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陝北鄉鎮旅遊發展簡介

陝北鄉鎮旅遊發展簡介

發布時間: 2021-02-08 02:15:35

A. 關市鄉的鄉鎮簡介

關市鄉位於湖南省衡陽縣西部,面積84平方公里,轄46個村民委員會,457個村民小組,版1個居委會,權現有人口5.13萬人。關市鄉共有耕地面積2200公頃。2004年工農來生產總值1.5億。建國初,關市鄉屬長樂鄉,後衡陽縣第四區,1995年把原匯水、關市、雙溪三鄉合並為關市鄉。農產品以稻穀為主,農副產品有黃花菜、柑桔、草席、黃豆、花生、牲豬、鮮魚、茶葉、竹扇、棕刷、茹粉條等。關市鄉資源豐富,礦產品關市儲量大,礦產業和加工業較發達。有鉛鋅、硫鐵石、花崗麻石、石英砂。關市鄉交通便利,公路連接邵東、祁東、祁陽,村村通公路,電話、電視已普及。關市位於衡、邵、祁三縣交界地。 關市鄉有中學三所,小學23所,在校學生每年8000多人,教育質量一直是衡陽縣排名前列。關市鄉有衛生院3個,醫療設備齊全;醫療點50多個,就醫看病方便。2006年鄉衛生院擴建已納入縣政府規劃。旅遊資源開發大有潛力,人文環境較好]關帝廟在衡、邵、祁三縣享有盛名,2007年經省佛教協會批準的關帝廟石獅嶺已重新修繕。

B. 陝西榆林簡介

榆林,古稱「上郡」,始於春秋戰國,興於明清,明朝九邊重鎮「延綏鎮「(又稱榆林鎮)駐地,康熙皇帝賜「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美譽,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實屬罕見,這也是榆林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標志。

榆林位於中國陝西省的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東臨黃河與山西省隔河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南接延安,北與鄂爾多斯相連,系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轄2個區、1個縣級市、9個縣,常住人口340.33萬(2017年),全市戶籍人口385.04萬(2017年)。是陝西雜糧的主產區。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陝甘寧氣田。

(2)陝北鄉鎮旅遊發展簡介擴展閱讀:

主要特點:

一是資源優勢突出。

全市已發現8大類48種礦產,潛在價值超過46萬億元人民幣,特別是煤、氣、油、鹽資源富集一地,組合配置好,國內外罕見,開發潛力巨大。煤炭預測儲量2800億噸,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天然氣預測儲量6萬億立方米,是迄今我國陸上探明最大整裝氣田的核心組成部分。岩鹽預測儲量6萬億噸,約佔全國已探明總量的26%。石油預測儲量10億噸,是陝甘寧油氣田的核心組成部分。

二是人文優勢獨特。

歷史上,榆林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為晉,戰國歸魏,秦統一六國後為上郡地,唐及五代時設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道管轄,素有「九邊重鎮」之稱。

榆林城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古跡有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大夏國都統萬城遺址,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建築群白雲山道觀,陝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紅石峽,李自成行宮,陝西最大的內陸湖泊紅鹼淖等。

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我市8個縣30個村莊戰斗生活過。

三是區位優勢明顯。

榆林地處中西部結合地帶,位於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之處,承接東西南北。西包鐵路復線、太中銀鐵路和青銀、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車,榆陽4C級機場建成投運。

高速公路總里程居全省首位,鐵路總里程達到1021公里,開通了至北京、烏魯木齊等城市的列車和上海、昆明等20條航線26個通航點。

C. 漢中旅遊業發展的歷史簡介

近年來,漢中市狠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品位逐步提高。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城市化進程緩慢,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臟亂差現象普遍,旅遊服務設施不完善,市民城市意識、文明意識不強。這種狀況損害了全市對外開放形象,影響著現代化建設進程。如何改變這種局面?2005年11月,漢中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審時度勢,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和全局高度出發,做出了舉全市之力,用3年時間把漢中創建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省級衛生城市的重大決策。2005年11月23日,市黨政隆重召開全市雙創工作動員大會,號召廣大幹部群眾統一思想,集中力量,扎實推進「雙創」工作,確保實現預期目標。動員大會之後,萬余名機關幹部和各界群眾走上街頭清理生活垃圾,從而拉開了雙創活動的帷幕。

首先圍繞「雙創」目標,完善創建工作方案和運行機制。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田傑、市長趙樂秦為正副指揮的雙創指揮部,抽調25名工作人員集中辦公,制定了創優、創衛及城建管理、宣傳教育、效能督察、文秘綜合6個工作方案,形成了管理規范的工作機制。還分別成立了漢中市城市綜合執法局和旅遊執法稽查大隊,恢復了市愛衛辦,明確了編制和工作職能,為強化旅遊、衛生及城市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與12個縣區、106個部門單位簽訂了目標責任書,逐級分解創建任務,層層簽訂責任書,把責任落實到部門、單位和個人,初步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創建責任機制。各縣區、各部門和單位相繼制定了創建實施方案和各專項工作方案,明確任務,夯實責任,完善了創建工作機制。在全市創優、中心城區創衛的同時,南鄭、城固、寧強、略陽縣制定了鞏固省級衛生縣城的措施,勉縣、西鄉、鎮巴、佛坪縣結合實際提出了創建省級衛生縣城的目標,全市形成了市縣聯創、創優與創衛相互促進的工作局面。

同時,深入發動,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始終堅持把宣傳教育作為貫穿雙創全過程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將新聞媒體與社會宣傳相結合,充分調動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動員社會一切力量參與和支持雙創。全市各新聞媒體分別開辟了「雙創」動態、「雙創」大家談、記者觀察等欄目,每天不間斷地刊登各類創建工作最新動態;對破壞公物、佔道經營、行人文明意識差的行為進行曝光,利用領導訪談、電視評論、編後語等多種方式,開展了一些深度報道,營造了濃厚的「雙創」氛圍。並強化相關知識宣傳,邀請中省創優、創衛專家為市委中心學習組進行專題輔導;邀請省旅遊局專家舉辦了創優專題培訓班,組織編印《雙創幹部知識手冊》、《雙創市民知識讀本》等。還採取懸掛橫幅、張貼標語、辦板報、製作專題片、牆體廣告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雙創宣傳,進一步增強了創建工作氛圍,廣大市民支持雙創、參與雙創的意識基本形成。

