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業發展綜述
⑴ 山西民俗旅遊開發的現狀與對策
一、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現狀山西是個文物大省,山西也是旅遊資源大省,其民俗旅遊資源更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未充分開發利用,完全是「養在深閨人未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開發的廣度、深度不夠山西是旅遊資源大省,但不是旅遊經濟大省。這種狀況決定了山西旅遊資源大量不合理地被閑置和浪費,影響了山西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山西民俗旅遊資源分布全省各地,且各具特色,目前真正開發的僅晉中的幾個大院,其餘的幾乎沒有得到開發。只有把分散各地的民俗旅遊資源挖掘出來,與當地已成的自然人文景觀相結合,這樣才能解決廣度的問題。不管是開發的還是未開發的民俗旅遊資源,我們都應該挖掘其深層次的東西。例如,山西的婚喪嫁娶別具一格,在旅遊當中就可以體現,而且還要全盤端出來,把真正獨特的地方特色讓遊客能體會到、感受到,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旅遊者,還有山西的刺綉、草編等手工藝品只流傳於民間,沒有打入市場,這都是開發廣度、深度不夠的表現。宣傳的力度不夠宣傳對旅遊業是至關重要的,民俗旅遊尤其要借重宣傳。由於民俗所具有的地方性、民間性,當地民俗不易為外人所知。宣傳滯後會使山西民俗旅遊資源不為人道,使山西民俗旅遊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影響山西旅遊業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加大對民俗旅遊的宣傳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參與到山西的民俗旅遊中來。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民俗旅遊也是一種文化旅遊,文化旅遊要長盛不衰,關鍵在於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江蘇無錫市華西村開發江南水鄉特色的民俗旅遊、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活動等,它們創意新穎,文化內涵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了旅遊業發展的後勁,山西民俗旅遊資源項項獨特,我們在開發民俗旅遊時應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要讓遊客在親身觀賞、實際體驗中感受到山西古老而獨特的民俗文化。思想觀念不解放有著豐富、深刻文化內涵的眾多民俗旅遊資源沒有得到開發,主要是山西人的思想觀念不解放。比如手工藝品(刺綉、剪紙、草編)、土特產品等都是山西特有的東西,但由於人們的思想觀念不解放,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資源的可開發性,因此至今沒有打入市場,沒有形成系列產業。山西人思想上不前衛,比較守舊,而且旅遊方面的從業人員觀念落後、服務意識差、水平低等,這些主觀因素嚴重的影響了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承繼性不夠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是一種相沿成習的東西。每一處民俗都有著與眾不同之處,但現代文化的沖擊使民俗越來越地方化,許多民俗獨特之處只能在深山鄉村或個別群體中找到,絕大多數地區民俗被同化和大眾化,這對民俗旅遊資源極為不利。如何將經過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相沿成習的民俗文化歷代傳承,在鞏固自己優秀民俗文化傳承的同時,又吸納其它地區先進的民俗文化,不斷的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值得重視和深思的一個問題。 二、山西民俗旅遊開發的對策思考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對於山西旅遊業的發展和山西經濟文化的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展現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和黃土文化,而且可以推進省內外及中外文化交流。山西由於地處北方,人文景觀大都受到旅遊季節的限制,且零散分布,大大削弱了其吸引力,進一步挖掘現有的旅遊資源價值,相對來說非常困難。民俗旅遊資源受季節影響相對較小,分布廣泛而且魅力獨特,開發起來比較容易。同時,由於山西民俗旅遊資源現在還只是淺層次的開發,開發的空間相對較大,使民俗與現有分散旅遊資源相融合,山西的旅遊業就會前途無量。因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改變開發觀念,山西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定能形成山西旅遊新的增長點。在具體的開發中,一定要進行巧妙構思和獨特設計,形成山西民俗的特色,為此要遵循以下原則。1、民俗旅遊開發原則保護性原則民俗旅遊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巨大財富,在開發時,必須以保護為前提。以前也做了許多的工作,如建立了丁村、喬家堡、河邊村三個民俗博物館,把三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特點的民俗風情通過文字的或可視的形式記錄或再現出來。這不僅保存了瀕臨滅跡的古代民俗,而且使遊客能在民俗旅遊中,了解當時的歷史和風情。在今後的開發中,也應始終貫徹這一原則。因地制宜原則民俗旅遊不能跟風模仿,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應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區的民俗資源,並展現當地的真實生活。從本地資源著眼加以利用開發,會因其貼切、真實而葆有長久的生命。平中見奇、參與性原則民俗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朴實無華的外表下藏著豐厚的地方文化內涵和生活的情趣。民俗旅遊最大的優勢就是旅遊者能親身體驗民風民俗,參與民間活動,從而感受濃郁的人情味、鄉土味、文化味,使人回味無窮,而山西旅遊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只能看不能參與,興趣索然,影響了旅遊的效果。鄉土性、古樸性的原則民俗風情具有區域性、傳統性和古樸性的特點。這要求我們在民俗旅遊開發時堅持鄉土性、古樸性的原則。山西的民俗旅遊資源大都與文物古跡聯系在一起,具有濃厚的民間傳統特色和古樸風味,我們的開發一定要傳遞和保持這種特色。功能多樣性原則民俗活動受歲時及其功能的制約,在民間總是作分散的、交替的傳習與重演。由於民俗旅遊是取材於民俗的旅遊活動,而不是民俗的機械重現,因此它要求集中、緊湊而功能多樣。它要讓有限的景區發揮多重的效用,即不受時令、空間的制約,建成一個景緻隨和、因客設項的旅遊基地,並以此顯示一地民俗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常見常新。民俗旅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開展本國的民俗旅遊活動。如何標民族之新、立地方之意來吸引大量旅遊者,已成為各國各地旅遊事業相互競爭的一種有效手段。如香港九龍荔園,為吸引旅遊者特地在燈紅酒綠的十里洋場修建了古風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彷彿把旅遊者帶回到十個世紀以前的宋朝京城汴梁。面對活生生的例子,山西的民俗旅遊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還必須在不斷開發旅遊資源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2、民俗旅遊開發創新思維創新思維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前提,山西民俗旅遊業的發展必須從思想上打破常規,大膽創新。首先打破旅遊淡季無作為的思維,把開發的目光盯住旅遊淡季,依據民俗旅遊的特點,設計一些新穎獨特的旅遊項目,再加大宣傳力度,吸引遊客到山西做客。其次要樹立整體思維。山西的民俗旅遊要打破常規,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思路,提高遊客的旅遊效率。另外我們應樹立動態旅遊開發思維,多設計一些動態民俗旅遊項目,讓遊客參與其中真正感受民俗旅遊的樂趣。如在一些景點設計規劃「山西美食一條街」,使遊客游覽之餘可品嘗山西獨特的風味小吃;還可推出「民歌比拼賽」等讓遊客親身處於活動中,體驗和再現當時的情境,方式創新山西的民俗旅遊資源豐富多樣,不僅種類多數量大而且特色明顯,這種優勢使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可以具有多種方式。方式的創新包括旅遊資源的開發方式、旅遊路線設計方式、旅遊內容安排方式等,在旅遊開發方面可以採取國家、集體、個人單獨投資開發或共同投資開發的方式,使旅遊資源盡快成為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在旅遊線路開發方面可採取多種方式,如山西民俗旅遊,可以形成「丁村-喬家堡-河邊民俗博物館」為中心的線路;山西民居旅遊,可以形成「呂梁窯洞-平陸地窨院-晉商大院」為中心的線路等。科技創新民俗旅遊在大多數人看來,也許沒有多少高科技的內容,但科技創新仍應是民俗旅遊開發的應有之義。民俗旅遊開發的科技創新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民俗旅遊資源本身的科技含量開發,如山西晉商大院古建築,包含著不少科技成分,這種科技成分的挖掘不僅可使旅遊者了解我國古代人民的科技智慧,也可促成我們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借鑒、吸收和傳承。另一方面,使用現代科技手段,表現或再現中國古代民俗,這對於遊客了解和理解古代民俗,增加旅遊興趣,促進民俗旅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民俗旅遊已成為旅遊業的一個新領域。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積淀了豐富的、富有特色的民俗,值得我們去挖掘、品評和發揚,因此可以說民俗旅遊是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加大開發創新力度,民俗旅遊定能成為山西旅遊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⑵ 山西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問題及對策(8000字論文)
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對策
