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峽文化旅遊研究院待遇
1. 湖北三峽靈芝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湖北三峽靈芝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注冊地址:宜昌市夷陵區樂天溪鎮瓦窯坪村二組經營范圍:旅遊景區開發管理;靈芝、中葯材種植、初加工、銷售;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國內各類廣告業務;餐飲服務;住宿服務;保健品、中葯飲片、預包裝食品批發、零售。(以上經營范圍涉及許可的按許可證或批准文件核定內容經營;未取得相關有效許可或批准文件的,不得經營)
法定代表人:黃騰
成立時間:2016-03-21
注冊資本:4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052100013521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宜昌市夷陵區樂天溪鎮瓦窯坪村二組
2. 三峽文化的旅遊開發
三峽庫區應該重點挖掘的文化是:三峽移民文化、三國文化、巫文化、巴文版化、西南民俗文化、權重慶陪都文化。
移民文化:以典型移民新城、鎮(萬州、雲陽、豐都)、農業移民典型代表(萬州薴溪河橘園生態農業、忠縣施格蘭柑桔園)、移民博物館為代表的移民文化。
三國文化:深入挖掘以石寶寨、張飛廟、白帝城為典型代表的三國文化。
巫文化:由巫溪巫靈洞、漢風神谷、巫山以神女峰及新縣城高唐觀、凝翠湖、神女廟、望天坪為代表的神女文化組成。
西南民俗文化:以湖廣會館、火鍋、畢茲卡等為代表的西南民俗文化。
重慶陪都文化:紅岩村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沙坪壩「中美合作所」集中營遺址;曾家岩周公館、歌樂山烈士陵園、人民解放紀念碑、桂園、孔園、黃山陪都博物館等為代表的戰時陪都文化。
3. 三峽大學怎麼樣
三峽大學是2本1 成立時間不長 就學校文化底蘊來看 要差些 肯定比不上一專些老牌大學 三峽大屬學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都非常不錯 很有時尚氣息 因為是剛建的大學 師資力量在2本院校來說還不錯 可算中上游水平 學校理工實力強於本校其他學院 像輸電 水利工程 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專業 就業也是非常好 學校還有些雙大學學位的專業(好像可以拿到外國某大學和三峽大學兩個學校的學位證書) 具體的是什麼我忘記里 你可以去三峽大學的網站上看
三峽大學在湖北省宜昌市,離市區很近的不用擔心手機沒地方買 ,宜昌的發達程度在湖北來說僅次於武漢 有國際機場 火車站 讀書很方便的 是座很漂亮的城市(個人覺的)
4. 《文化旅途》誰看過啊介紹介紹
http://v35.blog.sina.com.cn/yuqiuyu
文化苦旅
【基本信息】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余秋雨著
類 別:文 學 -> 中國文學
開 本:32開 開 ISBN:780627698X
頁 數:364
出版日期:1992-03-01
本書獲: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 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台灣一九九二年最佳讀書人獎 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
【內容提要】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隕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於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著名美學家和作家,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在內地和台灣出版中外藝術史論專著多部,曾赴海內外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講學。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並擔任多所大學的教授。近年來,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餘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台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1983年出版《戲劇理論史稿》,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亦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其學術可見一二。入載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國際著名學者錄》、《傑出貢獻者名錄》以及美國傳記協會的《五千世界名人錄》等。 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機構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國文化傳播坐標人物」。
余秋雨著名的散文集、回憶錄還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等。
【導 語】
這是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過山水風物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既表現了歷史的深邃荒涼,又展現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約;既展示中國文人的艱難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態人情。從文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不僅有著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時也具備非凡的藝術表現力。
【目 錄】
自序 1
道士塔 1
莫高窟 9
陽關雪 17
沙原隱泉 22
柳侯祠 27
白蓮洞 34
都江堰 4l
三峽 48
洞庭一角 56
廬山 64
貴池儺 74
青雲譜隨想 82
白發蘇州 9l
江南小鎮 99
寂寞天柱山 116
風雨天一閣 128
西湖夢 144
狼山腳下 155
上海人 163
五城記 184
牌坊 194
廟宇 202
夜航船 211
吳江船 219
信客 227
酒公墓 235
老屋窗口 244
廢墟 252
夜雨詩意 258
筆墨祭 265
藏書憂 281
臘梅 290
家住龍華 296
