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產品的構成林南枝
⑴ 名詞解釋:旅遊產品特徵,求大神幫忙下,也就是它的概念這樣的
【摘 要】旅遊產品是旅遊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復合概念的內涵界定對開展旅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學界和業界對這個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本文在界定旅遊產品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旅遊產品的基本特徵,提出了旅遊產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續開發對策。
【關鍵詞】旅遊產品;文化特徵;文化功能;可持續開發對策
一、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旅遊產品的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國外對旅遊產品的界定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兩種:史密斯對旅遊產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種解釋模型,這種模型在平面上為一圈層結構,核心為物質基礎(P),依次向外第一層是服務(S),第二層為接待業(H),第三層是遊客的選擇自由(FC),最外層為遊客的參與機會(I)。史密斯是在客觀的物質條件上注重了旅遊者的主觀意願;米迪蘭敦則認為,旅遊產品實際上分為兩種情況,第一是綜合概念,包括旅遊者從出門旅遊開始到旅遊回家期間所有涉及的設施與服務所共同構成的綜合體;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業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設施、交通、服務等。國內旅遊學界關於旅遊產品較為公認的定義主要是經濟學家給出的。傳統旅遊經濟學派以林南枝、陶漢軍為代表,他們依據旅遊經濟活動的參與主體從三個視角來界定旅遊產品,即從旅遊者來看,是自己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費用和精力所換取的一次旅遊經歷;景區旅遊經營者認為是他們憑借旅遊吸引物、交通和旅遊設施,向旅遊者提供用以滿足其旅遊活動需求的全部服務;旅行社則認為是以旅遊資源為原料,以行、游、住、食、購、娛等諸要素及各個環節的服務為零部件,針對客源市場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題,設計、加工、製作、組合而成的旅遊線路。新興旅遊經濟學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為代表。他們從功能上來界定旅遊產品的概念,認為旅遊產品是「旅遊經營者為了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的各種需要,而向旅遊市場提供的各種物品和服務的總和」。他們把旅遊產品理解為「物品+服務」,旅遊產品構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無形的服務要素。當今旅遊學界大多贊同這一的定義。那麼,如果我們從旅遊者的消費方式和特徵來看,這個旅遊消費和旅遊供給同步實現的完整過程包含了旅遊者旅遊過程中所需的各項要素:旅遊吸引物的文化蘊含與主題、旅遊設施的文化內涵與風格、旅遊服務與管理的文化指向、旅遊產業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遊吸引物和旅遊服務中所含的文化特徵。而文化是旅遊的內涵和深層表述,是旅遊者的出發點與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源,是旅遊業經營的靈魂。旅遊者出遊主要是出於了解異地文化的動機,旅遊既是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文化的創造過程。而旅遊則是實現文化的教化和娛樂功能的良好載體,是對文化的挖掘、提煉和弘揚,是兩種不同地域文化的際遇與整合。因此,我們認為,從文化學視角來看,但凡是能夠吸引旅遊者產生文化旅遊動機,並可以被利用來開展文化旅遊活動的各種自然、人文客體或其它因素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旅遊產品。在產品形態上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主要體現為旅遊目的地的物化景觀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觀念文化等。根據旅遊者的需求和消費指向,文化旅遊產品的特徵概括為八個方面:(1)非物質性。這種非物質東西的實質、主要內容是一種服務。比如,桂林的樂滿地主題公園,旅遊者只有親自來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帶給自己的快樂.(2)不可轉移性。文化旅遊產品的不可轉移性主要表現在旅遊服務所憑借的吸引物和旅遊設施無法從旅遊目的地運輸到客源所在地供遊客消費,且只能以文化旅遊產品的信息傳遞引起購買者的流動來實現。(3)服務性。服務性產品是能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實體或過程,而服務僅是一種行為、一種活動、一種可以被用以交換的無形產品。(4)異地文化特性。任何旅遊產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質,不同性質的旅遊產品的利用價值和功能、開發利用方向都不一樣。(5)文化創造特性。旅遊產品大多是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自身創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純粹的自然旅遊資源,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的打上人類的標記。(6)時代特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變遷的現象,旅遊者的動機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旅遊產品也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7)在產品形態上,文化旅遊資源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態可以是顯性的、具體的或可明確被感知的(如古跡、古物、建築等);非物化形態主要是隱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覺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並可以通過象徵、渲染等手段,將其從精心營造的旅遊文化場景中揭示和顯現出來。(8)旅遊產品文化內涵的多元可變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人類物質和精神成就的總和,所以導致文化旅遊的動機和需求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同樣,由於旅遊者的個體差異(需求差異、消費差異、感知差異等),旅遊產品的內涵也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二、旅遊產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續開發
產品開發是指向市場提供新產品或改進產品,開發者應掌握市場的需要,依此設法增強或轉變產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檔次結構和類型結構,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旅遊產品的開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現有旅遊文化產品的改進,即對現有產品進行價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確認旅遊消費者所喜歡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補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實現產品價值;二是旅遊新產品的開發,是指開發商發現旅遊市場產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後,生產並提供從核心產品到附助產品的全新產品,以滿足旅遊市場的新需求。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文化旅遊對旅遊產品開發的意義在於文化旅遊是以需求為中心,強調需求結構升級,即從生存、發展升級到自我實現,以及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考慮生產的經濟形態。對比以往中國旅遊產品開發的狀況,我們如今對在旅遊產品開發中融入更多有針對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遊產品的市場價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但是,就中國總體情況來看,旅遊產品開發大多仍在使用單純展示資源,賣初級產品,粗放式的淺層開發模式,這勢必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旅遊資源的各種旅遊功能和應有的效益,造成旅遊資源的浪費和閑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現有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釋放旅遊文化勢能,進一步對現有旅遊資源進行整合,是提高中國旅遊總體效益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中國許多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及其價值,國內外學術界早有相當的研究成果及定論,但由於長期處於以單純的展示自然山水風光為主要旅遊產品開發模式的現狀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與國外眾多依靠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發展起來的旅遊名勝地相比,中國許多的優質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還只「待字閨中」,未被人識。因此,我們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將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遊產業的其中,從而實現文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1.不斷豐富旅遊資源文化內涵。在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中,關鍵是如何把文化滲透、融合、揉進各類旅遊產品的開發中,使其有靈魂、有主線、有品位。針對有形文化旅遊資源,產品在開發時要使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為旅遊活動的發展不斷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動力,使它「活」起來。針對無形文化旅遊資源,特別是一些文化遺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內涵,可以通過一定的設施和活動,營造文化氛圍,使文化內涵通過一定的「物化」載體展現出來,讓遊客能真實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獲得教益,從總體上增強對遊客的感官沖擊度、情景體驗度、情緒調動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場為導向原則,努力實現文化旅遊產品的功能.這就要求開發者以市場為標准,根據遊客需求,針對不同市場群體,結合文化旅遊資源特徵,以文化為導向,推出多層次、多樣化的個性產品,開發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文化旅遊。因此在開發中應針對市場不同層次的需求,創造能滿足遊客文化消費要求且能激發旅遊者興趣的旅遊產品。