(一)積極實施政府主導戰略,夯實旅遊支柱產業發展基礎
1.是加快旅遊服務要素支撐體系建設。旅遊的六大要素要協調發展,不可偏廢
旅遊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娛」是旅遊產業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缺一不可。旅遊產業要升級,必須圍繞這六大要素來做文章。按照市場細分的原則,分層次、分結構、分要求、系列化、多樣化提供旅遊產品,實現旅遊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提升整體產業發揮綜合效果。進一步加快我省高星級旅遊飯店建設工作,培育我省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旅行社集團。
2.進一步發展交通配套服務,完善道路標示、旅遊標示,合理規劃建設配套的加油站、停車場、修理、沖洗等綜合配套服務。
3.大力拓展旅遊信息服務,形成省、市、縣和主要旅遊景區分層管理,相互補充的旅遊咨詢服務系統。加快山西旅遊信息公共平台建設,使之成為我省信息服務的重要手段。
4.加快旅遊投資體系建設。建立省旅遊產業發展資金,積極向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融資,充分利用民營和社會資金,引導省內外、國內外的各類投資主體投資我省旅遊業。
5.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以法規建設為重點,加強行業管理,抓好旅遊安全,規范旅遊市場秩序,塑造「誠信山西」、「安全山西」的旅遊形象。
6.繼續指導長治、運城、侯馬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工作,力爭使長治市在2009年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
(二)實施精品戰略,提高山西旅遊核心競爭力
以2008年奧運旅遊宣傳推廣為借鑒,努力在市場研究、宣傳促銷體制機制、重大活動策劃組織和宣傳促銷方法上實現創新與突破,加快宗教古建,晉商文化、尋根覓祖、太行山水、黃河風情、紅色旅遊六條旅遊精品線的建設。
1、舉全省之力,精心策劃,各級、各部門要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市場運作,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大宣傳、大促銷網路和聯動機制。以「賽在北京,游在山西」為借鑒,打造全球化背景下山西旅遊品牌。
2、創新機制體制,深度拓展國際國內重點客源市場,積極探索主要客源市場促銷「本土化」的形式與方法。以我省主打線路產品、重點目標客源市場為目標,分線路、分市場,積極協調我省旅遊單位組成多個旅遊宣傳促銷聯合體,逐步建立全球化的山西旅遊營銷網路。通過聯合印刷宣傳品、聯合打造精品線路、聯合媒體廣告宣傳、聯合舉辦節慶活動等形式,廣泛激發、招徠潛在客源。
3、重點抓好以下旅遊節慶活動:晉商社火節、尋根祭祖節、五台山國際旅遊月、大同雲岡恆山旅遊文化節、晉商國際旅遊文化交流節、運城關公旅遊文化節。積極引進國外、省外大公司先進技術和設計理念,設計、製作適應不同客源市場需求的系列旅遊宣傳資料,形成山西省旅遊宣傳品牌體系。
4、加強旅遊區域合作。盡快實現我省無障礙旅遊。加強與周邊省區市的合作,順應跨省旅遊加快發展的趨勢,以更寬的視野,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務實的措施,努力推出一批跨省區的旅遊產品,促進我省與沿黃協作帶、環渤海、中部省份的旅遊業大合作,大發展。
5、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用文化品牌提升旅遊產品層次。以旅遊項目展示文化底蘊,把挖掘文化內涵、展示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務貫穿於旅遊產品要素市場系統建設中,以全新的文化理念發展旅遊業,使我省旅遊精品不斷推陳出新,進一步增強我省旅遊產業的發展後勁。
6、發放旅遊一卡通,優惠景區經典門票等政策促進山西旅遊發展。
(三)實施體制機制創新戰略,不斷激發旅遊產業的生機和活力
積極推進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旅遊市場體系,推進旅遊企業運營機制改革,要引導和支持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和全球性的旅遊企業參與我省旅遊企業改組、改造和重組,促進旅遊企業向市場化、品牌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遊大企業、大集團。深入落實《山西省促進旅遊產業發展條例》,營造公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為旅遊企業增添發展空間。進一步加快旅遊業開放步伐。加快與世界旅遊業的融合,加大與海外旅遊業界的交流,積極參與旅遊國際合作和區域協作,加強與境外旅行社雙向合作,形成互為旅遊目的地,入境游和出境游協調發展的雙贏局面。完善旅行社和導游管理制度。培育旅行社行業批發、代理的分工體系,建立健全導游執業的准入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推動導遊人員社會化管理。
四)加強旅遊規劃和法規建設,不斷優化我省旅遊發展環境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十一五」旅遊產業規劃。依據「十一五」規劃方案,抓好重點景區、重點線路、重點項目規劃的編制。
二是推進旅遊法規建設。
⑶ 山西旅遊業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山西省是旅遊資源來大省源,不論人文旅遊資源還是自然資源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從人文資源來看,山西是中華民族和黃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從自然資源看,山西河流山川眾多,豐富的資源為山西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資源不等於產品,要把資源轉變成產品就需要開發。前幾年,山西旅遊業之所以滯後,並不是因為沒有資源,而是沒有做好從資源到產品的開發工作。旅遊資源開發的資金投入量還是太少,開發的層次還不高、深度不夠,沒有形成吸引力很強的主導產品,山西旅遊景區資源開發的主體形象不夠鮮明,不夠突出,致使山西旅遊接待量佔全國的市場份額難以快速攀升。
近幾年,隨著政府對山西旅遊業開發力度的加大,山西的旅遊業已經迅速發展,如:佛教聖地——五台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外景拍攝地喬家大院和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等景點,已經深入民心,每天來此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山西的旅遊資源眾多,如果要同時開發是不可能的,所以現在就出現了旅遊景點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不過我相信隨著政府和大家的努力之下,山西的旅遊業將會有一個很美好的前景。
更多咨詢請登陸山西旅遊熱線等山西本地旅遊門戶網。
⑷ 山西省人文旅遊資源現狀
部分開發保護的很好!像喬家大院 平遙古城 但是更多的地方沒有開發 保護的就更不好了!
⑸ 山西旅遊現狀
交通是問題,五台山很黑,買門票168元門票一定要買小交通的票50元,不管你做不做。導游普回通話不標准,在五台答山只會領著花錢燒香拜佛,擅自改變行程,減少行程,218元的票只帶著遊了2個景點,60歲以上的老人門票說是免費,結果只給返還80元錢,大家以後去山西旅遊注意了。
⑹ 山西陽城旅遊業的現狀和陽城旅遊業的發展史
山西陽城旅遊業的現狀和陽城旅遊業的發展史
一、我縣旅遊文化資源家底厚重,開發潛力巨大
濩澤陽城,處於華夏文明北方核心區。數萬年的考古史和4500多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內涵豐富、品位獨特的陽城文化。
——歷史久遠,文化厚重。我縣境內有礁嶢山、索泉嶺和走馬嶺等三處新、舊石器遺址。有關史籍記載:舜曾「漁於鑊澤」,禹曾「導析城至於王屋」,湯曾「禱雨桑林,以觀桑者」,養蠶繅絲的歷史源遠流長。科舉時代曾創造過「十鳳齊鳴、十鳳重鳴」的佳話。陽城先民不同時期的生產、生活遺址和軌跡,廣布城鄉,俯仰兼是。
——名人先賢,燦若星河。從金元至明清,有123人中進士,其中最著名的有明代張居正改革時期的得力助手,歷任戶部、吏部尚書的王國光;清文淵閣大學士,歷任工部、戶部、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閱官,一代帝師陳廷敬;清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田從典。還有南宋著名畫家蕭照、南明吏部尚書、文學家張慎言,父子武進士璩塘、璩秀璽等。
——文物遺址,星羅棋布。我縣共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6個(海會寺、砥洎城、下交湯帝廟、屯城東岳廟、壽聖寺,開福寺),省級4處,市級10處,縣級47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5個。
——文化遺產,享譽海內。陽城犁鏡製作技藝、陽城琉璃手工工藝和陽城焙面娃娃製作工藝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陽城道情、陽城綿紙、南關扛樁故事、手工製糖、廣禪侯的故事、陽城旱船和陽城褲馬等八項列入省級保護項目。其中,陽城犁鏡曾遠銷東南亞及澳大利亞,陽城琉璃曾進入皇宮紫禁城,陽城焙面娃娃先後獲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銀獎和省文化廳舉辦的「山西省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金獎。今年2月,又代表山西省赴京參加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此外,還有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堯王東坪選舜王、大禹神斧劈石門、嫘祖養蠶、愚公移山、鬼谷授藝等久遠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
——生物資源,豐富多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梅花鹿,二級保護動物獼猴、大猊(娃娃魚)等生物資源。還有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瀕臨滅絕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紅豆杉等。
——山水文化,異彩紛呈。我縣有蟒河、雲蒙山、鰲背山、楊柏大峽谷、銀河峽谷、盤亭大峽谷等自然風光,有小尖山、天壇山、崦山、中華山等文化名山,有鳳棲湖、九女湖、西冶水庫等北方稀缺的湖光山色風光,還有靈泉洞、修真古洞、黑龍洞等神秘洞窟。
