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餐飲發展開題報告
⑴ 求關於酒店餐飲的開題報告。
關於酒店餐飲的開題報告
這方面的文章不太好寫
,你可以去找別人幫你寫一下。
我知道一家,他們的文章寫的不錯,完成文章,滿意再付款的.
(QQ)加為好友就行
:一
零
三
七
二
五
二
六
五
七
⑵ 跪求一篇旅遊系畢業論文:論旅遊飯店發展戰略分析
目 錄
CONTENTS
引言………………………………………………Ⅰ
第一部分 定義及投資特性分析
第一章 旅遊產業相關概念及行業投資特性分析 1
第一節 旅遊產業相關概念及旅遊類型劃分 1
第二節 旅遊產業的特徵 3
一、綜合性 3
二、關聯性 3
三、敏感性 4
四、季節性 4
第三節 旅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5
一、國際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5
二、旅遊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先導部門 6
三、旅遊業正逐漸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 6
第四節 行業的投資特性分析 8
一、我國旅遊業正步入快速成長期 8
二、旅遊行業前景看好 9
三、行業的贏利性分析 10
四、旅遊業進入壁壘和退出機制 12
第二章 中國發展旅遊業的優越條件 15
第一節 國民經濟結構與旅遊業發展的關系 15
第二節 GDP增長與旅遊業發展的關系 18
第三節 我國自然旅遊資源分類 19
第四節 我國人文旅遊資源分類 26
一、古人類遺址 26
二、古代偉大工程旅遊資源 26
三、歷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築旅遊資源 27
四、宗教旅遊資源 29
五、陵墓旅遊資源 34
六、古典園林旅遊資源 36
七、民族習俗資源 36
第五節 中國旅遊資源綜合評價 37
一、多樣性 37
二、豐厚性 38
三、古老性 38
四、奇特性 39
第二部分 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第三章 國際旅遊產業的發展現狀 40
第一節 世界旅遊業現狀 40
一、國際旅遊業狀況 40
二、2001年世界旅遊業整體規模狀況 42
三、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前景 44
四、世界旅遊業的變化趨勢 45
第二節 9.11事件對全球旅遊業的影響分析 46
第三節 世界主要旅遊地區市場分析 47
一、法國 47
二、西班牙 50
三、美國 51
四、英國 52
五、義大利 54
六、德國 54
七、澳大利亞 55
八、澳門 59
九、香港 61
第四章 中國旅遊產業的發展現狀 66
第一節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歷史 66
第二節 中國旅遊產業鏈組成分析 103
一、產業概況 103
二、國內旅行社經營情況分析 111
三、國內旅遊飯店業發展現狀分析 140
四、旅遊交通業 154
五、旅遊餐飲業 161
六、旅遊商貿業 164
第三節 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特點及前景分析 168
一、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168
二、現階段我國旅遊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70
三、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前景預測 176
第四節 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國際比較與差別分析 178
一、我國旅行社同外國旅行社相比差距明顯 179
二、各國的旅遊管理體制的比較研究 180
三、與國際比較我國旅遊管理體制的差距 184
第五章 2002年國內旅遊市場分析 186
第一節 2002年國內旅遊市場分析 186
一、國內旅遊市場概況 186
二、城鎮居民國內旅遊市場分析 190
三、農村居民國內旅遊市場分析 197
四、國內旅遊服務質量現狀評價 198
第二節 2002年各地旅遊接待情況 199
一、華東旅遊區 199
二、華北旅遊區 201
三、中原旅遊區 203
四、中南旅遊區 204
五、西南旅遊區 205
六、華南旅遊區 207
七、東北旅遊區 207
八、青藏旅遊區 209
九、北疆旅遊區 210
十、西北旅遊區 210
第三節 各地旅遊接待情況比較分析 211
一、各地區旅遊業呈不同的發展階段 211
二、各旅遊區國內旅遊收入受該地區經濟實力的影響
較明顯 211
三、各地區國際旅遊收入受該地區經濟實力和地理
環境、歷史背景等多重因素影響 212
第六章 入境旅遊市場分析 214
第一節 我國入境旅遊基本情況 214
一、2001年全國接待總量及歷年的增長變化情況 214
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入境旅遊接待和收入
情況 216
三、主要城市入境旅遊接待和收入情況 218
第二節 我國入境旅遊市場分析 220
一、入境旅遊客源資源市場情況 220
二、入境旅遊者在華花費及構成情況 224
三、入境過夜旅遊者在華停留時間 225
四、入境旅遊者來華次數 226
五、入境旅遊者流向 227
六、入境過夜旅遊者行程 228
七、入境過夜旅遊者在華住宿的設施選擇 229
八、入境旅遊者對我國旅遊服務質量的評價 230
九、入境旅遊者對我國旅遊接待設施的評價 231
十、入境旅遊者對我國旅遊價格的評價 232
十一、入境旅遊者感興趣的旅遊景點 233
十二、入境旅遊者感興趣的旅遊商品 233
第三節 日本旅華市場及其開發策略 234
一、日本海外旅遊市場格局 234
二、日本海外旅行的流向變化 235
三、日本旅華市場的近期前景及開發策略 235
第四節 韓國旅華市場分析 237
一、韓國旅華市場現狀及特點 237
二、旅華市場的促進與制約 238
三、旅華市場趨勢與展望 239
第五節 台灣入境旅遊市場分析 240
一、台灣客源市場的特徵 240
二、台灣客源市場的基本走向和旅遊產品開發 242
第六節 入境旅遊的特徵及發展趨勢預測 246
一、2001年全年入境旅遊市場的主要特徵 246
二、現階段入境旅遊市場的主要特徵 247
三、入境旅遊市場趨勢與展望 249
第七章 出境旅遊市場分析 250
第一節 出境旅遊市場概況 250
一、出境旅遊市場概況 250
二、旅行社組織出境旅遊市場概況 255
三、出境旅遊主要方式 255
四、出境旅遊目的地概況 256
五、出境旅遊主要客源地 259
第八章 假日旅遊市場分析 260
第一節 假日旅遊基本情況 260
一、2002年春節旅遊市場 260
二、2002年「五一」黃金周旅遊市場 260
三、2002年「十一」黃金周旅遊市場 261
第二節 2002年「五一」旅遊市場分析 262
一、2002年「五一」黃金周著名旅遊景區接待情況分析 262
