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談談你對山東旅遊文化的認識

談談你對山東旅遊文化的認識

發布時間: 2021-01-31 20:50:55

1. 旅遊文化的體會和認識

由旅遊活動所產生出來的一種文化現象。
這種現象包括旅遊者與旅遊地兩種不同文化之間交流所產生的影響
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各種旅遊現象所產生出的總和和表現等等

2. 論述:齊魯文化與山東旅遊

齊魯文化與山東旅遊

內容提要: 作為生活在齊魯大地上的人們的獨特的生存樣態及其表現形態的齊魯文化,屬"中國傳統文化或中的正統派".而山東旅遊呈現出的人文視界正是對中國正統文化的巡禮.本文即依據對文化旅遊的一般理解,從文物古跡,民俗風情,藝術文化三個層面就齊魯文化之於山東旅遊的氤氳化生意義略做述論.
關鍵詞: 齊魯文化,山東民俗,文化旅遊
作者: 程勇,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山東本為地域名稱,但從漢代起就有人用以專指齊魯之地,正式轉成獨立的政區名稱,則是在金代以後的事.明代置山東布政司,清代改稱山東省,由是固定下來.這片遼闊的地域之所以世稱齊魯之邦,則是由於在歷史上曾分屬齊魯兩國.山東不但有海岱湖山的自然勝景,更因齊魯文化的氤氳化生而富藏人文旅遊資源.所謂齊魯文化是有別於中原文化,秦晉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獨立的地域文化體系,也就是生活在山東大地上的人們的獨特的生存樣態及其表現形態.與其他文化體系一樣,齊魯文化也是一個發展著的概念,既有橫向的地域擴展,也有縱向的歷史演進.若以先秦時期齊魯兩國的方國文化為標尺,可將貫通古今的山東地域文化概分為先齊魯方國文化,齊魯方國文化與後齊魯方國文化,其中自有一脈相傳的精神氣質.若依照楊向奎先生所說:"在中國歷史上,齊魯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統派",則山東旅遊呈現出的人文視界也便是對中國正統文化的巡禮.下面就依據對文化旅遊的一般理解,從文物古跡,民俗風情,藝術文化三個層面就齊魯文化之於山東旅遊的氤氳化生意義略做述論.