豐富的文化資源儲備,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是陽城旅遊文化產業豐富內涵、提升品位的重要戰略資源。其中,一些主題文化,不僅是陽城,甚至是全國、乃至世界級的文化瑰寶。
——析城山。是堯舜禹湯和周穆王等聖帝名君的親踐之地,許多古今歷史文化典籍均有記載,現留存於世的北宋徽宗聖旨碑、湯帝行宮碑記、湯帝行宮銘文等珍貴文物,有力地佐證了析城山是華夏雩祭文化的發源地,奠定了其「華夏禱雨第一山」的尊崇地位;析城山還是2.5億年前,歷次地殼運動所形成的、至今仍保存完整、完好的封閉式高山岩溶窪地,即喀斯特地貌,在華北地區獨一無二,在中國也很罕見,具備了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資源潛質;析城山還是峨眉派武功創始人之一,東魏鎮南大將軍林時茂避難、修練武功和出家之地,與峨眉派武功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析城山還是160年前我縣王發屯鬧鹽糧、反抗清政府腐朽統治的主要活動區域。析城山還有許多美好的歷史神話和民間傳說,是我縣開發旅遊文化產業非常珍貴、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源,如能以「大禹治水聖地、商湯禱雨名山」的定位精心打造,必將成為我縣繼皇城相府之後又一個「金字招牌」。
——「一河兩山三峽谷」。「一河」即蟒河,「兩山」即雲蒙山、鰲背山,「三峽谷」即楊柏大峽谷、銀河峽谷、盤亭大峽谷,這些是我縣開發山水旅遊、度假休閑、尋幽探險的主要資源,可作為我縣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撐點。
蟒河,是人和山水親密接觸,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景點,現已完成了一期開發,於今年「五一」對遊客開放。如能在二期開發時,注重「蘭草文化」的挖掘,將會使景點的品位大大提高。
雲蒙山,是俗傳春秋戰國時鬼穀子開壇授藝之地。鬼穀子在此教授的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四大名徒,對當時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鬼穀子授藝之地,爭家很多,有待考證,但現在雲蒙山下,卻真實的分布著好多以鬼谷命名的村莊和地名,如穀子洞、斬鬼村、斬鬼坡等。雲蒙山還是陽城極頂,以海拔1951.4米的高度傲視群峰,其山勢雄渾、峰巒交錯、林木蔥茂、曲徑通幽,嵐氣彌漫,雲霧籠罩,以「森林氧吧、休閑旅遊、尋幽探險」的定位進行開發,將成為我縣一個王牌景點。
鰲背山,類型與雲蒙山相似,素有「鰲背山賽過天高」之謂,山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唐支隊殲滅國民黨西府和土匪的主要戰場,具有休閑、探險旅遊和經色旅遊的資源潛質。
楊柏大峽谷,山奇水秀,洞幽林密,峽谷風光在我國北方堪稱一流,可與著名的太行大峽谷、龍潭大峽谷相媲美,也具有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資源潛質。同時還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尚書·禹貢》所載大禹治水從「砥柱、析城以至王屋」的主要路徑,還是我國文壇巨匠、人民作家、「山葯蛋派」創始人趙樹理曾經生活、戰斗和從事文學創作的地方,是他的著名小說《靈泉洞》、《李有才板話》的生活原型地和作品原創地,也可以說是「山葯蛋派」的發源地之一。把這些秀美峽谷風光和珍貴人文資源進行同步開發,必將大大提高景區的內涵和品位,大大增加景區的含金量。
銀河峽谷和盤亭大峽谷,地貌奇特,風光秀美,有陽城古八景之一的盤亭列嶂,其獨有的五彩石資源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蘊味,產生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等神話傳說。
——名相府第。皇城相府和天官王府具有同等的資源品位和開發價值。其中皇城相府經過多年精心打造,在全市旅遊行業獨領風騷,名滿華夏,成為我縣旅遊文化開發的成功範例。天官王府是明萬曆年間政治家、財政家,王國光的府邸,人文底蘊和建築風格堪與皇城相府媲美,如果加以開發,將會成為陽城第二個「皇城相府」。
——清官文化。明成化年間的楊繼宗,因為官清廉而名滿天下,曾任嘉興知府九年,被譽為「天下不愛錢的,只有楊繼宗一人」,他任滿離去時,「郡屬七縣官民攀車挽留,幾百里不絕」。蟒河的「絕蘭碑」,據今已200多年,講述的是清嘉慶年間陽城知縣秦維俊為了百姓的利益,冒著誅九族的危險,上書朝廷,為百姓徹底免除了每年進貢蘭草的苦差,蟒河的百姓皆拍手稱頌,於是自發地為這一清官——秦太老爺立石記之,取名「絕蘭碑」。
——民居文化。砥洎城。是華北地區現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是建築史上稀缺的實物資料。南明吏部尚書張慎言曾為其題詩「但索有窗皆映竹,須教無檻不臨花。日均空翠來湘箔,篆裊青煙出絳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洪上范家十三院和安陽潘家十三院是南派晉商大院的典型代表。洪上范家十三院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兩百多年,其規模之洪宏大、建築之豪華、人文之厚重,實為罕見。安陽潘家十三院建於清嘉慶年間,設計布局與眾不同,重在實用性,兼顧對稱性,既精美而又獨特。這兩個晉商宅院的建築風格、規模及人方價值絲毫不差於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著名晉商大院。
——紅色文化。我縣是革命老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徐海東等曾在陽城工作和戰斗,留下了上河會議舊址、槍桿會議舊址、町店戰斗舊址等革命遺跡,我縣還是中共晉豫區黨委和八路軍唐支隊的誕生地,這些都是我縣寶貴的紅色旅遊資源。
二、我縣旅遊文化產業開局良好,發展空間巨大
陽城旅遊,樂觀地看,三晉知名,全市領先。
2008年,遊客接待量達到90.2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3455.39萬元,旅遊總收入1.6億元;旅遊企業達到29家,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到3200多人;旅遊星級賓館和定點飯店10家,床位948支,接待能力達到近千人; 旅遊紀念品開發達到四個系列32個品種。其中,皇城相府,持續投入,景區設施服務不斷完善,已躋身全國著名旅遊景區行列;蟒河景區,也初具規模,恢復開放;析城山景區,開發總體規劃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最後修訂。其他眾多的景點,如海會寺、九女湖、郭峪城等,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可以說,我縣旅遊開局不錯,勢頭看好,前途光明。
陽城旅遊,客觀地看,體量不大,魅力不夠。
2008年全縣旅遊收入僅佔全縣GDP的1.57%,旅遊從業人員僅佔全縣勞動就業人員總數的2%;全縣國家A級以上的景區只有1個,日均遊客接待量還沒有突破1萬人的大關,尤其是遊客人均在陽游覽時間沒有超延24小時、48小時這兩個最重要的指數標准,陽城旅遊的總體認知度還停留在「皇城一花獨放」的層面上。其主要表現是:
——對旅遊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到位。我們還沒有根本上從「一煤獨大」發展經濟的思維定勢中解脫出來,還沒有完全從單純依靠煤炭發展縣域經濟的模式中跳出來。對旅遊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的前景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對旅遊文化產業在我縣轉型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對旅遊文化產業帶動三產服務業強勁發展的巨大作用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對旅遊文化產業可以安排成千上萬勞動力長期穩定就近就業的作用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全縣上下沒有形成齊心協力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的良好氛圍。
——旅遊文化產業整體開發不到位。具體表現為散、亂、小、慢。散就是缺乏宏觀指導,開發格局散,各自為戰,單打獨斗;亂就是開發局面混亂,開發主體混亂、各吹各的調,想怎麼干就怎麼干,甚至破壞了寶貴的旅遊資源,失去了獨特的風格;小就是開發投入小、開發力度小,小打小鬧,沒有氣魄;慢就是反應遲純,行動遲緩,按部就班,開發速度慢。
——對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到位。我們還沒有認識到歷史文化資源在開發旅遊中的重要作用,全縣上下,特別是相關職能部門工作思路不夠明晰、工作重點不夠突出,工作成效不夠顯著,使很多國寶級的珍貴文化資源得不到合理的挖掘、開發和利用,有的珍貴文物甚至被偷盜、被破壞。
——旅遊景點與地域文化的結合不到位。旅遊文化產業是一個完美的、科學的結合,旅遊是載體,文化是靈魂,文化可以大大提高旅遊的品位和內涵,把旅遊和文化有機結合,旅遊文化產業才能夠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才能夠做大做強,做成品牌。如:析城山以商湯禱雨為核心的雩祭文化,體現了古老的民本思想內涵,與當今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古今貫通、一脈相承,具有國家級甚至世界級的資源品位,至今得不到深度挖掘和合理利用。六福客棧的故事反映了人類追求和平的博愛情懷,同時也是我縣聯系歐美和台灣地區的文化紐帶,至今也未能很好的保護和開發。極具南派晉商建築風格的洪上范家十三院和安陽潘家十三院,其人文價值可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著名晉商大院相提並論,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開發。
陽城旅遊,理性地看,統籌不夠,合力不強。
——推進旅遊文化產業的工作機制不暢。旅遊文化產業關聯度大,影響力強,涉及面廣,牽涉到國土、規劃、林業、環保、交通、電力、通訊、發改、城建、宣傳、教育、文化(文物)等多個部門,需要各個部門的通力協作和配合,僅靠旅遊局勢單力薄,職能有限,很難擔當起如此艱巨的任務。由於缺乏一個級別高、權力大,協調力強的組織領導機構和令行禁止、順暢有效的工作機制,使我縣旅遊文化產業在方方面面、眾多環節上困難重重、舉步為艱,造成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混亂局面,延緩了產業鏈的形成和快速健康發展。
——指導全縣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滯後。我縣至今沒有把旅遊文化作為支柱產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由於缺乏一個指導全局、統馭各方的總體規劃,無法從宏觀層面上對全縣旅遊文化產業進行科學有效的宏觀指導和技術指導,致使我縣各個旅遊景點長期以來劃地為牢、各自為戰、無序開發,使全縣很多優質的旅遊文化資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和開發利用,各景區重復性投資、低水平開發、惡性競爭、品位反差巨大。皇城相府風聲水起、熱火朝天,其它景區車馬零落、遊人可數,暴露的正是整體規劃開發不同步的問題。
