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並舉推動體育旅遊融合發展
❶ 國內如何利用體育方面的旅遊來增加產出
體育元素的融入,為傳統旅遊注入了新的內涵。省體育局局長陳剛認為,如果是純粹的旅遊,人們去過一個地方後,往往在一段時期內不會再去了,「體育+旅遊」讓原本只是觀光的旅遊變成以運動體驗為主的活動,比如滑雪,遊客每一次的體驗都會不一樣,他們每年都可能前往同一個地方體驗,因而,體育旅遊是一種多次、重復、漸進的體驗。他說,「體育+旅遊」,能對遊客產生更大的黏性,對城市則帶來可觀的效益,如今的馬拉松賽也是一種體育旅遊,火熱的馬拉松賽往往能帶動舉辦地的旅遊、住宿、餐飲等多個行業。
體育旅遊的前景正被體育界和旅遊界一致看好。不過,記者在采訪時發現,目前國內體育旅遊還處於初創階段,「體育+旅遊」要發揮「1+1>2」的效應,要走的路還很長。
旅遊景區舉辦體育賽事,是近幾年開始出現的新現象,也是「體育+旅遊」的一種呈現形式。常州市武進太湖灣旅遊度假區依託度假區內的自然體育資源,比如舟山公路、國家龍舟基地、國家級垂釣基地,承辦了今年長三角運動休閑體驗季江蘇第一站的活動,近幾年,也自創或聯合舉辦、承辦了太湖灣秋酷跑、太湖灣嬉戲跑、不止騎24小時環太湖自行車賽、電子競技大賽、全國垂釣大賽等賽事。壹山藏整合營銷(江蘇)有限公司具體負責這些賽事的執行,該公司副總經理張新軍說,太湖灣旅遊度假區可以說已將「體育+旅遊」產品做得風生水起,但「體育+旅遊」在現階段還停留在概念口號、探索發展階段,更多的還是借體育賽事的影響力來提高度假區的知名度。他認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任何形式的產品組合,如果不考慮盈利都不是長久之計。
如果說景區辦賽事更多的是在吆喝賺人氣的話,那麼,在旅遊產品中添加以體驗為主的體育元素,則是更加深入的旅遊與體育的融合。在長三角運動休閑體驗季武進太湖灣站活動中,遊客體驗了劃龍舟、熒光毅行等活動,而每一個完成熒光毅行的人都獲得了組織者授予的「完賽證書」。而在宿遷駱馬湖景區則結合每年在該地舉行的中國生態四項賽,開發出針對普通遊客的生態四項賽,參加完比賽的遊客均可獲得由中國生態四項公開賽組委會頒發的完賽證書。參與運動的樂趣和完賽後的成就感,讓每一位參與者樂此不疲,不少參加者希望下次帶親友一起來玩。不過,記者也注意到,許多景區雖然也推出了運動體驗項目,但多數都是普通騎行、健步走等層次較低的運動體驗項目,不僅難以吸引遊客參與,更談不上對遊客的黏性了。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認為,體育旅遊的核心資源是體育,體育旅遊產品能否做出特色,體育與旅遊能否做到多元化和深層次的融合,將決定體育旅遊發展的質量。
其實,「體育+旅遊」需要從政府層面整合體育與旅遊兩大行業的資源。記者了解到,省旅遊局、省體育局和省體育產業集團已經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對我省體育旅遊發展進行頂層設計,決定在研究制定行業標准體系與提供政策指導、開發體育旅遊體驗產品、共同培育地域特色的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共同培育打造體育旅遊特色小鎮、開發體育賽事旅遊產品、共同打造體育旅遊展會平台、強化市場聯動宣傳七個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共同推動體育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協同發展。
❷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體育旅遊的發展及趨勢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體育旅遊的發展。體育旅遊將是社會發展旅遊的一種方向的。這種方向應該是潛力是非常大。
❸ 開發體育旅遊的目的與意義有哪些
1、經濟影響。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旅遊產業的發展,有助於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先導產業,將大大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而調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例構成。而旅遊活動的開展能帶來外來經濟注入,有利於增加政府稅收,進而增強經濟實力。此外,由於旅遊產業的關聯度比較大、鏈條比較長,故旅遊業的發展可帶動和促進許多相關行業的發展。旅遊活動的開展可增加就業機會,大量吸納社會閑散勞動力。
2、社會文化影響。旅遊活動本身是一種具有不同文化傳統的人群之間相互接觸的活動。旅遊資源開發乃至旅遊活動的開展必對社會文化產生影響。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僅有利於傳統文化的保護,形成獨特的文化特色,樹立獨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於豐富文化內涵,培育文化,樹立良好的主體形象。再就是現代旅遊活動的開展,已逐漸成為科學技術傳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商務旅遊、會議旅遊等活動,可以使科技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
3、環境影響。隨著大規模旅遊活動的開展,旅遊環境必將產生深刻的變化。具體說來,一是歷史建築和文化遺址將得到修繕和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將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又獲得了新生。二是城市環境將得到改善。旅遊活動的開展使得環境衛生得以重視和維持;為方便旅遊活動的開展,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將不斷增加,居民生活環境也將得以改善,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起到積極作用。
❹ 為了適應國內外體育旅遊的發展,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備
