源
客家圍屋「客家」之稱源於清代的一次大規模族群土客械鬥,是由當時在廣東西部江門地區(時稱四邑)相對而言以「地主」自居的廣府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個他稱。械鬥之初仍無「客家」之稱,而只有土籍、客籍的區別。隨著械鬥的發展,又出現了犵獠等名詞,最終出現了客家一詞。「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但部分人還並沒有接受這個名詞,如在贛州一些縣、桂東南和粵西等操相同語言的人自稱「涯人」。在台灣的部分,清朝和日據時期以廣東祖先和福建祖先來區分,福建客家被列入閩籍,而登記為閩籍的汀州府、漳州府客家因為語言親近關系,也加入粵黨。但現在台灣客家都已經接受「客家」稱呼,籍貫閩粵兩省的客家人一起團結奮斗,已經不分你我。
另外有一種看法如下:客家人稱自己為「客家」,是對對方的尊敬,對自己的一種鄙稱,顯示了客家人好客的傳統。
編輯本段
客家文化

綜述
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於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山區文化,客家人也被稱為「丘陵上的民族」。客家文化特點是耕讀傳家,保留古代漢民族的特點,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東方猶太人」之稱。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綜述
客家四州為梅州、惠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梅州則因其為海外客家籍華僑的最主要祖籍地而被稱為「世界客都」;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關系,被稱為「客家搖籃」;惠州是最終形成的客家大本營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海外客家重要的原鄉之一。
梅州
梅州原名梅州,後改嘉應,義安,1988年再次更改為梅州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境內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有360多萬人,遍布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世界客都」的之稱,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之美譽。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志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成功在2009年10月承辦2009年梅州世界客商首屆大會。以後世界客商大會每隔兩年在梅州舉行。因其為客家的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其知名度居「客家四州」之首。
惠州
惠州府是亦屬客家第二僑鄉,現轄惠城區、惠陽區兩區和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三縣。若以客家籍華僑而言,「惠州」一名在海外客家僑界中知名度猶勝於梅州,然就其經濟發展而言,乃居客家四州之首。此外原惠州府城卻存在著另外一種目前仍屬於爭議之中的特有方言(滸城話/老惠城話)。
惠州府作為客家四州之一,惠州府不僅是客家民系的華僑文化象徵之一,而且更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徵之一。惠州雖不是純客家地區,但客家一詞被用以指稱粵東山地居民,是從惠州開始的,惠州作為客家學的最初萌生地,有其歷史必然性。由於客家人的擴散、聚成、繁衍,惠州文化早已成為是客家文化體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惠州是最終形成的客家大本營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海外客家重要的原鄉之一。從客家學研究客家文化發育機制的意義上看,惠州是客家文化的試金石、表演場之一;也是客家人可以衣錦榮歸的故里和舔養傷口的避難所。許多客家人從這里走向世界,浩浩盪盪地行進,真正開始舉起客家的旗號。
贛州
原名虔州。贛州是客家的搖籃,是歷史名城(保留完好的宋城)、文化名城、美麗江城、紅色故都。贛州府轄下十八縣之多,純客屬縣多,但是旅外華僑卻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不高。贛州府以三種不同方言為主,包括本地話(老客話,屬客語於桂片)、廣佬話(新客話,屬客話寧龍片)、府城話(又稱贛州話,屬西南官話)。贛州府地區被譽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塊熱土、客家文化的搖籃。雖然贛州是客家四州之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因其旅外華僑較少,所以其地位只能排為客家四州之中第三位。
汀州
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國內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寧化縣為先祖曾居處。汀州府籍華僑尤以籍貫永定縣最多。可惜「汀州」現在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原來的汀州府各縣,現在分別由三明市和龍岩市代管,故而以「汀州」與惠州、梅州、贛州並稱客家四州,有時空錯亂之感。雖然古汀州的寧化縣被譽為客家祖地,然而在當代來看,汀州在客家四州中的地位只能在梅州、惠州之下。