——對旅遊文化產業的宣傳推介力度不大。旅遊文化產業是眼球經濟,開發初起的包裝、宣傳、推介對促進產業開發和招商引資影響巨大。我縣上下,特別是宣傳、文化、旅遊等相關職能部門,對全縣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沒有精心包裝並通過有效的手段推介出去,使外地人只知皇城,不知陽城。在旅遊文化項目招商的運作上,沒有主動走出去,與國內知名的大開發商和集團公司聯姻結親,使許多有開發前景的旅遊景點和文化產品,由於缺少資金和財力支持而無法開發或半途擱淺。
三、幾點建議
1、提高思想認識,營造良好氛圍。思想認識是實踐的前提,是行動的先導。要充分認識到旅遊文化產業是越挖越多,越挖越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永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是無污染、低消耗、產生綠色GDP的產業,是繼煤炭之後,我縣經濟轉型發展必須倚重的又一個支柱產業,是可以帶動三產服務業蓬勃發展,安排大量勞動力長期穩定就業的惠民、富民、安民產業。我們應像抓煤炭那樣狠抓我縣的旅遊文化產業,大打一場大力發展旅遊文化的攻堅戰,變旅遊文化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優勢。要在國家級的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上,大力宣傳我縣豐厚的旅遊文化資源。要以宣傳、文化、旅遊、文物等部門為責任主體,組織全縣文化人,挖掘我縣的歷史人文資源,並通過舉辦不同形式、高層次的學術研討會、座談會,在國家級學術層面上,奠定我縣諸如「商湯禱雨」、「峨眉派武功源流地之一」等在全國的地位。要在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的過程中,不斷增進全縣人民對我縣優秀歷史文化的了解,提高全縣人民的文化素養,達到提升人氣、涵養脈氣、鼓舞士氣的目的。要增強全縣上下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的緊迫感、責任感,在全縣營造一個人人關注旅遊文化產業發展、人人支持旅遊文化產業發展、人人參與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2、加強組織領導,創新發展機制。欲興非常之業,必施非常之策,根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必須建立一個權力大、協調力強,能夠統馭全局、督促左右、指揮各方,有利於旅遊文化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強勢組織領導機構,形成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四大班子齊抓共管,各職能部門積極參與,全縣上下傾力支持的強大合力。
要創新發展機制,堅持以創新求發展。一是要明確組織領導機構的職責,強化、完善功能,形成有效調動相關部門、社會力量,效率高、合力強的大旅遊工作機制。二是創新投資體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國內外知名旅遊文化產業開發商和我縣國有民營企業投資旅遊文化產業。三是建立旅遊產業發展專項經費,強化財政扶持力度。從財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主要用於旅遊規劃、形象宣傳、公共信息平台、環衛、遊客投訴中心、標識系統、培訓、獎勵等公共服務建設,優化發展基礎和環境。
3、制定總體規劃,突出陽城特色。要搞好全縣旅遊文化產業的總體規劃,重點細化大析城山區域的詳細規劃。要以創建全國旅遊強縣為奮斗目標,以建設4個4A級以上旅遊景點,形成年300萬人的接待能力為重點,制定指導我縣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性規劃,並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同步實施。在制定規劃時,要注重把握三個方面:一是規劃要突出陽城地域文化特色。對我縣的文化資源科學分類,精挑細選,突出亮點,明確重點,真正把陽城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特有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技術發明、工藝技術等,與景區景點的旅遊開發結合起來,納入統一的開發規劃中。二是做規劃既要請全國知名專家,又要聽取本地文化人的意見。三是規劃要起點高,有前瞻性,要參考旅遊強縣的標准,從而使規劃更切合陽城的實際,更好的服務於全縣旅遊文化發展,更有利於擴大陽城的美譽度、知名度,涵養陽城人文精神。
4、強化精品意識,打造知名品牌。一是整合資源,整體策劃。應著重考慮把皇城相府、蟒河、析城山這三個核心景區和周邊的其他景點有效地整合起來做成精品;著重考慮舊縣城文物群的開發,像平遙古城那樣,把舊縣城打造成我縣的精品旅遊景點,要注重對縣城東關舊街現存文物的保護,要劃定紅線,避免在城市規劃、建設和房地產開發時對珍貴文物的破壞;二是提升品位,推出精品。我們陽城有些文化遺產,不僅在山西是精品,而且在全國、甚至全世界也是文化瑰寶,這正是我們打造旅遊精品的寶貴的戰略資源。比如:析城山、陽城犁鏡、喬氏琉璃、范家、潘家十三院,還有陽城的禱雨、狩獵、耕織、養蠶等農耕文化等。
5、加大政策扶持,強化政策保障。建議縣委、縣政府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一是景區政策。以創建國家級、世界級旅遊文化景點為目標,制定類似建瓷園區開發中實行的優惠政策。二是開放政策。鼓勵和支持旅遊企業跨行業、跨區域重組,向規模化發展。三是優先政策,優先保證旅遊文化產業的重點工程的文化開發項目。四是優惠政策。在財稅政策方面對旅遊文化開發項目實行優惠,扶持其做大做強。五是獎勵促進政策。對陽城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旅遊企業和企業家進行重獎。
總之,通過全縣上下的努力,力爭在3-5年內把我縣建成全國旅遊強縣,逐步使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我縣國民經濟的新興支柱產業之一,擴大我縣旅遊文化產業在全縣GDP中的份額和比重,增強我縣經濟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真正從戰略上實現我縣經濟的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和諧發展。
上下積淀五千年,文化挖掘無窮期,用旅遊文化產業發展陽城,繁榮陽城,打造陽城,讓陽城旅遊文化成為三晉的品牌、全國的品牌、世界的品牌,是時事之所迫,是人民之所望,是我們共同之擔當。
⑺ 麻煩好心人給提供點山西省鄉村旅遊的發展狀況及類型特點的資料吧 謝啦~
一、山西省旅遊資源概況及旅遊業發展現狀
1、 山西省旅遊資源綜述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山西文化遺存燦若繁星,文物古跡遍布各地,風土人情獨具特色,人文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搖籃。獨特的地理條件,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使秀麗的山水形成別具一格的景色,構成山西旅遊資源古、珍、險的特點,並且以「地上文物寶庫」、「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著稱於世,蜚聲海內外。
① 人文薈萃的文化遺存
山西是全國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主要的古跡名勝遍及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市縣,如今全省現存的地面不可移動的登記在冊的文物多達35000處,已經公布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600多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現存元代以前的木結構的建築450多處,其中遼、金以前的106處,佔了全國現存同時期的古建築的70%以上。全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佛光寺,廟宇高大層疊,布局疏朗精巧;全國最大的寺院群——五台山佛教聖地,寺院林立,文物薈萃,珍品雲集,別譽為我國古建、雕塑、繪畫藝術的寶庫。2003年初它入選了中國十大名山。全國三大古代石雕藝術寶庫之一—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延綿1公里,共有洞窟53個,石雕造像5.1萬多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評定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國內現存最古老、最高大木結構的建築——應縣木塔,歷經千年風雨,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還有內容豐富的永樂宮壁畫,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藝術園林晉祠等等。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山西這塊富饒的土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這里宮苑寺院,廟塔石窟,彩塑壁畫,長城關隘,文物之珍貴居全國之首。
② 雄偉奇壯的自然景觀
山西復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造就了許多風光秀麗、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座落在中華屋脊的五台山,不僅以佛教聖地聞名遐邇,更以清涼避暑地吸引著海內外的遊客;素以「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不僅以莽莽蒼蒼、奔騰起伏、氣勢博大雄渾給人以雄曠崇高之感,更是以其險峻、自然山勢和眾多的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等古戰場遺跡形成了不同於其他山越的獨特景觀。此外綿山、石膏山、靈孔山、北武當山、蘆芽山等獨具北方特色的名山像一顆顆綠色的珍珠鑲嵌在三晉大地,娘子關瀑布、難老泉、神頭泉、東湖平泉等泉水星羅棋布,形成一幅幅誘人的壯美景觀。
2、山西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山西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又是華夏文明的搖籃,當然也是個旅遊大省,如上介紹的那樣,山西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所,位於全國第一。世界文化遺產2處,位於全國第3位。還有國家級森林18處,位於全國第4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各有5處,都位於全國第7位。山西旅遊資源豐富度是排在全國首位的,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也排在全國前三位。
