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遊未來發展趨勢
㈠ 什麼是智慧旅遊,智慧旅遊對旅遊業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智慧旅遊包含比較廣泛,總的來說,應該從管理、遊客服務、決策分析、電子商務、營銷等方面去考慮,這樣才能算是完善的智慧旅遊體系,針對各景區的業務需求不同,建設的內容頁會不同。對旅遊業會起到很大的管理、服務輔助作用,特別是對營銷決策分析、遊客自助服務和未來互聯網業務的發展有著戰略性的影響。
㈡ 智慧旅遊的發展中有哪些機遇
目前,支撐智慧旅遊的技術及基礎設施建設逐漸成熟和完善,相關政策環境日益優化,智慧旅遊正迎來蓬勃發展的好時機。總的來說,有以下三個機遇:
(1)基礎設施條件成熟
物聯網進入建設新局面;
全網營銷形成規模;
3G,4G時代的到來,以及即將到來的5G,極大推動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2)智能終端設備普及
至2016年,中國市場智能終端數量超8億台;
互聯網用戶突破7.3億,並且仍然保持迅速增長趨勢。
(引用來源:《旅遊行業分析報告-智慧旅遊行業的未來機遇(九天達股份發布)》)
(3)政策環境支持
2009年,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
2011年,國際旅遊局提出要實現國家旅遊業發展戰略目標;
2014年,國家旅遊局將其定為「智慧旅遊年」。
㈢ 旅遊行業前景如何,以後將向什麼方向發展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到2008年10月份,中國入境旅遊總人數已經連續第三個月出現下降,這表明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旅遊市場之一,國內旅遊市場已經達到15億人次,出境旅遊市場發展到4000多萬人次,入境旅遊市場達到一億人次。全國旅行社接近兩萬家,全國旅遊總收入已突破一萬億,入境旅遊收入占旅遊整體收入的25%左右。中國旅遊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已經大大增強,只要調整營銷和服務,危機也可以化為機遇。再加上中國宏觀調控力度空前,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這些措施將使得旅遊產業長期受益。
作為國民經濟的新興行業,中國旅遊業在發展初期就明確了開發建設的基本方針。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吸引海內外各界資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個人投資建設旅遊項目。這種開放的投資方針推動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遊業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盡管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業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但總體上看,中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呈不斷優化的趨勢。
未來10年間,中國旅遊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遊的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到2010年中國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例將從2002年的5.44%達到8%。因此,作為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遊行業,在今後幾年內將存在重大的投資機會。
中國投資資訊網2009-2012年中國旅遊業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㈣ 怎樣看待智慧旅遊發展前景
智慧旅遊強調的是在於資源如何轉換為服務 ,而現在人們的服務過多的是依賴於信息技術提供的,不是人情味的真實體現。
過多的信息技術的應用其實也是在破壞生態,只有當人們不再感到到各種信息技術提供所謂的服務的時候,而是真正的融入景區環境中,智慧旅遊就真正做好了。
㈤ 智慧旅遊的發展前景如何
近日,國家旅遊局發布了《關於印發2014中國旅遊主題年宣傳主題及宣傳口號的通知》,將2014年旅遊宣傳的主題確定為「美麗中國之旅——2014智慧旅遊年」。該通知指出,各地要結合旅遊業發展方向,以智慧旅遊為主題,引導智慧旅遊城市、景區等旅遊目的地建設。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智慧旅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指出,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在智慧旅遊建設資金投入方面還比較保守、規劃方案制定緩慢、組織體系還不夠健全。
從當前國內智慧旅遊城市發展情況來看,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大特點:
第一,城市大小與智慧旅遊城市建設發展關聯性不大;
第二,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比其他地區起步早,速度快,智慧旅遊城市需要嗅覺靈敏和富有遠見的領導者,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和產業基礎;
