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局簡介發展史

旅遊局簡介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1-02-07 16:25:56

A. 北京首都旅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發展歷程

首旅集團走過了一條國有企業集群式發展、集約化運營的改革發展之路。首旅集團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為推進北京旅遊業體制改革,於1998年2月組建的地方國有獨資公司。集團成立後,根據《公司法》和《首旅集團公司章程》的有關規定,逐步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基本框架;以資產為紐帶,逐步理順了企業產權關系,建立起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管理結構;完成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國資委賦予的資產重組、業務整合、創新體制、轉變機制四項重要任務,實現了從行政翻牌公司逐步向現代企業的轉變。
改革重組成就了首旅集團的快速發展。首旅集團成立後,抓住三次重大歷史機遇,先後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資產重組,形成了產業鏈完備的旅遊集團:一是1999年,國家旅遊局及國家各部委與其所屬企業脫離行政隸屬關系,部分在北京的旅遊類企業並入首旅集團;二是2004年,首旅集團實現了與北京新燕莎集團、全聚德集團、古玩城集團和東來順集團的資產重組和業務整合;第三次第四次是2010年,北京農業集團、西單友誼集團先後並入首旅集團,為首旅集團注入了新的資源和活力。通過四次重組,首旅集團經營業態進一步完善,構築起了涵蓋食宿行游購娛全旅遊產業鏈的六大專業板塊,成為以經營旅遊業為主,涵蓋酒店、餐飲、旅行交通、旅行社、商業、景點景區等業務領域的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

B. 美國旅遊網的發展史

隨著近幾年旅遊行業的發展,出境旅遊逐漸成為了很多家庭或個人旅行的選擇,隨著歐美國家對簽證政策的逐步調整,出境旅遊行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1999年,幾個碩士生在偶爾談起電子商務平台發展前景的時候,來了興趣,後來通過考察,定下了旅遊行業平台,這就是著名的攜程。
2000年左右,旅遊行業開始興起,出境旅遊概念開始得到普及。
2001年,歐美簽證政策得到逐步調整,去歐美旅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2002年,國內旅行社開始逐漸成立,網路平台開始設計旅遊模塊。
2003年,國內旅遊網路推廣開始得到實施
2004年,隨著網路建站熱潮的興起,個別小旅遊站開始出現,但基本還不成熟。
2005年,在美華人開始創建旅遊社,縱橫等大型旅行社開始成立。
2006年,國內旅遊平台開始得到了擴展,功能逐步完善。
2008年,國內知名旅行社開始組建自己平台,欣欣旅遊、去哪兒等知名平台開始涌現
2009年,華人旅行社開始建立自己的平台,並逐步開發更多功能,新浪等大型旅遊平台開始出現,融資現象開始普及,途風、usitrip等平台開始建立。
2010年,國內旅行社開始形成旅遊站點設計風格,模塊構成開始行業化、大眾化。
2011年,各大美國華人旅行社開始打開網路市場,縱橫、海鷗、美亞、途風、欣美途等華人旅行社開始為大眾所熟悉,網路旅遊、新浪旅遊、淘寶旅遊等知名旅遊在線平台出現美國旅遊頻道。
2012年展望:途風美國旅遊平台改版上線成功,欣美途美國旅遊網站突破常規首創新版在線交易平台,各大美國旅遊網站開始在網路投入廣告,去美國旅遊簽證政策再次調整。
2103年預測:在經濟的暫時回溫和各項有利政策 的環境下,2013年美國旅遊市場競爭將會非常激烈,小的美國旅遊網站將面臨淘汰的險境,唯有在競爭中注重用戶體驗,提高服務質量,並且有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才能夠在美國旅遊的市場立足。價格將不再是各大美國旅遊網站的首要競爭優勢,更多的是網站的用戶體驗度和安全性的保障。

