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會破壞文化傳統嗎
❶ 文化旅遊對傳統文化保護的負面影響
人多了都會出現眾多影響,國人素質差不是一個兩個人提了,刻字留念版的,亂塗亂摸的,種種等等權。乞力馬扎羅山,因為攀登的人多了,去的多了,雪都快踩沒了,傳統文化那是經過悠久歷史沉澱,祖輩留下來我們的風標,我們保護需謹慎,他們大多太脆弱了,傷不起啊
❷ 發展旅遊業對文化和經濟的負面影響
對文化:民俗旅遊是在豐厚的民間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旅遊形式,本應有利於民間文化的傳承,但在不少地方,旅遊開發卻使民間文化受到了傷害,導致民族風情徒具形式、手工藝品藝術價值降低、文化的多樣性漸趨喪失。其主要原因,乃是開發者和旅遊者的功利主義。為此,應強調民俗旅遊對文化保護的責任,在發揮其經濟功能的同時,不忘其對文化傳承的意義。
對經濟:通常情況下旅遊業可以帶動本地區相關產業的反戰,使當地的GDP得到提高,但是正是因為當地的GDP很大一部分是靠旅遊帶動的,所以一旦旅遊市場萎縮,該地的收入也將大打折扣。
麗江舒途旅遊為你解答,網址見參考資料
❸ 旅遊開發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利弊
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影響
摘 要:
旅遊作為一種復雜的人類行為,既是人際交往,又是經濟流通,同時又是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過程。它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隨著現代化步伐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旅遊更以其獨特的行業特徵在社會發展中擔當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給接待地帶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一方面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另一方面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負面影響。本文從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雙重影響分析,探討麗江旅遊開發中的文化保護問題,以期能促進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
關 鍵 詞:
旅遊業, 納西族傳統文化, 影響
Key word:
tourism,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序 言
近年來,麗江的旅遊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在國內外產生著日益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據旅遊主管部門統計2005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04.2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38.59億元。麗江已經從「被遺忘的角落」變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雙重身份的旅遊熱點城市,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麗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珍愛。麗江旅遊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從起步進而快速騰飛。麗江也因其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而成為最有吸引力的旅遊接待地。可以說傳統文化在麗江旅遊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旅遊業的興旺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另一方面也給傳統文化的保護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正確認識旅遊接待地傳統文化的變遷所施加的正負影響,並分析其演化的內在動因,對促進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正面影響
近年來,旅遊業促進了麗江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時代的步伐,麗江這個響亮的名字,已是舉世聞名,成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旅遊點之一。但旅遊業對麗江納西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一)旅遊業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
隨著成千上萬遊客源源不斷地湧入,帶來了多方面的尤其是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的需求,使得許多瀕臨失傳的傳統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在旅遊大潮的觸動下得到復甦,並已融入旅遊市場,得到了重構和新生。例如:許多人文景觀得以修復;東巴文化和納西古樂的保護被提到了法制化的高度;東巴造紙技術被恢復;打銅、打銀、制陶等傳統手工業獲得新生;民間的傳統飲食涼粉、發糖、粑粑、酥油茶等都成了頗受遊客喜愛的風味食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巴文化,作為麗江納西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涵蓋了納西族社會生活、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以及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被譽為「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但隨著社會和政治制度的急劇變遷,自20世紀50年代後東巴文化便逐漸陷入全面衰落以至消亡的深重危機之中。直到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形勢的日趨好轉,尤其是當地旅遊的開發,給東巴文化的恢復帶來了契機。原本僅限於學術界研究而被人們視為神秘深奧的東巴文化,現已飛速步入市場,成為當地一道最為亮麗的人文景觀,發展為推動麗江旅遊大潮的主要文化因素。
(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增強了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旅遊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當地居民在享受旅遊所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同時,也逐漸發現了自己傳統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從而消除了過去面對所謂主流文化的文化自卑感,越來越倍加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由衷地產生了維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不斷增強。傳統文化正以各種方式得以保護和傳承。如麗江的地方政府、民眾、企業通過旅遊增加了收入,又把一部分旅遊收入返還於古城修復、文化保護和搶救、整理傳統文化,從而推動和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還有在納西族知識精英大力呼籲和倡導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為東巴文化的復興與傳承建立的學校。如納西族知名學者郭大烈先生在黃山鎮宏文村開辦的「東巴文化傳習院」、和力民先生在金山鄉組織的「納西文化研習館」以及東巴文化博物館和東巴文化學校等等。1999年、2001年又先後成功舉辦了99中國麗江國際文化藝術節和中國麗江國際東巴文化旅遊節,更使東巴文化這一古老的文化瑰寶重新煥發璀璨的光芒。
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
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兩重性一樣。旅遊活動的開展,在促進傳統文化復興的同時,也給當地的傳統文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旅遊給傳統文化帶來的影響較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更為廣泛、更加深入,進而將影響到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應受到我們的更多關注。
(一)傳統民族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
「隨著旅遊的發展,在異質文化的強力沖擊下,接待地的原有的文化風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衣著、建築及生活方式到語言文字等都與外來者日益趨同,當地固有的傳統文化被逐漸沖淡、同化甚至被扭曲而變形」。
[1]如作為一種民族文化重要載體的民族語言。由於旅遊所引發或加速的「文化一體化」進程,其功能在不斷地被減弱,並逐漸走向消亡。與10年前相比,現在麗江城區和壩區,講本民族語言的人越來越少,從小就教小孩學說漢語已成為風氣。約70%的當地居民尤其是年輕人已不再說納西語。在街頭巷尾或公共車上,隨處可聽見父母之間講納西語,而父母同子女之間卻講漢語的怪現象。如今,講納西語已不是「納西族」的識別標志,而成了「農村人」的一個識別標志,就是在那些會講納西語的青年人中,大量的納西語詞彙也正在消失,故而出現了「用母語能妙語連珠地向後代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和智慧的祖父母一輩,現在只能與僅會講漢語的孫輩結結巴巴對話的況」。
[2]旅遊的開發使大批遊客持續不斷地長期湧入,每個遊客所逗留的時間並不長,但對於旅遊目的地民族——納西族人來說,每天都在接待遊客。因此,這種接觸與沖擊是持久的。「一般而言,來自文化強勢地區的旅遊者對相對處於文化弱勢地區的接待地居民會起一種示範效應,其所帶來的思想及文化由於成為當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所爭先效仿的對象。而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在改變了他們的日常行為及價值觀,從最初僅在裝束打扮及娛樂方式上的盲目模仿,發展到後來的刻意追求,並開始對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感到厭倦,以至發展到最終的完全拋棄」。
[3]如世居雲南省寧蒗縣的摩梭人,是當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擁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其獨特的摩梭文化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隨著旅遊的開發,古老平靜的摩梭社會也發生了震盪,漢化現象逐漸嚴重。他們為了迎合遊客的喜好,穿著輕便靈巧的漢族服裝,操著普通話,古樸蒼勁的摩梭民謠與現代流行的漢族歌曲同時回盪在瀘沽湖上。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遭到沖擊,外出打工的人願意在外安家,摩梭少女也願意嫁出村寨。諸如此類的例子還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旅遊接待地中,建築、服飾、語言、飲食、節日甚至風俗習慣等漢化現象日益嚴重,「令人直把邊寨當杭州」。
(二)傳統文化舞台化、商品化
在旅遊市場上,因片面追求旅遊效益,而不顧當地社會人文資源的特性,進行完全趨從於旅遊者口味的運作,以現代藝術形式包裝民族文化,將其傳統的舞台藝術化、商品化是目前旅遊開發的主要手段。雖然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里,能有效刺激遊客,使之產生旅遊消費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點就是使民族傳統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日益商品化。大多數旅遊者對接待地發生興趣往往不是真正的關注那種文化的價值,而是受獵奇心理驅使。對遊客來講,有新鮮感的、令人稱奇的、來之不易的、在別的地方見不到的,也就是他想要的。他趨近什麼,購買什麼,就在它們中間選擇。「接待地內但凡一切能吸引遊客的事與物均被標上價格『待價而沽』,傳統文化也僅僅只是簡單地為經濟服務,而真正的內涵卻常常被人為地肢解、閹割甚至偽造或假冒,原有的文化價值完全被商業價值所取代,出現了一個個專為迎合旅遊者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所謂『民族服飾』、『民族歌舞』、『民族禮俗』等,原本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及場合,並按傳統的內容和方式才能舉行的各種禮儀、禮俗,屢屢應邀打破規矩而頻頻登台亮相,一切都變得那麼有模有樣,氣氛熱烈甚至場面壯觀,但從實質而言已毫無特殊意義與價值。僅僅只是一種舞台化、程式化、商業化的表演而已」。如放河燈本是納西族人民祭奠亡靈的一種民俗形式。現在已被改造成許願寄託美好祝福的游戲,天天給經營者帶來財富。從表面上看,接待地傳統文化依然存在,至少在外部形式上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但實際上其存在的目的與過去已有了根本的區別。
