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旅遊發展實施意見
㈠ 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條令內容
創新發展理念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堅持深化改革、依法興旅,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推動形成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守法經營、遊客文明旅遊的發展格局;堅持融合發展,推動旅遊業發展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堅持以人為本,積極營造良好的旅遊環境,讓廣大遊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開心,在旅遊過程中發現美、享受美、傳播美。
轉變發展方式
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推動旅遊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並重轉變,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旅遊消費需求;推動旅遊開發向集約型轉變,更加註重資源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註重文化傳承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旅遊服務向優質服務轉變,實現標准化和個性化服務的有機統一。到2020年,境內旅遊總消費額達到5.5萬億元,城鄉居民年人均出遊4.5次,旅遊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
游發展動力
(三)深化旅遊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旅遊領域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切實發揮各類旅遊行業協會作用,鼓勵中介組織發展。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准入標准和運行規則,打破行業、地區壁壘,推動旅遊市場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各地要破除對旅行社跨省設分社、設門市的政策限制,鼓勵品牌信譽度高的旅行社和旅遊車船公司跨地區連鎖經營。積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扶持特色旅遊企業,鼓勵發展專業旅遊經營機構,推動優勢旅遊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民族品牌的旅遊企業做大做強。穩步推進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實現對國家自然和文化遺產地更有效的保護和利用。抓緊建立景區門票預約制度,對景區遊客進行最大承載量控制。統一國際國內旅遊服務標准。完善旅遊統計指標體系和調查方法,建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取消邊境旅遊項目審批,將旅行社經營邊境游資格審批和外商投資旅行社業務許可下放至省級旅遊部門。(四)推動區域旅遊一體化。進一步深化對外合資合作,支持有條件的旅遊企業「走出去」,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完善國內國際區域旅遊合作機制,建立互聯互通的旅遊交通、信息和服務網路,加強區域性客源互送,構建務實高效、互惠互利的區域旅遊合作體。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在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圖們江地區開發合作以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等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框架下,採取有利於邊境旅遊的出入境政策,推動中國同東南亞、南亞、中亞、東北亞、中東歐的區域旅遊合作。積極推動中非旅遊合作。加強旅遊雙邊合作,辦好與相關國家的旅遊年活動。(五)大力拓展入境旅遊市場。完善國家旅遊宣傳推廣體系,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逐步實現國家旅遊宣傳促銷專業化、市場化。建立多語種的國家旅遊宣傳推廣網站,加強國家旅遊形象宣傳。研究促進外國人入境過境旅遊簽證便利化措施,推動符合規定條件的對外開放口岸開展外國人簽證業務,逐步優化完善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推動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城市數量適當、布局合理。統籌研究部分國家旅遊團入境免簽政策,優化郵輪出入境政策。為外國旅客提供簽證和入出境便利,不斷提高簽證簽發、邊防檢查等出入境服務水平。
空間拓展
(六)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遊。在城鄉規劃中要統籌考慮國民休閑度假需求。加強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合理優化布局,營造居民休閑度假空間。積極推動體育旅遊,加強競賽表演、健身休閑與旅遊活動的融合發展,支持和引導有條件的體育運動場所面向遊客開展體育旅遊服務。推進整形整容、內外科等優勢醫療資源面向國內外提供醫療旅遊服務。發揮中醫葯優勢,形成一批中醫葯健康旅遊服務產品。規范服務流程和服務標准,發展特色醫療、療養康復、美容保健等醫療旅遊。有條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設慢行綠道。建立旅居全掛車營地和露營地建設標准,完善旅居全掛車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推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鐵路旅遊產品。積極發展森林旅遊、海洋旅遊。繼續支持郵輪遊艇、索道纜車、游樂設施等旅遊裝備製造國產化,積極發展郵輪遊艇旅遊、低空飛行旅遊。(七)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依託當地區位條件、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挖掘文化內涵,發揮生態優勢,突出鄉村特點,開發一批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產品。推動鄉村旅遊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鎮,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旅遊小鎮,建設一批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加強規劃引導,提高組織化程度,規范鄉村旅遊開發建設,保持傳統鄉村風貌。加強鄉村旅遊精準扶貧,扎實推進鄉村旅遊富民工程,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統籌利用惠農資金加強衛生、環保、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村旅遊服務體系。加強鄉村旅遊從業人員培訓,鼓勵旅遊專業畢業生、專業志願者、藝術和科技工作者駐村幫扶,為鄉村旅遊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八)創新文化旅遊產品。鼓勵專業藝術院團與重點旅遊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鮮明、藝術水準高的專場劇目。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整合會展活動,發揮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慶品牌效應,組織開展群眾參與性強的文化旅遊活動。杜絕低水平的人造景觀建設,規范發展主題公園。支持傳統戲劇的排練演出場所、傳統手工藝的傳習場所和傳統民俗活動場所建設。在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中,反對低俗、庸俗、媚俗內容,抵制封建迷信,嚴厲打擊黃賭毒。(九)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按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將研學旅行、夏令營、冬令營等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生日常德育、美育、體育教育范疇,增進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按照教育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研學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研學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研學為主的研學旅行體系。加強對研學旅行的管理,規范中小學生集體出國旅行。