二、2002年「五一」黃金周酒店接待情況分析 263
第三節 假日旅遊的滿意度調查 265
一、過去一年人們大多外出旅遊過 265
二、旅遊多選在節假日和休假日 265
三、風光、費用、交通等是決定消費者是否旅遊的
關鍵因素 266
四、名氣、收費和景點安排是消費者旅遊選擇旅行社
的主要條件 267
五、旅行社報價懸殊使消費者心有不滿 267
第四節 假日旅遊市場特點及發展對策 268
一、2002年假日旅遊市場特點 268
二、假日旅遊發展存在問題 271
三、假日旅遊發展對策 271
第九章 國內旅遊資源與旅遊環境分析 273
第一節 西南市場(四川、貴州等) 273
第二節 華東市場(江浙水鄉、蘇杭等) 275
第三節 東北市場 279
第四節 華南市場(珠三角) 281
第五節 華北市場(山東、北京等) 283
第六節 國內典型旅遊景點分析 286
一、歷史文化類 286
二、杭州未來世界 288
三、海濱旅遊區 289
四、深圳微縮景區--錦綉中華 294
五、豐都鬼文化主題樂園 296
六、自然風景游覽區 297
第十章 主題公園在我國的發展 299
第一節 世界主題公園的發展歷程與趨勢分析 299
一、主題公園的定義 299
二、世界主題公園的產生及發展 299
三、世界主題公園發展的主要特徵及發展趨勢 303
四、世界著名主題公園的經營管理模式分析 310
第二節 我國主題公園的發展回顧與現狀分析 317
一、我國主題公園的發展回顧 317
二、中國主題公園產業特性分析 319
三、中國主題公園產業存在問題 321
四、中國主題公園產業前景分析 323
第三節 我國典型主題公園比較 325
一、我國主題公園的經營模式 325
二、蘇州樂園競爭取勝之道 325
三、深圳三景區成功的奧秘 330
四、主題公園上市公司比較分析 333
第四節 我國主題公園發展存在問題 338
一、我國主題公園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39
二、主題公園經營成敗的要素 339
第五節 我國主題公園發展的營銷策略 340
一、中國主題公園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要素 340
二、准確的細分市場 341
三、獨特的主題創意 341
四、品牌的快速滲透 343
五、與旅行社的合作營銷 343
六、靈活定價 344
第六節 旅遊項目投資方向建議 344
一、准確的主題選擇 344
二、恰當的園址選擇 345
三、主題公園選址實例分析 347
第十一章 影響旅遊消費的因素分析 349
第一節 經濟和社會因素分析 349
一、經濟發展程度決定旅遊消費水平 349
二、生活方式變動拉動旅遊消費 351
三、國家城市化水平決定旅遊消費潛量的形成和釋放 354
第二節 申奧成功對旅遊業的影響分析 357
第三節 WTO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分析 359
一、WTO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 359
二、加入WTO後,我國旅遊業的對策建議 365
第三部分 中國旅遊市場的行業格局分析
第十二章 中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367
第一節 中國旅遊業競爭力現狀分析 368
第二節 中國旅遊業競爭戰略 373
第三節 中國旅遊市場的對外開放問題分析 376
一、我國旅遊業的對外開放現狀及特點 376
二、加入WTO後,我國旅遊業的機遇和挑戰 377
第十三章 國內旅遊市場競爭分析 380
第一節 國內旅遊業的地區和市場格局 380
第二節 部分重點旅遊地區(城市)競爭策略分析 381
一、深圳150億打造旅遊名城 381
二、上海打造三個旅遊圈 383
三、北京市國內旅遊的市場戰略 384
第三節 旅遊類上市公司分析 388
一、旅遊板塊上市公司業績分析 388
二、國內外典型旅遊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分析 394
第十四章 WTO對我國旅遊市場競爭的影響 401
第一節 我國加入WTO後有關旅遊市場的承諾 401
第二節 入世後我國旅遊市場的競爭新動向 404
一、由國內的局部競爭向全方位、國際化方面轉移 403
二、旅遊企業的市場競爭,將體現為集團化的企業
團體競爭 403
三、旅遊市場競爭將主要體現為對企業品牌的競爭 404
四、旅遊市場競爭將主要體現為對人力資本競爭 405
五、旅遊市場競爭將更注重提升服務質量和檔次的
高層競爭 406
六、旅遊飯店業將在結構、客源、人才等方面遭受
一定沖擊 406
第四部分 旅遊行業發展趨勢及對策
第十五章 旅遊產業大趨勢 408
第一節 旅遊電子商務方興未艾 408
一、歐美旅遊電子商務發展概況 408
二、在線旅遊市場調查 410
三、我國旅遊業電子商務現狀 412
四、市場競爭和WTO的挑戰 414
五、旅遊電子商務的市場定位 415
六、建設中國旅遊電子商務平台 415
七、旅遊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問題 417
第二節 西部大開發機遇 419
一、西部旅遊產業跨越式發展所面臨的主要障礙 419
二、西部旅遊業發展趨勢及對策 422
第三節 國內旅遊市場暗涌並購風潮 426
一、美國小旅行社捲入兼並風潮 426
二、旅行社業內並購不斷升級 427
三、酒店業境外資本群雄逐鹿 428
四、景區資源民營資本大舉進入 430
第四節 生態旅遊將成為旅遊業的新亮點 432
第十六章 旅遊產業的細分與定位策略 434
第一節 旅遊市場細分 434
一、中國旅遊業缺乏市場細分 434
二、市場細分滿足了不同類型旅遊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435
三、旅遊產品開發的創新也要求市場細分 436
第二節 旅遊消費者類型分析 437
一、觀光型旅遊者 437
二、娛樂消遣型旅遊者 438
三、度假保健型旅遊者 438
四、文化教育型旅遊者 439
五、宗教型旅遊者 439
六、尋根、探親、訪友型旅遊者 440
七、購物型旅遊者 440
八、商務/公務型旅遊者 441
九、生態/探險型旅遊者 442
第三節 第四代旅遊與民族文化 442
一、第四代旅遊的產生 442
二、國內外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六種模式 444
三、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兩大原則 446
四、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447
第四節 旅遊業極限容量及其確定 448
一、 旅遊地過度利用和擁擠常態,究竟是旅遊業走向
成功吉兆,還是它陷入困境不能自拔的開始? 449
二、旅遊需求的定量分析方法 451
三、確定旅遊容量的障礙 452
第五節 典型分析 454
一、深圳旅遊景點的形象定位策略 454
二、廣州特色農庄 457
第五部分 附錄
附錄1 中國旅遊業發展「十五」計劃(摘要) 460
附錄2 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 462