就拿納西族傳統文化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東巴文化的復興來說,已經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東巴文化的恢復。昔日的以東巴教為重要載體的東巴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納西族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構築著納西族的精神世界,是納西族神聖的靈魂所在。而現在的東巴文化的復興,已不再是為了滿足納西族精神生活的需求,面向的是形形色色的國內外遊客,而遊客並不信仰東巴教,只是想了解東巴教,甚至有的遊客只是出於好奇的心理。於是就缺少了那種宗教信仰賴以存在的至關重要的情感基礎。所以「東巴文化的復興,其實質只是一種文化產業的興起」。東巴文字被譽為「世界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極富裝飾性,所以許多人把東巴文化當作賺錢的工具。山裡的農民伐木做成木盤,賣給城裡的匠鋪,工匠再把成品批發給商販。木盤上所雕刻或繪制的蛙神、鷹神以及東巴文字,在傳統社會都被視為神聖的信仰對象,如今卻被排成行地懸掛在古城的大小店鋪中,等待著遊客們購買。由於缺乏對文化產品的權威認證機構,街頭賣得紅火的各種東巴文化衫,壁掛等飾物謬誤百出,甚至連店主都不知所雲。這樣不僅造成眾多遊客受騙上當不說,還直接導致東巴文化的膚淺化、庸俗化,從而給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致命的隱患。
(三)生活環境及方式的改變(以麗江古城為例)
舉世聞名的古城承載著麗江悠久的歷史文化,是納西人民智慧的象徵。但在旅遊浪潮的沖擊下,古城不得不迎合遊客的需要,變得日趨商品化。麗江古城僅僅3.8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竟然囤聚了1600多戶商家。門市林立、人聲嘈雜,破壞了原有的寧靜與古樸,而且70%以上的店鋪或客棧,都被外地生意人租賃經營。盡管外來人員的湧入給麗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沖淡了古城那種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氛圍。這些身著納西族服裝的外地商客操著各式各樣的口音吆喝著,競相招攬遊客,毫無民族特色的外來商品則擺滿了古城街巷。古城居民祥和恬靜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嚴重沖擊,而導致原住居民不願在古城內生活,帶著留戀與無奈遷出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老屋。
利益的沖突,生活和需求空間的被掠奪,納西人生活的家園悄然在置換。千百年沿襲下來的傳統文化將不復存在,文化主體的轉移和失落,麗江古城就完全失掉遺產申報時的文化優勢。麗江古城可以另闢新址按原來的模樣復制和建設,但缺少納西人這一道風景線,無形的傳統文化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逝並不可再生。離鄉數載歸來的遊子在驚嘆古城的繁榮時,也感覺少了些什麼,一樣的五彩石板小巷,一樣的小橋流水,卻再難尋回兒時記憶中的古城。一個不是旅遊區,而是家園的地方。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走在復制的古城街道上,身著納西族服飾,操著各地口音的人們。讓我們看到的將會是一幅與真實納西生活無關的經過包裝和處理怪異的社會文化現象。「因此,雲南省社科院副院長、著名納西學者楊福泉指出:『古城的靈魂,不在小橋,不在流水,而在人家,以及存在於這一民族的文化』」。
(四)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退化甚至遺失
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雖然各少數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價值觀。如熱情好客、淳樸善良、重義輕利等。但是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遊客的大量湧入,有意無意地帶來了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引起了以往相對封閉的接待地居民價值觀念上的急劇變化。其中也有進步的積極因素,但也引起了當地居民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退化甚至遺失,從而導致一些諸如傳統失落,道德失范的現象發生。極大的損害了接待地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麗江人把水視做生命,愛護水、珍惜水、保護水、合理利用水。上游的水燒茶煮飯,中游的水淘米洗菜,下游的水搓衣洗腳是不成文的規矩。不準往河裡丟雜物,倒臟水,不準在上游洗衣服是約定俗成的習慣。這些愛河護水的公約不知沿襲了多少年。可是隨著麗江聲名大振,大量人流的進入,也帶來了陋習。往河裡扔垃圾,倒臟水、吐痰等現象隨處可見。麗江上了年紀的居民痛心的說「過去我們可以從河裡取水喝,現在不行了,明天怎麼樣?更不敢想像。」
在商品交易方面,納西人民一貫注重坦誠無欺,公平交易的倫理道德,可是在遊客蜂擁而入購買旅遊產品的刺激及外地商人經營方式的誘導下,有些納西居民開始背離本民族的道德規范,將偽劣工藝品高價出售給遊客,牟取暴利甚至出現了坑蒙拐騙,強買強賣等事件。這不僅損害了遊客的利益,也損害了當地的名聲,造成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如有的外地商戶製作劣質的麗江粑粑,使得遊客以為麗江粑粑就只有這樣的水平,嚴重影響了納西族的名聲和古城的形象。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諸如賭博、色情等違背傳統文化觀念,為社會道德所不容的非法招攬活動,大大惡化了當地的社會風氣,使各種犯罪率有所上升,進而嚴重影響了接待地社會秩序的安定。
納西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可是隨著旅遊的開發,旅遊者的大量湧入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礙和干擾,使其產生排外情緒。居民對旅遊者的態度從起初的友好熱情轉為不滿甚至怨恨,他們在心裡豎起了一道牆,把自己和遊客隔開。三年前的遊客可以任意走進古城的任何一座小院子,欣賞主人的園藝,跟主人攀談,而現在居民對這樣的交往已經不感興趣,很多人家為了安全和不被打擾的需要,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白天不關門的習慣,用禁閉的大門把自己和外界隔開。
(五)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降低
納西族具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據雲南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納西族文盲、半文盲27.41%,低於漢族32.7%。納西族是每萬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高於漢族的5個民族之一。然而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與教育的進步並沒有成正比,現實是納西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反而相對降低了,表現在初高中學生輟學情況較嚴重。與前幾年由於收入低,不能負擔教育費用或家庭勞動力不足所致的失學不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就業機會的增多。因為旅遊經濟所創造的服務性就業崗位對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不受更高的教育也能很容易地找到打工的機會,致使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及支持程度削弱,學生厭學後即棄學,或完成一階段的學業後不再升學,或乾脆棄學打工。據筆者在麗江白沙鄉了解的情況,近幾年小學、初中、高中第一次升學失敗後再次應考的人大大減少,大都能直接就業。從崗位來看,集中於旅遊景區的打跳隊,餐館、酒店的服務員等,其中女性佔大多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降低,將不利於提高民族素質,不利於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保護傳統文化的對策及思考
傳統文化是促進麗江旅遊發展的催化劑,納西族的人文精神是吸引全球目光的亮點。麗江保存了完整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級的人類文化財富。文化資源是麗江最大的優勢資源,麗江最大優勢也就是文化優勢,如果喪失了這一點,麗江旅遊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世界文化遺產將會名不副實。因此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一) 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
保護傳統文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納西人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要考慮怎樣使傳統與現代整合,怎樣才能使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保護、發展和傳承。但只有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必須喚醒納西人民的保護意識。首先,在各機關單位、農村和學校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培養納西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加強農村學校的雙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更加豐富自己的母語詞彙,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三是通過社區的教育,鼓勵家長主動承擔起向子女傳承文化的責任,鼓勵人們以講納西話為榮,以維護傳統文化為己任。四是通過有關部門開發和規范民族傳統節日和服飾、歌舞、飲食等,使納西族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得以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二)進一步規范旅遊市場,嚴控無度的文化開發
旅遊業波及的地區,作為旅遊資源的地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被商品化。雖然麗江依託文化創出了品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引來了更多的外來開發商打文化的主意,使當地文化商品化的趨勢愈演愈烈,文化也就被大量的塗改,變得面目全非。作為納西人,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開發商以優勢文化的習慣整理、加工、包裝民族文化,使民族傳統文化舞台藝術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這實際上是對民族文化進行掠奪式開發,已成了一種假造的民族文化,從而破壞了民族文化的變遷軌道,極不利於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文化開發必須嚴格控制,有關部門應該作好以下工作:一要規范旅遊市場,堅決杜絕短期行為的所謂「文化」開發。二要正確引導,讓當地人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旅遊之中,自覺擔當起維護傳統的使者。三是繼續發揮好民族研究專家和學者的作用,為政府進一步規範文化市場獻言獻策。