三十年的重量 304
漂泊者們 312
華語情結 330
這里真安靜 349
後記 36l
【前 言】
我在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記得曾有幾位記者在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由此,筆下也就一派端肅板正,致使海內外不少讀者一直認為我是一個白發老人。
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乾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齡經常會在心頭打架,有時還會把自己弄得挺苦惱。例如連續幾個月埋首於磚塊般的典籍中之後,從小就習慣於在山路上奔跑的雙腳便會默默地反抗,隨之而來,滿心滿眼滿耳都會突湧起向長天大地釋放自己的渴念。我知道,這是不同於案頭年齡的另一種年齡在搗亂了。助長這種搗亂的外部誘惑也很多,你看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紐約大學的著名教授Rich ad Schecllner比我大二十多歲,卻冒險般地游歷了我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回到上海仍毫無倦色,逛城隍廟時竟像頑童一樣在人群中騎車而雙手脫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給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與剛滿八歲的小兒子合著的,父子倆以北冰洋的企鵝為話題,痴痴地編著一個又一個不著邊際的童話。我把這本書插在他那厚厚一疊名揚國際的學術著作中間,端詳良久,不能不開始嘲笑自己。
即便是在鑽研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一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聲,蘇東坡曾把這種放達稱之為「老夫聊發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牽獵狗,左手托蒼鷹,一任歡快的馬蹄縱情賓士。其實細說起來,他自稱「老夫」那年才三十七歲,因此他是同時在享受著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過得顛顛倒倒又有滋有味。
我們這些人,為什麼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在這種困惑中遲遲疑疑地站起身來,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走慣了遠路的三毛唱道:「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 沒有人能告訴我,我悄悄出發了。
當然不會去找旅行社,那種揚旗排隊的旅遊隊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
最好是單身孤旅,但眼下在我們這兒還難於實行: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都雇不到了,我無法穿越那種似現代又非現代、由擁塞懈怠白眼敲詐所連結成的層巒疊嶂。最方便的當然是參加各地永遠在輪流召開著的種種「研討會 」,因為這種會議的基本性質是在為少數人提供揚名機會的同時為多數人提供公費旅遊,可惜這種旅遊又都因嘈雜而無聊。好在平日各地要我去講課的邀請不少,原先總以為講課只是重復早已完成的思維,能少則少,外出講課又太耗費時日,一概婉拒了,這時便想,何不利用講課來游歷呢?有了接待單位,許多惱人的麻煩事也就由別人幫著解決了,又不存在研討會旅遊的煩囂。於是理出那些邀請書,打開地圖,開始研究路線。我暗笑自己將成為靠賣藝闖盪江湖的流浪藝人。
就這樣,我一路講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實在不少。旅途中的經歷感受,無法細說,總之到了甘肅的一個旅舍里,我已覺得非寫一點文章不可了。
原因是,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裡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示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我已經料到,寫出來的會是一些無法統一風格、無法劃定體裁的奇怪篇什。沒有料到的是,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遊,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其實這是不奇怪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出人生滄桑感。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回憶,這種回憶又滲入了筆墨之中。我想,連歷史本身也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致,但它終究還是要以自己的漫長來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線條來勾勒出人生的局限。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個人在時空坐標中點出那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定位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氣也就消了大半。待到隨著年歲漸趨穩定的人倫定位、語言定位、職業定位以及其他許多定位把人重重疊疊地包圍住,最後只得像《金色池塘》里的那對夫妻,不再企望遷徙,聽任蔓草堙路,這便是老。
我就這樣邊想邊走,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子上塗塗抹抹,然後向路人打聽郵筒的所在,把剛剛寫下的那點東西寄走。走一程寄一篇,逛到國外也是如此,這便成了《收獲》上的那個專欄,以及眼下這本書。記得專欄結束時我曾十分惶恐地向讀者道歉,麻煩他們苦苦累累地陪我走了好一程不太愉快的路。
當然事情也有較為樂觀的一面。真正走得遠、看得多了,也會產生一些超拔的想頭,就像我們在高處看螞蟻搬家總能發現它們在擇路上的諸多可議論處。世間的種種定位畢竟都還有一些可選擇的餘地,也許,正是對這種可選擇性的承認與否和容忍的幅度,最終決定著二個人的心理年齡,或者說大一點,決定著一種文化、一種歷史的生命潛能和更新可能。事實上,即便是在一種近似先天的定位中,往往也能追尋到前人徘徊的身影,那我們又何必把這種定位看成天生血緣呢? 其實,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後一站。
楊明:《我以為有愛》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恆的異鄉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走來。