支持各地依託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工礦企業、科研機構,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體系。鼓勵對研學旅行給予價格優惠。(十)大力發展老年旅遊。結合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發展,積極開發多層次、多樣化的老年人休閑養生度假產品。規劃引導各類景區加強老年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嚴格執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標准,適當配備老年人、殘疾人出行輔助器具。鼓勵地方和企業針對老年旅遊推出經濟實惠的旅遊產品和優惠措施。抓緊制定老年旅遊服務規范,推動形成專業化的老年旅遊服務品牌。旅遊景區門票針對老年人的優惠措施要打破戶籍限制。(十一)擴大旅遊購物消費。實施中國旅遊商品品牌建設工程,重視旅遊紀念品創意設計,提升文化內涵和附加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體現地方特色的旅遊商品品牌。傳承和弘揚老字型大小品牌,加大對老字型大小紀念品的開發力度。整治規范旅遊紀念品市場,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街區,鼓勵發展特色餐飲、主題酒店。鼓勵各地推出旅遊商品推薦名單。在具備條件的口岸可按照規定設立出境免稅店,優化商品品種,提高國內精品知名度。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將實施范圍擴大至全國符合條件的地區。在切實落實進出境遊客行李物品監管的前提下,研究新增進境口岸免稅店的可行性。鼓勵特色商品購物區建設,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務,發展購物旅遊。
優化旅遊發展環境
(十二)完善旅遊交通服務。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機場建設要統籌考慮旅遊發展需要。完善加油站點和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旅遊服務功能,加快推進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建設。將通往旅遊區的標志納入道路交通標志范圍,完善指引、旅遊符號等標志設置。推進旅遊交通設施無障礙建設與改造。重點旅遊景區要健全交通集散體系。增開旅遊目的地與主要客源地之間的列車和旅遊專列,完善火車站、高速列車、旅遊專列的旅遊服務功能,鼓勵對旅遊團隊火車票價實行優惠政策。加強高鐵車站與城市、景區的交通銜接。支持重點旅遊城市開通和增加與主要客源地之間的航線,支持低成本航空和旅遊支線航空發展,鼓勵按規定開展國內旅遊包機業務。規劃引導沿江沿海公共旅遊碼頭建設,增開國際、國內郵輪航線。制定旅遊信息化標准,加快智慧景區、智慧旅遊企業建設,完善旅遊信息服務體系。(十三)保障旅遊安全。加強旅遊道路特別是橋梁、隧道等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監督檢查,對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等旅遊場所特種設備定期開展安全檢測。完善旅遊安全服務規范,旅遊從業人員上崗前要進行安全風險防範及應急救助技能培訓。旅行社、景區要對參與高風險旅遊項目的旅遊者進行風險提示,並開展安全培訓。景區要加強安全防護和消防設施建設。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建立健全旅遊景區突發事件、高峰期大客流應對處置機制和旅遊安全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將其納入當地統一的應急體系。重點景區要配備專業的醫療和救援隊伍,有條件的可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基地統籌建設。(十四)加強市場誠信建設。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加快完善旅遊相關企業和從業人員誠信記錄。行業協會要完善行業自律規則和機制,引導會員企業誠信經營。建立嚴重違法企業「黑名單」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完善違法信息共享機制。加強旅遊市場綜合執法,依法嚴厲打擊「黑導游」和誘導、欺騙、強迫遊客消費等行為,依法嚴肅查處串通漲價、哄抬價格和價格欺詐的行為,積極營造誠實守信的消費環境,引導旅遊者文明消費。充分發揮旅遊者、社會公眾及新聞媒體的監督和引導作用,推進旅遊服務質量提升。推動景區景點進一步做好文明創建和文明旅遊宣傳引導工作,加大景區文明旅遊執法,杜絕亂刻亂畫、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等行為。(十五)規范景區門票價格。利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等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門票以及景區內另行收費的游覽場所、交通工具等項目價格要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體現公益性,嚴格控制價格上漲。景區應嚴格按照規定,對未成年人、在校學生、老人、軍人、殘疾人等實行門票費用減免。所有景區都要在醒目位置公示門票價格、另行收費項目的價格及團體收費價格。要進一步加強價格監管,堅決制止各類變相漲價行為。
完善旅遊發展政策
(十六)切實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強化全社會依法休假理念,將帶薪年休假制度落實情況納入各地政府議事日程,作為勞動監察和職工權益保障的重要內容,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加快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鼓勵職工結合個人需要和工作實際分段靈活安排帶薪年休假。在教學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等學校可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中小學可按有關規定安排放春假,為職工落實帶薪年休假創造條件。(十七)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景區旅遊道路、步行道、停車場、廁所、供水供電、應急救援、遊客信息服務以及垃圾污水處理、安防消防等基礎設施建設,圍繞重點旅遊區和旅遊線路,進一步完善遊客咨詢、標志標牌等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力量開發建設一批新的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吸引力的精品景區和特色旅遊目的地。編制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加強對國家重點旅遊區域的指導,抓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旅遊資源整體開發,引導生態旅遊健康發展。各級政府要重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中央政府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重點景區、鄉村旅遊、紅色旅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態旅遊等旅遊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十八)加大財政金融扶持。抓緊研究新形勢下中央財政支持旅遊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做好國家旅遊宣傳推廣、規劃編制、人才培養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國家支持服務業、中小企業、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節能減排等專項資金,要將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和項目納入支持范圍。政府引導,推動設立旅遊產業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上市,通過企業債、公司債、中小企業私募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加強債券市場對旅遊企業的支持力度,發展旅遊項目資產證券化產品。加大對小型微型旅遊企業和鄉村旅遊的信貸支持。(十九)優化土地利用政策。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安排旅遊用地的規模和布局,嚴格控制旅遊設施建設佔用耕地。改革完善旅遊用地管理制度,推動土地差別化管理與引導旅遊供給結構調整相結合。編制和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海洋功能區規劃時,要充分考慮相關旅遊項目、設施的空間布局和建設用地要求,規范用海及海岸線佔用。年度土地供應要適當增加旅遊業發展用地。進一步細化利用荒地、荒坡、荒灘、垃圾場、廢棄礦山、邊遠海島和石漠化土地開發旅遊項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開辦旅遊企業,修建旅遊設施涉及改變土地用途的,依法辦理用地審批手續。