(三)保護古城,保護古城的人文景觀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傳統聚居地,是納西族傳統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載體。數百年來,納西人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享受著寧靜安詳的生活。這座「活」著的歷史文化名城,是由世代以古城為家的居民們創造出來的,他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構成了獨樹一幟的「活」的古城文化。因此保護古城文化最重要的是留住當地的土著居民。之前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辦法都是較有效的,但這項工作必須抓住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動員社區參與,把社區居民作為旅遊發展的主體進入旅遊規劃,旅遊開發等涉及旅遊發展重大事宜的決策、執行體系中。將社區的環境、社會和文化背景都納入旅遊發展規劃之中,使旅遊發展的整體目標和重點與本地居民的目標和重點相互協調一致,正確引導當地居民在依靠旅遊獲得利益的同時,自覺維護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主動參與到維護傳統的行列中。二要關注古城居民的生活狀況,切實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如果對古城居民的要求和困難視而不見,讓大多數居民眼睜睜看著旅遊經濟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自己不能從中受益,反而還要忍受由於旅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承擔旅遊發展的各項成本(包括環境、社會成本等)。這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抵制、消極和敵對情緒。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願望、要求、態度、看法和權利,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要尊重當地的意識形態,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通過運用當地的知識,吸納當地的做法,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民俗旅遊開發相結合,使推出的旅遊活動能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與支持。不斷地征詢並採納當地社區的意見和建議,使之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使居民都能從旅遊收入中體現出在古城居住的優越性,成為旅遊開發的主人,而非旁觀者或受害者。三要不斷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商品經濟意識,逐步增強他們適應市場和保護自己文化的能力。
(四)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
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倫理體系受到了強烈沖擊,導致一些諸如傳統道德失落、秩序失控的現象發生,給人一種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消極印象,極大地損害了麗江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應大力發揚民族精神,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得以恢復,使納西族的優良傳統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在弱小民族面臨強大主流文化進入而處於困惑時,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應與時俱進,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用良好的道德風尚樹立納西人的形象。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生存危機,同時也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導致了信仰危機、道德危機、情感危機、家庭危機。納西社會卻是一個重視情感生活的社會,老人受到愛戴,親情與友情是維系社會存在發展的基本手段,它營造的溫情籠罩著每一個社會成員,使他們從生活中找到幸福。人倫與親情是人類存在的精神支柱,呼喚人與人之間的愛,應該是人類永遠的精神財富,而納西文化卻恰巧具備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品質,是對現代文明的重要補償。因此,發揚民族精神並不是回頭路,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與選擇,將會有利於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重視教育,不斷提高納西族的整體素質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自古以來,納西人民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歷朝歷代的傑出人物和「天雨流芳」的牌坊,給我們留下的不是吃祖宗飯,走回頭路,而是一種警示和激勵。在所謂納西族先進、文明的贊譽聲中,我們應該多關注農村教育,重視各中學的輟學現象。一是進行升學教育,激勵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二是不斷提高旅遊業的服務檔次,提高用人的標准和要求,逐步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長效投資與現實經濟利益的認識。
四、小 結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生命在現實社會中的延續,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著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的自我生存發展中不斷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創造力以及自我約束力。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已成為引人注目的一個熱點問題,大力加強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應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注釋:
[1]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2]郭大烈,和志武.納西族史[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3]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4]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 [J].旅遊學刊,2000
[5]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6]李頡.納西族傳統文化功能的轉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7]和愛紅.麗江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研究[J]. 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
參考文獻:
[1]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J].旅遊學刊,2000,.
[2]王嵐.雲南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幾個問題[J].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3,
[3]和愛紅.麗江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研究[J]. 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
[4]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5]李頡.納西族傳統文化功能的轉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6]方慧,黃琪,周芳,熊瓊芬.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7]郭大烈,和志武.納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8]陶偉.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旅遊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9]肖星.嚴江平 .旅遊資源與開發[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0.
❹ 旅遊業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文化與旅遊業的關系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辨析二者的關系必然會涉及到旅遊業對文化作用的問題。雖然旅遊業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的認識,但對於旅遊業究竟如何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卻缺少系統的思考和准確的表述。
一般來說,旅遊主要是城鄉居民基於滿足精神方面需求而引發的外出遊玩活動。從文化角度看,旅遊主要表現為旅遊者對自然和人文資源的審美行為,是旅遊主體和旅遊客體之間的文化交流。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旅遊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但旅遊業的本質是會產生較強文化效益的經濟產業,它不是文化事業,也不屬於文化產業的范疇。旅遊業對文化的作用不能泛泛而談.由於不同的地方文化的含義有所不同,因此分析旅遊業對文化的作用,需要明確特定的文化范疇才能進行。
一、旅遊業對促進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
文化交流所指的文化一般是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文明。從國際范圍看,按照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標准,廣義的文化可以分為中華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東正教文化、西方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等。從國內范圍看,在中華文化之下又可以分出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亞文化。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促進文化交流都是推動不同文化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旅遊業在這其中發揮了獨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這是與大規模旅遊經濟活動相伴隨的文化交流。自從文明開始誕生,文化交流就一直存在,但在沒有現代旅遊業出現之前的文化交流是相對零散的,同經濟的聯系也不太緊密。旅遊業的發展,則以經濟為動力,並通過經濟的方式,極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范圍。2012年,全球過夜旅遊者達到10.35億人次,國際旅遊收入達到1.08萬億美元;而同期國內旅遊達到29.6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達到2.27萬億元。這其中,以文化交流為目的的旅遊佔了很大比例。可以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業已經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這是民眾之間的文化交流。從交流主體的角度看,可以劃分為官方層面的文化交流和民間層面的文化交流。官方層面的交流發生在政府之間,往往通過公共財政支出,弘揚本國或者本地的文化。比如我國派遣文藝團體出國表演,在國外設立「孔子學院」等,都屬於這一范疇。民間層面的交流則更多是自發的,是不同國家或者不同地區居民之間基於文化差異而進行的相互訪問。旅遊交流屬於民間文化交流,這種交流與官方交流互為補充,推動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發展。
(三)這是一種更深入、更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旅遊業推動的文化交流不是少數精英之間的文化交流,而是國民全方位參與其中的文化交流,這種文化交流不預設主題、不先入為主,是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平等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交流是面對面的交流,是客源地和旅遊地居民之間的互動式交流。因此,影響面更大,也更為長久。
總之,旅遊業的發展推動了跨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溝通,有利於促進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二、旅遊業對推動文化建設具有非常突出的平台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的目標,如果從大文化的角度看,五個建設都屬於物質和精神財富的范疇,即屬於大文化所包含的內容。但是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並列的時候,文化建設一般指的是發展科技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其根本目的在於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精神支柱,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經濟學家於光遠曾經說過,「從社會文化價值看,旅遊具有非常明顯的教育意義,它可以是一種社會化的因素,因為它使人親自了解現實,可以培養人們面對現實的某種態度,它也是一種培養感情的因素,在很多情況下,它有利於智力、科學、技術、藝術和文學方面的創造。」
