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中國文化遺產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文化遺產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08 11:35:21

1.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規律

隨著可持續發展這一新觀念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旅遊可持續發展也日益成為各界頻繁討論的論題.
定義:
旅遊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維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它能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們提供生計,又能保護和增進後代人的利益並為其提供同樣的機會.
1990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Globe'90)上,對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五項指標:
(1)增進人們對旅遊所產生的環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理解,強化其生態意識;
(2)促進旅遊的公平發展;
(3)改善旅遊接待地的生活質量;
(4)向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經歷;
(5)保護未來旅遊開發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
核心目標: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在為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環境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並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和增強環境,社會和經濟未來的發展機會.旅遊業的可持持續發展要使四方受益,即旅遊者,當地百姓,未來的旅遊者以及未來的當地居民,涉及到同代人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同一利益群體代際之間和不同利益群體代際之間的公平問題.

旅遊資源作為旅遊經濟活動中的一個生產要素,我們必須認識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遊資源無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還是內含人類勞動和智慧的半自然景觀,都不再是可以任意無償使用的資源,對它們的利用一定要考慮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遊資源具有壟斷性,不可復制性,對它同樣要採取"只取利息,不動底本"的消費方式,以保證後人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使用不受侵害.對這類文化性很強的旅遊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使用,帶來的成本支出將是無窮的,也必將是永遠的負效益.因此,開發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時,必須本著"保護第一"的原則,杜絕過度開發和掠奪性的破壞開發,適度開發旅遊產品,保持資源的文化特性.

2. 分析我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資源利用特點與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遺產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3. 旅遊景區如何可持續發展

旅遊區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經濟轉型時期,風景名勝區的資源保護管理工作上,出現了遺產資源保護與經濟性開發的矛盾,資源保護與高密度旅遊開發的矛盾並存的現象。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是當前我國風景名勝區普遍面臨的問題。青島市嶗山風景區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大問題凸顯過度開發之痛

嶗山風景區保護和發展主要面臨著三大問題。一是嶗山風景區的「城市化、人工化、商業化、園林化」傾向突出。

青島市區東移,帶動了嶗山周邊地區的城市化,景區內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傾向明顯。在沙子口沿海一線,社區建築高密度發展,別墅成群、賓館林立,一些市民在村中買地建房,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景觀;在南九水一帶的核心景區內,別墅式建築幾乎超過了當地居民的建築數量;在景區王哥庄沿線,小區式的社區建設,與風景區周邊環境極不協調。

風景區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其自然性。目前部分景區的人工建設過多,各區域的園林建設、旅遊項目開發規劃頻出,規模越來越大,使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升溫。道路建設、停車場、臨時建築、酒店賓館蜂擁而上,甚至房地產項目也乘機而入;「園中園」現象突出。僅南部沿海一線就有「觀光園」、「雨林谷」、「森林公園」、「生態園」等多處。「人工化、園林化」現象突出,不僅嚴重破壞了景區的整體環境,也使風景區的國家資源受到侵蝕。此外,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景區內商業設施、賓館飯店建設不斷增加,商業化氛圍越來越濃。

二是景區內水資源保護未受到應有重視,生物多樣性遭遇威脅。

景區內在建和擬建水庫、塘壩較多,不利於青島市的水量調蓄和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如夏庄、仰口林區地處嶗山西北部的半濕潤半乾旱地帶,生態系統脆弱。現有的開發活動已在不同程度上破壞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生長環境。

由於有些村民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淡薄,使許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枯竭。如「農家宴」菜系中,野生動植物占很大比重。受經濟利益驅使,採摘的規模、數量劇增,不僅使物種本身逐漸稀缺,難以恢復,還造成水土流失等後果。

三是擅自刻石立碑,割裂了歷史與文化的完整性、連續性。

單純地刻石立碑不僅毀壞了歷史遺跡,而且是歷史研究膚淺、文化發掘不深的表現。如夏庄、惜福鎮為古時進出嶗山腹地的必由之路,歷史及文化遺存很多,但在這一地區少見體現,反而憑想當然,擅自刻石多處,不僅割裂了嶗山歷史與文化的完整性、連續性,而且使霸王台、財貝溝等古文化遺址面臨毀滅的命運。

這些問題不僅在嶗山風景區存在,在其他風景保護區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四方面探究深層次原因

