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蒙古族游牧文化旅遊區

蒙古族游牧文化旅遊區

發布時間: 2021-02-09 22:59:03

『壹』 蒙古族文化特色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貳』 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有什麼特點

在居所上,蒙古游牧民族的居室蒙古包,早在匈奴時期就已發明專並廣泛使用,它由木屬骨架和外覆氈片組成,拆遷方便,冬暖夏涼,抗風御雪,隨牧群移動,極為靈活,是適應游牧生產生活的一大創造。
在生活飲食上,更可看出遊牧文明的創造力,如食用羊、牛、馬肉,飲用羊、牛、馬奶,發明出各種各樣的獨具游牧特色的飲食品,不僅在游牧民族中代代相傳,對中原飲食文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精神文化上,蒙古族自古就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藝術,在音樂、舞蹈、繪畫及文學諸多領域中都反映了特有的民族風格,蒙古的歌舞等,史有盛譽,世有流傳,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宗教文化也反映了草原游牧文明獨有的創造力,薩滿教便是草原游牧文明衍生出的特有宗教,是適應游牧生產和游牧生活的一種自然宗教崇拜,以自然界的萬物有靈為信條,在維系草原民族思想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叄』 游牧生活的蒙古族游牧

蒙古族文化是游牧文化的歷史集大成者,一方面是蒙古族文化濃縮了自匈奴以來所形內成的、容以游牧為基礎的草原文化的所有基本要素;另一方面蒙古族文化的形成是草原文化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結果,是草原文化邏輯進程的延續。特定的歷史造就了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特有的文化又成就了蒙古族腰帶豐富和獨特的功能,使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肆』 蒙古族游牧生活有多少年的歷史

2000多年了!!古匈奴的後裔!

『伍』 藏族高原游牧文化旅遊區

我國西北地區的青海和西南地區的西藏都屬於高原,住在這里的多為牧民,他們以養殖牲畜為業。他們的文化飲食以奶茶、酥油茶、青稞酒、藏巴為主,日出而牧,日落而歸,祖祖輩輩都這樣。他們喜歡唱歌、喜歡大自然、更珍惜他們的牲畜。每逢自己的節日,他們會身披彩色艷麗的民族服裝,載歌載舞,男女老幼喜色溢於言表。這就是他們具有深邃內涵的高原民族文化。

『陸』 蒙古族的游牧生活的遷移

匈奴不可能是蒙古人的祖先。蒙古祖先是東胡,曾經是匈奴的奴隸。匈奴最初在河套地區出現的時候,那時候東胡各民族還沒有什劣跡,東胡是被匈奴欺辱的對象。史書上有很多記載匈奴到東胡各部落殺人、搶奪牧群,東胡人打不過,就把女人獻給他們,受他們逼迫去打漢地。但東胡不情願,曾經和漢朝暗中往來,聯手進攻匈奴,被匈奴發現後,又打到東胡地區大批殺人,東胡被迫投降,獻出女人做賠償,答應匈奴和漢朝為敵。給匈奴出兵。

後來漢朝強大以後,就給東胡的烏恆、鮮卑提供武器、錢財,僱用他們打匈奴。以割掉匈奴耳朵的數量來邀功請賞。有些東胡部落(主要是鮮卑)乾脆就不放牧了。靠屠殺匈奴部落人民為生,得到了漢朝大批錢財。可以說,東胡是屠殺匈奴人民的兇手。後來匈奴支持不住,就全族西逃,幾百年後出現在歐洲。沒有逃走的奴隸部落,大多數和漢族融合了,只有少量被鮮卑掠為奴隸。

匈奴的語言到現在還不能確定。由於講阿爾泰語的各民族在游牧、搶劫和屠殺的方式上和匈奴相似,所以大多學者傾向於他講阿爾泰語系,很多西方學者相信是某種突厥語,主要原因是其地盤後來長期被講突厥語的各民族反復爭奪。但是,講漢藏語系的羌族和漢族當時比東胡使用游牧生活方式更長,羌族當時也沒有脫離游牧生活,和匈奴接觸更多,所以,不能排除匈奴講漢語或羌語某種方言。按照史記說法,匈奴是炎黃苗裔,它不斷欺辱講蒙古語的東胡各民族和講突厥語的丁零各民族。也可能說的說是漢語或羌語某方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匈奴絕不會說東胡(蒙古)語,因為講東胡語的各民族當時離匈奴活動地區非常遠,匈奴最初在漢地西北出現,東胡在東北很遠地方。中間是講突厥的丁零。匈奴把丁零趕走以後,才和東胡接觸,並對其進行了殘酷的民族壓迫。所以,匈奴是蒙古祖先的說法,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匈奴本部所佔土地並不屬於蒙古,其族西遷後,土地被漢族和講突厥語的游牧民族使用。那時講東胡語言(蒙古語屬於東胡語族)集中在外蒙東部地區,受到講突厥語游牧民族的欺凌。只有在蒙古帝國崛起後,才從漢族、突厥各民族手中搶過其土地。元朝被明朝推翻以後,內蒙一代的土地又歸還到漢族手中,外蒙被掠奪土地被講蒙古語和突厥語的各民族反復易手。

