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產品經濟特徵

旅遊產品經濟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02 13:47:42

① 旅遊經濟發展的特點

一、神農架林區旅遊資源和旅遊產業的基本情況

神農架茫茫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宜人的氣候條件,原始獨特的內陸高山文化,共同構成了絢麗多彩的山水畫卷。也使神農架享有了「綠色明珠」、「天然動植物園」、「生物避難所」、「物種基因庫」、「自然博物館」、「清涼王國」等等眾多美譽。在地球生態環境日益遭到破壞、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今天,神農架正以其原始完美的生態環境而引起世人矚目。

1、林區生態完好,生物多樣,原始神秘,民風古樸。

在神農架32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蓋率高達88%,保護區96%,是古老遺樹種與珍稀瀕危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地和庇護所、境內有各類植物3700多種,其中高等維管束植物2671種,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樹種39種;有各類動物1050種,其中脊椎動物493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70種,尤以白化動物和「野人」之謎為世界關注。由於神農架對於森林生態學研究具有全球性意義,國務院批准神農架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神農架為人與生物圈計劃「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受到全球環境基金(GEF)資助,成為「亞洲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

神農架古老神秘的森林裡,保存著古老神秘的文化。炎帝神農氏嘗草采葯的傳說,漢民族神話史詩《黑暗傳》,南方絲綢之路川鄂古鹽道,原始古樸的土家婚俗,源遠流長的「喪鼓歌」、「儀式歌」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具有濃厚的山鄉情韻,與雄奇的森林自然環境相映襯,人與自然共同構成了我國內地的高山原始生態文化圈,並具有「神奇、古樸、原始、自然、和諧」的顯著特徵,使神農架成為開展生態旅遊的最佳目的地。到神農架觀原始洪荒之貌,賞幽野綠秀之景,品神農文化之韻,探野人傳奇之謎,已成為世人無比嚮往的地方。

2、林區旅遊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旅遊產業的主導地位開始凸現。

近年來,林區政府累計投資1.2億元,建設了天燕生態旅遊區、中國南方唯一的天然高山滑雪場、天生橋景區,改造提升了神農頂、神農壇、香溪源、紅坪等景區,配套建設了木魚、紅坪旅遊中心鎮,兩鎮皆被評為全省旅遊明星鎮,木魚鎮被授予省級旅遊度假區,全區擁有賓館飯店38家(星級飯店23家),有一定接待規模的旅遊農庄136家,日接待能力達7000餘人。累計投資2.3億元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完成路基改造318.28公里,攤鋪油路165.38公里,主幹線國、省道及景區道路實現了「黑色化」。累計投資4000多萬元,實現了主要景區的通訊覆蓋。全區景區於2002年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第三方認證,神農頂、天燕、紅坪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04年神農架被評為湖北省「十佳景區」稱號。

神農架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通過發展生態旅遊,破解了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難題,走活了全局一盤棋。自2000年以來,旅遊接待人次年均增長16.4%,旅遊經濟總收入年均增長19.7%。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吃、住、行、游、購、娛相配套的旅遊產業體系。旅遊經濟總收入每年以超過20%的增幅上升,並有效促進了林區生態環境保護、扶貧開發、小城鎮建設、就業和再就業、旅遊經濟的主導地位開始凸現。2004年,全區接待海內外遊客72.18萬人次,實現旅遊經濟總收入1.5億元,以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產值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5%。今年以來(截止7月31日),全區共接待遊客44.16萬人次,同比增長38.7%;其中境外遊客7403人次,同比增長740.1%。旅遊經濟總收入10291萬元,同比增長73.7%。僅「五一」黃金周期間,共接待遊客7.49萬人次,同比增長26.57%,其中境外遊客2016人次,同比增長290.7%;旅遊經濟總收入2018.9萬元,同比增長68.24%。預計今年全年可接待遊客85萬人次,實現旅遊經濟總收入1.8億元。目前直接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間接從業人員達15000多人,旅遊就業功能不斷凸顯。產業鏈不斷拉長,農副產品、綠色產品、旅遊商品加工業迅猛發展,旅遊企業職工收入明顯增加,全區農民群眾從旅遊產業中人均獲益1000元以上。老百姓從中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亂砍濫伐,亂捕濫獵、亂采濫挖的現象基本杜絕。

② 旅遊行業的經濟特徵分析

我國的經濟呈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三大產業迅速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第三產業服務業迸發出了空前的活力,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的重要指標。旅遊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驅動力,因此,有必要加強對旅遊經濟的計量分析,更好的發揮旅遊經濟的作用,帶來經濟的新增長。本文利用計量經濟學知識,通過模型的建立與調整,研究影響我國旅遊支出的各種因素,揭示我國旅遊經濟的結構特徵,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計量經濟學;國內旅遊支出;旅遊經濟;旅遊電子商務;建議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tourism economy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our country's economy presents explosive growth,the three main instrise rapidly develop.Along with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ursting out the unprecedented energy of the third instry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tertiary in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a country's economy.Tour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the third inst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ourism economy, better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tourism economy, bring new economic growth.This paper uses econometric knowledg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and adjustment of the model,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ourism expenditure in our country, reveals the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economy in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China. [Key words] econometric;domestric tourism spending;tourist economy;tourism electronic commerce;suggestion 一、 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 在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據資料顯示: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90年的14.5倍,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也增加了近9倍,人均儲蓄存款余額增加了近40倍。人們收入的提高,大大的增強了消費需求。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成為了人們的首選。旅遊消費需求的增加,也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全面發展國內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

