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旅遊的思考
Ⅰ 文化旅遊的認識及其實現途徑
文化旅遊定義:通過旅遊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種風尚。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其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文化旅遊的概念明晰之後,「創意」是文化旅遊的核心便順理成章了。創意的本質在於尋求特色和差異,與旅遊的本質一致。 一般旅遊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系,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遊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遊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地已經興起。其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較為典型,由政府親自出面來推動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印刷、建築設計等眾多方面。與文化旅遊較為密切的創意產業如演藝娛樂、民間工藝品生產銷售、會議展覽、文化節慶等。這樣,文化旅遊其實也在創意產業范疇之內。 創意產業也叫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籠統地談論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但文化旅遊業可以劃入文化產業范疇,原因一在於它們同以創意為核心;二在於它們的概念同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界定的。文化產業源自創意,並以創意、創新為動力,文化旅遊業亦是如此。
Ⅱ 河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思考
我也不知道你的論點具體是什麼,八成你還沒拿定主意吧~我這篇是以龍門石窟為切入點探討保護與開發的(當然文中還有其他案例),你可以作為參考,如果你是要寫畢業論文的話,內容請自己增加!你零分的懸賞分,我還幫你寫這么多字已經很仁義了,我從沒見過這么小氣的,還說自己是快要畢業的人了!!!!!!
「拿什麼拯救世界遺產」
——論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的結合點
內容提要:
世界遺產的稱號,正在成為中國各地用以吸引遊客的吸鐵石,尤其是財政貧瘠的地區,更是把遺產地視為生金產銀的「聚寶盆」。但因此也產生了如何在保護與開發間尋求平衡點的難題。事實上,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訴求已經超越了對遺產地進行有效保護的需要。中國遺產地在保護與開發間搖擺的現實,已經或者將要使中國陷入窘境。
關鍵詞:開發,保護,世界遺產
引論:
20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大談旅遊開發而極少談及保護;龍門石窟管理局在編400多人中從事文物保護的僅有6人;龍門石窟一年的旅遊門票收入達到5000萬元,但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不足10萬元;在核心保護區內,居然建起了佔地500畝的豪華賓館……這些事實說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既承受著風化、水蝕等自然危害的困擾,還遭受到另一種獨特的人為破壞力量的侵蝕,這種力量來自於當地政府「開發大於保護」的政策思路。那麼,對於龍門石窟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到底孰輕孰重?
不把握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世界遺產就只能成為世界遺憾。本文將從洛陽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根源出發,提出一些建設性的設想與建議,以期對包括龍門石窟在內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正文:
今年11月13日, 「印象•河南2008省外媒體中原行」的記者來到美麗的花都洛陽,並參觀了著名的龍門石窟景區。很多記者是第一次來到龍門石窟,一路上都在驚嘆石窟佛像雕刻的精美。
11月24日,由自治區文化廳和中國化學會應用化學委員會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委員會主辦的全國第十屆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南寧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50餘名相關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圍繞科技考古、大型遺址與考古現場保護、館藏各種材質文物保護、博物館環境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進行了學術交流。部分代表對科學分析在錢幣上的應用、龍門石窟日常維護中的封縫技術和廣西古代銅鼓合金成分及金屬材質研究等課題進行主題發言。