(二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強旅、科教興旅」戰略,編制全國旅遊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優化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旅遊學科體系建設,優化專業設置,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建立完善旅遊人才評價制度,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推動導游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導游評價制度,落實導游薪酬和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導游職級、服務質量與報酬相一致的激勵機制。加強與高等院校、企業合作,建立一批國家旅遊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加強導游等旅遊從業人員培訓,不斷提高素質和能力。鼓勵專家學者和大學生等積極參加旅遊志願者活動。把符合條件的旅遊服務從業人員納入就業扶持范圍,落實好相關扶持政策。支持旅遊科研單位和旅遊規劃單位建設,加強旅遊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工作,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各地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意見,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推動本地區旅遊業改革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各地要加強規劃引導,重視對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防止重復建設。各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的實施細則。要深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落實配套法規。發展改革委、旅遊局要定期匯總各地區及有關部門對本意見的貫徹執行情況並開展督促檢查。各級旅遊行政管理及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加強協調配合,促進旅遊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㈡ 運用文化生活有關知識分析國家推進文化產業與科技旅遊融合發展的合理性
可行
㈢ 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意見建議
一、樹立科學旅遊觀
(一)創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堅持深化改革、依法興旅,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推動形成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守法經營、遊客文明旅遊的發展格局;堅持融合發展,推動旅遊業發展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堅持以人為本,積極營造良好的旅遊環境,讓廣大遊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開心,在旅遊過程中發現美、享受美、傳播美。
(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推動旅遊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並重轉變,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旅遊消費需求;推動旅遊開發向集約型轉變,更加註重資源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註重文化傳承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旅遊服務向優質服務轉變,實現標准化和個性化服務的有機統一。到2020年,境內旅遊總消費額達到5.5萬億元,城鄉居民年人均出遊4.5次,旅遊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
二、增強旅遊發展動力
(三)深化旅遊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旅遊領域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切實發揮各類旅遊行業協會作用,鼓勵中介組織發展。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准入標准和運行規則,打破行業、地區壁壘,推動旅遊市場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各地要破除對旅行社跨省設分社、設門市的政策限制,鼓勵品牌信譽度高的旅行社和旅遊車船公司跨地區連鎖經營。積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扶持特色旅遊企業,鼓勵發展專業旅遊經營機構,推動優勢旅遊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民族品牌的旅遊企業做大做強。穩步推進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實現對國家自然和文化遺產地更有效的保護和利用。抓緊建立景區門票預約制度,對景區遊客進行最大承載量控制。統一國際國內旅遊服務標准。完善旅遊統計指標體系和調查方法,建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取消邊境旅遊項目審批,將旅行社經營邊境游資格審批和外商投資旅行社業務許可下放至省級旅遊部門。
(四)推動區域旅遊一體化。進一步深化對外合資合作,支持有條件的旅遊企業「走出去」,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完善國內國際區域旅遊合作機制,建立互聯互通的旅遊交通、信息和服務網路,加強區域性客源互送,構建務實高效、互惠互利的區域旅遊合作體。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在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圖們江地區開發合作以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等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框架下,採取有利於邊境旅遊的出入境政策,推動中國同東南亞、南亞、中亞、東北亞、中東歐的區域旅遊合作。積極推動中非旅遊合作。加強旅遊雙邊合作,辦好與相關國家的旅遊年活動。
(五)大力拓展入境旅遊市場。完善國家旅遊宣傳推廣體系,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逐步實現國家旅遊宣傳促銷專業化、市場化。建立多語種的國家旅遊宣傳推廣網站,加強國家旅遊形象宣傳。研究促進外國人入境過境旅遊簽證便利化措施,推動符合規定條件的對外開放口岸開展外國人簽證業務,逐步優化完善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推動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城市數量適當、布局合理。統籌研究部分國家旅遊團入境免簽政策,優化郵輪出入境政策。為外國旅客提供簽證和入出境便利,不斷提高簽證簽發、邊防檢查等出入境服務水平。
三、拓展旅遊發展空間
(六)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遊。在城鄉規劃中要統籌考慮國民休閑度假需求。加強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合理優化布局,營造居民休閑度假空間。積極推動體育旅遊,加強競賽表演、健身休閑與旅遊活動的融合發展,支持和引導有條件的體育運動場所面向遊客開展體育旅遊服務。推進整形整容、內外科等優勢醫療資源面向國內外提供醫療旅遊服務。發揮中醫葯優勢,形成一批中醫葯健康旅遊服務產品。規范服務流程和服務標准,發展特色醫療、療養康復、美容保健等醫療旅遊。有條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設慢行綠道。建立旅居全掛車營地和露營地建設標准,完善旅居全掛車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推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鐵路旅遊產品。積極發展森林旅遊、海洋旅遊。繼續支持郵輪遊艇、索道纜車、游樂設施等旅遊裝備製造國產化,積極發展郵輪遊艇旅遊、低空飛行旅遊。
