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市場不確定性
㈠ 霧霾對旅遊業產業的影響
霧霾影響旅行的效果最明顯的就是對拍照效果的影響。本來空氣好的時候拍攝的美景,在霧霾天拍照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一些自然景觀也會因為霧霾而無法達到最佳的觀賞效果。另外,霧霾還會對遊客的旅行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目的地的滿意度。
再次,霧霾會造成部分遊客身體的不適,比如呼吸系統的疾病。PM2.5顆粒被吸入人體後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甚至是一些心腦血管的疾病。
可見,霧霾的確對旅遊有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對旅遊目的地的經營和開發都有直接的關系,重視環境的維護和提升,既是為自己也是為他人。
(1)旅遊業市場不確定性擴展閱讀
中國旅遊研究院在北京舉辦《中國入境旅遊發展年度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暨入境旅遊創新發展論壇。報告認為,當前霧霾正成為我國入境旅遊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目前我國入境旅遊下滑趨勢有初步扭轉跡象,特別是我國入境旅遊市場綜合效益有所提升。
從發展趨勢而言,入境旅遊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除經濟形勢、國家關系等常規因素外,天氣環境等因素的加入使得入境游發展環境越來越復雜,特別是霧霾天氣成為入境旅遊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統計顯示,2013年我國接待入境遊客12907.78萬人次,同比下降2.51%,市場規模總量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法國、美國和西班牙。
入境旅遊實現外匯收入516.64億美元,同比增長3.27%,旅遊外匯收入也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法國和西班牙。入境市場雖受國內外各種負面因素的影響,但從接待遊客人次與旅遊外匯收入綜合對比來看,持續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
目前,入境遊客的消費水平相對偏低,70%以上的遊客消費集中在501—3000美元。2013年入境遊客滿意度指數為75.46,處於「基本滿意」水平,入境遊客對我國旅遊目的地的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公共服務和行業服務等方面的評價有待提升。
㈡ 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在A股市場被定價了嗎
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網路 點擊數: 910 更新時間:2009年07月23日如果說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心理方面,引致A股市場和樓市持續低靡的話,那麼隨著金融危機逐步向實體經濟蔓延,全球經濟衰退可能引發的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則會對我國帶來實質性的影響,使得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進出口、消費、投資)出現疲軟。在這樣的宏觀形勢下,許多行業都會受到沖擊,具有高度關聯性和開放性的旅遊業當不可例外,應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一 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已顯端倪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是局部的,而是全球性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雖然我們目前受到的沖擊還比較小,但旅遊業作為敏感行業,其所受到的影響已顯端倪:首先,旅遊業所依賴的國際環境不斷惡化。隨著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提高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國際經濟形勢與全球旅遊市場對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影響越來越大。隨著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蔓延,全球經濟衰退幾成定局,並引致全球旅遊業需求減少、價格下滑、增速下降。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在美國和歐洲,每間客房收入增長率在截至今年8月的年度已減緩到1.0%,而去年同期為12.6%;世界航空運輸協會的報告也顯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8月份全球航空客運量增速進一步放緩至1.3%,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負增長。受全球旅遊市場環境惡化的影響,我國入境旅遊市場已經出現明顯下降。