泰戈爾:《采果集》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基於此,我的筆下也出現了一些有關文化走向的評述。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當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
【後 記】
這本書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獲》雜志上以全年專欄形式連載過,後來又陸續被海外報刊轉載,所以讀到和聽到的評論也就很多。在所有的評論中,我覺得特別嚴肅而見水平的是鄂西大學學報所設「《文化苦旅》筆談」專欄中該校中文系五位教師發表的文章。(這個頗具規格的學報在英譯中把《文化苦旅》簡稱為CPAT,原來他們對它的全譯是Cultund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y—el,似乎略嫌重澀,什麼時候很想請英語專家再斟酌一下。)我很驚訝鄂西大學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當代散文藝術的思考水平,後來曾到武漢打聽,得知這所大學躲在該省的邊遠地區恩施,從武漢出發也要坐很長時間的火車,有一位女作家曾到那裡去過,竟像探險家一樣述說著那裡的風土人情。我問能不能坐飛機去,被告知:「坐飛機也得好多小時,是小飛機,而且常常降不下去又回來了,因為那裡霧多山多。」我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否准確,卻深感中國大地上藏龍卧虎的處所實在不少」。
也許是沾了巴金先生主編的《收獲》雜志的光吧,《文化苦旅》一開始兆頭不壞,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地的七家著名出版社和海外出版公司都寄來過出版約請,但不知怎麼一來,我竟然被一位專程遠道而來的組稿編輯特別謙恭忠厚的口氣所感動,把文稿交給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結果是,半年後來信說部分稿件在「審閱」過程中被丟失要我補寫,補寫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後他們又發現我的文章並不都是輕松的游記,很難成為在每個旅遊點兜售的小冊子,因此決定大幅度刪改後付印,並把這個消息興高采烈地寫信告訴我。當時我遠在國外講學,幸虧《收獲》副主編李小林女士風聞後急忙去電話強令他們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寄回。寄回來的原稿已被改劃得不成樣子,難以卒讀,我幾次想把它投入火爐,又幸虧知識出版社 (現更名為東方出版中心)的王國偉先生、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陳先法先生、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魯萍小姐都有心救活它,最後由王國偉先生僱人重新清理抄寫使之恢復原樣,才使這本書死裡逃生。
這件事其實怪不得那家出版社,他們是按照自己的工作規范和處世准則在辦事,誰叫我事先不打聽清楚呢。但我就此聯想到,一本書的出版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都得經歷七災八難,越是斯文遇到的麻煩可能越多。只要一步不慎便會全盤毀棄,能像模像樣存活下來其實都是僥幸。況且文人本身的毛病也多,大多既有點孤傲又有點脆弱,不願意為了一種精神成果而上下其手、四處鑽營、曲意奉迎,往往一氣之下便憤然投筆,毀琴焚稿。在我們漫長的文化延續史上,真不知有多少遠比已出版的著作更有出版資格的精神成果就這樣煙消雲散了,其間自然還包括很多高人隱士因不想讓通行言詞損礙玄想深思而故意的不著筆墨。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精神成果的大量耗散和自滅帶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由於一時的需求、風尚、機遇、利益而使歷史上某些人的某些書得以出版面世,則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連篇累牘的書籍文明的隱顯有無本身就是一個讓人十分困惑的現象。我記得有一位當代青年美術家曾將幾十萬個木刻印刷漢字層層疊疊地披掛在屋頂和四壁,而細看之下卻沒有一個字能被我們認識。這個奇特的作品傳達出一種難以言表的文化怪誕感,曾使我深深震動。當然話又說回來,歷代總有不少熱心的文化人企圖建立起一種比較健全的社會文化運行機制以求在偶然性和怪誕感中滲入較多明智的選擇,盡管至今這還是一種很難完全實現的願望。
既然如此,我這些零篇散章的出版也仍然是一種僥幸。許多因不趨時尚而投遞無門、或因拒絕大刪大改而不能付梓的書稿一定會比它好得多。能僥幸就僥幸了吧,讀者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隨便翻翻。
一九九一年夏
5. 湖北子歸文化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湖北子歸文化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是經秭歸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授權秭歸縣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2016年4月成立,注冊資本30000萬元。公司主要從事全縣自然、人文旅遊景區(點)的投資經營與開發;文化旅遊項目規劃設計、咨詢評估;國內旅遊接待服務,餐飲住宿、旅遊商品、旅遊文藝演出、旅遊碼頭開發經營業務,旅遊車船經營業務;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開發經營;旅遊市場營銷;對外文化旅遊交流與合作;文化旅遊人才培訓。按照縣委縣政府重大戰略部署,適應大眾旅遊興起,深挖子歸資源潛質,著眼人的感情需求和身心愉悅,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現代消費觀念和心經濟思維,圍繞全感體驗,加強情緒組合,注重要素協調,不斷創新升級文旅業態,銳利彰顯「秭歸旅遊」品牌,強力打造「三峽旅遊核心區」;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培養主業突出、結構合理、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管理規范的現代文化旅遊企業。
法定代表人:馬尚朝
成立時間:2016-04-27
注冊資本:3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052700006253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
公司地址:秭歸縣茅坪鎮丹陽路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