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論文
『壹』 求一篇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論文!
生態建設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是區域發展的熱點問題。
1、生態市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全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前提是全面發展,中心是協調發展,根本是可持續發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不僅要為今天的發展盡力,更要對明天的發展負責;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為今後的發展提供可以永續利用的資源與環境。建設生態市,正是按照科學發展觀尤其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論提出來的。我們要通過生態市的建設,實現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既創建一流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又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而使經濟發展走上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保護型、循環經濟型之路,確保我市經濟社會在整體上的全面發展,在空間上的協調發展,在時間上的持續發展。
2、生態市建設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當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已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尺度。生態環境越好,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強。從這個意義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市目前的產業結構以機電、化工、輕紡、建築四大產業為主,其中機電和化工是我們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化工業的蓬勃發展,部分區域的環境惡化趨勢日益加劇,環境容量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明顯。如果我們的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隨著經濟總量增長,甚至高於經濟總量增長,那麼,離累積性環境問題的爆發將為期不遠,到那時我們不僅將失去發展空間,甚至會影響生存的空間。
生態市建設的適時提出,為我們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途徑。堅持通過污染治理消除污染嚴重的劣勢,發掘生態經濟發展較快的「潛在優勢「,保持杭州灣新區的區位與集聚優勢。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我市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重新整合和配置,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從而緊緊抓住21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由龍山時代和曹娥江時代直接邁向杭州灣時代,呼應大紹興,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不斷增強上虞區域競爭力,進而在國內外兩個市場有所突破,贏得先機。
3、生態市建設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舉措。
層次,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的追求。開始注重城市的人居環境,普遍關心環境衛生、生態質量等問題,而且迫切要求這些方面盡快得到更大的改善。經過這幾年對城市污染源的綜合整治,我們上虞的生態環境與前幾年相比應該說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離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各級黨委、政府,我們這些黨員幹部,怎麼去為人民服務?怎麼去實踐「三個代表」?貫徹「三個代表」,必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建設生態市,努力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宜人的居住環境,是一件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項為民盡責、民為謀利、為民興業的民心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為人民群眾創造優美、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住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真正實踐「三個代表」,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總之,生態市建設是大勢所趨,時代所期,人心所向。各級、各部門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生態市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建設生態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事關上虞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堅持不懈地扎實推進。
:
1、發展生態工業
優化工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生態優先,發展第一,強化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雙贏」意識。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引進、培育、發展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項目和企業,重點扶持機電、節能環保產業,改造提升輕紡等傳統產業,適度發展化工業和新型建材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限制壓縮重污染和高耗低效產業,形成以機電、化工、輕紡、節能環保四大支柱產業為主導,其它產業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