附錄3 重點旅遊景點最佳、最大接待量 463
附錄4 2001年度全國國內旅行社100強名單 465
附錄5 2001年度全國國際旅行社100強名單 468
附錄6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471
附錄7 中國擁有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472
附錄8 2002年國家AAAA級景區(點) 473
附錄9 中國五星級酒店名單 477
附錄10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和副省級城市
旅遊局 478
圖表目錄
表1-1 1993-2001年我國旅遊業總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 6
圖1-1 1993-2001年旅遊業總收入佔GDP比重趨勢圖 7
表1-2 1993-2001年旅遊行業總收入逐年增長情況一覽表 7
圖1-2 1993-2001年旅遊行業逐年總收入一覽 8
表3-1 1990-2001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 40
表3-2 2000-2001年世界旅遊者到達的區域和人數一覽表 43
表3-3 世界旅遊勝地國家旅遊者人數前5名一覽 44
表3-4 2001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構成 44
圖3-1 2020世界各地區旅遊人數占潛在旅遊總人數比例
預測 45
圖3-2 「9.11」後4個月世界各地區出境人數與2000年同期
比較 47
圖3-3 1999-2001年法國接待國內外遊客人數示意圖 50
圖3-4 1998年國內外遊客在英國境內的花費情況示意圖 53
表3-5 1995-2001年英國旅華人數一覽表 54
圖3-5 澳大利亞人出境旅遊目的結構圖 56
圖3-6 澳大利亞人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 56
圖3-7 2001年韓國主要客源地入境人數變化情況 64
表4-1 1978-2001年中國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
收入的世界排名 67
表4-2 1993-2001年旅遊行業總收入增長情況一覽表 103
圖4-1 我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分配結構圖 105
表4-3 2000年旅遊行業的平均固定資產規模與行業收益的
比較 105
圖4-2 2000年我國旅遊業從業人員結構 106
表4-4 2001年我國入境旅遊基本情況 106
圖4-3 2001年世界各大洲入境情況 108
表4-5 2001年國內旅遊基本情況統計表 108
表4-6 1990-2001年國內旅遊情況統計表 109
圖4-4 1990-2001年我國入境旅遊業績趨勢圖 110
圖4-5 2001年我國居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分布 111
圖4-6 2001年國內旅行社較上年同期效益增長情況 112
圖4-7 2000年國內旅行社較上年同期效益增長情況 112
表4-7 2001年全國三個市場的接待總量與旅行社接待
數量 114
表4-8 2001年旅行社三個子市場業績比較 114
表4-9 2001年我國旅行社前十強地區分布 115
圖4-8 2001年國內旅行社與國際旅行社效益比較 116
表4-10 2001年我國旅行社雙百強地區分布 117
表4-11 1980-2000中國旅遊涉外飯店座數的增長情況 140
表4-12 1980-2000中國旅遊涉外飯店客房、床位增長 141
圖4-10 不同地區酒店數量和收入之間的關系 145
圖4-12 不同檔次酒店數量與收入之間的關系 147
圖4-13 不同規模酒店數量和收入之間的關系 148
圖4-14 1996-2000年中國涉外飯店行業利潤走勢圖 151
表4-13 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的客運量和旅客周轉量占
全國比重 159
表4-14 近年我國高速公路發展情況 159
表4-15 近年我國高速公路地區分布 160
圖4-15 中國飯店業高層管理者學歷結構 171
圖4-16 中國飯店業中層管理者學歷結構 172
表4-17 2000年旅遊行業勞動生產率與人均佔有固定資產 174
表5-1 2001年華東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1
表5-2 2001年華北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3
表5-3 2001年中原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4
表5-4 2001年中南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5
表5-5 2001年西南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6
表5-6 2001年華南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8
圖5-2 2001年各旅遊區國內旅遊收入平均值比較 212
圖5-3 2001年各旅遊區入境人數情況 212
圖5-4 2001年各旅遊區國際旅遊收入情況 213
表6-1 1978-2001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 214
表6-2 1978-2001年中國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
收入世界排名 215
表6-3 2001年各地區接待入境旅遊者情況 216
表6-4 2001年各地區國際旅遊(外匯)收入 217
表6-5 2001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構成 218
圖6-1 2001年珠海入境旅遊業主要客源國情況 220
表6-6 2001年入境外國旅遊者人數 221
圖6-2 2001年入境旅遊者類型 221
圖6-3 2001年入境旅遊者年齡結構 221
表6-7 1987--2001年入境旅遊人數 222
表6-8 2001年入境外國旅遊者人數(按地區分) 222
圖6-4 2001年我國入境旅遊洲際客源情況 223
表6-9 2001年入境外國旅遊者人數(按國籍分) 223
圖6-5 2001年我國入境旅遊主要客源國情況 224
圖6-6 主要客源市場過夜旅遊者在華人均天消費 224
圖6-7 主要客源市場一日游遊客在華人均花費 225
圖6-8 入境遊客在華停留時間 226
圖6-9 入境遊客游覽我國城市數目情況 228
圖6-10 入境過夜遊客在華住宿設施的選擇情況 229
圖6-11 入境遊客對我國旅遊服務質量的評價 230
圖6-12 入境遊客對我國旅遊價格的評價 233
圖6-13 入境遊客感興趣的旅遊資源 單位(%) 233
