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文化旅遊
A. 文物保護單位旅遊開發要重視什麼
文物保護單位旅遊開發-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需要認識文物旅遊的三大特點,如下所示:文物旅遊資源作為旅遊資源的一種,具有旅遊資源的基本特點:即廣泛多樣性、不可移動性、環境依存性、可直接消費性、塑損兩面性,同時文物旅遊資源具有: (1)價值的雙重性。文物旅遊資源價值的雙重性是指資源本身具有文物和旅遊兩方面的雙重價值,這是由評價角度和追求效益的不同所導致的。單從文物角度著眼,更重視其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重在社會效益;而從旅遊價值評判,更重視其旅遊吸引力及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 (2)雙重價值的差異性。文物旅遊資源的雙重價值存在著差異。最理想的方式是文物價值和旅遊價值成正比。比如北京的故宮、天壇、長城、十三陵,西安的兵馬俑、法門寺、大雁塔,敦煌的莫高窟等高級別文物,也都是該省、市旅遊業發展的支柱性資源。洛陽最著名的龍門石窟也屬於同種類型。但是,兩者成反比關系的更多。如洛陽市國家級文物辟雍碑,省級文物水泉石窟、造像碑、升仙太子碑、杜甫墓等,都只是針對少數專業人士或業余愛好者的欣賞興趣,並不具備廣泛的旅遊價值。 (3)歷史永續性。文物旅遊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性資源,文物利用和保護之間的關系成為旅遊開發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旅遊業在目前更多的是給文物保護造成負面影響。空氣污濁、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遊客的踩踏與觸摸,小攤販的圍攻等等,不僅破壞了文物旅遊資源的周邊環境,甚至使這些寶貴的不可再生性資源遭受滅頂之災。>>> www.lwcj.com <<<
B. 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的意義是:
一、歷史文化名城因其豐富的人文資源、深遠的文化影響、廣泛的知名度而吸引海內外眾多旅遊者紛至沓來,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也為發展旅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大家牢記歷史,同時也為了探索古代建築特點和工業技術。也是本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有利證據。
二、保護文物、發揮文物作用,對於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祖國的興旺、繁榮昌盛有著多方面的重大意義。
1.文物保護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為50多個兄弟民族所共同創造和共同享有。任何一個民族,要通過率民族的歷史文物來認識本民族,也要通過其他民族的歷史文物來認識其他民族。
大量的歷史文物作為民族團結的象徵,蘊藏著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維護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紐帶作用。
2.保護好歷史文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保護好歷史文物,用它來教育子孫後代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光輝歷史,繼承和弘揚民族的優良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發揮歷史文物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對於培養中華民族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文物是歷史文化研究和現代科技文化創新、發展的依據
文物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歷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是科學發明和文藝創作的重要借鑒和源泉。在尚無文字記載的歷史發展階段,沒有文物資料,就沒有歷史研究可言。我國許多專業學科的歷史,正是利用了現存的大量文物資料,才得以理順其來龍去脈和演變、發展的歷程。今天的科技文化創新和發展離不開歷史文化遺產。因此說大量古代科技和藝術成果,至今還在被利用、借鑒和繼承,成為發展繁榮現代科技、文化、藝術不可缺少的條件。保護好文物對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學術、科技、文化有重要意義。
4.歷史文物是縣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對加強德育教育,以德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量的歷史文物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或領域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是我國歷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創造才能的實物見證。人們通過對文物的參觀、鑒賞和研究,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受到傳統美德和審美價值的教益,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5.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的發展
我國文物豐富多彩的內涵,亦可供世界其他民族借鑒和鑒賞,在出國展覽時,被譽為「文化大使」受到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歡迎,甚至許多國家興起「中國文物熱」歷久不衰。中國文物在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方面發揮著積極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總之,我們要從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實現民族復興的高度,認識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盡可能完整地保留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並使之傳之於後世,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C. 旅遊業的開發和文物保護之間有什麼矛盾
歷史依舊 自古以來個國的文物都是西式真寶 個國的學者都來觀看 事情舊而舊之就這樣了
D. 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的規劃和設計怎樣才可以創新
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的規劃和設計要有創新綠維創景認為應該圍繞2012年旅遊的宣傳主回題以及宣傳口號為答「旅遊、歡樂、健康」進行,可以進一步豐富和深化旅遊內涵,倡導旅遊康體益智,豐富閱歷,增長知識,健康體魄,修身養心,對海外營造更加積極向上的中國旅遊形象,對國內共推全社會的和諧氛圍,同時豐富我國自然與文化旅遊產品,促進旅遊新業態發展與產業升級。這樣就能夠做到創新。
E. 文物旅遊開發是對文物的破壞,還是對文物的保護
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文物旅遊開發可以深入挖掘文物資源的內在價值,展現文物所代表的文化內涵,通過旅遊活動使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只有通過旅遊規劃的手法和理念,才能更好的再現文物資源的深刻內涵,才能使這種保護和傳承成為大眾的自覺行為,才能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真正實現「保護性開發」。
文物作為一種特殊資源,是人類在長期社會活動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實物載體,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社會發展水平的代表性實物,它積淀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保護文物是前提。但是只保護不開發這種極端的觀點我們並不贊同,合理利用是對文物的最好保護。
1、合理利用可以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文物是我們從事科學研究、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珍貴文化資源。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展現文物的價值和功能,並發揚光大,啟迪世人。此類合理利用可以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知識,喚起人們對文物的熱愛,加深對文物價值的理解,認識到文物的重要意義,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從而直接或間接地起到有利於文物保護的作用。
2、合理利用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
毋庸置疑,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利用文物資源可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並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山西省的大同、平遙等地,充分發揮文物優勢,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不僅提高了文物資源知名度,使相關的旅遊景點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的提高,反過來又能更有力地支持文物保護,解決文物保護中常遇到的經費不足的問題。