為什麼嶗山風景區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一是對國家風景名勝區資源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對國家風景名勝區性質和功能缺乏深入理解,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對風景名勝資源實行市場化、企業化經營,過度開發給風景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二是體制不順、多頭管理、效率低下。嶗山風景名勝區屬景區管委會管理,而景區地域分屬嶗山區、城陽區管轄,具體又分屬3個街道和2個鄉鎮管理,涉及近200個社區和村,難以避免各行其是的問題。一方面在嶗山景區范圍內,同時存在兩個區級政府和一個市政府派出機構,實行塊塊管理;另一方面景區資源名義上由管委會管理,實際上分別由國土資源、文物、林業、海洋、環保等部門分別行使相應的職權,實行條條管理。景區缺乏一個權威性的機構作為統一管理主體和責任主體。

三是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於法制不健全,有些地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而忽略了對公共資源的保護。

四是風景區保護無法可依與有法不依並存。現行法規不完善、缺乏約束力。法規未明確禁止以破壞遺產資源為代價的牟利行為,也缺少實行針對個人的懲戒條款。同時,有法不依、執法難嚴。目前出現的過度開發和破壞性建設,多數項目是「雙違」建築;很多地方不按照總體規劃的要求,嚴格控制建設的規模、體量。

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並重

嶗山風景區的處境並非個案。

如何實現風景區的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相結合,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轉變這種現狀,首先要加強宣傳、轉變觀念。要重視對風景名勝區基本知識的普及性宣傳,在全社會牢固地樹立這一觀念:自然文化遺產屬於當代和子孫後代,任何人都只有照看和維護的義務,而沒有隨意支配的權利。

其次要調整思路、理順體制。

以嶗山風景區為例,首先應該理順景區內兩個區級政府、一個市政府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逐步實現嶗山風景區和嶗山行政區的一體化管理,區內土地、規劃建設、旅遊服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市政設施、城建監察、公用事業、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國有資產產權、治安保衛、農村事物和經濟發展實行統一管理。

在理順體制的基礎上,根據發展目標,確立一個既明確合理,又科學實際;既體現保護,又開發利用;既能惠及當地群眾,又不損害後代人利益的發展思路。管委會對遺產資源實行統一管理。風景區國有、集體和個人承包的土地、山地、林地和風景林,以及地貌景觀、人文景觀等資源保護與開發,由管委會依法進行統一管理,並對集體山林採取買斷方式理順產權關系;風景區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林業管理、森林病蟲害防治、消防檢查、文物保護,醫療、預防保健、衛生監督、疾病控制等由管委會依法進行管理,並接受市有關部門業務指導;堅持原居住地居民原則,嚴格控制風景區人口增長。

第三,要加快地方立法,實施依法管理。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現行法規和條例的基礎上,盡快制定並由市人大通過嶗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法規應明確風景區規劃范圍和區域的功能劃分;明確管委會的地位;界定風景區遺產資源的產權關系,禁止以破壞遺產資源為代價的牟利行為;規定當地居民對風景區保護、開發、經營等權利、責任和義務;組織科學研究和文化的深層次開發;對破壞遺產資源行為的懲戒性規定等。

第四,實施全方位管理,加強風景區資源保護。由管委會及所屬機構負責風景區的規劃、保護、建設與管理,行使統一管理的綜合性職能;旅遊、工商、林業、交通、治安、環保等職能部門,在管委會的統一領導下,履行職責、發揮專業管理的重要作用;風景區居民和經營從業人員服從統一管理的同時,實行自我管理和主動參與管理相結合,切實發揮群眾的基礎作用。

運用科學、技術、行政、法律手段,實現資源的有效保護。同時採用法治手段,清理「雙違」項目。管委會應運用法治手段對風景區內「雙違」項目進行清理、限時拆除;對借舊村改造之名新建擴建的樓堂館所,在不損害原居住居民利益、不增加風景區人口基礎上,進行清理和處置;對在風景區內開展商貿經營的各類建築,按《規劃》要求進行規范;對風景區內形成的各類園林、園區項目,依據《規劃》進行可能的利用和統一管理等。

第五,引導風景區內居民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管委會可與當地居民簽署「合作協議」,明確雙方權責;規定當地居民保護遺產資源的責任;引導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風景區經營性活動優先考慮原居住地居民,首先是生活困難的居民。

4.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它對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怎樣的意義