圖6-14 台灣赴大陸遊客占入境總數的比重趨勢圖 242
表6-10 「五五」~「十五」時期中國旅遊業在世界的位次 248
表7-1 1993~1997年中國公民出境情況統計 254
表7-2 1998年中國公民出境情況統計 254
表7-3 1993~1997年中國公民出境情況統計 255
表7-4 1995~1997年中國公民出境方式統計 256
表7-5 1995~1997年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遊人數 257
表7-6 1995~1997年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遊主要客源地
統計 258
表7-7 1982~1996年中國出境旅遊外匯支出 259
圖8-1 「五一」黃金周著名景區(點)各天接待情況 262
圖8-2 「五一」黃金周著名景區(點)各天門票收入 262
表8-1 25個城市、85個景區(點)黃金周接待、收入
情況匯總表 263
表8-2 2002年「五一」黃金周酒店接待情況 265
圖8-3 2001年大眾外出旅遊頻率 265
圖8-4 旅遊時間選擇 265
圖8-5 旅遊者考慮要素 266
圖8-6 旅遊者選擇旅行社時要考慮要素 267
圖8-7 旅遊者對旅行社報價的評價 268
表8-3 2001-2002年假日黃金周規模比較 268
表10-1 歐洲、美國、日本主題公園的比較(1990) 305
表10-2 日本環球影城入場券種類與價格 316
表10-3 目前我國主題公園按主題類別劃分 319
表10-4 三家主題公園上市公司基本情況比較 333
表10-5 三家企業股東背景比較 334
表10-6 三家企業異同點比較 338
表10-7 三家企業競爭優劣勢比較 338
表11-1 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國際入境旅遊影響預測 358
圖11-1 奧運會對入境旅遊業影響呈現「馬鞍形」 358
表14-1 加入WTO旅遊業承諾文件要點 402
圖15-1 被調查者是否接收過網上旅遊 410
圖15-2 選擇網上旅遊服務最主要的原因 411
圖15-3 被調查者未來用於旅遊的費用 411
表15-2 國內在線旅遊網站種類 413
⑶ 中西方飲食文化開題報告 和 訪談記實
一,飲食觀念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營養,中國人注重美味。
二,飲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交誼,中國人注重氣氛和愉悅。
三,飲食習慣不同,比如西方人習慣用刀叉,中國人習慣用筷子
四,飲食環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緻,中國人注重排場
五,飲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國人大多以咸為主。
以上只是概略性的說明,你可以展開論述。
可參照: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這里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
⑷ 關於旅遊文化開發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深度發掘文化內涵促進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摘 要] 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是旅遊管理領域內人們關注的中心議題之一。本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分析文化在旅遊產 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認識,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提升旅遊產業素質,從而構築旅遊產業發展 的新優勢,實現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旅遊文化;可持續旅遊發展
近20多年,我國旅遊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經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人們意識到經濟增長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關注的中心議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旅遊業的未來發展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旅遊產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從而構築旅遊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旅遊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文化內涵的闡釋
現代旅遊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後,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文化要素對旅遊活動影響很大。
文化的內涵,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筆者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和理解,總體上對文化的內涵得出以下認識:
1.文化的廣泛性。文化是一個大的范疇,包括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們對文化多角度、多側面的研究也正說明文化內容豐富,外延寬廣。從不同視角可以把文化進行細分,旅遊文化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2.文化的層次性。文化具備特有的層次結構,包括表層的物質文化、核心層的精神文化、中間層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層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因此,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應當多方位、多層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於文化涵蓋面廣泛,有學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其內容既具體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們在理解、研究文化時,有時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遊文化內涵必須分門別類,層層遞進。