編輯本段
客家源流

綜述
客家城市——河源目前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2種: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里,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根在九州
客家人根在漢族。
客家人之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河。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游、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洛陽。「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唐朝後期的官話(a Basilect System of Mandarin )。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的方言底層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是指大部分客家人來自河洛;事實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體來源的所在。必須說明一點,當代被稱為河洛民系者,不是指客家人,而是指閩南人,亦稱閩南民系;「河洛郞」是閩南語 Hǒk lò láng的譯音,本義為福佬人;河洛郞一詞不是指客家人。
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A.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為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為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游學、經商
⑤爭斗,包括政治斗爭,經濟斗爭等。
B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為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

客家形成地域與過程
客家宣傳大使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陽湖平原;贛南的石城;汀州的寧化縣石壁村;梅州。
(1)客家腹地、大本營:贛閩粵邊區(贛州、汀州八縣,梅州、河源、惠州一帶);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錨地:贛州;
(4)客家驛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世界客都:梅州;
(7)客家僑城:惠州;
(8)客家古邑:龍川(河源、興寧、五華)
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區最廣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國國內有客家聚居的地區,共19個省區,265個縣市,其中純客或基本純客縣市41個,總人數約5500萬。另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台灣約460萬。國外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1000餘萬。[3]合計起來總人口在7000萬以上。
編輯本段
客家方言

綜述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粵東叫客話、客家話、廣東話(正因為客家話在粵東也叫廣東話,所以四川才稱土廣東話);四川叫土廣東話,卻鮮見『土廣東人』的說法,客家人直接被叫做『廣東人』。閩、贛遷川的,同樣以『廣東人』自稱。在粵桂交區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福建省汀州府)。通稱客家話,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一。
客家方言按其口音的不同,主要分成三大類,即:嶺北、嶺南、槎語。以下將此三大類,與過去的八大片劃分法進行比較說明:
嶺北類
虔虞支系(清寧話、老客話)。以贛州為中心,包括汀州府寧化、清流、歸化。虔為贛南舊名,虞為呼應嶺南循文化。過去劃作五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在江西,分為客籍、本地、寧石等三種代表聲腔。閩客實際應分汀南片和汀北片。長連寧清明等五縣稱汀北片,歸入嶺北類。杭永武等三縣屬汀南片,口音基本近粵台片,歸入嶺南類。漢清系分清寧話、寧石話、老客話等,各語音間差異較大,但相對於語音較為統一的嶺南類,而概稱為嶺北類(可泛稱虔語)。
嶺南類