合理空間布局,推進產業集聚。以企業規模化、產業集聚化、經濟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為目標,加快實施「北工中城南閑」的市域發展戰略。按照城鎮體系規劃所確定的市區——中心鎮——一般鎮三級城鎮發展布局和高效、集約化的城市產業發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規劃的原則和環境資源稟賦特點,優化全市工業空間和產業布局。建立工業發展嚴控區,做大做強杭州灣上虞新區,做優做高上虞經濟開發區,做活做特鄉鎮(街道)工業集聚區。重點扶持杭州灣上虞新區、上虞經濟開發區和豐惠勞保用品、崧廈傘業等一批重點開發區和特色工業集聚區,整合、壓縮不規范的鄉鎮工業集聚區。採取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向工業集聚區集聚,形成以城區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為發展軸,以杭州灣上虞新區和經濟開發區為集聚發展區,以豐惠、小越、崧廈、章鎮、上浦為發展點,符合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和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市域集聚態產業空間布局。積極引導廢水、廢氣排放量較大的項目和企業向杭州灣上虞新區集聚,嚴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廢水、廢氣污染較嚴重的建設項目在杭州灣上虞新區外落戶建設,嚴格控製造紙、食品脫水加工等廢水排放量較大的建設項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輸送管網之外的區域選址建設,分散在城區內和虞中、虞南地區對環境污染影響較大的工業企業限期轉產或搬遷。
推行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園區。大力實施清潔生產審計,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鼓勵選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生產工藝、設備。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工業生態鏈,實現工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管理,未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準投產。組織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區域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加強工業園區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生態化改造
2、發展生態農業
建設特色優勢生態農業。調整糧經結構、種養結構、品種結構,逐步提高經濟作物、水產養殖、林特產品和畜禽產品在農業中的比重,重點發展蔬菜、水產、花卉、茶果、畜牧五大產業,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形成穩定的生態農業經濟體系。根據各地農業發展的區域條件和比較優勢,按照「開拓市場、優化結構、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區域布局,推動名特優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區。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網地區構築城郊型優高農業區,建設優質蔬菜產區、花木種植區、名優特色水果種植區、高檔水產養殖區;在虞南丘陵山地構築生態型農林特產區,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區、生態農業特色產業區,建設「後花園」、「休閑區」。積極開發休閑觀光農業。
推行綠色生產經營。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推行綠色生產營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面實施農產品無公害生產,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申報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組織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著力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比重。通過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生態示範基地建設,帶動千家萬戶發展生態農業。突出發展茶葉、乾果、水果、蔬菜、竹筍等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有機名特優農產品。
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大力引進推廣優質高效的農產品新品種。積極推廣病蟲害無害化防治技術、動植物品種優化技術、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科學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和各類有害葯物。實施農業生產過程標准化和農產品質量標准化,突出安全衛生指標,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檢測體系。
3、發展生態旅遊
全面整合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緊緊圍繞「打造虞南旅遊休閑基地,建設長三角都市後花園」的總體發展目標,著力構築曹娥江濱水觀覽遊憩帶、春暉白馬湖文化生態休閑區、洪山湖祝家莊古典風情休閑度假區、陳溪一覆卮山健身運動休閑區、四明一鳳鳴山養生游覽度假區、東山文化觀光區「一帶五區」的生態旅遊框架,努力成為杭、甬旅遊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東黃金旅遊線上的旅遊節點。切實加強旅遊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維護景區資源和當地生態系統,打造優美舒適的生態旅遊環境。提高旅遊區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裝具有上虞特色的「東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暉白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響生態旅遊品牌,做大、做精生態旅遊產業。
第三、加強生態建設。
這是建設生態市的重點,也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突出抓好三點: 一是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發揮城區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森林進城」,建設以山體為綠被,以河流水系、交通綠地為脈絡,街道、小區、單位綠地為補充的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城區綠地生態體系。充分利用濱江優勢,實施曹娥江「一江兩岸」綠化景觀帶建設,營造特色鮮明的城市中心景觀區,展現生態型城市的魅力。利用杭甬運河、百松河、西橫河三河貫穿城區的自然條件,精心打造城區碧水綠林人文景觀帶。加強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在人民路、三環路、四環路、南北中心大道、百松公路、百豐公路、329國道、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兩側建設縱橫交錯的綠色生態走廊。加強百官半山、豐山、曹娥鳳凰山、峰山等自然山體的景觀建設和森林、植被保護,建設城區生態休閑綠地,建設市民廣場、青春廣場,合理布置街道綠化,增強城市「綠肺」功能。二是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整治村落環境。結合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以每年100個行政村的進度,開展「百村整治」示範活動。