有序發展出境旅遊。堅持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並重,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重點旅遊區、旅遊線路建設。推動旅遊業特色化發展和旅遊產品多樣化發展,全面推動生態旅遊,深度開發文化旅遊,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完善旅遊服務體系,加強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提高旅遊服務質量。 據預計到2020 年,國內的旅遊人次數將達到19.82 億人次,大致相當於每個國民一年出遊1.5 次,國內旅遊收入將達到30436.6 億元,相當於2020 年國內生產總值的8.7%左右,僅國內旅遊的貢獻就足以確立旅遊業的支柱產業地位。 同時,「十二五」規劃綱要也指出,要使國民的非工作時間更長。閑暇時間的增多勢必為國民創造更多的出遊機會。中國作為世界旅遊資源第一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旅遊資源供給充足。在這樣供需雙向互動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也是無限的,當前旅遊業的良好態勢也證明了我國旅遊業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重要增長點。 二、 計量經濟學模型 在曹開軍、高登營(成都理工大學管理科學學院)的《我國旅遊收入主要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中從國內旅遊收入 、國內旅遊人數 、城鎮居民人均旅遊支出 、農村居民人均旅遊支出 、公路里程、鐵路里程出發,檢驗得出影響國內旅遊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國內旅遊人數、城鎮居民人均旅遊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旅遊支出,且國內旅遊收入與這些影響因素都是正向的變動關系。在成希祥(內蒙古財經大學旅遊學院助教)、肇丹丹(內蒙古財經大學旅遊學院講師)的《國內旅遊發展效益的計量分析》中從國內旅遊收入、國內生產總值、旅遊人數、城鄉居民人民幣年底存款余額、旅遊人均花費(分為城鎮和農村)、鐵路里程和公路里程、以及虛擬變數(公共假日),得出國內旅遊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旅遊人數呈正相關,與城鄉居民人民幣年底存款余額呈負相關,節假日的變更對國內旅遊收入影響不大。 從現有模型看,從計量經濟學角度對旅遊經濟進行計量分析都是從收入水平、消費傾向、交通設施、閑暇時間方面為切入口。但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迅速崛起,給中國的旅遊業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旅遊電子商務的興起,無疑給旅遊業帶來重大的革命性影響。因此,本文選取的變數有國內旅遊收入、國內生產總值、人口、鐵路里程、公路里程、人均可支配收入、旅行社數量以及網民數量。以此來探究各個因素對旅遊收入的影響,從而對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 三、 影響旅遊經濟的計量分析

③ 解釋旅遊產品的特點,並說明認識這些特點有何實際意義

旅遊產品(Tourist Proct)是旅遊業者通過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提供給旅遊者的旅遊吸引物與服務的組合。旅遊產品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旅遊吸引物、旅遊設施、可進入性和旅遊服務。

旅遊產品具有如下特點:

(一)綜合性

從旅遊者角度看,一個旅遊目的地的旅遊產品乃是一種總體性產品,是各有關旅遊企業為滿足旅遊者的各種需求而提供設施和服務的總和。大多數旅遊者前往某一目的地旅遊做出購買決定時,都不僅僅考慮一項服務或產品,而是將多項服務或產品結合起來進行考慮。例如,一個度假旅遊者在選擇度假目的地的游覽點或參觀點的同時,還考慮該地的住宿、交通、飲食等一系列的設施和服務情況。在這個意義上,旅遊產品是一種綜合性的群體產品或集合產品。

國外有些經濟學家說,旅遊業是所有工業的綜合。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旅遊產品的涉及面比任何經濟部門都要廣。任何一個部門(即一個環節)出現失誤,都會導致整個產品的滯銷。

(二)無形性

旅遊產品是各種旅遊企業為旅遊者提供的設施和服務。無形的部分在旅遊產品中起主導作用。產品的質量和價值是憑消費者的印象、感受評價和衡量的。

(三)不可轉移性

旅遊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後,其商品仍固定在原來的定位上。旅遊者只能到旅遊產品的生產所在地進行消費。這一點,一方面補充和完善了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同時也是交通運輸成為實現旅遊活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旅遊者在購買旅遊產品後,這種買賣交易並不發生所有權的轉移,而只是使用權的轉移。