循衍支系(循衡民系),過去劃作粵台片,內部比較統一。嶺南類中,赤溪-深圳-韶南-永定一線的客家話,可以完全無障礙溝通,稱為核心區口音(Cantolo )。同屬嶺南類的涯話小片(合浦郡)、饒詔小片、揭嶺小片、海陸小片、興寧小片,在與核心區口音初次接觸的情況下,相互間很難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福建上杭永定武平等三縣的客家方言,屬嶺南類,舊時汀州北片(長汀連城)稱汀南三縣為粵東語(可泛稱循語)。客家民系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另外兩大民系是指廣信民系(粵白)、鶴佬民系(潮雷)。廣信(粵白、廣南)民系,在廣東以廣府民系為主,在廣西以桂梧民系為主。
槎語類
指客家水源音,分布在河源(地級)、新豐、增城、博羅、惠城(惠州)等縣市區。清代教育家吳汝倫曰: 客家風情「槎,土著之稱」,東漢袁康《越絕書》卷三有這樣一段記載:「越人謂人『鎩』也」。宋元間吳子正曰:「槎,或蠻稱民之辭」。又稱『水源客』,因他們認為自己是從東江上游水源地遷來,而得名。『槎』字與『蛇』諧音,又稱蛇羅話。東江古名槎溪;河源縣古稱槎城。
槎語可以分為惠城和河源兩支,在詞彙、認同感等方面都有不同。惠城人認為惠城話可以歸入粵語系;而同時河源地區的水源客,認為槎語不僅屬客家話,而且更是中原南遷移民(客家)的正音。在基礎用語上,兩支也有明顯不同:惠城話的人稱代詞復數,採用了單音節表達;而河源地區採用雙音節表達。這種區別,在粵台片(比如梅州)人看來,河源槎語比惠城話更類似於廣州話。出人意料的恰恰是,河源人卻比惠城人更認同客家,對『粵語』特別不認同。
各地有稱
江西省贛州市位於贛南地區,故當地客家話又統稱為贛南話,而贛南話實際上分為老客、廣佬、寧石等三種口音。廣東客家地區以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關等地為主體,統稱粵東語(廣東話),而粵東語實際上分為程鄉(軟聲)、興寧、長樂(硬聲)、新惠(深圳)、粵北(翁源)、韶南(英德)、水源(河源)、海陸、半山(揭嶺)、饒詔(饒平)等九種口音。福建客家地區以龍岩市為主體,又包括其周邊的三明、漳州等地,統稱汀州話,而汀州話實際上分為清寧、長汀、連城、粵東(永定)、饒詔(詔安)等五種口音。以上屬於客家大本營,在客家大本營之外,則還有江西銅鼓、四川洛帶、海南儋州、廣西賀州等著名的客家地區。在銅鼓稱客家話為懷遠聲,在四川稱客家話為廣東話,在賀州有長樂聲之稱。各地客家話還被統稱為嶺東話、秦語。
編輯本段
客家姓氏

綜述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現在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
淵源類別
中國姓氏的來歷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據徐俊元等三位學者研究,大致有這十多種類別:
一、以姓為氏。以遠古部落氏族的標志符號作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有周、魏、趙、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
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後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
四、以鄉、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周平的庶子,字林開,其子孫以林為姓。
七、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
八、以官職為姓。有籍、監、庫、倉、將軍等姓。
九、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的人,後代便姓巫。從事冰凌的人,後代以凌為姓,還有卜、陶、匠等姓。
十、以謚號為姓。
十一、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十二、爵位稱號及爵系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
十三、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來歷,也在上述這十幾種范圍之內。[4]
編輯本段
客家人口

綜述
客家地區分為純客家縣和非純客家縣。一般認為,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其它方言(「其它方言」不包含普通話),只會講客家話的人口占該縣總人口數89%,且該縣文化不受其它方言的文化影響,仍為典型的客家文化的,為純客家縣。也有認為需達到94%以上。總之,純客家縣的相對數量較少。
分布情況
福建
純客家縣市有:長汀、寧化、清流、明溪、連城、上杭、武平、永定。 非純客家縣市有:建寧、將樂、泰寧、崇安、光澤、邵武、順昌、沙縣、永安、三明、南靖、平和、詔安等10個。
廣東
純客家縣市有:
梅州的梅縣、梅江區、梅州、大埔、蕉嶺、平遠、興寧、五華;
河源全境(源城區、東源、龍川、連平、和平、紫金);
惠州的惠城區、惠陽、惠東、博羅;
汕尾的陸河;
揭陽市揭西縣坪上鎮、上沙鎮、龍潭鎮、南山鎮、五雲鎮、河婆鎮、五經富鎮,京溪園,灰寨,
韶關的 新豐、翁源、仁化、始興。
深圳的 龍崗區 鹽田區
非純客家縣市有:
深圳、東莞、樂昌、南雄、豐順、連南、揭西、普寧、陸豐、海豐、連山、陽山、連州、佛岡、乳源、曲江區、龍門、增城、饒平、英德、中山、台山、鶴山等,還有廣東西部茂名的電白、化州、高州、信宜,陽江的陽西、陽春,湛江的廉江等部分縣區。
江西
