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遊文化梁思琴
1. 旅遊文化的起源
旅遊,是不以謀生或贏利為目的暫時離開長居地到其他地方停留。這是世界旅遊組織對旅遊的定義。人類旅遊的起源是從1840年托馬斯·庫克創造的從甲地到乙地的游覽開始的,但真正大規模的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二戰之後,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個相對持續穩定的發展和增長期,國際環境的相對穩定,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收入的提高、生活觀念和消費觀念的改變,交通運輸業的發達,帶薪休假制度的產生和興起,使旅遊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從1950年開始,世界旅遊業就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長,1992年,世界國際國內旅遊收入超過了石油、汽車,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旅遊業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程度息息相關,但具體到某一個國家,旅遊業在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的同時,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美國、德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旅遊業也很發達,但是西班牙、墨西哥這些國家經濟並不是很發達,可旅遊業卻很發達。西班牙2000年入境遊客達到4820萬人次,居世界第三位。什麼原因呢?這個國家始終把發展旅遊業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政府制定的《旅遊法》是相關行業必須遵循的根本大法,自上而下建立了重大事項申報制度,遊客評價、投訴制度,如果屬實,旅遊主管部門予以嚴格處罰,同時旅遊預算支出、基礎設施投資居世界第一位;完善的旅遊設施,優美的旅遊環境,美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奠定了它的地位。墨西哥是旅遊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它從90年代初開始,逐漸由政府主導集中決策逐漸轉變為向地方分散決策,其中一個有效做法就是成立了一個由國家旅遊部門、聯邦區域、地方政府和私營旅遊供應商共同出資組成的旅遊促銷理事會,這個理事會是個自治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在客源市場上擴大「墨西哥」品牌的影響,根據市場需求確定旅遊產品和旅遊吸引物,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還保證經營者的權益及努力,並積極參與旅遊促銷活動的策劃、實施和評估。
2. 旅遊業的文化使命 余秋雨 全文
余秋雨 著名文化學者
「文化碎屑」被無限擴大,錯誤地承擔起體現旅遊價值的使命
在闡述旅遊業的文化使命之前,首先需要解讀的是中國旅遊業目前可能已經遇到的三大誤會。
第一、這些年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總體樂觀,但不能說我們發展得已經很好,需要用世界的、歷史的眼光去衡量。
19世紀晚期,英國貴族為了避免瘟疫,逃至法國地中海沿岸。此後,大量英國平民追隨其後,紛紛來到他們曾經短暫生活過的地方,尋求一種「高貴的生活狀態」。這便造就了現代旅遊業的起源。在歐洲,現代旅遊業的發展呈現出兩大趨勢,相對貧困國家的旅遊業收入保持在國民收入的第一位,而在相對富裕的國家裡,旅遊業收入是國民收入中最穩定的一塊。在旅遊帶來的極大經濟效益顯現的同時,這些國家的文明程度、能見度和文化交融度都提升了。政府高度關注旅遊,市民則開始享受旅遊。
一段在羅馬的邂逅使余秋雨體會到「工作是為了旅遊」的意識形態。偌大的羅馬空空盪盪,店都關門謝客,街道上只有幾個老人和外國遊客。一位義大利老人告訴他,那時正逢市民的休假期,他們都去別處旅遊了,而他自己也是從其他城市來羅馬度假的。老人在此地有棟單間別墅,妻子正在屋裡寫詩,所以獨自出來逛逛。這個平和快樂的老人正是暫時告別秘書和警衛的義大利郵電部長。城裡的每個人都和他一樣擺脫了社會關系的束縛,恢復了天倫之樂的享受,與自己的靈魂輕聲對話,還原為山水自然中的赤子。在他們看來,旅遊已經成為了人權的組成部分,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同樣,中國的旅遊業也承擔著經濟、文化、生態和人格功能,其發展的路還有很長一段。
第二是對歷史文化之旅遊價值的誤讀,人們將「文化碎屑」誤以為了文化本身,這些碎屑指的是對文化的淺層表述,這些點滴的文化記號被無限擴大,承擔起吸引遊客的使命來。其結果就是旅遊開發人員將希望寄託在某位作家的逗留居住地或者某部作品中提到的地點和人物上,大搞名人故居和主題公園。
上海的郊區就曾經一度出現20多個主題公園,這里搞個西遊記宮,那裡來個民俗村,結果這些景點的命運自然是退出舞台。那些受到邀請並且在《景點開發意見書》上鄭重簽字的幾乎都是文化領域學者,而他們並不明白遊客的興趣所在,大部分的遊客都不需要填補知識式的參觀。至於想在名人故居上大作文章的,想和維也納一樣搞「音樂家之旅」的人都忽略了一點,中國能有多少貝多芬級別的世界名人呢?何況,對那些被推上旅遊檯面的名人而言,又有多少人願意家鄉成為自己作品的插圖?對歷史文化之旅遊價值的誤讀往往就來自於對自然山水的崇敬的缺失。世界第一的旅遊勝地還是在風光迷人的地中海沿岸。
第三是誤以為一般的宣傳方式也能推動旅遊業的發展。有些景區每年都花大成本請名人來免費遊玩做代言人,或者頻繁地搞這個節那個節,忘記了首先要進入旅行社的圖譜,這樣才能吸引到系統的穩定的目標人群,而非無目的的過客。
撥開「文化藍藻」,找准旅遊者心目中的中國文化要點
余秋雨認為,2007年的藍藻泛濫現象在文化領域中存在著副本。所謂的「文化藍藻」就是指多種文化的雜亂蕪雜現象。這種「文化藍藻」會混亂旅遊業的脈絡,必須要找准旅遊者心目中的中國文化要點。
世界文明可分為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三類,中國屬於「大河文化」,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文化的兩條主動脈。一名外國漢學家曾經告訴余秋雨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漢字中統治的「治」就是治水的「治」。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具有不同的性格,前者端莊、透明、堂皇,後者神秘、浪漫、詩化。這兩條主動脈是中國文化要點之一。