(四)時間性

旅遊者購買旅遊產品後,旅遊企業只是在規定的時間內交付有關產品的使用權。一旦買方未能按時使用,便須重新購買並承擔因不能按時使用而給賣方帶來的損失。對旅遊企業來講,旅遊產品的效用是不能積存起來留待日後出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將自然消失,而且永遠不復存在。因為新的一天來臨時,它將表現新的價值。所以旅遊產品的效用和價值不僅固定在地點上,而且固定在時間上。因此,旅遊產品表現出較強時間性的特點。

(五)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

旅遊產品一般都是在旅遊者來到生產地點時,才予生產並交付其使用權的。服務活動的完成需要由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共同參與。在這個意義上,旅遊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發生的,並在同地發生的,在同一時間內,旅遊者消費旅遊產品的過程,也就是旅遊企業生產和交付旅遊產品的過程。這種生產和消費的同步性或不可分割性是旅遊產品市場營銷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特點。

(六)需求彈性大與替代性強

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旅遊市場對旅遊產品的需求彈性很大。在旅遊市場中存在著平季、淡季和旺季之別,導致旅遊產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彈性。

旅遊產品有很強的替代性有二層意思:一是旅遊雖然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需要,但不像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種高層次的消費。在我國,目前旅遊仍是一種高檔的奢侈品,要想去旅遊,就得放棄另一種需求。第二層意思是旅遊者可以選擇旅遊線路、目的地、飯店和交通工具。

(七)後效性

旅遊者只有在消費過程全部結束後,才能對旅遊產品質量做出全面、確切的評價。旅遊者對旅遊產品質量的理解是其期望質量與經歷質量相互作用的結果。期望質量是旅遊者實際購買之前,根據所獲得的有關旅遊產品的各種信息,對產品質量進行的評價。如果期望質量高於實際的經歷質量,顧客就會產生不滿,也不會進行重復購買,而且會產生對企業不利的口頭宣傳。因此,旅遊企業不能把對旅遊者面對面服務的完成看做是整個銷售活動的結束。

(八)脆弱性

旅遊產品的脆弱性是指,旅遊產品價值的實現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是由旅遊產品的綜合性、無形性和不可貯存的特點決定的。旅遊產品各組成部分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質和量的比例,提供各組成部分產品的部門或行業之間也必須協調發展,否則就會對整體旅遊產品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各種自然、政治、經濟、社會等外部因素,也會對旅遊產品的供給與需求產生影響,從而影響旅遊產品價值的實現。

④ 旅遊經濟的特點

可持續發展是旅遊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在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方面,需要大量的投資。中國正急需解決的生態問題有如下幾點:(1)森林面積由於過度的濫砍濫伐,中國的森林面積每年以5000KM2的速度減少,森林覆蓋面積僅為14%,遠遠低於世界平均的25%的水平。
(2)草原面積中中國草原的1/3由於過度放牧,只放牧不養草,許多草原被毀於一旦,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警告稱,再不採取緊急措施,中國草原的沙化率將上升30%,勢必嚴重破壞在西部地區的部分自然景觀和人文古跡。
(3)珍稀動植物保護由於人口的增長,不斷侵佔動物棲息地,在國際上登記的630種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中,中國有56種。
(4)垃圾處理中國各旅遊城市及景區的垃圾處理尚未有一完善的處理方法和流程,每到旅遊旺季,人多之時,漫山遍野,人過之處,垃圾成堆,有待制定措施採用法律形式加以規范。
(5)大氣污染許多城市的空氣污染嚴重到令人害怕的程度。例如北京,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前不久據BBC報道的消息稱:由於嚴重的污染,北京很難看到藍天。許多外國遊客一提到北京的環境問題,都為之可惜。又如山西的著名旅遊景點,從市區到景點的途中,一路煙霧騰騰,日本遊客不得不戴著口罩坐在封閉的旅遊車里,怨聲四起。 隨著旅遊市場的發展,咨詢業和中介業將大力發展。同時,完善的咨詢和中介業有賴於當地政府的培育和規范管理,唯此方能確保遊客在當地的旅遊過程中,得到詳盡和正確的信息服務,從而加大對遊客的吸引力。

⑤ 論述旅遊產品的特點

旅遊產品的特點: 旅遊產品是旅遊業者通過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提供給旅遊者的旅遊吸引物與服務的組合。即旅遊目的地向遊客提供一次旅遊活動所需要的各種服務的總和。

⑥ 旅遊產業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旅遊產業的基本特點:

1.綜合性

旅遊業是集行、游、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其綜合性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決定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同一個旅遊目的地對旅遊業必須實行全行業管理。

2.經濟性

發展旅遊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旅遊業本身就是由旅行社業、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等眾多的以盈利為目的並進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構成的。因此,經濟性是旅遊業最根本的屬性,是旅遊業的核心和實質。

3.服務性

旅遊業為旅遊者提供的勞務是一種可以用於交換的特殊商品,這種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而生產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就是服務。

4.依賴性。

我們了解旅遊業的依賴性特點,要明確它是一個較為敏感而且脆弱的產業,同時也是有一定風險性的產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把它視為唯一經濟支柱,一旦發生巨大波動,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5.帶動性

方能帶動其他直接或間接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產業全體的發展。所以是一業興、百業興。