按照布局合理、設計科學的要求,全面規劃農村居民點的建設,拆舊建新,改造「空心村」,植樹綠化,整治環境衛生,改善村容村貌,達到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布局優化、住宅美化、服務強化等八化要求,以良好的居住環境、完備的基礎設施、優質的社區服務實現農村城鎮化。同時選擇生態優勢突出、經濟條件較好的行政村,大力開展生態村建設工作,建設綠色生態家園。三是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完善城鎮排水系統。新建排水系統採用雨污分流制,對現有合流制管道採用截流式合流制,並在道路改造、舊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近期重點加快建制鎮污水收集系統的建設步伐,完善城區污水收集系統,盡快完成城市污水處理廠截污范圍內建制鎮的生活污水納管統一處理工作,保證至2007年全市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60%以上。非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內的鄉鎮生活污水處理,按照集中和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予以實施,並盡可能考慮與工業集聚區合建集中污水處理廠。章鎮、豐惠、湯浦等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較大鄉鎮可分別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其餘南部各鄉鎮由於人口不多,且較為分散,應採取地埋式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池或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理。至2007年,所有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外的建制鎮必須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加快建設和完善城鎮垃圾收集處置系統,建設相應的環衛基地和環衛設施,積極推行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近期加快改造、擴建位於城東驛亭鎮的城市垃圾填埋場,以滿足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需要,其它各鄉鎮近期必須完成現有垃圾填埋場規范化改造,實現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中期結合杭州灣上虞新區熱電廠建設,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集中處置市區和道墟、崧廈、小越、驛亭、謝塘、蓋北、瀝海等鄉鎮及杭州灣上虞新區的生活垃圾,集中處置一般可燃固體廢棄物;並逐步關閉這些鄉鎮的小型垃圾填埋場,做好覆土、綠化和防滲等工作;同時在這些鄉鎮建設密閉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提高垃圾收運效率。在小型垃圾焚燒設施技術經濟條件可行的情況下,在虞南的豐惠、章鎮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其它鄉鎮因較為分散,仍以建設小型無害化垃圾填埋場自行填埋處置為主,或建設垃圾堆肥廠進行綜合處理。
三、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確保生態市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多、涵蓋面廣,同時也是一個長期建設和漸進發展的過程,任務重、時間長、要求高。各級各部門必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扎實工作,穩步推進,堅持不懈地把生態市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健全創建機制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各行業,必須切實加強領導,統一認識,協調行動。建立以黨政一把手為首,由分管相關工作的副市長、有關部門及重大工程項目的負責人組成的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實施,協調解決生態市建設過程中產生的重大問題,確定各階段的重點任務。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協調和處理生態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並對各項生態建設任務實行目標管理。辦公室要保證人員編制到位和資金保障到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切實加強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明確分管領導,明確職能科室或辦公室。同時要加強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之間的配合、聯系和協調,建立工作通報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動的工作推動機制。
建立生態市建設首長負責制,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將生態市建設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取得成績的予以相應的獎勵,對嚴重影響生態市建設或發生生態環境破壞事故的單位和主要領導給予必要的處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要把生態市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納入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的年度考核內容,並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逐項分解,下達到各有關部門和鄉鎮街道,簽訂目標責任狀。並建立生態市建設評估機制和行政效能監察機制,按照生態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與考核評價制度,對全市及各鄉鎮、各部門生態市建設進展情況進行動態評估,科學地分析和評價生態市建設的成效和階段性成果。市級有關部門、單位要嚴格按照生態市建設的職責要求,把生態市建設內容結合到本部門的重點工作中。各鄉鎮(街道)要按照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要求,抓緊制訂工作計劃,切實抓好落實。使建設任務落實到基層,實現任務到人,措施到位,確保生態市建設工作卓成有效。
2、抓好項目,落實政策,保障創建成效