近年來,山西省旅遊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持續的增長,旅遊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山西旅遊業的開發現狀與豐富的旅遊資源仍是不相稱的。雖然山西旅遊資源豐富,也有很大的競爭優勢,但山西旅遊業的發展水平在全國處於落後位次,與周邊省份相比,處於落後的狀態。比如,2006年來山西的海外遊客是32.2萬人次,排在全國第24位,外匯收入8623.8萬美元,排在全國25位。還有國內遊客人次,國內旅遊收人和旅遊總收人分別排在了第14、23和24位。由於山西旅遊業起步比較晚,基礎差,旅遊業上處於小規模、低層次的初級發展階段,旅遊業的實際地位與應有的地位嚴重的不符,整體的產業鏈還沒有形成,旅遊業規模化、集團化、市場化、特色化發展程度比較低;旅遊資源開發滯後,是一個旅遊產業弱省。主要存在著以下的幾點問題。
① 觀念不新
長期以來,由於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在人、財、物的投向上重點傾向這些領域,而忽視了旅遊業的發展。對旅遊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認識不到位。在旅遊開發上往往只把重點放在了景點的建設上,單純的追逐門票的收入,而忽視了食、住、行、游、購、娛這六要素的整體性。並且在旅遊資源認識上是[偏頗的,造成了旅遊產品開發的單一性和初級化。
② 資金不足
大家都知道,旅遊業是一個高投入、高回報、見效快的行業。從地區上看,山西的名勝古跡多分布在了經濟欠發達、交通部便利的地區。當地群眾剛剛解決溫飽問題,很多當地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資金來發展旅遊業。從全省來看,每年安排旅遊發展的資金非常有限,例如2002年時僅為4000多萬元,不及北京市政府投入旅遊宣傳的4500萬元的90%.。雖然近年來有了更多的投入,在全國來說山西的旅遊業的投入還是非常低的,甚至是沒有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
③ 宣傳不夠
旅遊業是開放度很高的外向型產業,對宣傳促銷的依賴性很強。但山西省在旅遊宣傳上缺乏整體策劃、整體推出,更缺乏的是資金的投入,同時還存在著重開發,輕發展的觀念。每年用在宣傳上的費用也只有500萬元左右,僅為山東省的1∕6。形不成旅遊宣傳的規模效益,未能形成有競爭力、完善的產品形象,致使豐富的旅遊資源「 養在深閨人未知「。因此,旅遊宣傳不夠、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高,是影響山西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④ 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目前,作為起降大型客運飛機場,山西僅有太原、運城兩家,而且航線少、航班少,旅遊難以形成火爆的場面。不少通向景區的公路等級低、路況差;全省旅遊飯店檔次較低,但價格偏高。四星酒店有20家,約佔全國的3%。而五星級酒店僅僅只有2家。這是遠遠不能滿足海外遊客的要求。
⑤ 旅遊經濟區域合作步伐緩慢
山西地處於北京、西安兩大旅遊熱點城市之間,毗鄰京、冀、蒙、陝、豫,在旅遊資源上有很強的互補性。目前,與周邊省份合作的構想並沒有進入實質階段,尚未形成旅遊交通、旅遊產業、旅遊市場、旅遊信息、旅遊管理制度和生態環境區域合作的一體化。雖然,山西的旅遊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了,但我們必須要看到山西省旅遊資源的巨大的競爭優勢,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開發,它將有質的飛躍。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即時對產業布局的調整,是目前山西省要做的首要任務。
山西發展旅遊業的必要性和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人民服從全國經濟一盤棋的需要,犧牲自身的利益,保持煤炭價格的低價位,默默承擔著改革的成本,有力保證了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保證了全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由此形成了以煤炭、電力、鋼鐵等為主的重型工業結構,經濟增長後勁乏力。特別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偏重性的產業結構嚴重製約了山西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制約了山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改變傳統的經濟結構,是必然之路。從山西的實際出發,大力發展以旅遊經濟為主的服務產業,就成為山西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選擇。
① 旅遊經濟是關聯性極強的產業,有助於帶動山西相關產業的發展
旅遊經濟和國民經濟中的許多部門都有密切的關系,旅遊業的發展必然會帶動與之相關的交通、郵電、城建、服務、商業、園林等行業的發展。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旅遊業與公共事業的投入比例是1:5,即旅遊業投入一元,相應的配套投資就是5元。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預算,旅遊業每直接投入一元,就能給國民經濟相關產業帶來4.3元的增值效益。這就表明了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和促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② 旅遊業屬於朝陽產業,發展旅遊經濟對於合理配置資源,推動山西經濟結構的調整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長期來山西堅持能源立省,使得山西的經濟結構畸形,第一產業基礎脆弱,第二產業比重失調,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產業結構嚴重重型化,形成了粗放型產業、產品結構。產業機構的的這一狀況,不僅制約了山西經濟增長的後勁,而且污染環境,影響全省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投資環境改善。因此必須要充分的利用和開發山西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促進山西經濟持續發展。旅遊活動的發展,將會逐步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和消費結構,引發社會需求結構的變化,最終使社會資源得以重組,產業結構得以優化。
③ 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產業,發展旅遊經濟有助於擴大就業機會,解決山西富餘勞動安置問題。旅遊業有著極強的勞動力吸納作用,根據加拿大學者史密斯的系統模型理論,旅遊業每增加3萬美元收入,就能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5個間接就業機會。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勞動了成本較低,旅遊收入同樣增加3萬美元,就業人數就將會使發達國家的幾倍。
④ 發展旅遊經濟不僅有利提高山西的形象,還對環境保護有著積極的作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表明,旅遊業是過同國際間、地區間各種交流的橋梁,發展旅遊經濟對於增進山西與各地區之間的聯系,促進山西與世界各國友好合作關系,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對於環境保護來說,旅遊業絕對不會去迫害環境,恰恰相反旅遊業盈利的關鍵就是來改善所處的環境,這樣才能提高效益,所以旅遊產業的發展一個根本的策略就是去改善環境,它對山西整體生態環境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山西作為一個內陸省份,國際口岸少,在發展旅遊經濟時必須來借到、借景、借力開拓國際國內旅遊市場。山西接壤省區較多,與北京、天津、西安等國家重要旅遊者發生地和集散地距離較近,有著與臨省聯合協作的區位優勢。如,可以以大同和五台山宗教古建築文化、晉中晉商文化為重點,與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的景點連成一片,開辟跨省市的旅遊線路;以晉南黃河根祖文化為重點,與西安、河南的景點連成一片,形成區域性旅遊熱點。如果山西能夠與周邊省市區聯合開發旅遊資源,聯合促銷旅遊產品,實現優勢互補,山西旅遊業就能揚長避短,在與其它地區的協作中得到跨越發展。在加上山西擁有的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獨特的旅遊文化,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雖然山西旅遊發展還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如果能夠給與充分能重視和加大投入以及科學的發展,山西旅遊將會有長足的發展,更會有質的飛躍,給山西的經濟騰飛做出巨大的貢獻。下面將以實例來加以說明。
三、山西晉城皇城相府景點分析
1. 皇城相府景點概述
山西皇城相府又名午亭山村,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清朝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陳廷敬的故居,使一座具有官宦府邸氣息的堡寨類建築群,號稱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地處山西晉城陽城地區的皇城村,因為陳廷敬當時相當於城相故又稱「皇城相府」。程廷敬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推崇,為康熙大字典總編纂和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皇帝還給皇城相府賜名「午亭山村」皇城相府佔地4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有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間,內外城牆總長680米,平均高度是10米,寬2米,整個城堡共有大小門洞9個,門樓,碉樓11個,另外在東城上建築有馬面牆2個,各種城窯百餘眼。 皇城相府整個城堡建造於明崇禎而終於清康熙,使於兵火戰亂而終於歌舞昇平。皇城相府整個城堡依山面水城牆高築角樓聳立。加上對面山上的紅色廟宇建築「西山院」我們彷彿可以聽到千年古剎的鍾聲。且有皇城八景之絕,即石壁飛魚、黃閣青山、南宅官書、梅庄杏花、兔晚流泉、群坪紅葉、午亭山村、樊新春曉。