4.文化的差異性和發展性。文化是歷史發展中各地區各民族實踐中創造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文化作為一個不斷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動態開放系統,在穩定與發展的對立中不斷實現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進程中,人居於中心地位。要以人為本,客觀地看待由旅遊人群流動帶來的文化交流,旅遊客源地與目的地的文化差異並不能說明兩地文化孰優孰劣。
結合旅遊產業理解文化,旅遊文化不是旅遊與文化的簡單疊加,它不僅僅局限在民族傳統文化的領域,也不是僅僅關注文化旅遊這類文化表徵比較明顯的旅遊形式,而是要將旅遊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內在的固有規律,以利於其可持續發展。旅遊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層次結構體系,「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遊的文化內涵,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目的性、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進的旅遊文化引領旅遊產業發展的方向。旅遊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旅遊可持續發展。現代旅遊是旅遊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實施的一種高級消費,旅遊者最大的收獲就是精神的愉悅和一段回味無窮的美好記憶,所以沒有文化就沒有旅遊,旅遊產品和旅遊產業的經濟性、文化性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旅遊產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遊者,才能帶來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2.文化是旅遊經濟競爭的核心。旅遊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遊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於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於滿足。由於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遊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遊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遊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遊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象一隻無形的手支配著旅遊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遊經濟基業長青。
3.文化是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經濟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於文化之中,文化是發展的搖籃。國際旅遊發展的經驗顯示,旅遊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於多元文化含量的旅遊產品和特色旅遊服務,旅遊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遊文化因素越多,旅遊經濟越發達。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不斷發掘紅樓文化,按《紅樓夢》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使得企業發展成為國內旅遊企業的知名品牌。在旅遊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後,文化成為將旅遊業發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驅動力。
4.文化旅遊是旅遊產業的發展方向。我國旅遊業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2002年,海外遊客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調查中,五種遊客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文化類型就佔了四種,其中對華僑的調查,文物古跡名列第一位。這體現了旅遊對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延續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繁多的文化資源種類,有利於開發結構完善、選擇適應面廣的旅遊產品,形成優質品牌。目前,文化旅遊市場開發方興未艾,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開發以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景點和旅遊活動內容,可以滿足遊客的高層次文化需求,是中國旅遊面向國際市場和競爭的必然選擇,推進文化旅遊的發展,才能使我國由旅遊大國成為旅遊強國。
5.旅遊與文化相互作用。旅遊者通過旅行活動,學習了解到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同時也將自己本地區的文化帶給了旅遊目的地的居民,傳播和交流了兩地的文化。同時,為了吸引旅遊者,旅遊目的地也日益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對於文化的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眾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旅遊者大規模持續來訪,對旅遊目的地文化影響更多的是消極部分,最明顯的是使當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這類變化對於那些原本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會風情民俗為基本的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來訪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將使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遊產業持續發展乃至維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礎。