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自古就是險要關卡,交通要沖,是兵家必奪之地。而又為山清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恰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餘座石窟、10萬余尊造像、2800餘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其規模大,藝術品位高,成為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簇奇艷。世界遺產委員會就曾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朝年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如此文化奇葩,自然要好好保護呢?然而「一定要圍繞XX做好旅遊業這篇大文章。」相信這樣的話語人們耳熟能詳。國內世界遺產地的各級官員們,最希望的或許就是利用好世界遺產這塊「金字招牌」,招攬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為所在地帶來大把大把的鈔票,來者當然多多益善。龍門石窟正處於這樣的尷尬境地,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風化、水蝕、生物等病害始終困擾著這座具有1500年歷史的石窟,保護龍門石窟更加刻不容緩。
據廣西日報稱,第十屆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匯聚了國內考古文物保護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出版論文集《文物保護研究新論》,收錄論文76篇,加強了全國有關文物單位、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文物保護科技研究工作者的交流與聯系,是該領域高規格的學術盛會。此次學術會議的成功舉辦,將對我國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話雖如此,但結果如何,還待蓋棺定論。眼下,先撕開這些華麗的外表,更多地了解龍門石窟:
近日,又有網友爆料「洛陽龍門西山驚現27套神秘別墅!」(見附圖)引發了媒體和網友的關注。之後,引起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洛陽市政府在管理上存在的盲點:
別墅區位於洛陽市郭寨村,村民郭興高告訴記者:「這片房子是我弟弟郭君高和他的一個朋友投資的。我弟弟長年在北京做生意,他想把北京風景名勝區附近的休閑度假旅遊模式引入俺村。這片地一共20多畝,屬山坡地,符合退耕還林的條件。村裡把這片地從村民手中收過來後,租給我們。我們對村民的補償也已經到位,一畝地4.5萬元。這個休閑度假村包括餐飲和住宿,現在建的別墅,全是度假村的客房。」
西山是石窟較為集中的區域,精美絕倫的盧舍那大佛就在西山。但據當地村民表示,他們從不知道這塊地在保護區范圍內。
郭寨村原屬伊川縣,2008年5月,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但至今,洛陽市龍門文化旅遊園區尚未正式成立運轉,相關的移交工作也沒有進行。調查組成員、洛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楊曉陽表示:「從目前看,這里未建設任何垃圾、廢水、廢物的處理措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肯定會對石窟保護帶來不利影響。所以,我們堅決叫停了這一工程。而且,至今投資方和政府相關部門均未拿出相關手續,所以這片建築可以定性為違章建築。」
我認為,行政區劃調整是客觀存在,但卻不是相關部門推卸責任的理由。27套別墅從動工到主體完工,政府監控出現空白,相關單位要承擔責任。現在,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調查此事,相信這一次一定會追究失職單位和相關責任人。
2008年12月11日,迫於各方壓力,郭興高和弟弟郭君高開始安排工人拆除龍翔山莊的圍牆。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李培松12月11日向記者表示「在龍門石窟保護區建造別墅肯定是違法的。」「目前,世界遺產保護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緩沖地帶等『模糊地區』。」李培松還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要求,任何一處世界遺產地在申遺時,都要作核心保護區、控制和緩沖地帶的保護規劃,以保護遺產地的整體風貌景觀。世界遺產的緩沖地帶不是不可以搞建設,但是建設項目一定要經過地方和國家文物部門批准。龍門石窟在建的這批別墅,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一無所知,肯定沒有履行報批手續。」「當然,河南洛陽此次的處理方式還是不錯的,已經叫停工程,正在解決問題。」
官方的發言我們暫且不追,我整理了一下手頭的資料,將龍門石窟在保護和開發上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以下3點:
1.技術落後,經費不足,缺乏專業人才