我國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水平大大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投資也趨向於城市建設和發展領域,這給我國的城市發展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然而,國家和地方財政對城市建設的投資非常有限,城市發展資金主要靠各城市獨立解決,所以不少城市都把發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根據國內外多年的實踐證明,在城市建設中,規劃是龍頭,規劃必須先行。在城市發展中道理也是一樣的。因此,城市發展的規劃方略研究,十分重要。城市規劃走向發展性的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本身就可以創造價值,城市規劃本身就是城市經營。一個好的建設規劃、小區規劃就可以創造上億的價值,上海文化佳苑就是一例。一個好的城市總體規劃創造的價值更是不可估量,周庄、平遙的規劃最有說服力。

概括起來,城市發展的規劃方略,主要有如下方面: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長遠考慮城市發展;優化城市環境,以環境美提升城市資產價值;基礎設施區域共用,節約投資並增加效益;規劃先行,搞好城市發展性規劃。這些問題是城市發展與城市規劃建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也是城市發展急待解決的問題。

那麼,各城市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正確地面對並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和難題,以推動城市的建設健康順利發展?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上海同濟聯合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研究所所長、中國城市研究專家李秉毅,請其主要就「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長遠考慮城市發展」的城市規劃方略發表看法。

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何在?
記者先就我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請教了李教授。

李秉毅介紹說,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主要有4個方面:歷史研究——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科學價值、發展旅遊——經濟價值及可持續發展。我們首先從歷史研究著眼,來看待城市文化價值。

城市文化遺產是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是城市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研究城市、人類發展歷史,借古明今,有利於促進城市發展。

在歷史科學研究進程中人們發現,歷史古城、建築、構築物(如中國的趙州橋、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等有很深奧的科學道理,有的甚至是現在人們還不清楚的科學理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保護凝聚了3000多年歷史文化的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李秉毅說,正是這些人類前進中創造的城市文化遺產,為我們的城市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發展城市旅遊業,用經濟價值去直觀地表現城市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於更好地發展城市。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而迷人,它吸引著無數的中國人,更讓外國人嚮往,這些都是發展城市旅遊業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遊憩、觀光、獲得美的享受的重要場所。小小的周庄(小鎮),年旅遊收入達2億元,增長率也是驚人的。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旅遊業所帶來的收益不斷提高,旅遊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增長。我國城市歷史文化旅遊的潛力很大。我國張掖市比日本的高山市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得多、有價值得多,然而,我國張掖市的旅遊收入占國內生產值的比例卻比日本的高山市低得多,張掖市不到10%,而日本的高山市在70%以上。

總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有重要的意義。國家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遭受地震時,國際上給了相當數量的捐助。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經營的長遠戰略

全球《21世紀議程》指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功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初做平遙、周庄規劃時,做了保護古城鎮開辟新區的規劃,並嘔心瀝血地奔走說服,保下了平遙古城、周庄古鎮,使平遙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周庄也有望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阮儀三教授當然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大功臣。同時,當時接納保護意見的決策者也是功臣。

李秉毅介紹說,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很豐富、很有價值。遺憾的是在經濟開發中遭到了建設性的破壞。70年代的太谷等城,歷史價值根本不亞於平遙,現在卻盪然無存。福州的「三坊七巷」在舊城改造中給「改」掉了。這些十分令人傷心。專家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在城市開發中對歷史文化的建設性破壞超過了「破四舊」、「文革」。西部是古「絲綢之路」,有豐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西部開發中,在城市經營中,一定要吸取經驗教訓,有意識地、特別重視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延續華夏文化,造福子孫後代。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提升城市資產價值
李秉毅表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毫無疑問是城市的雄厚的發展資產。歷史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旅遊資產。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城市資產價值。平遙古城、周庄古鎮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得好,旅遊發展得好,城市資產價值提升得多;杭州市歷史文化遺產規劃得好,房地產價提升得多。

那麼,究竟哪些城市文化遺產應列被保護和發展利用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中呢?

李秉毅介紹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主要包括4個方面:文物古跡的保護、歷史地段的保護、古城風貌特色的保護與延續、歷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首先是對物古跡的保護。文物古跡包括類別眾多、零星分布的古建築、古園林、歷史遺跡、遺址、傑出人物的紀念地,還包括古木、古橋等歷史構築物。

其次是對歷史地段的保護。歷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跡地段、歷史街區。文物古跡地段指由文物古跡(包括遺跡)集中的地區及其周圍的環境組成的地段。歷史街區指保存有一定數量,一定規模的歷史建構物且風貌相對完整的生活地區,該地區的整體反映某一歷史時代的風貌特色,具有較高的價值。

