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文化的延續性具體表現

旅遊文化的延續性具體表現

發布時間: 2021-02-03 19:41:02

旅遊文化屬性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

旅遊文化屬性
從邏輯上說, 既然旅遊活動本身具有文化性, 那麼, 作為旅遊對象的旅遊資源和作為旅遊消費對象的旅遊產品也必然具有文化屬性, 但這種邏輯結論似乎說服力不強, 因此, 我們還試圖從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特徵方面入手, 來進一步分析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文化性及其表現。
我們知道, 在旅遊學中最常用的分類法是按成因、屬性將旅遊資源分成人文旅遊資源和自然旅遊資源兩種。但無論是人文的、還是自然的資源, 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旅遊資源、成為人們旅遊的對象,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們能夠「使遊人獲得知識和美感, 從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與樂趣, 這便是旅遊資源的文化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高山峻嶺令人感到雄偉壯觀, 江河湖海使人心情奔放, 森林草原給人濃郁幽靜的感受, 植物園、動物園、科學館向人們揭示自然的奧秘, 博物館、文物古跡則給人以教育或提供科學研究資料等等。可以說, 任何沒有文化內涵的事物都不可能成為旅遊資源, 人類社會中任何資源都不如旅遊資源具有那樣顯著的文化屬性。
當然, 對於不同旅遊者來說, 對旅遊文化內涵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這取決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每一種具體的旅遊資源所蘊涵的文化深度和豐富程度不同; 二是每一個具體的旅遊者因受教育程度、生活閱歷、文化素質和職業的不同對文化內涵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正因為如此, 旅遊活動的文化表現和文化影響及文化關系才有了不同的特徵:
1. 東道文化對客源文化的影響會因旅遊者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程度, 甚至會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顯著差異;
2. 即使是產生於同一客源文化背景下的旅遊者也會因自身的差異而對東道社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影響, 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差異;
3. 東道文化與客源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受制於兩種文化的差異程度和價值取向。東道文化與不同的客源文化交流、融合會形成不同特徵的旅遊文化;
4. 東道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資源文化( 特別是人文旅遊資源) 、區域傳統文化和現代精神文明等, 它們共同對外來旅遊者產生綜合的文化影響。

⑵ 中國旅遊文化的六個特徵是什麼

隨著旅遊業來發展模式由經濟自型向經濟-文化型轉變,旅遊文化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旅遊主體是旅遊活動的核心,旅遊主體在旅遊過程中會形成一套相對獨特的觀念和行為,即一種文化形態.旅遊主體文化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徵,主要表現為規范性、多樣性、時代性和擴散性.

⑶ 中華文化的連續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文化的連續性主要是指文化的可傳承性,文化可以一脈相傳.比如中國文化就是如此,歷經五千年五千年而傳承.

⑷ 一個景區的文化魅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隨著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進一步融合,以及休閑旅遊時代精神需求含量的不斷加重,文化主題在旅遊景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景區具備了市場影響力的文化主題,其景觀、產品設計以及產業布局才會有方向和依託;才會凝鑄為景區的靈魂,並彰顯出個性和氣質;才會有品牌、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文化主題不可復制的旅遊景區才具有唯一性

我們總是喜歡接近有故事、有文化、有情懷的人,並樂於做些有趣味、有感受、有價值的事情。旅遊活動也是如此,隨著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進一步融合,以及休閑旅遊時代精神需求含量的不斷加重,文化主題在旅遊景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這個文化主題,體現出一種文化意蘊,表現於外在形式上就是特色,這種特色除了流於表面的獨特景觀和獨特產品體驗,其內里需要注入一種獨特的文化價值。

事實上,旅遊環境之外的景觀是可以復制的,但獨一無二且契合於當地自然與文化環境的文化主題是不可復制的。進一步說,附著於獨特文化之上的產品也是不可復制的,推而及之,烙上強烈文化印記、融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氛圍更是不可復制的。

一旦具備了富有市場影響力的文化主題,其景觀、產品設計以及產業布局,就有了方向和依託;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澱,就會產生底蘊,凝鑄為景區的靈魂,並彰顯出個性和氣質;景區也就有了品牌、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這就是景區特色,這樣的景區才有壟斷性或唯一性。