(七)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依託當地區位條件、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挖掘文化內涵,發揮生態優勢,突出鄉村特點,開發一批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產品。推動鄉村旅遊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鎮,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旅遊小鎮,建設一批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加強規劃引導,提高組織化程度,規范鄉村旅遊開發建設,保持傳統鄉村風貌。加強鄉村旅遊精準扶貧,扎實推進鄉村旅遊富民工程,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統籌利用惠農資金加強衛生、環保、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村旅遊服務體系。加強鄉村旅遊從業人員培訓,鼓勵旅遊專業畢業生、專業志願者、藝術和科技工作者駐村幫扶,為鄉村旅遊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八)創新文化旅遊產品。鼓勵專業藝術院團與重點旅遊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鮮明、藝術水準高的專場劇目。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整合會展活動,發揮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慶品牌效應,組織開展群眾參與性強的文化旅遊活動。杜絕低水平的人造景觀建設,規范發展主題公園。支持傳統戲劇的排練演出場所、傳統手工藝的傳習場所和傳統民俗活動場所建設。在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中,反對低俗、庸俗、媚俗內容,抵制封建迷信,嚴厲打擊黃賭毒。
(九)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按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將研學旅行、夏令營、冬令營等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生日常德育、美育、體育教育范疇,增進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按照教育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研學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研學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研學為主的研學旅行體系。加強對研學旅行的管理,規范中小學生集體出國旅行。支持各地依託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工礦企業、科研機構,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體系。鼓勵對研學旅行給予價格優惠。
(十)大力發展老年旅遊。結合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發展,積極開發多層次、多樣化的老年人休閑養生度假產品。規劃引導各類景區加強老年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嚴格執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標准,適當配備老年人、殘疾人出行輔助器具。鼓勵地方和企業針對老年旅遊推出經濟實惠的旅遊產品和優惠措施。抓緊制定老年旅遊服務規范,推動形成專業化的老年旅遊服務品牌。旅遊景區門票針對老年人的優惠措施要打破戶籍限制。
(十一)擴大旅遊購物消費。實施中國旅遊商品品牌建設工程,重視旅遊紀念品創意設計,提升文化內涵和附加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體現地方特色的旅遊商品品牌。傳承和弘揚老字型大小品牌,加大對老字型大小紀念品的開發力度。整治規范旅遊紀念品市場,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街區,鼓勵發展特色餐飲、主題酒店。鼓勵各地推出旅遊商品推薦名單。在具備條件的口岸可按照規定設立出境免稅店,優化商品品種,提高國內精品知名度。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將實施范圍擴大至全國符合條件的地區。在切實落實進出境遊客行李物品監管的前提下,研究新增進境口岸免稅店的可行性。鼓勵特色商品購物區建設,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務,發展購物旅遊。
四、優化旅遊發展環境
(十二)完善旅遊交通服務。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機場建設要統籌考慮旅遊發展需要。完善加油站點和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旅遊服務功能,加快推進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建設。將通往旅遊區的標志納入道路交通標志范圍,完善指引、旅遊符號等標志設置。推進旅遊交通設施無障礙建設與改造。重點旅遊景區要健全交通集散體系。增開旅遊目的地與主要客源地之間的列車和旅遊專列,完善火車站、高速列車、旅遊專列的旅遊服務功能,鼓勵對旅遊團隊火車票價實行優惠政策。加強高鐵車站與城市、景區的交通銜接。支持重點旅遊城市開通和增加與主要客源地之間的航線,支持低成本航空和旅遊支線航空發展,鼓勵按規定開展國內旅遊包機業務。規劃引導沿江沿海公共旅遊碼頭建設,增開國際、國內郵輪航線。制定旅遊信息化標准,加快智慧景區、智慧旅遊企業建設,完善旅遊信息服務體系。
(十三)保障旅遊安全。加強旅遊道路特別是橋梁、隧道等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監督檢查,對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等旅遊場所特種設備定期開展安全檢測。完善旅遊安全服務規范,旅遊從業人員上崗前要進行安全風險防範及應急救助技能培訓。旅行社、景區要對參與高風險旅遊項目的旅遊者進行風險提示,並開展安全培訓。景區要加強安全防護和消防設施建設。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建立健全旅遊景區突發事件、高峰期大客流應對處置機制和旅遊安全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將其納入當地統一的應急體系。重點景區要配備專業的醫療和救援隊伍,有條件的可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基地統籌建設。
(十四)加強市場誠信建設。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加快完善旅遊相關企業和從業人員誠信記錄。行業協會要完善行業自律規則和機制,引導會員企業誠信經營。建立嚴重違法企業「黑名單」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完善違法信息共享機制。加強旅遊市場綜合執法,依法嚴厲打擊「黑導游」和誘導、欺騙、強迫遊客消費等行為,依法嚴肅查處串通漲價、哄抬價格和價格欺詐的行為,積極營造誠實守信的消費環境,引導旅遊者文明消費。充分發揮旅遊者、社會公眾及新聞媒體的監督和引導作用,推進旅遊服務質量提升。推動景區景點進一步做好文明創建和文明旅遊宣傳引導工作,加大景區文明旅遊執法,杜絕亂刻亂畫、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等行為。
(十五)規范景區門票價格。利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等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門票以及景區內另行收費的游覽場所、交通工具等項目價格要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體現公益性,嚴格控制價格上漲。景區應嚴格按照規定,對未成年人、在校學生、老人、軍人、殘疾人等實行門票費用減免。所有景區都要在醒目位置公示門票價格、另行收費項目的價格及團體收費價格。要進一步加強價格監管,堅決制止各類變相漲價行為。
五、完善旅遊發展政策
(十六)切實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強化全社會依法休假理念,將帶薪年休假制度落實情況納入各地政府議事日程,作為勞動監察和職工權益保障的重要內容,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加快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鼓勵職工結合個人需要和工作實際分段靈活安排帶薪年休假。在教學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等學校可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中小學可按有關規定安排放春假,為職工落實帶薪年休假創造條件。
