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中國非遺文化產業旅遊

中國非遺文化產業旅遊

發布時間: 2021-02-05 21:12:50

『壹』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產品的開發形式都有哪些

1、作為文化旅遊產業。這種模式通常以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葯等適用於生產性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主。
2、開發為旅遊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實景或舞台演出三大產品化模式。
3、納入旅遊產品體系。這個包括四方面:A 與景區合作開展非遺展演,主要針對表演性的非遺;B 開發專項旅遊活動,如農耕體驗游、鄉土生活等;C 開發文創產品,主要指地方性的工藝品;D 打造特色節事活動,主要指一些地方性的節慶活動,如傣族潑水節、蒙古族那達慕節等。

『貳』 非遺旅遊未來如何

一、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較之有形遺產而言,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就會流失於指縫。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別是那些歷史上沒有自己的的語言文字,或是創立較晚的眾多少數民族,他們的歷史,則是在創世神話中表述,在民間傳說中記載,在群眾口頭上流傳。民族傳統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傳統文化的消失,便意味著一個民族的解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發展是我們民族處在大的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重要而又急迫的問題,因為這些文化消失後就不可再生了傳100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流失嚴重。現在,樓蘭古城最完整的資料不在中國,而是在大英博物館;敦煌文書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最早出現的湖南灘頭年畫是在德國和日本的收藏家那裡發現的。我國又有多少歷史檔案及國寶外流,歷史上有,至今仍不斷發生。對此,我們應清醒的認識,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性措施,絕不應該讓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斷送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二、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它長期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受歷史條件、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及群眾思想觀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時代與階級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礫玉石,亦有殘渣敗絮;既是精神動力,亦是沉重的包袱。我們在對其研究時,首要的是要分清這兩種界限。對其金礫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發揚光大,給予繼承並創新;對其殘渣敗絮、沉重包袱,必須棄之不惜,堅決甩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要採取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將考古發現的青海大通縣上孫專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有舞蹈造型的彩陶,與至今仍在陝北安塞地區流傳的民間剪紙「抓髻娃娃」相比較,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證明了人類在童年時期所創造傳統文化藝術,歷經幾千年至今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並給現代藝術以深遠的影響。再如湖南侗族學者林河老先生,他將文學典籍中記載的屈原的《九歌》與沅汀地區的民俗,加以比較考證,寫出論著《九歌與沅汀民俗》。書中運用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民俗風情資料,證實了至今流傳在沅湘間的巫歌巫舞,是屈原《九歌》的活化石,提出了《九歌》即《神歌》的論斷,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強烈的共鳴。有學者稱之「是打開楚辭寶庫的一把金鑰匙」。

三、創造保護、傳承、發展良好氛圍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逐漸掀起熱潮。包括中國「崑曲」、「古琴」這兩種凝聚中華文化特質的古老藝術在內,已經有46種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登上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眾的創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為普查的指導原則。所謂全面性,即在普查和採集過程中,要避免教條主義和機械主義,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全面調查和采錄。所謂代表性,即在普查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對一切民間文化現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於發現在一個地區的范圍內,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類型、哪些民俗現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這些,就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東西。因此,代表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抽樣調查的性質。所謂真實性,即按照民間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現形態,真實地、不加修飾地將其記錄和描述下來,更不要以自己的想像或憑自己的知識和愛好去篡改民間文化作品。只有把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三者結合起來、統一起來,符合這「三性原則」的普查和采錄成果,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叄』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價值

根據價值鏈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從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幾個方面來說,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鏈條:
1.文化創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開發、理性創意、綜合拓展;
2.文化產品。互動式生產、加工以及展示;
3.文化展示。銷售過程中具有識別性的文化展示活動;
4.文化營銷。將普通的發送過程作為旅遊品牌再造的升級;
5.文化基因。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主要的部分,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從產業文化化到文化產業化的主要步驟。

呵呵!有點簡單。

『肆』 中國旅遊文化項目的發展現狀

當前,中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全國各地文化旅遊業發展如火如荼:湖北省大力整合省內旅遊資源,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並出台了「2009-2020年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規劃」;四川在地震後為復甦旅遊業,把文化旅遊作為其發展方向;而在安徽,2009年以來文化旅遊項目廣泛受到投資者青睞;2010年、2011年湖南省和雲南省相繼設立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基金。

現階段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文化旅遊是一項充滿憧憬、創意的文化活動,必須以觀念創新推動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在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中,要按照全面創新的戰略要求,用新的思維認識、開發和管理文化旅遊產品。

21世紀中國旅遊的方向直指向文化旅遊,文化旅遊產品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相當的發展規模和精深的人文底蘊獨占鰲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產品。