3.體現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體。從發展的趨勢上看,沒有參與性文化內涵的旅遊產品是難以吸引遊客的。所以,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應以鮮明的特色為形式,以豐厚的品位為內涵,以人本主義精神為本質。突出「文化為根,以人為本」,突出和強化文化旅遊產品、文化旅遊場景或環境的文化性。由於文化具有相對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遊產品開發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題,緊扣景區文脈,適當強化和突出,不能偏離、淹沒其主流特色。
4.完善相關法律,加強資源保護。文化旅遊資源中大多為不可再生資源,鑒於開發中有可能破壞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行為,需不斷完善法律法規,以保障文化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避免短期行為。如中國政府已於1982年頒布《文物保護法》,1988年頒布了《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為歷史文化遺跡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據。另外,中國於1985年簽署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經列入2007年立法規劃。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文化游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避免破壞行為發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能有效的規范市場秩序,進行合理有效開發,使旅遊資源在開發時既能讓當代人享用,又能為後人傳承借鑒。
5.綜合性開發原則。旅遊產品的綜合開發性原則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和旅遊需求的多樣性決定的。根據旅遊系統理論,旅遊者的旅遊活動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主要構成要素,對旅遊者來說這些是一個整體,而為之提供服務的除旅遊行業外,還涉及到文物、林業、建築、交通、衛生、電信、教育等行業和部門。旅遊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這些部門和行業的協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遊的開發必須圍繞旅遊者的核心利益,提供與產品配套的設施和服務,做足文化氛圍,以爭取更大的客源市場。
6.創新性原則。文化旅遊是一項充滿憧憬、創意的文化活動,樹立創新意識對於發展文化旅遊業顯得特別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創; 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內涵必須通過創新的文化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來展示,以適應當代旅遊者審美的要求,符合當下科技社會發展水平。所以,文化旅遊在開發時必須堅持不斷創新。如中國現已開發且獲得成功的深圳華僑城主題公園。依靠不斷的產品創新,深圳華僑城培植起了旅遊主題公園的品牌,將文化創新融入旅遊產品創新中,從而提升了華僑城的旅遊功能和品牌形象,創造著中國旅遊產品的國際化競爭力。從1989年最初「錦綉中華」的建成,到之後開發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主題公園、「世界之窗」、「歡樂谷」等人造景點相繼建成,四大主題園構成的華僑城享譽海內外,給深圳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不俗的業績。這充分說明了旅遊產品的創新大有可為。
⑵ 旅行社的旅遊產品的特徵
【摘 要】旅遊產品是旅遊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復合概念的內涵界定對開展旅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學界和業界對這個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本文在界定旅遊產品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旅遊產品的基本特徵,提出了旅遊產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續開發對策。
【關鍵詞】旅遊產品;文化特徵;文化功能;可持續開發對策
一、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旅遊產品的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國外對旅遊產品的界定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兩種:史密斯對旅遊產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種解釋模型,這種模型在平面上為一圈層結構,核心為物質基礎(P),依次向外第一層是服務(S),第二層為接待業(H),第三層是遊客的選擇自由(FC),最外層為遊客的參與機會(I)。史密斯是在客觀的物質條件上注重了旅遊者的主觀意願;米迪蘭敦則認為,旅遊產品實際上分為兩種情況,第一是綜合概念,包括旅遊者從出門旅遊開始到旅遊回家期間所有涉及的設施與服務所共同構成的綜合體;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業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設施、交通、服務等。國內旅遊學界關於旅遊產品較為公認的定義主要是經濟學家給出的。傳統旅遊經濟學派以林南枝、陶漢軍為代表,他們依據旅遊經濟活動的參與主體從三個視角來界定旅遊產品,即從旅遊者來看,是自己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費用和精力所換取的一次旅遊經歷;景區旅遊經營者認為是他們憑借旅遊吸引物、交通和旅遊設施,向旅遊者提供用以滿足其旅遊活動需求的全部服務;旅行社則認為是以旅遊資源為原料,以行、游、住、食、購、娛等諸要素及各個環節的服務為零部件,針對客源市場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題,設計、加工、製作、組合而成的旅遊線路。新興旅遊經濟學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為代表。他們從功能上來界定旅遊產品的概念,認為旅遊產品是「旅遊經營者為了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的各種需要,而向旅遊市場提供的各種物品和服務的總和」。他們把旅遊產品理解為「物品+服務」,旅遊產品構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無形的服務要素。當今旅遊學界大多贊同這一的定義。那麼,如果我們從旅遊者的消費方式和特徵來看,這個旅遊消費和旅遊供給同步實現的完整過程包含了旅遊者旅遊過程中所需的各項要素:旅遊吸引物的文化蘊含與主題、旅遊設施的文化內涵與風格、旅遊服務與管理的文化指向、旅遊產業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遊吸引物和旅遊服務中所含的文化特徵。而文化是旅遊的內涵和深層表述,是旅遊者的出發點與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源,是旅遊業經營的靈魂。旅遊者出遊主要是出於了解異地文化的動機,旅遊既是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文化的創造過程。而旅遊則是實現文化的教化和娛樂功能的良好載體,是對文化的挖掘、提煉和弘揚,是兩種不同地域文化的際遇與整合。因此,我們認為,從文化學視角來看,但凡是能夠吸引旅遊者產生文化旅遊動機,並可以被利用來開展文化旅遊活動的各種自然、人文客體或其它因素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旅遊產品。在產品形態上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主要體現為旅遊目的地的物化景觀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觀念文化等。根據旅遊者的需求和消費指向,文化旅遊產品的特徵概括為八個方面:(1)非物質性。這種非物質東西的實質、主要內容是一種服務。比如,桂林的樂滿地主題公園,旅遊者只有親自來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帶給自己的快樂.(2)不可轉移性。文化旅遊產品的不可轉移性主要表現在旅遊服務所憑借的吸引物和旅遊設施無法從旅遊目的地運輸到客源所在地供遊客消費,且只能以文化旅遊產品的信息傳遞引起購買者的流動來實現。(3)服務性。服務性產品是能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實體或過程,而服務僅是一種行為、一種活動、一種可以被用以交換的無形產品。(4)異地文化特性。任何旅遊產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質,不同性質的旅遊產品的利用價值和功能、開發利用方向都不一樣。(5)文化創造特性。旅遊產品大多是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自身創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純粹的自然旅遊資源,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的打上人類的標記。