由於起步較晚,我國體育旅遊的發展還遠不成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有:①目前對體育旅遊尚未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管理。②對全國體育旅遊資源賦存狀況還不夠了解。③體育旅遊專業服務人員缺乏,尚無培訓標准。④體育與旅遊兩種社會活動的結合還不完善。⑤對體育旅遊的理論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根據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國體育旅遊發展對策。
1.兩大產業相互融合
旅遊產業和體育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中新興的產業門類。均為改革開放後20多年間發展起來,其中旅遊產業的發展要優於體育產業。但從整體上看,人們對二者的產業范圍,產業結構及產業定位均有很多爭議。同時,這二大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各行其道,取有用處而用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我國體育旅遊的發展必須依賴兩大產業的相互融合,充分發揮二者對客源市場的吸引力,向客源市場提供內容豐富、功能完善的服務產品,從而推動兩大產業的發展。
2.專業人才培養
作為服務產品的生產,其核心是專業服務人員的培養。而目前兩大產業內部均存在專業人才結構問題,體育產業內部缺乏懂得對客服務、組織活動、經營管理的人才,而旅遊產業內部缺乏掌握體育專項技能,熟悉體育器材的專業人才。兩大產業的相互融合其實質上首先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同時兼備兩大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必須加強體育旅遊專業人才的培養,這一點可借鑒國外教育經驗,在體育專業下設置休閑方向專業進行培養,或在旅遊休閑專業的教育中強化體育專項知識、技能的培養。同時,強化在兩大產業內從業人員相關知識的培養,對一些特殊崗位通過職業鑒定考核方能上崗。
3.產品體系構造
作為體育旅遊產品,滿足市場是綜合性的需要,其中包括康體健身、休閑療養、養性娛情等。
因此旅行社在開發體育旅遊產品時,必須搜索市場需求信息,考察本地體育旅遊資源分布情況,同相關的體育部門、民間組織、景區景點互相配合、互相合作,開發適銷對路的體育旅遊產品,在市場需求與資源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4.客源市場開拓
長期以來,人們談到體育就會想到競技體育,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和人民健身意識的提高,人們已從靜態的觀賞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從旅遊活動的角度來看,大多數旅遊者已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活動,而是趨向於各種可以參與其中的活動,其中體育活動就是選擇之一,這就是近年極限運動在旅遊業中廣泛出現的社會原因。同時,旅遊者的需求也不再是增長見識、愉悅身心,希望通過旅遊恢復身心,強壯身魄。綜上所述,體育旅遊是兩大產業客源市場共同需求的產物。因此,客源市場開拓也必須把握住這一特點,通過相應產品的開發和形象設計及營銷工作來吸引客源拓展市場。
5.少數民族體育旅遊資源的開發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其中西北、東北、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群眾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這些區域自然風光奇特,民族風情濃郁,人文景觀眾多,旅遊業發展前景良好,其中少數民族在長期發展的歷史中形成的傳統體育項目形式奇特、內容典型、參與性強,這為體育旅遊的開發創造了良好的合作空間,也為國內外遊客了解我國少數民族,豐富健身活動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旅遊資源的開發應注意以下方面:首先從體育史的角度深入挖掘,整理出各民族有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避免民族的傳統文化流失;其次將其從體育活動的角度規范化,減少危險性;然後結合旅遊活動提供給旅遊者,讓其參與其中。
最後,應加強體育旅遊的理論及政策研究,解決體育旅遊的基本理論問題,如理論框架、概念群、范疇等,以支持制定體育旅遊統一規劃及管理的政策。
❺ 文旅融合是大勢所趨嗎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認為,文化和旅遊早就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現實發展方向。「發展文化產業需要與旅遊相結合,旅遊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旅遊角度來講,旅遊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劉思敏觀察到,在現階段可開發自然旅遊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文化與旅遊的結合越發重要,依託文化資源與創意發展旅遊產業,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事實上,從國家層面,這些年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推動了文旅產業的結合。比如,在《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要發展文化旅遊,擴大休閑娛樂消費。再比如,在日前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到要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在文化方面,要科學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跡及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世界文化遺產展示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遊,推動劇場、演藝、游樂、動漫等產業與旅遊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遊。
❻ 2018年國務院通報的全國自貿區創新案例有哪些地區及典型做法