以廣大群眾普遍關注的市容環境衛生為抓手,扎實開展機關環境衛生整治。市、縣區分別組織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職工和中小學生開展義務勞動,對城區街頭生活垃圾、衛生死角和臟、亂、差現象進行了集中整治。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等機關多次組織幹部職工進行衛生大掃除,加強環境衛生的整治和管理,使機關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並啟動城市整容工程。市區多次研究整容工程,籌措經費,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整治范圍和標准,把任務細化分解成31個小項,分別落實到相關部門、責任單位。截至目前,興漢路、天台路、人民路完成了綠化帶改造任務;更換維修了南大街、石馬路、北大街等主要街道的路燈、燈箱,提高了亮燈率。道路改造全線竣工,重點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天漢大道、石馬立交、江南西路景觀綠化帶相繼完工。先後開展了旅遊市場秩序、交通秩序、佔道經營、建築立面和樓頂、拆除違章建築和到期臨時建築、門店牌匾和戶外廣告、社區居民小區環境衛生等涉及創優、創衛8個專項整治,使中心城區環境衛生狀況得到好轉。

旅遊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增強,褒河森林公園、漢中奇石園等景點相繼建成並對遊客開放;武侯墓、石門、五龍洞等景區開展了旅遊區質量等級評定;南湖環湖路、武侯祠生態停車場、紫柏山生態旅遊道路已建成;拜將壇擴建、川陝革命紀念館、五龍洞森林公園開發等一批項目建設正在加緊施工。旅遊市場專項整治全面展開,公共信息標識建設步伐加快,旅遊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組織相關縣區、單位參加了第十屆西洽會旅遊展、「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展和2006年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舉辦了武侯墓清明文化旅遊節、西鄉茶葉節、漢台牡丹節、紫柏山登山暨棧道漂流節,開辦了景區A級創建、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和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班,組織了旅遊風光攝影大賽等一系列宣傳促銷活動,編制了《漢中人手冊》、漢中旅遊導游交通圖,在賓館、車站、飯店設置了導游圖,使旅遊產業形象不斷提升。去年「十一」黃金周,全市共接待遊客28.5萬人次,旅遊收入498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8%和116%。

市雙創指揮部始終把效能督察作為創建工作的一項重要保障措施,結合創建實際,市委、市政府下發了《漢中市雙創目標責任考核管理辦法》等12個制度、辦法和措施,使雙創任務和工作責任落到實處。指揮部領導先後14次帶領各工作機構和相關部門,對環境衛生、市政交通、旅遊開發、城市整容工程等方面的工作督導檢查,針對存在問題,及時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圍繞階段任務、專項整治工作和市民反映的突出問題,採取明查暗訪、跟蹤察效的辦法,深入縣區、部門和單位督導檢查,對存在問題及時下發《督辦通知書》及《督查通報》,對階段和時段工作任務完成情況認真進行了考核驗收。先後兩次組織19個成員單位30多名幹部,分5個工作組,由市級領導帶隊,對118個雙創責任單位創建工作進行了全面的檢查驗收和量化考評,有力推動了創建工作的深入開展。

目前,全市正在繼續深入開展佔道經營、臨街建築立面和樓頂、拆除違章建築和到期的臨時建築、臨街門店牌匾和戶外廣告、社區居民小區環境衛生、道路交通秩序、旅遊市場和城市整容8個專項整治。漢中這座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正日趨煥發出新的魅力。

D. 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歷程

近年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遊客前來我國旅遊的動機,雖名目繁多,但仍可以發現其中的一個重要熱點,即是仰慕中國悠久的游牧、農耕文明史以及圍繞此而產生的不勝枚舉的名勝古跡。他們認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詩意綿綿、古樸淳厚的田園之美,以滿足其反樸歸真的願望的「回歸自然」的旅遊意向應首推中國。由此,我們應認識到,鄉村景觀,是一種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自然與人文並蓄的特色。這是自然和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賦予我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國旅遊事業建設若沒有如此豐富的田園風光極濃的資源,簡直難以想像能吸引國內外如此眾多的遊客。因此,筆者認為,鄉村旅遊資源堪稱我國旅遊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潛在的優勢不容忽視。旅遊界的有識之士應該對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引起足夠重視。

一、開發鄉村旅遊資源的意義

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是我國旅遊事業不斷發展及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幾點現實意義:

1.豐富了我國旅遊資源。鄉村有著豐富的、天然的旅遊資源,如森林公園、奇峰異嶺、河流水庫、牧場冰山、農村風光,自然保護區、多民族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名勝古跡,無數的地方性土特產品和美術工藝品寓於民間。蘇州是我國主要的旅遊城市,以「東方的威尼斯」而著稱世界,蘇州周圍的江南水鄉,河網縱橫,稻浪千重,新型樓式農居排排矗立,古代民居古跡散布鄉間,鄉情濃郁的吳歌依語,鄉韻十足的吳女綉袋等,使蘇州古城顯得更加迷人。失去這鄉村景觀的烘托,蘇州城將大失光彩。可以講,在蘇州的旅遊業中,鄉村是構成整個吳文化的宏大的地理背景,是發展旅遊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使蘇州旅遊更具有魅力。

2.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疏散遊客。鄉村地域廣大,景點分布不擁擠,旅遊活動空間大,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條件。目前,我國許多旅遊城市已出現「人滿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蘇州等旅遊熱點情況更為突出,蘇州旅遊高峰時,每日遊客已逾25萬多人次,一些名園如拙政園、留園、西園等遊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間猶如進入擁擠的商場。西安的兵馬俑館、北京故宮、頤和園、杭州靈隱寺、西湖等處情況亦然。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筆者認為發展這些地區鄉村旅遊堪為良方妙策。鄉村的遊客容量比較大,如能巧妙利用當地獨特的旅遊環境,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勢必能吸引城市遊客,減緩旅遊熱點城市的人口壓力。如浙江富陽的「農家樂」,新安江的「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項目,以及北京市郊利用廣闊的塞上草原發展草原旅遊,使遊客通過旅遊領略到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莽原意境,富有強烈的吸引力,值得借鑒。

