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旅遊歷史發展
Ⅰ 三亞的歷史沿革
三亞歷史悠久,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宋代時成為中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後來過崖州(現崖州區),對三亞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公元前110年(西漢元封元年),序列於中國版圖。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升崖州為直隸州,領萬安、陵水、昌化、感恩四縣。
1912年,廢直隸州,設崖縣。
1949-1950年,為榆亞特區。
1950年4月崖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中共崖縣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從崖城搬到三亞。
1958年與保亭、陵水及萬寧興隆牛漏地區合並為崖縣(大縣),1959、1961年先後分開,設置保亭、陵水縣。崖縣保留現轄區域。
1961年5月改三亞鎮。
1962年11月三亞鎮和三亞公社合並。
1964年6月恢復三亞鎮建制。
1984年5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崖縣設立三亞市(縣級)。
1984年11月,三亞鎮被撤銷,籌備成立河東、河西街道辦事處。
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准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
1987年12月30日,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掛牌辦公。
1988年5月,成立河東、河西管理區。
2014年2月11日,國務院批復三亞市撤六鎮新設四區,分別為吉陽區、天涯區、海棠區、崖州區。
2015年1月2日,三亞市「撤鎮設區」新設立的四個區天涯區、海棠區、吉陽區和崖州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5年6月1日起,三亞市可行使地方立法權,制定地方性法規。
Ⅱ 三亞旅遊發展可分為哪幾階段
東線線路蜈支洲-南田-亞龍灣-森林公園
中線:七仙嶺-呀諾達-檳榔谷
西線:大小洞天-南山-天涯海角-三亞灣椰夢長廊
所有線路均有公交車到達
Ⅲ 三亞在什麼地方 有過什麼歷史
三亞市位於海南島的南部,是中國最南部的濱海旅遊城市。其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 三亞市國際旅遊形象標志
三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多姿多彩。
Ⅳ 三亞的歷史概況
三亞市是古崖州的歷史建制沿革,自西漢開疆海南後,歷代漢、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崖城鎮便一直作為臨振縣、臨振郡、振州、崖州、珠崖軍、吉陽軍,崖州直隸州的行政首府治所。崖城鎮堪稱「兩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治所」之地。
·公元1912年,崖州改為崖縣
·1950年5月崖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中共崖縣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從崖城搬到三亞
·1958年與保亭、陵水及萬寧興隆、牛漏合並為崖縣(大縣)
·1984年5月19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崖縣設立三亞市(縣級)
·1987年9月26日,中國國務院批准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
三亞:久遠的歷史足音
三亞,中國南海之濱風光綺麗的旅遊城市。它聚集了陽光、海水、沙灘、氣候、森林、動物、溫泉、岩洞、風情、田園等十大風景資源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三亞地處祖國邊陲,北面環山,南面臨海,是個山河海相匯交融的城市,陸地總面積19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4萬人。轄區設置兩區、五鎮和五個國營農場,兩區是河東、河西工委, 五鎮是崖城、天涯、鳳凰、田獨、海棠灣鎮,五個國營農場是南田、南新、立才、南島、南濱農場,是一個黎、苗、回、漢多民族聚居和文化多元化、風俗個性化的地區。
三亞從一個濱海小漁鎮迅速成長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和世界旅遊目的地,從本土城市向移民城市發展,從區域城市向國際都市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共同擁有的大花園。「讓世界了解三亞,讓三亞走向世界」已成為三亞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與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三亞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裡,已經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等一塊塊「金字招牌」,佐證了三亞的歷史巨變。
三亞的歷史溯源
三亞古稱崖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傑地靈。1992年10月及次年11月兩次,在三亞荔枝溝境內的落筆洞(距三亞市區約15公里三亞學院前)里,考古學家發現了一萬年前的三亞人遺址,是目前已知海南島最早的人類居住遺址,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舊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處遺址,它把海南人類歷史提前了二至三千年。該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曾經有一支古人類在這里的熱帶雨林中繁衍生息,落筆洞也成為目前發現的海南最早的人類活動的始點。