早在2004年,就有兩個國際合作保護項目曾在龍門石窟開展。我國有關部門為此項目先後投入900萬元人民幣作為配套資金,意方則投入144 萬歐元作為設備購置、培訓、獎學金等方面的經費,為項目的實施提供支持和保障。但實際上,這樣的國際合作保護項目一直存在著爭議。國內著名文物保護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陸壽林說:「做項目不能一切都從零開始,龍門石窟研究所在過去40多年的保護研究中,已經取得了眾多諸如灌漿加固、清洗油煙等世界先進的石窟保護技術方法,這些成功經驗在項目中應該得到總結和吸納。」陸壽林還說,開展國際合作項目,最大的目的就是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方法。既然有些方面我們領先了,再重復去做,一來浪費時間,二來浪費有限的人力和資金。一位龍門石窟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認為「目前這兩項國際合作項目加起來也只是在解決4個洞窟的問題,相比龍門石窟2300個洞窟來說這只是鳳毛麟角,但如今嚴峻的石窟保護問題都被這些華麗的國際合作項目掩蓋了。」
這次中意合作文物保護修復培訓項目義大利石窟保護專家VaKalis.NiKos 認為,龍門石窟除了大洞窟,更多的被長期忽視的小洞窟風化和剝蝕也非常嚴重,小洞窟也是龍門石窟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次中意現場保護修復培訓只能幫助龍門石窟解決極小的問題,大量急需開展的搶救工作還是要靠龍門石窟自己去解決和完成。
2.公眾自覺保護意識差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杜越說,世界遺產不僅是我們從祖先手中繼承的稀世珍寶,更是我們從子孫後代手中暫借來的後世財富。保護好遺產是我們上對祖先,下對後代的光榮而艱巨的責任。 然而,看看我們這些後代都做了些什麼吧:
景區內,遊客素質不高,亂拋垃圾、亂刻畫現象屢見不鮮,嚴重破壞了景區環境;滾滾人流給龍門石窟帶來了巨大壓力,特別是黃金周期間, 盡管我們一直在強調:「保護第一,開發其次」,但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世界遺產的名頭確實能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據最新數據,河南僅去年一年旅遊接待量已突破1.7億人次;今年「五一」黃金周5月2日,洛陽龍門石窟共接待遊客3.1萬人……人流量增加無疑給景區帶來經濟收益,但同時對遺產地帶來一定的破壞
雖然我們也希望,世界遺產在「保護」的前提下,能提高當地的生活水平。但值得強調的是,申遺項目不是唐僧肉,人人都爭著搶著要一塊,更不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而應該是塊寶玉,值得我們每個人去保護,甚至不惜經濟代價。
3. 重開發、輕保護
a. 行政管理保護體制不健全缺少針對性法律法規
事實上,洛陽市政府自然也知道,保護重於開發,雖未制定出針對性法規,但《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一部擦邊球的法規)已多次提到開發應遵循石窟原貌,應合理規劃實施。洛陽市政府還曾宣稱:「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求保護和開發之間的平衡點。」然而如此種種都只限於公關。
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共出席了來自國內外的160多名石窟研究保護專家。一位與會者說,讓他不可理解的是,作為龍門石窟管理局的一位主要領導,在會議上卻僅僅是圍繞著怎樣開發龍門石窟的旅遊資源長篇大論,對於如何保護卻極少涉及。而洛陽市委一位主要領導除了大談旅遊開發,更隻字不提保護。「開發重於保護,領導的發言多少反映了龍門石窟近年來的發展思路。」這位與會者直言。
據龍門石窟管理局有關人員介紹,目前管理局在編400 多人,而從事石窟保護工作的專業人員卻只有6 人。「兩年來,龍門石窟管理局已新進人員20多名,而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竟然沒招過一個。」龍門石窟文物研究院保護中心一位人士透露,龍門石窟目前年門票收入已達到了5000萬元,但每年真正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卻還不到10萬元。這位人員還提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國家文物局1999年為保護修復龍門石窟撥專款30萬元,河南省文物局要求省古建研究所負責維修工程,而該所因缺乏技術人員根本無實施條件,至今這筆專款還留在河南省文物局不能使用。
b.商業化痕跡日漸明顯,地區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矛盾日趨尖銳
除了上面提到的西山別墅群外,這里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從屬於龍門石窟管理局,坐落在龍門石窟「核心保護區」的東方賓館。僅修建東山賓館,龍門石窟管理局貸款金額已達上億元。
站在龍門石窟的西山向東山望去,清晰可見兩處建築群:一處是唐代的香山寺,另一處就是東山賓館。按照龍門石窟景區圖的標志,東山賓館所處位置在世界文化遺產圈劃的核心保護區內。如此嚴重違反《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的建築物,從2002年開業至今,生意興隆,政府自然也沒有要拆的打算!