把匈奴說成是蒙古祖先,是蒙古國企圖蠶食我國領土的政治陰謀。蒙古族起源於外蒙東部和西伯利亞地區,大多數故土已經被俄國奪取。蒙古現在的土地都是在蒙古帝國崛起後依靠屠殺掠奪而來。在歷史上不屬於蒙古族。游牧民族本來沒有固定的土地概念,生活方式類似於流寇。不斷遷移,尋找水草和文明地區可以搶劫的資源。到了現代社會,這些土地的合法性成了問題。而且他們對中國有領土野心,在外蒙獨立後,曾經數次發兵侵佔中國領土,被國民黨軍隊擊退。蒙古國篡改歷史,把匈奴描寫成祖先,是想把中國領土占為己有的一部分,它試圖迷惑世界,讓人以為包括內蒙在內的大片領土是蒙古人幾千年以前就擁有的。這是一個陰謀。

令人氣憤的是,我國某些吃裡扒外的人,積極地配合外蒙的陰謀行動。和外蒙一道篡改歷史,把匈奴說成是蒙古祖先。他們在上上下下進行了各種欺騙,在文藝節目演王昭君出塞時,用蒙古服裝和音樂代替扮演有關匈奴的情節。另有學者自己裝成匈奴後裔,譴責漢朝對匈奴的自衛反擊行為是民族壓迫。有一個姓白的學者把班固漢書記載的「(匈奴)貪而好利,人面獸心」的描述,說成是對全國少數民族的侮辱等等,這些行為,都是在配合蒙古國宣稱內蒙土地屬於蒙古的陰謀行動。由於我國歷史教育不足,全民正在這種陰謀下一步步的走向陷阱。
蒙古族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其餘散居於寧夏、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市、區。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蒙古族人口為5813947人。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一布里亞特3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的,經過本民族語言學家多次改革,已經規范化的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僧人八思巴另創蒙古新字,俗稱「八思巴文(字)」,一度推行,後漸停使用,但用其記錄的許多文獻,仍有其研究價值。17世紀中,喇嘛僧人咱雅班第達為准確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稍改變通用的蒙古文字,製成一種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流域的一個部落,以「蒙兀室韋」之名初見於《舊唐書》。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崩潰後,這個部落大部分人向西遷移,這逐漸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語族居民相融合。語言受突厥語的影響向蒙古文字發展,經濟生活也受突厥語族的影響,從游牧過渡到以游牧為主。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3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游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游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游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

隨著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分化;階級對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關系。富裕者從氏族中分離出來,成為叫作「那顏」的游牧貴族,他們佔有眾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場的權力,一些強有力的游牧貴族還在身邊聚集一批稱為「那可兒」的軍事隨從。一般牧民稱為「哈剌出」,由原來有平等權利的氏族成員變為向貴族納貢服役的依附者。還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淪為奴僕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有人根據納貢服役和人身依附現象,認為當時的蒙古社會性質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據俘掠他人為奴的現象認為是奴隸制。這兩說還在討論之中。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蒙古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察合台、欽察、伊兒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東北至今烏蘇里江以東,西南包括雲南,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元朝設置宣政院,首次對西藏進行直接管轄。又設澎湖巡檢司管澎湖和台灣。元朝對確立現代規模的中國版圖作出了貢獻。

由於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眾被征調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游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商,被視為蒙古的正統;游牧於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系。

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系。俺達汗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朝為了掃除後方的威脅,大舉用兵,花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統一了蒙古各部,實施盟旗制度。加強了對蒙古族的統治,保證了蒙古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喇嘛教的傳入及其對蒙古族的影響