建設生態市,關鍵要抓項目。沒有一定數量、質量的項目,建設生態市就是空中樓閣。抓住了項目,也就是抓住了生態市建設的「牛鼻子」。我們在招商引資活動中,要利用生態品牌引項目、爭項目、建項目。重點是抓好生態項目的開發、篩選、包裝、申報和實施工作,以生態項目推動生態市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要選擇對生態市建設、上虞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力強、社會效益好、近期可以啟動的項目,各鄉鎮(街道)、各部門要拓寬思路,多思考、多挖掘。凡是可以利用生態條件,可以掛上生態市建設的項目都可以充分挖掘出來。環保、發計、經貿等部門要加強業務指導,及時綜合和篩選。 建設生態市,必須要有相關配套的政策保障。切實加大創建生態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要優先保證用地、用水、用電,並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和政策傾斜。到2012年,市政府計劃安排295.15億元的資金用於生態市建設,各鄉鎮(街道)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單位也要籌措相應的資金用於生態市重點建設項目。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和對社會資金的導向作用,堅持以改革的思路,運用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機制,鼓勵、支持社會資金投向生態市建設,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年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同期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撥出300萬元資金,專項獎勵、補助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發展生態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創建生態鎮(街道)村等項目和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制定鼓勵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加大退耕還林工作力度。建立自然資源與環境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對資源受益者徵收資源開發補償費和生態環境補償費。
3、強化宣傳,全民參與,營造創建氛圍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和網路等媒體,拓寬思想,創新載體,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生態市建設的輿論宣傳,進行多種形式的生態環境教育和科普宣傳教育,使生態市建設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使單位和市民明確自己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增強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加強消費引導,大力推行綠化消費和可持續消費,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風尚。把生態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培育和弘揚。通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宣傳教育,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廣泛開展生態文明觀和文明發展觀教育,促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牢固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財富,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的觀念,使人民群眾像關注經濟增長數字那樣關注環境質量的改善,像關心社會穩定那樣關心環境安全。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視生態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生態的幹部是不稱職的幹部、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不重視生態的公民是不具備現代文明意識和公民這樣一種共識。
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暢通交流渠道。充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法律和民主監督作用,進一步加大新聞媒體、社會各界及群眾的輿論監督力度,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完善有獎舉報制度。建立環保問題公眾聽證會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環境狀況和環保工作的信息,擴大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如重點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等,為公眾關注環保、參與環境監督和咨詢提供必要條件。把開展生態市建設切實轉化為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實現生態市建設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
『貳』 論文關於論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參考文獻
1、A.P.瑟爾沃(A P Thirlwall),《增長與發展》(第六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2、張坤民,《可持續發展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3、黃輝,《WTO與環保: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的沖突與協調》,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4、戴星翼:《環境與發展經濟學》,立信會計出版社,1995年版。
5、曲福田:《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政策選擇》,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6、範金:《可持續發展的最優經濟增長》,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7、翟新生等:《可持續發展與自然資源消耗的成本補償---大循環成本理論具體運用的研究》,《財經研究》,1996年第12期。
8、(美)羅伯特•艾爾斯:《轉折點---增長範式的終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版。
9、(英)戴維•赫爾德等:《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10、(英)D•皮爾斯等:《世界無末日---經濟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財經政治出版社,1996年版。
11、(美)丹尼爾•A•科爾曼等:《生態政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
『叄』 論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的論文提綱
一、文獻回顧
二、生態旅遊介紹(定義 分類)
三、我國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
四、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五、以某一生態旅遊地為例 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肆』 急求一篇旅遊景區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的論文,哪位好心人幫幫忙,感激不盡