(6)時代特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變遷的現象,旅遊者的動機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旅遊產品也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7)在產品形態上,文化旅遊資源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態可以是顯性的、具體的或可明確被感知的(如古跡、古物、建築等);非物化形態主要是隱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覺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並可以通過象徵、渲染等手段,將其從精心營造的旅遊文化場景中揭示和顯現出來。(8)旅遊產品文化內涵的多元可變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人類物質和精神成就的總和,所以導致文化旅遊的動機和需求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同樣,由於旅遊者的個體差異(需求差異、消費差異、感知差異等),旅遊產品的內涵也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二、旅遊產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續開發
產品開發是指向市場提供新產品或改進產品,開發者應掌握市場的需要,依此設法增強或轉變產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檔次結構和類型結構,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旅遊產品的開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現有旅遊文化產品的改進,即對現有產品進行價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確認旅遊消費者所喜歡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補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實現產品價值;二是旅遊新產品的開發,是指開發商發現旅遊市場產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後,生產並提供從核心產品到附助產品的全新產品,以滿足旅遊市場的新需求。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文化旅遊對旅遊產品開發的意義在於文化旅遊是以需求為中心,強調需求結構升級,即從生存、發展升級到自我實現,以及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考慮生產的經濟形態。對比以往中國旅遊產品開發的狀況,我們如今對在旅遊產品開發中融入更多有針對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遊產品的市場價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但是,就中國總體情況來看,旅遊產品開發大多仍在使用單純展示資源,賣初級產品,粗放式的淺層開發模式,這勢必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旅遊資源的各種旅遊功能和應有的效益,造成旅遊資源的浪費和閑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現有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釋放旅遊文化勢能,進一步對現有旅遊資源進行整合,是提高中國旅遊總體效益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中國許多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及其價值,國內外學術界早有相當的研究成果及定論,但由於長期處於以單純的展示自然山水風光為主要旅遊產品開發模式的現狀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與國外眾多依靠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發展起來的旅遊名勝地相比,中國許多的優質旅遊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還只「待字閨中」,未被人識。因此,我們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將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遊產業的其中,從而實現文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1.不斷豐富旅遊資源文化內涵。在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中,關鍵是如何把文化滲透、融合、揉進各類旅遊產品的開發中,使其有靈魂、有主線、有品位。針對有形文化旅遊資源,產品在開發時要使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為旅遊活動的發展不斷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動力,使它「活」起來。針對無形文化旅遊資源,特別是一些文化遺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內涵,可以通過一定的設施和活動,營造文化氛圍,使文化內涵通過一定的「物化」載體展現出來,讓遊客能真實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獲得教益,從總體上增強對遊客的感官沖擊度、情景體驗度、情緒調動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場為導向原則,努力實現文化旅遊產品的功能.這就要求開發者以市場為標准,根據遊客需求,針對不同市場群體,結合文化旅遊資源特徵,以文化為導向,推出多層次、多樣化的個性產品,開發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文化旅遊。因此在開發中應針對市場不同層次的需求,創造能滿足遊客文化消費要求且能激發旅遊者興趣的旅遊產品。
3.體現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體。從發展的趨勢上看,沒有參與性文化內涵的旅遊產品是難以吸引遊客的。所以,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應以鮮明的特色為形式,以豐厚的品位為內涵,以人本主義精神為本質。突出「文化為根,以人為本」,突出和強化文化旅遊產品、文化旅遊場景或環境的文化性。由於文化具有相對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遊產品開發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題,緊扣景區文脈,適當強化和突出,不能偏離、淹沒其主流特色。
4.完善相關法律,加強資源保護。文化旅遊資源中大多為不可再生資源,鑒於開發中有可能破壞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行為,需不斷完善法律法規,以保障文化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避免短期行為。如中國政府已於1982年頒布《文物保護法》,1988年頒布了《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為歷史文化遺跡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據。另外,中國於1985年簽署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經列入2007年立法規劃。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文化游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避免破壞行為發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能有效的規范市場秩序,進行合理有效開發,使旅遊資源在開發時既能讓當代人享用,又能為後人傳承借鑒。
5.綜合性開發原則。旅遊產品的綜合開發性原則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和旅遊需求的多樣性決定的。根據旅遊系統理論,旅遊者的旅遊活動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主要構成要素,對旅遊者來說這些是一個整體,而為之提供服務的除旅遊行業外,還涉及到文物、林業、建築、交通、衛生、電信、教育等行業和部門。旅遊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這些部門和行業的協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遊的開發必須圍繞旅遊者的核心利益,提供與產品配套的設施和服務,做足文化氛圍,以爭取更大的客源市場。
6.創新性原則。文化旅遊是一項充滿憧憬、創意的文化活動,樹立創新意識對於發展文化旅遊業顯得特別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創; 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內涵必須通過創新的文化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來展示,以適應當代旅遊者審美的要求,符合當下科技社會發展水平。所以,文化旅遊在開發時必須堅持不斷創新。如中國現已開發且獲得成功的深圳華僑城主題公園。依靠不斷的產品創新,深圳華僑城培植起了旅遊主題公園的品牌,將文化創新融入旅遊產品創新中,從而提升了華僑城的旅遊功能和品牌形象,創造著中國旅遊產品的國際化競爭力。從1989年最初「錦綉中華」的建成,到之後開發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主題公園、「世界之窗」、「歡樂谷」等人造景點相繼建成,四大主題園構成的華僑城享譽海內外,給深圳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不俗的業績。這充分說明了旅遊產品的創新大有可為。
⑶ 今年想考遼東學院,不知道多少分,想報旅遊專業不知道好不好求解
2015年遼東學院專升本考試大綱——《旅遊管理》
【指定參考教材】
1.旅遊學 ,李天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旅遊經濟學 ,林南枝、陶漢軍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