據國家旅遊局的統計數據,1-9月份我國入境旅遊人數和收入的增長率分別為-0.37%和-3.26%,而危機前的2007年分別為5.5%和23.5%。尤其是今年6-9月份,入境人數和收入連續4個月出現「雙下降」,月均下降幅度分別為5.83%和12.37%,金融危機對我國入境旅遊市場的沖擊可見一斑。其次,旅遊業所依賴的國內環境面臨挑戰。今年以來,我國旅遊業一直在比較困難的宏觀環境中運行。國內接連發生的自然災害本來就一直困繞著旅遊業,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惡化,國內經濟形勢也面臨挑戰,使旅遊業的發展更為困難。盡管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但第三季度GDP增幅已經下滑至9%、上半年6.8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國家發改委數據)、國家財政收入從10多年來一直20%以上的增速驟降為9月份的2.5%等等,都說明我國宏觀經濟面臨增速趨緩的局面。尤其是股市和樓市的持續低靡,直接影響到了居民財產性收入和消費信心指數,從而導致出境旅遊和國內旅遊受到影響。以出境游為例,1-9月份,我國出境遊人數增長14.8%(其中9月份的增幅僅有3.37%),與2007年的18.6%相比,增速明顯放緩,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第三,旅遊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受國內外環境以及季節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入境、出境、國內三大旅遊市場都出現了疲軟狀態,導致旅遊價格下滑、人氣不旺,許多旅遊企業都面臨一定程度的經營困難。9月份,許多經典旅遊線路都出現了「價跌量縮」的局面,一些熱點旅遊地區的旅遊價格同比下降了2-3成;許多中小旅行社業務量大幅下降,只能用「堅守」來形容其經營狀況。二 我國旅遊業可能遭受的進一步影響盡管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自身經濟社會特徵決定了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但隨著金融危機一步步向全面的經濟危機逼近,如果國際社會應對金融危機的努力短期內沒有明顯成效的話,危機對我國旅遊業造成的影響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和加深,需要我們密切加以關注。首先,入境旅遊可能面臨持續下滑的局面。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這些國家的失業率和居民收入增長率還將進一步下降,尤其是這些國家為了解決流動性不足而大量發行貨幣的應急措施,將有可能導致其貨幣加速貶值,居民消費力下降。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外匯短缺或外債沉重的國家為了節約外匯度過危機,而採取限制出境旅遊的措施。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許多東盟國家就曾經採取提高出境稅和護照費、發布行政命令等措施,限制本國國民出境旅遊。如印尼就曾將乘飛機離境稅提高4倍。因此,如果金融危機短期內不能解決,我國入境旅遊將面臨更為困難的局面。其次,出境旅遊可能出現停滯或負增長局面。雖然9月份我國出境旅遊增長了3.37%,但與以前的高增長相比,下滑非常嚴重。如果金融危機的進一步蔓延引致我國經濟增長趨緩的局面不能很快扭轉,則國內經濟形勢的壓力將不支持出境旅遊的增長。尤其是國家財政稅收大幅度下降後,已經開始嚴厲限制公費出國,各種因公出國考察與商務活動將大幅縮減。第三,國內旅遊可能出現增速趨緩局面。在股市、樓市、車市紛紛遭遇「寒流」,居民消費意願下降的情況下,如果金融危機進一步擴散,國內旅遊市場將有可能出現出遊動機下降、出遊頻次下降、出遊費用下降、出遊行程縮短的「三降一短」格局,這無疑將會使今後一段時期內國內旅遊增長放緩。三 應對金融危機影響的建議與對策雖然實踐反復證明旅遊業具有很強的自恢復能力,但由於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是多元而復雜的,其中還夾雜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我們絕不可掉以輕心,必須順應國家確定的宏觀調控方針,因時因地制宜,主動對其進行干預,以盡可能減少其對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影響。首先,應制定科學周密的應對方案。要在充分了解與分析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可能造成的影響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出台專門的應對措施和政策,主動進行防範和干預,並在必要的時候,出手「救市」。如針對入境旅遊下滑局面,應加大對以國際招徠、接待業務為主的旅行社的扶持。其次,應抓住國家在調控中形成的機遇。為了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刺激經濟,國家必然會採取擴張性公共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擴大內需。因此,旅遊部門應抓住國家擴大公共財政投入的機遇,積極爭取一些重大旅遊基礎設施和項目的建設,形成新的旅遊熱點和吸引力,刺激旅遊需求的增長。第三,應對重點市場進行強力促銷。就國際市場而言,應調整營銷計劃,對原有市場進行危機影響評估,挑選出受危機影響較小、市場潛力較大的國家(地區)進行強力促銷;就國內市場而言,「信心比貨幣和黃金更重要」,應加強國內市場促銷,採取多種措施提振信心,刺激國內旅遊消費。