⑸ 論述中國旅遊文化的封閉性特點

中國信息文化的封閉性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市場開放促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中國在很多領域內改革動作的遲緩與阻力之大,顯示了封閉社會在中國所擁有的保守力量,仍舊在歷史進程中阻礙著中國的進步。就拿2007年本已經定案的「港股直通車」政策來說,其最終被迫無時間表延後開通期限,表明資本開放力量在資本管制力量面前,仍舊顯得弱小。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當中,中國的信息文化帶有普遍的保守性、封閉性,就絲毫不顯得奇怪。我們在當今所有需要改革的領域,幾乎都可以聽到要提高「信息透明度」的呼籲。是的,沒有信息,如何監管?沒有信息,又如何監督?所以當像國家統計部門等諸多政府機構,以納稅人的錢來獲取數據,最終卻不公開,甚至還以此謀取額外收益,這讓所有中國納稅人所不齒。
時至今日,中國政府在信息公開上也不是毫無進步。自2000年安邦分析師與中國研究信息法的權威、北京大學信息 管理系教授周慶山博士討論信息公開法的問題之後,已經8年了,中國政府的有關法規終於姍姍來到。今年,國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這一條例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這顯然將成為中國社會信息透明度提高的重要推動力,但我們仍舊對中長期內整個社會的信息透明度提高,並不抱有太高的期望。其理由在於,中國根深蒂固的權力思想和「官本位」,從根本上違反了信息的自然規律——系統論。
「官本位」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權力總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佔有事實上最高的位置,因為沒有權力這顆大樹,就很難審批,要不就是事情辦不成,要不就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通過權力來獲取信息,已經成為領導們最習以為常的做法。不過很多領導卻同時忽略了另外一個問題,擁有權力的最終目的是控制,而控制卻必須通過釋放信息來加以實現,而不僅僅是通過行政權力或自己制定法律、規定的權力來實現。
就拿國家發改委來說,如果真的希望控制鋼鐵行業的投資增長速度過快,難道就真的只有通過權力關停小鋼廠一個辦法嗎?事實上,這些小鋼廠都是企業家自願投資的,因為他們預期鋼價會繼續上漲,他們願意自負盈虧。如果發改委這個價格監管部門能夠在統計信息上多下點功夫,提供更全面的價格統計信息,同時提供全面的投資信息,或許投資者自己就能夠發現:現在投資太熱了,將來恐怕要供給過剩導致虧損,因此就不投資了。
由於龐大的信息需求滿足不了,所以中國的官員就會一年花費3000億元在吃喝上,3000億元要花在旅遊上。這些成本,除了因為權力膨脹造成的享樂需求驅動而增加之外,從根本上來說,這些吃喝、旅遊的活動,其真正的目的在於獲取信息。我們不讓外國人進來提供服務,那麼我們的官員就要出去花錢獲取信息;我們的領導不知道向下共享信息,我們下面的公務員就要想方設法請領導吃喝,以獲得信息。我們的政府不提供信息,我們的企業也治好想盡各種手段來獲取信息,吃喝就因此成為中國經濟社會最大的愛好和消費。
事實上,要想實現控制,要想避免如此大的信息交易成本支出,系統控制論早就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控制」就是賦予信息;提供信息,就是控制;保證信息透明度就是控制。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英國一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經歷了無數次經濟危機的國家,因為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就保持良好的金融市場透明度,其結果是在其後的140年時間里,在今年的北岩銀行事件之前,都沒有一家銀行面臨擠兌倒閉危機。
如果分析一下當前流行的概念和時髦用於,就會發現「系統」一詞在統計表上名列前茅。這個概念已經遍及一切領域,並滲透於大眾思想、專業行話和輿論工具之中。從企業、武器裝備,到論題深奧的純科學領域,系統思維方式在廣闊的范圍內起著顯著的作用。目前被稱作系統涉及、系統分析和系統工程一類的行業和工作已經成為新技術和技術統治的核心。就連全球最有錢的比爾·蓋茨,也將自己的頭銜改為了首席(系統)架構師。
此時的中國如果忘記系統論所能在社會上產生的作用,那麼就會如著名生物學家、一般系統論之父貝塔朗菲在「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之中所言,封閉系統不斷運動的最終結果,只能是沿著既定的規律走向無序平衡,並導致系統的「死亡」。而如果是一個開放系統的話,它就一定會遵循「異因同果性原理」。貝塔朗菲這是在告訴我們,只要成為一個開放社會,即便道路、方式和手段不同,最終的結果也將是一樣的:向更有序和更高的組織狀態前進。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再去爭論「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只需要保持穩步的「開放」就足夠了。