『伍』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瀕危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普遍特徵,有效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傳承。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曲藝、雜技、戲劇、美術、舞蹈、音樂、民俗、醫葯、手工技藝等。這些以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間技藝形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保護相對充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如何讓經濟發展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筆者認為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話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應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部分。民間藝術是所有文藝形式的創作源泉,以民間藝術為素材,用世界的通用語言去表現,可以創作出電影、小說、漫畫、音樂、舞蹈、美術等能夠創造價值的藝術產品。由於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原來在不發達地區被人遺忘的民間藝術可以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進行傳播,使古老的藝術得到新生。現代的流行藝術追根溯源都是從原始藝術發展而來,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只是因為傳承手段古老,社會環境又不斷變化,而導致逐漸失傳。因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成為文化產品,使它進入商品流通領域,也會是很好的保護開發。有經濟的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夠得以傳承。要麼國家出資保護,由專人繼承,保護人文活化石;要麼這些傳人從所繼承的文化遺產中獲得生存的保障。在這樣的前提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才不會消亡。但是完全靠國家出資保護肯定是不現實的,因此只有靠這些傳人的自力更生以及各類社會力量共同支持,尤其是需要文化企業的支持。這個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和相關專家共同協作,從信息、市場渠道、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它對於發展地方文化經濟也是非常有益的。要結合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利用元素應用到文化產品的開發上。其實很多地方已經不自覺地這樣做了,像梁祝傳說已經有多種藝術形式,包括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等,地方政府還藉此開發旅遊項目。筆者建議,將戲曲、曲藝、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製作成原汁原味的音像製品進行保護,同時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進行宣傳推廣。這里要強調的是保護性開發,既要能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貌,又能夠使之得到很好的傳播與繼承。

民俗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主要靠政府扶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最貼近大眾生活,最富有生活情趣,具有紀念和象徵意義,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與旅遊業發展密不可分。前些年旅遊業大搞民俗文化村,曾經火爆一時,但是新鮮感過後,便又回歸沉寂。民俗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習慣,民俗村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但是沒有起到傳承作用。模仿只能興盛一時,關鍵是要深度發掘民俗的文化內涵,並開發相關獨特的旅遊文化產品。這一點旅遊業做得還很不夠。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絕好機會,充分研究民俗文化,開發民俗旅遊產品,將是文化企業關注的課題。

民間手工藝的繼承及生產工藝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緊密相關。部分手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註定消亡,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詳盡記錄影像資料外,還要讓一部分青少年把它們作為興趣愛好進行傳承,而不是作為生存技能進行學習。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政府作為主導,各種社會力量進行協作才有可能實現,僅僅靠專家學者遠遠不夠。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對即將失傳的,由專家學者盡快進行音像資料的記錄整理,保存完善的資料;對於還有一定生命力的,則需要全社會配合盡快地進行保護性開發。

『陸』 民俗旅遊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屬於鄉村旅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獨特的文化魅力將有助於鄉村旅遊發展。以成都彭州的實踐為例,證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相關產業互為促進。
2013年6月,第四屆中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舉辦。從2007年以來,成都作為我國唯一的承辦地,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國際「非遺」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界非遺之都」。人們普遍認為,「非遺」是世界的。然而,「非遺」更是本土的,對成都享譽全國的鄉村旅遊而言,也需要借力發展。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研判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特殊遺產,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自然的特殊性,其特徵主要體現在傳承性、社會性、無形性、多元性、活態性、地域性、民間性等方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
主要包括六大類:一是口頭傳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的載體的語言。二是傳統表演藝術。三是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四是有關自然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五是傳統技藝和經驗,如傳統的生產技術、醫葯、體育健身活動等。六是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二、鄉村旅遊中「非遺」的存在空間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需要開發潛在的旅遊資源,創新旅遊發展模式,這需要充分挖掘旅遊資源內涵,發揮旅遊資源中文化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非遺」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在世界各地迅速展開。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非遺」搶救和保護工作也就勢在必行。通過鄉村旅遊科學、合理的方式來保護「非遺」,能夠使珍貴的「非遺」能夠完善的保存下來,同時以「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能夠反哺鄉村旅遊的發展,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從遠處說,「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意義有利於我國優秀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從近處說,在鄉村旅遊發展中「非遺」保護和傳承有利於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轉移富餘勞動力,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由於鄉村的特殊性,越來越多的青壯勞動力外出,造成了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出現,而現目前鄉村也是犯罪率比較高的「重災區」,缺乏文化的熏陶,讓鄉村淪為文化的「沙漠」,不利於鄉村的長治久安,穩定發展。所以「非遺」保護和傳承,加速對於優秀文化的傳播,讓更多人堅守文化基石,對於鄉村來說意義非同小可。