㈢ 旅遊業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旅遊業由來旅遊資源、旅遊設自施、旅遊服務組成。
相關介紹:
1.旅遊資源:
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2.旅遊設施:
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3.旅遊服務:
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3)旅遊業市場不確定性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由於旅遊業主要通過勞動服務的勞務形式,向社會提供無形的效用,即特殊的使用價值,以滿足旅遊者進行旅行游覽的消費需要。其行業的基本特徵是非生產性的,所以又稱無煙工業。
旅遊業從整體上看,它不是實現商品流通的經濟部門,而是憑借旅遊資源,利用旅遊設施,提供食、住、行、游、娛、購的勞務活動,去滿足旅遊者旅行游覽消費的需要。所以也稱為無形貿易。
與其他產業不同,旅遊產業不是一個單一產業,而是一個產業群,由多種產業組成,具有多樣性和分散性,旅遊業包括景點經營、旅行社和旅館服務業、餐 飲服務業、交通業、娛樂業和其他許許多多的經營行業。這些行業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因此旅遊業的概念和范圍存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業
㈣ 旅遊業屬於什麼產業
旅遊業是產業鏈的一種。
當前旅遊市場發展的顯著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國內旅遊市場增長空間巨大,未來仍將保持較長時間段的快速增長。目前中國的中產階層占總就業人口的20%,如果按每年1%的增長速度,20年內中產階層可以達到總就業人口的40%。
這一由中國經濟持續飛速增長催生出來的中產階層,也使得中國旅遊產業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同時,中國旅遊基礎設施接近成為全球領先者。以汽車保有量及國家高鐵建設發展為例,中國擁有世界第一的汽車保有量,以及里程最多、速度最快的高鐵設施,這些都將為國人的旅行提供優於其他國家的出行條件。
因此,旅遊產業仍是最有前景的行業,中國旅遊業未來仍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仍將保持較長時間的快速發展。
2、旅遊消費分層逐步顯現,旅遊者對旅遊服務品質的追求不斷加深。受經濟社會發展驅動和收入提高推動,伴隨85、90後等年輕遊客群體逐漸成長,大眾消費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消費,享受型旅遊消費需求穩步增長,消費分層加速。
同時,旅遊消費大眾化與結構分化並存特徵更加明顯,小眾市場不斷涌現,但休閑與觀光需求將長期並存。從大眾市場看,旅遊人數和消費持續多年穩定增長。同時中產階層的遊客正在增多,而且他們越來越願意選擇自由行。
同時,郵輪旅遊、房車旅遊、戶外探險、博物旅行、極地旅遊、婚尚旅遊、體育旅遊、電競旅遊、研學旅行、畢業旅行、影視旅遊、定製旅遊等小眾旅遊市場遍地開花,長尾效應逐漸明顯。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百姓旅遊消費明顯升級,遊客更願意把錢花在體驗上,在吃住行游等方面更追求品質與個性化,平台上私家團、定製游、當地向導等升級型新產品成為「網紅」。
隨著中產階層對高品質、個性化旅遊需求的提高,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越來越低,更願意花更多錢消費高質量的產品,服務好品質高的好產品以後會脫穎而出。
現在歐洲、美國都已經出現這樣的趨勢,我國也正在朝這個趨勢發展。
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步成熟,在線旅遊將逐漸興起。得益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產品的興起。
近年來在線旅遊移動端的發展速度明顯提升,憑借更加便捷、更加個性的用戶體驗,在線旅遊的高速增長也將成為推動中國旅遊市場長期繁榮的新「助推器」。
2013年中國在線旅遊市場在線化率僅為10.6%;到2017年在線化率已增長至31.5%,增幅高達20.9個百分點。
2018年在線旅遊市場滲透率再次提升至36.9%,創下歷史新高,且未來也有逐步提升的趨勢。
我們預計未來3-5年,在線滲透率有望不斷提升,中國在線旅遊市場或保持10%-20%的高增長,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個位數增速。
4、文旅融合將引領旅遊產業再升級。文旅部成立後,國家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明確、重點任務將進一步明晰。2019年全國文化和旅遊廳局長會議指出,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成效初步顯現。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遊工作,成為亮點頻頻的各項業務工作中的突出亮點。接下來,文旅部將會著力推進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等工作。
文旅融合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點工作,文旅融合將引領旅遊產業再升級。