C. 漢中旅遊業發展的歷史簡介

近年來,漢中市狠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品位逐步提高。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城市化進程緩慢,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臟亂差現象普遍,旅遊服務設施不完善,市民城市意識、文明意識不強。這種狀況損害了全市對外開放形象,影響著現代化建設進程。如何改變這種局面?2005年11月,漢中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審時度勢,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和全局高度出發,做出了舉全市之力,用3年時間把漢中創建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省級衛生城市的重大決策。2005年11月23日,市黨政隆重召開全市雙創工作動員大會,號召廣大幹部群眾統一思想,集中力量,扎實推進「雙創」工作,確保實現預期目標。動員大會之後,萬余名機關幹部和各界群眾走上街頭清理生活垃圾,從而拉開了雙創活動的帷幕。

首先圍繞「雙創」目標,完善創建工作方案和運行機制。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田傑、市長趙樂秦為正副指揮的雙創指揮部,抽調25名工作人員集中辦公,制定了創優、創衛及城建管理、宣傳教育、效能督察、文秘綜合6個工作方案,形成了管理規范的工作機制。還分別成立了漢中市城市綜合執法局和旅遊執法稽查大隊,恢復了市愛衛辦,明確了編制和工作職能,為強化旅遊、衛生及城市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與12個縣區、106個部門單位簽訂了目標責任書,逐級分解創建任務,層層簽訂責任書,把責任落實到部門、單位和個人,初步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創建責任機制。各縣區、各部門和單位相繼制定了創建實施方案和各專項工作方案,明確任務,夯實責任,完善了創建工作機制。在全市創優、中心城區創衛的同時,南鄭、城固、寧強、略陽縣制定了鞏固省級衛生縣城的措施,勉縣、西鄉、鎮巴、佛坪縣結合實際提出了創建省級衛生縣城的目標,全市形成了市縣聯創、創優與創衛相互促進的工作局面。

同時,深入發動,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始終堅持把宣傳教育作為貫穿雙創全過程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將新聞媒體與社會宣傳相結合,充分調動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動員社會一切力量參與和支持雙創。全市各新聞媒體分別開辟了「雙創」動態、「雙創」大家談、記者觀察等欄目,每天不間斷地刊登各類創建工作最新動態;對破壞公物、佔道經營、行人文明意識差的行為進行曝光,利用領導訪談、電視評論、編後語等多種方式,開展了一些深度報道,營造了濃厚的「雙創」氛圍。並強化相關知識宣傳,邀請中省創優、創衛專家為市委中心學習組進行專題輔導;邀請省旅遊局專家舉辦了創優專題培訓班,組織編印《雙創幹部知識手冊》、《雙創市民知識讀本》等。還採取懸掛橫幅、張貼標語、辦板報、製作專題片、牆體廣告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雙創宣傳,進一步增強了創建工作氛圍,廣大市民支持雙創、參與雙創的意識基本形成。

以廣大群眾普遍關注的市容環境衛生為抓手,扎實開展機關環境衛生整治。市、縣區分別組織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職工和中小學生開展義務勞動,對城區街頭生活垃圾、衛生死角和臟、亂、差現象進行了集中整治。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等機關多次組織幹部職工進行衛生大掃除,加強環境衛生的整治和管理,使機關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並啟動城市整容工程。市區多次研究整容工程,籌措經費,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整治范圍和標准,把任務細化分解成31個小項,分別落實到相關部門、責任單位。截至目前,興漢路、天台路、人民路完成了綠化帶改造任務;更換維修了南大街、石馬路、北大街等主要街道的路燈、燈箱,提高了亮燈率。道路改造全線竣工,重點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天漢大道、石馬立交、江南西路景觀綠化帶相繼完工。先後開展了旅遊市場秩序、交通秩序、佔道經營、建築立面和樓頂、拆除違章建築和到期臨時建築、門店牌匾和戶外廣告、社區居民小區環境衛生等涉及創優、創衛8個專項整治,使中心城區環境衛生狀況得到好轉。