第三,大部分智慧旅遊城市的建設基本設施己開始動工,試點示範減少失敗、注重頂層設計規劃先行的意識逐步加強。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智慧旅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各地在智慧旅遊建設過程中,應確立更加開放、更加高遠的指導思想,始終堅持體現城市特色的創新發展思路,注重形成完善的政策體系,加強組織保障,提高認同度,扎實有序推進。
㈥ 智慧旅遊的研究動態
2008年,在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的圓桌會議上,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Sam Palmisano)首提「智慧地球」概念。其目標是讓世界的運轉更加智能化,涉及個人、企業、組織、政府、自然和社會之間的互動,而他們之間的任何互動都將是提高性能、效率和生產力的機會。其核心就是以更智慧的方法通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改變政府、公司和人們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確性、效率、靈活性和響應速度。以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為特徵。隨著地球體系智能化的不斷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更有意義的、嶄新的發展契機。隨即智慧的電力、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醫療、智慧的食品、智慧的銀行、智慧的石油等等相繼成為各行業發展的目標。
智慧旅遊是智慧地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利用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藉助便攜的終端上網設備,主動感知旅遊資源、經濟、活動和旅遊者等方面的信息並及時發布,讓人們能夠及時了解這些信息,及時安排和調整工作與旅遊計劃,從而達到對各類旅遊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通過便利的手段實現更加優質的服務。智慧旅遊有以下四個特點:
1、全面物聯——智能感測設備將旅遊景點、文物古跡、城市公共設施物聯成網,對旅遊產業鏈上下游運行的核心系統實時感測。
2、充分整合——實現全市景區、景點、酒店、交通等設施的物聯網與互聯網系統完全連接和融合,將數據整合為旅遊資源核心資料庫,提供智慧的旅遊服務基礎設施。
3、協同運作——基於智慧的旅遊服務基礎設施,實現旅遊產業鏈上下游各個關鍵系統和諧高效地協作,達成城市旅遊系統運行的最佳狀態。
4、激勵創新——鼓勵政府、旅遊企業和旅遊者在智慧的旅遊服務基礎設施之上進行科技、業務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應用,為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在信息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背景下,國外的旅遊信息化建設正不斷向縱深發展。近幾年,智慧旅遊和旅遊資源物聯網提出並興起,一方面是旅遊信息化已經進行到一定的程度,旅遊行業各個領域的信息採集與存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通過新技術的應用,積累的信息資源有可能集中發揮優勢;另一方面,泛在網路與通信技術、感測器技術、RFID技術、雲計算技術的發展,使得未來信息化呈現出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旅遊信息的精確採集、旅遊信息資源化應用成為可能。
美國2006年就在賓夕法尼亞州Pocono山脈的度假區引入RFID手腕帶系統,開始智慧旅遊的嘗試。遊客佩帶RFID手腕帶後不用攜帶任何現金和鑰匙就可以在活動區內打開自己的房間門、購買食物和紀念品、進行收費的游戲活動等,同時這個手腕帶也是顧客的身份證明。
歐洲正在全面應用開發遠程信息處理技術,計劃在全歐洲建立專門交通無線數據通信網,通過智慧的交通網路實現交通管理、導航和電子收費等功能,重點包括:旅行信息系統(ATIS)、車輛控制系統(AVCS)、商業車輛運行系統(ACVO)、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等。
韓國首爾基於智能手機平台,開發了「I Tour Seoul」應用服務系統,該系統是首爾市專為首爾的旅遊者提供的掌上移動旅遊信息服務平台。通過該平台,旅遊者可實時獲得其當前所在位置周邊的各種相關旅遊信息,如:旅遊景點、餐廳、酒店信息,而且還提供了從當前位置利用公交、私家車、步行方式前往的方法。該平台還提供五種語言的服務,對於不懂韓文或首爾地理的國外旅遊者來說,非常便利。