6.外向性

現代旅遊業是一種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的人際交往活動,具有明顯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7.季節性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產業的季節性同該國或地區的旅遊活動密切相關,而且是旅遊活動的季節性所決定的。但是,游覽人文旅遊資源一般不受季節的限制。

(6)旅遊產品經濟特徵擴展閱讀

旅遊業的組成要素為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1、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2、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3、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旅遊業的重要性: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並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

參考資料:網路-旅遊業

⑦ 旅行社的旅遊產品的特徵

【摘 要】旅遊產品是旅遊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復合概念的內涵界定對開展旅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學界和業界對這個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本文在界定旅遊產品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旅遊產品的基本特徵,提出了旅遊產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續開發對策。
【關鍵詞】旅遊產品;文化特徵;文化功能;可持續開發對策

一、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旅遊產品的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國外對旅遊產品的界定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兩種:史密斯對旅遊產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種解釋模型,這種模型在平面上為一圈層結構,核心為物質基礎(P),依次向外第一層是服務(S),第二層為接待業(H),第三層是遊客的選擇自由(FC),最外層為遊客的參與機會(I)。史密斯是在客觀的物質條件上注重了旅遊者的主觀意願;米迪蘭敦則認為,旅遊產品實際上分為兩種情況,第一是綜合概念,包括旅遊者從出門旅遊開始到旅遊回家期間所有涉及的設施與服務所共同構成的綜合體;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業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設施、交通、服務等。國內旅遊學界關於旅遊產品較為公認的定義主要是經濟學家給出的。傳統旅遊經濟學派以林南枝、陶漢軍為代表,他們依據旅遊經濟活動的參與主體從三個視角來界定旅遊產品,即從旅遊者來看,是自己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費用和精力所換取的一次旅遊經歷;景區旅遊經營者認為是他們憑借旅遊吸引物、交通和旅遊設施,向旅遊者提供用以滿足其旅遊活動需求的全部服務;旅行社則認為是以旅遊資源為原料,以行、游、住、食、購、娛等諸要素及各個環節的服務為零部件,針對客源市場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題,設計、加工、製作、組合而成的旅遊線路。新興旅遊經濟學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為代表。他們從功能上來界定旅遊產品的概念,認為旅遊產品是「旅遊經營者為了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的各種需要,而向旅遊市場提供的各種物品和服務的總和」。他們把旅遊產品理解為「物品+服務」,旅遊產品構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無形的服務要素。當今旅遊學界大多贊同這一的定義。那麼,如果我們從旅遊者的消費方式和特徵來看,這個旅遊消費和旅遊供給同步實現的完整過程包含了旅遊者旅遊過程中所需的各項要素:旅遊吸引物的文化蘊含與主題、旅遊設施的文化內涵與風格、旅遊服務與管理的文化指向、旅遊產業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遊吸引物和旅遊服務中所含的文化特徵。而文化是旅遊的內涵和深層表述,是旅遊者的出發點與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源,是旅遊業經營的靈魂。旅遊者出遊主要是出於了解異地文化的動機,旅遊既是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文化的創造過程。而旅遊則是實現文化的教化和娛樂功能的良好載體,是對文化的挖掘、提煉和弘揚,是兩種不同地域文化的際遇與整合。因此,我們認為,從文化學視角來看,但凡是能夠吸引旅遊者產生文化旅遊動機,並可以被利用來開展文化旅遊活動的各種自然、人文客體或其它因素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旅遊產品。在產品形態上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主要體現為旅遊目的地的物化景觀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觀念文化等。根據旅遊者的需求和消費指向,文化旅遊產品的特徵概括為八個方面:(1)非物質性。這種非物質東西的實質、主要內容是一種服務。比如,桂林的樂滿地主題公園,旅遊者只有親自來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帶給自己的快樂.(2)不可轉移性。文化旅遊產品的不可轉移性主要表現在旅遊服務所憑借的吸引物和旅遊設施無法從旅遊目的地運輸到客源所在地供遊客消費,且只能以文化旅遊產品的信息傳遞引起購買者的流動來實現。(3)服務性。服務性產品是能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實體或過程,而服務僅是一種行為、一種活動、一種可以被用以交換的無形產品。(4)異地文化特性。任何旅遊產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質,不同性質的旅遊產品的利用價值和功能、開發利用方向都不一樣。(5)文化創造特性。旅遊產品大多是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自身創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純粹的自然旅遊資源,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的打上人類的標記。(6)時代特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變遷的現象,旅遊者的動機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旅遊產品也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7)在產品形態上,文化旅遊資源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態可以是顯性的、具體的或可明確被感知的(如古跡、古物、建築等);非物化形態主要是隱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覺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並可以通過象徵、渲染等手段,將其從精心營造的旅遊文化場景中揭示和顯現出來。(8)旅遊產品文化內涵的多元可變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人類物質和精神成就的總和,所以導致文化旅遊的動機和需求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同樣,由於旅遊者的個體差異(需求差異、消費差異、感知差異等),旅遊產品的內涵也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二、旅遊產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續開發