需要說明的是,旅遊業對文化建設的作用,主要不是依靠國家投入來實現,而是通過市場經濟,主要依託遊客自身的旅遊消費達到了促進文化建設的目標,國家支持旅遊業的發展,實際上可以用更小的成本,產生了更大的文化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業既推動了文化建設,同時也促進了經濟建設。其中,旅遊業對文化建設的作用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旅遊業對於形成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獨特作用。核心價值是一個社會共同認可和遵循的價值。推動形成核心價值對於一個國家持續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中國漢武帝之後的帝制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共同價值觀對於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價值的形成除了教育,還在於國民通過現實的工作生活中去感悟、去印證、去實踐。因此需要通過更多渠道去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形成。以旅遊的方式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不是僵化、填鴨式地灌輸,而是通過柔性影響、自然滲透,春風化雨式地幫助人們在旅遊過程中形成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比如,人們在游覽了祖國的壯美河山和名勝古跡之後,很自然地會將對大好山川的熱愛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愛轉移為對國家的熱愛,而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的愛國主義價值觀往往更為鞏固和持久。再比如,遊客在參加紅色旅遊之後,自然會對先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形成的向上精神動力是其他教育方式很難替代的。
(二)旅遊業對提高國民素質具有突出作用。國民素質包括身體素質也包括文化素質。中國自古就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說法。旅遊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對於國民的身心發展都有很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更多地參與到旅遊中來,有利於其全面健康的成長。在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支持年輕人開展游學活動,其看重的正是旅遊業的這種突出功能。未來我國需要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對提高國民素質的作用,推動文化建設。
三、旅遊業對文化事業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
文化事業強調文化的公益性、公共性。公共文化需要政府來提供,因此這種文化基本上是免費的,或者是收費很少,帶有優惠性質的。文化事業雖然強調政府投入,但文化事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可以分享文化建設的成果,進而實現文化建設的目標。因此,只要有利於文化事業發展的方式都可以採納。這也意味著,發展文化事業並不等於要完全排除市場的內容。如果通過市場機制的方式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樣也應該將其充分的運用。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在發展文化事業中主要提到四大任務: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而旅遊業對這四個方面的文化事業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旅遊業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覆蓋范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屬於公共財政投入的內容。既然是公共財政投入,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人越多,其文化投入產出的效率就越高。國家規定,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要逐步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一般而言,公共文化設施其享受的主體往往是設施所在地的居民。通過旅遊業,可以引導更多外來遊客享受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有利於提高文化效益。
(二)旅遊業是一種獨特的現代傳播渠道。現代傳播體系的建設對文化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按照一般的觀點,傳統媒體包括第一媒體報紙刊物、第二媒體廣播,第三媒體電視,現代媒體包括第四媒體互聯網和以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博客、桌面視窗等為代表的第五媒體。從傳播的角度看,媒體即信息傳播的平台,其中,信息的覆蓋面、信息被接受的程度、信息傳播的速度都是衡量媒體傳播效率的重要標准。旅遊在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的同時,實際上也很大程度扮演了信息傳播媒體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旅遊可以被視同為「第六媒體」。與其他五種媒體的不同之處在於,旅遊傳播信息的速度雖然相對較慢,但是旅遊目的地信息傳播的覆蓋面卻很大,此外旅遊目的地信息的傳播還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遊客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和消化信息。同時,旅遊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體,它是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信息的主動選擇,具有很鮮明的互動式的信息傳播特點,不像其他媒體只是由一方被動接受信息。目前,社會普遍忽略了旅遊在現代傳播體系中扮演的獨特角色,未來需要對此問題予以更多關注。
(三)旅遊業促進了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目前對於旅遊業促進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問題社會上存在不少的爭議。特別是一些地區在盲目開發旅遊業中對傳統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後,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甚至把旅遊業作為破壞傳統文化的「罪魁禍首」。分析這種情況需要對幾個問題做出回答。
其一,發展旅遊業是否必然會破壞傳統文化。雖然一些不科學的旅遊業發展行為確實對傳統文化造成了破壞,但其實對傳統文化沖擊最大的是工業化和城市化。較之工業化與城市化同傳統文化的相互對立,傳統文化與旅遊業之間並沒有本質的沖突。更為重要的是,傳統文化是旅遊業發展重要的依託對象,破壞傳統文化其實就是破壞旅遊業自身,因此旅遊業從發展本身而言,必然要把保護傳統文化作為發展中重要的內容。此外,差異化發展是旅遊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各個地方只有更多地保留傳統的多元文化、異質文化,旅遊業才能更好地吸引遊客,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業具有保護傳統文化的內在動力。
其二,發展旅遊業對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機制是什麼。與依靠國家投入進行保護和傳承不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於利益機制而實現的保護。在這個過程中,旅遊業將利益機制傳導給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通過經濟動力促使其對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不是將其封閉起來的靜態保護,而是以文化交流、互動的方式實現的動態保護,這種保護是基於發展視角的保護,其實更是一種與時俱進的保護。比如山西的平遙古城,在旅遊業沒有發展起來之前,一直被視作當地政府的一個包袱,急欲將其拆掉。隨著旅遊業的快速興起,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才意識到平遙古城是一個絕佳的旅遊資源,因而自覺地強化了保護古城的動力。再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鄧敏文在研究侗族大歌時特別提到,「如果侗族大歌不能與時俱進,就是死路一條。侗族大歌必須從侗族村寨走進學校,走進縣城、州城、省城乃至國內外各大都市。當然侗族大歌在城市化進程中,千萬不要遺棄它固有的生存基礎——侗族村寨。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侗族大歌也會死無葬身之地。」從旅遊業的角度看,侗族大歌要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下去,除了「走出去」之外,還要「引進來」,這就是要通過旅遊業形成一種良性的利益反饋機制,讓留在侗族村寨的居民還可以通過向遊客表演等方式來展示侗族大歌的魅力,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村寨「空心化」,使侗族大歌「走出去」之後還能實現原居地的文化發展。
其三,如何看待發展旅遊業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破壞的現象。旅遊業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因為規劃、開發、經營不當對傳統文化造成破壞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在發展旅遊業過程中利益傳導機制太強,同時又缺乏平衡和制約機制,因而出現旅遊場所過分商業化,文化傳承人為迎合遊客將文化庸俗化膚淺化等行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找到旅遊業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的一個平衡點。一方面通過示範引導,鼓勵旅遊業投資者和經營者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中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加大對旅遊業發展中破壞傳統文化行為的處理,建立和完善糾錯機制,最大限度保護好傳統文化。
總之,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對待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作用,主要應該肯定其正面的價值,同時避免旅遊業發展中對傳統文化破壞的行為,以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的積極作用。
(四)旅遊業可以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的關鍵是要補上農村文化事業這一「短板」。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其落腳點在於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這些年國家也在通過農村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方式來加強對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但除此之外,還有必要關注旅遊業對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作用。這一點在許多鄉村旅遊業發展較快的地方有較明顯的體現。比如,一些鄉村旅遊經營戶通過接待城市遊客,就不同程度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服務意識。
四、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分析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的作用,首先需要對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做出區別。旅遊業是為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活動提供物品和服務的一組產業集合;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集合。雖然二者都是一系列產業的集合,但是旅遊業實際上是從消費需求角度來衡量的一個產業,文化產業則是從消費供給角度來衡量的產業。由於二者各自從需求方和供給方來衡量產業,因此彼此之間存在一些交叉。但是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各自獨立,並不是完全同一的產業。