作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結,載體和象徵,滿載著歷史滄桑的文物古跡構成文化旅遊的基礎性層面.在山東遼闊的地域上,文物,遺址,史跡,古建築星羅棋布,展現著齊魯文化的精神氣質,歷史進程與輝煌成就,從而成為中國文化旅遊的勝地.
齊魯文化可遠溯至四五十萬年前與北京人同時的沂源猿人,並在山東境內形成從沂沭舊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國內罕見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譜系,古文化遺址遍布各地.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掘已經給我們展現出這一遠古文化的輝煌燦爛,大量的古人類化石,舊石器,細石器,青銅器文化遺存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進程,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時期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築技術的率先發明,無不昭示著遠古時代山東人的智慧,影響及於黃河中游,江漢,長江中下游,遼東,冀北以至粵北地區.在山東,更有傳說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兩個系統.一是居住在山東南部和西南部的傳說中黃帝,炎帝和顓頊帝的後裔,構成諸夏族;一是太皞(又號伏羲氏)和少皞(或作少昊)後裔的東夷族.傳說舜生於諸城,皋陶生於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動,也主要集中在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對於這些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首領,英雄與聖王的想像與紀念,不僅深植於齊魯文化的觀念層,孳生出諸多民俗節慶典禮,其物質性表現也構成山東旅遊的一個主題,齊魯風物因此沾溉神聖氣韻.今天,在博物館中徜徉,在文化遺址上信步,凝神諦聽那些文物傳達的歷史脈動,我們彷彿可以超邁時空的阻隔,得與中華民族的古老身影親切照面.倘去濟南千佛山瞻仰舜王廟,到曲阜城東憑吊少昊陵,撫今追昔,基於華夏民族想像性認同的根源性的存在感也便會油然而生.
公元前11世紀,周王為控制殷商舊部,封太公望於營丘,建國為齊,以臨淄為中心,轄域包括今魯東,魯中,魯北,魯西;封周公旦於殷人的發祥地奄,建邦稱魯,以曲阜為中心,轄域包括今泰安,新泰,泗水,兗州一帶.兩國以泰山為界,地理不同,風俗各異.因此,雖然都以東夷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為源頭,齊魯兩國卻分別發展出功利型與倫理型或可說是智者型與仁者型的方國地域文化.雖然先秦時山東地域內還存在著邾,滕,薛等古國,齊魯實際是東方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可以說大致以泰山為界,齊魯兩國將山東切割為兩大政治板塊,構成兩大文化區域,流風余韻,澤及後世.
齊魯古都遺址迄今猶存,兩國長達八九百年的歷史更是遺留下極為豐富的文物史跡.考古發掘已經探明,齊魯故城皆規模宏大,交通便利,功能完備,銅鐵冶煉與制陶制骨的作坊遺址尚存,城牆的斷壁殘垣迤邐可辨,宮觀古台痕跡依稀,故城內外墓冢累累.參觀古都遺址,你盡可想像臨淄"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史記·蘇秦列傳》)的繁華,體味依循周禮"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周禮·考工記·匠人》)定製的魯城布局所象徵的庄嚴秩序,設計的精巧與施工的精良使人不能不驚佩祖先們的聰明才智.你甚至可以沿著東周殉馬坑,漢畫像石,陶舞俑等文物古跡所指示的方向,去遙想古人的生存樣態,他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構成了怎樣絢麗多姿的生活世界.你還可以登臨膠州穆陵雄關的齊長城遺址,濟南北郊鞌之戰的戰場馬鞍山,華不注山,前往莘縣的馬陵道古戰場,田單以火牛陣大破燕軍的平度即墨古城,尋訪那些著名戰役的遺跡,於殘陽斜照時感慨歷史行進的慘烈悲壯;你也可以在春光明媚之日登臨曲阜的尼山,舞雩台,虔敬地瞻仰孔子的闕里故宅,和他帶領學生習武的矍相圃,講習詩禮的杏壇,以及顏回居住的陋巷故址,鄒城的孟母三遷處,優入聖域,探詢儒門聖哲的生命歷程與文化傳承,在鄒城嶧山的孔子小魯處,泰山的孔子登臨小天下處,放眼四望,體味一代哲人的寬廣胸襟與心靈境界.於是,往聖先賢的音容笑貌,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態,稷下學宮的百家爭鳴,縱橫議論,古戰場上的烽火硝煙,金戈鐵馬,便都在穿越時空隔閡的知識意義追尋和情感體驗中浮現出來.
黃松先生認為:"與魯文化重視義理,道德的倫理型文化形成鮮明對照,齊文化更注重事功,物利.而齊文化的這種功利特質,從未使人產生肅穆的壓抑感,卻帶有極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在恢宏的氣勢中,透出無所不在的空靈."在人文旅遊的歷史文化層面上,現存的曲阜孔廟和煙台蓬萊閣雖多屬明清建築,卻十分鮮明地體現了兩種文化的精神氣質.
