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旅遊發展規律
A. 論述 我國現代旅遊發展的規律
(一)開創階段(1949年-1977年)
標志:
1、新中國旅遊業的誕生是以「華僑服務社」
和「中內國國際旅行社容」這兩個旅遊機構的建立為標志的。
2、新中國現代旅遊業的拓展是以「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國客源市場的轉移以及旅遊者構成的變化為標志的。
(二)改革振興階段(1978年-1989年)
1978年以後,隨著國家開放政策的實施,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系列正確的旅遊方針政策指引下,通過不斷改革,突破了我國旅遊業長期以來基本屬外事接待的模式,旅遊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經濟事業的性質得到肯定,一種具有較強活力的新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
(三)全面發展階段(1990年- )
我國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別居世界的第4位和第5位,成為亞洲第一旅遊大國。
我國旅遊業進入三大市場——入境旅遊市場、國內旅遊市場、出境旅遊市場共同發展的歷史階段。
截至2006年底,我國共有星級飯店12751家,旅行社17957家,全國共有高等旅遊院校及開設旅遊系(專業)的普通高校762所,中等職業學校941所,在校學生73.49萬人。旅遊直接從業人員271萬多人。
B. 國際旅遊客流規律 簡述我國國內旅遊市場的特點
國際旅遊客流規律:指國際旅遊者的流向和流量帶有規律性的特徵內
第一,三大市場容「兩增一減」,出境、國內旅遊增長有所放緩,入境旅遊持續下降。
第二,大資本進軍旅遊行業,旅遊投資主體多元化,民間資本旅遊投資額約佔全年旅遊直接投資總額的57%,民間資本成為旅遊投資的主力。
第三,泛旅遊現象日趨顯著,旅遊消費行為自主化、多樣化,旅遊空間日趨泛化,城市、鄉鎮以及村落皆是重要的旅遊活動空間,同時產業融合進一步增強,催生了創意旅遊、在線旅遊、會展旅遊、旅遊地產等多種旅遊新業態。
第四,在線旅遊發展勢頭迅猛,在線旅遊市場初具規模,市場交易規模較2008年增長近5倍,達到2204.6億元,在線旅遊預訂使用率持續上升,發展潛力巨大。
第五,旅遊管理走向法制化,《旅遊法》的實施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全面依法興旅、依法治旅的新階段。
C. 旅遊客流的基本規律和趨勢是哪五條
一、國際旅遊客流的地理分布規律
歐洲不但是世界上國際旅遊的中心接待地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國際旅遊客源地。其次,美洲也是世界上國際旅遊的重要客源地。在產生客源方面居第三位的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中東地區各國雖然在經濟上較富,但由於人口基數小,加之居民的旅遊傳統問題,所以在客源市場中佔有的比例不大。旅遊最發達的國家是美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德國、英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奧地利、荷蘭、挪威、加拿大、瑞典、瑞士、科威特、澳大利亞、委內瑞拉、丹麥、比利時、墨西哥等國家。這些國家的國際旅遊支出,大約佔世界國際旅遊支出總額的78%。
目前世界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營國際旅遊業,其中18個經濟發達國家(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日本、義大利、德國、奧地利、西班牙、瑞士、瑞典、澳大利亞、挪威、丹麥、愛爾蘭、芬蘭)不僅產生了國際旅遊客源總數的90%,而且其中80%的國際旅遊客源也主要流向這18個國家。盡管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旅遊客流開始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展,使國際旅遊客流的地里分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際旅遊客流的總體發展趨勢,目前及今後國際旅遊客流的主流仍然相對集中於發達國家。
二、國際旅遊客流的空間移動規律
第一,在全世界國際旅遊中,近距離的出國旅遊,特別是前往鄰國的國際旅遊,一直占據絕大比重。以旅遊人次計算,這種近距離出國旅遊約佔全世界國際旅遊人次的80%。以80年代上半期全世界國際旅遊人次的分布情況為例,美洲出國旅遊者中有70%是在美洲地區各旅遊目的地旅遊,前往區外目的地的只有30%。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出國旅遊人次總計的75%是在本地區內的旅遊目的國游覽,去區外目的地旅遊的人次僅佔25%。在歐洲的比例則分別為79%和21%。
第二,在流動態勢上,特別是就遠程國際旅遊而言,從50年代至今,歐美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旅遊客源地和目的地,並且這兩個地區彼此互為重要客源程序地和目的地。無論是在旅遊人次上,還是在消費額上,這兩個地區一直都占據著統治地位。因此,它們之間的客流也是國際遠程旅遊中最主要的客流。 第三,隨著亞太地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該地區在世界國際旅遊中的位置。70年代中期以來亞太地區國際旅遊不斷迅速發展的趨勢及80年代中期以來歐美地區出國旅遊市場中遠程旅遊趨於增加的傾向都說明,在下個世紀全世界國際旅遊中必將形成歐、美和亞太地區三足鼎立的主要格局。
雖然說,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已經由快速發展走向緩慢增長,但世界旅遊市場仍擁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空間。在未來幾年裡國際旅遊業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屆時,國際旅遊人口將佔世界總人口的3.5%,歐洲將繼續保持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地的地位,但是其國際旅遊年增長率(3.1%)將低於世界旅遊年增長率。東亞太地區也將成為世界第二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國家,與此同時,也將成為第4大旅遊客源國.一、國際旅遊客流的地理分布規律
歐洲不但是世界上國際旅遊的中心接待地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國際旅遊客源地。其次,美洲也是世界上國際旅遊的重要客源地。在產生客源方面居第三位的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中東地區各國雖然在經濟上較富,但由於人口基數小,加之居民的旅遊傳統問題,所以在客源市場中佔有的比例不大。旅遊最發達的國家是美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德國、英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奧地利、荷蘭、挪威、加拿大、瑞典、瑞士、科威特、澳大利亞、委內瑞拉、丹麥、比利時、墨西哥等國家。這些國家的國際旅遊支出,大約佔世界國際旅遊支出總額的78%。