從統計的角度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分類》,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交叉的部分主要有:一是在文化產業的文化藝術服務類中,文藝表演服務、文物保護服務、文化遺產保護服務、博物館等有一部分是面向遊客的,對應的是旅遊產業中「游」和「娛」的環節。二是在文化產業的文化休閑娛樂服務類中,公園管理、游覽景區管理、室內娛樂活動、游樂園活動等很大部分都是面向遊客的,對應的也是旅遊產業中「游」和「娛」的環節。三是在工藝美術品生產中,工藝美術品的製造和銷售如果面向遊客,對應的是旅遊產業中「購」的環節,但這部分在旅遊購物中所佔比重並不會太高。總體來看,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交叉的部分並不是太多。根據2010年城鎮居民國內旅遊抽樣調查的數據看,游購娛的比重大約佔全部旅遊消費的三分之一,而這其中屬於文化產業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大致估計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重疊交叉的部分只有10%左右。此外,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5%;2004年,旅遊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4.05%,旅遊產業的份額大於文化產業。
具體到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的作用,大體上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旅遊業促進了一部分文化資源的旅遊化利用,使其轉化為文化旅遊產品。從旅遊業的角度看,文化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但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看,許多文化資源如果不藉助旅遊市場這個渠道,就只能是「養在深閨人不識」,不能成為可供消費的產品。比如過去許多有形文化資源,如古村、古鎮等在沒有發展旅遊業之前僅僅是當地居民居住的場所。但是通過旅遊業,這種資源很快走向市場,成為文化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旅遊業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經濟價值。
(二)旅遊業延伸了現有文化產品的銷售市場,進而擴大了文化產業的規模。最典型的例子是手工藝品。在沒有旅遊業的時候,許多手工藝品大多是在區域內進行小規模的市場交換。比如,苗族的刺綉工藝品,主要是在集鎮上進行銷售。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大量的遊客取代當地居民,成了這些手工藝品的主要銷售對象。像雲南大理鶴慶的新華村,每年向遊客銷售銀器製品帶來的收入就超過1億元。
(三)旅遊業的發展催生了一批全新的、面向遊客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了文化產業的內容。這其中最突出的現象是旅遊演藝的崛起。近年來,許多直接針對旅遊市場開發的演藝項目都取得了成功。比如,早期依託陽朔山水推出的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至今還受到大量遊客的追捧。而像張家界的「天門狐仙」、承德的「康熙大典」等也是從豐富外地遊客夜間活動出發開發的新型文藝演出。這些演出增加旅遊消費的同時,實際上也成了新的文化消費熱點。
(四)旅遊業促進了一些文化事業單位轉化為文化產業經營實體,為文化事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新的路徑。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是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體制機制的首要任務。其中特別提出了「推動代表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增強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提供服務能力。」事業轉換為產業,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市場越大,其轉換也越容易。對許多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來說,面向市場的方式一種是在本地演出,一種是去外地演出。但是除了少數優秀節目有較大的外出演出市場外,多數演出主要還是要立足本地演出。但是本地演出最容易面臨的就是當地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問題,這在一些中小城市更加明顯,因此這就很大程度需要藉助外地遊客的消費才能保證其足夠的市場容量。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將旅遊業發展與地方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更好結合起來,對於這些文藝院團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❺ 民風民俗與旅遊業的關系
民俗,即民間的風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創造於民間又傳承於民間,具有世代相習和傳承性的文化,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社會生活文化,它是傳統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各民族各地區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鮮明特色的民俗。我國56個民族在居住、服飾、生產、交通、婚姻、節日、禮儀、飲食等各方面的風俗都各不相同。這些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從多方面反映了中華民俗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傳承,引人入勝,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徵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寶庫中,佔有重要的一席。當世界各國將自然風光旅遊推向人文生態旅遊的高層次旅遊經濟趨勢時,我國則應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民俗文化資源,結合豐富而廣闊的自然生態資源,進行全面的系統規劃,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俗旅遊經濟,並注重人文生態旅遊的整體開發,使我國的民俗旅遊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國民經濟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極。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歷正月。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節日一般持續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幾枝纏著花布、彩紙的竹校。人們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和講解歷史傳說,青年男女成群結隊上山採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們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著,男女老少提著水桶,端著臉盆,互相潑灑,互相祝福,認為這樣可以消災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萬的人隨著優美的傣族音樂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水產,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雲霄,場面十分壯觀。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丟包做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縫抨,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先是無目的的拋來擲去,後漸漸有了固定的目標,等姑娘有意識的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妨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潑水節還要舉行劃龍舟比賽,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競賽,傣家兒女在"瞠瞠瞠"的茫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歡樂的氣氛。放高升和孔明燈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屆時將自製的土火箭點燃,它一邊噴出白煙,一邊"嗖嗖 嗖 "的尖嘯著飛上藍天,引得人們舉目張望,不時發出喝采聲,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孔雀舞,斗雞等,也是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近幾年,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等內容,使得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采。潑水節的活動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兩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達。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後霸佔了六個姑娘,後來又強佔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凌辱,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後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說,拔下一根魔王的頭發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並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於是七個姑娘輪流抱著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於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
潑水節,不僅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傣族的重要標志和傣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果單純的把它看成一個節日,不從深度去領會開發它、挖掘它,宣傳它、運用它,它的旅遊經濟效益就無法凸顯。在錦綉中華、在民俗村,潑水節都被搬到了舞台上面,讓遊客與之同樂,形成互動氣氛,極大的推動了當地旅遊的發展。在四川, 在雲南,各具特色的潑水節節慶活動紛紛登台亮相,在增強當地旅遊吸引力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民俗對旅遊業發展的作用,總結有以下幾點:
1、察風觀俗是推動旅遊發展的重要動力
民俗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間疾苦、生活狀況,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縣仕宦,無不以「觀風察俗」進行旅遊的。采風問俗既推動了旅遊發展,又豐富了民俗資料,增添了旅遊資源。
2、民俗充實了旅遊內容,豐富了旅遊者的文化知識,使旅遊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為生存、享受和發展、表現自己三方面。旅遊顯然不屬於生存需要的范疇,而是一種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悅的獲得為目的的、高層次的文化生活。我國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燦爛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風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區域,民俗也有差異。民俗文化的「新」、「奇」、「美」、「樂」吸引著旅遊者離開自己的居住地到旅遊地去旅遊,旅遊地的民俗成了旅遊者十分重要的觀賞內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遊地的歷史,又體現了旅遊地的文化和社會生活。觀賞考察旅遊地的民俗,還是一次對旅遊地的認知過程,它不僅可以幫助旅遊者擴大視野,而且能增加旅遊的興趣和愉悅度。在潑水節活動中,旅遊者不僅能體會傣族特有的民族風情,也可以了解到關於傣族的重教知識。
3、民俗能為旅遊景點的開發提供第一手資料