孔廟是西漢以來歷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稱我國三大古建築群.其構成是我國歷代的廟堂格局,以殿堂為主,廊廡為配;以台閣為變化,門坊為中軸,牆垣為區劃,大成門,大成殿是整個建築群的中心.整個建築群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左右對稱,結構規整,布局嚴謹.黃瓦紅垣,雕梁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給人以肅穆庄嚴,博大宏深之感.細致考量,孔廟建築群實是土木寫就的強調禮樂和諧的倫理學.就基本格局說,孔廟的中軸線意識十分強烈,八進序列,使整個建築群的縱深感很強,加強了崇祀即禮的意義,大成殿規模最巨,歷代陪祀者居於兩廡,孔子妻屈尊寢殿,也無不顯示著主次分明的禮的秩序;另一方面,整個建築群又呈現出一種左右勻齊之絕對對稱布局,使其不僅具有禮的特性,而且具有樂的意蘊,是中國式的以禮為基調的禮樂和諧.這是重視理性,道德的倫理型文化的典範體現,充滿了內向的憂患意識和理性的反省思考,靜穆,壯闊,偉大.
蓬萊閣建築群座落在蓬萊城北面的丹崖山上,由呂祖殿,蓬萊主閣等六個建築單體組成,每個建築單體又由許多別具風格的亭台樓閣所簇擁,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雖然建築技術極盡巧妙,各亭殿的廊壁之間更多有歷代名人楹聯字畫,堪稱人文萃聚,但蓬萊閣旅遊的文化基點卻是齊文化空靈特質所構築起的神仙世界.登臨蓬萊閣,或許你能幸運地看到神仙顯市的奇景,如蘇軾《登州海市》所描繪的:"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搖盪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海市蜃樓的自然幻景翻成蓬瀛神山的無盡想像;漫步於呂祖殿和仙人橋,令人悠然神往的則是八仙過海的美麗傳說;而倘在霧天佇立於主閣明廊之上,憑欄四顧,看樓台殿閣在霧靄中時隱時現,便不禁頓生置身仙境,出塵超凡之感.蓬萊因此被視為仙山的代稱,"煙濤微茫信難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神仙世界似乎觸手可及.海外神山傳說和蓬萊仙話的文化積淀使得蓬萊閣建築群充滿著輕盈飄逸的氣息,而人間仙境的成型則體現了齊文化精神空靈和行為功利的奇妙融合,神奇,端莊,宏麗.
秦漢以後,齊魯兩國文化便融匯於仁智合一的傳統文化之中,不復具獨立的方國地域文化意義,雖然在齊魯兩國所轄區域內依然保存了一些地方文化特色,在思想,心理,行為模式,風俗習慣等方面仍有不同.而且,雖然今日山東大地上遺留下的文物古跡多沿循著傳統文化儒釋道雜糅的總體格局和發展態勢,但山東旅遊別具風調的當然還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齊魯方國文化融合所造就的神韻.這里就簡單談談齊文化與魯文化的融匯之於泰山人文旅遊的氤氳化生意義.
泰山有日出雲海松濤飛瀑等極為壯美的自然景觀,但泰山之所以高踞五嶽之首,號稱岱宗,進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卻更仰賴於其深厚的文化內蘊.早在上古時代,泰山就已經受到東夷部族的頂禮膜拜:泰山是大地的主宰——地主,人死後亡魂都歸泰山神管轄,因而是歸宗神山.齊,魯兩國都承東夷舊邦而建,也均有泰山祭祀,但文化取向卻有差異.齊國更多受到東夷原始自然崇拜遺風的影響,盛行祭祀自然神;魯國更多周禮文化的影響,注重祭山中的等級名分.兩國文化的融匯便造就了泰山的一體兩面形象,一為宗教性的神山,一為倫理性的聖山.這便構成以後泰山封禪的信仰基礎,進而,齊文化的兼容並包導致了多元綜合的封禪典禮,魯文化的尊尊親親構建了封禪典禮的象徵意義,而齊,魯文化共有的重民意識則鑄就了國泰民安的封禪主題.於是,圍繞上述信仰,意義展開的封建帝王的封禪設祭,文人名士的吟哦題詠,黎庶百姓的踏訪尋根,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物和古跡,宗教建築遍布全山,碑銘石刻所在皆是,巍峨雄渾的自然勝景集聚了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五嶽獨尊的泰山理所當然地成為首批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位於泰山前麓的岱廟,作為泰山古建築的典型代表,也很鮮明地體現了齊,魯文化的融匯.雖然歷代帝王到泰山封禪時皆駐蹕於此,其實乃是供奉泰山神——東岳大帝的宗教建築,主體建築宋天貺殿內傳為宋代所作的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便點明了主題,從而與泰山之巔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碧霞祠遙相呼應.但是,這一源自東夷——齊文化的民間信仰主題的表現,卻依循了魯文化的倫理規范:整個建築群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東西兩側則均衡對稱地配以殿廡廊亭,即使是碑石的安放,樹木的栽植也十分講究對稱和諧;主要建築物尺度高大,次要建築物則按等級降低,天貺殿正如高高在上的帝王,統攝著其他所有建築,紅牆黃瓦顯示著無比尊榮,一切都那樣井然有序——這不正是禮樂和諧的孔廟的建築模式嗎 神靈信仰與儒學規范便是如此和諧地融合為一體.