三、旅遊文化內涵建設促進旅遊可持續發展
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旅遊發展觀念。我國旅遊業起步較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以旅遊養旅遊」、「五個一齊上」等發展思路,曾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人們對旅遊從外事接待到事業再到產業的認識逐漸明晰,一些項目在一定時期內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這種外延式擴張的粗放型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於旅遊目的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造成的破壞難以用經濟數字來計量。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旅遊產業發展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和效益型,通過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向深度發展。
2.堅持政府主導全面發揮旅遊產業功能。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和旅遊產業發展水平條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導型旅遊發展模式,並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導、市場主體、企業運作、全民參與的產業發展態勢,在旅遊目的地,旅遊投資經營者、遊客、當地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交織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協調好他們之間的現實矛盾,追求並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的統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門要提高管理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摒棄短期行為,做先進文化的代表,引導當地旅遊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並由此全面發揮旅遊產業功能。
3.構建旅遊企業文化營造和諧旅遊環境。隨著我國旅遊法制建設的逐步健全,促進了旅遊市場環境的規范,但是旅遊行業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等各種短期行為仍然在侵蝕著旅遊經濟本不健壯的肌體,嚴重威脅著旅遊產業的長遠發展。營造誠信公平的經營環境,改善旅遊行業形象,是旅遊經營企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依法治旅完善旅遊法律法規建設,可以一定程度地規范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遊經營企業的自律,通過構建旅遊經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倡導誠信守法經營。
4.深度開發旅遊資源以品牌促發展。旅遊資源開發中的文化內涵開發是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創意,在分析地方文脈的基礎上確定文化的開發方向和主題格調,明確定位圍繞主題進行內容組織,進而通過旅遊產品加以體現,並不斷豐富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的升級改造。其中,對旅遊資源文化主題的感知和把握並經由旅遊產品外顯是關鍵,其本質在於對旅遊文化資源進行概括、發掘、升華最終凝聚區域特色的個性化精神,然後通過物化、創新,實現更深層次的整合,將文化內涵滲透、表現在旅遊產品的各個層面,形成特色品牌,強化旅遊吸引力。
5.重視旅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國旅遊產業起步較晚,旅遊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市場的縱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豐滿,恰逢中國加入WTO的巨大變革,剛剛蹣跚學步就面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戰,客觀上使得中國旅遊產業不可能亦步亦趨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同時,正是由於我國旅遊產業發展的歷史很短,旅遊產業發展的焦點集中在經濟領域,加上旅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如它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那麼直接和易於察覺,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其結果才逐漸顯現出來,可一旦結果顯現,其後果也就無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旅遊對經濟和環境影響的問題研究。我們必須重視這個現象並做好前瞻性研究,現階段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旅遊接待地區社會文化商品化問題、傳統文化衰退問題、民族文化異化問題以及遊客帶來的文化示範對旅遊接待地的文化影響問題等等,從事這些研究的不僅包括旅遊工作者,還包括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還應當重視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推廣。