旅遊活動的中心內容之一是游覽景點。在中國即將跨進21世紀的日子裡,旅遊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保護固有的旅遊景點、景區的生態平衡,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建設新的旅遊景點,成為迫切的任務。隨著新世紀「文化旅遊熱」的到來,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民間古老文化、傳統民俗的形象再現,更能激發和滿足生活在現代社會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強民俗資料的發掘、研究,加大民俗開發的投入,加快民俗旅遊的產品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在當前民俗旅遊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大量問題,主要問題有:
1.民俗文化被淡化.以無錫的吳文化公園為例,它是一個以挖掘吳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題公園。人們在這里可以欣賞吳地幾千年的傳統風俗文化。然而它在園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報刊上很少見到宣傳、介紹它的文章,這很不利於組織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開放以前,一些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由於與外界接觸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繼承下來。然而,隨著國家的開放,異地、異國文化介入,使旅遊地的民俗文化被沖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開發之前保留著大量淳樸的民風和民情,然而,當國外旅遊者進入後,取而代之的是襯衣、西裝,各種流行的長短裙,穿民族服裝的人少了,鋪著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被柏油馬路和水泥建築取而代之,當地的傳統與文化逐漸消逝。
3.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民俗旅遊魅力無窮,並非說明民俗旅遊資源就可以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地開發。民俗旅遊之所以有強大的吸引力,在於其深厚文化內涵,而不是那種隨意照搬、盲目建設、重經濟輕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風情表演為幌子進行強制「捐獻」,結果遊客大呼上當,於是對它敬而遠之.還有些地方在優美的旅遊勝地摘起《西遊記》、《封神榜》等所謂文學名著景點,不僅工藝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東西來招攬遊客,最終也落得個「門前冷落車馬稀」。
民俗文化度旅遊業的發展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眾文化旅遊黃金時代已經到來,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人們閑暇時間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大眾化的民俗文化旅遊正從和平與德定的國際環境中脫順而出,並始終保持著商速發展的強勁勢頭。中國,作為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國家,有著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全社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避免開發中破壞民俗的行為,必能使我國的旅遊事業迅速發展。
❻ 旅遊業對當地文化帶來的壞處都有什麼
1、一定程度上破壞當地文化。例如出現偽民俗這種現象。簡單的說就是為了配合旅遊,將許多民俗商業話,例如儺戲等。本來只是在特殊的節日舉行的特特殊儀式,現在為了迎合遊客需要,有些景區就開發了這個節目,每天均上演,已失去其原本的含義。
2、一定程度上影響旅遊目的地人們的生活。甚至出現旅遊民族。旅遊民族就是當地人民以旅遊資源作為市場資源進行獲利的一種現象。例如,在雲南某山村,由於旅遊開發,,本來應該是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的當地的少數民族人,開始改變其行為,不再耕種,而是為遊客服務,例如,提供合照照相服務。總之,她們變成了旅遊業發展的附屬品,也不是旅遊業發展依託的主體。
總體上來說,旅遊給當地文化帶來的影響是,商業化,盆景化。
如果你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看看「旅遊文化學這本書」
❼ 旅遊業發展對地方經濟有何促進作用對生態化境和傳統文化有何不良影響
促進作用:
1.景點的門票收入;
2.賓館收入;
3.餐飲收入
4.交通收入
5.購物收入
不良影響:
1.遊人的到來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包括自然,文物,衛生,生活方式。
2.商業的沖擊影響傳統的習俗,是習俗商業化,如麗江;生活方式活習慣商業化;語言普通話化;
自己拓展吧,300字不難
❽ 分析旅遊開發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利弊
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影響
摘 要:
旅遊作為一種復雜的人類行為,既是人際交往,又是經濟流通,同時又是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過程。它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隨著現代化步伐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旅遊更以其獨特的行業特徵在社會發展中擔當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給接待地帶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一方面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另一方面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負面影響。本文從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雙重影響分析,探討麗江旅遊開發中的文化保護問題,以期能促進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
關 鍵 詞:
旅遊業, 納西族傳統文化, 影響
Key word:
tourism,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序 言
近年來,麗江的旅遊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在國內外產生著日益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據旅遊主管部門統計2005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04.2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38.59億元。麗江已經從「被遺忘的角落」變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雙重身份的旅遊熱點城市,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麗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珍愛。麗江旅遊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從起步進而快速騰飛。麗江也因其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而成為最有吸引力的旅遊接待地。可以說傳統文化在麗江旅遊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旅遊業的興旺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另一方面也給傳統文化的保護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正確認識旅遊接待地傳統文化的變遷所施加的正負影響,並分析其演化的內在動因,對促進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旅遊業對納西族傳統文化的正面影響
近年來,旅遊業促進了麗江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時代的步伐,麗江這個響亮的名字,已是舉世聞名,成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旅遊點之一。但旅遊業對麗江納西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一)旅遊業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
隨著成千上萬遊客源源不斷地湧入,帶來了多方面的尤其是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的需求,使得許多瀕臨失傳的傳統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在旅遊大潮的觸動下得到復甦,並已融入旅遊市場,得到了重構和新生。例如:許多人文景觀得以修復;東巴文化和納西古樂的保護被提到了法制化的高度;東巴造紙技術被恢復;打銅、打銀、制陶等傳統手工業獲得新生;民間的傳統飲食涼粉、發糖、粑粑、酥油茶等都成了頗受遊客喜愛的風味食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巴文化,作為麗江納西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涵蓋了納西族社會生活、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以及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被譽為「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但隨著社會和政治制度的急劇變遷,自20世紀50年代後東巴文化便逐漸陷入全面衰落以至消亡的深重危機之中。直到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形勢的日趨好轉,尤其是當地旅遊的開發,給東巴文化的恢復帶來了契機。原本僅限於學術界研究而被人們視為神秘深奧的東巴文化,現已飛速步入市場,成為當地一道最為亮麗的人文景觀,發展為推動麗江旅遊大潮的主要文化因素。
(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增強了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旅遊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當地居民在享受旅遊所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同時,也逐漸發現了自己傳統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從而消除了過去面對所謂主流文化的文化自卑感,越來越倍加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由衷地產生了維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不斷增強。傳統文化正以各種方式得以保護和傳承。如麗江的地方政府、民眾、企業通過旅遊增加了收入,又把一部分旅遊收入返還於古城修復、文化保護和搶救、整理傳統文化,從而推動和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還有在納西族知識精英大力呼籲和倡導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為東巴文化的復興與傳承建立的學校。如納西族知名學者郭大烈先生在黃山鎮宏文村開辦的「東巴文化傳習院」、和力民先生在金山鄉組織的「納西文化研習館」以及東巴文化博物館和東巴文化學校等等。1999年、2001年又先後成功舉辦了99中國麗江國際文化藝術節和中國麗江國際東巴文化旅遊節,更使東巴文化這一古老的文化瑰寶重新煥發璀璨的光芒。
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
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兩重性一樣。旅遊活動的開展,在促進傳統文化復興的同時,也給當地的傳統文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旅遊給傳統文化帶來的影響較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更為廣泛、更加深入,進而將影響到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應受到我們的更多關注。
(一)傳統民族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
「隨著旅遊的發展,在異質文化的強力沖擊下,接待地的原有的文化風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衣著、建築及生活方式到語言文字等都與外來者日益趨同,當地固有的傳統文化被逐漸沖淡、同化甚至被扭曲而變形」。