產品開發是指向市場提供新產品或改進產品,開發者應掌握市場的需要,依此設法增強或轉變產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檔次結構和類型結構,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旅遊產品的開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現有旅遊文化產品的改進,即對現有產品進行價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確認旅遊消費者所喜歡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補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實現產品價值;二是旅遊新產品的開發,是指開發商發現旅遊市場產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後,生產並提供從核心產品到附助產品的全新產品,以滿足旅遊市場的新需求。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文化旅遊對旅遊產品開發的意義在於文化旅遊是以需求為中心,強調需求結構升級,即從生存、發展升級到自我實現,以及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考慮生產的經濟形態。對比以往中國旅遊產品開發的狀況,我們如今對在旅遊產品開發中融入更多有針對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遊產品的市場價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但是,就中國總體情況來看,旅遊產品開發大多仍在使用單純展示資源,賣初級產品,粗放式的淺層開發模式,這勢必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旅遊資源的各種旅遊功能和應有的效益,造成旅遊資源的浪費和閑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現有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釋放旅遊文化勢能,進一步對現有旅遊資源進行整合,是提高中國旅遊總體效益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中國許多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及其價值,國內外學術界早有相當的研究成果及定論,但由於長期處於以單純的展示自然山水風光為主要旅遊產品開發模式的現狀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與國外眾多依靠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發展起來的旅遊名勝地相比,中國許多的優質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還只「待字閨中」,未被人識。因此,我們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將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遊產業的其中,從而實現文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1.不斷豐富旅遊資源文化內涵。在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中,關鍵是如何把文化滲透、融合、揉進各類旅遊產品的開發中,使其有靈魂、有主線、有品位。針對有形文化旅遊資源,產品在開發時要使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為旅遊活動的發展不斷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動力,使它「活」起來。針對無形文化旅遊資源,特別是一些文化遺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內涵,可以通過一定的設施和活動,營造文化氛圍,使文化內涵通過一定的「物化」載體展現出來,讓遊客能真實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獲得教益,從總體上增強對遊客的感官沖擊度、情景體驗度、情緒調動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場為導向原則,努力實現文化旅遊產品的功能.這就要求開發者以市場為標准,根據遊客需求,針對不同市場群體,結合文化旅遊資源特徵,以文化為導向,推出多層次、多樣化的個性產品,開發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文化旅遊。因此在開發中應針對市場不同層次的需求,創造能滿足遊客文化消費要求且能激發旅遊者興趣的旅遊產品。
3.體現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體。從發展的趨勢上看,沒有參與性文化內涵的旅遊產品是難以吸引遊客的。所以,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應以鮮明的特色為形式,以豐厚的品位為內涵,以人本主義精神為本質。突出「文化為根,以人為本」,突出和強化文化旅遊產品、文化旅遊場景或環境的文化性。由於文化具有相對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遊產品開發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題,緊扣景區文脈,適當強化和突出,不能偏離、淹沒其主流特色。
4.完善相關法律,加強資源保護。文化旅遊資源中大多為不可再生資源,鑒於開發中有可能破壞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行為,需不斷完善法律法規,以保障文化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避免短期行為。如中國政府已於1982年頒布《文物保護法》,1988年頒布了《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為歷史文化遺跡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據。另外,中國於1985年簽署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經列入2007年立法規劃。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文化游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避免破壞行為發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能有效的規范市場秩序,進行合理有效開發,使旅遊資源在開發時既能讓當代人享用,又能為後人傳承借鑒。
5.綜合性開發原則。旅遊產品的綜合開發性原則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和旅遊需求的多樣性決定的。根據旅遊系統理論,旅遊者的旅遊活動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主要構成要素,對旅遊者來說這些是一個整體,而為之提供服務的除旅遊行業外,還涉及到文物、林業、建築、交通、衛生、電信、教育等行業和部門。旅遊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這些部門和行業的協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遊的開發必須圍繞旅遊者的核心利益,提供與產品配套的設施和服務,做足文化氛圍,以爭取更大的客源市場。
6.創新性原則。文化旅遊是一項充滿憧憬、創意的文化活動,樹立創新意識對於發展文化旅遊業顯得特別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創; 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內涵必須通過創新的文化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來展示,以適應當代旅遊者審美的要求,符合當下科技社會發展水平。所以,文化旅遊在開發時必須堅持不斷創新。如中國現已開發且獲得成功的深圳華僑城主題公園。依靠不斷的產品創新,深圳華僑城培植起了旅遊主題公園的品牌,將文化創新融入旅遊產品創新中,從而提升了華僑城的旅遊功能和品牌形象,創造著中國旅遊產品的國際化競爭力。從1989年最初「錦綉中華」的建成,到之後開發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主題公園、「世界之窗」、「歡樂谷」等人造景點相繼建成,四大主題園構成的華僑城享譽海內外,給深圳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不俗的業績。這充分說明了旅遊產品的創新大有可為。