以人為載體的民俗風情旅遊是文化旅遊的重要層面,是以入鄉隨俗為追求目標所營造的旨在使遊人親歷和參與的文化與生活空間.民俗學家指出,民俗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概念,它既具有由民俗事象本身存在屬性顯示出的內在特徵,也包括民俗事象在時空及其發展中顯示出的外部特徵.山東旅遊在民俗文化層上的體現自然是其民俗的鄉土特質,而與本文相關的則是在紛繁百態的山東地域民俗事象中集聚呈現的齊魯文化底蘊.
山東民俗源遠流長,代代傳承.早在新石器時期,反映東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東地區大量存在,諸如飲食器物,衣著妝飾,生產工具,成年禮儀,婚姻形式,墓葬類型,圖騰崇拜,山川信仰等,都顯示出史前時期山東民俗的特色.齊魯封建之後,齊國較好地整合了東夷文化與商周文化傳統,"因其俗,簡其禮"(《史記·齊太公世家》),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通商惠工,尊賢尚功,具有商品經濟的鮮明色彩;魯國則更多地保持了宗周文化傳統,對東夷文化傳統則是"變其俗,革其禮"(《史記·魯周公世家》),敦本抑末,祟禮重教,延續和加強了小農經濟形態.商業繁榮的齊人"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斗雞走狗,六博蹋鞠"(《史記·蘇秦列傳》),而以農立國的魯人"俗好儒,備於禮"(《史記·貨殖列傳》),"其民好學,上禮義,重廉恥"(《漢書·地理志》).齊魯民俗之別對後來山東民俗的地區差異與復雜多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齊人的疏闊多智和魯人的儉嗇好禮便至今猶有印記.不過,隨著孔孟儒家學說在西漢中葉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便逐步樹立起齊魯禮儀之邦的整體形象,而齊人至少在唐代中後期也以忠義聞名於世,所謂"化青齊為鄒魯","風近鄒魯"於是便長期被高懸為評價各地民俗的准則.
俗語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山東地域廣闊,地理環境的差別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了各具觀賞性的民俗文化事象.你可以去青島,煙台,威海,日照的漁村海島,體驗濱海文化的神奇瑰麗;你可以去東營,惠民一帶的黃河三角洲地區,感受母親之河的豐厚饋贈;你可以沿京杭運河山東段巡行,體味運河民俗的迷人風情,從漕運習俗,商業經營習俗,造船習俗,城鎮集市習俗,行幫會館習俗中感嘆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在微山湖,東平湖的漁船上感受北方江南的別樣風致;你可以在泰山,千佛山的山會廟會上觀覽山嶽文化的民俗畫卷,親身感受深深楔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民間信仰世界,可以在梁山,陽谷,鄆城等地欣賞精彩的武術表演,上景陽崗,黃泥崗,獅子樓,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懷想水泊梁山英雄好漢們的轟轟烈烈……這些琳琅滿目的民俗風情共同構成了齊魯文化旅遊的民俗層面,其中活躍著的是山東人的精神信念和倫理情懷,並說到底是山東人個性氣質的隱喻性或象徵性體現.
劉德增先生指出:"粗獷,豪放,剛烈,節儉,好客,勤勞,坦直,忠信,孝義,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東人'."在文化旅遊的各個層面中,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最為直接地體現著山東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而世代傳承的儒家倫理也便凝結為山東民俗的核心.