另外一個要點是中華文明成熟的起點——河南以及周邊地帶,包括河北和陝西。那裡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黃帝出生以及遷移的地方。中華成熟文明出現的標志是河南安陽的甲骨文。
隨著歷史的變遷,中國文化要點開始出現在各地。盛唐時期的長安是公元7、8、9三個世紀全世界文明的制高點,當時的長安人穿著波斯的衣服,吃著阿拉伯的麵食,看著印度的雜技,享受著胡姬的服務,長安同時成為了全世界遭受滅教厄運的教徒的逃亡地,人們消除仇恨,生活得其樂融融。到了宋元,臨安(現在的杭州)被馬可波羅譽為「生平到過的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要知道這個義大利人可是生活在以美麗著稱的威尼斯。近代史開始後,通過徐光啟和歐洲傳教士利瑪竇的努力,上海首次出現了兩種文明交融的範本。19世紀後期,外國軍隊入侵,中華文明一度瀕臨滅亡,但是南方的珠江文明卻崛起了。
在上下五千年中,四川、西域、東北、西南等地也因為交通等因素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助了一臂之力。所有這些中國文化的要點要大大方方地呈現給旅遊者,而不是丟給他們一堆缺乏價值的「文化藍藻」。
中華文明存在著公共空間、社會理性、實證意識和自主創新的缺失
中華文明淵源流長,是全世界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余秋雨認為,這是由三個因素促成的:不遠征、不極端、不失控。這樣的文明表現出中庸之道,避免了無序的傷害,這是中華民族可以驕傲呈現給全世界旅遊者的瑰寶。但是,中華文明也存在著四個局限性,這四個方面需要從世界性的旅遊上吸取文化養料。
第一是不在乎公共空間。中國人講究「對朝廷忠,對家庭孝」,對其中的大片公共空間缺乏規則。官員到了街上,「肅靜」、「迴避」的牌子一舉,就把公共空間變成了官場空間。而歐洲的文藝復興正是在公共空間中發生的,米開朗基羅就是在街道上完成了雕塑作品《大衛》。同樣是藝術品,中國人卻只有皇家收藏和私人收藏兩種模式。
不在乎公共空間的後果是在公共空間的不自律行為。這不是個道德問題,比如一個遊客隨地吐痰很不文明,但她可能正收養著兩位孤老,隨地吐痰行為的發生是因為不了解公共規則。
第二是不在乎社會理性。康德有句名言:優秀的知識分子要勇於在一切公共空間運用理性。在中國呢,倡導坐十年冷板凳,文人要避開傳媒,不然就有「做秀」之嫌。中國的文人在公共空間表現的幾乎都是情緒化的東西,而不是運用他們的理性。
余秋雨用了兩個實例解釋了什麼叫「在公共空間運用理性」。說到酒店電梯里鏡子的功能,一般中國人都會以為是增加視覺空間感或方便人們整理儀容。但外國人就會告訴你,殘疾人的輪椅進電梯後無法轉身,鏡子是方便他們觀察樓層指示燈。和前兩個可有可無的理由相比,這個理由就運用了理性。
另一個例子是他在德國斯圖加特的親身經歷。晚上,街道上沒有車輛,當交通燈自動轉換為紅燈時,德國人是不會穿馬路的。他們的理由是孩子們都在窗口看著馬路,這是他們的公共課堂,成人如果做出錯誤的示範,損害的就是下一代的安全。
第三是不在乎實證意識。中國人喜歡憑感情說話,在乎忠和姦、是與非,不在乎數字的真與假,對謠言和謊話不敏感,缺少對虛假的反應程序。連明代官方檔案的數字都是胡編亂造的,這對外國人來說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實證意識的缺乏會導致旅遊業的泡沫產生,這是相當危險的。
最後是不在乎自主創新,習慣於刻板地搬移別人已經放棄的東西,重復崇拜。比如說為了把景點設施弄得氣派,非要立幾根羅馬柱。其實,中國現代旅遊業完全可以多開發LOFT之類的新興旅遊領域,這樣的旅遊產品可以激發起年輕人和外國遊客的興趣,具有勃發的生命力
3. 求一篇世界旅遊文化課的感想
http://wenku..com/view/3e4cdf275901020207409c90.html
這篇文章,借鑒借鑒吧
4. 西南民族大學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趙曉寧老師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是知道這位老師的手機號啊幫忙問下.謝謝.
要是誰把他的號給放到這上面了,被知道了估計你以後就一直沒分數了。。。你直接去他們學院辦公室問多好,新校區也不大~
5. 旅遊文化元素有哪些
旅遊文化元素有很多,包括人文景觀文化,自然景觀文化,聚落文化,旅遊藝術文化,園林文化,名人故居文化,旅遊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世界遺產等等。
6. 關於世界旅遊文化及欣賞方面的論文資料
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畢業論文進行分類。由於畢業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後三種論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學生可以選擇的論文形式,這里不作介紹。文科大學生一般寫的是理論性論文。理論性論文具體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以純粹的抽象理論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嚴密的理論推導和數學的運算,有的也涉及實驗與觀測,用以驗證論點的正確性。另一種是以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調查、考察所得觀測資料以及有關文獻資料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對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通過歸納、演繹、類比,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見解。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性的畢業論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畢業論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畢業論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畢業論文。駁論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按研究問題的大小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宏觀論文和微觀論文。