[摘要] 桂林旅遊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對廣西乃至國內外的旅遊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桂林景區開發歷程和影響景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分析,針對性地提出了桂林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旅遊景區 可持續發展 桂林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它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古往今來一直是令人神往的游覽勝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桂林以其得天獨厚的風景資源和歷史悠久的人文資源受到了國家高度的重視,其旅遊業發展起步早,起點高,可以說桂林旅遊是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典型代表。
一、桂林旅遊景區開發歷程分析
桂林旅遊業從1973年正式起步,其旅遊景區開發歷程可以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1.初級階段(1973年~1977年)
1973年5月,桂林市作為國務院確定的24個旅遊開放城市之一,正式對外開放。當時開展旅遊工作的目的是加強對外交往,屬於官方和民間友好往來范疇。憑借歷代遺留下來的風景名勝,景區開發始於為外事和公益需要而整理的灕江、蘆笛岩、七星公園等觀光景點,當時景區設施簡陋,服務單一,如灕江游覽僅有木船三艘。此時的景區開發多是沿襲古代名勝,因地制宜,景點多屬岩溶風光和公園類型,內涵相對貧乏。
這時期桂林旅遊景區的開發屬於舊貌換新顏的改造和整理。重友輕利,重政治輕經濟,「外事接待型」的旅遊發展模式決定了景區建設簡單,服務配套設施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2.開拓階段(1978年~1988年)
1979年國務院明確規定桂林為社會主義風景游覽城市;1982年國務院將桂林列為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在全國十大風景名勝評比活動中,桂林山水僅次於長城而名列第二;1986年國務院將桂林列為「七五」期間全國七個旅遊重點建設城市之一,並撥專款加強旅遊景點配套設施的建設,在我國被國務院冠以「社會主義風景游覽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重點建設城市」三項桂冠的首推桂林。特別是1986年旅遊業被正式列入國民經濟計劃後,桂林旅遊業發展迅速,景區得以進一步開發與利用,旅遊大環境更為廣闊、優美、清潔、安全。
這時期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桂林景區開發得到了積極發展,逐步形成了以桂林山水為主題的觀光旅遊產品體系。景區開發工作由單純的保護轉變到擴大景點數、改善景區環境質量和擴大環境容量上來,並注意發揮旅遊資源優勢,有計劃地重點建設一批富有傳統山水文化持色的旅遊項目。
3.曲折發展階段(1989年~1997年)
由於受1989年6月北京風波的影響,加上外界新聞報導對我國的歪曲宣傳,使桂林旅遊業受到嚴重挫折。1989年10月,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編著的《桂林旅遊發展前景研究》公開出版,提出了強調桂林山水這一主題,並不排除旅遊資源與產品開發的多樣性和旅遊活動的豐富性,合理開發風景資源,抓住游覽主題,重視人文資源,擴大游覽范圍,豐富游覽內容,建立大桂林風景游覽體系等極富遠見性的措施。在此景區開發指導思想的影響下,桂林旅遊產品發生了明顯的改善,一個以觀光旅遊為主,兼有多種游覽方式的游覽格局基本形成。
這時期桂林景區面對嚴峻的旅遊形勢,在困難中努力前進。旅遊景點項目逐漸呈現出多元化格局,形成了以桂林山水為特色,以百里灕江畫廊為主題,兼有古文化觀光、民俗風情、登山探險,動植物觀賞、休閑、體育、修學等各具特色的旅遊項目,極大地拓展了旅遊空間。
4.提升階段(1998年~)
由於旅遊的產業化、黃金周的出現,雙休日的實行,尤其是199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地市行政區劃合並,桂林市與周邊12個縣合並為大桂林市,擴展了桂林山水為核心的景區內涵與空間。1999年以來,以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為主的國內旅遊規劃專家,著手編制《桂林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提出了提高桂林觀光型旅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施旅遊精品工程,促進旅遊產品的結構轉型與升級,構建桂林山水為核心、以觀光度假型為主導的復合型旅遊產品空間體系。開發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旅遊景區項目,如樂滿地、愚自樂園、印象·劉三姐、「兩江四湖」等景區。
這時期桂林景區的開發進一步向深度發展,旅遊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重視自己獨特的內涵發展。開發方向上逐步由過去的以參觀為主轉變為參觀和參與相結合,提高旅遊活動的靈活性和旅遊產品的吸引力。
二、桂林旅遊景區概況
截至2003年底,桂林擁有1處國家級、3處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3處自治區級旅遊度假區;1處國家級、10處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級、71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有8個,3A級景區有7個。經過30年的發展,桂林旅遊景區開發初步形成了以自然山水、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會展旅遊、生態旅遊、現代主題公園為主的六大特色的旅遊產品,以及以中心城區「兩江四湖」開放型大景區為代表的城市旅遊優勢。
三、影響桂林景區可持續性發展的主要問題
1.多頭管理
部分旅遊景區管理長期處於權力分散、職能交叉的狀態,管理中的權責不清、扯皮現象造成了景區管理的混亂現狀,使旅遊者不能獲得滿意的旅遊消費,這從根本上影響了景區的市場形象和長遠發展。
2.重復建設,旅遊產品差異性不大
桂林以旅遊立市,因此強烈的政府主導推進行為促發了各地方的景區開發熱潮。各地方都希望能憑借「桂林山水」的品牌效應,將本地方的旅遊資源投入開發,以獲得經濟增長的機會。但缺乏景區開發的全局觀念,產品的同質性高,各地景區開發多以觀光型旅遊產品為主,這不僅增加了桂林旅遊業內部的競爭強度,同時也削弱了桂林旅遊業的外部競爭力。結果是投入的景區越多,則對本地景區的破壞越大,其社會和經濟效益越差,更是對「桂林山水」的形象的削弱,破壞了「桂林山水」的品牌。並不是所有的旅遊資源都有開發的價值,也不是所有的資源在同一時刻都有開發的價值,更何況具有旅遊價值的資源也並不等於表明用於景區開發是資源價值的最佳體現。
3.景區缺乏競爭力
主要體現在:(1)產品層次單一。目前的景區旅遊產品多是向消費者提供滿足特定旅遊需要的基本服務、利益及其實體和產品外觀,也就是核心產品和形式產品部分,而對於富於競爭優勢的附加產品和擴展產品如消費者之間及與環境的互動等方面卻涉足甚少,從而使得景區間的競爭更加激烈。(2)資源與產品不匹配。很多資源是一流的,例如岩洞、山體,但形成的旅遊產品卻多是二流、三流甚至是末流的,使得潛在的吸引力轉化不成現實,形不成競爭優勢。(3)服務水平不高。相對飯店和旅行社服務而言,景區服務質量差的反差較突出,這是一個急需改進的問題。
4.景區開發缺乏整體開發意識
所謂整體開發意識,就是注重整體的協調性,共同促銷。桂林景區之間缺乏合作協調,往往喜歡單兵作戰,勢力單薄。如東線游各景區不是旅遊團必去的地方,被作為旅行社的「加點」來對待,本身知名度就不高,促銷困難。東線游的各景區不利用地域相近的便利,協同作戰,提高整體實力,反而是各自經營自己的,單打獨斗。其實東線游各景區互補性極強,靖江王陵,堯山索道,茶藝園和山水高爾夫球場都各有特色,且地理位置極為接近,如靖江王陵與堯山索道相隔僅百米。搞聯合促銷,通票游覽,將會增強東線游的吸引力,讓旅遊者有選擇,覺得內容豐富多樣,值得一看。但現狀是各景區屬於不同的部門如文化局,供電局等,單位性質有事業、企業、外資等,合作經營的困難較大。