山東人的豪爽坦直,重然諾,講孝義,由來已久.梁山好漢和瓦崗寨眾英雄那些膾炙人口的的傳奇故事,《二十四孝》中山東孝子的動人傳說,便足夠充分地表徵著山東人性格的歷史影像.而倘若親身參與進山東人的生活世界,結交一個山東朋友,你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山東人的活法:見面稱"二哥",不僅可以讓人頓生打虎影響武松一般的豪氣,而且透著一股子比"四海之內皆兄弟"還要親熱得多的情意;聲嗓粗大,不善言辭,吵不上幾句便劍拔弩張,揮拳相向,讓你不能不信服"不到山東不知膽大"的謠諺,就連山東女子也剛烈過人,她們哼唱的搖籃曲讓人不得不頓生感嘆:"這樣的催眠曲好像也只有帶些男子漢氣派的山東小孩的娘才唱得出";胸懷坦盪,感情外露,喜歡開門見山,直來直去,但你盡可放心與山東人交往,因為"山東人的直,是極純正而不含任性,蠻橫或粗野的味道.其直是發源於良心深處,公正庄嚴的動機.所以,這樣的直是一種美德",是"順道直行"與"順理直言";與朋友交,尤重孝道,不孝順父母的人在哪裡都會遭到唾棄,而一旦傾心相交,便可為朋友兩肋插刀,斷頭瀝血,舉手投足間都帶有忠誠二字,讓你覺得山東人實在是可以完全托賴的人——這樣的性格,再加上強悍的體魄和頗為典型的北方人的臉孔,稱山東人為"山東大漢"實在並非虛譽.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食俗也的確可以鮮明地體現某一地域人們的性格特徵.雖然因為氣候,地理,物產的緣故,山東各地的食俗有不少內涵差異,例如宴席的座次和格局,飯菜設置和上菜的順序,在魯東和魯西南就差異甚大,但其中體現的山東人性格氣質卻是基本一致的.山東固然富產山珍海味,美饌佳餚,但給外地遊客以極深印象的則還是魯西南的煎餅卷大蔥,魯東的玉米餅就大蔥蘸醬,那股生吞活剝,酣暢淋漓的勁頭讓你不能不敬佩山東人的粗獷.山東人生性節儉,自幼兒起就接受節儉即品行端正的教育,以貪吃好奢為戒,可在對待客人上卻又無比大方,寧可自己的家人食不果腹,也要傾囊而出甚至不惜借貸以款待客人.而且,一醉方休是山東人待客的禮數,雖然未免總使外地客人感到不勝酒力的難堪,酒席過後也是一片狼藉的景象,可在豪飲海量當中就體現了山東人的爽直實在.且不說酒酣耳熱之際的放言無忌,摩拳擦掌,就是只看看山東人用的海碗大盤,便能深切體味到撲面而來的豪放大氣了,這可與講究精緻風雅的江南食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過,深受儒家禮教熏染的山東人在飲食上也頗重禮節,舉凡安席,敬酒,勸菜都有種種講究,足可見出山東人對體現在男女,尊卑,長幼關繫上的禮儀的重視程度.
民俗學者認為:山東的腹地濟南,青州,泰安,兗州一帶的民俗傳承,對周圍各地有典型意義,可以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其中曲阜,鄒城,泰安的民俗特色尤為顯著.舉凡家族親族俗制,祖神祭祀,婚喪禮俗,節慶典禮習俗以至衣食住行,在體現齊魯禮儀之邦的整體形象上都是具有典範意義的.這當中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問題,至為重要的則是直承宗周文化的儒家倫理對山東民俗的構型,規范與重鑄.假如你有一探究竟的興味,你便會發現不少婚姻,喪葬,祭祀的禮俗形式可以在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中找到依據,而忠,孝,仁,義的儒家倫理觀念也正是那些民俗事象的核心思想,其中在家族(敬老愛幼,嫡長子繼承製,男尊女卑,婦女三從四德等),婚姻(尊父母之命,聽媒約之言,要求婦女守寡,守貞節等),喪葬(服喪,入殯,停靈,出殯,葬禮,家祭等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你也可以發現,這些觀念還賦予了一些習俗以新的意義,固定為具有儒家倫理精神的民俗事象.例如,在曲阜,元宵節觀燈便不僅是娛樂性的民間游藝活動,當多年不育的婦女去偷吃那些用豆面,蘿卜做成的燈,以祈求懷孕生子,或者去祖墳上"上燈""送燈"時,體現的乃是基於"燈""丁"諧音象徵的對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觀念的儀式性隱喻.你還可以發現,這些觀念甚至催生出了別具特色的民間信仰.例如,中國各地都有供奉財神的民俗,但外地特別是南方,香火最盛的是趙公元帥,傳說這個道教中的瘟神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禳災,招財進寶,但在山東,民間信仰的財神卻有文武兩位,文財神是比干,武財神則是關羽,他們之所以成為財神,則是因為他們的忠義,是通過這種信仰提醒志在逐一什之利的商人切勿見利忘義.
當然,在其他民俗文化圈也不難見到儒家倫理對鄉土民俗的規范與重鑄的印記,但不能不承認山東民俗在這方面的典範性質,那就請你到鄒魯聖人之地,在色彩斑斕的民俗事象中去尋訪正統文化的回響吧!錢穆先生說:"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化的,譬之於西方的希臘般,則在中國首先要推山東人.自古迄今,山東人比較上最有做中國標准人的資格",在為山東人的崇禮尚義折服的同時,你不也能悄然萌生出極為親切的文化認同感嗎