中國的旅遊信息化建設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專業化階段,這個階段所有的景區和旅遊主管部門都在建網站、建資料庫,實現了統一管理的基礎數據和專題數據,從單一的功能轉變到專題的綜合應用;第二階段是就是建設數字旅遊和數字景區的階段,我們在這個階段已經實現了一些分布式的數據集成管理功能,並建立了一定的數據共享和服務機制,構建了城市/區域性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實現了數據和業務的共通和共享;第三個階段就是智慧旅遊的階段,是智能化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旅遊信息化建設應該是以更加面向應用、面向用戶和面向整個旅遊產業升級為目標的,通過將新一代的IT技術充分運用到旅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把感應的晶元裝備到旅遊資源中,通過雲計算和超級計算機,把物聯網、互聯網和通信網路整合在一起,實現人與人的通信,人與物的通信以及物與物的通信,從而達到更加精細、動態的管理景區和旅遊資源的目的,實現旅遊全過程的智慧狀態。
旅遊業是一種體驗經濟,遊客從設計旅遊行程到獲取旅遊資訊,從查詢電子地圖到體驗虛擬旅遊,從感受垂直搜索到享受網路預訂,從領略智慧景區到分享旅遊經歷,無不是處在這種旅遊的體驗之中。
同時,大眾化、散客化、個性化和自助化的出遊已經成為了一個潮流,自駕游、自遊行、背包游也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出行方式,很多地方散客人數超過團隊遊人數。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旅遊的散客佔到1.8億旅遊人數的80%,這是一個巨大市場,越來越需要有更加便利快捷的智能化、個性化、信息化的服務。
當前以物聯網技術、3G移動通信技術為代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使泛在化、網路化、互聯化、移動化和智能化成為一種大勢所趨。這將給我們所有的產業格局、經營方式、發展模式帶來根本性變化。 「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已經明確在傳統「四化」中增加了「信息化」。這都體現了我們要用信息化帶動工業、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趨勢。
旅遊和信息化這兩種歷史性潮流的結合,必將會帶來旅遊業的第二次革命。如果說過去互聯網與旅遊業的結合是旅遊業的第一次革命,那麼新技術、新變化將會帶來第二次革命。我們傳統旅遊信息化的點菜模式,正在隨著物聯網、雲計算的帶動轉變為一種貼身服務、位置服務。主動發現旅遊者的需求,根據旅遊者所在位置,根據旅遊者的個性需求,通過便利的手段實現更加優質的服務,這就是智慧旅遊的應用前景。
智慧旅遊就是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通信網路平台的支持和多種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政府主管部門提供決策依據,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由傳統政府向電子政府過渡。為旅遊企業提供及時的旅遊信息,為企業的市場營銷、線路設計提供技術上的支持。為旅遊者個人提供旅遊地與旅遊有關的各種旅遊信息和預訂服務,並可針對旅遊者的喜好為旅遊者制定特色路線,同時虛擬現實技術可讓旅遊者提前進行體驗。為旅遊專業院校的學生提供虛擬的實習環境,為旅遊教學服務。
智慧旅遊的應用體系如下圖所示,包括:應用層、網路層和感知層。應用層實現智慧的旅遊政務、智慧的旅遊公共服務、智慧的景區、智慧的旅行社、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酒店等智慧旅遊的行業應用;網路層通過互聯網、物聯網以及移動通信網路為應用層提供網路服務實現數據安全、高效的傳輸;感知層通過各類數據採集和感知技術,如:RFID、條形碼、感測器、攝像頭等,實現數據採集和存儲,為整個智慧旅遊的應用體系提供基礎數據的支撐。
智慧旅遊支撐的關鍵技術包括:寬頻網路和電子技術、物聯網技術、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多元資料庫技術、數據挖掘和數據融合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多媒體技術等,這些技術為整個系統提供技術支撐,使智慧的旅遊成為可能。智慧旅遊體系建設的核心主要是旅遊應用信息系統工程的建設,包括旅遊非空間信息管理系統與旅遊空間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具體由若乾子系統組成,分別是:系統管理模塊、旅遊信息管理系統、旅遊信息網路發布系統、旅遊目的地信息咨詢系統、三維虛擬旅遊系統、旅遊管理與規劃信息系統、旅遊災難預警系統等。智慧旅遊的技術支撐體系框架如下圖所示:
要解決智慧旅遊的數據化、互聯化、智能化就不得不解決以下三大關鍵技術,即:數據化感知技術、互聯化傳輸技術和智能化處理技術。所謂實現數據的全面感知,就是使旅遊資源能被計算機識別,然後形成整體的數據網路,從而實現數據信息的即時交互。數據感知技術有感測技術、RFID技術、GPS技術、視頻識別、紅外、激光、掃描等。互聯化傳輸技術包括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等,分為遠距離通信技術(GSM、GPRS、UMTS等)、近距離通信技術(Wifi、藍牙、Zigbee、RFID和UWB等)以及基於GPS、無線終端和網路的位置服務技術等。實行智能處理的技術有雲計算、模糊識別等。其中,雲計算通過網路把多個成本相對較低的計算實體整合成一個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完美系統,並藉助SaaS(軟體即服務)、PaaS(平台即服務)等先進的商業模式把強大的計算能力分布到終端用戶手中。
2011年,巔峰智業受北京市旅遊局委託,承接了北京市智慧旅遊建設規劃項目,以下筆者以北京市智慧旅遊建設規劃項目為例與大家分享智慧旅遊建設和規劃的一些經驗。