(4)旅遊業市場不確定性擴展閱讀
旅遊業從業務種類劃分看,主要有3種類型 :
1、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
2、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3、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自己國家進行旅行游覽活動。後兩種類型的旅遊業務活動,都是涉外性質的業務。
㈤ 政府如何解決旅遊市場的外部性
在市場機制下,政府幹預市場的基礎是存在市場失靈。旅遊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部門,同樣面臨市場失靈,需要政府進行管制。但怎樣的旅遊產業管制是社會需要的管制?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回答旅遊市場失靈表現在哪些方面?旅遊經濟運行的方式使旅遊產業市場失靈具有了哪些特殊性?只有回答了這些問題,政府對旅遊產業的干預才能做到有針對性和適度。
一、旅遊活動的特點加劇了交易信息的非對稱性
旅遊活動具有無形性、異地性、生產與消費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所有權的不可轉移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旅遊企業和旅遊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非常突出,帶來了如下問題:
1、引起旅遊企業的敗德行為。對旅遊者來講,旅遊產品專業性較強,是一種經驗型產品,他們在使用、消費旅遊產品以前,很難獲得有關旅遊產品質量的直接信息,明確旅遊企業的具體生產行為,旅遊企業和工作人員相對於旅遊者就具有信息優勢。同時,因旅遊者購買的大多隻是旅遊景點、設施等物的使用權,兼之體驗產品的質量很難標准化,因此旅遊者對產品質量提出爭議時,在不能證明對方明顯違約的情況下難以得到補償,由此而刺激了旅遊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旅遊企業可以憑借信息優勢損害旅遊者的利益,如改變行程、降低交通或住宿檔次、誘導或者強制購物等。在現實中,旅遊經營者傳遞虛假信息、「以次充好,偷梁換柱」等敗德行為大量出現,極大地損害了旅遊消費者的利益,敗壞了行業的聲譽,不利於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增加了旅遊者的交易費用。威廉姆森認為,交易費用來源於3個因素: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如前所述,旅遊活動專業性強,存在較高的交易費用。交易費用阻礙了市場的形成,抑制了旅遊者通過市場滿足其需要的努力,傳統旅行社存在的價值,即在於降低交易費用、獲得規模效應,進而減少旅遊活動的成本。但如若旅行社的機會主義行為猖獗,旅遊者與之訂立契約的風險將會急劇增加。當交易費用足夠高時,人們甚至會拋棄市場轉而尋求一體化——也即自給自足。自助旅遊的迅速升溫,除了得益於信息技術和基礎設施的進步,以及自助旅遊自由隨性的優點以外,規避當前旅遊市場的高額交易費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給旅行社的傳統業務帶來了挑戰。
3.產生逆向選擇。旅遊產品的上述特點,除造成旅遊者搜集信息困難外,還使得旅遊企業向消費者傳遞真實信息也很困難,尤其是在我國當前旅遊市場敗德行為普遍存在,且契約法的完備性和執行性都欠完善的局面下。人們都奉行「便宜無好貨」的信條,但如果說服人們相信自己的產品是「好貨」的成本過高時,追求短期利益或者實力不足的企業就只會向市場提供次品,最終使旅遊市場陷入低端競爭的泥潭。
二、旅遊供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1.旅遊供給具有滯後性和剛性,旅遊需求具有易波動性。一方面,旅遊活動季節性明顯,旅遊產品的需求量在淡季和旺季差異極大,並且旅遊需求較易受到不確定事件的影響,因此旅遊需求波動較大;另一方面,旅遊供給具有滯後性和剛性的特點。所謂的滯後性,是指旅遊產品的規劃和開發、旅遊設施的建造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從而導致旅遊供給滯後於旅遊需求的變化。而旅遊供給的剛性是指旅遊資產的專用性較強,投入的沉沒效應明顯,比如旅遊景區和度假飯店,它們的用途比較單一,投產以後較難改變產品品種和壓縮生產能力。因此旅遊企業難以根據波動的需求來靈活地調整自己的生產能力和產品類型,結果造成在旅遊旺季時人滿為患、無法接待,而淡季時大量設施閑置,員工無所事事的局面。
2.旅遊產品具有產地消費性。有形產品可以根據需求的分布特點,通過產品的流動使供求趨於均衡。旅遊產業是需求流動型的群族經濟,是由旅遊者向產品做空間移動。從橫向的角度來看,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工業品的運輸成本已經降到了一個很低的水平,但人員的運輸費用則因舒適性、安全性的高標准和人生時間的機會成本而無法顯著降低,因此由產品到人的經濟距離遠小於人到產品的經濟距離,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市場的流通性低於其他產業。流通性越低,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也越弱。同時,在一次旅遊活動的剛性(基本)支出中,交通費用所佔比重較大,景點門票等游覽費用在旅遊者事前預算中重要性相對較低,因而旅遊景點之間的價格競爭收效不大,質量也就成為了決定目的地旅遊產品需求狀況的重要因素。因旅遊產品屬於經驗型產品,旅遊者往往依靠該景點的知名度來判斷其質量水平,其結果就是知名景點的需求水平高,一般景點的需求水平低。旅遊產品的上述特點,造成了旅遊供求在地域上的非均衡狀態,也給知名景點帶來了壟斷地位。