旅遊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增強,褒河森林公園、漢中奇石園等景點相繼建成並對遊客開放;武侯墓、石門、五龍洞等景區開展了旅遊區質量等級評定;南湖環湖路、武侯祠生態停車場、紫柏山生態旅遊道路已建成;拜將壇擴建、川陝革命紀念館、五龍洞森林公園開發等一批項目建設正在加緊施工。旅遊市場專項整治全面展開,公共信息標識建設步伐加快,旅遊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組織相關縣區、單位參加了第十屆西洽會旅遊展、「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展和2006年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舉辦了武侯墓清明文化旅遊節、西鄉茶葉節、漢台牡丹節、紫柏山登山暨棧道漂流節,開辦了景區A級創建、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和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班,組織了旅遊風光攝影大賽等一系列宣傳促銷活動,編制了《漢中人手冊》、漢中旅遊導游交通圖,在賓館、車站、飯店設置了導游圖,使旅遊產業形象不斷提升。去年「十一」黃金周,全市共接待遊客28.5萬人次,旅遊收入498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8%和116%。

市雙創指揮部始終把效能督察作為創建工作的一項重要保障措施,結合創建實際,市委、市政府下發了《漢中市雙創目標責任考核管理辦法》等12個制度、辦法和措施,使雙創任務和工作責任落到實處。指揮部領導先後14次帶領各工作機構和相關部門,對環境衛生、市政交通、旅遊開發、城市整容工程等方面的工作督導檢查,針對存在問題,及時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圍繞階段任務、專項整治工作和市民反映的突出問題,採取明查暗訪、跟蹤察效的辦法,深入縣區、部門和單位督導檢查,對存在問題及時下發《督辦通知書》及《督查通報》,對階段和時段工作任務完成情況認真進行了考核驗收。先後兩次組織19個成員單位30多名幹部,分5個工作組,由市級領導帶隊,對118個雙創責任單位創建工作進行了全面的檢查驗收和量化考評,有力推動了創建工作的深入開展。

目前,全市正在繼續深入開展佔道經營、臨街建築立面和樓頂、拆除違章建築和到期的臨時建築、臨街門店牌匾和戶外廣告、社區居民小區環境衛生、道路交通秩序、旅遊市場和城市整容8個專項整治。漢中這座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正日趨煥發出新的魅力。

D. 急!!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史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sO100
(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一
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指導旅遊新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三)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比較大的產業,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其發展狀況預示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按照「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關重要。應將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牽動產業,破除各種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產業面、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發展旅遊業自覺地融入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其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發展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其它門類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一些發展旅遊條件比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可以把旅遊業作為接續產業來發展,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對於一些老的工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員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與形象、擴大影響和增強員工的榮譽感等;對於一些原來依託森林砍伐、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地區,自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城鄉居民的交流、開闊農民眼界等,這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遊業發展也能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例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台《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將扶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予以明確。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等。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先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純朴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五個重點方向都是與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又互為促進的。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的先導性和高度關聯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啟動,進而循產業鏈直接、間接地全面帶動相關行業,滾動發展,最終促進西部經濟繁榮,具有「突破口」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有利於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的模式,也有利於增強西部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協作,招商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使域外流入購買力擴大。也必然會帶動餐飲業、旅館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改善。而這些正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條件適宜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的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旅遊就業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潛力大等特徵。2001年,我國旅遊間接就業人數2980萬人,旅遊就業總人數達3578萬人。在20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新增就業佔到38%,達到2940萬人。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由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1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促進就業容量大、機會多,不少旅遊就業崗位門檻低,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數就業崗位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並不苛刻,特別適合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成為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長的潛力還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共同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擴大就業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約4000萬個,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到2010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7%,而屆時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很大的增長餘地。
為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以產業規模擴張為基礎,實現旅遊就業大增長;以加大旅遊產品開發為著力點,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與企業素質的雙提高。
(六)大力發揮旅遊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的富集度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中擁有100多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僅西部的307個重點貧困縣中就有78個縣擁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財力現狀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入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就成了開發性扶貧的關鍵所在。找到一種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低投入、影響面廣、受惠面大的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一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優選產業。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經驗。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旅遊扶貧的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置並培育一批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示範)區,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E. 旅遊的發展簡史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 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 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F. 昆明市旅遊局的機構簡介