北京市「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建創新之城,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集中力量塑造「北京服務」和「北京創造」品牌,建立輻射全國、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智慧旅遊城市。而且,北京智慧旅遊城市建設在全國將起到示範帶頭作用。巔峰智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承接的北京市智慧旅遊規劃項目。
我們將北京市的智慧旅遊定位是「創新之城、智慧之都」,針對這個定位提出的四個創新:一是服務模式的創新,從以前的客人找服務轉變為主動送服務;二是服務手段的創新,依託定位技術、物聯網技術實現為遊客主動提供旅遊服務;三是服務方式的創新,通過智能終端設備和智能手機的平台,為遊客提供貼身的導游和智能化的旅遊服務;四是服務評價的創新,包括公眾點評、智慧分享,使遊客可以隨時、隨地、隨人的與其家人和朋友分享旅遊經驗,景區和企業也可以即時得到遊客出行的反饋信息。
結合北京市旅遊局之前已經完成的信息化項目和為其構建的智慧旅遊體系,我們建議北京市旅遊局當前的重點工程是建設北京智慧旅遊的綜合服務中心,其中包括五大系統:結算系統、旅遊卡系統、客戶服務系統、旅遊終端控制系統和物聯網系統。
我們相信通過我們為北京市智慧旅遊的規劃以及北京市旅遊局大力的推進,一定能夠為北京市的智慧旅遊建設和北京市的旅遊服務提質增效。我們也相信有這么強大的技術保障,和這樣廣闊的應用前景,智慧旅遊一定能夠為中國的旅遊業帶來第二次的革命。 《智慧旅遊:從旅遊信息化到旅遊智慧化》
2013年1月,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發行。
作者: 李雲鵬(首都經貿大學副教授), 晁夕(樂途旅遊網副總裁), 沈華玉(廈門大學副教授)
著作主要觀點:《智慧旅遊:從旅遊信息化到旅遊智慧化》以旅遊信息化為基點,首先回顧了旅遊信息化、旅遊數字化、旅遊智能化直至旅遊智慧化的發展歷程,並立足於旅遊信息服務提出了智慧旅遊的概念,對智慧旅遊所代表的泛在化旅遊信息服務的內涵、外延、范疇等進行了闡述。而後,作者系統地介紹了與智慧旅遊相關的各項網路、信息、通信等工程與管理技術,為讀者理解和實踐智慧旅遊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最後,作者從智慧旅遊城市、智慧景區、智慧酒店和智慧旅遊公共服務4個方面系統介紹了智慧旅遊的實踐情況,體現了《智慧旅遊:從旅遊信息化到旅遊智慧化》理論結合實踐的特色。本書的出版發行是與李雲鵬博士長期專攻、在Temple留學,晁夕總裁在樂途實踐,沈教授潛心研究的合作成果展示。
㈦ 旅行社電子信息化發展趨勢智慧旅遊方向
旅行社應該逐步發展自由行組團電子商務業務,特別需要走出行業聯合的路回子,就是為了方便遊客答,從遊客的出發地開始全程服務,飛機、車輛、景區、吃、住等全部包含,這就需要信息化業務來支撐,需要電子商務的行業合作來支撐,智慧旅遊就是怎麼做好這些節點的對遊客的服務,做到了旅行社的智慧旅遊就做好了,業務一定會做起來。
㈧ 5G背景下智慧旅遊的前景如何
智慧旅遊正升級
包括雲旅遊在內的智慧旅遊在旅遊業升級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早在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已明確指出:強化智慧景區建設,促進旅遊與現代技術相互融合。
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旅遊經濟繼續保持高於GDP增速的較快增長。國內旅遊市場和出境旅遊市場穩步增長,入境旅遊市場基礎更加穩固。全年,國內旅遊人數60.0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入出境旅遊總人數3.0億人次,同比增長3.1%;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6.63萬億元,同比增長11%。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5%。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87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31%。
疫情來襲,加速了智慧旅遊的發展。近期,山西積極構建智慧旅遊雲服務體系,面向旅遊消費者、旅遊企業、政府打造智慧旅遊「新引擎」。安徽將積極推廣5G在智慧旅遊典型場景的示範應用。貴州日前推出了「一碼游貴州」全域智慧旅遊平台。
攜程日前發布了業內首個「景區智慧雲平台」整合方案,針對景區購票、入園、遊玩和售後四個環節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支持景區實現「全渠道、全場景、全業態」的實名預約。目前,攜程門票預約已覆蓋海內外1.8萬多家景區,其中首批採用智慧雲平台的已有黃鶴樓、德天跨國瀑布等近百家景區。攜程副總裁、全球玩樂平台CEO喻曉江認為,中國景區實現在線預約制、進行智慧化升級已刻不容緩。這應該成為中國旅遊行業「新基建」的重要部分。
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秘書長金准認為:今日的旅遊業,已從科技應用的中後排逐步前移,5G、虛擬現實等均在旅遊業中較早地形成應用。新基建的前瞻性特徵需要旅遊業在科技選擇中進一步前移,與更為前沿的技術相結合,推動旅遊服務和體驗的升級。建議充分利用中國國內游60億人次形成的復雜需求,擴大新基建的落地應用,構建更有效的大規模應用場景,形成精準的新型旅遊動能。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