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
(共130項)
1.北京市大力推進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改革。
2.北京市西城區推進「三縱兩橫一平台」緊密型醫聯體建設。
3.北京市朝陽區放寬服務業准入,助推區域高水平開放。
4.北京市豐台區以「一窗辦理」提升企業不動產登記服務水平。
5.北京市海淀區扎實推進「雙創」示範基地建設,打造「雙創」升級版。
6.天津市和平區狠抓精細化管控,推動打好城區污染防治攻堅戰。
7.天津市紅橋區多措並舉,扎實推進棚戶區改造。
8.天津市濱海新區搭建招商引資平台,推進高水平開放。
9.天津市薊州區破除「以葯養醫」,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10.河北省邢台市實施「兩不見面」改革,打造服務市場主體「直通車」。
11.河北省張家口市建立「四方協作」機制,探索可再生能源扶貧新路。
12.河北省遷安市堅決化解鋼鐵過剩產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13.河北省定州市探索「三項試點」,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14.河北省黃驊市通過家庭醫生管醫保推進基層健康管理。
15.山西省大同市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努力實現從「煤都黑」到「大同藍」。
16.山西省長治市城區積極搭建「雙創」平台,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17.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全面推進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一體化改革,增強群眾就醫獲得感。
18.山西省忻州市堅持「六環」聯動,推進整村扶貧搬遷。
19.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實現不動產登記、交易、稅務「一窗式」綜合受理。
20.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以口岸開發開放為重點,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21.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大力培育發展大數據產業。
22.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堅持「三個結合」,推進鄉村振興。
23.遼寧省大連市探索跨部門跨層級「雙隨機」聯合檢查,實現「一次檢查、全面體檢」。
24.遼寧自貿試驗區營口片區以制度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25.遼寧省遼陽市實施動態管理,開展精準醫療扶貧。
26.遼寧省盤山縣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助推鄉村振興。
27.遼寧省調兵山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
28.吉林省長春市探索打造「審批不見面、辦事不求人」政務服務新模式。
29.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全力打造全國秸稈綜合利用新樣板。
30.吉林省四平市打破常規有效破解「無籍房」問題。
31.吉林省白城市以微信公眾服務平台推進智慧醫保建設。
32.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探索企業集群登記模式,推進商事制度改革。
33.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圍繞重點持續發力,推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
34.黑龍江省七台河市構建新型「碳」產業,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
35.上海市多措並舉提高外國人才來華工作便利度。
36.上海市長寧區探索「驗放分離、零等待」,大幅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37.上海市楊浦區著眼建設「世界級創谷」,打造「雙創」升級版。
38.上海市嘉定區以科技創新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39.上海市浦東新區以「四個突出」全面推進「證照分離」試點,打造「放管服」改革浦東樣本。
40.江蘇省南京市著力打造集聚創新資源「強磁場」。
41.江蘇省蘇州市實施「四大工程」,扎實推進高水平開放。
42.江蘇省南通市推行縣域綜合執法改革,實現「一個領域一支隊伍」。
43.江蘇省淮安市開展「數字化聯合審圖」,施工圖審查進入「快車道」。
44.江蘇省東海縣從早從嚴從實加強管理,堅決防範化解債務風險。
45.浙江省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造就萬千「美麗鄉村」。
46.浙江省湖州市實施「『五未』土地處置+『標准地』」改革,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47.浙江省衢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最多跑一次」示範市。
48.浙江省台州市深化改革試點,助推民間投資逆勢上揚。
49.浙江省麗水市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途徑,實現「點綠成金」。
50.安徽省合肥市大力培育創新平台,助力產業發展。
51.安徽省淮北市積極扶植新興產業,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
52.安徽省亳州市大力推進降成本,增強民間投資動力。
53.安徽省宣城市提高區域內就診率,嚴控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
54.福建省福州市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55.福建省廈門市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