這座與香山寺和白園(白居易墓地)僅一牆之隔的東山賓館,於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半年後,破土動工。佔地500畝,地處世界文化遺產景區內,與龍門石窟隔河相望。」一塊刻有「景區核心保護區」的石碑與賓館區內的豪華別墅近在咫尺。遊客如想連線游覽,必須要穿過賓館區。
世界遺產核心區是否可以建賓館,建多大規模?盡管人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巨大的經濟利益仍然驅使遺產地所在的地方政府作出一些殺雞取卵的決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工作人員曾說,如果龍門石窟違規改建情況屬實,世界遺產中心將會派專家組進行反映性調查。針對這個問題,河南省文物局就東山賓館問題出示的一份情況說明,大意是:東山賓館原為一處康復中心,申遺中已納入改建計劃,現在賓館面積已由原來佔地6000多平方米縮減到5000多平方米,改建中沒有違規擴大面積。而按東山賓館宣傳冊上佔地面積500畝的介紹,已超出《說明》中所提到的5000平方米的60多倍。龍門當地居民也反映,「現在的東山賓館比原來的康復中心擴大了很多」。
龍門石窟為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1999年起,洛陽市花費2億元對景區內不利於文物保護、危害石窟安全、影響景觀的建築和設施進行了清理和拆除。其中,投資2000多萬元的人造景觀「中華龍宮」被炸平。「龍門石窟景區已為歷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東山賓館千萬不要重蹈中華龍宮的覆轍。」一位石窟保護學者不無擔憂地說。
此外,隨著經濟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移動,一些目前非世界遺產但可在未來申報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遭到侵蝕、削弱,甚至已被外來文化代替,地區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矛盾日趨尖銳。
如今,在龍門石窟的附近,我們又發現了另一個北魏時期的石窟——西沃石窟,為搬遷,整座石窟被分割成7塊,據官方宣稱,經修復建設,神秘的西沃石窟已經具備了與廣大遊客見面的條件。但我仍然擔憂,過多的修復開發,西沃石窟會否成為下一個龍門石窟呢?
於此,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其它世界遺產的情況,中國的其它世界遺產,絕大多數已成為旅遊景點,為中國和世界所知,吸引著來自海內外的大量遊人,這給國家和地方政府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過分開發世界遺產的旅遊潛力,又會帶來可怕的後果。敦煌莫高窟壁畫,因旅遊人數的倍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加速了壁畫氧化。張家界景區因為濫建房屋,遊人過多,導致植被和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泰山景區因增加觀光纜車方面引起諸多爭議……在《中國世界遺產的終結》一書中,作者列舉了中國虐待世界遺產的十大酷刑,分別是:泰山的殺雞取卵及多此一舉,明孝陵畫龍取睛,都江堰的畫蛇添足,武陵源風景區的自甘墮落,孔廟的簡單粗暴,北京周口店放任自流,樂山大佛的東施效顰,故宮的旁敲側擊,秦始皇陵的心口一刀。此外,還有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平遙古城牆。這個已有六百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接連三次坍塌。這一事實不禁引發人們的深深擔憂:這六百年的古城牆未來是否會在我們面前一段段地塌落,最終從我們的眼中消失。
有專家指出,龍門石窟面臨的問題是我國不少世界遺產地遭遇的一個縮影。如何吸取教訓,避免我國世界遺產地走向困境和沒落,應該引起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從上述例子及龍門石窟的問題剖析中,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龍門石窟開發與保護兩者沖突如此尖銳的根源所在是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之間關系的極端不平衡!而其中,以經濟價值取代文化價值正是這種極端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更深入淺顯地說,就是人們只會嘴上保護第一開發第二,但腦子里想的卻是「金錢」大過「文化」。最近,通過大量案例的分析和整理,我還發現,雖然我們的確應該提倡借鑒國內外先進的保護技術與理念,但在國內,這種借鑒很多時候從一開始就是以發展旅遊業,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於是「保護」成了變相的「開發」,因而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在Bob Mckercher和Hilary Cros共同編著的《文化旅遊與文化遺產管理》提出,很多文化遺產因為不能很好的創利,導致保護資金不足。於是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朱陸平翻譯的同名著作中就大大誇大了開發的重要性,書內涉及到的管理也著重體現開發大於保護的思想,且大大弱化了一旦保護與開發出現沖突時帶來的嚴重後果。這類著作的流行也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部分文化遺產地的管理者們。或者也可以這么說,這類著作之所以能夠流行,也是「投其(管理者)所好」罷了。這點從管理上的「三權」混淆就能很清楚地看到。