3.旅遊服務管理,黃晶編著,南開大學出版社
遼東學院《旅遊管理》專業2015年專升本專業綜合課考試大綱
一、專業綜合課考試科目及賦分
旅遊學 70分
旅遊經濟70分
服務管理60分
二、命題要求
1.本課程考試命題覆蓋到各章,並適當突出重點章節,體現本課程的內容重點。
2.試題難易度分為易、較易、較難、難四個等級。不同難易度試題的分數比例一般為:易佔20%,較易佔30%,較難佔30%,難佔20%。
3.本課程考試試卷採用的題型包括: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分析計算題、論述題(案例題)。
三、考試大綱
《旅遊學》
第一章 旅遊發展的歷史沿革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旅遊活動的發展進程,掌握近代旅遊和旅遊業、現代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
二、課程內容及考核要點
第一節 19世紀以前的旅行活動發展
了解旅行活動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 近代旅遊和旅遊業的開端
了解產業革命對近代旅遊發展的影響,掌握托馬斯庫可對旅遊業的貢獻
第三節 現代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 掌握戰後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
第二章 旅遊活動基本認識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旅遊概念和旅遊活動的性質,了解旅遊活動的類型。
二、課程內容及考核要點
第一節 旅遊的概念
了解"艾斯特"定義,掌握旅遊的定義。
第二節 旅遊活動的類型
了解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的劃分標准和類型,掌握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的差別。
第三節 旅遊活動的性質
了解旅遊現象的表現,掌握旅遊活動的性質
第四節 旅遊活動的特點
掌握旅遊活動的普及性,持續性,地域集中性和季節性特點。
第三章 旅遊活動的主體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旅遊概念與界定,以及旅遊者的類型。掌握旅遊活動產生的客觀條件及影響旅遊動機產生的因素。
二、課程內容及考核要點
第一節 旅遊者的概念與界定
了解國際旅遊組織對旅遊者念的界定,掌握我國對國際旅遊者和國內旅遊者的界定。
第二節 實現旅遊需具備的客觀條件
掌握實現旅遊活動的決定因素。
第三節 實現旅遊活動所需具備的主觀條件
掌握影響旅遊動機的因素。
第四節 旅遊者的類型
掌握消遣型旅遊者與事務型旅遊者的特點
第四章旅遊活動的客體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旅遊資源的概念和特點,了解旅遊資源的類型、開發和保護。
二、課程內容及考核要點
第一節旅遊資源
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掌握旅遊資源的概念和特點。
第二節 旅遊資源的開發
了解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內容。
第三節 旅遊資源的保護
了解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第五章 旅遊業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旅遊業的概念、構成和特點,了解旅行社、飯店及景點等旅遊企業的業務和發展狀況。
二、課程內容及考核要點
第一節 旅遊業的概念
掌握旅遊業的概念和特點,了解旅遊業的構成。
第二節 旅行社
了解我國旅行社的分類和業務開展。
第三節 住宿業與飯店
了解我國飯店星級評定的基本情況,掌握飯店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飯店連鎖集團和飯店合用集團的競爭優勢。
第四節 旅遊交通
了解旅遊交通在理由業中的作用、影響旅遊者選擇旅遊方式的因素。
第五節 旅遊景點
了解旅遊景點的特點和景點等級劃分與評定,掌握影響景點經營的因素。
第六節 旅遊業的產品
掌握旅遊產品的概念和特點,了解旅遊產品的質量標准。
第六章 旅遊組織
一、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國內和國際旅遊組織的基本情況。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要點
第一節 國家和旅遊組織
掌握國家政府旅遊發展的動機和必要性。了解國家旅遊組織介入旅遊業發展的手段、組織設立形式。
第二節 我國的旅遊組織
了解我國旅遊行業組織。
第三節 國際旅遊組織
了解國際旅遊組織的一般情況。
第七章 旅遊市場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旅遊市場細分的基本概念和我國旅遊業海外市場的基本情況,掌握國際市場的客流規律,以及我國國際旅遊市場的競爭情況。
二、課程內容及考核要點
第一節 旅遊市場的基本概念
了解旅遊市場的細分的概念和意義
第二節 全環國際旅遊客流狀況
掌握國際旅遊客流分布格局、客流規律。
第三節 我國旅遊業的客源市場
了解我國旅遊業海外客源市場的基本現狀,掌握選擇重點國際旅遊客源市場的因素,以及我國旅遊業在國際客源市場競爭中存在的問題。
第八章 旅遊的影響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短期和長期投資的核算方法。
二、課
⑷ 旅遊經濟與哪些理論有關 有何觀點
以下都是旅遊經濟理論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第一章 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教學要求:
通過研究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推動旅遊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了解旅遊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內容結構:
第一節 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和發展
一,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
1. 旅遊經濟活動的概念
2. 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
二,旅遊經濟活動的發展
1. 第一個時期,初步發展時期
2. 第二個時期,蓬勃發展時期
第二節 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一,國內外對旅遊經濟的研究
1. 國外對旅遊經濟的研究
2. 我國對旅遊經濟的研究
二,旅遊經濟學的產生
1. 旅遊經濟學是一門具有獨立性的專門學科
2. 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產業
三,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 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率喲經濟活動中旅遊產品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2. 旅遊經濟學研究旅遊經濟活動運行過程中的經濟現象,經濟關系與經濟規律
四,旅遊經濟學的研究結構
五,旅遊經濟學研究的主要任務
1. 解釋影響合作用於旅遊經濟活動的基本經濟因素和經濟關系
2. 選擇旅遊經濟發展的最佳途徑
3. 為制定旅遊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提供理論基礎
六,旅遊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旅遊產品的生產與供給
旅遊需求及旅遊需求與旅遊供給的矛盾運動和調節機制
旅遊產品的消費
旅遊經濟效益
旅遊經濟結構與旅遊經濟發展
第三節 旅遊經濟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
一,游經濟學與經濟學的關系
二,旅遊經濟學與旅遊學的關系
三,旅遊經濟學與其它旅遊學科的關系
第四節 旅遊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相結合的方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本章重點(重要問題):
旅遊經濟活動的發展,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第二章 旅遊產品
教學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旅遊產品和旅遊產品特點,掌握旅遊產品組合與旅遊產品開發的涵義與原則.
內容結構:
第一節 旅遊產品的概念和構成
一,旅遊產品的概念
旅遊產品是指旅遊經營者憑借著旅遊吸引物,交通和旅遊設施,向旅遊者提供的用以滿足其旅遊活動需求的全部服務.
二,旅遊產品的構成
旅遊吸引物
旅遊設施
可進入性
旅遊活動
三,旅遊產品的內外部關系及其轉化
旅遊產品構成間的互補關系
旅遊產品構成間的互代關系
旅遊產品內外部的互補關系與互代關系的轉化
第二節 旅遊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一,旅遊產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特點
1. 旅遊產品的價值
2. 旅遊產品的使用價值
二,旅遊產品的價值構成
服務價值量
吸引物價值量
第三節 旅遊產品的特性
一,綜合性
旅遊產品既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勞動產品,又包括非勞動產品和自然物.
二,無形性
旅遊產品主要表現為旅遊服務,具有無形性.
三,不可轉移性
旅遊產品的物流和商流是分離的,物流只表現為旅遊產品信息的流動而不是旅遊產品的轉移.
四,旅遊產品生產與消費的不可分割性
旅遊服務和旅遊消費在時空上同時發生和同時結束表現為旅遊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的不可分割性.
五,游產品的不可貯存性
旅遊產品的核心是服務,因此不可貯存.
六,旅遊產品的易波動性
旅遊產品受季節,假日,氣候以及政治,經濟,戰爭等多種因素影響,具有較大的波動性.
第四節 旅遊產品的組合與開發
一,旅遊產品的生產要素及其組合
全面全線組合
專項系列組合
專業性組合
二,旅遊產品開發的原則
根據目標市場需要對旅遊資源,旅遊設施和旅遊業人力資源進行規劃,設計,開發和組合.
第五節 我國旅遊產品的發展歷程(自學)
本章重點(重要問題):
旅遊產品及其特點,旅遊產品的組合與開發原則
第三章 旅遊需求與供給
教學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旅遊需要與供給的基本規律與影響因素,熟悉需求與供給彈性及我國旅遊供求關系的發展演變過程.
內容結構:
第一節 旅遊需求
一,旅遊需求概念
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餘暇時間的人們在一定時間內,願意按照一定價而購買某一旅遊產品的數量.
二,旅遊需求產生的條件
1. 旅遊需求的客觀條件:支付能力;可支配的時間.