F. 文化局裡文保旅遊科具體干什麼的
文物旅遊資源作為旅遊資源的一種,具有旅遊資源的基本特點:即廣泛多樣性、不可移動性、環境依存性、可直接消費性、塑損兩面性,同時文物旅遊資源具有:
(1)價值的雙重性。文物旅遊資源價值的雙重性是指資源本身具有文物和旅遊兩方面的雙重價值,這是由評價角度和追求效益的不同所導致的。單從文物角度著眼,更重視其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重在社會效益;而從旅遊價值評判,更重視其旅遊吸引力及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
(2)雙重價值的差異性。文物旅遊資源的雙重價值存在著差異。最理想的方式是文物價值和旅遊價值成正比。比如北京的故宮、天壇、長城、十三陵,西安的兵馬俑、法門寺、大雁塔,敦煌的莫高窟等高級別文物,也都是該省、市旅遊業發展的支柱性資源。洛陽最著名的龍門石窟也屬於同種類型。但是,兩者成反比關系的更多。如洛陽市國家級文物辟雍碑,省級文物水泉石窟、造像碑、升仙太子碑、杜甫墓等,都只是針對少數專業人士或業余愛好者的欣賞興趣,並不具備廣泛的旅遊價值。
(3)歷史永續性。文物旅遊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性資源,文物利用和保護之間的關系成為旅遊開發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旅遊業在目前更多的是給文物保護造成負面影響。空氣污濁、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遊客的踩踏與觸摸,小攤販的圍攻等等,不僅破壞了文物旅遊資源的周邊環境,甚至使這些寶貴的不可再生性資源遭受滅頂之災。
文物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
文物是人類文明的凝結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文物本身蘊含著許多無形而真實的歷史信息,使之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樣。文物旅遊事業的科學發展必須以文物的保護為前提,在發展文物旅遊事業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文物利用和保護的關系。「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是貫穿《文物保護法》的基本原則。它全面准確地揭示了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要求我們既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又要抓住機遇,發展旅遊經濟,對文物合理利用。
(一)保護是前提,利用是目的
文物保護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文物開發與利用的前提。文物作為一種特殊資源,是人類在長期社會活動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實物載體,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社會發展水平的代表性實物,它積淀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的不可再生性直接決定了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保護好它。只有以文物保護為前提,才能談得上文物的多形式合理開發與利用。所以,保護文物是前提,要以「保護為主」。
保護好文物資源,使其免遭自然損壞和人為破壞,目的是要對文物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文物作為一項重要的資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文物有史料、借鑒、教育和旅遊四大作用。
(二)合理利用是對文物的最好保護
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合理利用不但不會造成文物的破壞,相反還會促進文物的保護。「合理利用」是一個內容寬泛、層次豐富的概念。利用文物負載的信息(包括文物的造型、紋飾及其他文化內涵等)發展文化產業是「合理利用」的有效載體,文物的展示、展覽、服務於旅遊和地區經濟發展,兼作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等等是發揮文物「合理利用」的豐富內涵。從根本上說,合理利用是對文物的最好保護。
1、合理利用可以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文物是我們從事科學研究、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珍貴文化資源。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展現文物的價值和功能,並發揚光大,啟迪世人。此類合理利用可以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知識,喚起人們對文物的熱愛,加深對文物價值的理解,認識到文物的重要意義,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從而直接或間接地起到有利於文物保護的作用。
2、合理利用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
毋庸置疑,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利用文物資源可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並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山西省的大同、平遙等地,充分發揮文物優勢,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不僅提高了文物資源知名度,使相關的旅遊景點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的提高,反過來又能更有力地支持文物保護,解決文物保護中常遇到的經費不足的問題。
綜上所述,合理利用文物資源能夠收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無論哪種效益,都是對文物的一種保護措施。這樣,「保護——利用——保護」的良性循環一旦形成,就會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合理利用與保護是不矛盾的。對於文物的保護開發,我們既要反對不利用,又要杜絕濫用這兩種極端觀點與舉措。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文物利用和保護的平衡點,這既為文物保護工作搭建平台,又為文物利用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三)旅遊開發是實現文物保護性開發的最佳途徑之一
基於文物保護基礎上的旅遊開發,必將深入挖掘文物資源的內在價值,展現文物所代表的文化內涵,通過旅遊活動使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只有通過旅遊規劃的手法和理念,才能更好的再現文物資源的深刻內涵,才能使這種保護和傳承成為大眾的自覺行為,才能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真正實現「保護性開發」。
G. 保護文物古跡有什麼意義
保護文物的意義:
1、文物保護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2、文物是歷史文化研究和現代科技文化創新、發展的依據;
3、歷史文物是縣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對加強德育教育,以德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4、保護好歷史文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5、文物是先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具有正史、借鑒及教育等重要作用;
6、文物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應,因此加強文物保護,也能夠間接的推動經濟的發展;
7、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的發展。
(7)文物保護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根據《文物保護法》確立的基本原則,我國對文物的保護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行政管理體制。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即國家文物局)主管全國文物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中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一些市、縣還設有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館、紀念館、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等文物事業單位,負責本地區的文化遺產調查、發掘、研究、保護以及文物藏品的收藏、保管、研究和展示工作。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等。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最新數據,目前,我國登錄不可移動文物近77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國家核定公布歷史文化名城118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0處。目前,我國已擁有世界遺產41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9處,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