激進的開放性與封閉性共生共存
如果沒有美,就無所謂丑。中國社會的信息文化在改革開放原則的指引下,也引入了開放性,並對封閉性文化造成了強大的沖擊。從某種程度來說,正是因為根深蒂固的封閉性信息文化需要被打破,所以激進的開放式信息文化就有了生存的空間。由於對待信息「只進不出」的官本位思想,導致了信息不透明成為中國信息文化的基礎性特點,而新進出現的網路暴力信息文化,則是中國信息不透明體制下的壓力發泄途徑。
相較數千年歷史而言,在短短30年的時間,外來信息瞬間充斥中國社會,很自然就使得我們很多人對信息來不及辨別就加以吸收了。這在中國講究「效率優先」的前三十年改革開放中,能夠帶來效率提高的IT技術領域,表現極為突出。當中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將幾乎所有的情報研究所改為科技信息研究所之後,這種對西方泊來的IT技術、管理思想的盲從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例如在信息技術的市場上,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給我們的中國企業提了太多的建議,以至於信息技術領域內的概念每年都要更新一波,讓國人應接不暇。我們中國企業接受了如此多的概念,每年在信息技術設備和服務上消費成千上萬億資金。名義上,這些錢都讓自己的軟體企業、系統集成商、硬體商賺走了,但實際上,中國的這些企業統統都需要向國外的公司交上一筆不菲的「稅」——從硬體中各種各樣的IP,到軟體中各種各樣的資料庫和中間件的「許可費用」。
思想驅動行為——接受了國外各種各樣信息化管理思想的人,造就了中國企業的信息化消費行為。可是發達國家既然封鎖尖端信息技術和信息技術設備對中國的出口,他們就會將最優秀的信息管理理念傳播給中國企業嗎?天真的人會說,思想無國界。但更多的情況卻是,國家沖突的深層矛盾往往是文化和思想的沖突。我們如果要企業家相信,競爭對手會主動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告訴他,他一定不會相信。那為什麼我們要對國外競爭對手傳播過來的信息化理念,就那麼深信不疑?
拿現數年前極為流行的「ERP」來說,在汽車行業的ERP系統就被大肆鼓吹為降低成本的秘訣。合資企業的外方也紛紛建議中方全力建設ERP。不過存在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外國企業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建好了ERP,現在建ERP系統對於我們中國自己汽車企業的競爭來說,有什麼戰略性的決定意義嗎?即使我們把ERP做得再好,能靠它超過對手嗎?
這些案例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在市場競爭中,如果你徹底被西方信息化管理思想所征服,而不是批判地吸收,那你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當然,我們完全無意否定泊來的信息技術能夠對效率的提升作用,但我們更應該知道的是,西方泊來的管理思想畢竟是他們已經實踐過的總結,它代表的是過去或者現在,但它不一定意味著是我們的未來。

