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旅遊發展國際化
❶ 中國「十三五」旅遊發展規劃應該怎麼做
和微博營銷相比,智慧旅遊的推廣實在是有些困難。第一,智慧旅遊的概念眾說紛紜,到現在也找不出一個統一的、標準的、科學的說法,這就失去了理論支撐的基礎;第二,智慧旅遊沒有成功案例,即使是走在前面的幾個旅遊局,也只是被作為試點單位在進行摸索;第三,我國的旅遊信息化基礎太差,而智慧旅遊最終還是脫不開信息化的范疇。筆者有幸看過幾個智慧旅遊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其中既有正在進行中的,也有還處於構想狀態下的;不但有知名的互聯網企業設計的,也有著名的旅遊規劃公司精心制定的。但總的來說,這些方案中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誰也沒搞明白智慧旅遊到底有什麼作用」?
也許有人會認為筆者自大狂妄,「你憑什麼下這個結論」?說起來,從2006年開始研究旅遊信息化和電子商務,我個人最大的優點在於一直堅持把自己的想法和業界的專家們進行廣泛的交流,很多想法雖然是從主觀角度出發,但所有的結論都是在交流和調查後慎重提出的。關於智慧旅遊的話題,筆者和多個省市旅遊局的信息中心主任進行過深入的討論和交流,至少在一點上我們是有共識的,智慧旅遊的規劃和建設必須圍繞著「為遊客服務」這個核心展開。也就是說,無論是理論上的構想,還是在實施過程中,都要隨時保持一個清醒的態度,它究竟給遊客帶來了哪些利益?有了這個核心思想,才能保證讓智慧旅遊的建設不會成為面子工程、空中樓閣、豆腐渣工程和重復投入的無底洞。
❷ 如何在「十三五規劃」當中企業走向國際化
「十三五」產時期是我國全面提升服務外包業競爭力的關鍵階段。為貫徹黨中央國版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外包權產業的重要部署,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商務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推動「中國服務」再上台階,走向世界,商務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等4部門聯合編制了《規劃》。在國內的外包產業中,中大咨詢可以,有不少龍頭企業是其服務對象。
❸ 雲南省旅遊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相關文件,總結戰略布局、戰略措施
雲南省旅遊產業13五發展規劃,相關文件總結戰略布局戰略措施,雲南省旅遊13五發展計劃的話,對於雲南省旅遊行業是一種推進,以及對雲南旅遊的話時實施了一系列的戰略部署。
❹ 如何落實國務院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
旅遊目的地的系統整合,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是市場的吸引核,也是系統的核心要素。圍繞市場需求,形成完整遊憩與接待的要素配置與配套,形成系統的功能構架。目的地系統,需要一個整合發展的過程,並且應該形成可以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自動修正,可以持續發展的自組織系統。
1、目的地核心吸引力打造
目的地的形成,需要有獨特的,強大的旅遊吸引力。無論是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還是新的游樂景觀創造,都必需具備對遊客需求的高程度滿足,才可能成為旅遊的目標。
2、遊憩方式設計與項目策劃
旅遊目的地之所以吸引遊客不斷到來,不僅僅因為吸引物本身的獨特性,還必需形成最大程度滿足遊客遊憩需要的具體的觀賞、游樂、體驗方式,即:遊憩方式設計。遊憩方式,落地為具體的項目和游線安排,成為可以實現的目的地內涵。
3、目的地要素配置與配套
旅遊目的地的運作,需要圍繞吸引核及遊憩過程進行要素配置,形成旅遊功能的完整組合,並通過空間結構的安排,形成功能布局。一般而言,按照「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進行配置,又可以按游覽項目與配套服務實施兩個方面進行功能配置,功能配置結合空間結構,形成布局安排。
4、旅遊目的地及旅遊產業的運作戰略
戰略是目的地運作的綱領。目的地戰略是以目的地的合理建設、持續發展、有效營銷為目標,形成目的地的高效率推進;旅遊產業的運作戰略,不局限於目的地系統,還著眼於分行業的整合與發展,對於旅遊產業帶動與富民等效益發揮更加側重。運作戰略的內容,包括目標定位、主題定位、市場定位、重點選擇、路徑選擇、順序選擇以及配套構架。
運作戰略的核心,是發展路徑的選擇。
總體規劃中的發展戰略,往往偏重於定位與市場,對於通過何種途徑實現目標,由於實際操作經驗的限制,都沒有進行深度的挖掘與策劃,這是造成規劃不實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們在商業策劃中,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找到實現目標的現實途徑。對於旅遊產業及旅遊目的地來說,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過一兩個項目的就達到長期目標。我們必需找到一種「動力機制」和「帶動機制」,通過「龍頭突破」、「薄弱突破」、「聯動互動」等等方法,形成整合運作的動力鏈,實現整體目標。
❺ 旅遊業發展呈現了全球化的趨勢嗎
據報道,自「十三五」以來,國家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政策,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產業,目前旅遊業發展的同時全球化趨勢明顯。