(十七)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景區旅遊道路、步行道、停車場、廁所、供水供電、應急救援、遊客信息服務以及垃圾污水處理、安防消防等基礎設施建設,圍繞重點旅遊區和旅遊線路,進一步完善遊客咨詢、標志標牌等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力量開發建設一批新的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吸引力的精品景區和特色旅遊目的地。編制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加強對國家重點旅遊區域的指導,抓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旅遊資源整體開發,引導生態旅遊健康發展。各級政府要重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中央政府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重點景區、鄉村旅遊、紅色旅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態旅遊等旅遊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
(十八)加大財政金融扶持。抓緊研究新形勢下中央財政支持旅遊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做好國家旅遊宣傳推廣、規劃編制、人才培養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國家支持服務業、中小企業、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節能減排等專項資金,要將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和項目納入支持范圍。政府引導,推動設立旅遊產業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上市,通過企業債、公司債、中小企業私募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加強債券市場對旅遊企業的支持力度,發展旅遊項目資產證券化產品。加大對小型微型旅遊企業和鄉村旅遊的信貸支持。
(十九)優化土地利用政策。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安排旅遊用地的規模和布局,嚴格控制旅遊設施建設佔用耕地。改革完善旅遊用地管理制度,推動土地差別化管理與引導旅遊供給結構調整相結合。編制和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海洋功能區規劃時,要充分考慮相關旅遊項目、設施的空間布局和建設用地要求,規范用海及海岸線佔用。年度土地供應要適當增加旅遊業發展用地。進一步細化利用荒地、荒坡、荒灘、垃圾場、廢棄礦山、邊遠海島和石漠化土地開發旅遊項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開辦旅遊企業,修建旅遊設施涉及改變土地用途的,依法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二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強旅、科教興旅」戰略,編制全國旅遊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優化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旅遊學科體系建設,優化專業設置,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建立完善旅遊人才評價制度,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推動導游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導游評價制度,落實導游薪酬和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導游職級、服務質量與報酬相一致的激勵機制。加強與高等院校、企業合作,建立一批國家旅遊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加強導游等旅遊從業人員培訓,不斷提高素質和能力。鼓勵專家學者和大學生等積極參加旅遊志願者活動。把符合條件的旅遊服務從業人員納入就業扶持范圍,落實好相關扶持政策。支持旅遊科研單位和旅遊規劃單位建設,加強旅遊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工作,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各地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意見,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推動本地區旅遊業改革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各地要加強規劃引導,重視對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防止重復建設。各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的實施細則。要深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落實配套法規。發展改革委、旅遊局要定期匯總各地區及有關部門對本意見的貫徹執行情況並開展督促檢查。各級旅遊行政管理及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加強協調配合,促進旅遊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附件:重點任務分工及進度安排表
國務院
2014年8月9日
(此件公開發布)
㈣ 2016年科學技術發展對旅遊業有哪些支持
現代旅遊業來的發展和科技進步自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在旅遊業的發展中得到普遍應用,這大大提高了旅遊管理的科學化、旅遊規劃的合理化和旅遊業發展的現代化。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成果應用給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沖擊和挑戰。 21世紀的旅遊業是飛速發展的朝陽產業,無論是旅遊者動機、旅遊活動內容、旅遊項目的品位和檔次、旅遊規劃與開發還是旅遊業的支柱產業都融入了大量科技元素,科技發展推動旅遊業發展
㈤ 《海口市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措施的函>的實施意見》
做好國際旅遊島建設的用地保障
國土資源部將採取五項措施保障海南國際旅遊島重點區域、重點項目的用地需求。
一是支持海南編制實施國土規劃,統籌協調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布局等規劃,支持海南加強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建設;
二是合理保障用地指標需求。根據實際需要,優先保障國際旅遊島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民生工程、旅遊等特色優勢產業用地,保障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供地政策的重大項目必要用地;支持海南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定期評估和滾動修編試點,科學加強規劃管控;
三是對海南報國務院審批的重點項目用地,加快用地預審和土地徵收與農用地轉用審批。推進土地審批制度改革,對國家重點項目,除現行規定外,因季節原因有工期要求急需開工的工程,可向國土資源部申請先行用地;對突發重大災害搶險救災先行使用的臨時用地,需要轉為永久性建設用地的,使用結束後應及時補辦用地手續;
四是支持海南規范發展高爾夫旅遊項目。指導海南制定實施高爾夫球場用地審批管理措施,研究編制實施高爾夫球場建設專項規劃。支持海南按照全國高爾夫球場清理整治工作的統一要求,妥善處理高爾夫項目歷史遺留用地問題;
五是支持海南實行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的供地政策。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戰略,對原土地使用者利用已取得的非經營性用地興辦新興產業、高科技創意產業、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項目等產業的,可以協議出讓、作價出資、租賃等方式供地。
積極穩妥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國土資源部支持海南政策創新,破解征地、集體土地流轉、旅遊用地管理以及用海用地管理銜接等方面的難題。
一是支持海南積極推進征地制度改革,按同地同價原則完善征地補償機制,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探索留地安置,確保失地農民長遠生計有保障;
二是支持海南規范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將海南省作為土地權利立法試點,在海口、三亞、陵水等市縣開展全國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細化土地權利種類,明晰集體土地產權,保護權益,豐富權能,逐步實現集體土地權益;