當然,保護和開發世界遺產的旅遊資源間的沖突並非無法解決,國內外也確實是有值得借鑒例子可供參考的:
故宮、承德避暑山莊,武夷山等世界遺產,都比較成功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學術研究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在開發保護中不斷豐富世界遺產內涵,獲得了社會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做好功能分區,旅遊和保護兩者完全可以相輔相成地發展。在文物遺產保護范圍內,不準搞任何經營開發,遊客在這里就是享受文物本身;保護范圍以外,則可以搞各種旅遊服務。
再有西方人的立法:歐洲歷史文化保護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確,它強調保護工作不是獨立進行而是多元的,將保護與資金、住宅建設、稅收、政府職能、公眾參與等聯系起來,目的是為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整個體系使得保護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再比如像巴西的黑金城自1980年被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後,為了保持城市的建築風格,根據該市保護文物古跡的規定,城中沒有修建高大的旅館和購物中心,一切都保持著典雅古樸的風格。城中的小路全部用石塊鋪成,至今市內沒有一條柏油馬路。漫步在黑金城內,人們自然想起17世紀的巴西,想像那個繁榮昌盛的採金年代。時代變遷,現代化之風似乎沒有吹到這里,致使這里依然保持著建城之初的風格。據介紹,良好的保護為黑金城帶來了更多的國內外遊客。
在利用世界遺產、充分開發其經濟價值的同時,巴西各級政府在保護遺產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環保教育在巴西比較普遍,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比較強。巴西人很小就知道一個香煙過濾嘴、一個塑料袋、一個易拉罐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腐爛,亂扔這些垃圾會對環境造成何種危害。這不僅保護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福了子孫後代,而且也對保護世界遺產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潘塔納爾沼澤地游覽,不管是乘車還是坐船,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巴西人亂扔煙頭、空飲料瓶等,人們都自覺地將廢棄物放到垃圾桶里。
巴西人對各種野生禽類保護有加,凡旅遊結束、即將離開的遊客都要經過檢查,主要檢查對象是野生小動物和禽類。熱情好客的巴西人歡迎世界各地的遊客到各自然保護區領略大自然的美景,但遇到偷獵、走私動物和禽類者也毫不客氣,除全部沒收外,還要處以高額罰款。
綜上所述,切實加強世界遺產的科學保護與有效開發,我認為應從三方面著手:
首先,提升發展理念。既要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世界遺產地旅遊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又要學習和借鑒各國各地區的先進做法,確立科學發展的理念。(當然,要保護世界遺產除了要遵守國際上對世界遺產保護的基本准則外,還必須從我國當前的實際國情出發,從世界遺產地居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出發,而不可以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通常做法。)目前最重大和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必須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遺產保護法》,將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真正納入法治軌道。從而全面提升遊客素質,加大控制客流量。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像日本那樣,把保護世界遺產提升到全民運動。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就當前而言,激發公眾的保護意識,通過公眾呼聲和社會輿論來平衡保護與開發也是可行的,比如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圓明園防滲工程」。
其次,採取有效措施。
就龍門石窟而言,除制定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龍門石窟管理條例》外,還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 重組「龍門石窟管理局」,其下各部門清楚劃分為世界遺產管理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組織部,政法委,統戰部。鑒於以往管理體制的迷失,此次必須重新確立「保護第一」的指導思想,實施分級管理(除上述各部門外在世界遺產辦公室下面又可細分為宣傳部,文化處等,對不符合要求的人事及時調整處理。)與時俱進地管理,以保護自然、弘揚文化為前提,充實其文化內涵,提升其環境友好品位,建立保護與開發並重、開發服從保護的工作機制。讓管理局真正成為「文化遺產的守門人」,最終以龍門石窟的獨特性去補充和豐富世界遺產事業,達到世界遺產的開發與保護並舉!