『柒』 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在京開幕

易車北京報道 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在北京798藝術中心開幕。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CEO魏嵐德博士(Dr.johann Wieland)在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開幕式致辭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魏嵐德博士(Dr. Johann Wieland)在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開幕式上致辭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魏嵐德博士(Dr. Johann Wieland)表示:「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與清華美院建立的創新基地三年來碩果累累。我們為創新基地為非遺傳承人以及非遺保護做出的開創性、引領行業的傑出貢獻驕傲與自豪。創新基地的探索完美闡釋了BMW戰略型企業社會責任以『賦能』為手段,以『創造共享價值』為目標的理念。自『BMW中國文化之旅』項目發起以來,我們始終致力於發揮BMW的品牌影響力,嫁接『聯結』利益相關方和本土社會的橋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教授

本次展覽歷時三天,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從11月14日至16日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該展覽邀請了由創新基地歷年來培養的17位非遺傳承人,展示了近250件以「非遺走入現代生活」為理念指導設計開發的非遺文創品,包括藍印花布、湘綉、彝族服飾等。

成果展還展示了寶馬 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該車由寶馬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教授領銜的清華美院設計團隊合作,研發歷時12個月,繼2019年成都車展發布後,首次亮相北京。該車以中華傳統美學中對「奢華」的理解與運用,將寶馬精湛百年造車技藝與中國傳統文化象徵元素相融合,在豪華品牌寶馬的旗艦車型中,完美詮釋了「東方大美,近雅唯和,臻於至善」的中華美學思想,是新時代美學價值的典範。

整車設計選取漢代玉環紋樣、霽藍瓷、降真香等中國文化象徵元素,並結合刺綉、大漆、螺鈿等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用創新思維展現出寶馬對於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新寶馬 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是東西方文化互融共生的典型代表,是寶馬向中國文化致敬的一種獨特方式。正如魯曉波教授指出的,「我們並非在復制過去,而是用創新的思想,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藝術與科學、以及藝術本身各種形式的融合中,尋求和諧與統一。」在為社會各界展示「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創新思維的同時,該車的開發思路體完美體現了BMW與利益相關方「創造共享價值」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張雷教授帶領清華美院設計團隊介紹新寶馬 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設計理念及工藝

今年,基於寶馬與清華美院前三年合作的成功經驗,創新基地全新升級。在「BMW中國文化之旅」海南探訪活動中,共有5位非遺傳承人成功選入創新基地,清華美院的教授將作為設計師,攜手傳承人以「研培+藝術設計+產業」有機結合的方式,推動非遺的創新性轉化與發展。目前,5位非遺傳承人已順利完成在創新基地的研修課程,將與設計師共同設計並開發具有市場需求的非遺文創產品,預計於2020年3月面向社會發布。

新寶馬 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

同時,「BMW中國文化之旅」攜手知名旅遊網站馬蜂窩,連續四年推出以非遺為主題的旅遊攻略,繼續探索「非遺+旅遊」的跨界融合。今年,繼成功推出四川、湖南和玉樹三個目的地的非遺主題旅遊攻略後,《BMW中國文化之旅海南旅遊攻略》正式上線。

『捌』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影響

這四個文化層中,後三者基本屬於非物質文化的范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既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對傳承民族文化血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珍貴的旅遊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如我國的京劇、崑曲、東北二人轉、廟會、少數民族歌舞和習俗等都是重要的旅遊吸引物,是豐富游覽內容、提升旅遊產品檔次和延長遊客逗留時間的重要內涵。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手工藝品(如剪紙、泥塑、雕刻等)則是重要的旅遊商品。民族的便是世界的,這些為部分國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所不感興趣、認為過時的東西,卻是廣大海外遊客所青睞的。實踐證明,文化遺產保護得越好,其利用價值也就越大,旅遊業和其它相關產業才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一旦傳統文化因過度開發或保護不力而喪失殆盡,旅遊業和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遺產,對發展我國的旅遊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玖』 中國文化旅遊產業未來發展有哪些趨勢

1.文化創意,成為文化旅遊的重點發展方向

文化創意產業被稱為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產值達220億美元,並以5%的年增長速度遞增。如今,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在旅遊領域的拓展和延伸,成為旅遊發展的新引擎,反過來,旅遊的發展也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創造了新機遇、新動力。

2.文化「深度游」成為中國旅遊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專業規劃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中國旅遊已經從傳統"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游向以文化為主題導向的「文化深度游」、「文化休閑游」轉變,並出現了以世界遺產為核心主題的專項旅遊產品。

文化深度游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遺產旅遊熱的興起和發展。「遺產旅遊」已經成為世界旅遊業最熱門的項目之一。英國遺產旅遊業發展迅猛,年收入高達260億英鎊,幾乎成為該國旅遊業的支柱。

3.康體保健游已經成為文化體驗旅遊的重要內容

文化性作為旅遊產業的核心特質之一,體現在旅遊產品的各個方面。

隨著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出遊能力漸趨增強,文化體驗游成為遊客熱衷選擇的旅遊產品類型,其中康體保健游因為能夠迎合現代人越來越強的醫療保健意識和康體養生需求,成為廣泛關注和備受推崇的文化體驗旅遊產品類型。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