3. 為振興農村經濟開辟了新途徑。旅遊業號稱「無煙工業」,是創匯的主要渠道之一。當前,由於經濟改革不斷深化,以及環境保護的形勢要求,有相當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鄉鎮企業要撤銷或調整,當地的經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發展鄉村旅遊,可以開發一處景區,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加速農民致富的步伐。在旅遊開發條件比較好的一些鄉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有特色的農村資源來發展鄉村旅遊業,將對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改善環境產生重要作用。

4. 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旅遊業本身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發展鄉村旅遊業需要有「一條龍」的服務設施。不但需要有諸如導游、管理人員、服務人貝外,還需要有賓館、旅社、飲食服務、商場、旅遊交通、文化設施等與之配套,這就為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多地少,勞動力過剩,發展鄉村旅遊可解決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5. 發展鄉村旅遊業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系統各個部門都會產生促進作用,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會帶來可觀的效益。如鄉村旅遊可以使與之有關的食品、日用品、旅遊商品、工藝品等鄉鎮工業得到發展;可以促進商品交換、商業繁榮、市場活躍;可以促進交通事業的發展,使閉塞的鄉村對外開放,經濟搞活;可以刺激當地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為旅遊服務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等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可以促進鄉村的建議,改善鄉村的環境等;有利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農村旅遊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不僅可以美化和改善環境,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湧入,這種廣泛的人際交流,會使人們的觀念,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它會逐漸改變農村舊有的生活習性,美化人們的語言、心靈,更新人們的觀念;鍛煉和培育起一批旅遊業經營和服務的人才。總之,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其產生的社會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層次的,對所在地區整個社會綜合體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二、我國鄉村旅遊資源的內容及特色

我國鄉村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 各具特色的鄉村自然風光。由於鄉村所處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國的鄉村具有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山鄉雲纏霧繞,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鄉平疇沃野、水網交錯,棉海稻浪菜花飄香;海鄉依陸臨海、海闊天高,陽光海浪沙灘迷人;內蒙古草原的牧鄉,地勢坦盪,羊群如雲;大小興安嶺的林鄉,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氣魄宏大……另外,我國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在鄉村自然景觀表現上亦更加豐富,如廣東、四川盆地的蔗鄉,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的果鄉,長江中、下游的竹鄉,江、浙、皖、閩的茶鄉,華北平原的棉鄉,新疆吐魯番的瓜果之鄉等無不以其鄉村風光的獨特魅力吸引著中外遊人。

2. 豐富多彩的鄉村風俗民情。我國民族眾多;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懸殊,各地鄉村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宗教信仰、經濟狀況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國有56個民族,如雲南的傣鄉、貴州的苗鄉、廣西的壯鄉、湖南的瑤鄉、海南的黎鄉、新疆的維鄉、浙江的畲鄉、西藏的藏鄉等都具有引人入勝的民俗風情景觀。這些少數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熱情奔放、或含蓄內在,或以種植為主,或以游牧為生,或過著原始的漁獵採集生活,或以獨特的生活習慣世代繁衍生存。這些為旅遊者深入領略中華風情,探索人類社會的進化歷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源泉。再以盛行於我國鄉村傳統的節日為例,漢族有春節、元霄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重陽節,藏族有浴佛節、雪頓節,苗族有「趕秋」,彝族有火把節,壯族有歌墟,傣族有潑水節;伊斯蘭教有開端節、古爾邦節等,五彩紛呈,令人神往。傳統的雲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潑水節,貴陽苗族四月八,內蒙古蒙族的「那達慕」,麗江的龍王廟會等都是深受中外遊客歡迎的鄉村民情風俗旅遊資源。另外,盛行於我國農村的游春踏青、龍舟競渡、摔跤、賽馬、射箭、鬥牛、盪鞦韆、趕歌、阿西跳月等各種民俗活動都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3. 充滿情趣的鄉土文化藝術。我國的鄉土文化藝術古老、朴實、神奇,深受中外遊人的歡迎。如盛行於我國鄉村的舞龍燈、舞獅子,陝北農村的大秧歌,東北的二人轉,西南的蘆笙盛會,廣西的「唱哈」會,里下河水鄉的「盪湖船」等膾炙人口。我國廣大鄉村出產的各種民間工藝品倍受遊客的青睞,如天津鄉間的楊柳青年畫、濰坊年畫,貴州的臘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邊,以及各種刺綉、草編、竹編、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無不因其濃郁的鄉土特色而深受遊人歡迎。我國鄉村自古以來流傳有各種史詩、神話、傳說、故事、笑話、軼聞,引人入勝,耐人回味。流傳於雲南民間的阿詩瑪、壯鄉的劉三姐、內蒙古草原上的江格爾、蘇南水鄉的沈七哥,都能使遊客聽之動情,如醉如痴。另外,鄉村烹食風味獨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聞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稱,內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氣撲鼻,這些鄉村烹飪文化對廣大的外國旅遊者尤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4. 風格迥異的鄉村民居建築。鄉村民居建築,不但能給遊人以奇趣,而且還可為遊客提借憩息的場所。不同風格的民居,給遊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於受地形、氣候、建築材料、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鄉村民居可謂千姿百態,風格迥異。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內蒙古草原上的氈包,喀什鄉村的「阿以旺」,雲南農村的「干闌」,苗鄉的「吊腳樓」,納西族的「井干」,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北林區的板屋等可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使遊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國鄉村中還有眾多古代民居與建築,如安徽黔縣西遞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棟宇鱗次,布局精巧,磚石木雕琳琅滿目,堪稱鄉村古代民居之寶庫,具有很大的旅遊開發價值。我國農村還有許多古代工程、古老莊院、橋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縱貫蘇北江淮之間的古邗溝為吳王夫差所開,沿河阡陌縱橫、風車搖轉、相映成趣;四川秦漢時所辟的蜀道,穿行於川北山鄉崇嶺,廣植松柏,稱「翠雲廊」,壯觀而幽美;廣西侗鄉有一風雨橋,橋上建亭,形態奇特,也是鄉民貿易聚會之所,富有民族特色,為侗鄉一勝景。這些民居與鄉村建築等體現了當地的文化藝術特點,鄉韻無窮,令人叫絕。