3. 以一種文化現象為例,談談對旅遊文化的認識

文化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整個旅遊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旅遊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遊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

4. 試以一種文化現象為例,談談你對旅遊文化的認識!

額,同學安師院的吧。弄好了給我一份

5. 對旅遊文化功能的認識

一、旅遊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遊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遊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遊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要加快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這首先是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的必然要求。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

(註: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註:馬波:《現代旅遊文化學》,青島出版社,1998年。)

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其外出旅遊的動機和目的在於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而旅遊經營者要達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須提供一種能滿足旅遊者文化享受的旅遊產品

無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其要吸引和激發起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就必須具有魅力無窮、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內涵,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

其次,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旅遊業保持自身特色的決定因素。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註:孫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胡同旅遊帶來的啟示」[N],《經濟參考報》,1995年6月17日。)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實踐表明, 「舉凡旅遊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遊文化取勝。」

奧地利的旅遊,幾乎都與斯特勞斯等奧國音樂大師緊密關聯。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蘊含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掌故。

(註:許宗元:「論茶文化在旅遊文化中的地位」[J],轉引自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因此,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遊文化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旅遊是以一國一民族獨特的文化招徠旅客賺取外匯的文化經濟」

(註:李剛:「宗教文化——重要的旅遊資源」[J],《天府新論》,1990年第1期。)

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美國洛杉磯文化旅遊負責人羅伯特·巴雷說:「文化旅遊大概是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旅遊項目。因為各個城市發展文化旅遊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收入。

(註:玉東:「美國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項目』——文化旅遊」[N],《北京日報》,1997年6月26日。)」

義大利對文化遺產投入和產出經過全面系統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每年對文化性參觀旅遊業徵收的增值稅收入是保護費用的27.5倍,並能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建築、商業和交通運輸,促進科學文化的發展。他們由此認為「文化遺產是該國最豐富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應視為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自1985年,開始實行全國『文化經濟』新戰略,以達到保護文化、宣傳自己、經濟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註:游天:「新興產業奏鳴曲」[J],《北京財貿學院學報》,1994年第5期。)」