⑧ 旅遊業有什麼經濟特性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屬於新興產業,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都具有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的重要作用。它們的共同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都具有消費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為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
2.都具有消遣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滿足人們在工作之外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是豐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
3.都具有娛樂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是以人們的身心體驗為內容,為人們提供各種文化了解、體驗和娛樂消遣服務。
4.都具有益智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增加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促進人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5.都具有經濟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不僅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現代產業結構中都是具有創新的新興經濟產業。
6.都具有關聯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具有很強的關聯帶動效應,隨著它們的迅速發展,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和重要內容,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渠道,因此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也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的內容,增強旅遊活動的魅力,提升旅遊目的地的影響力,擴大旅遊市場的范圍,促進旅遊產業的發展;通過旅遊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帶動文化產品的開發,拓展文化市場的空間,提升文化活動的水平,擴大文化傳播的影響,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在大力發展國際國內旅遊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旅遊與文化的相互關系,積極促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和品位,提高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⑨ 名詞解釋:旅遊產品特徵,求大神幫忙下,也就是它的概念這樣的

【摘 要】旅遊產品是旅遊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復合概念的內涵界定對開展旅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學界和業界對這個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本文在界定旅遊產品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旅遊產品的基本特徵,提出了旅遊產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續開發對策。
【關鍵詞】旅遊產品;文化特徵;文化功能;可持續開發對策