據專家介紹,遠在一萬年前,「三亞落筆洞人」主要從事狩獵、捕撈和採集等生產活動,過著原始的穴居生活,繁衍生息,在蠻荒時代創造出海南島的遠古文化。這也說明海南島遠古文化與大陸遠古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落筆洞人類史前文化遺址的發現,給三亞的歷史文化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說明,三亞在一萬年以前,就有海南的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史前文化,這也有力地證明:三亞的早期開發時間,不亞於國內其他地區,「三亞人」是開發海南島的偉大先驅。此外, 海棠灣沿海一帶還發現了古波斯人的墓葬群,更可證明三亞歷史文化積淀是何其豐厚且多元化。
早在西漢元封元年(前110),三亞市就序列於中國版圖。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窮荒絕島」、「鬼門關」、「天涯海角」,但溯自隋、唐以來1400年間,它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聯系從未中斷。它曾是隋朝譙國冼太夫人的「湯沐邑」;唐朝大和尚鑒真漂流登岸和傳道講經之地;唐、宋兩代曾有7位名相、名臣被貶到三亞。中原衣冠人物之南來,客觀上在當地起了敷揚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諸多歷史悠久的人文勝跡,沉澱了三亞燦爛的歷史文化基礎。據歷史考究,延及宋、元、明朝時期,三亞的經濟得於初步發展,棉紡業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黃道婆早年向本地黎族婦女學紡織技術的故事就是歷史的見證。這一時期,崖州大地還涌現出了「瓊州三星」之一的嶺南巨儒鍾芳。
Ⅳ 三亞酒店的發展歷程
三亞酒店最早發展在大東海。有南中國。金陵度假村。等酒店。後來才在三亞灣和亞龍灣蓬勃發展起來的。你可以去淘游網看看
Ⅵ 海南三亞有什麼歷史文化
「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內,故取名「三亞」容。三亞市古時稱為崖州,它雖然位於祖國的最南端,卻受中原文化的潤澤、影響深遠,有著燦爛的文化。這里是崖州古代、近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存較多文物古跡。
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漢代在現在的三亞市崖城鎮設立了珠崖郡治,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宋代成為我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後來過崖州,對本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6)三亞旅遊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准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12月30日,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掛牌辦公。
1988年5月,成立河東、河西管理區。、
2014年2月11日,國務院批復三亞市撤六鎮新設四區,分別為吉陽區、天涯區、海棠區、崖州區。
2015年1月2日,三亞市「撤鎮設區」新設立的四個區天涯區、海棠區、吉陽區和崖州區正式掛牌成立。6月1日起,三亞市可行使地方立法權,制定地方性法規。
Ⅶ 三亞的發展和變化
20年前,三亞好比『漁村小妹』,20年後,三亞歷經歲月變遷,出落成了國際『大美女』。」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說,三亞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是世界上熱帶旅遊資源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旅遊產業的發展,見證了三亞20年的變化。 主城區擴大了兩倍 1987年,海南籌備建省辦特區前夕,三亞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同年9月26日,經中央批准,三亞升格為地級市。20年來,三亞從一個南海小漁村蛻變為風情萬種的濱海旅遊城市。歷經20年坎坷變遷,三亞已不再是雜草叢生的海灘荒地,主城區面積擴大了兩倍;三亞已發展成中國最南端一個國際性熱帶濱海旅遊城市,南海上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三亞以獨特的東方熱帶城的風貌傾倒了世界各地的遊客。 旅遊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1988年前,守著世界罕見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三亞對旅遊的認識比較模糊。當時天涯海角管理處剛剛成立,「天涯海角」只是保護性地向遊人開放,處於一種自然的狀態。20年後的今天,三亞擁有旅遊景區(點)23處,其中南山、大小洞天獲國家5A級景區,天涯海角、亞龍灣、蜈支洲島獲國家4A級景區。與旅遊產業相配套的度假酒店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崛起,20年間,三亞擁有旅遊酒店171家,五星級和按五星級標准建造的有17家,成為全國高星級酒店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希爾頓、凱賓斯基、埃德瑞、萬豪等一批國際知名酒店管理集團陸續入駐三亞,使三亞成為跨國公司和管理集團的小「聯合國」,從整體上提升了三亞國際旅遊份額和市場競爭力。 