三是支持探索新能源產業和旅遊業等用地差別化、精細化管理。對符合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的主題公園等旅遊項目用地,按建設用地、農用地或未利用地進行分類管理。對利用石漠地、沙地、石礫地等未利用地,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項目的,可合理確定供地方式。探索水面用地管理新模式;
四是支持海南省探索建立用海管理與用地管理相銜接的機制。依法依規開展圍填海造地,有序開發利用海洋和灘塗資源。支持海南省依法開展西沙群島和無居民海島土地確權登記與地籍管理工作。
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和農村土地整治
國土資源部支持海南通過完善制度建設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通過項目支持促進土地整治。
一是支持海南省建立完善節約集約用地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根據產業特點,依法合理確定出讓年限和土地出讓金支付方式,建立完善建設用地退出機制。支持海南做大做強省級土地儲備;
二是支持海南省繼續應用國務院有關政策,在核查確認基礎上對原閑置地加快處置。支持海口市等有條件的地方,科學規劃,開展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三舊」)改造試點,優化用地布局,盤活存量土地。對海口市2010年前國務院批準的城市建設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突破規劃確定的城市用地規模和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等條件下,經批准後可對建設用地位置進行適當調整;
三是支持海南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基地土地整治示範建設。支持建設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爭取將瓊海市萬泉河流域、大廣壩灌區、紅嶺水庫灌區、南繁育制種基地等土地整治項目列入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示範建設范圍。支持海南省在嚴格控制試點范圍和周轉指標規模、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規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
加強地質調查與礦產資源勘察開發利用
國土資源部將通過省部合作機制促進地質勘察、通過資金和技術支持促進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
一是建立部省地質勘查合作機制。加大中央投資力度,統一部署海南省重點成礦區帶地質找礦和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
二是支持海南推進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支持海南省加大礦產資源規劃實施力度,開展石碌礦區資源開發整合,對貧礦、難選冶礦的綜合利用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支持開展綜合利用示範項目和綠色礦山建設。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
國土資源部將支持海南建立四大體系增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通過實施省部合作項目促進地質調查評價工作。
一是提高海南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支持海南建立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應急救援四大體系,加大中央資金投入,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
二是加快實施部省合作「海南國際旅遊島地質環境保障工程」。「十二五」期間,重點完成海南區域地殼穩定性、城市地質、旅遊地質、地下水、地面沉降、海岸侵蝕等方面的調查評價,支持瓊北盆地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監測網建設等項目。
加強國土資源基礎保障和執法能力建設
重點通過加強海南國土資源管理的基礎和能力建設,提高國土資源管理和執法水平。
一是加強國土資源基礎工作。加大對海南省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實施國土資源「一張圖」工程,提升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是支持海南提高國土資源綜合執法水平。支持海南用3年時間完成基層國土資源所硬體標准化建設;
三是建立幹部培訓和部省幹部互派交流機制,國土資源部負責指導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對市、縣、鄉國土資源系統幹部進行業務知識輪訓,每年接收海南省國土資源系統幹部到國土資源部掛職鍛煉;
四是建立部省聯絡協調機制。加強對海南省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指導,促進國際旅遊島建設順利推進。
㈥ 科技將如何為旅遊發展開路
據報道,抄11月初舉行2017年世界旅遊交襲易會發布的《世界旅遊經濟趨勢報告(2018)》指出,目前在旅遊總人次和旅遊總收入排名中已位居榜首的中國,由於人工智慧和數字科技的進步,遊客更能充分掌握旅遊資訊。
專家預計到2020年,人工智慧將推動全球旅遊業收入超過470億美元,AR/VR進入景區才剛剛開始,有著美好的應用前景,未來需要不斷貼近市場,滿足遊客需求。
希望科技可以提升遊客的出遊體驗!
㈦ 科技如何支撐文化旅遊發展 以曲阜尼山聖境為例
主要還是靠文化傳播的,,宣傳
㈧ 如何提升服務質量推進旅遊業發展工作的意見
一、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認識
轉型升級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經濟的轉型升級,二是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在市場經濟中,消費的轉型升級是產業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最大動力,因此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自然是轉型升級的主體。而企業也只有通過不斷的轉型升級,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最終勝出。一般而言,企業的轉型升級與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是一致的,比如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也會提升企業和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水平。但企業因為逐利的本性,也可能做出與產業、地區經濟轉型升級要求相反的選擇,比如很多企業對環保的重視可能更多是來自於外部的壓力而不是企業的責任。對產業而言,轉型升級是在充分發揮企業主動性的基礎上,通過整合業內資源,吸引新增資源,吸納其他產業轉移的資源,提高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從而實現產業自身的發展。同時符合科學發展需要的產業轉型升級也是對經濟轉型升級的促進,比如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會增加一個地區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這種「軟化」經濟的作用對於經濟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而經濟的轉型升級,則包括不同產業結構的優化,區域、城鄉經濟的平衡發展,對集約化發展方式強調等方面的內容,這也是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型升級結果的集中體現。
作為一個產業,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是指依託於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以滿足多元化、多層次、復合型的旅遊需求為出發點點,以提升服務質量為落腳點,通過旅遊企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新型旅遊產品的創造,通過政府部門對旅遊發展方式的引導,對旅遊經濟運行的監管,進而實現旅遊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旅遊市場明顯凈化、遊客滿意程度明顯增加,帶動經濟轉型升級作用明顯增強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效益得到全面體現的過程。