6.加快人才培養夯實旅遊產業發展基礎。旅遊產業鏈較長,屬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實現旅遊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長期以來,我國旅遊專業教育是置於經濟學范疇內的,旅遊文化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對旅遊人才文化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而實際上旅遊產品設計、資源開發和規劃、旅遊服務都是基於文化基礎上的,但旅遊從業人員文化層次偏低,對文化的認知度不夠,旅遊文化內涵的「白化」環節缺失,無法做到幫助不同文化背景旅遊者感悟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旅遊活動只能停留觀光的淺顯層面,不能適應現代旅遊的發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遊人才培養,逐步從單純的生產性投資轉向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旅遊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提高他們對所處環境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務員,又要做好講解員,通過每一位旅遊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給與遊客全方位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提升旅遊文化品位。
旅遊產業是兼有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四大功能的產業,但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遊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永續利用要求提升產業素質,整合文化要素,進行品牌運作。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研究精神文化,開發物質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進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與旅遊產業有關各方參與,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積極實踐,促使旅遊產業走向成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春山.旅遊文化——中國旅遊業參與國際競爭成敗的關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2]安宇,沈山.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江蘇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01-17.
[4]李天元.中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⑸ 旅遊與餐飲是怎麼巧妙結合的(1500字)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摘 要: 飲食文化是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一。在旅遊業逐漸成為世界第一大朝陽產業的今天,研究和探討如何開發利用飲食文化這一獨特的旅遊資源,對加快我國旅遊業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就飲食文化與旅遊的有機結合,發展旅遊業,進行分析、探討,提出一些新的見解。
關鍵詞: 飲食文化;旅遊;消費
中國旅遊業,在21世紀,面臨著國內外旅遊業的激烈競爭,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無疑給中國旅遊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因此,我們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旅遊文化,並盡快地適應世界旅遊發展潮流,走向旅遊經濟的現代化。提及旅遊文化,不能不涉及其中涉及到的飲食文化。原因很簡單, 中國的飲食文化享譽世界,而且, 中國的旅遊資源又很豐富,研究飲食文化與旅遊的有機結合是很有代表性的。
1 文化與旅遊
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包括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現代旅遊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後,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其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斷追求與滿足,只有文化介入並參與到旅遊組織規劃和具體活動中去,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旅遊。所以,從本質上說旅遊就是一種文化活動。 文化是旅遊業的靈魂。旅遊業號稱「無煙工業」,是因為它的產生和發展從古到今都得益於文化的因素,它的根本就是以文化為根基。旅遊業的發展就是以本國、本地區、本民族獨特的文化招徠遊客的,以各地不同的民俗、地域文化吸引外地慕名探奇者,因此,該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別具一格,是否具有吸引人前來覓蹤的魅力,關乎旅遊經濟的興衰成敗。
世界旅遊業發展的歷史與現實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資源的獨特和富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旅遊經濟發展的潛在能力。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走過了經濟型旅遊業向文化型旅遊業的轉變過程,文化已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制高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旅遊經濟要發展,重點是自成一家的民族、地域文化、推陳出新,這樣才能廣招遊客。美國旅遊部門曾統計過:文化旅遊是美國旅遊中「增長最快的項目」,僅紐約市的文化活動就產生了近10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文化旅遊的發展帶動了美國30多個州競相開拓文化旅遊項目。由此可見,文化作為旅遊經濟新的增長點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決定著旅遊經濟活動,成為旅遊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 飲食文化對旅遊的影響