2.對遺產地現有的建設項目進行依次清理,該地區及外圍保護區將不再審批新的建設項目,做好功能分區,規定在文物遺產保護范圍內,不準搞任何經營開發等。避免再次出現類東方賓館和別墅群事件。
3.繼續加強對外交流,爭取國內外組織的支持與合。雖然之前的合作並非十分成功,但仍需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與人才,並加大國內外組織的合作,以期對龍門石窟進行更全面有利的保護。
最後,完善科學模式。要在科學發展理念的帶動下,在有效措施的推動下,逐步形成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相互促進、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護交相輝映、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同時兼顧的模式,為世界遺產的旅遊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旅遊文化學》謝元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04
《旅遊開發與文化變遷》宋曉蓮 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1
《世界遺產的終結》國家地理雜志200811
《世界遺產精神》劉紅嬰 華夏出版社200601
《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洛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19990530
《文化旅遊與文化遺產管理》Bob Mckercher和Hilary Cros著 朱陸平譯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10
《拿什麼拯救世界遺產》http://travel.sohu.com/s2006/sjycbh/
《龍門石窟:保護與開發的對決》http://www.hnta.cn 2004-10-8
《世界遺產組稿:巴西開發和保護世界遺產並舉》殷永建/新華網里約熱內盧7月2日電
《全國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邕舉行》蔣林/廣西日報2008年11月27日
《國家文物局:在龍門石窟保護區建造別墅肯定違法》人民日報20081212
《保護第一 開發其次》米華/今晚報2008-9-20
《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和開發,結合點在哪裡》張振勝
附圖 (龍門石窟處別墅群示意圖)
Ⅲ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一、民族文化關系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遊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遊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遊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遊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於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雲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二、旅遊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遊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遊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遊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遊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遊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遊和參與旅遊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並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遊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於旅遊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遊文化包括人們對旅遊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遊、旅遊管、旅遊心理學、旅遊、旅遊、旅遊地學、旅遊學、旅遊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遊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遊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遊業服務,提高旅遊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遊要素中的特色
Ⅳ 關於猇亭三國文化旅遊的實踐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
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
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
Ⅳ 關於文化和旅遊要怎樣深度結合
如果從個人旅遊的角度來講,應該只有「旅行」才能很好地與文化相結合吧。
「旅遊」一次中的「游」字,過多地描述了自如快樂的心態。但是,涉及到文化,重點在於個人感受。這個感受可以是悲傷的、深沉的、反思的,不一定是快樂。「旅行」中的「行」非但沒有把旅人的感情強制在「游」的自如快樂之中,而且給予旅人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體驗景色,感悟文化,創造文化。
由此,「文化」一詞也需要擴展。此文化,非人文景觀。當今世間之景,但凡人可至,必有人以至。文化乃人之感悟。先人之感悟,形成於物而成樓宇、寺院;形成於無形而成詩詞、文卷。今人之感悟,或循古跡,或循草木,或成文,或不成文,但凡有所感,皆可為文化。
Ⅵ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摘 要] 產業可持續是旅遊管理領域內人們關注的中心議題之一。本文在發展觀的指導下,文化在旅遊產 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認識,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提升旅遊產業素質,從而構築旅遊產業發展 的新優勢,實現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旅遊文化;可持續旅遊發展
近20多年,我國旅遊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經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人們意識到增長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關注的中心議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旅遊業的未來發展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旅遊產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從而構築旅遊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旅遊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文化內涵的闡釋
旅遊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後,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文化要素對旅遊活動很大。
文化的內涵,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筆者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和理解,總體上對文化的內涵得出以下認識:
1.文化的廣泛性。文化是一個大的范疇,包括人類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們對文化多角度、多側面的也正說明文化豐富,外延寬廣。從不同視角可以把文化進行細分,旅遊文化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2.文化的層次性。文化具備特有的層次結構,包括表層的物質文化、核心層的精神文化、中間層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層的文化。所以「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因此,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應當多方位、多層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於文化涵蓋面廣泛,有學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其內容既具體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們在理解、研究文化時,有時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遊文化內涵必須分門別類,層層遞進。
4.文化的差異性和發展性。文化是歷史發展中各地區各民族實踐中創造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文化作為一個不斷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動態開放系統,在穩定與發展的對立中不斷實現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進程中,人居於中心地位。要以人為本,客觀地看待由旅遊人群流動帶來的文化交流,旅遊客源地與目的地的文化差異並不能說明兩地文化孰優孰劣。
結合旅遊產業理解文化,旅遊文化不是旅遊與文化的簡單疊加,它不僅僅局限在民族傳統文化的領域,也不是僅僅關注文化旅遊這類文化表徵比較明顯的旅遊形式,而是要將旅遊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內在的固有,以利於其可持續發展。旅遊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層次結構體系,「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遊的文化內涵,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目的性、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二、文化在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進的旅遊文化引領旅遊產業發展的方向。旅遊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旅遊可持續發展。現代旅遊是旅遊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實施的一種高級消費,旅遊者最大的收獲就是精神的愉悅和一段回味無窮的美好記憶,所以沒有文化就沒有旅遊,旅遊產品和旅遊產業的經濟性、文化性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旅遊產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遊者,才能帶來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2.文化是旅遊經濟競爭的核心。旅遊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遊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於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於滿足。由於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遊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遊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遊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遊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象一隻無形的手支配著旅遊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遊經濟基業長青。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3.文化是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知識經濟,文化經濟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於文化之中,文化是發展的搖籃。國際旅遊發展的經驗顯示,旅遊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於多元文化含量的旅遊產品和特色旅遊服務,旅遊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遊文化因素越多,旅遊經濟越發達。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不斷發掘紅樓文化,按《紅樓夢》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使得發展成為國內旅遊企業的知名品牌。在旅遊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後,文化成為將旅遊業發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驅動力。
4.文化旅遊是旅遊產業的發展方向。我國旅遊業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2002年,海外遊客對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調查中,五種遊客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文化類型就佔了四種,其中對華僑的調查,文物古跡名列第一位。這體現了旅遊對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延續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繁多的文化資源種類,有利於開發結構完善、選擇適應面廣的旅遊產品,形成優質品牌。,文化旅遊市場開發方興未艾,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開發以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景點和旅遊活動內容,可以滿足遊客的高層次文化需求,是中國旅遊面向國際市場和競爭的必然選擇,推進文化旅遊的發展,才能使我國由旅遊大國成為旅遊強國。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5.旅遊與文化相互作用。旅遊者通過旅行活動,了解到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同時也將自己本地區的文化帶給了旅遊目的地的居民,傳播和交流了兩地的文化。同時,為了吸引旅遊者,旅遊目的地也日益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對於文化的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眾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旅遊者大規模持續來訪,對旅遊目的地文化影響更多的是消極部分,最明顯的是使當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這類變化對於那些原本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會風情民俗為基本的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來訪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將使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遊產業持續發展乃至維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礎。
三、旅遊文化內涵建設促進旅遊可持續發展