凡屆國家全局性、帶有普遍性並對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的論文,稱為宏觀論文。它研究的面比較寬廣,具有較大范圍的影響。反之,研究局部性、具體問題的論文,是微觀論文。它對具體工作有指導意義,影響的面窄一些。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畢業論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1.專題型論文。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如本書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淺析領導者突出工作重點的方法與藝術》一文,從正面論述了突出重點的工作方法的意義、方法和原則,它表明了作者對突出工作重點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論辯型論文。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農村集體所有制性質嗎?》一文,是針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農村集體所有制性質」的觀點,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駁斥和分析,以論辯的形式闡發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沒有改變農村集體所有制」的觀點。另外,針對幾種不同意見或社會普遍流行的錯誤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辯駁的論文,也屬於論辯型論文。
3.綜述型論文。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
4.綜合型論文。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如《關於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幾個問題》一文既介紹了研究民族關系史的現狀,又提出了幾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它是一篇綜合型的論文。
7. 旅遊和文化有什麼關系(請你舉例說明)
旅遊的定義就是出門長見識,到異地尋求新的體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專的需求,而且是屬多元素構成的社會文化活動,它可以使旅遊者得到身心滿足,提高自身的素養,所以說旅遊業是文化產業。
例如人們在作出行計劃時,最長考慮的是沒見過的、沒吃過的、沒玩過的、有品位的、有紀念意義的、最感興趣的、對自己身心有益的、對工作與學習有幫助的-----,通過旅遊達到獲知的目的。這種求知慾就是對自身未知世界作出的需要文化補充的決定。
8. 世界旅遊歷史發展大致分為哪幾個時期
世界旅遊歷史可分為古代旅行和旅遊、近代旅遊和現代旅遊三個時期。
一、古代旅行和旅遊(1841年以前)的特徵:
1、古代的旅行、旅遊動機更多的與物質功利、宗教以及政治目的相聯系。
2、因而,古代旅行、旅遊活動往往與通商貿易、宗教旅行以及奴隸主、封建帝王的巡遊活動相結合,其中,宗教朝聖占遠行游歷的較大比重。
3、以歐洲人為代表的探險、考察旅行相對發達,但具有物質佔有和殖民文化傾向。
二、近代旅遊(1841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具體特徵:
1、旅遊者人員構成的多層次。
2、旅遊動機中消遣娛樂成分增多。
3、旅遊活動空間的拓展。
4、隨著旅遊業的問世,在旅遊保障制度層面上也開始全面推進。
5、旅遊業產生了一定的關聯帶動效應。
(8)世界旅遊文化梁思琴擴展閱讀:
現代旅遊的特徵:
一、遊客的大眾性
所謂大眾性(這里並非指「大眾旅遊」模式),一是指旅遊者階層的廣泛性,尤其是普通民眾的積極參與,成為現代旅遊的主力軍,使旅遊從貴族化向平民化發展。
二、地區的廣泛性:
旅遊的發展有賴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所以,近代旅遊和旅遊業首先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的普遍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也逐漸有條件參加旅遊活動。
先是國內,再到國外.例如中國.不僅國內旅遊發達興旺,如今已成為亞洲一個新興的旅遊輸出國。
三、發展的不平衡性:
現代旅遊雖然具有地區的廣泛性,但同時也嚴重地存在著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性.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旅遊的發展,無論是從旅遊者的人數上,還是從旅遊者的消費額上,歐洲一直占著絕對優勢,而非洲與中東所佔比例很小。
四、增長的持續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和起伏興衰的變化過程,尤其是西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的沖擊.惟獨旅遊業一花獨秀、經久不衰,至今發展方興未艾,成為永遠不知「夕陽產業」為何物的產業。
9. 淺析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旅遊業的靈魂,縱觀世界旅遊業發達的地區,其文化特徵無不十分突出。旅遊與文化的關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旅遊具有文化屬性,旅遊者是依賴於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產生的,旅遊資源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化身,旅遊設施和管理服務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自我表現形式:相反,旅遊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旅遊,文化得以傳播和發展,同時帶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要求我們在大力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要增強市民保護文化資源的意識,增強文化認同感,同時健全相關法規,加強相關管理,保持旅遊的文化靈魂,使旅遊業可持續的發展。
10.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這是一篇很好的範文,請參考