5. 富有特色的鄉村傳統勞作。鄉村傳統勞作是鄉村人文景觀中精彩的一筆,尤其是在邊遠偏僻的鄉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勞動方式,有些地區甚至還處於原始勞作階段。正因為如此,它們會使當今現代文明影響下的旅遊者產生新奇感,並為之吸引。這些勞作諸如水車灌溉、驢馬拉磨、老牛碾谷、木機織布、手推小車、石臼舂米、漁鷹捕魚、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趕鴨群、牧牛羊等等,充滿了生活氣息,富有詩情畫意,使人陶醉留連。

三、發展鄉村旅遊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鄉村旅遊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問題是怎樣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目前存在的問題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人們在思想觀念上還沒有把它作為一門新興產業而加以重視起來。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盡管鄉村旅遊業伴隨著整個旅遊事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但在農村經濟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廣泛地為人們所認識。特別是那些農村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有的尚未開發,有的雖開發了,但缺乏加強領導,管理機構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缺乏宏觀指導,目前還停留在低層次的發展階段,巨大潛力遠未開發出來。

2. 鄉村旅遊資源雖有良好基礎,但在一個縣的范圍內,還缺乏一個整體的規劃。如縣內鄉村旅遊資源,應如何發展?投資估算和經濟效益預測如何?資金如何籌集?

3. 鄉村旅遊資源與當地鄉村經濟建設的關系、以及與市、縣旅遊部門的協調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如發展鄉村旅遊業必需同時發展旅遊交通,旅遊賓館、旅遊餐廳、旅遊通訊以及解決水、電供應等。又如鄉村旅遊業開發起來後,如何與當地市、縣旅遊部門合作,旅遊網路,做到城鄉結合,點線結合,組成最佳的旅遊線路,以吸引廣大遊客。

4. 鄉村旅遊業政策尚未配套。如保護政策、投資開發政策、信貸政策、經濟扶持政策、稅收政策、鼓勵外商投資開發政策等。

5. 目前鄉村旅遊業服務隊伍數量少、素質低,如何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旅遊服務,也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6. 缺乏商品意識。目前國內外發展旅遊業,其重大意義已遠遠超過了旅遊業本身,而是「旅遊搭台,經貿唱戲」。而我國大多數鄉村旅遊景點都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尤其是對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開發不夠。

四、開發我國鄉村旅遊業的構想

鄉村旅遊業是一項新的產業,必要制訂一整套發展計劃,包括長遠規劃和近期組織實施計劃。從長遠規劃來看,主題是大產業意識,把鄉村旅遊業與鄉鎮企業同等對待,也可積極引進外資,興建一批度假村,參與國際旅遊競爭。從近期組織實施計劃來看主要是各地旅遊決策者及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鄉村旅遊業,因地制宜,立足創新,循序漸進,辦出特色。在全盤籌劃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措施:

1. 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開發鄉村旅遊業,首先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首先必須領導重視。在鄉村旅遊資源豐富並具特色的地方,當地政府要把興辦鄉村旅遊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2. 因地制宜,重點建設鄉村旅遊基礎。目前,我國鄉村旅遊仍處於起步階段,全面開發是不可能的,應該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在旅遊資源質量高,交通運輸條件好、經濟基礎比較好、旅遊熱點附近的鄉村應加速旅遊業的發展,重點開發有特色的鄉村旅遊項目,建設風格獨具的鄉村旅遊基地。

3. 因陋就簡,合理開發鄉村旅遊資源。發展鄉村旅遊,資金來源是個關鍵。因此,廣開財源、廣集財路十分重要。但是,發展鄉村旅遊決不能東施效顰,與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錢鋪路。筆者認為,「土」才是鄉村旅遊魅力所在。應該因陋就簡,就土避洋,合理開發鄉村旅遊資源。以旅遊旅館為例,可利用鄉村民居形式,以現代生活設備為內飾,與自然融為一體,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客店,平原水鄉的草屋茅舍,山中古寨,林間幽禪、草原穹幕等都可利用作為旅館。在湖盪水網地區,亦可憩息於船樓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新蓮、采鮮藕等,耗資不多,受益可觀。在鄉村旅遊點的開發建設中、亦應以土為本,避免與城市旅遊點雷同,如草堂竹亭,竹柵欄、草徑石道、獨木小橋等都可體現鄉村風貌。

4.注重特色,精心設計鄉村旅遊項目。旅遊開發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應揚長避短,充分表現和突出自我特色,這是旅遊活動能否吸引遊客的保證,也是旅遊經濟的生命所在。在設計鄉村旅遊線路及組織旅遊活動中,應將其放在首位。鄉村旅遊資源的特色主要是在鄉村文化景觀上體現出來,在旅遊線路的規劃中應將這些內容作為重點。如無錫市根據江南水鄉風光和農家生活風情的特色,精心設計了鄉村民俗旅遊,讓旅遊者深入農村鄉間,觀賞水鄉畫境,體驗民情風俗,參觀村莊田園、耕作收割、養雞放鴨,節日歡慶等一切勞動生活,並讓遊客食宿農家、穿街走巷、市場,與農家座談,親自操作古老傳統的農具,與農民到田間一起勞動等鄉村生活,這一旅遊活動倍受日本和美國等國外遊客的歡迎。