2. 旅遊需求的主觀條件:動機(心理類型,文化修養,年齡性別等)
三,旅遊需求規律
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條件下,人們在一定時期內對旅遊產品的需求量與旅遊產品價格呈負相關.
四,需求彈性和需求彈性系數
旅遊需求量隨某一因素的變化而出現相應變化的現象稱為需求彈性.
旅遊需求價格彈性
旅遊需求價格彈性系數
五,影響旅遊需求的因素
客源國方面的因素:總人口,人口結構,城市化和程度;
目的國方面的因素:旅遊供給因素(旅遊資源,設施,交通等);通貨膨脹因素;
雙方相關因素:經濟距離,貨幣匯率,政治因素.
六,旅遊需求指標
入境旅遊人次;
旅遊者消費總額;
旅遊者人均消費額;
旅遊者停留天數或旅遊人天數;
旅遊者人均數
旅遊出遊率(旅遊密度)
旅遊重遊率(旅遊頻度)
旅遊開支率(旅遊消費率)
第二節 旅遊供給
一,旅遊供給的概念
旅遊供給是旅遊目的地在一定時期內以一定的價格向旅遊市場提供旅遊產品的數量.
分為基本旅遊供給和輔助旅遊供給.
二,旅遊供給的內容
旅遊資源
旅遊設施
旅遊服務
旅遊基礎設施
旅遊供給規律
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願意並且有能力向市場提供的旅遊產品的數量將隨著市場價格的漲落而增減.
游供給價格彈性
旅遊供給價格彈性
旅遊供給價格彈性系數
影響旅遊供給的因素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環境容量
當地政府對發展旅遊業的態度和政策
第三節 中國旅遊供求關系的發展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供給的發展
旅遊飯店業的發展
旅行社的發展
旅遊景點,景區建設
旅遊交通的發展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需求的發展
1. 入境旅遊市場需求
2. 國內旅遊市場需求
三,中國旅遊供求關系發展的階段性
1. 限制發展階段
2. 不協調發展階段
3. 比較協調發展階段
本章重點(重要問題):
旅遊需要的產生及運動規律和旅遊供給的產生及運動規律
第四章 旅遊經濟運行與調節
教學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認識旅遊經濟活動的規律與特點,掌握旅遊價格調節和市場競爭調節的機理,理解宏觀調控對旅遊經濟運行的作用及其應用.
內容結構:
第一節 旅遊經濟活動運行規律與特點
一,旅遊經濟活動運行規律
旅遊經濟活動是旅遊主體,旅遊客體和旅遊媒介體之間的經濟聯系和所反映出來的經濟關系.遊客與旅遊經營者之間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運動構成旅遊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供求規律,價值規律等經濟規律都也體現在旅遊經濟運行過程中.
二,旅遊經濟活動運行特點
旅遊經濟活動中物流與商流是分離的
一次集中組合,多次銷售
需求的明顯指向性和供給的常年性
第二節 旅遊市場調節
一,旅遊供求矛盾的運動與主要表現
旅遊接待能力與遊客總人次之間的矛盾
旅遊供求在地域上的矛盾
旅遊供求在季節上的矛盾
旅遊供求在結構上的矛盾
二,旅遊供求矛盾的靜態均衡與動態均衡
1. 旅遊供求矛盾的靜態均衡
2. 旅遊供求矛盾的動態均衡
三,旅遊價格調節機制
旅遊價格的概念與構成
旅遊價格的制定及其影響因素
旅遊價格的制定的目標與策略
旅遊價格的實現
旅遊競爭調節機制
旅遊市場競爭的目標
旅遊市場競爭戰略與策略的形成
第三節 旅遊經濟的宏觀調控
一,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二,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主體
1. 政府管理部門
2. 行業管理組織
三,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對象與內容
1. 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對象
2. 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內容
四,旅遊經濟宏觀調控的手段
對旅行社業進行宏觀調控
對旅遊涉外飯店業進行宏觀調控
對旅遊服務質量等級進行宏觀調控
對旅遊信息方面的宏觀調控
旅遊發展規劃方面的宏觀調控
本章重點(重要問題):
旅遊供求矛盾的運動與主要表現,旅遊供求矛盾平衡,旅遊價格調節和市場調節
第五章 旅遊消費效用理論
教學要求:
通過本章內容學習,使學生掌握旅遊消費的特點,認識旅遊消費者最大效用均衡的分析方法和旅遊消費效果的評價原則.
內容結構:
第一節 旅遊消費的性質與特點
一,旅遊消費的性質
二,旅遊消費的特點
旅遊消費是綜合性消費
旅遊消費是一種以勞務為主的消費
旅遊消費與旅遊產品生產交換的同一性
旅遊消費的不可重復性
旅遊消費是彈性較大的消費
三,旅遊消費在旅遊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節旅遊消費的構成
一,旅遊消費結構的概念和分類
二,影響旅遊消費結構的因素
遊客的收入水平
遊客的構成
旅遊產品的結構
旅遊產品的質量
旅遊產品的價格
遊客的心理因素
三,旅遊消費結構的合理化
1. 要在旅遊消費多樣化的基礎上實現結構的優化
2. 要有利於實現旅遊消費市場供需的平衡
3. 要有利於旅遊環境的保護
第三節 遊客效用滿足最大化
一,旅遊消費者最大效用均衡
1. 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2. 無差異曲線在分析旅遊消費效用最大化中的應用
二,研究遊客效用滿足最大化的意義
第四節 旅遊消費效果評價
一,旅遊消費效果的涵義
二,評價旅遊消費效果的原則
1. 旅遊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的一致性
2. 微觀旅遊效果與宏觀旅遊效果的一致性
3. 旅遊消費效果與生產效果與社會效果的一致性
本章重點(重要問題):
旅遊消費及其構成,旅遊者效用滿足最大化,旅遊消費效果評價
第六章 旅遊經濟效益
教學要求:
通過本章內容學習,了解旅遊經濟效益的內涵;熟悉旅遊經濟運行產生的乘數效應與收漏損現象;掌握旅遊經濟效益評估的方法.
內容結構:
第一節 旅遊經濟效益的涵義與范疇
一,旅遊經濟效益的涵義
二,旅遊經濟效益的研究范疇
1. 旅遊微觀經濟效益的概念
2. 旅遊宏觀經濟效益的概念
第二節 旅遊經濟運行的乘數效應
一,乘數效應
二,旅遊收入的乘數作用
收入乘數
居民收入乘數
就業乘數
政府收入乘數
進口額乘數
三,旅遊漏損
1. 旅遊漏損的概念
2. 減少旅遊漏損的途徑
第三節 旅遊經濟效益的評估與測量
一,主要旅遊統計指標
人均停留天數
國際旅遊(外匯)收入
客房出租率
營業收入
營業稅金及附加
全員勞動生產率
利潤總額
人均實現利稅
利潤率
平均職工人數
二,旅遊微觀經濟效益分析方法
損益平衡分析法
目標利潤分析法
最佳利潤分析法
成本結構分析
三,旅遊宏觀經濟效益分析
遊客消費及其影響
衡量旅遊成本
估計旅遊的純經濟效益
第四節 我國旅遊經濟效益測評
一,我國旅遊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效益水平
二,旅遊業是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本章重點(重要問題):
旅遊經濟效益的范疇,旅遊經濟運行的乘數效應,旅遊經濟效益分析方法
第七章 旅遊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
教學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認識旅遊產業結構及其優化的基本知識,了解我國旅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實施旅遊產業政策方面的實踐情況.