[1]如作為一種民族文化重要載體的民族語言。由於旅遊所引發或加速的「文化一體化」進程,其功能在不斷地被減弱,並逐漸走向消亡。與10年前相比,現在麗江城區和壩區,講本民族語言的人越來越少,從小就教小孩學說漢語已成為風氣。約70%的當地居民尤其是年輕人已不再說納西語。在街頭巷尾或公共車上,隨處可聽見父母之間講納西語,而父母同子女之間卻講漢語的怪現象。如今,講納西語已不是「納西族」的識別標志,而成了「農村人」的一個識別標志,就是在那些會講納西語的青年人中,大量的納西語詞彙也正在消失,故而出現了「用母語能妙語連珠地向後代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和智慧的祖父母一輩,現在只能與僅會講漢語的孫輩結結巴巴對話的況」。
[2]旅遊的開發使大批遊客持續不斷地長期湧入,每個遊客所逗留的時間並不長,但對於旅遊目的地民族——納西族人來說,每天都在接待遊客。因此,這種接觸與沖擊是持久的。「一般而言,來自文化強勢地區的旅遊者對相對處於文化弱勢地區的接待地居民會起一種示範效應,其所帶來的思想及文化由於成為當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所爭先效仿的對象。而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在改變了他們的日常行為及價值觀,從最初僅在裝束打扮及娛樂方式上的盲目模仿,發展到後來的刻意追求,並開始對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感到厭倦,以至發展到最終的完全拋棄」。
[3]如世居雲南省寧蒗縣的摩梭人,是當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擁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其獨特的摩梭文化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隨著旅遊的開發,古老平靜的摩梭社會也發生了震盪,漢化現象逐漸嚴重。他們為了迎合遊客的喜好,穿著輕便靈巧的漢族服裝,操著普通話,古樸蒼勁的摩梭民謠與現代流行的漢族歌曲同時回盪在瀘沽湖上。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遭到沖擊,外出打工的人願意在外安家,摩梭少女也願意嫁出村寨。諸如此類的例子還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旅遊接待地中,建築、服飾、語言、飲食、節日甚至風俗習慣等漢化現象日益嚴重,「令人直把邊寨當杭州」。
(二)傳統文化舞台化、商品化
在旅遊市場上,因片面追求旅遊效益,而不顧當地社會人文資源的特性,進行完全趨從於旅遊者口味的運作,以現代藝術形式包裝民族文化,將其傳統的舞台藝術化、商品化是目前旅遊開發的主要手段。雖然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里,能有效刺激遊客,使之產生旅遊消費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點就是使民族傳統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日益商品化。大多數旅遊者對接待地發生興趣往往不是真正的關注那種文化的價值,而是受獵奇心理驅使。對遊客來講,有新鮮感的、令人稱奇的、來之不易的、在別的地方見不到的,也就是他想要的。他趨近什麼,購買什麼,就在它們中間選擇。「接待地內但凡一切能吸引遊客的事與物均被標上價格『待價而沽』,傳統文化也僅僅只是簡單地為經濟服務,而真正的內涵卻常常被人為地肢解、閹割甚至偽造或假冒,原有的文化價值完全被商業價值所取代,出現了一個個專為迎合旅遊者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所謂『民族服飾』、『民族歌舞』、『民族禮俗』等,原本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及場合,並按傳統的內容和方式才能舉行的各種禮儀、禮俗,屢屢應邀打破規矩而頻頻登台亮相,一切都變得那麼有模有樣,氣氛熱烈甚至場面壯觀,但從實質而言已毫無特殊意義與價值。僅僅只是一種舞台化、程式化、商業化的表演而已」。如放河燈本是納西族人民祭奠亡靈的一種民俗形式。現在已被改造成許願寄託美好祝福的游戲,天天給經營者帶來財富。從表面上看,接待地傳統文化依然存在,至少在外部形式上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但實際上其存在的目的與過去已有了根本的區別。
就拿納西族傳統文化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東巴文化的復興來說,已經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東巴文化的恢復。昔日的以東巴教為重要載體的東巴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納西族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構築著納西族的精神世界,是納西族神聖的靈魂所在。而現在的東巴文化的復興,已不再是為了滿足納西族精神生活的需求,面向的是形形色色的國內外遊客,而遊客並不信仰東巴教,只是想了解東巴教,甚至有的遊客只是出於好奇的心理。於是就缺少了那種宗教信仰賴以存在的至關重要的情感基礎。所以「東巴文化的復興,其實質只是一種文化產業的興起」。東巴文字被譽為「世界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極富裝飾性,所以許多人把東巴文化當作賺錢的工具。山裡的農民伐木做成木盤,賣給城裡的匠鋪,工匠再把成品批發給商販。木盤上所雕刻或繪制的蛙神、鷹神以及東巴文字,在傳統社會都被視為神聖的信仰對象,如今卻被排成行地懸掛在古城的大小店鋪中,等待著遊客們購買。由於缺乏對文化產品的權威認證機構,街頭賣得紅火的各種東巴文化衫,壁掛等飾物謬誤百出,甚至連店主都不知所雲。這樣不僅造成眾多遊客受騙上當不說,還直接導致東巴文化的膚淺化、庸俗化,從而給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致命的隱患。
(三)生活環境及方式的改變(以麗江古城為例)
舉世聞名的古城承載著麗江悠久的歷史文化,是納西人民智慧的象徵。但在旅遊浪潮的沖擊下,古城不得不迎合遊客的需要,變得日趨商品化。麗江古城僅僅3.8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竟然囤聚了1600多戶商家。門市林立、人聲嘈雜,破壞了原有的寧靜與古樸,而且70%以上的店鋪或客棧,都被外地生意人租賃經營。盡管外來人員的湧入給麗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沖淡了古城那種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氛圍。這些身著納西族服裝的外地商客操著各式各樣的口音吆喝著,競相招攬遊客,毫無民族特色的外來商品則擺滿了古城街巷。古城居民祥和恬靜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嚴重沖擊,而導致原住居民不願在古城內生活,帶著留戀與無奈遷出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老屋。
利益的沖突,生活和需求空間的被掠奪,納西人生活的家園悄然在置換。千百年沿襲下來的傳統文化將不復存在,文化主體的轉移和失落,麗江古城就完全失掉遺產申報時的文化優勢。麗江古城可以另闢新址按原來的模樣復制和建設,但缺少納西人這一道風景線,無形的傳統文化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逝並不可再生。離鄉數載歸來的遊子在驚嘆古城的繁榮時,也感覺少了些什麼,一樣的五彩石板小巷,一樣的小橋流水,卻再難尋回兒時記憶中的古城。一個不是旅遊區,而是家園的地方。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走在復制的古城街道上,身著納西族服飾,操著各地口音的人們。讓我們看到的將會是一幅與真實納西生活無關的經過包裝和處理怪異的社會文化現象。「因此,雲南省社科院副院長、著名納西學者楊福泉指出:『古城的靈魂,不在小橋,不在流水,而在人家,以及存在於這一民族的文化』」。
(四)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退化甚至遺失
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雖然各少數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價值觀。如熱情好客、淳樸善良、重義輕利等。但是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遊客的大量湧入,有意無意地帶來了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引起了以往相對封閉的接待地居民價值觀念上的急劇變化。其中也有進步的積極因素,但也引起了當地居民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退化甚至遺失,從而導致一些諸如傳統失落,道德失范的現象發生。極大的損害了接待地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麗江人把水視做生命,愛護水、珍惜水、保護水、合理利用水。上游的水燒茶煮飯,中游的水淘米洗菜,下游的水搓衣洗腳是不成文的規矩。不準往河裡丟雜物,倒臟水,不準在上游洗衣服是約定俗成的習慣。這些愛河護水的公約不知沿襲了多少年。可是隨著麗江聲名大振,大量人流的進入,也帶來了陋習。往河裡扔垃圾,倒臟水、吐痰等現象隨處可見。麗江上了年紀的居民痛心的說「過去我們可以從河裡取水喝,現在不行了,明天怎麼樣?更不敢想像。」
在商品交易方面,納西人民一貫注重坦誠無欺,公平交易的倫理道德,可是在遊客蜂擁而入購買旅遊產品的刺激及外地商人經營方式的誘導下,有些納西居民開始背離本民族的道德規范,將偽劣工藝品高價出售給遊客,牟取暴利甚至出現了坑蒙拐騙,強買強賣等事件。這不僅損害了遊客的利益,也損害了當地的名聲,造成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如有的外地商戶製作劣質的麗江粑粑,使得遊客以為麗江粑粑就只有這樣的水平,嚴重影響了納西族的名聲和古城的形象。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諸如賭博、色情等違背傳統文化觀念,為社會道德所不容的非法招攬活動,大大惡化了當地的社會風氣,使各種犯罪率有所上升,進而嚴重影響了接待地社會秩序的安定。
納西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可是隨著旅遊的開發,旅遊者的大量湧入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礙和干擾,使其產生排外情緒。居民對旅遊者的態度從起初的友好熱情轉為不滿甚至怨恨,他們在心裡豎起了一道牆,把自己和遊客隔開。三年前的遊客可以任意走進古城的任何一座小院子,欣賞主人的園藝,跟主人攀談,而現在居民對這樣的交往已經不感興趣,很多人家為了安全和不被打擾的需要,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白天不關門的習慣,用禁閉的大門把自己和外界隔開。
(五)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降低
納西族具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據雲南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納西族文盲、半文盲27.41%,低於漢族32.7%。納西族是每萬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高於漢族的5個民族之一。然而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與教育的進步並沒有成正比,現實是納西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反而相對降低了,表現在初高中學生輟學情況較嚴重。與前幾年由於收入低,不能負擔教育費用或家庭勞動力不足所致的失學不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就業機會的增多。因為旅遊經濟所創造的服務性就業崗位對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不受更高的教育也能很容易地找到打工的機會,致使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及支持程度削弱,學生厭學後即棄學,或完成一階段的學業後不再升學,或乾脆棄學打工。據筆者在麗江白沙鄉了解的情況,近幾年小學、初中、高中第一次升學失敗後再次應考的人大大減少,大都能直接就業。從崗位來看,集中於旅遊景區的打跳隊,餐館、酒店的服務員等,其中女性佔大多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降低,將不利於提高民族素質,不利於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保護傳統文化的對策及思考
傳統文化是促進麗江旅遊發展的催化劑,納西族的人文精神是吸引全球目光的亮點。麗江保存了完整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級的人類文化財富。文化資源是麗江最大的優勢資源,麗江最大優勢也就是文化優勢,如果喪失了這一點,麗江旅遊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世界文化遺產將會名不副實。因此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一) 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