古城風貌特色的保護與延續。古城風貌特色的保護與延續包括古城空間格局、古城自然環境、城市建築風格三部分。

古城空間格局包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它們能反映城市的文化景觀、規劃布局思想、歷史發展、社會文化模式;古城自然環境包括城市及其郊區的重要地形、地貌、原野、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山、水、花、木、原野特徵。城市的自然環境與城市的景觀、文化、生態緊密相聯;古城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建築風格影響城市風貌特色。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與原則
當談到部分城市在各自的建設發展中對城市歷史文化建築遺產的保護情況時李秉毅表示,實踐證明,各城市在各自的建設發展中大多都注意並保護和有效利用了歷史文化遺產。但也有個別城市做得不盡如人意。原因多為這些城市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與原則不太了解。

李秉毅介紹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與原則主要有9個方面:

原封不動的保存(凍結保存):原封不動的保存,保持歷史文化的原真性。這是聯合國提倡的標准。一般對文物古跡應原封不動的保存;

整舊如故——謹慎修復:對於殘缺的建築(古遺跡)修復應「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憲章》提出了世界各國公認的兩個修復原則:修復和補缺的部分必須跟原有部分形成整體,保持景觀上的和諧一致,有助於恢復而不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信息價值;

增添部分必須與有部分有所區別,使人能辨別歷史和當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築的歷史性。此外,加固、維護應盡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則;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歷史建築物因故被毀。由於它們是地方重要的特徵、象徵,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紀念意義。但是,重建必須慎重,必須經專家論證,因為重建必然失去了歷史的真實性,又耗資巨大,還破壞了遺跡。在更多情況下保存殘跡更有價值;

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以續繼原有使用方式為最佳,也可以為博物館,作為參觀旅遊景點要慎重,防止被破壞;

保持歷史街區和古城的格局特徵。重點保護好歷史街區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

保護特色建築風格:保護特色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顏色、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控制適當的建築尺度——高度、體量非常重要,切記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護歷史環境:事物與其存在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脫離環境而存在。歷史文化遺產環境的意義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地形、地貌、原野、水體、花木及其特徵都要保護;

拿不準的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應暫不拆除。許多偏遠的地方,尤其是山區農村,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雖然不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卻也是歷史文化遺產,有相當高的價值。當地人不知道,有沒有財力和機會請專家鑒定。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暫不拆除,以免造成遺憾,待專家論證後在根據情況處理。

做好歷史文化古城和歷史文化地段保護規劃。規劃是龍頭,保護必須以規劃為前提,規劃必須先行。有了規劃,按規劃進行保護。

5. 中國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問題

當中國越來越多的世界遺產出現在旅遊宣傳片里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中國風景名勝因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而聲名鵲起的時候,有人歡呼,有人擔憂。在世界遺產保護和旅遊開發之間,已經處於世界遺產第三大國的中國感到了困惑:是大力利用,還是大力保護?是贏利為主,還是不計收入?對於這些問題,各個方面都有中肯的觀點,為此,記者特意采訪了幾方面的專業人士。

A 管理體制:地方管理還是國家統籌?

近年來,圍繞世界遺產資源市場化經營建設問題,在政府部門、產業界和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論。其焦點,表面看是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矛盾,實質上由於經營模式取向導致的管理體制的變革和地方發展要求與部門分割管理的沖突。

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教授:建立國家遺產管理局統一管轄

我國應建立國家遺產管理局,直接管理國家級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及自然文化遺產,以克服目前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的局面,實現真正有效的保護。在理順管理體制的同時,對國家遺產進行立法保護。

我建議由國家把世界遺產集中管起來,成立國家遺產局,總管各種世界遺產。

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表明,如沒有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世界遺產和國家公園難以實現有效的保護。處於轉型期的我國,體制尚未理順,法制不夠健全,經濟發展速度又快,這一問題顯得尤其迫切,如不盡快解決,世界遺產或其他自然文化遺產一旦被破壞,即不可再生,難以復原。

國家旅遊局規劃發展與財務司司長魏小安:管理體制以地方政府為主

一個時期以來,有一種觀點建議,在中國建立遺產管理局,由國務院直屬,使自然文化遺產都由管理局直接管理。但是,這種模式對於世界遺產地的地方政府利益會有明顯的沖擊,在中國的現有國情下,可能實際運行中的困難會很多,比如,一個突出問題,世界遺產地范圍內的居民,中央政府是否能夠實施有效的管理和服務?如果要搬遷居民,是否能夠在資金方面支持得起?後續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再者,實施垂直的封閉管理,實際上是要設立許多獨立的地域單元,在行政區劃等實際問題上有許多問題。