未來十年,將有更多的國際品牌加快中國布局,國內旅遊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將加快,中國旅遊產業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為此,中國旅遊企業要主動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中間的一環,從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資源掌控,爭奪國際分工話語權。
❻ 十三五期間,我國發展國際旅遊服務貿易有哪些機遇及影響
相關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行業「十三五」市場前瞻與發展規劃分析報告》
「十三五」時期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改革的深化年,對於旅遊業來說亦是如此,旅遊地位的持續提升、旅遊產業的質效升級、旅遊要素的創新完善、旅遊服務的軟硬結合、旅遊市場的理性發展……旅遊業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將在轉型升級、幸福生活、美麗中國的建設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改革發展、創新突破成為關鍵。本文將從旅遊業的發展地位、時間維度、推進導向、突破領域四個方面對旅遊業在「十三五」中的改革方向和要點進行全面闡述,以期對「十三五」旅遊業改革發展有所貢獻。
一、創新一個定位
提升戰略地位,構建話語體系。旅遊業是能夠拉動產業、擴大投資、促進消費的經濟型產業,是能夠提升收入、拉動就業、幸福民生的綜合型產業,是能夠降低消耗、美化環境、集約發展的生態型產業,也是能夠傳承文化、創意創新、重塑價值的文化型產業,可以說旅遊業的發展是與經濟繁榮、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文化強國戰略密不可分。雖然當前我國旅遊業正處於一個全民大眾化出遊進一步深化階段,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消費市場,受到越來越高程度的關注,但是旅遊業在國家戰略的話語體系當中仍然是比較邊緣化的,大體還是在第三第四層級,沒有躋身第一第二層級。為此,「十三五」期間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整體構架旅遊業的話語體系,避免碎片化的政策呼應,應從經濟社會環境融合等方面進行頂層謀劃,真正提升旅遊業的戰略地位,使其真正發揮綜合力優勢。總體話語體系應該包含消費經濟強引擎、幸福生活新標尺、民間外交大舞台、和諧社會潤滑劑等。
在「十三五」時期,尤其應該從打造國民福利、通向幸福生活方面入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幸福生活,而旅遊業是生活方式轉型的重要產業,是體現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尤其是在當前服務經濟、體驗經濟浪潮襲來的背景下,旅遊業愈發成為幸福生活的標志。到了「十三五」階段,應該從生活質量、生活幸福角度來提升旅遊地位,提升旅遊話語權,推動從國家層面、政策層面明確提出要求,把旅遊作為重要的國家福利,作為惠及全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旅遊真正成為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讓旅遊業成為惠及全民的幸福導向型的支柱產業。
二、把握兩個維度
把握時間維度,做好縱深研究。「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要基於歷史的縱深和未來的延伸,既要建立在對過去十年旅遊業發展評估、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又要面向未來十年旅遊業發展展望的前景分析,要明確旅遊業取得的成就、問題、階段,進而明確其發展走向、發展領域和主要目標,要把「十三五」五年的發展放在前後十年的時間坐標上去謀劃。
把握空間維度,做好經驗借鑒。「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要基於不同區域主體的發展經驗,既要借鑒我國旅遊發達區域發展的經驗做法,又要學習國際旅遊強國的實踐,把我國的旅遊業發展放在地方經驗和國際經驗成功做法的空間坐標上謀劃。「十三五」時期是中國旅遊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要把握歷史機遇,鞏固發展成果、正視發展問題、總結經驗模式、拓展國際視野,以典型帶動、以先進引領,促進十三五旅遊業更高效的發展。
三、明晰三個導向
目標導向,前瞻引領。結合以往提出的旅遊強國、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等總體發展目標,可嘗試提出更為具象和創新的目標,比如未來十年建設世界五大旅遊強國之一等等,實施國家旅遊品質計劃,構建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在服務質量、綜合效益和綜合競爭力上再上新台階。
戰略導向,實操推進。讓旅遊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呼應經濟轉型、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新常態下的經濟戰略,呼應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生態戰略,呼應幸福生活、民生普惠的民生戰略,呼應文化強國、新型城鎮化的產業戰略,呼應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的空間戰略,全面考量、注重著力、實操推進。旅遊業內涵豐富、體系龐多,但在國家整合政策體系中其實是碎片化的。旅遊業可以與生態、文化戰略和產業結合,但都不佔主導地位,似乎處處都有,但提煉起來,又處處沒有,如何將旅遊業整合打包融入國家戰略,形成以自身為主的完整政策體系也是需要關注的。