激進的後遺症是「忘記自己」
當接收外來最新思想成為「激進」信息文化的代錶行為之後,「忘記自己」就成為很自然的後遺症。「忘記自己」最嚴重的表現是,忘記了我們自己還有信息分析和處理的能力。在如今一些完全接受了西方管理思想的人士看來,如果一篇研究報告沒有圖表,一篇經濟學論文沒有數學模型,那就根本不值得一看。難道分析就只意味著圖表和數學模型?
毋庸置疑的是,數學模型的優點是:無含混性、嚴格推到的可能性、可用觀察數據來檢驗。而且這些特點,藉助了所有人對數學這門基礎學科的認識,使得人所共知。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輕視或者拒絕使用日常語言來表達的模型。一種語言模型畢竟比全然沒有模型或者強加給現實和歪曲現實的數學模型要好。我們更應該知道的是,數學模型總有必備的假設前提條件,而這往往與現實相去太遠。我們還應該知道是,所有人更習慣語言模型,更容易理解它,而不是數學模型;數學這門學科最大的進步也是最近這兩三百年的事情,而語言溝通技能則是所有人使用了上百萬年經驗累積,已經成為人所共有的基本思維模式。語言分析能力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後來才出現的、只涉及個別經驗材料或者一小部分經驗材料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數學模型構想。還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對於所有人都知道,要先找到問題,然後才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三步曲,一個很簡單的語言模型,無需證明。可如果讓數學模型來說明一點,寫上幾本書也未必能夠講得清楚。
忽視了我們自己的語言分析能力的後果是極為嚴重的。我們可能已經看到的市場機會,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拿走還不自知,最後等到別人回過頭來教我們。著名IT評論人姜奇平就在其博客文章「《黃帝內經》是最早ERP的物理證據」中指出,「我本人並不看重美國人的理論,但我看到,對我們這個行業內許多人來說,IT方面的『真理』,經過美國人嘴裡說出,他們比較相信。最近的例子是,體驗理論基本概念的提出者卡尼曼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後,國人對我們這些體驗經濟的鼓吹者寬容多了。所以,我要把我的觀點,借對岸人之口,再講一遍,以引起人們重視。康有為時代宣傳現代化,要藉助古人,說孔子如何說過,這種戰術的學名叫「托古改制」,今天,宣傳信息化意義上的現代化也很困難,所以要發展成「托洋改制」,俗稱「出口轉內銷」,算與時俱進罷。
姜奇平到底發現了什麼,要再借外國人的口再說一次?原來在2006年底的美國著名雜志《新聞周刊》封面文章「另類醫學」中,西方人將驚奇地發現,《黃帝內經》與企業信息化的內在關系是如此緊密。美國人說:兩千多年前根據《黃帝內經》發展出來的中醫科學,其中許多行之有年的療法確實有效,現在才開始受到西方科學的證實。文章提到:針灸經絡學一直不被西醫採納的主要原因就是氣脈或穴道沒有解剖學的根據,如今美國的研究發現,穴道通常位於「連接組織」最密集處所在。佛蒙特大學的藍吉分博士說:「連接組織形成一個網路,遍布全身,每個連接組織也含有神經終結點,這就是右手受到針刺,針灸會對身體造成醫療效果的道理。」 姜奇平認為,如果把《黃帝內經》中的經絡「換算」成企業信息化中的概念「流程」,整個《黃帝內經》讀起來,就成了一部ERP式的企業信息化原理指南,或網路哲學。因為,流程是職能的連接,如果非得把流程從它聯接的職能中分離出來看,流程通常就位於「連接組織」最密集處所在。流程重組,不就是針灸、打通經絡嗎?
事實如此,當我們忘記自己之後,連自己文化的繼承都談不上,還談什麼發展?2007年網路上對中醫存廢問題的激烈爭議,不得不讓我們認識到,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至今仍具有極為現實的意義。在這一問題上,筆者也效仿一下姜奇平,且「托洋改制」一下。在如今的醫學領域,西醫幾乎獨霸了中國所有的資源投入,中醫體系真的快被我們自己忘記了。
而在談及「中醫如何走向世界」時,比利時人阿諾語出驚人:「如果世界不歡迎你,你何必去?」阿諾認為中國同行試圖讓中醫西化得到西方承認是很錯誤的想法。中醫和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西方科學把自己宣傳成唯一的科學,所以反而說中醫是不科學的。其實和中醫相比,西醫僅僅是個小孩子。中醫體系要比西醫成熟很多,完善很多,先進很多。西葯是實驗室做出來的,而中醫是順應自然,怎麼能讓實驗室標准來衡量自然的東西呢?成熟的體系向不成熟的體系妥協,難道就是「走向世界了」嗎?阿諾認為他和中醫同行最重要的事情在於把中醫整套體系推廣到西醫世界,而不是改變中醫自身去向西醫妥協。
這些話從老外嘴裡講出來,會別有一番味道,特別是一個從事醫學研究的西方人。如果我們立足系統論來看待這一問題將非常簡單: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我們將無法創造信息,也就無法有序系統外釋放信息,因此也就無法影響世界、無法獲取有效的反饋和信息輸入,同時又無法有序提高我們自身的組織狀態。
最後總結一句:在開放中了解自己,將是中國信息文化的必然走向。