2.皇城相府文化特色及旅遊價值
① 文化特色
a. 自然、建築文化特色
皇城相府選擇位於山西太行山腹地樊山南麓,坐落於樊川幽谷之中的群平山下,樊溪的河畔。這樣借大地自然擇地而建,突現了這里主張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順應天道、地道,以優勢自然為載體建造融於自然的居所環境也正是現代人所嚮往的地方,人們來到這里旅遊也正是為了尋求定位於自然之中的感覺。皇城相府還有著山環水抱的格局,這里背靠蒼龍嶺,往遠處有一脈相承的來龍山樊山,可謂是龍脈綿延,前有安山朝山,面臨樊溪。左輔以青龍,樊溪環繞,曲折而去。右有白虎,通衢大道,坦盪向上。四山環抱,因氧氣和,長風納氣,皇城相府正好位於穴位。山村前的樊溪之水冠帶而流,村內外有幾處泉眼,舊時泉水綿綿不絕,水象徵財富,和好符合風水中「未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的觀水要素。這樣的布局正是中國人講究的風水陰陽關系。
b. 天人合一突顯人文文化
可以說,皇城相府「人」因素是建造的重要因素。天人合一的意象更是其靈魂所在。皇城相府環境空間創造之中,注重以自然景觀形象,獨特的堡壘特色,傳統的禮樂文化,民風民俗建立村落環境的精神意象。追求自然山水情懷不必詳細說明,前已詳談。皇城相府還處處體現了中國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關系,傳統的倫理思想和崇拜神靈的深刻影響。皇城相府中心設立宗族祠堂,以宗族崇拜的傳統精神維系著陳氏家族的穩定、發展。它環境布局和院落建築強調以中軸線,建立長幼、輩分、尊卑、上下有別等級分明的居住空間秩序。皇城相府內供奉關帝、文昌,以祈求上天的保佑平安暢達。宗族,倫理教化使皇城相府成了充滿人與人親和友善,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小社會。皇城相府環境空間創造,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山水和優美動人的景色預情喻道,以傳統倫理精神文化及堡寨家族共同抵禦敵人入侵的合作精神塑造之意向,激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② 旅遊價值
皇城相府是陽城地區先鋒級旅遊景區,關於它的旅遊價值,首先來看看作為旅遊景點來說對遊客的價值。皇城相府旅遊價值典型突出表現其實就是個「美」字。也就是十對旅遊者來說,來皇城相府就是來體會、追求這種美。皇城相府的美又體現為三種具體的美。第一是自然美,皇城相府選擇自然,借用自然,春的鵝黃,夏的墨綠,秋的金紅,冬的素白。伴之四季萬紫千紅的花,草,各種自然現象——雷、雨、雲、霧、飄雪、飛燕…使得村落絢麗多姿。第二是形式之美,生於自然環境,在塑造人工環境。山村借秀美山川,選擇了群山環抱,背山面水,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建造了依山而建的堡寨奇觀。第三是意境之美,融於之美,超越自然。人們到皇城相府旅遊之所以會產生流連忘返的感覺,主要是被這優美自然,神秘奇特勝景,起伏變化的建築群落,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所感染。這里雖然生於自然,但已經超越了自然,充滿了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人們強烈的感受到了陳氏家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創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三美」不僅是皇城相府自身的一種追求,更是來此旅遊的眾人的一種追求。可以說旅遊已成為了這一地區的龍頭產業。這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層次,如果再評估皇城相府的品牌價值的,目前是不好用數字來估量的。
3.皇城相府的景點開發
① 旅遊規劃目標及市場定位
皇城相府應該規劃為: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山村堡壘建築的歷史文化為主,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建立皇城相府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為主,文化性、科學性強的鄉土文化旅遊景點。並且加強與其他景點的關聯性,利用好山西太行山風情的特色旅遊線路。
市場定位:以立足於中國,面向世界,發展國際友人參與的村落鄉土文化游為目標。實現發展以建築、美術、社會學、環境學及影視拍攝等各學科專業人士,及青年學生文化旅遊活動的專業目標市場和發展以大眾參與的多種旅遊活動的大眾目標市場結合旅遊目標。
② 旅遊開發的原則
a. 進行保護性的開發,有效地建立保護與開發相互依存的有機關系。有效保護為旅遊開發提供高價值的資源,促進旅遊開發與發展旅遊為文物保護提供經濟基礎,為古村和地區經濟發展服務,以求得古山村保護和開發綜合效益。
b. 著重開發、設計皇城相府特色的旅遊產品,樹立山西沁河流域鄉土文化旅遊特色的精品形象。「引導文化旅遊,提倡旅遊文化」,突出景點文化性。
c. 拓展皇城相風景區范圍,發揮陽城地區大旅遊體系的優勢,建立以午亭山村為中心景區拓展相鄰,共同組成區域山村文化及農業光旅遊區,擴大其山村環境容量,使古山村文化旅遊與陽城地區其它景點及服務設施相聯系。發揮效益。
d. 豐富皇城相府旅遊開發熱點:建立山村整體環境及建築藝術觀賞展:建立山村美術、攝影藝術展。組織一年一度的皇城相府藝術作品比賽和陽城文化節。組織藝術創作旅遊、學生實習旅遊;開展村內爬山觀景活動。參與農家樂活動。
e. 組織好農民生產生活,調整村內生產結構,發展圍繞文化旅遊所需要的觀光農業旅遊及鄉村特色旅遊商品,帶動皇城相府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
四、山西晉城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思路及影響意義
1. 皇城相府景點開發對當地的影響
皇城相府是山西的著名旅遊景點,也是山西產業結構轉變的成功地典型實例,曾經的皇城村,僅僅是一個貧困落後的小山村。旅遊景點運營正常化以後,短短的8年時間,皇城相府已經跨入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行列。以下是景點對該地區的影響:
① 對當地財政的貢獻
8年間,皇城相府已經成為了晉城乃至整個山西的龍頭企業,如今總資產已達6.3億元,擁有職工3.5萬人,農民收入達到了15000元位居晉城首位,率先進入了富裕型小康社會。每年向國家上繳利稅平均6500萬元左右,成為利稅大戶,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② 提升了地區知名度
近些年來,隨著晉城皇城相府旅遊的開發和盈利,很多的旅遊者、學者專家也給與了這個景點肯定的評價,在跨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後,它的知名度也是大大的提升。2004年皇城村被評為全國十大小康村。2005年皇城村村長張家勝入選了全國十大傑出村官。2006年陽城縣被評為了,全省進步最快五大縣城。皇城相府火了,同時晉城市、陽城縣也火了,這一地區的知名度大大的提升,最實際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外商的投資。
③ 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晉城把以發展煤炭工業為重點逐漸的調整為發展旅遊業及相關產業,這種思路是一種創新,雖然曾經有許多地區已經提出,但最為成功的還是晉城市。
鄉村旅遊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旅遊產品,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迅速。鄉村旅遊通常是利用鄉村特色風貌、自然生態和人文社會環境等資源開發的旅遊項目,是吸引城市居民前來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的一種旅遊形式。城市居民到小橋流水的鄉村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體驗農家生活、享受農家快樂、觀賞田園風光已成為一種旅遊新趨勢。目前,鄉村旅遊已成為我國發展旅遊業的新主題並以極快的速度在各地發展起來。本文以晉中市近郊的後溝村為例,對鄉村旅遊進行調查性研究。
一、晉中市後溝村獨特的鄉村旅遊資源
後溝村地處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城東北與壽陽縣交界處,地理位置東徑1:12.8度,北緯 37.6度。村落西距榆次城區22公里,北距榆次區什貼鎮7.5公里,南距榆次區東趙鄉6公里,東連壽陽縣,佔地1167畝。該村落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整個村落一共有90多戶人家,270多居住人口。後溝村是值得城市居民一游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悠久的鄉村文化的古村落。2003年被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2005年9月9日,後溝村正式對外開放。後溝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錯落有致。歷史上後溝村的廟宇相當多,小小的村落中就建有18座廟宇,南有魁星閣,東有文昌廟,北有真武廟,西有關帝廟,……集儒釋道於一村。雖然30多年前拆了許多廟宇,但從現存的關帝廟,古戲台和菩薩殿等也可想見當年 16規模和氣派。特別是村口的觀音堂保存的最為完整。院內左右方向的鍾樓與鼓樓飛檐高挑,東西對峙,很有氣勢;正殿梁架上的彩燴雖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但透過塵埃浮土,依稀可見其當年的光彩。告別觀音堂,通過一座水泥橋,上一截短坡就到了後溝村的中心區,矗立在正面的木結構戲台,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村民文化活動的中心。戲台頗大,前面兩根柱子上有斑駁的對聯,雖然年久失修,已經不復往日的光鮮,但是從精莢的雕刻和早已褪色的彩繪中,可以想像當年台上台下歡慶豐收的熱鬧場面。戲台的整體木結構還依然堅固,台上還保留有上世紀50年代戲班演出的劇目。這座古戲台現在每年正月里還可派上用場,或請來專業戲班唱幾出山西晉劇,或由村裡的庄戶人正月里在戲台上消遣娛樂一番。村中也有樂班,喜慶節目為村民助興紅火。更令人驚奇的是村民中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將大鼓打得花樣繁出,直顯北方人的豪情。戲台前左側的高台上是店鋪商家,一般都是前店後院,竟和當下城市房地產業流行的「商住兩用」概念不謀而合。在戲台的正對面,是一座菩薩殿,殿頂屋脊色彩艷麗的琉璃瓦,很是惹眼。在自然生態方面,囚後溝地處僻遠,遠離污染、大氣清新。發源於11公里外的龍門河流經本村,南下入瀟河,水質優良。後溝村的地貌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低山丘陵、氣候適宜,使得本地區的梨、棗、蘋果、桃、杏等水果遠近聞名。村中建築多為四合院式的獨立窯洞,磚瓦的四合院和黃土的窯洞巧妙地合為一體。多數院內的抱鼓石、門枕石、門楣及照壁都保存完好,磚、木、石上都有精美細致的雕刻。村中還保留著耬、犁、砘、耙、石碾、石磨等自然經濟時代的農業耕作工具,以及原生態的酒坊、醋坊,豆腐坊,呈現出古村落自給自足的生存、生產、生活景象。後溝村古樸的鄉村風貌,厚重的民俗文化、幽靜清新的自然環境構成了它獨特的鄉村旅遊資源。