5. 加強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問題,從吃來說主要是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業;從住來說雖然沒有必要搞星級酒店,但必須保持衛生、舒適,並解決洗澡等問題,最好是興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價低廉的庄園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間草房」等;從行來說,鄉村旅遊的交通工具應有別於飛機、火車等大型交通工具。它應該適應當地自然的環境具備的靈活輕便的特色,它的設主應與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結合起來,使之為旅遊活動增添色彩。

6. 加強旅遊產品的開發,重視鄉村旅遊資源的保護。旅遊產品的開發是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旅遊產品大多是一些無污染的輕工產品和手工藝品以及土特產品。因此大力發展旅遊產品能把發展鄉鎮企業與發展旅遊業有機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但由於廣大鄉村農民對旅遊資源的價值認識不高,保護環境意識較低,使我國許多地區鄉村旅遊資源破壞嚴重。提高認識,廣泛宣傳,加強鄉村旅遊資源保護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多年來,古建築、古跡失修,森林的砍伐、圍湖造田、獵殺動物等人為破壞,嚴重破壞了鄉村旅遊資源,甚至使許多景觀瀕於絕境。由於現代耕作技術的發展,一些傳統的古老的農具、耕作方式已成為鳳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保護,將會使鄉村旅遊資源逐漸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旅遊業是改革開放以後全面發展起來的

E. 鸞山鎮的鄉鎮簡介:

據清同治《攸縣志》記載:「此地一山獨聳,如鸞起舞,故名鸞山」。鸞山之名始見於北宋,宋徵宗上朝,問大學士攸人彭天益攸邑風景如何,答曰「鸞山配鳳嶺,金水繞銀坑」。
鸞山鎮地處攸縣東部山區,與本省茶陵縣和江西省蓮花縣交界,耕地面積21143.5畝,林地面積27萬畝,其中竹林面積7萬畝。下轄15個村、1個社區,162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27587人,其中農業人口25830人,總勞動力15088人,外出務工人員3848人。全鎮現有煤炭企業24個,鐵礦企業14個,選礦廠13個,石料礦10個,農產品加工性企業5個,旅遊企業3個。是攸縣的資源重鎮、林業大鎮和旅遊名鎮。境內的旅遊景點豐富獨特,有白龍洞、仙人橋、仙境樂園等自然景觀,有紅豆杉、方竹等森林景觀,有洪秀全紀念館、東沖兵工廠、南岸列寧室等歷史遺跡,鸞山鎮氣候宜人,是夏季避暑的理想場所,旅遊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8億元,增長27%,其中工業總產值24.6億元,農業總產值0.8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363.5萬元,增長1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2億元;完成招商引資65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1%,達到13200元。被評為2012年度株洲市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攸縣文明建設紅旗單位。
一、黨政辦工作職責:1、負責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工作情況的綜合,上傳下達、文書起草、檔案管理、信訪接待、機要保密、列印資料等工作;2、協調各部門關系,組織籌備各種會議,負責機關內務的各項管理;3、負責來客接待;4、負責機關辦公用品的添置計劃及配合財政做好機關物資的統一采購工作。
二、濟困維安辦工作職責:1、全面負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司法調解、法律服務、普法教育、來信來訪工作;2、負責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工作。
3、全面負責鎮民政、優撫、助學、解困、救助、安居工程建設等管理工作;三、城鄉同治辦工作職責:
1、農村衛生環境整治組織、指導、協調工作2、全面負責城鎮(含村級鎮)的規劃和管理工作;3、協助國土辦做好鎮區的土地儲備工作;4、負責旅遊開發和環境保護工作;5、負責鎮區道路建設和交通管理工作。
6、負責做好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四、國土資源辦工作職責:1、全面負責國土資源工作;2、負責做好非法鐵礦的打擊和整治工作;3、牽頭做好全鎮土地儲備和開發利用工作;
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工作職責:1、全面負責全鎮安全生產監督和管理工作;2、全面負責安全事故的協調和處理工作;3、協助做好火工產品的管理工作;4、協助做好非法鐵礦的打擊和整治工作。
六、人口與計劃生育辦工作職責:全面負責人口和計劃生育、計生協會等管理工作。
七、農業辦工作職責:1、全面負責農業、水利、畜牧、農技、農機、科技、統計、審計及村帳鎮代理等管理工作;2、負責鎮農業結構調整,積極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3、牽頭組織實施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工作。八、林業和產業辦工作職責:1、全面負責林業資源的保護、管理、利用和開發工作;2、負責產業和招商引資工作;3、協調處理各類林權糾紛。4、負責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
九、財貿辦工作職責:1、負責編制年度財政預算計劃,並嚴格執行機關財務管理制度;2、全面負責機關站辦和稅征站資金的監督,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的管理;3、嚴格執行機關物資統一采購和縣「六不準」的財經紀律;4、協助抓好項目爭收和外援資金的支持。

F. 如何利用陝北文化發展陝北旅遊業,具體舉例。

所謂陝北其實地理范圍包括的還是挺大的,但是就行政劃分而言卻只有延安市和榆林市兩個地級市! 在旅遊方面還是得把兩個地區分開來說!
延安:延安首先毋庸置疑的就是其紅色旅遊資源,這不用說誰都知道,延安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同時是我黨歷史上其重要的性不可估量的! 從在抗戰時建立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一直到解放戰爭勝利延安便一直就是以中共首都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所以其旅遊資源主要是紅色旅遊,說白了就是那些革命舊址!
例如:鳳凰山麓革命舊址
編輯本段楊家嶺革命舊址
棗園革命舊址
王家坪革命舊址
魯迅藝術文學舊址
吳旗鎮革命舊址
瓦窯堡革命舊址
保安革命舊址
洛川會議舊址
志丹縣毛主席舊居
王家灣革命舊址
陝甘寧邊區政府禮堂舊址
延安革命紀念館
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
延安南區合作社紀念館
「四、八」烈士陵園
民族英雄劉志丹烈士陵園
民族英雄謝子長烈士陵園
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
這個夠你喝一壺了吧! 還有再加上壺口瀑布啊這就很是得天獨厚了!