純客家縣市有:贛縣、南康、上猶、大余、崇義、安遠、龍南、全南、定南、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尋烏、石城等17個。 非純客家縣市有:信豐、贛州章貢區、永豐、吉安、吉水、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修水、武寧、萍鄉、橫峰、鶩源等19個。
廣西
非純客家縣市:合浦、防城、欽州、博白、浦北、陸川、靈山、寧明、崇左、扶綏、邕寧、玉林、橫縣、北流、容縣、武鳴、貴港、賓陽、藤縣、桂平、平南、武宣、馬山、蒼梧、梧州、來賓、象州、全秀、柳州、柳江、昭平、蒙山、鹿寨、宜山、賀州、鍾山、柳城、環江、河池、荔蒲、平樂、陽朔、羅城、融水、融安、三江、鳳山等47個縣市。
重慶市
巴縣、涪陵、重慶、合江、合川
四川
非純客家縣市:通江、達縣、巴中、儀隴、廣安、瀘縣、瀘州、內江、富順、隆昌、威遠、資中、安岳、仁壽、簡陽、成都、新津、雙流、新都、溫江、金堂、廣漢、彭縣、什邡、西昌、會理等32個。
貴州
非純客家縣市:遵義、榕江。
湖南
非純客家縣市:臨湘、平江、瀏陽、醴陵、茶陵、炎陵、攸縣、安仁、常寧、耒陽、永興、桂東、汝城、江永、江華、郴州、宜章等17個。
海南
非純客家縣市:儋縣、澄邁、定安、臨高、瓊海、文昌、萬寧、三亞等8個。
陝西
陝南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區返遷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區,人口20萬,尚無法確定非純客家縣市。
河南
豫南信陽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地區返遷的客家人,還未確定哪些是非純客家縣。 該地區方言已非客家話,只保留了小部分客家話詞彙。
浙江
非純客住縣有:雲和、松陽、青田、麗水(蓮都)、宣平(現為蓮都、松陽和武義所分轄)、龍泉、遂昌、景寧、縉雲、泰順、蒼南、湯溪(金華)、江山、衢州、龍游、常山、開化、建德、淳安、長興、於潛(臨安)、新城、分水(桐廬)、昌化(杭州)、玉環等縣市。總人口100萬人以上。
江蘇南:客家人約2萬人。
安徽省:客家人約2萬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客家人約0.5萬人。
台灣
台灣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園以南各鄉鎮和中壢、新竹、竹東、苗栗一帶鄉鎮以及屏東縣一部分鄉鎮、高雄縣的美濃鎮。非純客家縣市: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東、嘉義、高雄、彰化、花蓮、雲林、台東、台北等13個。約460萬人。
香港與澳門
香港與澳門的客家雜居各處,並且佔了當地居民相當的比例。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
亞洲
馬來西亞150萬人 印度尼西亞800萬人 泰國100餘萬人 新加坡40萬人 菲律賓 0.68 萬人 越南30萬人 緬甸 5.5萬人 柬埔寨 1萬人 印度2.5萬人 寮國 0.5萬人 沙烏地阿拉伯 0.22萬人 日本1.5萬人 汶萊 0.9萬人 巴基斯坦 0.2萬人 尼泊爾 0.24萬人 斯里蘭卡 0.017萬人 科威特 0.017萬人 朝鮮 0.1萬人 韓國2萬人 土耳其 0.05萬人 孟加拉國 0.05萬人
美洲
美國30萬 加拿大10萬人 秘魯20萬人 蓋亞那0.7萬人 古巴0.81萬人 巴西 0.24萬人 瓜地馬拉 0.01萬人 多米尼加 0.12萬人 玻利維亞 0.01萬人 智利 0.12萬人 阿根廷 0.5萬人 厄瓜多爾 0.02萬人 蘇利南 0.41萬人 委內瑞拉 0.02萬人 墨西哥 0.01萬人 牙買加8萬人
歐洲
英國18萬人 法國5萬人 德國1.2萬人 荷蘭 0.21萬人 俄羅斯 0.12萬人 丹麥 0.12萬人 挪威 0.03萬人 義大利 0.1萬人 瑞士 0.1萬人 比利時 0.043萬人 葡萄牙 0.5萬人 瑞典 0.24萬人 前南斯拉夫地區 0.24萬人 捷克 0.01萬人 奧地利 0.05萬人 冰島 0.01萬人 西班牙 0.2萬人 盧森堡 0.02萬人
非洲
模里西斯3.5萬人 南非 2.5萬人 留尼旺1.8萬人 馬達加斯加 0.02萬人 莫三比克 0.03萬人 奈及利亞 0.02萬人 獅子山 0.006萬人 尚比亞 0.006萬人 迦納 0.02萬人 肯亞 0.01萬人 民主剛果 0.02萬人 安哥拉 0.02萬人 塞席爾 0.05萬人
大洋洲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約12萬人,分布在1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澳大利亞約8萬人,主要居住在墨爾本、悉尼、新威爾士、維多利亞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亞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譯作塔希堤屬於法國海外省約有2.5萬客屬)、斐濟、紐西蘭、所羅門、馬紹爾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瑞魯、西薩摩亞也有客家人聚居。
人口數據
1994年梅州市為在梅州舉行"第12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通過多渠道,包括國內外函調、采訪、採摘報刊材料等方面匯總統計,保守估計客家人在國內外分布人數共4562.429萬人,其中國內(包括港澳台)4107.8萬人,國外456.29萬人。本文傾向於採取這個統計數據。時間過去十七年了,一向人丁旺盛的客家地區,人口必定有更大的增長。2011年據有關客屬機構非正式保守統計國外客屬人口約有1200萬人左右。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屬社團多達數百個。