56.福建省三明市建設緊密型醫聯體,向全民健康再出發。
57.福建省南平市連續19年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助力精準扶貧。
58.福建省晉江市踐行「晉江經驗」,推進商務創新發展。
59.江西省景德鎮市活化陶瓷工業遺存,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60.江西省萍鄉市創新海綿城市試點,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61.江西省贛州市推出3個「信貸通」,探索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62.江西省吉安市著力抓好產業扶貧,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63.江西省上饒市多措並舉,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
64.山東省濟南市「加減並重」,加快工程建設項目開工。
65.山東省青島市實施國際城市戰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66.山東省威海市大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建設質量強市。
67.山東省日照市推行壓縮企業開辦時間「513模式」,全面優化營商環境。
68.山東省濱州市「破立並舉」,扎實開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69.河南省實施「四水同治」,加快水利現代化步伐。
70.河南省焦作市實行「兩定製兜底線」,打造健康扶貧新模式。
71.河南省漯河市以開展標准化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
72.河南省三門峽市建立「三項機制」,激活金融扶貧源頭活水。
73.河南省駐馬店市借力農產品加工業會展經濟助推大發展。
74.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打造新興產業集群。
75.湖北省黃石市試點「承諾預辦、先建後驗」,加快項目建設施工。
76.湖北自貿試驗區襄陽片區大幅簡化退稅流程。
77.湖北省枝江市多措並舉解決「化工圍江」。
78.湖北省鍾祥市大力推進生態工程建設,打造宜居鄉村。
79.湖南省長沙市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80.湖南省株洲市「三措並舉」,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81.湖南省湘潭市力促產業轉型升級,推進高質量發展。
82.湖南省衡陽市營造良好環境,承接產業轉移。
83.湖南省寧鄉市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融合發展。
84.廣東省廣州市著力打造高品質家庭醫生服務。
85.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實現企業開辦最快一天。
86.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以智慧化「城市大腦」助力「放管服」改革提速提質提效。
87.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打造「兩鏈一環」,全力構築創新高地。
88.廣東省珠海市橫琴新區依託V—Tax遠程可視自助辦稅平台,實現全國直辦「零跑動」。
89.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成效顯著。
90.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創新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模式,解決跨省區流域環境治理難題。
91.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縣創新采礦臨時用地制度,有效保護耕地。
92.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推進邊貿轉型升級。
93.海南省海口市統籌推進市域水污染治理工作。
94.海南省三亞市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抓手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
95.海南省東方市帶領群眾走上熱帶特色現代農業致富路。
96.重慶市統籌規劃精準治理龍溪河流域水環境。
97.重慶市萬州區分類施策「四區」並進,推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上台階。
98.重慶市梁平區強化「人」、「地」、「錢」統籌,破解鄉村發展瓶頸。
99.重慶市忠縣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100.四川省成都市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打造「雙創」升級版。
101.四川省瀘州市推出企業開辦小時清單制。
102.四川省眉山市突出地方特色,推進鄉村振興。
103.四川省大竹縣創新「雙靠近三融合」模式,推動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
104.貴州省貴陽市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為群眾辦事增便利。
105.貴州省遵義市創新發展理念,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發展。
106.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以創新引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107.雲南省麗江市依託「一部手機游雲南」促進旅遊業快速發展。
108.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打響以洱海保護治理為重點的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109.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立足區位優勢擴大雙向開放,激活發展動力。