一、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旅遊產品的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國外對旅遊產品的界定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兩種:史密斯對旅遊產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種解釋模型,這種模型在平面上為一圈層結構,核心為物質基礎(P),依次向外第一層是服務(S),第二層為接待業(H),第三層是遊客的選擇自由(FC),最外層為遊客的參與機會(I)。史密斯是在客觀的物質條件上注重了旅遊者的主觀意願;米迪蘭敦則認為,旅遊產品實際上分為兩種情況,第一是綜合概念,包括旅遊者從出門旅遊開始到旅遊回家期間所有涉及的設施與服務所共同構成的綜合體;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業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設施、交通、服務等。國內旅遊學界關於旅遊產品較為公認的定義主要是經濟學家給出的。傳統旅遊經濟學派以林南枝、陶漢軍為代表,他們依據旅遊經濟活動的參與主體從三個視角來界定旅遊產品,即從旅遊者來看,是自己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費用和精力所換取的一次旅遊經歷;景區旅遊經營者認為是他們憑借旅遊吸引物、交通和旅遊設施,向旅遊者提供用以滿足其旅遊活動需求的全部服務;旅行社則認為是以旅遊資源為原料,以行、游、住、食、購、娛等諸要素及各個環節的服務為零部件,針對客源市場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題,設計、加工、製作、組合而成的旅遊線路。新興旅遊經濟學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為代表。他們從功能上來界定旅遊產品的概念,認為旅遊產品是「旅遊經營者為了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的各種需要,而向旅遊市場提供的各種物品和服務的總和」。他們把旅遊產品理解為「物品+服務」,旅遊產品構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無形的服務要素。當今旅遊學界大多贊同這一的定義。那麼,如果我們從旅遊者的消費方式和特徵來看,這個旅遊消費和旅遊供給同步實現的完整過程包含了旅遊者旅遊過程中所需的各項要素:旅遊吸引物的文化蘊含與主題、旅遊設施的文化內涵與風格、旅遊服務與管理的文化指向、旅遊產業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遊吸引物和旅遊服務中所含的文化特徵。而文化是旅遊的內涵和深層表述,是旅遊者的出發點與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源,是旅遊業經營的靈魂。旅遊者出遊主要是出於了解異地文化的動機,旅遊既是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文化的創造過程。而旅遊則是實現文化的教化和娛樂功能的良好載體,是對文化的挖掘、提煉和弘揚,是兩種不同地域文化的際遇與整合。因此,我們認為,從文化學視角來看,但凡是能夠吸引旅遊者產生文化旅遊動機,並可以被利用來開展文化旅遊活動的各種自然、人文客體或其它因素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旅遊產品。在產品形態上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主要體現為旅遊目的地的物化景觀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觀念文化等。根據旅遊者的需求和消費指向,文化旅遊產品的特徵概括為八個方面:(1)非物質性。這種非物質東西的實質、主要內容是一種服務。比如,桂林的樂滿地主題公園,旅遊者只有親自來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帶給自己的快樂.(2)不可轉移性。文化旅遊產品的不可轉移性主要表現在旅遊服務所憑借的吸引物和旅遊設施無法從旅遊目的地運輸到客源所在地供遊客消費,且只能以文化旅遊產品的信息傳遞引起購買者的流動來實現。(3)服務性。服務性產品是能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實體或過程,而服務僅是一種行為、一種活動、一種可以被用以交換的無形產品。(4)異地文化特性。任何旅遊產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質,不同性質的旅遊產品的利用價值和功能、開發利用方向都不一樣。(5)文化創造特性。旅遊產品大多是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自身創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純粹的自然旅遊資源,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的打上人類的標記。(6)時代特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變遷的現象,旅遊者的動機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旅遊產品也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7)在產品形態上,文化旅遊資源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態可以是顯性的、具體的或可明確被感知的(如古跡、古物、建築等);非物化形態主要是隱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覺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並可以通過象徵、渲染等手段,將其從精心營造的旅遊文化場景中揭示和顯現出來。(8)旅遊產品文化內涵的多元可變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人類物質和精神成就的總和,所以導致文化旅遊的動機和需求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同樣,由於旅遊者的個體差異(需求差異、消費差異、感知差異等),旅遊產品的內涵也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二、旅遊產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續開發
產品開發是指向市場提供新產品或改進產品,開發者應掌握市場的需要,依此設法增強或轉變產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檔次結構和類型結構,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旅遊產品的開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現有旅遊文化產品的改進,即對現有產品進行價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確認旅遊消費者所喜歡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補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實現產品價值;二是旅遊新產品的開發,是指開發商發現旅遊市場產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後,生產並提供從核心產品到附助產品的全新產品,以滿足旅遊市場的新需求。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文化旅遊對旅遊產品開發的意義在於文化旅遊是以需求為中心,強調需求結構升級,即從生存、發展升級到自我實現,以及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考慮生產的經濟形態。對比以往中國旅遊產品開發的狀況,我們如今對在旅遊產品開發中融入更多有針對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遊產品的市場價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但是,就中國總體情況來看,旅遊產品開發大多仍在使用單純展示資源,賣初級產品,粗放式的淺層開發模式,這勢必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旅遊資源的各種旅遊功能和應有的效益,造成旅遊資源的浪費和閑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現有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釋放旅遊文化勢能,進一步對現有旅遊資源進行整合,是提高中國旅遊總體效益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中國許多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及其價值,國內外學術界早有相當的研究成果及定論,但由於長期處於以單純的展示自然山水風光為主要旅遊產品開發模式的現狀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與國外眾多依靠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發展起來的旅遊名勝地相比,中國許多的優質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還只「待字閨中」,未被人識。因此,我們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將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遊產業的其中,從而實現文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1.不斷豐富旅遊資源文化內涵。在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中,關鍵是如何把文化滲透、融合、揉進各類旅遊產品的開發中,使其有靈魂、有主線、有品位。針對有形文化旅遊資源,產品在開發時要使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為旅遊活動的發展不斷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動力,使它「活」起來。針對無形文化旅遊資源,特別是一些文化遺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內涵,可以通過一定的設施和活動,營造文化氛圍,使文化內涵通過一定的「物化」載體展現出來,讓遊客能真實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獲得教益,從總體上增強對遊客的感官沖擊度、情景體驗度、情緒調動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場為導向原則,努力實現文化旅遊產品的功能.這就要求開發者以市場為標准,根據遊客需求,針對不同市場群體,結合文化旅遊資源特徵,以文化為導向,推出多層次、多樣化的個性產品,開發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文化旅遊。因此在開發中應針對市場不同層次的需求,創造能滿足遊客文化消費要求且能激發旅遊者興趣的旅遊產品。
3.體現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體。從發展的趨勢上看,沒有參與性文化內涵的旅遊產品是難以吸引遊客的。所以,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應以鮮明的特色為形式,以豐厚的品位為內涵,以人本主義精神為本質。突出「文化為根,以人為本」,突出和強化文化旅遊產品、文化旅遊場景或環境的文化性。由於文化具有相對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遊產品開發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題,緊扣景區文脈,適當強化和突出,不能偏離、淹沒其主流特色。
4.完善相關法律,加強資源保護。文化旅遊資源中大多為不可再生資源,鑒於開發中有可能破壞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行為,需不斷完善法律法規,以保障文化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避免短期行為。如中國政府已於1982年頒布《文物保護法》,1988年頒布了《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為歷史文化遺跡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據。另外,中國於1985年簽署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經列入2007年立法規劃。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文化游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避免破壞行為發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能有效的規范市場秩序,進行合理有效開發,使旅遊資源在開發時既能讓當代人享用,又能為後人傳承借鑒。
5.綜合性開發原則。旅遊產品的綜合開發性原則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和旅遊需求的多樣性決定的。根據旅遊系統理論,旅遊者的旅遊活動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主要構成要素,對旅遊者來說這些是一個整體,而為之提供服務的除旅遊行業外,還涉及到文物、林業、建築、交通、衛生、電信、教育等行業和部門。旅遊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這些部門和行業的協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遊的開發必須圍繞旅遊者的核心利益,提供與產品配套的設施和服務,做足文化氛圍,以爭取更大的客源市場。
6.創新性原則。文化旅遊是一項充滿憧憬、創意的文化活動,樹立創新意識對於發展文化旅遊業顯得特別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創; 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內涵必須通過創新的文化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來展示,以適應當代旅遊者審美的要求,符合當下科技社會發展水平。所以,文化旅遊在開發時必須堅持不斷創新。如中國現已開發且獲得成功的深圳華僑城主題公園。依靠不斷的產品創新,深圳華僑城培植起了旅遊主題公園的品牌,將文化創新融入旅遊產品創新中,從而提升了華僑城的旅遊功能和品牌形象,創造著中國旅遊產品的國際化競爭力。從1989年最初「錦綉中華」的建成,到之後開發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主題公園、「世界之窗」、「歡樂谷」等人造景點相繼建成,四大主題園構成的華僑城享譽海內外,給深圳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不俗的業績。這充分說明了旅遊產品的創新大有可為。

