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態旅遊發展
1. 急求中國生態旅遊發展的過去現在及趨勢和存在的問題
中國生態旅遊發展的過去現在及趨勢和存在的問題
為了在世界各地積極推廣生態旅遊,聯合國把2002年命名為「生態旅遊年」。作為聯合國「生態旅遊年」的活動計劃之一,世界生態旅遊峰會於5月19日——22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會上來自13xxxx國家的公有、私有及非政府部門的100xxxx名代表就生態旅遊發展問題進行了研討並提出了建議。大會發布了《魁北克生態旅遊宣言》,並擬提交給2002年8~9月份在南非舉行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wssd)。作為對聯合國「生態旅遊年」的積極響應,許多國家和地方機構也在2002年舉辦了各種類型的研討會。
聯合國「生態旅遊年」以及圍繞主題年的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推動各國政府、生態旅遊的經營者、消費者之間的更好合作,為生態旅遊在世界范圍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也必將促進我國的生態旅遊研究和實踐發展。
早在1999年,我國國家旅遊局就確定該年為「生態環境旅遊年」,各地也借機推出了一些生態旅遊產品,在我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生態旅遊實踐活動。隨著環保觀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生態旅遊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特別是近年,很多開展生態旅遊的區域地處西部或者邊遠貧困山區,旅遊業被資源稟賦良好的西部和貧困地區當成了優勢產業,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替代產業。生態旅遊這種兼顧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的旅遊形式更是倍受推崇,成為西部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
但是,由於生態旅遊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因此,生態旅遊在倍受關注、並被寄予厚望的同時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議。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態旅遊?怎樣實現生態旅遊諸多目標的和諧統一從而推動生態旅遊的成功實踐?值此聯合國「生態旅遊年」之際,在我國「生態環境旅遊年」實施後的第四個年頭,對我國生態旅遊發展中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為下一步我國的生態旅遊發展掃清障礙,成為當前緊迫的任務。
一、生態旅遊概念的提出和實踐發展
(一)生態旅遊概念的提出
關於「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由誰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論[1][1]。大多數觀點認為「生態旅遊」一詞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但是,直到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的召開,在世界范圍內提出並推廣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之後,生態旅遊才作為旅遊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
「生態旅遊」概念一經提出之後,世界上很多組織和研究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旅遊進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個統一認可的定義,對生態旅遊的內涵也眾說紛紜。不過,關於生態旅遊的目標卻得到了基本的認同:生態旅遊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生態旅遊應該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唯有經濟發展之後才能真正切實地重視和保護自然;同時,生態旅遊還應該突出對旅遊者的環境教育意義,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者也更應該重視和保護自然。
正如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態旅遊峰會的致詞中指出的「生態旅遊及其可持續發展肩負著三個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經濟方面要刺激經濟活力、減少貧困;社會方面要為最弱勢人群創造就業崗位;環境方面要為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提供必要的財力。生態旅遊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為這三個重要的目標齊心協力的工作。」
(二)國際生態旅遊實踐
生態旅遊目前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旅遊業發展的熱點,生態旅遊的實踐區域也在不斷的擴大,較早發展生態旅遊的地區和國家也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生態旅遊實踐的主要地域和內容
非洲是世界生態旅遊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野生動物資源為世人矚目,尤其是南部非洲成為當今國際生態旅遊的熱點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有肯亞、坦尚尼亞、南非、波札那、迦納等國。
在美洲生態旅遊較發達的地區是亞馬孫河流域,代表國家有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秘魯、智利、美國、加拿大等。
在亞洲,最早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地區出現在印度、尼泊爾和印度尼西亞以及馬來西亞等地。
此外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生態旅遊也有所發展。
這些地區和國家開展的主要生態旅遊活動有野生動物參觀、原始部落之旅、生態觀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賞鳥、動物生態教育以及土著居民參觀等。
2、國際生態旅遊發展的主要經驗
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都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1)立法保護生態環境。例如1916年,美國通過了關於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法案,國家公園的管理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在英國,1993年就通過了新的《國家公園保護法》,旨在加強對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的保護。自1992年裡約會議以後,日本就制定了《環境基本法》。1923年芬蘭頒布了《自然保護法》。(2)制定發展計劃和戰略。美國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以適應遊客對生態旅遊日益增長的需求。澳大利亞斥資100xxxx澳元,實施國家生態發展戰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遊面向21世紀規劃」,生態旅遊是該規劃的重點推介項目。肯亞政府就制定了許多重要的國家發展策略,其中特別將生態旅遊視為重點項目。(3)進行旅遊環保宣傳。在發展生態旅遊的過程中,很多國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號和倡議,例如英國發起了「綠色旅遊業」運動,日本旅遊業協會召開多次旨在保護生態的研討會,並發表了「遊客保護地球宣言」。(4)重視當地人利益。生態旅遊發展較早的國家肯亞,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就提出了「野生動物發展與利益分享計劃」。菲律賓通過改變傳統的捕魚方式不僅發展了生態旅遊業同時也為當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來源。(5)多種技術手段加強管理。在進行生態旅遊開發的許多國家都通過對進入生態旅遊區的遊客量進行嚴格的控制,並不斷監測人類行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利用專業技術對廢棄物做最小化處理,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等等手段以達到加強生態旅遊區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亞聯合旅遊部、澳大利亞旅遊協會等機構還出台了一系列有關生態旅遊的指導手冊[2][2]。此外,很多國家都實行經營管理的分離制度,實施許可證制度加強管理。