三、知名景點在產業中具有壟斷地位
撇開交通等旅遊關聯產業不談,在狹義的旅遊產業中,知名旅遊景點在行業中具有壟斷地位。這是由於:
1.知名旅遊景點具有稀缺性。控制稀缺的資源是壟斷的原因之一。知名景點在特定范圍內具有稀缺性,一些名勝古跡如故宮等更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在典型的旅遊動機下,知名景點給旅遊者的效用水平要遠高於普通景點,普通景點的替代效應不大。在一定地域內,某個著名的景點往往遮蔽了其他的景點,使經營這些景點的企業具備了壟斷的條件。
2.景點的經營具有規模效應。解決應對稀缺資源的控制而形成的壟斷問題的方法之一是授予更多企業經營該資源的權利。旅遊景點的開發經營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由兩家以上的企業經營同一景點無疑會造成重復投資及如何分享權利等問題。因此,由一家企業經營更有效率,也即景區經營具有自然壟斷的特徵。在現實中,邊界清晰的旅遊資源多為獨家許可經營,而一些因特殊原因被分割經營的景區(如驪山和華清池)也一直受到消費者的詬病。實際上,驪山與華清池之間並不是經營同一資源相互競爭的關系,二者仍是對各自所屬的旅遊資源的獨家許可,是對產品線的不同環節實施壟斷。一些邊界不清晰的旅遊資源,如長江三峽,其綿延192公里,分屬重慶湖北兩省市,多年來兩地競爭的結果是無序和低效率。
3.景點的生產規模受到容量的限制。當需求規模擴大時,可能會使多家企業達到有效規模,或者會使壟斷企業出現規模不經濟,此時就應允許多家企業經營這種業務。特定旅遊景點在空間、生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容量限制都迫使其需求量不能任意擴大。如果景點內遊客數量超過一定水平而使環境效應和體驗效果下降(即生產的邊際成本激增)時,引入競爭反而會惡化這一局面。在大多數情況下,旅遊景點對特定空間的佔用排除了多家企業同時經營的可能,除非能對該景點進行完全復制,當然,這種復制既面臨技術和投資的挑戰,也因資源所依存的歷史文化背景的特定性而欠缺吸引力。
4.景點經營權的周期難以縮短。對特定空間的依賴可以通過分時經營的方式引入競爭,亦即多家企業在不同的時間段經營同一業務,消費者可以選擇理想企業的經營時段來接受服務。當競爭帶來的高效足以抵消分時經營造成的成本增加時,分時經營(在景區經營,則是縮短經營權的許可周期)是可行的。但旅遊活動的異地性決定了外來遊客的選擇權很小,他們往往是隨到隨游。同時,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和維護投入具有持續性,且沉沒效應明顯,短暫的經營權周期即使企業因盈利水平下降而不願意進行過多的基礎設施投入。也使投入殘值的計算和轉讓困難重重。因此,旅遊景點難以實行頻繁的特許權競拍,現實中對企業的特許權周期也一般較長。
基於上述分析,旅遊景點的壟斷經營具有合理性,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這仍會是旅遊資源開發經營的主要模式。但是,知名景點的壟斷地位也確實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近幾年來,全國各大景點綜合價格(包括門票、索道及其他景點內收費項目)不斷上漲,其漲幅遠遠高於同期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雖然景點經營者以限制人流、提高資源維護費作為漲價的理由,但其實質上是企業追求超額利潤的表現。
四、旅遊經濟存在顯著的外部性
1.旅遊產業有較強關聯性。一次完整的旅遊活動,涉及到「食、住、行、游、購、娛」等多個環節,需有多個企業、多個地區參與到生產過程當中,才能滿足一個旅遊者的全部需要。這就意味著經營的成果無法由盪:企業獨享,企業在市場開發等環節的投入具有正外部性,極易造成「搭便車」行為。
2.旅遊活動給目的地帶來了文化干涉。「旅遊流」不僅是金錢、人員的流動,還是文化的流動。跨越空間而來的旅遊者帶來了異國異地的文化,引起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這種交流,固然有積極的一面,但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文化沖突和文化干涉的現象,給旅遊目的地文化造成消極影響。比如旅遊地居民因生產方式改變而出現過度「商業化」傾向、外來遊客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給目的地社會的震盪等。
3旅遊資源的開發經營中存在負外部性。旅遊地人類活動的增加必然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損壞,這在任何國家都是無法避免的現實。這些損害來自於如下方面:景區游覽接待設施的建造、遊客的生活污染物、滿足遊客需要的生產活動、一些遊客的不文明舉止等。控制產量、注意建設規劃和加以治理可以將這些危害限制在不影響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水平上。但是,控制產量意味著收入的減少,嚴格的規劃與治理意味著成本的增加,這對於追求經濟利潤的市場主體而言是非理性的,因此在旅遊資源利用中採取企業經營模式的我國,旅遊業的負外部性問題十分突出。政府將公共旅遊資源一定時期內開發、利用、收益的權利授予旅遊企業,由其來從事具體的經營和日常管理,旅遊企業沒有完全的產權,對旅遊資源的開發、經營權是暫時的,因而其經營側重於短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