根據《中共昆明市委辦公廳 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昆明市人民政府機構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昆辦發[2009]19號),設立昆明市旅遊局。

G.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的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的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是國版務院管理全國國際權、國內旅遊事業的職能部門。
1993年3月,國家旅遊局正式加入太平洋亞洲旅行協會,1993年4月19日,國務院決定國家旅遊局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1998年8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旅遊局開始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的名稱和印章,原名稱和印章停止使用。

H. 廣安旅遊發展史

這個命題太大了,可以寫一本書的。
廣安位於四川東部、華鎣山脈中段,南鄰重慶。1993年7月設立地區,1998年7月撤地設市,轄廣安區、武勝縣、岳池縣、鄰水縣,代管華鎣市,幅員面積6344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
廣安旅遊起步較晚,1994年6月,廣安地區將旅遊管理職能並入廣安地區行署外事僑@務台@灣事務辦公室,同意廣安地區行署外事僑務台@灣事務辦公室增掛「 廣安地區旅遊管理辦公室」。 1998年7月,更名為廣安市旅遊局,仍與市外僑台辦合署辦公。1999年7月,市委、市政府成立廣安市旅遊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全市旅遊業發展有關政策、措施,協調解決全市旅遊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2003年9月調整充實為廣安市旅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2001年6月,市旅遊局從市外僑台辦單列出來,獨立辦公。2001年12月,市政府印發市旅遊局三定方案,明確市旅遊局是市政府主管全市旅遊工作的工作部門。2002年8月,市委、市政府成立廣安市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指揮部,進一步加強對旅遊及創優工作的領導。

2001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查研究、充分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制定了打好鄧@小@平故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華鎣山革命老區「三張牌」,辦好建設DXP故居保護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思源產業園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開發建設華鎣山「五件大事」的發展思路,作出了《關於實現廣安新跨越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培育旅遊支柱產業納入了全市整體發展戰略。隨後,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決定》、《關於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決定》,全面啟動了旅遊工作。通過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為杠桿,狠抓DXP百年誕辰和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培育旅遊支柱產業,廣安旅遊產業得到迅猛發展。2003年成功創建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到2005年底,全市共新建成國家AAAA級景區2個(DXP故里和華鎣山石林),AA級景區4個(水杉山莊、仙鶴洞、肖溪古鎮和寶箴塞),A級景區1個(翠湖),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個(黃花梨度假村和牌坊農民新村);發展旅行社13家(其中國際社1家),星級飯店16家。一大批精品景區的建成,使廣安旅遊景區建設實現質的飛躍。2005年DXP故里旅遊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旅遊發展最高獎項——金熊貓獎。

2003年~2005年,先後通過在北京、深圳、重慶、上海、西安、武漢等城市舉行旅遊推介活動,舉辦DXP100周年誕辰系列紀念活動、2004年中國(四川)百姓生活游啟動儀式暨「相聚XP故里廣安」系列活動、2005四川紅色旅遊啟動儀式等活動,宣傳展示廣安旅遊形象,介紹廣安旅遊產品,推出「XP故里行•華鎣山上游」精品旅遊線路,廣安旅遊知名度大幅提升。2005年,廣安被納入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和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成為四川紅色旅遊的龍頭和全國紅色旅遊重要目的地,DXP故居、紀念館和華鎣山游擊隊遺址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XP故里行•華鎣山上游」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品牌。

知名度的提升使來廣安的遊客爆發式增長,2004年8月22日DXP100周年誕辰這天,DXP故里景區創下日接待遊客30萬人的紀錄; 2005年接待遊客550.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1.1億元,相當於GDP的8.6%。旅遊業已經成為全市第三產業的龍頭和廣安最具活力的一大新興支柱產業。