因此,從今後的走勢看,世界遺產地以地方政府為主的世界遺產地管理體制具備相對合理性,也有許多積極的因素,因此有可能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強化。今後需要在堅持法規和世界遺產資源保護准則的前提下,逐步擴大地方的自主權,完善地方管理為主的遺產資源管理體制,這是符合中國大國國情和經濟轉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現實選擇。延續和完善地方管理為主的體制,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給予地方、給予企業更多的自主權,減少中央部門對各個地方的行政性干預,這也是入世後轉變政府職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嵩齡:按價值等級分級管理

由於我國普遍實行屬地管理原則,遺產地行政級別制約著遺產管理水平,從而使遺產管理水平與遺產品位脫節。世界級文化遺產可能面臨的是二流、三流的管理,那裡的總體規劃、保護、展示等均與世界級品位有著相當大距離。

因此,應該按照文化遺產的價值等級實行分級管理。對於不同等級的文化遺產,管理者的學術級別和業務能力的標准應當不同,管理制度也應有所區別。對於高級別遺產,應向上集權;對於低級別遺產(尤其是具有遺產要素的土地資源),應向下放權,包括以更靈活的方式,讓社會去經營。單一的政府管理體制,無法管理各級文化遺產,也管理不好它們。

B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孰輕孰重?

世界遺產的品牌效應及其特殊資源凸顯出的壟斷經營的價值內涵,還會為地方帶來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到底孰輕孰重,同樣是各界專家探討的熱點話題。

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教授:遺產帶來多方面效益

世界遺產因為品位高,能吸引好多人,旅遊觀光只是表層的活動,更深層次的是去了解研究,研究以後去宣傳這種文化。所以,遺產給一個國家帶來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有精神文明的效益,還有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等等。

但是,我們有的地方的決策人片面、錯誤地拿著金牌搞旅遊。世界遺產不是單純的旅遊,而是多方面的。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了解科學、歷史,進行科普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沒有深層次的研究,你根本不會知道它的價值在哪裡,看不懂。另外它還能激發人的創作靈感,中國歷史上名家們創作山水畫、山水詩,都要到名山大川中去體驗,激發靈感。

國家旅遊局規劃發展與財務司司長魏小安:開發世遺是對資源的持續利用

遺產資源開發依靠的是具有特色經濟競爭力的當地資源,使遺產資源進入旅遊市場,不是對資源的消耗,而是對資源的持續利用。

客觀地分析,有些世界遺產在開發經營的過程中可能會對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可以進行控制的,是局限在一定的時間內的,一旦轉入經營過程,就很有可能不斷增強對遺產的保護能力,增強遺產地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使世界遺產資源走向保護與開發良性循環的軌道。

從產業特點看,旅遊服務業主要強調是服務態度、文化風格、服務技能方面的要求,對技術和專業知識的要求相對低一些,對於吸納當地勞動力,改善居民生活,具有獨特的產業優勢。

黃山管委會主任梅一峰:實現遺產地信息互享

加強世界遺產地間的溝通交流與遺產資源的宣傳普及,增強公眾與社會參與性。在遺產地統一協調組織序領導下,採取組建世界遺產地保護協會等多種合作形成,增強各遺產地相互間的聯系,或進行相互管理經驗交流,或互遣管理人員考察和學習,實現遺產地信息互享,共同提高對資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益。在此基礎上,藉助社會的力量,尤其是通過學術界、輿論界與企業界,開展對遺產資源的基礎研究,有針對性地採取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制止過度開發利用行為,錘煉並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水準的保護人才隊伍,以適應日益復雜和艱巨的保護和管理重任,拓寬各世界遺產地管理人員的視野,不斷提升管理檔次,實現資源保護和管理的飛躍。

C 市場經濟中的遺產:保護還是開發?