一、 中國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
雖然生態旅遊所闡發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國古代先哲們那裡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為明確的「生態旅遊」這一提法,卻是完完全全的舶來品。生態旅遊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從理論界的研究發展和我國各地實踐兩個方面來概括:
(一) 關於生態旅遊的研究
雖然旅遊與環境這個與生態旅遊密切相關的問題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遊界的注意,但是「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經由國外傳入我國並逐漸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才標志著生態旅遊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3][3]。
1995年在西雙版納召開了「中國首屆生態旅遊研討會」,此次大會是由中國旅遊協會、生態旅遊專業委員會與有關單位共同組織的,有118位學者出席研討。會議就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保護的關系;如何在生態旅遊中開展環境教育;中國生態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和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生態旅遊線路的優選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會上還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對生態旅遊的關注和生態旅遊研究的起點。研討會後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文章在各個刊物上頻頻發表,使「生態旅遊」這一概念迅速在國內被普遍地接受。
此後,在近十年中,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國內出現的「生態旅遊」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有些概念和定義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是爭議,一時間對生態旅遊的內涵眾說紛紜。
近期更多的關注中國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在對實踐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遊條件的判斷和注意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二) 關於生態旅遊實踐
我國的生態旅遊是主要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後,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遊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這時候開發的森林旅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但是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至1999年初全國已經建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近900處。從1956年開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以來,至1997年底,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區932處,其中國家級的有124處,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有1xxxx。我國共有512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9.xxxx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會和1999年國家旅遊局的「99生態環境旅遊」主題活動大幅度推進了我國的生態旅遊實踐。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遊日主會場之機推出了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景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隨後,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辦國際森林保護節,推出武陵園等生態旅遊區。以湖南和四川為起點,生態旅遊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發展起來。在2001年對全國10xxxx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8xxxx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xxxx元以上的保護區已達12 個。
1、生態旅遊開發實踐的主要區域
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按開展生態旅遊的類型劃分,我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1)山嶽生態景區,以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為代表。2)湖泊生態景區 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為代表。3)森林生態景區 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4)草原生態景區 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5)海洋生態景區 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6)觀鳥生態景區 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7)冰雪生態旅遊區 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8)漂流生態景區 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 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4][4]。
2、我國生態旅遊產品的主要類型
早在99生態環境旅遊年的時候,當時推出的生態旅遊的類型主要包括了觀鳥、野生動物旅遊、自行車旅遊、漂流旅遊、沙漠探險、保護環境、自然生態考察、滑雪旅遊、登山探險、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類專項產品,共193項,向世界推薦開展生態旅遊的森林公園11xxxx,《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中國風景名勝區xxxx,中國生物圈保護區1xxxx,中國植物園1xxxx。1999年,國家旅遊局同有關部門逐步規劃開發,建設了一批生態旅遊區,主要類型包括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熱帶動植物等。目前,我國生態旅遊形式已從原生的自然景觀發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旅遊對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護區、農村田園景觀等,生態旅遊形式包括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採摘及生態農業主體活動等,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
(三)關於生態旅遊研究與實踐的矛盾