至於這個榆林這個已經有上千年歷史,而又充滿了濃厚的華夏文化底蘊的古城就應該發展這些了!
紅鹼淖
紅鹼淖位於爾林兔鎮東北角,總面積54平方公里,為陝西省最大的內陸湖。平均水深15—16米,最大深度20米,總水量為8.1億立方米。有札薩毫賴河、蟒蓋兔河等7條季節性河流注入湖。
紅石峽
紅石峽(溫盤峪)位於子房湖南,峪內夏日涼爽宜人,隆冬苔卉蒔草翠,故稱紅石峽。它集泉瀑溪潭澗諸景於一谷,融雄險奇幽諸美於一體,被風景園林專家稱贊為

G. 陝北古代史紀略的作品評價

周國祥:甘當歷史的「磚瓦匠」
《延安日報》記者 牛敏 2008年4月8日
核心提示:退休老幹部周國祥編寫的《陝北古代史記略》近日終於完稿。這部花費了周老8年心血的著作,以時間順延為軸心,全面記述了從遠古時期到清末各個朝代陝北地區政權機構設置與職官、軍事建制與職官、邊防設施建築、戰爭活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著名人物與墓葬遺址等綜合資料。
無意間與歷史結緣
今年61歲的周國祥,退休前曾擔任過市統計局副局長。一生與行政工作為伍的他,自己也沒想到竟在8年前與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
陝北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到處都蘊藏著神奇的故事。周國祥說,很多年前,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最喜歡聽那些老人講曾經發生在這里的故事和傳說,每次聽完,都要用孩子天真的思維獨自思考和回味很久。現在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傳說還不時地在腦海里縈繞。
2001年秋天,周國祥在看書的時候,無意間翻到張史傑編著的《陝北春秋》,在這本書里,他居然找到了許多小時候聽老人講過的歷史故事,忽然覺得特別親切。之後,他就刻意去翻閱和查找一些有關陝北歷史的史料,漸漸萌生了探尋陝北古代歷史的慾望。
通讀史料
8年行程兩萬多公里
半生從政,從不曾涉入史學的人要著手研究歷史,一開始,周國祥也被自己的決定嚇了一跳。
為了盡快使自己「入行」,從2002年春天開始,周國祥先後搜集了國家、陝西省、陝北三市(延安、榆林、銅川)二十六個縣區古今綜合和專業史志書籍,以及與陝北有關的其他史實資料共56部105冊,全力攻讀。
滿滿的一櫃子書,包括國家、陝西省、陝北三市的史,二十六個縣區、甚至某些個別鄉鎮的地方誌,關於陝北地區的專著通史,及針對如貨幣、文物等個別問題的專業研究類書籍,共56套,105冊。周國祥說,自己不敢誇口說每一本書都仔細地讀完了,但現在要問哪些資料需要在哪本書的哪個地方查找,絕對難不倒他。
開始搜集這些資料的時候,周國祥並沒有想好自己要怎樣去完成這件事,只是一邊看書,一邊摘抄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後來,隨著閱讀量的不斷增大,視野慢慢變得開闊起來,而且不再僅僅滿足於讀史和摘抄。
2002年10月,周國祥從朋友那裡借閱了一套國家文物普查資料,開始依照文物資料中顯示的信息,走訪位於陝北地區的各個歷史文化遺跡,進行實地勘察,現場拍攝。
那時候,周國祥還沒有退休。每次下鄉出差,順便察看一下當地的歷史文化遺跡,就成了他的必修課。但出差的機會畢竟有限,為了能盡量多的實地拍攝,周國祥常常會利用節假日,或獨自一人,或帶著老伴一起,按照史書的相關記載,四處尋找歷史遺跡。
這一跑,就是6年。6年中,周國祥先後察看了古代郡、州、府、縣、堡、寨、城垣,以及秦直道、長城等295處歷史遺跡,攀越了400餘個山頭,行程2.02萬公里,拍攝照片數千張,足跡遍布陝北的深溝大川。如今,只要一提起陝北,哪裡有古城遺址,哪裡有什麼文物,哪些是城,哪些是寨,哪些是驛站,周國祥如數家珍。
周國祥堅信:歷史這個東西,不能主觀臆想,必須有證明。編史的人應該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真正拿出東西。他把自己從史書上摘抄的資料與實地察看的結果進行了數次分解、篩選、整合,終於形成了凝聚著自己心血的82.5萬字的《陝北古代史記略》。
8年來,他始終保持著對追尋歷史的新鮮感,尤其讓他高興的是,他的這份堅持從來沒有遭到老伴和孩子們的反對。
革命史的輝煌
掩蓋了古陝北史的光芒
說到陝北,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革命聖地延安,想到紅色旅遊。以延安為中心的陝北,留在人們記憶里最深刻的歷史,恐怕要算從
1935年毛澤東到延安直到1948年離開的那13年。很少有人知道,陝北這片土地,在古代究竟是怎樣一片景象。
在一個鄉鎮察看古城遺址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讓周國祥很是震撼。當時他沿著一個村莊尋找史書上記載的一個古城舊址,當地人都很納悶,搞不懂他在找什麼,他向他們解釋這個村子原來是一座城,並把隱約可見的城牆輪廓指給他們看,然而人們卻十分懷疑地搖著頭說:「不可能的,我在這活了一輩子,從來都不知道,也沒聽上一輩人說過。」
「太令人痛心了。」周國祥說,「很多歷史文物、遺址就是這樣被人們在無知中毀壞的。」
其實,陝北的古代歷史是很輝煌的,周國祥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環境、民族特色鑄造了自身的輝煌。
自秦漢以來,陝北地區始終是華夏政權安全保障的第一邊防區,歷朝歷代,官府都用極大的氣力經營陝北。陝北又是一個多民族長期雜居的地區,因此可以說,陝北古代歷史,是一部捍衛華夏中央政權的邊防地區軍事史;是一部軍事活動支撐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史;是一部華夏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交流、相互滲透、揚長避短、共同發展的交融史;是一部人民群眾在艱難困苦中的奮勇抗爭史。
可是,很少有人去了解這些歷史,因為人們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革命聖地」的光環之上,把古代幾千年的歷史全部忽略了。我們知道,延安有很多展覽館、紀念館,可沒有一個跟古代歷史有關,也很少有人重視這一課題的研究和挖掘。