內容結構:
第一節 旅遊產業的構成
一,關於旅遊業構成的"局限論"與"寬泛論"
"局限論"中旅遊業的構成
"寬泛論"中旅遊業的構成
二,關於旅遊業構成的傳統認識
三,世界旅遊組織旅遊衛星賬戶中的旅遊業的構成
四,關於旅遊業構成的理論分析
界定旅遊業構成的特殊性
旅遊業構成的約定性
約定化思想需要統一可比的標准
第二節 旅遊產業結構及其優化
一,關於產業結構的基礎知識
產業
產業結構研究的特點
產業結構的研究內容
產業結構研究方法的特性
二,旅遊產業結構
旅遊產業結構的概念
旅遊產業結構研究中的困難
產業結構優化和旅遊產業結構優化
第三節 旅遊產業政策的理論基礎與實踐
一,產業政策的特點及分類
1. 產業政策的特點
2. 產業政策的分類
二,產業政策實施的手段及作用
1. 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
2. 產業政策的作用
三,旅遊產業政策實踐
四,我國國家旅遊產業政策的制定
我國國家旅遊產業政策的發展背景
我國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制定的原則
我國國家旅遊產業政策的內容
本章重點(重要問題):
旅遊產業構成及其理論分析,旅遊產業結構及其優化,旅遊產業政策的理論基礎及其實踐
第八章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與發展趨勢
教學要求:
通過本章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旅遊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及其分析,掌握影響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制定的因素和我國旅遊產業發展的狀況及戰略選擇.
內容結構:
第一節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
一,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概念
二,旅遊經濟發展模式類型
超前型發展模式與滯後型發展模式
市場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與政府主導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
延伸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與推進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
三,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比較
四,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特徵
概括性
階段性
相對穩定性
特指性
第二節 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一,確定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依據
我國具備發展旅遊產業的條件
我國發展旅遊產業面臨的問題
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
二,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特徵
1. 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是以經濟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旅遊業發展為先導,然後向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區逐漸推進的
2. 旅遊產品以觀光旅遊為主向多種旅遊產品推進
3. 旅遊形式以團隊旅遊為主向散客旅遊居優勢,團隊旅遊與散客旅遊相結合的方向演進
4. 旅遊設施建設以高級為主,有高等級向中低等級推進,最終形成以中等級為主體的高,中,低等級結合的設施體系
5. 旅遊產業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主導作用由主要進行微觀的支持和管理向宏觀的調控和管理演進
第三節 世界旅遊經濟發展趨勢
一,世界旅遊經濟發展概況
世界旅遊經濟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
世界旅遊經濟的產值不斷增長
世界旅遊產業對世界經濟的推動不斷增強
二,世界旅遊經濟發展趨勢
第四節 我國旅遊業發展戰略選擇
一,不同類型的旅遊發展觀
經濟動力型發展觀
雙重動力型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
二,制定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
1. 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2. 制定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
三,我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1. 適度超前戰略
2. 可持續發展戰略
本章重點(重要問題):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及其特徵,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分析及其戰略選擇,我國旅遊發展戰略
重 點 章 節
第一章:第2,4節;
第二章:第1,2,3節;
第三章:第1,2節;
第四章:第1,2,3節;
第五章:第1,2,3,4節;
第六章:第2,3節;
第七章:第2,3節;
第八章:第2,4節.
參 考 書 目
⒈ [美]斯蒂格里茨,1998:《 經濟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⒉ 黃亞均 郁義鴻,2000:《微觀經濟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⒊ 黃亞均 袁志剛,2000:《宏觀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⒋ 林南枝,2000:《旅遊經濟學》,南開大學出版社,
⒌ 張輝,191:《旅遊經濟學》,陝西旅遊出版社
⒍ 鄒海梅,1998:《現代旅遊經濟學》,青島出版社
⒎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旅遊經濟》
⒏ 國家旅遊局,1998:《中國旅遊統計年鑒》,中國旅遊出版社
⒐ 魏小安,1993:《中國旅遊業:產業政策與協調發展》,旅遊教育出版社
⒑ 張建春 金世勝,2001:《旅遊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⒒ 羅明義,1998:《旅遊經濟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⒓ 威廉瑟厄波德,2001:《全球旅遊新論》 中國旅遊出版社
⒔ 張伯山,1998:《旅遊文獻檢索與利用》 南開大學出版社
⒕ WTO.Recommendations on Tourism Statistics
⒖ Witt,Stephen F. and Luiz Moutinho.Tourism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Handbook, New York:Prentice-Hall,1998
課 時 分 配
章次
章 節 名 稱
總計課時
授課課時
輔導練習
課時
1
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2
2
0
2
旅遊產品
3
3
0
3
旅遊需求與供給
6
4
2
4
旅遊經濟運行與調節
4
4
0
5
旅遊消費效用理論
6
4
2
6
旅遊經濟效益
6
4
2
7
旅遊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
3
3
0
8
旅遊經濟發展模式與發展趨勢
⑸ 旅遊經濟活動特性分析
以下都是旅遊經濟理論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用第一章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內教學要求:通過研究旅遊容經濟活動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推動旅遊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了解旅遊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內容結構:第一節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和發展...