韓國也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意欲將文化、旅遊培育成21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

(註:秦玲:「文化旅遊:下個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韓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N],《科學時報》,1999年11月5日。)

從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成為發展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旅遊文化大量地體現在旅遊業的管理者及其從業人員身上,其文化素質的優劣、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旅遊者能否獲得良好的審美享受和精神滿足,直接關繫到旅遊資源能否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進而影響到旅遊業的發展。

而未來的旅遊業的競爭主要是旅遊文化方面的競爭,人們對旅遊資源、旅遊服務的需求更趨向於文化性強、科技水平高、富於參與性的項目,因此,旅遊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必須相應地提高,才能與國際接軌,適應時代的要求,使中國的旅遊業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文化是旅遊業創名牌、提高競爭力的法寶。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種高級而復雜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但又影響全局。

旅遊企業若不能滿足旅遊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同時由於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因此,在競爭中就減少了可比性,具有壟斷的地位,易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能力,也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應。名牌是旅遊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

總之,中國旅遊業要獲得較大的發展,立於世界旅遊強國之林,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深入挖掘旅遊文化的內涵,營造旅遊文化氛圍,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體系,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服務和指南。旅遊文化是中國旅遊業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蘊和靈魂,是中國旅遊業保持中國特色、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二、旅遊文化內涵及分類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回答者:luoiu - 助理 二級 10-10 14:37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6. 談談你對旅遊的認識和理解

旅遊的關鍵在於吃、住、行!
1、吃,顧名思義是指在旅途中的用餐問題。厭倦了傳統的圓桌式集體用餐,更傾向於的是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關鍵在於吃得「巧」,吃得「精」。不需要大魚大肉,需要的只是當地人平常生活中的用餐標准,哪怕是當地的排擋,小吃,只要是有當地特色,照樣是一頓「大餐」。

2、住,就是旅途中晚上的睡覺問題。住已經不光只是解決晚上的睡覺問題,而是在住宿的同時,去享受酒店的特色和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像一些精品又個性十足的酒店、客棧(比如桔子酒店,怡來酒店等等)和溫泉度假村等。

3、行,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交通工具的選擇,一方面是旅途行程的安排。交通工具的選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飛機出行,當然現在的高鐵和動車也是不錯的選擇。回想起以前在大巴上顛簸5、6個小時的情況,現在的這種交通,即為我們提供了方便,舒適的環境,也是我們節約了更多的出行時間用於行程的安排。在行程方面,「走馬觀花」式的旅遊行程早已被很多人否定,取而代之的是更自由,更深入的行程安排。一天可以安排2個景點,哪怕是1個景點也可以,關鍵在於有一個輕松,自在的環境就可以了。

旅遊的方式,旅遊的方式總體分為三種:自助游(自由行)、團隊游和自駕游
1、自助游(自由行)

自助游(自由行)的方式下,又分成了三種不同方式的自助游,自主自助游,機+酒自助游和半自助游。

2、團隊游
在團隊游的方式下,也把它分為三個不同的團隊遊方式,傳統大團隊游,精闢小團隊游(深度游)和定製團隊游。

3、自駕游
在自駕游的方式下,也分成了兩種自駕遊方式,一種是自主自駕游,一種是酒+票的自駕游。
不管是從出遊方式的選擇,客戶的定位和產品的推廣,都需要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了解當前市場的具體行情,從公司利益的角度出發,做出豐富多彩的,符合實際情況的公司產品。

望採納,謝謝您!~

7. [急!!!!高分!!!!!]談談學習旅遊文化的認識以及怎樣學習!!!