俺答汗時期,格魯派喇嘛教(黃教)傳入蒙古。自此以後,喇嘛教深入影響蒙古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社會風尚達數百年之久。俺答汗本人皈依喇嘛教,大興佛事,廣建廟宇,寵信喇嘛上層,其後的大封建主也盡力扶持和利用喇嘛教的勢力,喇嘛寺院在蒙古地區逐漸形成為擁有土地、牲畜和屬眾的特殊領地。

喇嘛教給明代蒙古族文化帶來了西藏化的強烈影響,喇嘛教迎合蒙古封建主的需要,宣傳封建主的特權是前世修行的「善報」,又經常引八思巴喇嘛助元世祖建立所謂「經教之朝」的故事,鼓勵封建主的政治野心,並以此自重。這種政教聯合的思想,因果業報和佛的創世、轉生的思想,深入蒙古封建上層的意識,充塞於貴族文人的文、史著作之中。羅卜藏丹津的《大黃金史》、無名氏的《黃金史綱》(見《蒙古黃金史》),就是藏化的影響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典型反映。只有民間口頭文學創作繼續發揚了元代蒙古族文化中獨立、清新、剛建、活潑的創造精神,如《烏巴什洪台吉的故事》等作。蒙古語言文字的研究,如華夷譯語、《心鑒》等,也繼承元代的遺緒,向豐富詞彙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蒙古秘史》的漢譯,是這個時期重要的文化成就。這個譯本把《秘史》的蒙古原文用漢字逐字逐句音譯出來,附以漢文的總譯,使這部珍貴的著作在蒙古文本失傳之後保存了原貌。明末,察哈爾林丹汗組織了卷帙繁多的《甘珠爾經》的翻譯。蒙古文字通過經文的翻譯,吸收了大量的梵藏語詞,語法進一步嚴密化,獲得了更強的表現力。這是西藏文化對蒙古族文化的影響中一個積極的方面。

經濟文化

蒙古族過去是狩獵與游牧,直到13世紀,蒙古族仍然有「圍獵」的習俗。現在的蒙古族仍長於騎射。放牧習慣已由逐水草而居發展到現在的定居放牧,有冬營地和夏營地,按季節移場放牧。在河流兩岸有條件可供耕作的平川上,蒙古族人民頑強地發展了畜飼養混合農耕文化,最著名的是在16世紀,成吉思汗的17世孫——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俺達汗),努力使明朝開放邊境「互市貿易」,鼓勵耕牧,使土默特川變成「塞上谷倉」,並在此基礎上興建了現今的呼和浩特。塞上蒙古族的農耕業具有與牲畜飼養業混合的特點,實現農畜互補。解放後,內蒙古自治區和其他省、自治區、蒙古自治州、縣積極發展畜牧、農林、工礦事業,開發各項資源。牧區逐步實現以水草為中心的草原建設,在保護和合理使用牧場、搭棚建圈、防治畜疫、改良畜種、建立獸醫網點、開辟缺水草場、推廣定居放牧,以及取水、打草、葯浴、剪毛、畜產品加工的牧業機械化等方面,都有較普遍的發展和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農區的農田基本建設、育苗、選種,以及播種、收獲、農產品加工等方面農業機械的使用和農村副業的發展,也都達到或接近內地農業的水平。農、牧業的生產力顯著提高,農、牧民的生活普遍改善,牧民致富的事例尤多。蒙古族牧民對國民經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國家為迅速改變蒙古族地區工業極端落後的舊面貌,一方面在蒙古族地區進行重點投資建設大型的現代化企業——包頭鋼鐵聯合企業、霍林霍露天煤礦、准格爾露天煤礦等;一方面幫助蒙古族自治地方依靠各自有利的資源條件,發展有色金屬、機械製造、煤炭、電力、化工、電子、建材、紡織、皮革、製糖、橡膠、造紙、制葯等類輕重工業。內蒙古自治區已形成門類基本齊全的工業體系,其他蒙古族自治州、縣也都有反映地方優勢的重點工業建設。各自治地方正向工業化穩步前進,輕工業和民族用品的生產迅速發展,保證了蒙古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中國蒙古族的傳統醫學,簡稱「蒙醫」。歷史悠久,是蒙古族人民長期總結同大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並吸收藏醫、漢醫經驗逐漸形成的。早年蒙古汗國建立前,就有本族的葯劑和療法,如掌握了「合迪兒」,烈性葯,以飲馬奶治療疾病,用燒紅的烙鐵治療外傷等。自元代以後,蒙醫已積累起豐富的醫療經驗,形成了一定的醫療理論,並且設立了太醫院、上都惠民司等醫療機構。至明末清初,體系漸趨完整。