四、桂林旅遊景區可持續性發展的對策
1.以可持續理論為指導,增強宏觀調控
可持續發展是旅遊發展中最深刻、最全面、最理性的思想,應以此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實現旅遊景區開發的整合與優勢疊加。
桂林景區以自然山水喀斯特風光為主體,是不可再生性的旅遊資源,提倡可持續發展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景區在景觀環境保護對策、旅遊環境質量標准等各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也還有許多方面的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如生態旅遊區的質量評價,旅遊環境質量評價指標的確定,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方式,可持續發展的旅遊規劃等仍要積極探索。
在可持續理論的指導下,桂林景區發展還須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突出「防勝於治,防先於治」的管理思想,使旅遊景區環境保護工作宏觀地貫穿旅遊規劃、開發、發展和鞏固各個階段,對那些將會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危害的旅遊項目進行重估、修改和完善,並向與生態保護有關的項目的投資傾斜,切實避免旅遊開發中重產值,輕環境的短期行為。
2.培育好景區文化應用力、產品促銷能力、旅遊服務能力和顧客滿意能力
首先應加強對景區文化底蘊的挖掘和整理,凸現景區的文化特色,其次要展開有效的促銷活動,使顧客樂於接受,同時對外要作好市場調研,對內練好內功,具備為目標顧客提供特殊服務的能力,形成一種與眾不同的使顧客滿意的技能與技術,滿足顧客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
3.建立學習型組織是營造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學習型組織是以共同願景為基礎,以團隊學習為特徵,對顧客負責的扁平化橫向網路系統,它有崇高而正確的核心價值、信心和使命,具有強韌的生命力與實現共同目標的動力,能不斷創新,持續蛻變。旅遊景區建立學習型組織旨在依靠自身資源,從內部扎扎實實地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通過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不但可以提升景區的整體素質,創造景區文化,還可以生產出獨特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之實現景區可持續發展。
4.重視人力資源開發是打造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旅遊景區的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短缺是景區競爭能力差的重要因素。人才資本豐富的景區即使身處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中,也能較好地把握市場機會,去滿足目標市場顧客的現有需求或創造出新的需求;而人才資本匱乏的景區即使面對大好形勢,也可能坐失良機,走向衰敗。因此必須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可以採取如下途徑:第一,注重現有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素質;第二,創造條件,積極吸引、用好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包括以管理技術入股、員工持股等長期的激勵機制。只有重視人才的培養,才能真正達到景區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5.以「據點一軸線一網路系統」模式,整合桂林各縣域景區主題特色
桂林景區空間開發正處於軸線開發向網路開發的過渡階段。沿發展軸線的幾個重要的景區已得到開發,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例如興安的靈渠和樂滿地景區,龍勝的溫泉和梯田景區,資源的資江和八角寨景區等。在發展軸線的帶動作用下,各個區域的旅遊資源逐步得到開發,當景區空間開發網路形成的時候,一個理想的「大桂林旅遊圈」就會出現,「大桂林旅遊圈」會將桂林市及其周邊地區景區以整體形式推出,為桂林旅遊業的發展樹立一個嶄新形象。圍繞桂林山水這一核心旅遊品牌,各縣域應從本地旅遊資源優勢出發大力發展旅遊業,目前興安、龍勝、資源、靈川、恭城、陽朔等縣域景區已分別初步形成了以歷史文化、民族風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態旅遊、休閑度假等為主題的不同旅遊品牌,要持續加強推進旅遊產品的區域化,塑造旅遊產品的區域特色,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主體旅遊產品,這樣才能持續實現桂林景區的互補和共榮。
參考文獻:
[1]保繼剛鍾新民:桂林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2
[2]衛旭東周旗:區域內旅遊景區市場競爭力測評[J].資源科學,2004,7
[3]崔鳳軍:中國傳統旅遊目的地創新與發展[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2
[4]黃家城:桂林旅遊史略[M].桂林:灕江出版社,1998
[5]桂林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桂林旅遊發展前景研究[M].桂林:灕江出版社,1989
『伍』 急求一篇有關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論文,越長越好
夠長的 論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去看吧:http://tieba..com/f?kz=90100667
『陸』 我要寫論文了題目是旅遊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關系從哪下手啊
提 要 分析了生態旅遊產生的背景,認為生態旅遊是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條途徑。闡述了生態旅遊發展的社會、經濟、技術和環境的一般政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的一般原則、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的潛力與限制條件、生態旅遊產業的結構與空間適宜性分布。
關鍵詞 生態旅遊 生態規劃 可持續發展
分 類 中圖法 F759.9
1 生態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途徑
隨著全球旅遊產業規模的日益增大,過去低估的環境影響正在受到重視。旅遊活動的潛在環境影響是多種多樣的。旅遊業發展對當地資源產生了壓力:旅遊者消耗水和食物。旅遊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往往損壞景觀和自然環境。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影響是旅遊活動產生的污染,如污水、固體廢棄物、飛機和汽車產生的噪音和空氣污染。對當地居民而言,旅遊業也是對寧靜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干擾的原因之一,它也增加了當地建造和維護污水處理廠、道路等設施的費用。鑒於此,一些旅遊點由於當地環境退化而遭遺棄。問題的症結在於: 如何使旅遊業發展和環境改善相協調? 換句話說,如何使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1]?