110.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扎實推進藏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
111.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聚焦特色領域,推進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工作。
112.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深化土地集約利用,著力破解用地保障難題。
113.西藏自治區曲水縣創新脫貧思路,強化產業帶動,激發內生活力。
114.陝西省西安市建立完善「1+N」社會救助體系,織牢織密兜底保障網。
115.陝西省延安市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
116.陝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積極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
117.甘肅省張掖市打造全國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城市。
118.甘肅省酒泉市發展戈壁生態農業,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119.甘肅省臨夏市八坊十三巷舊貌換新顏,「城中村」變身文旅新地標。
120.青海省創新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大力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121.青海省西寧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122.青海省海東市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
12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滿足群眾健康需求途徑。
124.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打造資源型城市轉型示範區。
125.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變黃沙戈壁為創新發展新熱土。
126.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2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開行西行國際貨運班列,打造「一帶一路」向西開放新格局。
12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大力實施棚戶區改造,優化城市環境。
12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以旅遊業為主體,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
130.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狠抓土地利用監管,高質量支持邊疆建設。
此外,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各地的經濟政策及動態,經濟帶網是你不錯的選擇。
❼ 陝西將如何促進全域旅遊發展
據報道,近日,陝西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實施意見》:加快創建全域旅遊等工作促旅遊消費升級。
未來將打造陝西鄉村旅遊「十百千」品牌,實施鄉村旅遊富民工程並開展鄉村旅遊後備廂專項行動,推出陝西「熱購旅遊商品」名單,支持有條件的重點村利用已有資源建設旅遊電商平台,啟動建設沿黃工程,打造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遊新坐標。
此外陝西還將支持自駕車旅居車營地建設;培育低空和水上旅遊消費市場,打造以秦嶺、黃河、渭河、漢江、沙漠為主題的精品航線;鼓勵社會資本開發以秦嶺北麓為主的溫泉休閑旅遊精品線路和產品,重點打造以西安、咸陽為核心的溫泉旅遊圈。
❽ 「全域融合」如何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旅遊經濟快速增長,產業格局日趨完善,市場規模品質同步提升,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全域旅遊」從提出概念到上升為國家戰略,正是我國旅遊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據統計,過去五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次由8300萬增加到1.3億。2017年中國旅遊總收入為5.4萬億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長15.8%;2017年全年國內和入境旅遊人數超過51億人次,比五年前增長69.1%,年均增長11.1%。
國務院辦公廳的上述《意見》中,重點部署了「推進融合發展,創新產品供給」工作,包括推動旅遊與城鎮化、工業化和商貿業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農業、林業、水利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交通、環保、國土、海洋、氣象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等。融合發展有助於旅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將融合發展戰略用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形成旅遊業發展的「全域融合」思維,推動一定區域以及更大區域內旅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並以旅遊業帶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將是我國旅遊業發展戰略的一次重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