⑹ 旅遊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旅遊文化其特徵是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

相關介紹:

任何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發展到相當水平的結果。隨著旅遊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

(6)旅遊文化的延續性具體表現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990年10月召開的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提出:「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是人類在旅遊過程中(一般包括旅遊、住宿、飲食、游覽、娛樂、購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

主體說與客體說都是從旅遊的基本要素出發界定旅遊文化的。客體說是產生旅遊文化的基礎,但僅有這個基礎還不能揭示旅遊文化的本質內容。與之相比,主體說明確指出旅遊文化與旅遊客體之間的包含關系,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總和說開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文化

⑺ 文化旅遊和旅遊文化的分析

(一)旅遊和文化的關系

旅遊和文化兩者之間是相互包容、協作統一的,旅遊是基於文化的衍生,文化是發展旅遊的基礎條件。換而言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整個旅遊活動進行的主線。目前,人們開展各種旅遊活動的目的,是解讀和發展文化,通過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發揚,同時旅遊活動的進行還能夠提高文化傳播速度,促進文化發展,這對於保護文化和傳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兩者混淆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旅遊界對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兩者進行研究時,特別容易把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混淆,導致在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疑惑的地方,因此,旅遊學者非常重視這兩者的研究。雖然旅遊文化是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但對於它的概念,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由於兩者字面上沒什麼不同,但是對這兩個詞的概念以及內涵並沒有嚴格界定。雖然兩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兩者的內涵還存在很大差別,這讓很多人難以區分。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經常發生混淆,因此,為了明確兩者的區別,需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三)兩者的研究現狀

就旅遊文化而言,我國早期對旅遊文化的觀念比較片面和籠統,把旅遊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後期,開始強調旅遊文化的核心是旅遊者和開展的旅遊活動。在研究旅遊文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國旅遊界把旅遊對象的文化和旅遊文化等同,這是對旅遊文化的一種誤解。大多數人都用總和的概念來界定新的旅遊文化概念,並沒有借鑒國外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因此我國的研究稍微落後於國際研究。就文化旅遊而言,我國把文化旅遊理解為一種旅遊類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遊產品的旅遊過程、民俗旅遊以及旅遊者對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過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於文化旅遊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幾乎沒有深入研究,僅停留在文化資源開發上,一系列的系統理論研究沒有足夠的實踐驗證。有時候,還經常把文化旅遊等同旅遊文化,把文化旅遊看作設計產品的觀點和思路,從廣義的層面上,強調旅遊產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遊等觀點。顯然,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文化旅遊更加狹隘,沒有概念的理論行定義。

⑻ 中國旅遊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隨著旅遊業發展模式抄由經濟型向經濟-文化型轉變,旅遊文化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旅遊主體是旅遊活動的核心,旅遊主體在旅遊過程中會形成一套相對獨特的觀念和行為,即一種文化形態.旅遊主體文化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徵,主要表現為規范性、多樣性、時代性和擴散性.

⑼ 中國旅遊文化特徵是什麼

隨著旅遊業發展模式由經濟型向經濟-文化型轉變,旅遊文化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旅遊主體是旅遊活動的核心,旅遊主體在旅遊過程中會形成一套相對獨特的觀念和行為,即一種文化形態.旅遊主體文化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徵,主要表現為規范性、多樣性、時代性和擴散性.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