❹ 揭西生態旅遊文化節多少年舉行一次

近日,廣東揭西縣第四屆生態旅遊文化節開幕,來自國內各地的領內導嘉賓、旅遊專容家、新聞媒體以及揭西的鄉賢代表等1000多人歡聚揭西,共謀揭西綠色崛起之路。
揭西地處粵東西部,是粵東地區為數不多的潮、客交融共處的山區縣,潮汕人與客家人幾乎各佔一半,是一個有著獨特民俗文化與潮、客風情的美麗景區和革命老區,也是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與國家綠化先進縣、「廣東旅遊特色縣」。縣內大小景點100多處,生態資源與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擁有揭陽市首個國家4A級景區——京明溫泉度假村,以及大北山國家森林公園、黃滿寨瀑布群旅遊區、大洋旅遊區等一批旅遊名片與旅遊品牌。
舉辦本屆旅遊節是揭西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崛起,建設幸福揭西」的重要舉措。目的是通過舉辦節會,彰顯揭西綠色、古色、紅色旅遊資源,推介揭西人文環境和投資環境,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科學發展。
本次旅遊文化節還舉行了總投資額近70億元,涉及交通、旅遊、工業、商貿、民生、文化等13個重點項目落成剪綵儀式以及開工活動、「綠色崛起之路」旅遊專家座談會、「美麗揭西之旅」旅遊品牌推介會等活動內容。(廣東省林業廳)

❺ 客家文化內涵是什麼

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弄清了客家界定、客家源流、客家精神等客家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其標志著作是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和《客家源流考》,以及陳運棟的《客家人》。特別是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陸各地以及香港、台灣的客家學研討會不斷召開,逐步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股客家熱。目前這股熱還方興未艾。因此,深化客家學研究的條件已經成熟。但是,從我所能讀到的有關客家研究著作來看,似乎這些研究都還在羅香林大師研究成果上兜圈子,鮮有突破,鮮有創新。 那麼,客家學研究如何才能向縱深發展呢?哪裡是它的突破口呢?我認為這突破口應放在客家文化研究上。為什麼?因為民系指的就是在共同的環境、共同的經濟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語言與共同心理素質的共同體。共同語言與共同心理素質即文化。所以,區別民系最重要的標志是文化。作為南遷漢民族的客家民系、廣州民系、潮州民系等等都是炎黃子孫,在血緣上是沒有區別的,只能從語言上、風俗習慣上、認同感加上區別。因此,客家文化研究是客家學研究的中心與重點。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在許多矛盾中其中必有一個主要矛盾,抓住這個起決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客家文化研究如果能得到深化,客家其它問題的研究也就容易帶動起來。 二 目前客家文化研究究竟達到了什麼水平?我隨手從幾本有關論著中摘錄如下: 講求實際,刻苦勤儉,艱苦奮斗的美德;堅貞、剛強,不屈不撓,富於反抗的精神;念祖恩,愛國愛鄉的美德;團結奮斗的精神。 崇文尚武的精神,樂善好施的風尚,艱苦卓絕,開拓進取,勇於冒險,團結奮進,獨立自強的精神。 開拓,崇文,愛國,刻苦務實;自立更生,艱苦創業;尊師重教,熱愛知識;勤勞實干,開拓進取;重視家庭,夫婦互助,弟兄和睦;愛國愛鄉,不忘祖宗。 堅忍卓絕,刻苦耐勞,冒險犯難,團結奮進;崇尚忠義,反抗壓迫,義不帝秦,同仇敵愾,愛國愛鄉,注重武術;講禮節,重倫理,好學問,尚教育,敦親族,敬祖先,隆師道。 從上面摘錄中可以看出,這些論著對客家文化內涵的闡述,存在一個通病,就是共性闡述多,個性闡述少。因為這些內涵是和客家文化一樣以中原文化為主 體的其它南遷民系文化所共有的,是南遷漢族各民族的共性。世間萬物之所以有千差萬別,就在於它們的個性各自不同。個性是具體的,最豐富多彩的。一個民系文化的個性是這個民系文化最突出的特點。研究這個民系文化的個性,不僅是把握這個民系特色的需求,而且更是發揚這個民系優秀文化的需要。不善於區別客家文化的個性,客家文化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化水平上。 三 有許多民系文化或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可供客家文化研究借鑒。 作為漢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因為巴蜀山川奇絕秀麗的環境,造就了它的獨具異彩。《華陽國志·蜀志》,對蜀人特徵作了精彩的概括: 一,多斑采文章;二,尚滋味;三,好辛香;四,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五,多悍勇。這就是巴蜀文化的特質,是巴蜀文化區別於其它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最突出的個性。 