文化遺產被當作商品一樣處理和消費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值得關注的新傾向,但是開發過程中難免有破壞,所以關於保護開發,各方面的意見也不盡相同。

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教授:對世界遺產清晰定位

為今後避免破壞性舉動,需要重新澄清世界遺產保護的精神,需要對世界遺產進行清晰的定位。世界遺產不能片面地定位於第三產業的旅遊資源,不是經濟開發區;世界遺產公約是「保護公約」,不是「開發公約」、「建設公約」。應該強調,世界遺產是祖先和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共同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資源,讓其代代相傳,是人類的共同責任。世界遺產公約指出,可對世界遺產進行展示,但不允許擅自進行改造,必須保護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保護是宗旨,是利用的前提。不應將保護性遺產、社會公益性遺產變成少數企業的經濟開發資源。

國家旅遊局規劃發展與財務司司長魏小安:開發遺產資源環境代價最小

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事實證明,遺產資源的市場化開發是經濟發展中環境代價最小的一種現實選擇。只講保護,不講發展,地方經濟長期陷入貧困的窘境中,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難以保證,資源保護的經費沒有來源,因此,貧困和落後是保護不了資源的,只能造成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從各個方面綜合比較的結果來看,利用遺產資源優勢,發展旅遊業,是實現世界遺產地經濟良性增長、與環境資源沖突最小、環境代價最小的途徑。只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尊重中國國情,中國旅遊業在發展過程中就完全有可能更多地得到世界遺產資源強有力的支持,真正實現旅遊發展和遺產保護「雙贏」的目標。

安徽黃山管委會主任梅一峰:走良性循環發展之路

保護是開發利用的前提,開發利用是為了更好地進行保護,將資源保護的公益性與資源本身所具有的經濟利用價值有機結合。應堅決避免被動保護(出現問題應急保護)的局面出現,牢固樹立保護第一的思想。一方面通過合理利用遺產資源獲取利益,壯大經濟實力;另一方面要在實踐中探求實施有效保護的具體措施,促進資源的科學利用,走保護——開發利用——發展——保護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並輻射帶動相鄰周邊區域發展,共同構築保護屏障。

6. 旅遊文化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是利益的合理開發,不過度同時也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在旅遊這個行業來說,如果不注意分寸,把握尺度,搞不好一個景點,一個文化點也就是那麼幾十年就玩完了!

7. 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如何開展更有效

1.戰略布局 按照「井岡山為龍頭,南昌和贛州為集散中心,南昌、井岡山、瑞金為支點,綜合建設井岡山、瑞金、南昌、萍鄉、上饒、九江(廬山)六大紅色旅遊區域,跨區合作構建湘鄂贛、贛浙滬、「中央蘇區」三大紅色旅遊協作區」的總體布局,為實現紅色旅遊互動發展,近期在全省重點建設十大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井岡山「革命搖籃」景區,南昌「英雄之城」景區,瑞金「紅色故都」景區,安源「工運搖籃」景區,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弋陽方誌敏革命紀念館,新建「小平小道」,於都「長征始發地」景區,永新三灣改編舊址,萍鄉、銅鼓、修水秋收起義紀念地景區。十個重點景區作為江西紅色旅遊發展的重點產品和紅色旅遊線路組合的主要部分,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給予適當傾斜。
滿意請採納