二、後溝村鄉村旅遊現狀及開發建議
自從2005年開發鄉村旅遊以來,後溝村的經濟有了明顯的轉機。後溝經濟有所好轉,村民收入有了較大增長。目前,後溝村的鄉村旅遊開局尚好,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和引起重視的問題。
1.交通不便,路況較差亟待解決。
2.硬體設施不足,衛生狀況較差亟待解決。
3,村民的素質和服務接待水平急待解決。
引起重視的問題主要是:
1.要注重保護鄉村的自然景觀、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不可淡了鄉村旅遊的「鄉、土、野」的特色。
2.要注重協調各方面的經濟利益。
3.要注重開發精品游項目,開發精品古建築瀏覽區。以觀音堂、古戲台、關帝廟、五皇殿、古店鋪及部分民居為主要代表的精品古建築為基礎開發;古建築修復要遵循修舊如舊、科學規劃、突出重點,進行小規模整修的原則。
4.要注重加大宣傳力度,樹立鄉村旅遊品牌。
⑻ 求一篇關於山西旅遊業發展的論文。要有摘要的那種。小弟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
你好
循環經濟下的山西旅遊業發展研究
摘要:介紹了循環經濟及其對旅遊業的意義,分析了山西旅遊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
題,對山西省旅遊發展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循環經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山西省
旅遊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旅遊業發展的
早期,旅遊業素有「無煙工業」之稱。伴隨著旅遊業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
發展,很多地方的旅遊資源被無節制、無規劃地開發,給環境造成了重大
的影響。循環經濟倡導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
生態化,改變旅遊發展「重開發、輕保護、重經營、輕管理」的傳統模式,這
種要求與以旅遊資源為依託的旅遊業發展是一致的。對於旅遊資源豐
富、環境脆弱的山西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循環經濟理論
1.1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原則
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經
濟發展模式,它應用生態學原理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在經濟活
動中把資源看成是一個不斷循環利用的系統,從而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
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極限。它是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流程對物資
和能源進行利用的,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利用方式,是一
種與環境和諧發展的模式。
循環經濟在實施過程中遵循3R原則:一是減量化(Rece),這一原
則針對的是系統輸入端,目的在於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流
量,遏制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從源頭上節約資源使用量和減少污染物
排放。二是再利用(Reuse),這一原則針對的是系統的過程性,旨在提高
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量;三是再循環
(Recycle),這一原則針對的是系統的輸出端,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
後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產循環中。通過發展循環
經濟貫徹3R原則,必將使以更小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達到預期
的目標,逐步建立起社會福利水平的節約型社會,並由此保證經濟與環
境的和諧,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生態環境也將與社會實現
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的具體實現體現在經濟活動的3個重要層面上,分別通過
運用3R原則實現3個層面的物質閉環流動。這3個層面分別是企業層
面(小循環),即通過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生產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使用
量,實現廢棄物排放的最小化;區域層面(中循環),通過企業間的物質、
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代謝共生關系,建立生態園區;社會層面
(大循環),即通過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實現消費過程後物質與能量的循
環。
1.2循環經濟對旅遊業的意義
當今世界各國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是實施可持續
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而循環經濟的理論思想非常切合旅遊
的實踐屬性和發展要求,因此,在旅遊業內積極有效地發展循環經濟意
義重大。
旅遊資源屬於人類共用的自然、社會資源,其開發利用應該在可持
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融入循環經濟的原則對旅遊資源進行系統地、綜
合地開發與保護,並將其與旅遊的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發展旅遊循環
經濟,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倡導綠色旅遊、綠色消費,增
強了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構建效益最大化和代內、代際、區際的公平發展,最終實現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見圖1)。
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也應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旅遊資源
的開發與保護,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三贏」。
2山西省旅遊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山西省旅遊概述
山西省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我國旅遊資
源最為富集的省份。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給這片黃土地留下了豐厚的文化
積淀和歷史遺存,山西省現存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1處,佔全
國的11.5%,位居第一。自然風光也很秀美,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
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8處。
「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是對山西旅遊的高度概括,旅遊資源深厚
豐富。但是,山西旅遊業落後於全國。20世紀90年代以後,與全國各省、
市、自治區、直轄市相比,無論從海外遊客接待人數還是從旅遊外匯收入
看,我省旅遊業均在第25位~27位之間徘徊,而且呈下滑趨勢。1999年
山西旅遊業收入66.4億元,全國排名第23位;全省接待海外遊客
137785人次,排名第28位;全省創匯4256.83萬美元,排名第21位。從
表1也看出,在中部六省的國際旅遊收入中我省也是靠後的。因此,在旅
游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山西應結合自身情況,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在
發展的同時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2山西旅遊存在的問題
2.2.1旅遊循環經濟意識不強
在旅遊發展中,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依然佔主導地位。在傳統經濟
中,人們高強度地開發資源和能源,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
物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如,一部分
熱點旅遊區,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旅遊資源
受到損害。
2.2.2旅遊開發及發展過程不合理
旅遊開發、發展過程中由於其資源導向性比較強,人們只注重對現
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毀林建賓館、旅店、寺廟及人為景觀。缺乏生態意
識,在破壞環境的同時,破壞了旅遊環境的整體美和文物景觀的原始文
化內涵。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只注重短期經濟效益,規劃不合理,盲目建
設,使得一些人文景觀重復建設,既破壞了環境又造成了資源浪費。如對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籍貫考察不詳,使得山西省內在清徐等地建了
多個「三國城」等旅遊觀光建築,資源浪費可見一斑。
2.2.3忽視旅遊環境容量的有限性
現代旅遊濃烈的商業氣息和擁擠的客流,對山川、森林、民俗等造成
了破壞,每年的幾個「黃金周」使主要旅遊景點不堪重負,大部分景區為增
加經濟收入都沒有嚴格控制遊客的數量,造成資源過度利用。