雖然生態旅遊的實踐在不斷地進行,但是針對我國目前的生態旅遊開發,許多專家和學者仍存有異議。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應當把生態保護作為既定的前提,把環境教育和自然知識普及作為核心內容,是一種求知的高層次的旅遊活動。首先,在開發經營上,生態旅遊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應該在科學技術的密切參與下運作,要求旅遊開發者和經營者必須要對所處地區生態系統的特點非常了解,具有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門知識。其次,在市場方面,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要求參與者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並且生態旅遊市場多在偏遠、生態系統脆弱地區,這決定了生態旅遊消費遠遠高於一般的大眾旅遊消費。因此,參加生態旅遊的旅遊者多是文化程度較高、環保意識強的經濟富裕者,與大眾旅遊形成了明顯反差。而目前我國很多生態旅遊實踐並沒有達到生態旅遊的本質要求,著重強調了生態旅遊「認識自然、走進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態旅遊「保護自然」的目標,有些生態旅遊產品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產品,而是自然旅遊或者是觀光旅遊的另一種形式,對這種產品的開發要慎重和緩行,否則這樣的生態旅遊開發必然會引發大量的問題。
2. 生態旅遊的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旅遊特殊專項化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
大眾旅遊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利於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不利於公平分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生態旅遊是實現可持續旅遊的一種發展模式,比大眾旅遊更注重對當地自然和文化的保護、更注重對旅遊者的教育,消費高於國內大眾旅遊的消費水平,是高層次的旅遊活動。所以從目前我國的形勢來看,生態旅遊應該是特殊專項化的,但特殊專項化能帶來保護資源所需要的大量資金嗎?我國生態旅遊正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各個方面都不成熟,開展還受到諸多限制,其接待人數、經濟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標,恐怕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難以擔此重任。所以這就造成了生態旅遊特殊專項化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在這方面的案例依據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張家界武陵源,為了經濟利益進行無節制、超容量的開發。
(二)生態旅遊地差別迥異,認證標准難以統一
在生態旅遊泛化現象日益嚴重的推動下,不少專家學者投身於生態旅遊的認證和標準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通行,通過此認證標準的就是生態旅遊景區,打造生態旅遊的示範基地,統一規范「混亂」的生態旅遊市場。但隨著生態旅遊的發展,生態旅遊標準的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特徵,認證項目數量急劇增加,但只有少數的國際性標准正在形成和推廣。還有很多認證體系是建立在國外經典的認證體系基礎上的,但盲目採用舶來發達國家的標准,不利於我國對生態旅遊的發展和引導規范。各個生態旅遊地的資源特色不同,所認證的重點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標准。
(三)對旅遊者的環境倫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國的生態旅遊已經發展到了臨界點,僅依靠旅遊法規只是奢望,總有旅遊者對此置之不理。現今所謂的「生態旅遊者」較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者而言,大多數幾乎沒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態意識,具有淺顯的環境責任感,旅遊行為類似於大眾旅遊者,這足以證明我國在對旅遊者的環境倫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國無論是生態旅遊實踐還是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實踐均晚於並落後於國外,國內迅速大眾化的生態旅遊多年來日益泛化並不斷走向異化,生態旅遊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功能,而被陷於「破壞生態」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區居民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處理不好社區參與的問題,不利於環境的保護和生態旅遊的開展。而在生態旅遊景區的規劃上面,缺少關於環境教育的導游和標志,致使大部分生態旅遊者的行為和大眾旅遊者無異。
(四)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的主要對象是政府、企業、社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者,構成生態旅遊的利益相關者。由於我國的生態旅遊正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國政府關於生態旅遊開發、建設、保障、檢測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尚未建立;企業無論是對生態旅遊產品開發的理論與實踐,還是對生態旅遊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的培養都沒有優化的模式;社區是被動的承受對象,教育培訓和參與旅遊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自然保護區的設 施設備、環境評價、容量控制等問題尚未解決;我國公民的生態意識還有待提高,對其行為的引導和約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模式還不成熟,都還處在初始培育階段。
3. 赤峰市發展生態旅遊的規劃是什麼
赤峰市發展生態旅遊復不能人雲亦雲制,因為全市的自然旅遊資源有限,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就絕對不能把遊客從千里之外吸引過來;而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自然旅遊資源,發展生態旅遊的競爭壓力更大。自然旅遊資源發展生態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讓旅遊消費者在休養度假,享受高質量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同時,能夠看得見和聽得到野生動物資源的實物聲音,使他們從感官上獲得自然中的產品,有所收獲。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在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一些實在的、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態產品。
4. 世界生態旅遊發展狀況如何
世界上,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占相當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映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信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悅中增強環保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保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保意識的增強,西方遊客的旅遊熱點從「三S」轉向「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c)」情結,使自己融入自然,進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境界。這種旅遊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5. 城市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需要哪些條件