至於燕趙文化,送別荊軻的一曲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可以概括為燕趙文化的個性。「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趙之士那種不畏強暴、重信義與氣節的燕趙之風,乃燕趙文化最鮮明的特色。它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 再說與客家比鄰的潮州文化,潮人研究學者是怎樣概括其內涵的呢?他們認為:潮州文化的主體是中原文化,但又不是一般的中原文化,它是作為移民文化進入潮汕地區的。而在漢人入主之前,潮汕地區早就存在了一個百越文化。入主潮汕的漢人,面對陌生的環境,不能不產生一種入鄉隨俗的心理。百越文化由於長期處於自治與半自治的狀態,有較強的「山高皇帝遠」的邊陲意識。這邊陲意識在被漢化之後,轉移到潮人身上,就成了潮州文化的一個內核,因此,賦予了潮人對正統中心保持某種較自由的心態和獨立取向,即使是讀書人,雖然也有凡事講究正宗,以遵古法制為榮者,但也未成為潮人普遍心理。 客家文化研究鮮見如此鮮明的個性概括! 四 客家文化內涵的研究停留在一般化的原因是什麼?我想恐怕是研究者沒有從羅香林大師因歷史局限而產生的對客家研究欠缺中走出來。 羅香林等大師當時為了批駁對客家民系的污衊,在正本清源上下了很大功夫,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真理往往往前一步就成了謬誤。由於過於追求正本清源,力圖求證客家人是純粹的漢民族、客家文化是純粹的中原文化,這就自覺不自覺忽略客家先民在遷移過程中,觀念與習慣不得不受到新環境的挑戰,因而不得不有許多變通與修改。特別是客家先民在長江流域停留了幾百年時間,楚文化、江淮文化不可能不影響到客家人的觀念和習慣。因此,入主閩粵贛三角地區之前的客家先民已經不是中州本土的漢人,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客家先民文化也不是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由於過於追求正本清源,力圖求證客家人是純粹的漢民族,客家文化是純粹的中原文化,這就自覺不自覺地忽略了當客家先民進入閩粵贛三角地區後與早已存在於這個地區的百越文化的融合。融合後的客家人已大大不同於中原本土的漢人了,融合後的客家文化已大大不同於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 這種忽略而造成的欠缺,影響了後來許多客家學研究者,使他們在研究客家文化中也自覺不自覺地搞「直接瞄準」,把客家文化與中原文化直接對應,把論證客家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與歸宿點,甚至於把客家文化與中原文化完全等同起來。中原文化是南遷各民系的母體文化,中原文化的特點自然就成為各民系文化的共同屬性。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因此,要善於從共性把握中去把握個性,也要善於從個性把握中去把握共性。 怎樣把握客家文化的個性呢?我認為,一是要從源上去研究,即從作為客家文化的母體——中原文化上去研究,看看客家文化中那些是仍保留著中原文化基因的,哪些是這些基因的變異與發展,這些經過歷史考驗仍保留在客家文化中的中原文化,就是客家文化的個性。二是從流上去研究,即從客家遷移過程中的當地文化中去研究,看看客家文化中哪些是從異質文化中吸收過來的,哪些是與異質文化混合而派生的,這些吸收與混合的東西,往往就是客家文化的個性。三是與兄弟民系進行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中容易找出不同點,這不同點就是客家文化的個性。 五 客家文化的個性是什麼?這是當前深化客家文化研究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我是客家學研究的門外漢,只因這幾年來擔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的職務後,才有機會接觸客家文化研究的一些問題,我這里把自己感覺到的問題提出來,無非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有關學者的進一步研究與思考。記得在南洋生活期間,常常聽到這么一句諺語:「客家人開埠,廣州人旺埠,潮州人占埠」。這諺語不一定科學,但多少區別出了這三個民系文化的個性。個性的分析與概括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下苦功夫。我願廣大的客家學研究者都來做個性文章,把客家文化研究、客家學研究推向新的階段。

❻ 廣東廣州的客家文化

目前廣州地區的客家人數有戶籍在冊的不少於200萬。一部分分布在廣州周邊的增城區、花都區、從化區,尤以增城、花都更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萬,花都大概有30多萬。另外一部分是在廣州近郊,廣州近郊客家人數量最為集中的區域是白雲區太和鎮、天河區鳳凰街以及越秀區洪橋街一帶,尤其是天河區鳳凰街的柯木塱村和漁沙坦村,更是廣州近郊最純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是客家人。
一、這些客家人主要集中居住地,現在還保存著客家圍龍屋這種典型的建築嗎?