當然,13年的革命史的確輝煌,在全世界都是非常耀眼的,但我們還應該知道,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會在陝北戰斗13年,並最終奪取革命的勝利,這和陝北古代歷史的沉澱是分不開的。我們不能因為有了這13年的輝煌,就把以前的歷史遺忘得乾乾凈凈,這是很悲哀的事情。
陝北歷史研究又一成果
書稿寫成後,周國祥專門寫信給市政府作了匯報。市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很快成立了評審委員會,由市政協副主席、陝北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高長天擔任主審,對書稿進行了評審。
高長天在評委意見表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周國祥先生《陝北古代史記略》閱後,頗為感慨。一位行政部門的負責人,利用工作之餘,(特別是退休以後)殫盡竭力,輾轉奔波,翻檢大量歷史資料,踏勘幾乎所有值得關注的歷史遺存,其中歷程和心路的曲折及寒暑熬煎,令人感佩!
值得稱道的是,與此前已出版刊發的同類著作相比較,作者不是簡單的抄襲或體例與內容花樣的翻新,而是筆則筆,削則削,完全出自自己的籌劃、編排、取捨、創作,有其創新之處。
該書修訂後,可視為陝北歷史研究又一成果,對進一步深入研究該課題有著基礎性建設意義。
歷史的「磚瓦匠」
82.5萬字的手稿,厚厚的一摞,當周國祥小心翼翼地把它從書櫃里搬出來,放在桌子上的時候,那神情,那姿態,竟像是在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本書以時間順延為軸心,全面記述了從遠古時期到清末各個朝代陝北地區政權機構設置與職官、軍事建制與職官、邊防設施建築、戰爭活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著名人物與墓葬遺址等綜合資料,和一般的史書的寫法有些區別,類似於地方誌,又不完全是志,算是一個史志混合體。
周國祥自己說,因為不是專業出身,他當時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沒有特意計劃要把它編寫成什麼體例,只是想把陝北古代的歷史,按照一般人能接受的寫法串起來,形成一個較為通俗的歷史讀物。
「我充當的不過是一個磚瓦匠的角色而已。」周國祥笑著說。
「很多陝北人都說他熱愛陝北,就像所有人都說自己熱愛祖國一樣,可是為什麼熱愛?怎麼去熱愛?我們必須首先要對熱愛的對象有所了解,不僅要了解現在,還要了解過去,史志類書籍的編撰起的就是這個作用。」周國祥解釋說。
自從開始編寫《陝北古代史記略》以來,周國祥最大的願望就是陝北古代史也能像革命史一樣,在陝北這塊土地上得到普及。但目前看來,這個願望似乎還有些理想化,可他依然希望能通過自己所編撰的《陝北古代史記略》對陝北古代史給予更多的宣傳,讓所有的陝北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們曾經生活在怎樣沸騰的一片土地上。
(記者手記)因為熱愛
走進周國祥的書房,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書櫥里陳列整齊的滿滿一櫃子書。他的書櫥里除了史書,沒有其他。《陝北古代史記略》耗費了他8年心血,書櫥里陳列的史書都是8年來陪他一起編史的「老朋友」。
當他把厚厚的一摞手稿搬到我面前,又把8年來自己實地拍攝的照片分門別類地指給我看,並將深藏於其中的歷史故事一一講給我聽的時候,我始終在想一個問題:他做這一切,難道僅僅只是突發奇想的興趣?
周國祥說,他害怕陝北古代歷史漸漸被人遺忘,他擔心有一天很多民族化的東西找不到歷史淵源。這不由讓我記起艾青的一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周國祥不是專業的歷史研究者,卻時常表現出這樣的擔憂,那隻有一種解釋:因為熱愛。的確,因為熱愛,他才會對發生在這里的歷史故事好奇;因為熱愛,他才敢以「外行」的身份下定決心收集和編撰這段歷史;因為熱愛,他才會寒來暑往,足跡踏遍陝北的山山峁峁,一跑就是6年。
正如周國祥說的,很多陝北人都說自己熱愛陝北,就像所有人都說自己熱愛祖國一樣,可是為什麼熱愛?怎麼去熱愛?他其實是在以追尋歷史的形式熱愛著陝北,熱愛著這片神奇的土地。
(有話直說)挽救歷史是一種責任
說起陝北歷史,大多數陝北人只知道毛澤東在延安13年的革命史。而大多數外地人對延安的印象是只知道它是遠近聞名的革命聖地,著名的紅色旅遊城市,沒有人去思考過,當年紅軍長征還未曾到達陝北之前,這里曾經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秦皇漢武大一統帝國,首選陝北為第一門戶,不遺餘力,竭力經營。宋夏明清傳承不惜,名臣宿將雲集北塞。開府城、築邊牆、墾土田、興教育,接連開創了陝北的輝煌時代。以直道、長城、城堡為代表作的軍事工程遺址,至今巍然屹立,向人們展現著陝北先祖們在保家衛國大業中鑄造的千古功業。」周國祥的《陝北古代史記略》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光彩奪目的陝北古代歷史。
對於絕大多數人們對陝北古代史的遺忘和忽略,筆者覺得非常痛心。如果說延安近代的革命史是熊掌,那麼幾千年的古代文化史就是魚。對於歷史如果只想做舍魚而取熊掌的簡單替換,那就大錯特錯了,魚和熊掌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都將造成歷史的斷裂和不完整。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史,是祖先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一筆記憶和財富,而英勇不屈的近代革命史也同樣讓我們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舍棄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以。
一個非歷史專業人士,歷時六年完成一部《陝北古代史記略》,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還有人在用力挽救那些即將被遺忘的歷史。瀕臨遺忘的歷史需要有人來挽救,這是一種責任。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後輩記住的歷史越來越短。我想周國祥的歷史著作應當不僅僅是讓我們驚嘆和詫異,而是該讓我們驚醒,也該因此行動起來,學會重視歷史,保護歷史。因為,挽救歷史是一種責任。