⑹ 旅行社產品主要經濟特徵分析
【摘 要】旅遊產品是旅遊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復合概念的內涵界定對開展旅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學界和業界對這個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本文在界定旅遊產品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旅遊產品的基本特徵,提出了旅遊產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續開發對策。
【關鍵詞】旅遊產品;文化特徵;文化功能;可持續開發對策
一、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旅遊產品的概念尚有爭議,由於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國外對旅遊產品的界定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兩種:史密斯對旅遊產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種解釋模型,這種模型在平面上為一圈層結構,核心為物質基礎(P),依次向外第一層是服務(S),第二層為接待業(H),第三層是遊客的選擇自由(FC),最外層為遊客的參與機會(I)。史密斯是在客觀的物質條件上注重了旅遊者的主觀意願;米迪蘭敦則認為,旅遊產品實際上分為兩種情況,第一是綜合概念,包括旅遊者從出門旅遊開始到旅遊回家期間所有涉及的設施與服務所共同構成的綜合體;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業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設施、交通、服務等。國內旅遊學界關於旅遊產品較為公認的定義主要是經濟學家給出的。傳統旅遊經濟學派以林南枝、陶漢軍為代表,他們依據旅遊經濟活動的參與主體從三個視角來界定旅遊產品,即從旅遊者來看,是自己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費用和精力所換取的一次旅遊經歷;景區旅遊經營者認為是他們憑借旅遊吸引物、交通和旅遊設施,向旅遊者提供用以滿足其旅遊活動需求的全部服務;旅行社則認為是以旅遊資源為原料,以行、游、住、食、購、娛等諸要素及各個環節的服務為零部件,針對客源市場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題,設計、加工、製作、組合而成的旅遊線路。新興旅遊經濟學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為代表。他們從功能上來界定旅遊產品的概念,認為旅遊產品是「旅遊經營者為了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的各種需要,而向旅遊市場提供的各種物品和服務的總和」。他們把旅遊產品理解為「物品+服務」,旅遊產品構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無形的服務要素。當今旅遊學界大多贊同這一的定義。那麼,如果我們從旅遊者的消費方式和特徵來看,這個旅遊消費和旅遊供給同步實現的完整過程包含了旅遊者旅遊過程中所需的各項要素:旅遊吸引物的文化蘊含與主題、旅遊設施的文化內涵與風格、旅遊服務與管理的文化指向、旅遊產業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遊吸引物和旅遊服務中所含的文化特徵。而文化是旅遊的內涵和深層表述,是旅遊者的出發點與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源,是旅遊業經營的靈魂。旅遊者出遊主要是出於了解異地文化的動機,旅遊既是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文化的創造過程。而旅遊則是實現文化的教化和娛樂功能的良好載體,是對文化的挖掘、提煉和弘揚,是兩種不同地域文化的際遇與整合。因此,我們認為,從文化學視角來看,但凡是能夠吸引旅遊者產生文化旅遊動機,並可以被利用來開展文化旅遊活動的各種自然、人文客體或其它因素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旅遊產品。在產品形態上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主要體現為旅遊目的地的物化景觀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觀念文化等。根據旅遊者的需求和消費指向,文化旅遊產品的特徵概括為八個方面:(1)非物質性。這種非物質東西的實質、主要內容是一種服務。比如,桂林的樂滿地主題公園,旅遊者只有親自來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帶給自己的快樂.(2)不可轉移性。文化旅遊產品的不可轉移性主要表現在旅遊服務所憑借的吸引物和旅遊設施無法從旅遊目的地運輸到客源所在地供遊客消費,且只能以文化旅遊產品的信息傳遞引起購買者的流動來實現。(3)服務性。服務性產品是能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實體或過程,而服務僅是一種行為、一種活動、一種可以被用以交換的無形產品。(4)異地文化特性。任何旅遊產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質,不同性質的旅遊產品的利用價值和功能、開發利用方向都不一樣。(5)文化創造特性。旅遊產品大多是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自身創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純粹的自然旅遊資源,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的打上人類的標記。(6)時代特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變遷的現象,旅遊者的動機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旅遊產品也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7)在產品形態上,文化旅遊資源既有物化形態的實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態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態可以是顯性的、具體的或可明確被感知的(如古跡、古物、建築等);非物化形態主要是隱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覺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並可以通過象徵、渲染等手段,將其從精心營造的旅遊文化場景中揭示和顯現出來。(8)旅遊產品文化內涵的多元可變性。由於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人類物質和精神成就的總和,所以導致文化旅遊的動機和需求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同樣,由於旅遊者的個體差異(需求差
⑺ 怎樣學好旅遊管理
傳統旅遊產品創新研究
陳芝德
(陝西師范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西安,710062)
摘要:旅遊產品的創新對提高我國傳統旅遊產品的競爭力,保持旅遊業的持續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我國旅遊產品的現狀分析入手,結合旅遊經濟學、市場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指出我國旅遊產品存在的結構單一、市場供需矛盾、營銷等問題,進而分析現階段我國傳統旅遊產品創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傳統旅遊產品以市場需求、科學技術、營銷手段為導向,進行旅遊產品創新的辦法。
關鍵詞:旅遊產品結構 傳統旅遊產品 旅遊新產品 旅遊產品創新