2.2億改造城市景觀 三亞升格為地級市後幾年,剛起步的三亞城市建設就親歷和見證了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的慘淡,總建築面積達130萬平方米的120幢爛尾樓曾是這座城市心頭最深的傷痛。 從2000年開始,三亞市政府採取「以拆促建,拆建結合」的舉措處置停緩建工程。大東海「炸樓」一時成為轟動全國的消息。 2003年,舊城改造戰役打響。三亞先後投入約2.2億元進行「兩河三岸」景觀建設,改造東西兩河三路及泊岸景觀建設工程、東西河兩座景觀步行橋工程和臨春橋等3座舊橋改造裝飾工程。新建了45處街頭游園綠地, 「山、海、河、城」相互交融,盡顯熱帶濱海城市景觀特色。 財政收入增長122倍 三亞1987年全市生產總值14756萬元,農業總產值13779萬元,全市25萬農業人口尚有一半未脫貧。海南建省辦特區20年來,2007年,三亞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22.32億元,比1987年增長15.8倍。全市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2.09億元,比1987年增長122.3倍,年均增長27.2% 。 2007年,三亞市旅遊酒店接待國內過夜遊客486.23萬人次,是1987年的44.16倍;接待境外過夜遊客52.20萬人次,是1987年的17.52倍。2007年,全市旅遊總收入80.11億元,相當於全市GDP的60%以上。旅遊業成為三亞的龍頭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三亞逐步向中國首選、亞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國際熱帶濱海旅遊城市邁進。 三亞成功地舉辦了第53屆、54屆、55屆世界小姐總決賽,以及新絲路模特大賽等享譽國際的大型活動。 海南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江澤林表示,三亞市已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走上了一條健康發展道路,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Ⅷ 海南旅遊業的發展
從自身做起,提高旅遊目的地的綜合素質,讓人敢來,來玩好,來住的安全回,行的安心。這是答第一。第二,建議改進海南旅遊資金分配問題,改導游底薪為小費,做好充分的內部調整!第三,是真的沒看到事情的現狀嗎,是真的沒預見如何可以變得更好嗎?還請領導同志多做實事。第四,瓊北地區旅遊,似乎趕不上瓊海,三亞發展的快,但是效仿別人永遠在別人的屁股後面。只有做好自己才是正道!海口完全可以利用自身歷史人文景點,保護文化古跡,從而做好自身特色。(以上僅供參考)
Ⅸ 三亞的由來,三亞的風景,三亞的歷史
三亞的由來:河流成「丫」字形;三亞的風景:南山、天涯、亞龍灣、三亞灣、大東海、西島、蜈支洲島、珠江南田溫泉、鹿回頭、鳳凰嶺公園;三亞的歷史:八百年摩崖石刻(在大小洞天),崖州灣、崖州孔廟。
Ⅹ 海南的旅遊經濟發展史是怎樣的
一、地理方面的比較
海南與台灣都是太平洋上的島嶼,海南島的陸地面積大概是三點四萬平方公里,台灣島的陸地面積是三點六萬平方公里。海南島位於西太平洋南中國海一帶,緯度大約是北緯二十度到北緯十八度之間,緊靠東南亞地區;台灣島則位於西太平洋中國東海一帶,緯度大約是北緯二十五到北緯二十二之間,是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樞紐位置(草草看了一下地圖,大約就是這個緯度)。嚴格說來,兩者都是亞熱帶區域(如果細分的話,可以把海南島劃到熱帶,台灣島劃到亞熱帶)。兩者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相近,大概海南有的台灣也有,台灣有的咱們海南也有。兩者在地理上最大的不同,不是生存的自然環境(植被、氣候、降雨之類),而是賴於發展的戰略位置,也就是經濟位置和軍事位置。
海南和台灣同屬於從波斯灣向東航行,經馬六甲海峽到日本的航線之上,是這條航線的中轉和樞紐之一。前段時間一艘國際大油輪停靠我省洋浦港也印證了這個觀點。自從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後的世界,就是一個航海的時代。在歷史上,都是有曲折的海岸線和優良的港口,加上盡早完成工業化革命的國家或者地區先發達起來,落後的則被挨打或者更加落後。海南和台灣分別代表了這兩個典型,這里有深刻的歷史因素,稍後會在歷史方面論述。從軍事方面考慮,海南和台灣這兩個面積較大的島嶼,是天然的軍事據點,可以進行駐兵、中轉和供應。在環中國南方及東南沿海一帶,有三個地點最為合適,台灣、香港和海南(其他的島嶼面積太小不足於支撐軍事目的,比如說澳門)。而台灣、香港和海南的命運卻不盡相同,可以說有天壤之別,這是為什麼呢?
台灣和香港之所以繁榮,是因為它們比海南要接近上述所提到的從波斯灣經馬六甲到日本的主航道上,而海南則稍微偏離了這條主航道,三者相距不遠,船行南海,要實行補給的話,往往直接到香港、台灣或者大陸都比到海南要劃算得多,不必要繞一個圈子,增加成本。從經濟貿易的角度來看,台灣和香港的國際程度要比海南高得多,海南與大陸的經濟互補性強,更多時侯是大陸的資源提供地和商品侵銷地。在來看軍事方面的考慮,台灣面向廣闊,鄰近航行可從廣東到江蘇,而海南鄰近航行最近也只到達廣西和廣東,香港可以通過陸路直接他上廣東,進而全國。作為軍事跳板的話,台灣的輻射面要比海南大得多,香港要比海南便利得多。所以日本選擇了台灣作為它侵略中國的跳板,英國選擇了香港,法國選擇了廣州灣(也就是今天的雷州半島一帶)。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給海南開的一個大笑話,海南的軍事位置直到日本侵瓊和新中國建立後才凸現出來,即輻射東南亞方向,海南要比兩地優越得多,台灣更多是應付來自美國本土的海上威脅。
歷史發展到今天,台灣已經是地區的經濟、交通、軍事樞紐中心;香港的軍事功能已有所退化,但依然是國際的一個中心;而海南則還沒有形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