生態旅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漸興起的,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生態旅遊的定義較多,澳大利亞聯邦旅遊部1994年在制定其《國家旅遊戰略》時,在匯總各種定義的基礎上,為了使之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以大自然為基礎,涉及自然環境的教育、解釋與管理,使之在生態上可持續的旅遊」[2]。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990年全球環境與產業大會將旅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 「……旅遊資源的管理應當既滿足經濟、社會和美學的需要,又維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和生命支持系統」①。不斷保持環境資源和文化完整性,並能給旅遊區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遊業的社會經濟效益,是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本質[3]。生態旅遊,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來平衡經濟利益,通過保持旅遊區景觀資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實現代間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實現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良好途徑。
生態旅遊與傳統旅遊在追求目標、受益者、管理方式和影響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徵
『柒』 旅遊產品可持續發展類的論文該怎麼寫
論文摘要] 本文提出了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沖突的內涵和類型,將渠道沖突的原因分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深入分析了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沖突的根本原因。並從根本上提出了解決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沖突的方法。
自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世界旅遊業飛速發展,旅遊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營銷渠道已經成為旅遊企業之間競爭的重要手段。和一般的有形產品一樣,旅遊產品營銷渠道的暢通也需要渠道成員的密切配合。然而,渠道成員之間沖突的存在卻妨礙了成員之間的有效合作,阻礙了旅遊產品的正常流通。如何解決旅遊產品營銷渠道的沖突,成為了今天很多旅遊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沖突的內涵與分類
所謂旅遊產品是指旅遊經營者在旅遊市場上銷售的各種物質產品和活勞動提供的各種服務的總和。它以旅遊線路為主,可以綜合的滿足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食、住、行、游、娛、購等多方面的需求。與一般的物質產品一樣,旅遊產品在市場中銷售,也需要有相應的營銷渠道加以配合。旅遊產品的營銷渠道是指旅遊產品從旅遊生產者向旅遊消費者轉移過程中經過的一切取得旅遊產品的使用權或協助使用權轉移的中介組織和個人。因為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是由各個獨立的旅遊中介組織和機構組成,他們的經營目標不同,追求利益差異,因此,在合作過程中難免出現沖突。旅遊產品營銷渠道的沖突即指渠道中的一個企業認為另一個企業的活動防礙或阻止了其目標的實現,因此二者發生矛盾。適度的渠道沖突是一種積極的力量,而過渡的渠道沖突則會影響整個渠道系統的和諧發展。
旅遊產品營銷渠道的沖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1.水平渠道沖突
指同一渠道模式中,同一層次的旅遊中間商之間的沖突。例如,某一地區經營A企業旅遊產品的中間商,認為同一地區經營A企業旅遊產品的另一家中間商在定價、促銷和售後服務等方面過於進取,搶了他們的生意。
2.垂直渠道沖突
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層次企業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較之水平渠道沖突更常見。例如,某些旅遊批發商可能會抱怨旅遊生產企業在產品價格方面控制太緊,留給自己的利潤空間太小;或旅遊零售商對旅遊批發商或生產企業也存在類似不滿。
3.多渠道沖突
又稱交叉沖突,是指旅遊生產企業建立多個營銷渠道後,不同渠道形式的成員之間的沖突。例如,某旅遊景區既向旅遊者直接銷售旅遊門票,同時又請旅行社代理銷售其門票。當二者的銷售對象相同時,就會發生多渠道沖突。
二、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沖突的原因分析
為了能夠更加清晰的分析出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沖突的原因,將其分成兩大類,即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引起旅遊營銷渠道沖突的直接因素,即導致沖突的「導火索」。根本原因則是指渠道成員之間沖突的內在原因。
1.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沖突的直接原因
(1)價格沖突。旅遊產品是一種典型的季節性產品,在淡、旺季,旅遊需求差別很大。對於旅遊生產企業來說,為了保持其品牌形象,旅遊企業希望旅遊產品的價格保持相對的穩定。但是旅遊中間商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在旅遊淡季時,大幅度的降低銷售的旅遊產品價格,這樣就引起了價格上的沖突。
(2)爭占同一目標市場的沖突。旅遊生產企業在開發同一旅遊市場時,會選擇幾家旅遊中間商,這樣就形成了幾家中間商搶占同一目標市場的局面。特別是面對旅遊大客戶時,旅遊生產企業和各個旅遊中間商都希望能夠直接為他們服務,形成穩定的聯系,此時,沖突形式更為復雜。
(3)咨詢、服務於促銷的沖突。旅遊產品是以服務為主的無形產品。在銷售旅遊產品時,要配合很多的旅遊服務。旅遊生產企業和旅遊中間商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都希望對方能夠投入更多的服務人員,提供更多的旅遊服務,這樣形成了咨詢、服務沖突。在開展促銷活動時,也存在有類似的沖突。
(4)交易或付款方式沖突。旅遊生產企業在與旅遊中間商進行交易時,生產企業希望中間商在預定旅遊客房或門票等產品時,能夠支付預付款。而旅遊中間商則希望得到從旅遊者那裡的產品價款之後再向旅遊生產企業付款,這樣就產生了交易或付款方式沖突。
(5)分銷競爭對手的產品。旅遊生產企業為了樹立旅遊品牌形象,加強與旅遊市場的聯系,希望旅遊分銷商能夠獨家分銷自己的旅遊產品。而旅遊中間商從自身的利益考慮,則是希望更多的分銷各個企業的旅遊產品,以降低分銷風險。這樣就形成了分銷競爭對手產品的沖突。