2005年8月27日,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在廣安視察旅遊工作後高度評價:「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旅遊業,從起步到年接待遊客500萬人次,一般需要10年到15年的培育和發展,而廣安僅用了3年時間就實現了大步跨越,3年走完了10年路,這真是一個奇跡!」

I.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簡史是怎樣的啊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sO100
(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一
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指導旅遊新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三)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比較大的產業,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其發展狀況預示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按照「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關重要。應將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牽動產業,破除各種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產業面、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發展旅遊業自覺地融入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其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發展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其它門類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一些發展旅遊條件比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可以把旅遊業作為接續產業來發展,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對於一些老的工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員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與形象、擴大影響和增強員工的榮譽感等;對於一些原來依託森林砍伐、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地區,自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城鄉居民的交流、開闊農民眼界等,這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遊業發展也能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例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台《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將扶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予以明確。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等。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先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純朴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五個重點方向都是與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又互為促進的。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的先導性和高度關聯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啟動,進而循產業鏈直接、間接地全面帶動相關行業,滾動發展,最終促進西部經濟繁榮,具有「突破口」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有利於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的模式,也有利於增強西部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協作,招商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使域外流入購買力擴大。也必然會帶動餐飲業、旅館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改善。而這些正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條件適宜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的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旅遊就業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潛力大等特徵。2001年,我國旅遊間接就業人數2980萬人,旅遊就業總人數達3578萬人。在20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新增就業佔到38%,達到2940萬人。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由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1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促進就業容量大、機會多,不少旅遊就業崗位門檻低,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數就業崗位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並不苛刻,特別適合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成為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長的潛力還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共同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擴大就業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約4000萬個,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到2010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7%,而屆時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很大的增長餘地。
為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以產業規模擴張為基礎,實現旅遊就業大增長;以加大旅遊產品開發為著力點,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與企業素質的雙提高。
(六)大力發揮旅遊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的富集度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中擁有100多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僅西部的307個重點貧困縣中就有78個縣擁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財力現狀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入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就成了開發性扶貧的關鍵所在。找到一種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低投入、影響面廣、受惠面大的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一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優選產業。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經驗。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旅遊扶貧的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置並培育一批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示範)區,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J. 旅行社的發展歷史

中國康輝旅行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簡介

中國康輝旅行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中國康輝旅行社總社)創建於1984年,歷經二十餘年的發展,已成為全國大型旅行社集團企業之一,是北京「首旅集團」旗下專業化旅行社集團公司,總部設在北京。

康輝旅遊集團以振興和發展中國民族旅遊業、服務於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己任,大力實施「網路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國內成網」的營銷、接待體系建設,目前已在全國設有100多家以資本為紐帶的子公司。日臻完善的網路化營銷、接待體系和垂直管理模式在旅行社行業已形成獨特的綜合優勢。遍及海內外的業務協作體系以及由近萬名員工組成的優秀團隊具備為國內外旅遊者提供全方位綜合服務的實力。2006年「康輝旅遊」連續第三次入選世界品牌實驗室評選的「中國最具品牌價值的500家企業」名錄;截止2005年,在國家旅遊局評定的「全國旅行社百強企業」年度綜合業績排名中,康輝旅遊集團繼續位列三甲。在中國旅遊行業和國內外旅遊大眾的影響力日益顯現。

中國康輝旅行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家特許的經營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的組團社,經營范圍包括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國內旅遊及會獎商務、差旅管理等全方位的旅遊服務。

成為行業領先的大型旅遊運營商是「康輝旅遊集團」的企業願景,讓合作者放心,讓旅遊者滿意是「康輝旅遊集團」的經營理念。「康輝集團」將依託業界同仁及廣大旅遊消費者的支持,銳意進取、勵志圖新,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壯大。、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