在旅遊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比政府更能發現和捕捉市場機會。因此對旅遊行政部門而言,決不能越俎代庖,試圖取代旅遊企業在轉型升級中的主體地位。比如,旅遊行政部門倡導多年的汽車旅館、自駕車營地建設,旅遊企業反應冷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一市場目前在中國還並不成熟,因而很難吸引資金的大規模進入。而先前並沒有引起旅遊行政部門注意的經濟型飯店,最近幾年卻吸引了大量的資本,並在市場上火得「一塌糊塗」。兩廂對照,值得思索和玩味的地方不少。當然,旅遊行政部門雖然不是轉型升級的主體,但是在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仍然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旅遊供給涉及各個環節,其中也不乏公共產品的投入(比如景區道路的建設),因此單靠分散的企業,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有較大的難度,這就需要旅遊部門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加大旅遊公共產品投入。再比如,旅遊市場秩序會對旅遊消費行為產生直接影響。單個旅遊企業理性的選擇是根據市場來確定自己的經營行為,而很少有動力和有能力去改變市場運行的規則。因此如果市場出現問題,就會造成「劣幣驅除良幣」,這無疑不利於旅遊業的轉型升級。這就要求旅遊行政部門和其他維護市場秩序的部門一起,創新監管方式,實現旅遊經濟的健康運行。
此外,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就意味著旅遊企業的有些行為並不一定符合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比如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應該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的基本要求,這可能會要求旅遊企業加大環境保護方面投入的力度,因而會降低企業的利潤率。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為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創造必要的條件;應該引導旅遊企業在實現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應該深入了解旅遊市場的發展變化,把握遊客和旅遊企業的需求,因勢利導,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能,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來推進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轉型升級的主體是旅遊企業,但旅遊部門應該成為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從大的方面說,旅遊業的轉型升級伴隨著旅遊發展的全過程。而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由於內外條件的變化,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速度明顯加快,可以說,旅遊業正在進入「從量變到質變」的前夜。正因為此, 2008年,在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推進轉型升級被作為國家層面推動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戰略,這也為今後數年旅遊業的發展確定了基本的目標和方向。因此如何全面深入認識轉型升級的一系列問題,在當前這個旅遊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顯得迫切而重要。
二、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背景
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旅遊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為下一階段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在新的時期,旅遊業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這些機遇也為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一是在發展環境上,地方政府對旅遊業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按照經濟學家張五常的解釋,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而以遊客流為載體,形成的服務流和物料流,帶動的資金流和人才流,拉動的信息流和商務流,創造的文化流和科技流,對提升地方競爭力發揮了獨特而突出的作用。正因為此,各地政府紛紛把旅遊業作為增加消費,調整區域產業結構的重要切入點,把旅遊業作為促進地區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和提升地方競爭力的重要抓手。繼四川省之後,多個省市召開黨政一把手參加的旅遊發展大會。海南提出了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宏偉目標,形成了省委書記任國際旅遊島領導小組組長,省長和省委副書記任副組長的組織架構,這種重視程度,在中國旅遊發展史上可謂空前。受日本「觀光立國」思想的啟發,河南推出了「觀光立省」戰略,而廣東、雲南等地也在旅遊業體制機制改革上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各地旅遊業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二是在發展條件上,支撐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有利因素明顯增加。2008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是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這意味著中國居民的消費結構將發生巨大的改變,生存性消費在整個消費中所佔的比重將進一步減少,發展性消費、享樂性消費的比例則會顯著增加,而旅遊消費無疑會成為這輪消費結構轉變中的一大亮點。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和帶薪休假制度的進一步落實,旅遊自身消費的結構也會發生進一步變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大眾旅遊會變得更加普遍;一些特色和中高端的旅遊產品,也因逐漸增加的中高收入階層,而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此外,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在中央新增的4萬億投資中,有1.5萬億投入了以機場、鐵路、公路為主的基礎設施當中。交通條件的改善無疑會對旅遊業的轉型升級起到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在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銷量首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這標志著中國正在大步邁入「汽車王國」的時代,這意味著自駕車旅遊等相關旅遊業態的發展將面臨著巨大的機遇,這同樣也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一大利好。
三是在發展潛力上,推進旅遊轉型升級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步釋放。醫療改革的穩步推進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鄉居民的看病壓力,這有利於增強居民對包括旅遊在內的消費信心。而正在抓緊研究制定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方案如果能夠達到預期目標,也將會對旅遊市場的繁榮起到重要作用。
三、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表現
當前,旅遊業的轉型升級表現出很多新的內容,這也構成了現階段旅遊發展的重要特徵。總體來看,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很難用單一的模式進行描述。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旅遊業的轉型升級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是從旅遊產品看,盡管觀光旅遊仍然是我國旅遊市場,特別是大眾旅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不再是市場的唯一主體,休閑度假旅遊、特種旅遊、康體旅遊、商務旅遊等新型旅遊產品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的旅遊產品類型更加豐富。同時像東莞等地「商務+溫泉」、「商務+高爾夫」等旅遊模式的出現,標志著各種旅遊產品組合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二是從旅遊市場看,已經完成了從入境旅遊一枝獨秀到入境、國內、出境三大市場協調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進程之中,國內旅遊因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對於擴大內需的獨特作用,正在中國三大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出境旅遊不僅對於平衡貿易,緩解經濟摩擦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許多旅行社重要的利潤來源;此外,中國公民在出境旅遊之前和之後在國內發生的消費(比如為出境旅遊而在國內購買的一些旅遊用品),同樣也對擴大內需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是從旅遊方式看,在旅行社組織的團隊旅遊繼續穩步增長的同時,散客旅遊已經成為旅遊方式的主體。特別是自駕車旅遊的興起,使得旅遊方式的總體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而俱樂部旅遊、網上拼團旅遊等新的旅遊方式在年輕人中也是大受歡迎。