旅遊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駕馭自然的一種生動反映,弄清旅遊與文化的關系,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提升旅遊文化品位,對於提高旅遊行業素質,增強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一、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二、文化的旅遊功能
旅遊的文化性是其產業特殊性的集中表現。文化既是旅遊業的物質資源基礎,又是它的精神動力支撐。
1.文化的本質決定了文化的旅遊功能
文化作為人類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結晶,貫穿著人類的發展和演化的整個過程,從而構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及其內涵。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其特質有三個:首先,文化是人的創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經過人們用自己的智慧進行設計和加工後所產生的園林、景觀則是一種文化,從而使旅遊產品和文化融為一體。第二,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所創造的、為社會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強烈的大眾性,從而為廣大遊客的參與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離存在的,它體現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中,體現在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中。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體現了文化,不在於它們的外在建築材料,而主要在於它們所體現的人類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審美觀念,從而極大地擴充了旅遊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類型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存在形式
從廣義的文化概念來講,每種文化都存在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質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質實體層面,一般稱為物質文化,正是這種物質層面的文物遺址,為我們發展旅遊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二是文化的行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為方式層面,一般稱為行為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的行為要素為旅遊業提供了多樣化的民俗風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觀念層面,一般稱為精神文化、心態文化或觀念文化,如宗教情緒、道德情操等,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從文化的分類來看,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出各種不同的類型。從旅遊的視角出發,可分為主體文化、客體文化和媒體文化;從范圍和時間的角度考量,可分為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質載體為依據,可分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這些,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從旅遊開發建設的角度看,要依據各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以不同的視角去考慮和發掘各種資源的文化內涵,構建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徵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徵。人類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由於其特定地域條件的影響與制約,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之說。居住在不同自然條件的人們,在閑暇、交往等生活的結構、范圍和對象都會不同,以致形成帶有強烈地域特點的文化形式,這些對人類的各種行為包括旅遊活動產生諸多影響。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徵。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傳統,使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區別開來。每個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字、藝術、道德、風俗習慣,構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民族旅遊的潛力之所在。
(3)文化的時代性特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文化的內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時代特徵,可以劃分出許多類型。在我國,人們通常將我國的歷史文化分為「原始文化」、「農業文化」和「現代化文化」三個階段,分別代表「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特徵。人類文化進化的類型與層次的多樣化是構成世界多樣性的原因,也是旅遊活動產生和發展的直接誘因。