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
城市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建造的。的確有些人認為城市裡的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等景區具有對城市居民進行自然和生態知識教育的作用,算作生態旅遊,但是也有人認為生態旅遊必須強調場所的自然性和經營管理者的責任感,城市景區不符合這些條件(我比較傾向於後者)。
所以對以人造生態景觀為主要內容的景區是否屬於生態旅遊景區,學術界還未有定論。
個人認為城市並不適合進行生態旅遊的開發。
6. 目前,國內的生態旅遊發展存在什麼問題
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旅遊特殊專項化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
大眾旅遊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利於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不利於公平分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遠景設計院談到生態旅遊是實現可持續旅遊的一種發展模式,比大眾旅遊更注重對當地自然和文化的保護、更注重對旅遊者的教育,消費高於國內大眾旅遊的消費水平,是高層次的旅遊活動。所以從目前我國的形勢來看,生態旅遊應該是特殊專項化的,但特殊專項化能帶來保護資源所需要的大量資金嗎?我國生態旅遊正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各個方面都不成熟,開展還受到諸多限制,其接待人數、經濟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標,恐怕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難以擔此重任。所以這就造成了生態旅遊特殊專項化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在這方面的案例依據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張家界武陵源,為了經濟利益進行無節制、超容量的開發。
(二)生態旅遊地差別迥異,認證標准難以統一
在生態旅遊泛化現象日益嚴重的推動下,不少專家學者投身於生態旅遊的認證和標準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通行,通過此認證標準的就是生態旅遊景區,打造生態旅遊的示範基地,統一規范「混亂」的生態旅遊市場。但隨著生態旅遊的發展,生態旅遊標準的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特徵,認證項目數量急劇增加,但只有少數的國際性標准正在形成和推廣。還有很多認證體系是建立在國外經典的認證體系基礎上的,但盲目採用舶來發達國家的標准,不利於我國對生態旅遊的發展和引導規范。各個生態旅遊地的資源特色不同,所認證的重點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標准。
(三)對旅遊者的環境倫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國的生態旅遊已經發展到了臨界點,僅依靠旅遊法規只是奢望,總有旅遊者對此置之不理。現今所謂的「生態旅遊者」較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者而言,大多數幾乎沒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態意識,具有淺顯的環境責任感,旅遊行為類似於大眾旅遊者,這足以證明我國在對旅遊者的環境倫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國無論是生態旅遊實踐還是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實踐均晚於並落後於國外,國內迅速大眾化的生態旅遊多年來日益泛化並不斷走向異化,生態旅遊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功能,而被陷於「破壞生態」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區居民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處理不好社區參與的問題,不利於環境的保護和生態旅遊的開展。而在生態旅遊景區的規劃上面,缺少關於環境教育的導游和標志,致使大部分生態旅遊者的行為和大眾旅遊者無異。
(四)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的主要對象是政府、企業、社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者,構成生態旅遊的利益相關者。由於我國的生態旅遊正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國政府關於生態旅遊開發、建設、保障、檢測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尚未建立;企業無論是對生態旅遊產品開發的理論與實踐,還是對生態旅遊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的培養都沒有優化的模式;社區是被動的承受對象,教育培訓和參與旅遊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自然保護區的設[5] 施設備、環境評價、容量控制等問題尚未解決;我國公民的生態意識還有待提高,對其行為的引導和約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模式還不成熟,都還處在初始培育階段。
7. 為什麼生態旅遊是趨勢
生態旅遊是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來平衡經濟利益,通過保持旅遊區景觀資源和文化的完整性來實現代際間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實現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良好途徑,全球綠色浪潮的興起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旅遊業發展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生態旅遊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它實際上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和形式之一。
我國的生態旅遊主要是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生態旅遊也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但由於不健全的生態旅遊相關法律法規和落後的管理體制以及盲目過度開發而造成生態旅遊區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在缺乏深入調研和全面科學論證的情況下,便急功近利地進行探索式、租放式的開發,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珍貴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在我國,生態旅遊正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成為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為一種新興的旅遊形式,一個剛剛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生態旅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是只要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戰略高度出發,更新觀念、改革不足,以旅遊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合理開發和利用生態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科學技術在生態旅遊發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決其中的問題和矛盾,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的長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