蒙古醫學在診斷方麵包括望、問、切,有消、解、溫、補、和、汗、吐、下、靜、養等治療方法。治病多用成葯,並總結出飲食療、灸療、罨療、瑟博素療、皮療、溫泉療、針刺放血療、按摩療等療術。如用燒熱的鹽熱敷,用新鮮畜皮、魚皮裹療,皆有民族醫療特色。蒙古醫對治療創傷和接骨尤有獨到之處。蒙古族醫學家和葯學家還寫出一批醫葯著作,如《飲膳正要》(14世紀初葉)、《方海》(17世紀)、《蒙葯正典》、《蒙醫葯選編》、《普濟雜方》(19世紀),對中國醫學作出了貢獻。

蒙古族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明安圖(1692—1765),撰寫數學著作《割圓密率捷法》4卷,是我國用解析方法計算圓周率的第一人,為我國數學在19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國當代的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也是蒙古族學者。

蒙古族自治地方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正迅速發展。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區沒有一所大專學校,中小學學生占總人口的2.6%。到1990年自治區全區已有大專院校15所,中等專業學校80多所,普通中學5194所,小學26980所。各蒙古族自治州、縣的中、小學教育也有很大的發展。使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蓬勃發展。文化館、圖書室遍布各城鎮和廣大農牧區。衛生醫療機構普遍設立,農牧區基層單位的台作醫療制度日趨健全,蒙古族人民的健康得到了有力的保證,人口迅速增長。

生活與風俗習慣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喪葬、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點。男女都穿身寬袖長袍,束以腰帶,著高可及膝的長筒皮靴。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或束紅、黃色頭巾;女子盛妝時戴銀飾點綴的冠,平時則以紅、藍色布纏頭。他們現在的服裝式樣和鞋子已有較多的改進。飲食方面,牧區多以牛、羊肉及奶食為主,糧食為輔;農區則以糧食為主,輔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飲磚茶。居住方面,牧區多住容易拆搭、便於搬運的蒙古包。這是長期適應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圓形圍壁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部覆以毛氈,通常高約七、八尺,直徑約丈余的住室。在定居的地區,部分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出現了外形與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結構住屋;農區則多已住漢式平房,並且聚為村落。男女老幼都善於乘騎,出行不論遠近,均以馬代步。

蒙古族的家庭一般由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組成。兒子結婚後分居,另立門戶。父母所住的蒙古包及附屬什物,習慣上由幼子繼承。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過去,子女婚事多由父母包辦,婚姻重彩禮,尚保存有妻兄弟婚習俗。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現在,蒙古族的婚姻已由父母包辦變為男女自由的選擇配偶,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在政治、經濟上得到解放,在家庭中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地位。蒙古族的喪葬,一般有土葬、火葬和野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蒙古族原有的優良傳統和健康習俗,進一步與新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相適應,得到充分的發揚。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熱情有禮、坦率誠懇,頗受兄弟民族的稱贊。各種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形成的不利於民族繁榮發展的不健康的習俗,日漸消失。同時。又產生了許多適合於新的經濟基礎,或從原有習俗轉化成的新的風俗習慣,如過去傳統的每年七、八月間隆重舉行祭神節日——「祭敖包」,已轉化為草原上慶豐收、進行物資交流和舉行射箭、摔跤、賽馬的「那達慕大會」。
蒙古族現在是具有嶄新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著重大作用的民族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柒』 內蒙古哪兒有游牧文化夏令營

內蒙古正藍旗草原人家是離北京最近的游牧文化體驗地區,這里草原、沙漠、樹林、湖泊內、泉水融為容一體,還有上千個牛羊馬駱駝群,讓你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草原人家體驗旅遊度假營是當地牧民在自己家夏營地建立度假營地。在這里可以體驗從早上擠牛奶開始到放羊,製作奶食品。我們的領隊還可以詳細解說蒙古包搭建以及構架結構,游牧文化及蒙古族文化、歷史、宗教。還可以玩蒙古族傳統棋類游戲,射箭,滑沙等。

北京到正藍旗上都鎮380km,小車4小時,班車5小時左右,從北京每天都有兩趟班車。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