問題導向,審視當下。通過時間維度的縱向分析,明確當前中國旅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以作為「十三五」旅遊發展規劃政策提出、項目推進的基礎。當前我國旅遊業的問題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
一是供需層面,旅遊產品結構矛盾突出,有的過剩,有的不足,一方面旅行社、酒店這樣傳統要素出現局部性過剩,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大眾化、個性化、體驗化需求無法滿足,高品質的度假休閑產品嚴重不足;服務結構矛盾突出,遊客出行已經由線路為主導的團隊旅遊模式向目的地為主導的散客旅遊模式轉變,然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及相關的配套體系不能適應迎面而來的散客時代;消費結構矛盾突出,真正的旅遊娛樂消費、體驗消費、文化消費支出不高,但在交通、住宿、景區門票等剛性消費支出比重較高;人才結構矛盾突出,學校培養的人才與實踐需要的人才匹配度很差,難以對接快速變化的旅遊發展形勢。
二是增長方式層面,過去旅遊發展過於注重經濟導向和投資導向,在質量導向、民生導向和服務導向方面有所欠缺,迫切需要引導旅遊運營管理模式從重建設轉向重管理、重軟體、重服務等方面;技術創新不足,旅遊發展的市場化、現代化程度較高,但是科技應用比較薄弱,與科技結合的商業模式創新、裝備製造創新、旅遊產品創新、文化創意創新等還頗顯不足;盈利模式粗放,目前我國旅遊盈利主要靠景區門票和土地收益,綜合型盈利鏈條尚未形成,大地產小旅遊甚為普遍,旅遊盈利的科學性和持續性不足。
三是產業效益方面,無論是經濟效益、品牌效益還是生態效益,旅遊的貢獻實際上並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從其他部門、大眾來說,旅遊部門好像更注重人數和收益增長,使得搞旅遊就像是在搞開發、搞破壞,但實際上旅遊業的綜合效益是非常突出的,「十三五」時期在評估旅遊業的綜合效益上應該有更多的指標或貢獻度的測量。
四、做好四個突破
地位突破。真正提升旅遊地位,把旅遊業提至新常態經濟新動力、國家民生、國家福利層面考量,把旅遊業納入國家福利政策體系,推進旅遊業從產業經濟屬性更多轉向社會屬性、民生屬性、事業屬性,全面謀劃帶薪休假、修學旅遊、區域聯動等,使旅遊業實實在在地納入國家一級戰略體糸。
動力突破。傳統經濟發展動力王要靠兩只手,一隻手抓工業經濟,一隻手抓土地財政,但在新常態的發展格局下這兩只手的引擎作用逐漸減弱,尋找新的經濟驅動引擎勢在必行。旅遊業作為強大的綜合帶動產業,能夠把文化、生態、民生有機結合和聯動發展,能夠釋放高效、綜合的經濟效益,是新時期最好的內生驅動力。「十三五」期間要強化這理念,要從政策設計和產業謀劃上做足做透,要在管理體制上理清理順,讓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市場運營、協會自發活力,使得旅遊業在新常態下能夠發揮更強大的作用。
品質突破。以往的發展骨子裡還是量的思路,更多關注的是景點、產品、賓館酒店等有形內容的建設,總體看到中國旅遊規模水平在提升,但是品質質量提升還很不夠,對質量和服務的重視還很不足,特別是服務體系、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建設。要將旅遊服務提升作為「十三五」時期中國旅遊提升的重要方面,與整個公共服務體系相結合,全面突破。從要素配置向服務體系構建轉變,做好圍繞產業發展的行業服務系統的構建,從粗放服務向精細服務、品質服務轉變,做好個性服務與標准化服務的結合,從傳統服務向專業服務轉變,做好圍繞旅遊的生產性服務和消費性服務的薄弱環節,如旅遊加工製造、旅遊商品設計生產、旅遊規劃設計等。
科教突破。在國家科技計劃行動中,旅遊還比較邊緣和弱勢,要做好科技支撐和教育支撐,強化國家層面的旅遊科技和創新的投入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創新力和影響力的國家級旅遊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新型智庫,做好一批新領域、新產品、新項目、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如智慧旅遊技術革新、行業整合、服務構建等),推進產學研體化的力度,激發旅遊業科技驅動、創新驅動的貢獻值和附加值
❼ 十三五時期旅遊發展目標什麼為主題
「十三五」來旅遊業發展的主自要目標是:
旅遊經濟穩步增長。城鄉居民出遊人數年均增長10%左右,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旅遊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4%以上。到2020年,旅遊市場總規模達到67億人次,旅遊投資總額2萬億元,旅遊業總收入達到7萬億元。
綜合效益顯著提升。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2%,對餐飲、住宿、民航、鐵路客運業的綜合貢獻率達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遊就業人數100萬人以上。
人民群眾更加滿意。「廁所革命」取得顯著成效,旅遊交通更為便捷,旅遊公共服務更加健全,帶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實,市場秩序顯著好轉,文明旅遊蔚然成風,旅遊環境更加優美。
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入境旅遊持續增長,出境旅遊健康發展,與旅遊業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在全球旅遊規則制定和國際旅遊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❽ 如何建設國際旅遊知名目的地 十三五規劃