(6)環境因素變化引發的沖突。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大多數的旅遊生產企業都利用各種旅遊中間商幫助銷售自己的旅遊產品。互聯網出現之後,旅遊生產企業可以通過網路直接和旅遊者聯系。而且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旅遊產品經常產生需求的人,是那些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人,而這些人大部分恰好也正是互聯網的用戶。這樣,對於旅遊企業來說,直接接洽旅遊者變得更加的方便。因此,現在很多的旅遊生產企業都紛紛在網上建立旅遊產品的直接銷售渠道,這樣的行為損害了其固有的分銷商的利益,因此二者產生沖突。
以上提到的六種直接原因是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沖突原因的主要表現形式。如果進一步分析這些沖突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即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沖突的根本原因。
2.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沖突的根本原因
渠道企業之間的利益差異。以上種種沖突形式之所以會產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各個類型的旅遊渠道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利益,都從自身的利益考慮,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益,而不顧其他渠道成員的利益,而產生了沖突。
(1)渠道企業之間經營目標上的差異。各類型的旅遊渠道企業之間經營目標上的差異也是產生渠道沖突的根本原因。比如,旅遊生產企業希望樹立自身品牌形象,增強渠道的競爭力,因此,希望分銷商獨家分銷自己的產品。而旅遊中間商的經營目標是增加企業的分銷收入,降低分銷風險,因此就要分銷多個企業的產品。這種目標上的差異,引起了企業之間的各種矛盾。
(2)渠道企業之間任務分工的不明確。旅遊產品營銷渠道成員之間之所以會產生咨詢、服務的沖突;促銷的沖突;爭占同一目標市場的沖突;大客戶的沖突等,究其根本原因是渠道成員之間的市場區域劃分不明確,各自的分工、責任和權利劃分的不明確。
(3)渠道企業信息不對稱,市場知覺的差異。旅遊生產企業主要掌握旅遊產品開發生產的信息,而旅遊銷售商則更加了解旅遊者的需求信息。由於二者掌握信息的差異,導致二者對市場狀況的理解不同。旅遊生產企業可能認為某種旅遊新產品會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因此,希望旅遊分銷商積極分銷這個產品。但是旅遊分銷商從目前市場狀況出發,認為市場沒有發展到那個程度,因此不願意積極分銷,從而引起沖突。
『捌』 旅遊可持續發展論文
我幫你
...........
『玖』 在哪裡可以直接瀏覽旅遊發展史,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之類的書籍,是書籍不是論文。
論文範文是指論文寫作參考方面的範文,主要涉及到論文寫作規范、論文格式要求、論文內容要求、不同的學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細微的差別,總體基本都相似。由於論文範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範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論文範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論文範文是指論文寫作參考方面的範文,主要涉及到論文寫作規范、論文格式要求、論文內容要求、不同的學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細微的差別,總體基本都相似。
為了探討和掌握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論文範文進行分類。由於論文範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範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論文範文分為理論性論文範文、實驗性論文範文、描述性論文範文和設計性論文範文。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論文範文分為立論文範文和、駁論文範文。立論性的論文範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範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論文範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論文範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論文範文。駁論文範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按研究問題的大小不同可以把論文範文分、為宏觀論文範文和微觀論文範文。凡屬國家全局性、帶有普遍性並對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的論文範文,稱為宏觀論文範文。它研究的面比較寬廣,具有較大范圍的影響。反之,研究局部性、具體問題的論文範文,是微觀論文範文。它對具體工作有指導意義,影響的面窄一些。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論文範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1.專題型論文範文。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範文。專題應用型論文範文是一種運用所學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知識,獨立地探討或解決本學科某一問題的論文範文,其基本標准應該是:通過論文範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運用所學得的基礎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本學科內某一基本問題的學術水平和能力。當然,它的選題一般也不宜過大,內容不太復雜,要求有一定的創見性,能夠較好地分析和解決學科領域中不太復雜的問題。
2.論辯型論文範文。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範文。
3.綜述型論文範文。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範文。
4.綜合型論文範文。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範文。
『拾』 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文獻 五年內文獻,謝謝了 第一次提問 沒財富值 ==
一:1、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2、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盡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而不應是各章節標題的簡單羅列。摘要以500字左右為宜。
關鍵詞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6、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註明來源和出處。
(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8、附錄。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