(4)文化的繼承性特徵。人類為了生存繁衍,上一代總會把自己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與技能傳授給下一代,人們從前人那裡不僅繼承了有形的物質遺產,還承襲了傳統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情感模式和行為規范。經過潛移默化的內化過程,將其沉澱於顯意識和潛意識底層,文化由此得以保存流傳下來,從而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5)文化的變異特徵。一方面人類在繼承前輩所創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時,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事新的文化創造,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動文化變遷。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里,文化交流的范圍之廣、頻率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人類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觀念的分化和融合,這種文化的變異性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型旅遊資源。
三、提升湖南旅遊文化品位的新舉措
當前旅遊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遊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遊,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遊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我們必須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
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遊文化品位
湖南省旅遊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遊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遊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學、建築、工藝美術、園林、服裝設計以及音樂、書法、繪畫、雕刻(塑)、裝潢等專業人員的智慧,充分依靠藝術手段和科學手段,將旅遊資源進行藝術化處理,使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遊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遊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遊形象不夠清晰、旅遊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遊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加強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遊經營者必須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徵。比如,外國旅遊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餚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要研究不同的旅遊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如當今世界一部分人長年生活在擁擠喧囂的城市中,過著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生活,許多人想放鬆情緒,希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因而生態旅遊、農家樂、農業觀光游等應運而生,並逐步成為時尚。一般而言,旅遊者的文化消費心理,不外乎審美、求新、求知、求樂、懷舊、偏愛、共鳴、從眾等,要針對這些心理需求,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旅遊項目。
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遊開發格局
當前,旅遊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遊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遊產品,以及獨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要突出抓好自然生態游、湖光水色游、田園風光游、濕地草場游、農業觀光游和農家樂等旅遊場地建設。要加強旅遊度假村、野外宿營地、戶外活動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要改善城市的總體環境,建立大型的會議服務中心,積極爭取各種學術、經貿、體育、文化等國內國際會議在湖南舉行。在湖湘文化特色商品方面,要積極開發雕塑、陶瓷、建築、煙花、湘綉、書畫、竹木等工藝品。在產品建設格局上,要實行大湘西、大湘南、泛洞庭、都市群四大版塊共同發展,用奇山(張家界)、異水(洞庭湖)、偉人(毛澤東)三大特色來構築湖南旅遊的總體形象。各地都要圍繞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展開。
4.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
旅遊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遊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遊賓館、旅遊車船公司等企業、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遊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遊飯店,要突出其建築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遊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藉以提高旅遊區的品位和檔次。旅遊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徵,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