目前世界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營國際旅遊業,其中18個經濟發達國家(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日本、義大利、德國、奧地利、西班牙、瑞士、瑞典、澳大利亞、挪威、丹麥、愛爾蘭、芬蘭)不僅產生了國際旅遊客源總數的90%,而且其中80%的國際旅遊客源也主要流向這18個國家。盡管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旅遊客流開始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展,使國際旅遊客流的地里分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際旅遊客流的總體發展趨勢,目前及今後國際旅遊客流的主流仍然相對集中於發達國家。
二、國際旅遊客流的空間移動規律與發展前景
第一,在全世界國際旅遊中,近距離的出國旅遊,特別是前往鄰國的國際旅遊,一直占據絕大比重。以旅遊人次計算,這種近距離出國旅遊約佔全世界國際旅遊人次的80%。以80年代上半期全世界國際旅遊人次的分布情況為例,美洲出國旅遊者中有70%是在美洲地區各旅遊目的地旅遊,前往區外目的地的只有30%。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出國旅遊人次總計的75%是在本地區內的旅遊目的國游覽,去區外目的地旅遊的人次僅佔25%。在歐洲的比例則分別為79%和21%。
第二,在流動態勢上,特別是就遠程國際旅遊而言,從50年代至今,歐美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旅遊客源地和目的地,並且這兩個地區彼此互為重要客源程序地和目的地。無論是在旅遊人次上,還是在消費額上,這兩個地區一直都占據著統治地位。因此,它們之間的客流也是國際遠程旅遊中最主要的客流。 第三,隨著亞太地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該地區在世界國際旅遊中的位置。70年代中期以來亞太地區國際旅遊不斷迅速發展的趨勢及80年代中期以來歐美地區出國旅遊市場中遠程旅遊趨於增加的傾向都說明,在下個世紀全世界國際旅遊中必將形成歐、美和亞太地區三足鼎立的主要格局。
雖然說,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已經由快速發展走向緩慢增長,但世界旅遊市場仍擁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空間。據預測,即使到2020年,國際旅遊人口只佔世界潛在旅遊人口的7%,歐洲為14%,美洲為8%,亞太為11%,整個旅遊市場仍然擁有廣闊的空間。
在未來幾年裡國際旅遊業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屆時,國際旅遊人口將佔世界總人口的3.5%,歐洲將繼續保持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地的地位,但是其國際旅遊年增長率(3.1%)將低於世界旅遊年增長率。東亞太地區也將成為世界第二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國家,與此同時,也將成為第4大旅遊客源國.
D. 談談你對旅遊客流規律與發展趨勢的理解
旅遊的時節肯定是溫暖適宜出行,而且有節假日的時候。
E. 旅遊流有什麼規律和發展趨勢
旅遊流是在一個或大或小的區域上,由於旅遊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版的旅遊者集體性空間移權動現象。
旅遊者行為規律是旅遊地理研究的一個方面,行,吃,住,游,娛,購行為是旅遊者空間行為的重要方面,它與旅遊地圖有著雙向導的密切關系,是旅遊地圖的主要內涵.因此,研究旅遊者行為規律對旅遊地圖編制和產品開發有著重要意義。
F.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規律
隨著可持續發展這一新觀念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旅遊可持續發展也日益成為各界頻繁討論的論題.
定義:
旅遊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維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它能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們提供生計,又能保護和增進後代人的利益並為其提供同樣的機會.
1990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Globe'90)上,對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五項指標:
(1)增進人們對旅遊所產生的環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理解,強化其生態意識;
(2)促進旅遊的公平發展;
(3)改善旅遊接待地的生活質量;
(4)向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經歷;
(5)保護未來旅遊開發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
核心目標: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在為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環境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並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和增強環境,社會和經濟未來的發展機會.旅遊業的可持持續發展要使四方受益,即旅遊者,當地百姓,未來的旅遊者以及未來的當地居民,涉及到同代人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同一利益群體代際之間和不同利益群體代際之間的公平問題.
旅遊資源作為旅遊經濟活動中的一個生產要素,我們必須認識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遊資源無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還是內含人類勞動和智慧的半自然景觀,都不再是可以任意無償使用的資源,對它們的利用一定要考慮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遊資源具有壟斷性,不可復制性,對它同樣要採取"只取利息,不動底本"的消費方式,以保證後人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使用不受侵害.對這類文化性很強的旅遊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使用,帶來的成本支出將是無窮的,也必將是永遠的負效益.因此,開發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時,必須本著"保護第一"的原則,杜絕過度開發和掠奪性的破壞開發,適度開發旅遊產品,保持資源的文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