⑩ 旅行社產品主要經濟特徵分析

【摘 要】旅遊產品是旅遊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復合概念的內涵界定對開展旅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學界和業界對這個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本文在界定旅遊產品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旅遊產品的基本特徵,提出了旅遊產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續開發對策。
【關鍵詞】旅遊產品;文化特徵;文化功能;可持續開發對策

一、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旅遊產品的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國外對旅遊產品的界定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兩種:史密斯對旅遊產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種解釋模型,這種模型在平面上為一圈層結構,核心為物質基礎(P),依次向外第一層是服務(S),第二層為接待業(H),第三層是遊客的選擇自由(FC),最外層為遊客的參與機會(I)。史密斯是在客觀的物質條件上注重了旅遊者的主觀意願;米迪蘭敦則認為,旅遊產品實際上分為兩種情況,第一是綜合概念,包括旅遊者從出門旅遊開始到旅遊回家期間所有涉及的設施與服務所共同構成的綜合體;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業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設施、交通、服務等。國內旅遊學界關於旅遊產品較為公認的定義主要是經濟學家給出的。傳統旅遊經濟學派以林南枝、陶漢軍為代表,他們依據旅遊經濟活動的參與主體從三個視角來界定旅遊產品,即從旅遊者來看,是自己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費用和精力所換取的一次旅遊經歷;景區旅遊經營者認為是他們憑借旅遊吸引物、交通和旅遊設施,向旅遊者提供用以滿足其旅遊活動需求的全部服務;旅行社則認為是以旅遊資源為原料,以行、游、住、食、購、娛等諸要素及各個環節的服務為零部件,針對客源市場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題,設計、加工、製作、組合而成的旅遊線路。新興旅遊經濟學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為代表。他們從功能上來界定旅遊產品的概念,認為旅遊產品是「旅遊經營者為了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的各種需要,而向旅遊市場提供的各種物品和服務的總和」。他們把旅遊產品理解為「物品+服務」,旅遊產品構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無形的服務要素。當今旅遊學界大多贊同這一的定義。那麼,如果我們從旅遊者的消費方式和特徵來看,這個旅遊消費和旅遊供給同步實現的完整過程包含了旅遊者旅遊過程中所需的各項要素:旅遊吸引物的文化蘊含與主題、旅遊設施的文化內涵與風格、旅遊服務與管理的文化指向、旅遊產業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遊吸引物和旅遊服務中所含的文化特徵。而文化是旅遊的內涵和深層表述,是旅遊者的出發點與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源,是旅遊業經營的靈魂。旅遊者出遊主要是出於了解異地文化的動機,旅遊既是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文化的創造過程。而旅遊則是實現文化的教化和娛樂功能的良好載體,是對文化的挖掘、提煉和弘揚,是兩種不同地域文化的際遇與整合。因此,我們認為,從文化學視角來看,但凡是能夠吸引旅遊者產生文化旅遊動機,並可以被利用來開展文化旅遊活動的各種自然、人文客體或其它因素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旅遊產品。在產品形態上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主要體現為旅遊目的地的物化景觀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觀念文化等。根據旅遊者的需求和消費指向,文化旅遊產品的特徵概括為八個方面:(1)非物質性。這種非物質東西的實質、主要內容是一種服務。比如,桂林的樂滿地主題公園,旅遊者只有親自來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帶給自己的快樂.(2)不可轉移性。文化旅遊產品的不可轉移性主要表現在旅遊服務所憑借的吸引物和旅遊設施無法從旅遊目的地運輸到客源所在地供遊客消費,且只能以文化旅遊產品的信息傳遞引起購買者的流動來實現。(3)服務性。服務性產品是能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實體或過程,而服務僅是一種行為、一種活動、一種可以被用以交換的無形產品。(4)異地文化特性。任何旅遊產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質,不同性質的旅遊產品的利用價值和功能、開發利用方向都不一樣。(5)文化創造特性。旅遊產品大多是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自身創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純粹的自然旅遊資源,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的打上人類的標記。(6)時代特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變遷的現象,旅遊者的動機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旅遊產品也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7)在產品形態上,文化旅遊資源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態可以是顯性的、具體的或可明確被感知的(如古跡、古物、建築等);非物化形態主要是隱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覺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並可以通過象徵、渲染等手段,將其從精心營造的旅遊文化場景中揭示和顯現出來。(8)旅遊產品文化內涵的多元可變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人類物質和精神成就的總和,所以導致文化旅遊的動機和需求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同樣,由於旅遊者的個體差異(需求差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