8. 如何解決古城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歷史文化遺產的界定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生存環境所受到污染與損害已經觸目驚心。人類的生存環境,除了直接面臨著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的自然生態的威脅外,還存在著與此密切相關的社會、經濟和科技等能否持續發展的問題。作為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現代旅遊與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和與此相對應的以商業經濟利益為驅動力的旅遊資源開發給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遺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以致旅遊和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世人普遍關注的焦點。
為了使物質文明的進步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為了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於1972年倡導並締結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並建立了《世界遺產名錄》。根據公約規定締約國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由締約國申報,經世界遺產中心組織權威專家考察、評估,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最後經公約締約國大會投票通過並列人《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稱為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種類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屬於以下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們留給我們的,是古代的東西,是經歷了百千萬年而至今仍在的東西,是沒有備份,獨一無二的。正是這獨特性和唯一性決定了歷史文化遺產應該以保護為主。
我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於次年開始申報世界遺產。1999年lO月29日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至28年7月,我國已有37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5項,自然遺產7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文化景觀1項,成為了全世界共有的財產。在我國還有許許多多正在申報和未提級申報的歷史文化遺產,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典型的歷史性、民族性和藝術性特點,日益受到旅遊者的青睞,成為寶貴的人文旅遊資源,同樣需要我們進行保護。
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
歷史文化遺產是千百年悠久歷史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體。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雲南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這個地方得到了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反之,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人類歷史發展有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人類或民族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從漫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歷史遺存豐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研究人類發展歷史,喻古明今,有利於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
2.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意義。在歷史科學研究進程中人們發現,歷史古城、古建築、構築物等有很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我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公元581__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518年),距今已有14年的歷史。橋長64.4米,跨徑37.2米,橋高7.23米,14年的歷史,趙州橋經歷了1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所以它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跨徑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此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奇跡,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誠然,也有很多歷史文化遺產人們還不清楚其科學原理,需要我們去探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發展旅遊經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正是這些人類前進中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尤其是旅遊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對之加強保護,有利於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歷史文化遺產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
旅遊活動的客體是旅遊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經濟的發展,要依託於旅遊資源,除大自然賦予的自然旅遊資源外,更離不開人文旅遊資源。中國5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而迷人,它吸引著無數的中國人,更讓外國人嚮往,這些都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遊憩、觀光、獲得美的享受、獲得相關歷史知識的重要場所。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馬俑及眾多明清皇家陵寢等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小小的周庄,年旅遊收入達2億元。可見,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旅遊的客體就會存在。
(2)用經濟價值去直觀地表現人類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於更好地發展旅遊經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旅遊業所帶來的收益不斷提高,旅遊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增長。我國人文歷史文化旅遊的潛力很大。保護好這部分旅遊資源,能更快地發展旅遊經濟。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能提升旅遊資產的價值,可持續發展旅遊經濟。歷史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旅遊資產。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旅遊資產價值。歷史文化遺產是全國乃至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在於供世人觀賞、研究與利用,所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得好的地方,旅遊業就發展得好,旅遊資產價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平遙古城、周庄古鎮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得好,其旅遊資產價值提升的快,有利於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能帶動本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
4.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品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發展的。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激情、奮勇向上的民族,有著豐富燦爛的文化和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和激勵力,中國擁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3O項,居世界領先地位。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對於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對於提高國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強民族自尊,激發愛國主義熱情,提高國家文化形象,豐富世界文化寶庫都有極大作用。文化是進步的動力,是歷史的積淀。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留存並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全球《2l世紀議程》指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功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被重視。在多年的經濟發展的進程中,由於文化價值觀的不斷變化,很多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上世紀幾次大規模建設,使許多傳統歷史文化遺產遭到摧殘和破壞,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加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也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展不利,存在很多問題。
三、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難達共識。雖然社會總體上
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和保護意義的認識不斷提升,但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人群的價值取向,審美取向存在差異,導致認識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銳對立。如在城市建設中對一些古跡遺址的去留問題上,在一些已經消失的歷史文化景觀要不要新建的問題上意見相左。這種狀況導致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許多問題因為缺乏共識而難以處理。