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近幾年來遊客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增
長,每次黃金周旅遊預報中,平遙幾乎都處於一種超飽和的狀態。2004年
9月下旬第四屆平遙國際攝影節剛結束,又迎來「十一」黃金周,在經濟利
益驅動下,有關部門不僅沒有對古城牆加以維護,也沒有對遊客數量有
所限制,純屬粗放式、掠奪性經營。
2.2.4旅遊業發展水平低
旅遊業內部以「食、住、行、游、購、娛」6個產業為核心,而山西省每逢
黃金周,往往出現遊客多而服務、設施跟不上。食、住這兩大產品直接影
響著旅遊業的發展。
2002年末,全國有星級酒店8880家,五星級酒店175家,四星級酒
店635家,三星級以下8070家,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北京、上海、江蘇
等地。而山西的星級酒店共有220家,僅佔全國的2%;五星級為空白;四
星級16家,佔全國的3%;三星級以下204家,佔全國的3%。相比廣東省
東莞市每個鎮都有一家五星級酒店。由此可看出,山西旅遊業的發展水
平之低。2002年末山西省與部分省份星級酒店數量見表2。
山西省旅遊業發展水平低,還存在「景點留不住客,遊客花不出錢」的
狀況。2002年山西國內旅遊人次在全國排第16位,而國內旅遊收入卻排
第22位。遊客在山西的平均天數和人增多消費額不僅低於北京、上海等
旅遊發達省市,而且與周邊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山西旅
游業發展大多局限於旅遊資源本身的初級開發,對旅遊資源的文化價值、
商業價值挖掘不夠;旅遊產品單一,大多為依託人文景點的傳統觀光旅遊,
生態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會展旅遊等新型旅遊品種開發滯後,旅遊業的
帶動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3循環經濟理念在山西旅遊發展中的應用
3.1社會層面
社會層面(大循環),即通過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完成消費過程後物
質與能量的循環。
要求政府引導,經營者和公眾共同參與,促進旅遊循環經濟理念的實
現。加強法制建設,促進旅遊資源開發有序進行,是發展旅遊業循環經濟
的重要前提。目前,急需在部門規章的基礎上,加快制訂必要的循環經濟
法規,通過法規對循環經濟加以引導和規范,堅決杜絕短期行為和急功近
利的現象出現。全國人大已於2002年6月29日通過《清潔生產促進法》
並於2003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從法律上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
良好開端,但還不夠,還應加快步伐,形成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框架
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將循環經濟落到實處,而不至於僅停留在概念
之上。
3.2區域層面
區域層面(中循環),即通過企業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代謝共生關系。
區域層面發展循環型旅遊業,是通過建立相對完整的生產和消費的
循環體系,以3R原則為指導,在一定區域范圍同相關產業的各個領域形
成產業鏈,實現共享資源,以提高利用率。
一個地方的旅遊業是與其所處區域的旅遊業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一
榮俱榮,一損俱損。山西旅遊業要打破地域界線,淡化行政界限,加強縣與
縣之間、市與市之間、省與省之間旅遊線路的連接與貫通,加強區域合作,
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客源互送。並且各市、縣旅遊局要從發展大旅遊角
度著想,防止近距離重復建設,確實做到資源共享和客源共享。
同時,還要發揮各區域的資源優勢,通過區域聯合的方式把區域內的
生產、消費、廢氣物處理和區域管理統一組織為循環利用網路系統。以預
防污染和提高利用率為出發點,以物質循環流動為特徵,實現山西旅遊
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
3.3企業層面
企業層面(小循環),即通過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生產和服務中物料
和能源使用量,實現廢棄物排放的最小化。
要求飯店經營者、遊客以循環經濟的理論來規范自己。如,在旅遊企
業推行保護性開發,生態旅遊、物質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綠色消費,減少
對資源的破壞,減少產品和服務物質和能源的消耗,將單位旅遊產品和旅
游服務的各項消耗和污染排放限定在標准許可的范圍之內,使旅遊企業
內部的資源綜合、循環利用。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旅遊業內部以「食、住、行、游、購、娛」6個產
業為核心,將彼此關聯的生態產業鏈組合在一起,形成產業集群,通過對
旅遊產品提升、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鏈延伸和耦合來體現循環經濟的
「3R」原則(見圖2)。
4結語
旅遊在發展初期被譽為「無煙工業」,但並非無污染。山西這樣一個
環境特殊的省份,如何解決惡化趨勢,並使旅遊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是
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循環經濟指導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就是很好
的途徑,這對山西旅遊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佘可文.關於加快山西旅遊資源開發的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
2002(1):84-85.
[2]韓小平,佘可文.山西省旅遊系統初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
報,2007,19(4):49-52.
[3]高麗敏,陳興鵬,拓學森.循環型旅遊經濟發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
究與開發,2006,25(4):89-93.
[4]王利朋,李茂青.淺議循環經濟理論下桂林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J].嘉興學院學報,2007,19(2):40-42.
[5]鄧學芬.四川旅遊業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
2007,35(15):4699-4720.
[6]明慶忠.旅遊循環經濟發展的新理念與運行的系統模式[J].雲南師
范大學學報,2006,38(5):58-62.
[7]劉秀英,張小明.山西旅遊業發展現狀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5
(8):175-176.
⑼ 按照山西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山西旅遊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挺好的,山西適合自駕游,從北向南,或者從南向北。山西北部以宗教為特色,內五台山,恆山,雲岡容石窟等,晉中以晉商特色為主,大院很多,喬家大院,常家莊園,王家大院,還有平遙古城,介休綿山都是十分好的旅遊景點。晉南要是講特色,恐怕就是紅色旅遊了,以前八路軍的晉東南根據地在這,黃崖洞兵工廠,八路軍總部舊址等等,不過也有些其它的優秀景點,比如皇城相府,太行山大峽谷。總而言之,我認為山西旅遊資源很豐富,而且前景也很好,極具價值1
⑽ 山西的旅遊業發展狀況
山西省旅遊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還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逐漸上升,旅遊消費在人們的總消費中的比例不斷增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顯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山西省旅遊業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對於加快振興山西省旅遊產業,把山西建設成為旅遊大省、強省,進一步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進入「十五」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把旅遊業確定為第三產業的先導產業、全省重點培育和扶持的七大優勢產業之一。根據省委、省政府對旅遊產業定位的變化,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制定出了「規劃為綱、市場為先、線路為形、文化為魂」的發展方向。這一時期隨著全省對旅遊業各項戰略措施的逐步實施,旅遊業結構不斷優化,旅遊體制機製得到創新,旅遊環境進一步改善,旅遊業投入力度加大,產業貢獻率逐年增長,產業地位明顯提高。「十五」時期,是山西省旅遊業發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時期,雖遭2003年非典疫情的嚴重沖擊,但各級旅遊部門經過兩年多的奮力拚搏,已使旅遊業走出低谷,強勁發展,旅遊成就凸顯。
旅遊業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
「十五」期間,山西省旅遊投入力度加大,旅遊業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已逐步走向了規模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呈現出全方位、多元化的發展趨向。各種基礎設施已基本滿足國內外旅遊市場的需求,大大推進了全省旅遊業的發展進程。
旅遊投入力度加大,投資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期間全省旅遊基礎設施投入堅持「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體、利用外資、市場融資」一齊上的原則,發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通過各種渠道籌資興辦旅遊業,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社會投資、招商引資並舉的新路子。據統計「十五」期間全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資源開發投資達69.6億元,比「九五」期間增長了五倍。旅遊投入年平均增長133.6%,比「九五」期間年平均增長速度63.3%增加了70.3個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