四是從旅遊運營方式看,信息化對於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可以預見,未來信息化對旅遊者的出遊方式、旅遊企業的經營方式和旅遊行政部門的管理方式將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順應這一潮流,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應有之義。
五是從旅遊者的訴求看,由於旅遊次數的增加和旅遊經驗的成熟,其對旅遊產品、旅遊服務的要求明顯提高。過去「西遊記宮」式的產品已經不可能有市場空間,一般化的旅遊服務也更難贏得旅遊者的認同。這迫使旅遊經營者加快創新步伐,提高服務質量。而這也成為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
四、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要求
無論對旅遊企業還是旅遊行政部門而言,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目標是滿足遊客多樣化和更高標準的旅遊需求。因此,遊客旅遊需求的滿足程度和遊客對旅遊活動的滿意程度不僅是評價旅遊企業經營好壞的重要標准,同樣也是衡量旅遊行政部門工作優劣的基本依據。
滿足遊客多樣化的旅遊需求,就是要使旅遊產品的結構適應旅遊消費轉型升級的需要,而這可以通過旅遊企業的自由競爭和旅遊行政部門的積極引導來實現。要增加遊客的滿意度,核心在於提高旅遊的服務質量。對旅遊業轉型升級存在的認識誤區之一,是認為旅遊業應該大力提高科技水平。其實,集約化經營,科技含量的增加,以及由此帶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相較而言,旅遊業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體的產業,雖然旅遊業是一些科技應用的領域(比如主題公園里的高科技游藝設備),但提高科技水平並不是,也不應該成為旅遊業的主要任務。旅遊發展的優劣與好壞,根本是體現在旅遊服務的水平上。而旅遊服務質量的提高主要取決於旅遊從業人員的勞動素質和服務技能。因此要推進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就需要像工業抓科技研發一樣抓旅遊業服務質量的提升。應該把促進旅遊服務標准化和特色化的結合,精細化和人性化的結合作為提高旅遊服務水平的基本方向。當前,由於過分強調旅遊就業的低門檻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旅遊服務質量的總體提升。未來需要採取多種手段,加大旅遊培訓力度,使旅遊服務水平提升成為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
五、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思路
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是各級旅遊行政部門今後一段時期的根本任務。當前旅遊業發展不平衡的特徵非常明顯,要把統籌發展作為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思路。在統籌的同時,還應該突出重點,努力解決與旅遊發展相關的一些新問題、新矛盾。
一是在增加旅遊消費時,既要考慮旅遊需求的激發,更要把重點放在旅遊消費環境的優化上。多年來,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習慣於從增加和優化旅遊供給入手來推動旅遊業發展。這次金融危機,各地紛紛出台旅遊消費券政策,對拉動消費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是旅遊行政部門從需求入手推動旅遊發展的一次積極嘗試。這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不斷加以發揚。但我們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影響旅遊需求最為重要的兩個因素是收入和時間。而居民收入增長主要取決於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和分配方式的變革;從時間看,中國人的假期已處於國際中上水平,進一步增加假期的空間有限,而落實帶薪休假,旅遊行政部門雖然在不斷呼籲,但進展如何,也很難預料。至於「旅遊進社區」之類的設想,主要應該是旅遊企業的市場行為,行政部門不宜過多介入。在收入與時間一定的情況下,潛在旅遊需求能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現實旅遊需求,與旅遊消費環境密切相關。而一個健康的旅遊消費環境不僅有利於增加旅遊消費,同時也能夠給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創造一個良好的空間。無論是從工作職能看,還是從現實的旅遊消費環境看,旅遊行政部門都有必要,也應該在優化旅遊環境上大做文章。
二是在促進區域平衡發展時,既要考慮經濟發達地區旅遊發展的需要,更要把工作重點放到幫助中西部經濟落後地區旅遊發展上。當前區域發展不平衡既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影響中國旅遊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矛盾。從目前中國旅遊經濟的發展情況,東部地區由於經濟發達,旅遊經濟也相對發達,同時已經基本具備了內生的增長能力。中西部地區雖然旅遊資源豐富,但是旅遊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東部地區。未來需要從國家層面入手,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旅遊經濟的支持力度。當前,國家正在通過支持東部向中西部「產業轉移」的方式來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同樣的,旅遊行政部門也有必要積極爭取東部向中西部的「遊客轉移」來促進中西部地區旅遊業的發展,進而帶動中西部地區服務業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經濟發達地區對中西部生態脆弱地區的一種生態補償。可以考慮通過價格補貼等方式,加大東部地區向旅遊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發送客源力度。還可以借鑒汶川地震後,北京等地在公交車等媒體上免費宣傳四川旅遊,支持四川旅遊恢復振興等方式,加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旅遊形象在東部地區公益性宣傳的力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區域旅遊發展之間的差距。
三是在統籌城鄉旅遊一體化發展中,既要支持城市旅遊業的提檔升級,更要把工作的重點放到鄉村旅遊和小城鎮旅遊上。自上世紀開始,通過大規模的創建活動,已經有近一半的城市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這表明城市的旅遊接待設施和旅遊服務水平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未來旅遊行政部門的工作重點應該是進一步完善城市的旅遊功能,增強城市旅遊的個性化、特色化,通過創新旅遊城市的評價辦法,形成促進旅遊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長效機制。最近幾年,鄉村和小城鎮的旅遊發展迅速,正在成為中國旅遊業,特別是國內旅遊業新的增長點。而另一方面,隨著大批鄉鎮企業的衰敗,以工業化為主要方式促進村鎮經濟發展的模式,不僅受到市場的制約,也受到環境的制約。因此大力發展村鎮旅遊,不僅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更是中國城鄉經濟和諧發展的需要。當前,伴隨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習慣的逐漸形成,以鄉村旅遊和小城鎮旅遊為主體的城市休閑度假帶正在成為城市居民新增消費的匯聚之地。但是較之城市,鄉村和小城鎮的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來應該加強對鄉村和小城鎮旅遊的指導,通過提高鄉村和小城鎮旅遊的發展水平推進城鄉旅遊的協調發展。
㈨ 科技發展給旅遊者帶來了哪些改變
據報道來,目前找旅行社預訂出源行機票和酒店早已落伍,年輕人旅行憑一部智能手機足以解決一切問題。
此外專家還表示,根據一位網友曾購買過登山鞋、登山包、帳篷等的購買記錄,就可以推斷其有外出旅行的可能,並向其推送戶外旅遊產品,這樣的精準營銷已經成為旅遊企業間競爭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