談談學習旅遊文化的認識以及怎樣學習

1.
文化旅遊定義:通過旅遊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種風尚。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其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文化旅遊的概念明晰之後,「創意」是文化旅遊的核心便順理成章了。創意的本質在於尋求特色和差異,與旅遊的本質一致。 一般旅遊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系,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遊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遊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地已經興起。其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較為典型,由政府親自出面來推動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印刷、建築設計等眾多方面。與文化旅遊較為密切的創意產業如演藝娛樂、民間工藝品生產銷售、會議展覽、文化節慶等。這樣,文化旅遊其實也在創意產業范疇之內。
創意產業也叫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籠統地談論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但文化旅遊業可以劃入文化產業范疇,

原因一在於它們同以創意為核心;
二在於它們的概念同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界定的。文化產業源自創意,並以創意、創新為動力,文化旅遊業亦是如此。

2.

一、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8. 談談對中國旅遊文化的理解會的幫幫忙啊.萬分感謝!!

旅遊文化
一、旅遊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遊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遊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遊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要加快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這首先是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的必然要求。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

(註: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註:馬波:《現代旅遊文化學》,青島出版社,1998年。)

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其外出旅遊的動機和目的在於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而旅遊經營者要達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須提供一種能滿足旅遊者文化享受的旅遊產品。

無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其要吸引和激發起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就必須具有魅力無窮、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內涵,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

其次,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旅遊業保持自身特色的決定因素。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註:孫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胡同旅遊帶來的啟示」[N],《經濟參考報》,1995年6月17日。)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實踐表明, 「舉凡旅遊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遊文化取勝。」

奧地利的旅遊,幾乎都與斯特勞斯等奧國音樂大師緊密關聯。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蘊含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掌故。

(註:許宗元:「論茶文化在旅遊文化中的地位」[J],轉引自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因此,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遊文化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旅遊是以一國一民族獨特的文化招徠旅客賺取外匯的文化經濟」

(註:李剛:「宗教文化——重要的旅遊資源」[J],《天府新論》,1990年第1期。)

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美國洛杉磯文化旅遊負責人羅伯特·巴雷說:「文化旅遊大概是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旅遊項目。因為各個城市發展文化旅遊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收入。

(註:玉東:「美國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項目』——文化旅遊」[N],《北京日報》,1997年6月26日。)」

義大利對文化遺產投入和產出經過全面系統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每年對文化性參觀旅遊業徵收的增值稅收入是保護費用的27.5倍,並能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建築、商業和交通運輸,促進科學文化的發展。他們由此認為「文化遺產是該國最豐富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應視為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自1985年,開始實行全國『文化經濟』新戰略,以達到保護文化、宣傳自己、經濟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註:游天:「新興產業奏鳴曲」[J],《北京財貿學院學報》,1994年第5期。)」

韓國也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意欲將文化、旅遊培育成21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

(註:秦玲:「文化旅遊:下個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韓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N],《科學時報》,1999年11月5日。)

從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成為發展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旅遊文化大量地體現在旅遊業的管理者及其從業人員身上,其文化素質的優劣、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旅遊者能否獲得良好的審美享受和精神滿足,直接關繫到旅遊資源能否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進而影響到旅遊業的發展。

而未來的旅遊業的競爭主要是旅遊文化方面的競爭,人們對旅遊資源、旅遊服務的需求更趨向於文化性強、科技水平高、富於參與性的項目,因此,旅遊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必須相應地提高,才能與國際接軌,適應時代的要求,使中國的旅遊業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文化是旅遊業創名牌、提高競爭力的法寶。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種高級而復雜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但又影響全局。

旅遊企業若不能滿足旅遊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同時由於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因此,在競爭中就減少了可比性,具有壟斷的地位,易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能力,也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應。名牌是旅遊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

總之,中國旅遊業要獲得較大的發展,立於世界旅遊強國之林,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深入挖掘旅遊文化的內涵,營造旅遊文化氛圍,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體系,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服務和指南。旅遊文化是中國旅遊業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蘊和靈魂,是中國旅遊業保持中國特色、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二、旅遊文化內涵及分類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回答者:luoiu - 助理 二級 10-10 14:37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