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旅遊發展觀念。我國旅遊業起步較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以旅遊養旅遊」、「五個一齊上」等發展思路,曾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人們對旅遊從外事接待到事業再到產業的認識逐漸明晰,一些項目在一定時期內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這種外延式擴張的粗放型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於旅遊目的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造成的破壞難以用經濟數字來計量。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旅遊產業發展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和效益型,通過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向深度發展。
2.堅持政府主導全面發揮產業功能。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和旅遊產業發展水平條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導型旅遊發展模式,並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導、市場主體、運作、全民參與的產業發展態勢,在旅遊目的地,旅遊投資經營者、遊客、當地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交織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協調好他們之間的現實矛盾,追求並達到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門要提高管理的專業化、化水平,摒棄短期行為,做先進文化的代表,引導當地旅遊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並由此全面發揮旅遊產業功能。
3.構建旅遊企業文化營造和諧旅遊環境。隨著我國旅遊法制建設的逐步健全,促進了旅遊市場環境的規范,但是旅遊行業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等各種短期行為仍然在侵蝕著旅遊經濟本不健壯的肌體,嚴重威脅著旅遊產業的長遠發展。營造誠信公平的經營環境,改善旅遊行業形象,是旅遊經營企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依法治旅完善旅遊法規建設,可以一定程度地規范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遊經營企業的自律,通過構建旅遊經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倡導誠信守法經營。
4.深度開發旅遊資源以品牌促發展。旅遊資源開發中的文化內涵開發是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創意,在地方文脈的基礎上確定文化的開發方向和主題格調,明確定位圍繞主題進行組織,進而通過旅遊產品加以體現,並不斷豐富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的升級改造。其中,對旅遊資源文化主題的感知和把握並經由旅遊產品外顯是關鍵,其本質在於對旅遊文化資源進行概括、發掘、升華最終凝聚區域特色的個性化精神,然後通過物化、創新,實現更深層次的整合,將文化內涵滲透、表現在旅遊產品的各個層面,形成特色品牌,強化旅遊吸引力。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5.重視旅遊對社會文化的做好前瞻性。我國旅遊產業起步較晚,旅遊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市場的縱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豐滿,恰逢加入WTO的巨大變革,剛剛蹣跚學步就面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戰,客觀上使得中國旅遊產業不可能亦步亦趨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同時,正是由於我國旅遊產業發展的很短,旅遊產業發展的焦點集中在經濟領域,加上旅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如它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那麼直接和易於察覺,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其結果才逐漸顯現出來,可一旦結果顯現,其後果也就無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旅遊對經濟和環境影響的問題研究。我們必須重視這個現象並做好前瞻性研究,現階段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旅遊接待地區社會文化商品化問題、傳統文化衰退問題、民族文化異化問題以及遊客帶來的文化示範對旅遊接待地的文化影響問題等等,從事這些研究的不僅包括旅遊工作者,還包括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還應當重視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推廣。
6.加快人才培養夯實旅遊產業發展基礎。旅遊產業鏈較長,屬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實現旅遊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長期以來,我國旅遊專業是置於經濟學范疇內的,旅遊文化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對旅遊人才文化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而實際上旅遊產品設計、資源開發和規劃、旅遊服務都是基於文化基礎上的,但旅遊從業人員文化層次偏低,對文化的認知度不夠,旅遊文化內涵的「白化」環節缺失,無法做到幫助不同文化背景旅遊者感悟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旅遊活動只能停留觀光的淺顯層面,不能適應旅遊的發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遊人才培養,逐步從單純的生產性投資轉向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旅遊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提高他們對所處環境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務員,又要做好講解員,通過每一位旅遊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給與遊客全方位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提升旅遊文化品位。 畢業論文 http://www.bylw8.com
旅遊產業是兼有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四大功能的產業,但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遊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永續利用要求提升產業素質,整合文化要素,進行品牌運作。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研究精神文化,開發物質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進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與旅遊產業有關各方參與,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積極實踐,促使旅遊產業走向成熟,持續健康發展。
:
[1]謝春山.旅遊文化——中國旅遊業參與國際競爭成敗的關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2]安宇,沈山.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江蘇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01-17.
[4]李天元.中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