1、廣州近郊的白雲區太和鎮、天河區鳳凰街以及越秀區洪橋街一帶,幾乎看不到什麼圍龍屋了。但白雲區那應該還有一些,不過,都是夾雜在水泥房屋裡了,也看不出什麼圍龍屋的味道了。而有30多萬客家人居住的花都區,也沒有什麼純粹的圍龍屋。到現在還依然保存著客家圍龍屋這種典型建築的,增城市最為明顯。比如,鄧村石屋村、崗埔村、舊劉村、新圍村等村裡就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圍屋建築群。鄧村石屋村、新圍村的客家圍屋是四方形,又叫四角樓;崗埔村、舊劉村的是圍龍屋。這里要提一提的是客家民居建築風格和形式經歷了不斷的發展和進化,出現了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民居建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圍龍屋。
2、鄧村石屋村位於增城市派潭鎮,是特色鮮明的嶺南客家圍屋建築古村。村裡的村民多姓石,開村祖先在乾隆年間遷來這里,村子距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村前為半月形池塘、圍牆、禾坪曬場,村前空地有三排平鋪麻石路,村的左右側各有高兩層的門樓,村屋正面開著三扇趟攏門。四周建有如圍牆般高的磚木結構的圍屋,屋上都開有槍眼。堂屋與祠堂之間有屋檐和檐廊相連,下雨時可在圍屋之間行走而不被雨淋。村內還建有一座6層碉堡樓。
3、增城市中新鎮坳頭崗埔村的客家圍龍屋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目前已被廣州市列為內控文物保護單位。據村史記載,其家族由陳如藍率領自興梅焦嶺遷至此地,建屋而居,前後320年有餘。該圍龍屋平面呈半月形,圍壟四周外牆有椿牆。整座圍龍屋的中間部分為二進深的祠堂。祠堂外邊,是20多間扇形環屋帶。圍龍屋外平地前面是一個與圍龍屋同一大小的半月形池塘。這是一個有點袖珍的小圍龍屋經典建築。
二、客家人廣府人,同祖共村習俗相融
1、在增城這些圍龍屋裡,還有客家人在居住嗎?而居住在這里的人全部是客家人嗎? 還有不少人居住在圍龍屋與四角樓里,不過,不一定全部是客家人。增城的客家居住群落有很明顯不一樣的特點。客家人最初進入增城居住時,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村落之殘破者葺而居之;二是「雜處」在本地村;三是另闢村場,築而居之。據增城地方誌辦公室1991年的調查統計,全縣398個行政村當中,純粵語村134個,純客家村90個,粵客雜居村74個。也因此,增城形成了很獨特的客家人與廣府人「同祖共村共祠」的獨特現象。
2、位於增城市正果鎮岳村的舊劉村,是廣州最大的圍龍屋建築,也是現在原住居民最多的圍龍屋,據說村子裡還住著有幾百人,村民大多姓劉。這個村本是廣府人石灘麻車劉姓於明萬年歷間遷來此地開居,是廣州的傳統居民,但在咸豐二年(1852)發了一場洪水,村場全被洪水淹毀,於是,村民特請有兄弟關系而又有財力有威望的正果客家劉姓兄弟劉瑞堂來重建村場。咸豐三年建成之後,分一半給本地人居住,並以抽簽方式決定所佔方向和位置。結果本地劉抽到東廂,客家劉抽到西廂,本地劉客家劉還同在一個祠堂同祭一個祖宗牌位,雙方和睦,共同居住,至今,本地劉與客家劉均按兄弟相稱。
3、還有增城市中新鎮五聯行政村高車自然村本地趙與客家趙。全村600多人,客家人佔三分之一。客家「炳先趙宗祠」坐東向西,另一分祠坐西向東;本地趙「登雲趙宗祠」向北。據當地老人回憶,兩祠建築時間相同,約有300年歷史。本地趙由中新荷佛嶺遷來,客家趙由紫金遷來。相傳本地趙十一世祖趙登雲到紫金請風水先生(一說到廣州考試),認識了客家堪輿師趙炳先,按族譜追溯到趙匡胤時代本是兄弟,炳先屬二房,登雲屬三房。兩人隨即到高車建祠開居,本地趙客家趙數百年來也一直以兄弟相稱。
三、客家人與本地廣府人數百年來和睦相處,客家人的建築有沒受到廣府人的影響?而客家人與廣府人的風俗,也會互相滲透嗎?
1、客家人的建築當然有受廣府人建築影響的。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鍋耳封火山牆作邊牆是廣府建築的特色,但在客家圍龍屋也能見到這樣的鍋耳封火山牆建築。比如說,舊劉村的瑞堂家塾的牆就用了鍋耳封火山牆。
2、至於風俗上,客家人入增城後,入鄉隨俗,不少習俗也跟隨廣府人,因此,信仰習俗方面有許多相同相融之處。如信仰何仙姑、牛仔佛(正果佛爺)、洪聖王(南海廣利洪聖王)等。歲時節日也基本相同,春節期間的「燈慶」(客家稱「吊燈」)、燒炮頭(也說搶炮頭)、燒煙花等,客家人與廣府人也是大致相同的,只是時間不盡相同,規模有大有小而已。另外,客家村落還有一種打醮消災的活動。有的是客家人單獨打醮,有的是客家人與廣府村人聯合一起打醮,有五年一醮期或十年一醮期。不過,現在這種打醮活動已經見不到了。
四、隨著時代的變化,客家人還有什麼傳統習俗至今依然流傳的?----至今依然流傳的傳統習俗,最典型的應該是舞春牛、唱客家山歌了。
1、舞春牛由土牛和農人表演,象徵性地向人們展示春耕節令的到來,催勸農桑,是一種節令性的喜慶活動,內容包括有進出牛、鞭春牛、爭春牛、買丅春牛、造春牛、送春牛、評春牛、繪春牛、貼春牛畫等等,預示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六畜興旺等美好的意願。宋後南遷的增城客家人,包括程鄉客家語系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長寧客家語系的派潭、小樓客家人,還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習俗,演變到今天,從圍繞春牛跳舞,到唱春牛調表演舞春牛。每年的舞春牛一般都在春節或開耕時節進行。
2、舞春牛在廣州增城客家居住地區非常流行,一般在每年的春節或開耕時節進行,人們滿懷深情地贊頌辛勤勞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扮春牛和鞭春牛的人跳起了春牛舞,並藉助牛、牛耕、鞭牛、吃草等道具和情景,或互相逗樂,或抒發愛情,演員和觀眾同聲歡呼,氣氛濃烈融洽,表現了對未來生活的祈求、農家的歡樂、愛情的祝福。