H. 搜集【延安市各縣】鄉鎮名 和 旅遊地名!

轄寶塔區、吳旗縣、志丹縣、安塞縣、子長縣、延川縣、延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黃陵縣、黃龍縣、宜川縣共一區十二縣
延安古稱延州,歷來是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城區處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於隋。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同年設延安市,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稱縣,1972年,再設市至今,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天然次生林163萬畝,木材蓄積量308萬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槲寄生、牛蒡子、柴胡為主的中葯材近200種;有豹、狼、石雞、杜鵑等獸類、鳥類100餘種;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生作物品種多,具有發展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的良好條件。除小麥、玉米、穀子、蕎麥、黃豆、綠豆、紅豆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烤煙、蔬菜、花生、瓜類、薯類等經濟作物。

地處黃河中游的延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相傳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聖」(黃帝陵廟、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聖地)享譽中外,為擴大對外開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有歷史文物保護景點848處,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個,石窟寺14處,有建於唐代的寶塔等12處古建築,有革命舊址6處。目前可供游覽的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年接待中外遊客70萬人次。近年來,大力開發旅遊業,恢復了摘星樓、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處景點,「天然公園」萬花山新增200畝牡丹,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萬花山「四山」森林覆蓋率達55.4%,被國家林業部批准建設國家級森林公園。
延安位於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中部,是中國革命的聖地。延安東臨黃河,與山西相臨,西面與甘肅接壤,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在歷史古跡方面有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保護單位--軒轅黃帝陵、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鍾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觀方面有延安黃河壺口瀑布、全國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蘭故里萬花山等。
延安還是革命聖地,在中國現代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特殊位置,現存革命舊居140多處,如: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王稼坪;中共中央舊址鳳凰山;以及寶塔山、棗園、楊家嶺等地。

地理狀況

延安市位於陝西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介於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北接榆林市,南連咸陽市、銅川市、渭南市,東隔黃河與山西省臨汾市、呂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嶺與甘肅省慶陽市為鄰。全市總面積37037平方公里,共轄1區12縣,市府駐寶塔區,196個鄉鎮,3426個行政村,總人口193.88萬,其中農業人口154.1萬,人口密度52/平方公里。屬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無霜期170天,年均氣溫7.7℃~10.6℃,年均日照數2300~2700小時,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延安市轄1個市轄區、12個縣。

延安市面積36712平方千米,人口210萬人(2004年)。
寶塔區面積3556平方千米,人口40萬。郵政編碼716000。
延長縣面積2295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政編碼717100。縣人民政府駐七里村鎮。
延川縣面積1941平方千米,人口18萬。郵政編碼717200。縣人民政府駐延川鎮。
子長縣面積2405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717300。縣人民政府駐瓦窯堡鎮。
安塞縣面積2984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717400。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
志丹縣面積3781平方千米,人口13萬。郵政編碼717500。縣人民政府駐保安鎮。
吳起縣面積3776平方千米,人口13萬。郵政編碼717600。縣人民政府駐吳旗鎮。
甘泉縣面積2288平方千米,人口 8萬。郵政編碼716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富縣面積4185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政編碼727500。縣人民政府駐富城鎮。
洛川縣面積1886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727400。縣人民政府駐鳳棲鎮。
宜川縣面積2945平方千米,人口11萬。郵政編碼716200。縣人民政府駐丹州鎮。
黃龍縣面積2383平方千米,人口 5萬。郵政編碼715700。縣人民政府駐石堡鎮。
黃陵縣面積2288平方千米,人口12萬。郵政編碼727300。縣人民政府駐橋山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歷史沿革

I. 鄉村旅遊的簡介

西班牙學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2001)將鄉村旅遊分為傳統鄉村旅遊(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現代鄉村旅遊(Modern Rural Tourism)兩種。
傳統的鄉村旅遊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後,主要源於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雖然傳統的鄉村旅遊對當地會產生一些有價值的經濟影響,並增加了城鄉交流機會,但它與現代鄉村旅遊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傳統鄉村旅遊活動主要在假日進行;沒有有效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沒有給當地增加就業機會和改善當地的金融環境。實際上,傳統的鄉村旅遊在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廣泛存在,在中國常常把這種傳統的鄉村旅遊歸類於探親旅遊。
現代鄉村旅遊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的旅遊模式,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發展迅速,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明顯區別於回老家的傳統旅遊者。現代鄉村旅遊的特徵主要表現為:旅遊的時間不僅僅局限於假期;現代鄉村旅遊者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築、文化等資源;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經濟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給當地增加了財政收入,還表現在給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還給當地衰弱的傳統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我們談論的鄉村旅遊是指現代鄉村旅遊 鄉村旅遊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依託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築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遊方式。
國內外學術界對鄉村旅遊還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主要有以下觀點:
西班牙學者Gilbert and Tung(1990)認為:鄉村旅遊(Rural tourism)就是農戶為旅遊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一種旅遊形式。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OECD,1994,P.15)定義為:在鄉村開展的旅遊,田園風味(rurality)是鄉村旅遊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與Oded Lowengart和美國的Ady Milman(1999)簡明扼要的說:鄉村旅遊就是位於農村區域的旅遊。具有農村區域的特牲,如旅遊企業規模要小、區域要開闊和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等特點。
英國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認為:鄉村旅遊不僅是基於農業的旅遊活動,而是一個多層面的旅遊活動,它除了包括基於農業的假日旅遊外,還包括特殊興趣的自然旅遊,生態旅遊,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騎馬等活動,探險、運動和健康旅遊,打獵和釣魚,教育性的旅遊,文化與傳統旅遊,以及一些區域的民俗旅遊活動。
國內有關鄉村旅遊的定義較多,何景明和李立華認為狹義的鄉村旅遊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遊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