保護傳統文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納西人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要考慮怎樣使傳統與現代整合,怎樣才能使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保護、發展和傳承。但只有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必須喚醒納西人民的保護意識。首先,在各機關單位、農村和學校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培養納西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加強農村學校的雙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更加豐富自己的母語詞彙,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三是通過社區的教育,鼓勵家長主動承擔起向子女傳承文化的責任,鼓勵人們以講納西話為榮,以維護傳統文化為己任。四是通過有關部門開發和規范民族傳統節日和服飾、歌舞、飲食等,使納西族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得以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二)進一步規范旅遊市場,嚴控無度的文化開發
旅遊業波及的地區,作為旅遊資源的地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被商品化。雖然麗江依託文化創出了品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引來了更多的外來開發商打文化的主意,使當地文化商品化的趨勢愈演愈烈,文化也就被大量的塗改,變得面目全非。作為納西人,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開發商以優勢文化的習慣整理、加工、包裝民族文化,使民族傳統文化舞台藝術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這實際上是對民族文化進行掠奪式開發,已成了一種假造的民族文化,從而破壞了民族文化的變遷軌道,極不利於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文化開發必須嚴格控制,有關部門應該作好以下工作:一要規范旅遊市場,堅決杜絕短期行為的所謂「文化」開發。二要正確引導,讓當地人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旅遊之中,自覺擔當起維護傳統的使者。三是繼續發揮好民族研究專家和學者的作用,為政府進一步規範文化市場獻言獻策。
(三)保護古城,保護古城的人文景觀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傳統聚居地,是納西族傳統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載體。數百年來,納西人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享受著寧靜安詳的生活。這座「活」著的歷史文化名城,是由世代以古城為家的居民們創造出來的,他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構成了獨樹一幟的「活」的古城文化。因此保護古城文化最重要的是留住當地的土著居民。之前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辦法都是較有效的,但這項工作必須抓住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動員社區參與,把社區居民作為旅遊發展的主體進入旅遊規劃,旅遊開發等涉及旅遊發展重大事宜的決策、執行體系中。將社區的環境、社會和文化背景都納入旅遊發展規劃之中,使旅遊發展的整體目標和重點與本地居民的目標和重點相互協調一致,正確引導當地居民在依靠旅遊獲得利益的同時,自覺維護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主動參與到維護傳統的行列中。二要關注古城居民的生活狀況,切實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如果對古城居民的要求和困難視而不見,讓大多數居民眼睜睜看著旅遊經濟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自己不能從中受益,反而還要忍受由於旅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承擔旅遊發展的各項成本(包括環境、社會成本等)。這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抵制、消極和敵對情緒。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願望、要求、態度、看法和權利,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要尊重當地的意識形態,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通過運用當地的知識,吸納當地的做法,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民俗旅遊開發相結合,使推出的旅遊活動能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與支持。不斷地征詢並採納當地社區的意見和建議,使之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使居民都能從旅遊收入中體現出在古城居住的優越性,成為旅遊開發的主人,而非旁觀者或受害者。三要不斷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商品經濟意識,逐步增強他們適應市場和保護自己文化的能力。
(四)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
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倫理體系受到了強烈沖擊,導致一些諸如傳統道德失落、秩序失控的現象發生,給人一種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消極印象,極大地損害了麗江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應大力發揚民族精神,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得以恢復,使納西族的優良傳統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在弱小民族面臨強大主流文化進入而處於困惑時,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應與時俱進,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用良好的道德風尚樹立納西人的形象。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生存危機,同時也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導致了信仰危機、道德危機、情感危機、家庭危機。納西社會卻是一個重視情感生活的社會,老人受到愛戴,親情與友情是維系社會存在發展的基本手段,它營造的溫情籠罩著每一個社會成員,使他們從生活中找到幸福。人倫與親情是人類存在的精神支柱,呼喚人與人之間的愛,應該是人類永遠的精神財富,而納西文化卻恰巧具備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品質,是對現代文明的重要補償。因此,發揚民族精神並不是回頭路,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與選擇,將會有利於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重視教育,不斷提高納西族的整體素質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自古以來,納西人民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歷朝歷代的傑出人物和「天雨流芳」的牌坊,給我們留下的不是吃祖宗飯,走回頭路,而是一種警示和激勵。在所謂納西族先進、文明的贊譽聲中,我們應該多關注農村教育,重視各中學的輟學現象。一是進行升學教育,激勵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二是不斷提高旅遊業的服務檔次,提高用人的標准和要求,逐步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長效投資與現實經濟利益的認識。
四、小 結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生命在現實社會中的延續,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著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的自我生存發展中不斷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創造力以及自我約束力。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已成為引人注目的一個熱點問題,大力加強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應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注釋:
[1]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2]郭大烈,和志武.納西族史[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3]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4]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 [J].旅遊學刊,2000
[5]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6]李頡.納西族傳統文化功能的轉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7]和愛紅.麗江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研究[J]. 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
參考文獻:
[1]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J].旅遊學刊,2000,.
[2]王嵐.雲南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幾個問題[J].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3,
[3]和愛紅.麗江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研究[J]. 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
[4]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5]李頡.納西族傳統文化功能的轉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6]方慧,黃琪,周芳,熊瓊芬.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7]郭大烈,和志武.納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8]陶偉.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旅遊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9]肖星.嚴江平 .旅遊資源與開發[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0.
❾ 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會破壞其文化嗎
西部民族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探索培育期、初步發展期、規模擴張期和質量提升期,歷經了發展層次由"雙高速度"提升為"支柱產業",發展機制由"開發為主"轉變為"管理為主",發展模式由"政府包辦"演變為"服務導向"等轉變趨勢,並得到了其今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之根、動力之源、當務之急"等啟示。
❿ 旅遊業對當地文化帶來的壞處都有什麼
1、一定抄程度上破壞當地文化。襲例如出現偽民俗這種現象。簡單的說就是為了配合旅遊,將許多民俗商業話,例如儺戲等。本來只是在特殊的節日舉行的特特殊儀式,現在為了迎合遊客需要,有些景區就開發了這個節目,每天均上演,已失去其原本的含義。
2、一定程度上影響旅遊目的地人們的生活。甚至出現旅遊民族。旅遊民族就是當地人民以旅遊資源作為市場資源進行獲利的一種現象。例如,在雲南某山村,由於旅遊開發,,本來應該是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的當地的少數民族人,開始改變其行為,不再耕種,而是為遊客服務,例如,提供合照照相服務。總之,她們變成了旅遊業發展的附屬品,也不是旅遊業發展依託的主體。
總體上來說,旅遊給當地文化帶來的影響是,商業化,盆景化。
如果你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看看「旅遊文化學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