3、據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系列叢書《廣東民間故事全書·廣州·增城卷》記載介紹:增城的舞春牛節目里,「春牛」一般由男演員扮舞,小可以如寵物般在手上舞,大可以象真牛由人穿戴躲入牛肚操舞。出場時,先說幾句打諢搞笑的話,逗引發笑,調動氣氛。如鞭牛對唱「手拿紅鞭紅彤彤,紅過紅包掛角中。你場春牛唱得好,不過牛背有隻窿。」「春牛」答:「鑼鼓一打鬧鑔鑔,亞妹講得也唔差。哎既牛仔紙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
4、牛的動作簡練,只是隨著鞭牛人的唱頌或戲弄,搖頭擺尾,作狀接受稱贊和打趣。鞭牛人的動作比較多,一邊唱,一邊拍春牛,每拍一回,都有唱調,一邊做騎牛、趕牛、牽牛、鞭牛犁地、駛牛耕田等動作,有的手持犁耙等農具,有的徒手,但動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綻,圍觀的觀眾可唱歌發問:「牛眼人眼眼望望,犁田亞妹唔在行。丁丁圓圓團團轉,樣般中間唔開行?」表演者即接過話頭,有問必答:「鑼鼓打來鬧洋洋,亞哥講得也在行。耕田還要水來旺,留下中間做魚塘。」
5、有意思的是,增城派潭、新塘永和圩的舞春牛,還一生一旦,表現地主女愛上了駛牛哥,情妹情哥情意長,邊舞邊唱,敲一陣鑼鼓,對一回唱,作為一種山歌調演唱,以牛喻人,別有情調。
6、唱客家山歌,在廣州近郊的客家群居村落一直非常流行。比如,天河區鳳凰街和越秀區洪橋街一帶,都成立了客家山歌協會,而且每月都組織斗山歌集會:每月12日,越秀公園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熱熱鬧鬧的客家「山歌墟」;每月的28號,鳳凰街斗歌場銀排嶺最為熱鬧,擠滿了唱山歌的街坊。客家山歌墟是廣州客家人這一文化群落在情感、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相互認同的一種獨特空間。據說,也有不少不會講客家話的廣州人或外省人,因為被動聽的客家山歌所感染,也加入了客家山歌協會。我想,客家人與廣府人,甚至與各外地人的互相融合,這也可以作為見證廣州變遷的另一張面孔吧。
五、客家山歌墟
1、在二十世紀40年代,越秀山腳洪橋街一帶陸續有廣東興寧的客家人到此開布廠或作坊,從事染織業的生產。私人老闆僱用的工人多是來自家鄉的客家人。當這些工人在此立足後,又陸續吸引了鄉里鄉親前來投親靠友,這里客家人群體不斷壯大,成為這一帶的主要居民。
2、廣州市越秀區洪橋街文化站站長、廣州市洪橋客家山歌協會會長侯焯對記者說:當時,洪橋這一代有兩個很出名的染織廠,一個是三染廠,一個是八染廠。廠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工人們下班後,就經常相約到洪橋旁邊越秀山四方炮台所在山丘,聊聊天,吹吹牛,唱唱山歌,既消遣,也可驅散疲勞,同時,聆聽熟悉的鄉音歌謠,也可一解他們的思鄉之情。山丘高低不齊,後來,一些客家人還把這個山丘上的一些雜草割掉,整理出了一小塊平地。於是,每晚上這塊平地閑聊的人越來越多,而每晚唱山歌的歌聲也越來越嘹亮。因為客家人常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山丘上唱山歌,所以,此處便被市民稱為了「客家山」。
3、不過,雖然每晚上客家山唱歌的人不少,但最多人上客家山唱歌的日子卻是每月的12日。侯焯說,當時洪橋街以及其他周邊工廠「出糧」(發工資)的日子,大概都是每月的12號。工人們在發工資的這天,便不約而同地來到客家山上相聚,心情喜悅,山歌唱得此起彼伏。久而久之,每月12日便形成了最多客家人聚集的日子,伴隨著他們的就是那歷久不衰的客家山歌。於是,每月12日,越秀公園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熱熱鬧鬧的客家「山歌墟」。後來因為擴建馬路、征地等各方面原因,兩個染織廠都沒有了,很多客家人還搬到了別的地方去居住。雖然,昔日朝見口晚見面的同鄉好友因為居住分散難得一聚,但客家人的鄉情卻緊緊相連。每月的12日,更成為了客家人聚會的重大節日,客家工友們出了糧,就會到越秀山聚會、唱歌,交流來自家鄉的信息。現在,廣州市內包括番禺、增城、花都等地的客家山歌「歌友」們都會慕名前來,在四方炮台山崗對唱山歌。場面非常壯觀,經常有上千人參與。
六、客家山歌擂台賽
1、天河區的鳳凰街是一個非常純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都是客家人。由於村民都是客家人,鳳凰街的山歌也都成為了村民自發的原生態娛樂方式。
2、鳳凰街的客家山歌已經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凡是村民比較集中的地點往往都有專門的「歌墟」活動場所,現在形成規模的就有「漁沙坦市場」、「柯木塱公園」、「銀排嶺公園」等固定的歌墟點。山歌墟一般在早晨7點左右開始,持續到中午1點左右。歌墟日分別在每月的8號、18號、28號舉行。8號是在銀排嶺舉行,18號在柯木塱公園舉行,28號在漁沙坦市場舉行。不單如此,現在還有很多中年人,每天早上或傍晚,分別在漁沙坦文化廣場以及柯木塱火爐山公園北門放聲高唱客家山歌。後來,由於在歌墟上唱唱山歌已經滿足不了鳳凰街坊對山歌的熱情了,所以,從2005年到2010年,鳳凰街每年在春節前後都要舉辦「客家山歌擂台賽」,擂台賽吸引了來自花都、籮崗、越秀、甚至是梅縣、五華等地的山歌愛好者,場面非常熱鬧,比賽年年都打造出了鳳凰本土的「歌王」 和「歌後」。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