飲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製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飲食文化對中國旅遊業發展有巨大影響。在旅遊的整個過程中,無時不滲透著文化因素。旅遊產業發展中除去較為單純的經濟活動外,其餘活動均是旅遊文化所包含的內容。
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一個國家的旅遊業,無不以自己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作為強大的吸引力,實踐表明「凡舉旅遊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遊文化取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得到迅速發展,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充分利用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明。其中,飲食文化對旅遊經濟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東北通化的「葡萄酒節」、各地美食節活動等等,這一切都是把中國的飲食文化與現代旅遊相結合,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就是我國旅遊業品牌的一種現實的表現。同時由於飲食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這樣,在競爭中就減少了可比性,具有壟斷的地位,易於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能力,也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廣大旅遊者就是為追求這些而來的,因此,搞好飲食文化的品牌戰略是旅遊競爭中的無形法寶,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寶貴資源。
3 開發利用地區飲食文化旅遊資源的建議
中國飲食文化總體呈現出以下美學特徵:色澤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器皿美、環境美等。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雙休日的實行和假日的延長,居民外出旅遊就餐的機會增多,消費增加,食的消費在旅遊六大要素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飲食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已越來越顯示出重要性。但某些地區的飲食文化尚未開發、整理、革新,這是束縛地區旅遊餐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目前,飲食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主要存在著對其資源的開發缺乏廣度和深度、文化韻味不足、參與性不強、宣傳促銷不夠等問題。如何更有效地開發利用地區飲食文化旅遊資源,將飲食文化與旅遊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加旅遊地的綜合吸引力,促進其發展,值得深入研究。
3.1 加大政府對民族飲食文化的保護、開發和扶持力度。 政府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研究精神文化,開發物質文化,在開發中從資金投入、資源挖掘、人才培養、科學規劃、保護開發等方面需要擔當主導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職責,積極實踐,促使旅遊產業走向成熟,持續健康發展。。否則,任由各民族飲食文化自由發展,自生自滅,只會導致民族飲食文化的不斷消亡。
3.2突出文化特色。飲食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關鍵在於「文化」,於吃中講求文化,於旅遊中弘揚文化,令旅遊消費者真正達到以吃為方式、以精神享受為目標的願望。因此資源開發中要全面詳實地搜集關於飲食文化旅遊資源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風土人情等資料。一些地方名菜小吃往往伴有傳奇故事,旅遊部門如能將這些加以開發利用,讓遊客邊聽(聽故事)、邊看(看原料、工序)、邊嘗(嘗味道)、邊思(思意蘊),使遊客樂在其中。
3.3 飲食與旅遊優化組合。開發飲食文化旅遊資源時,首先應該挑選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最具有聲望的資源,然後加以優化組合,對於菜餚的合理搭配、文化內涵的聯系做出評價,結合旅遊者的心理因素、旅遊目的地的旅遊活動的開展,適時有目標性的推廣,以舉辦佳餚品嘗游、葯膳保健游、民族風味美食節等多種方式開發多種特色飲食文化旅遊活動。
3.4 挖掘和開發古今特色飲食文化旅遊資源。即從特色菜品、旅遊線路、旅遊紀念品和旅遊建築設施等多個角度進行旅遊開發;建立特色飲食中心、飲食文化展示館,舉辦美食文化節,與其他節日形成互動,進行連鎖經營等旅遊形式,找到促進地方旅遊業及地區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近年來,隨著休閑旅遊和專題旅遊的出現並快速發展,飲食文化旅遊的開發已逐漸成為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盡管目前飲食文化旅遊的發展不很理想,但長遠來看,中國飲食文化旅遊市場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大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旅遊開發中應深層次挖掘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突出地方特色,在保證旅遊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天元.中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潘寶明等.中國旅遊文化[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9.
[3] 季羨林等.東西文化政策[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4]張國洪.中國文化旅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