一是創新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創新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過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由大到強。如果說,黨的十八大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那麼五中全會則進一步強調了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地位。內涵也大為拓展,由過去強調的科技創新,發展為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涉及到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發展新體制等諸多層面。 二是協調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以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包括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協調發展等。五中全會堅持科學發展觀,提出協調發展理念,除了城鄉區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還提出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從字面看,統籌指的是統一籌劃,與兼顧相連,有主次之分,兼顧部分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容易被忽視,而協調指的是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各種關系處於同等重要地位,沒有主次之分。協調發展與五個統籌相比,范圍更廣,要求更高。 三是綠色發展。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作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包括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五中全會公報將生態環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如首次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並成為基本國策,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寫入五年規劃。 四是開放發展。全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中國是現有的國際政治秩序、經濟秩序的參與者、建設者、維護者和貢獻者。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要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問題,制度性話語權,就是起草、參與制訂游戲規則。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亞信峰會上邁出了制度性話語權第一步,最典型的例子是亞投行。亞投行是中國為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制度性話語權的最好嘗試。目前亞投行的簽署國已有53個。中國作為創始國和發起方,首任行長由中方委派,並享有規劃制訂的權力。制度性話語權的成果之一,就是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什麼是利益共同體?通俗地講,雙方簽協議,把各自利益捆綁到一起,互利共贏。中國率先提出「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一帶一路」是不帶硝煙味的合作共贏,是和平崛起的生動實踐。總體來看,「十三五」將呈現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為世界提供更多市場機會,開啟「制度性話語權」的新模式。 五是共享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享發展,這是黨的全會第一次提出,作為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原則。共享發展的本質是發展的均衡、公平與普惠。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是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的全面進步。共享發展是為了進一步強調發展的公平性,讓人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對於解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種種問題,如經濟與社會失衡、城鄉失衡、東西部失衡、民生方面的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是1995年以來中共歷次五中全會公報中首次提到共同富裕一詞,首次提出建設「健康中國」目標,這表明了中央在更大力度上推動社會公平的意志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