2.歷史文化遺產家底不清。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碰到歷史文化遺產時,講不清道不明,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本沒有調查、登記,更談不上公布文保單位及對其進行合理規劃。 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3.「建設性破壞」現象嚴重,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處理不當。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少地區只顧單純的經濟開發,只顧規模的擴張,而忽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被毀程度令人堪憂。尤其在一些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許多歷史傳統街區和歷史建築遭到破壞。襄樊宋城牆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遵義會議會址周圍的歷史建築一拆而光。城市要發展,舊城要更新,勢必要拆遷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歷史使用價值的老建築。時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樣協調好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關系?我們不能為了開發商的需要,為了出賣土地,籌集資金,把一些古建築和一些有歷史意義的遺跡毀掉。
有的地方在開發旅遊資源過程中,片面追求旅遊經濟效益,造成歷史文化遺產嚴重破壞。一是為了迎合旅遊熱,不惜以拆毀傳統歷史街區為代價,而後又製造出了乃至異地開發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淪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執法不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多管齊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為什麼許多重要的文化遺產,許多地區領導,甚至最基層的領導一句話就能化為烏有。就是因為沒有明確具體的法律條文來管理,而是權大於法。
5.保護資金的匱乏,專業人才、技術的匱缺,直接影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由於沒有專項的保護資金,許多歷史文化遺產處於自然消亡狀態。尤其是貧困地區,文物專業幹部僅一、二個人,連日常開支都很難保證。缺少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保護人才隊伍,同時缺少過硬的保護技術,何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呢?
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1.積極宣傳,更新觀念,加強全民保護意識。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各級政府和每個市民的神聖職責。政府要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和保護力度,同時要廣泛發動群眾,讓每個公民都能自覺珍惜愛護文物,並且要加強輿論監督,有了群眾支持和輿論支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有了強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強大的。
2.提高全民素質與法律保護並行。上世紀7年代末8年代初,長城旅遊剛剛興起時,各個長城景區普遍遭遇了一次「毀容」高峰。從八達嶺瓮城西門登上長城,分別沿南北兩側依山而上的長城邊走邊觀察,看到這段3多米的長城上,凡遊人伸手能及之處,幾乎都被刻上了各種各樣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鮮文,以及難以辨認的字詞,刻得密密麻麻。這些字不僅破壞了長城的歷史面貌,有的字深達半厘米,已傷及牆體。長城乃中華民族的象徵,此舉嚴重破壞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國長城學會與八達嶺長城管理委員會聯合發起的去除長城牆體字跡方案徵集活動,消息公布後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各界紛紛為長城保護獻計獻策。近十多年來,隨著遊客素質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強,刻字破壞行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遺產不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規來保護,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來保護。對於嚴重損毀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行為應規定為犯罪,應給予刑事處理。
3.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的關系,保護是前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旅遊資源開發,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遊資源,是旅遊活動離不開的客體。一旦被破壞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談不上長遠的開發和利用。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絕不能對開發急功近利。在保護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國家相應的保護法規之外,還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到與自身環境、條件相符合的辦法。多借鑒浙江蘭溪的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還可以對實物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實施限人限時地開放參觀,西藏布達拉宮就是這樣的。甚至可以不對外開放,只對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開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一種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旅遊資源,這些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會日益增加。我們應當高度重視所擁有的寶貴資源,要意識到這些資源是潛在的、不斷升值的資本,要從長遠角度來看待。即使當下受條件所限無法立即進行開發,也要積極予以保護,可利用其他產業先行發展,待時機適當的時候,再將其寶貴的文化價值予以轉換。
4.摸清家底,搞好保護規劃。去中原地區旅遊,當地人會自豪的對你說:「你拿把鍬,隨意挖幾下,就有可能發現寶貝」。雖然是笑談,但還能反映出因文化積淀深厚,本地人引以為豪的心態。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提示我們對祖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要心中有數,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於規劃和保護。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應積極修整並恢復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環境。但要處理好個性文化與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關系。現在有些歷史文化名城,商業氛圍越來越濃,而文化氛圍卻日益淡化。麗江古城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古城保護得不錯,但古城內一個商店接一個商店,文化氛圍不濃,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這是令人遺憾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護城市的全部,它的保護范圍、內容與要求要通過城市規劃來細致確定。關鍵在於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新建築和老建築的關系,新舊建築之間在風格、色調上相協調,使整體格局達到和諧,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嚴格控制文化遺產保護區、歷史街區內的空間過量的不適當的經濟開發、旅遊開發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點建設。
改善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缺乏妥善協調。在保護文化遺產中平遙地方政府採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護規劃;第二,實施古城居民搬遷工程;第三,全面加強古城基礎設施建設等,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5.借鑒國外先進保護經驗,加強保護進程。借鑒國外「保護古城,建設新城」的成功經驗,把有價值的傳統街、巷和古村落進行整體保護,再另外開發新區,避免城市化進程中「建設性的破壞」。對該保護的傳統街區則進行環境整治,保持立面原貌,更新室內配套設施,改善人們的居住質量,滿足人們對現代生活品質的需求。
6.加強資金投入。國家每年拿出2萬元用於歷史文化遺產中名城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遭受地震時,國際上也給了相當數量的捐助。全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資金是缺口,國際、國家支援能力勢必有限,這就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好遺產本身,從旅遊收入中拿出相當部分,加強自養,爭取良性循環。

9. 旅遊業發展為了其可持續性發展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加強區域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要加強旅遊資源的培育與養護,在旅遊資源中,有些是不可再生的,有些是可再生的。目前,在區域旅遊發展中,受到威脅最大的不是不可再生旅遊資源, 而是那些可再生資源,如森林、草地和動物資源。區域旅遊資源能否滿足區域旅遊發展的需要,不 僅取決於區域旅遊資源的供給,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類如何利用和保護。

第二,走生態旅遊之路。生態旅遊要求經營者和遊客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培養環境意識和對自然的熱愛,盡量減少旅遊活動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干擾和侵襲。同時還要通過旅遊活動的開展,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到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動中,實現旅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第三,利用旅遊產業政策為保障,依靠科學技術做支撐,著力構建我國區域旅遊適宜的開發和經營模式。建立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體系,吸納當地社區參與,加強遊客管理,進行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教育,建立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專家規劃和指導的輔助系統。

第四,借鑒歐美國家公園管理規制,樹立我國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聯動機制體制典範。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的目標,該目標是在充分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具有戰略預見性和長遠指導意義。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