Abstract: In order to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m procts,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stry,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current tourism pro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ourist procts, and related tourism theory, such as tourism economics, tourism marketing and psychology, and so on, problem of current tourism procts is summarized. Accordingly, innovation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tructure of tourism procts, Traditional tourism procts, New tourism procts, innovation of tourism procts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旅遊業主要依靠國際旅遊市場,市場上銷售的產品大多是具有國際影響的頂尖旅遊產品,旅遊資源本身就是旅遊產品(或者只須簡單的包裝式開發即可),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的投入,大多屬於「資源產品共生型」的旅遊資源,資源本身品位就非常高,所以,「低投入高產出」是我國80年代旅遊業的一個顯著特點。而傳統旅遊目的地大多憑借其旅遊資源的比較優勢占據了旅遊市場的壟斷地位,獨領風騷。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旅遊業的迅速發展,旅遊產品的供給非常豐富,旅遊市場也相應變成了買方市場,旅遊產品的替代競爭異常激烈。盡管傳統旅遊目的地在國內的旅遊龍頭地位仍然存在,但是卻受到新興旅遊目的地的強有力挑戰,其相對優勢逐年下降,差距明顯縮小,究其原因就在於其產品已經落伍,競爭力已今非昔比。隨著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人民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者消費行為日益成熟,消費層次日漸提高,傳統的旅遊產品已經不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一方面, 旅遊者要求旅遊企業提供質優價廉的包括吃、住、行、觀、娛、購在內全方位的旅遊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現階段主流消費已上升到提高層次——即各種參與性旅遊活動,部分群體消費甚至上升到專門層次,也就是要求市場上能夠提供滿足其精神需求和能夠體現其人生價值的旅遊產品。然而,我國旅遊產品對於旅遊者的這種需求變化未能做出及時地應對,就其原因我們首先從我國旅遊產品的現狀入手進行分析。
一、我國傳統旅遊產品現狀分析
(一)我國旅遊產品發展現狀
經過改革開放後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旅遊產品結構也日趨完善,觀光旅遊、度假旅遊、探親訪友等一大批傳統旅遊項目已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能夠初步滿足不同的旅遊消費者。我國按旅遊者旅遊目的提供的旅遊產品主要由觀光游覽、探親訪友、商務會議、休閑度假、宗教朝聖、文體科技交流等6大類構成(見表1),其中位居前4位的是觀光游覽、探親訪友、休閑度假和商務會議。四者所佔比重分別為:觀光游覽約佔40%、探親訪友約20%、休閑度假約14%、會議商務旅遊約12%。4類旅遊產品在國民旅遊中一直佔有很大比重,並且總體上處於上升之勢,這種上升主要是由休閑度假旅遊產品在近幾年的較大發展所帶來的。其他類型的旅遊活動如宗教朝聖、文體科技交流等,所佔比重很低。
表1 1999~2002年我國旅遊者按旅遊目的選擇的旅遊產品的結構表
觀光游覽 探親訪友 度假休閑 會議商務 宗教朝聖 文體科技交流 其他
1999年 24.1% 48.8% 8.6% 10.4% 1.3% 1.5% 5.3%
2000年 39.9% 25.8 16.6% 9.0% 0.9% 2.2% 5.6%
2001年 39.3% 25.2% 17.7% 9.7% 1.0% 2.0% 4.8%
2002年 41.4% 25.2% 18.0% 8.5% 1.2% 1.9% 4.3%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旅遊統計年鑒》(2000~2003年)有關數據整理
表2 2001~2003年我國入境旅遊者按旅遊目的選擇的旅遊產品的結構表
觀光游覽 探親訪友 會議、商務 服務員工 其他
2001年 43.9% 3.5% 17.4% 11.5% 23.5%
2002年 41.4% 3.1% 23.9% 11.4% 20.2%
2003年 37.8% 2.2% 25.4% 13.4% 21.2%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旅遊統計年鑒》(2002~2004年)有關數據整理
來中國的外國遊客基本以觀光游覽和出席各種會議、從事各種商務活動為主.如表2所示,旅遊目的為觀光游覽的占外國遊客總人數的40%左右,在近幾年處於下降趨勢;探親訪友旅遊產品的比重一直不高,基本維持在2-3個百分點;居於第二位的商務會議旅遊產品近幾年來一直保持增長勢頭,2003年達到25.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其比重相比2001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綜合看來,近幾年的觀光游覽旅遊產品的比重不斷下降,商務會議旅遊產品卻有了大的發展。
(二)我國旅遊產品的結構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反映出我國目前旅遊產品結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觀光游覽旅遊產品所佔比重在不斷下降,但是比重仍然較大;(2)入境旅遊者選擇的會議、商務旅遊產品所佔比重較高;(3)觀光游覽與會議、商務旅遊占據市場的60%以上,其他類旅遊活動所佔的比重還不足40%。
旅遊者的需求是豐富多彩的,各地的旅遊資源條件也各不相同。如何根據資源特點和目標市場的需求變化,開發和創新出合適的產品形式,佔領盡可能大的市場份額,是旅遊業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當然,一個國家的資源再豐富,類型再多樣,地域條件再好,也不可能開發出全部旅遊產品,而應該在分析周邊國家替代產品的基礎上,深入分析自己的產品結構,創造新產品以確立自己的優勢產品。我國旅遊產品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問題之一:旅遊產品比較單調,產品結構不完善。如前所述,幾類主要旅遊產品所佔的比例過高,尤其是傳統觀光旅遊產品占據主導地位,康體娛樂、會展論壇、教育休學及各項專項旅遊產品規模較小,造成旅遊產品構成比例失衡,產品結構過於單一,市場狹窄,容量受到拘束。
問題之二:旅遊產品內容老化。傳統旅遊產品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原有的資源型產品的「風貌」,沒有多少革新變化,其產品缺乏參與性和趣味性,游覽項目單一,造成旅遊產品吸引力不斷下降。
問題之三:旅遊產品結構層次低。結合需要層次理論可以將旅遊產品分為三個層次(陳傳康):一為基礎層次的旅遊產品,即滿足旅遊者最基本的旅遊活動,包括觀光、游覽類旅遊產品;二為價值體現層次的旅遊產品,即以提高旅遊者參與性、滿足其精神需求和體現其人生價值的旅遊產品。包括休閑度假旅遊產品、健身療養旅遊產品、朝聖求學旅遊產品、科考探險旅遊產品、商務會展旅遊產品、科技工業旅遊產品、農業生態旅遊產品等;三為感情歸屬和內心呵護層次的旅遊產品,即最高層次類旅遊產品,旅遊者從消費旅遊產品中能夠獲得體驗及心靈上的關愛和呵護。目前我國旅遊能供給旅遊者的產品還停留在旅遊的基礎層次和價值體現層次初級階段的旅遊產品上。然而,各種新興的旅遊產品如商務旅遊、會展旅遊、生態旅遊、探險旅遊、修學旅遊、體育旅遊等專項旅遊產品正在不斷涌現,且有後來居上之勢。與傳統觀光型的初級產品相比,高水平的參與式旅遊產品大致具有五大特點:一是旅遊者對產品的消費具有顯著的享受性質和體驗特徵;二是內容要創造性地常變常新;三是其吸引了相當部分來自經營者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四是其主體明確、獨特,產品具有文化和歷史內涵的一致性;五是在消費上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和娛樂性。但在我國佔主體地位的觀光型旅遊產品,大部分還停留在使遊客冷眼旁觀的階段,而且相對缺少變化。大多數產品只是在一流的原料上稍做加工,打出牌子,就拿去賣了。即使是歷史文物古跡,也只是讓遊客走馬觀花地看看、聽聽,並沒有深刻挖掘其文化內涵,營造一種讓遊客主動參與進來來體驗其歷史內涵的文化氛圍。就目前市場上的旅遊線路而言,仍有相當比例令遊客走馬觀花甚至疲於奔命的,旅遊者在精神和體力上都難以得到愉快的旅遊體驗。度假旅遊、文化旅遊等旅遊產品,盡管已演變出度假休閑旅遊、生態文化旅遊等形式多樣的特色旅遊產品,但內容大都雷同,仍沒脫離傳統觀光旅遊產品的設計思路和內容編排。綜上所述,我國的旅遊產品還不具備高級產品的總體特徵,尚處於 「初級產品」階段,存在旅遊產品老化和結構不完善等問題,難以滿足需求的問題。因而,必須對我國旅遊產品進行創新,通過產品的創新來不斷補充並促進我國旅遊產品的結構優化,滿足旅遊者的需求。
二、傳統旅遊產品創新研究
(一)重新定義旅遊新產品
什麼是新產品?傳統觀念認為「新產品是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或具備新功能、新結構、新利益的產品。」旅遊新產品是指旅遊經營者以前從未生產和銷售過的旅遊產品(王興斌)。林南枝(2000年)指出,只要是整個旅遊產品構成中任何一部分的創新或改革,都屬於新產品之列。也就是說,只要改變了旅遊者對旅遊產品的新的認知或識別,就是旅遊新產品。
現代市場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一切都打上了「顧客導向」的烙印。無論是新產品具備多少技術創新,或可能給旅遊消費者帶來多大的利益,旅遊產品只有被旅遊者識別才有價值。旅遊產品創新並不一定只是旅遊產品的創造,可以是對旅遊產品的新認知或對旅遊者的新認知。改變訴求的旅遊產品,也是創新產品。旅遊產品本身沒有變化,而是產品重新定位,是旅遊產品向旅遊者傳達一種新的訴求,是對產品的新認知,是給它賦予了新的含義,而新含義更符合旅遊者的內心需求。
(二)傳統旅遊產品創新
旅遊產品創新,就是對旅遊產品進行創造性開發,把產品中潛在的東西更深層次的挖掘出來。實質上,它是通過創新來創造需求、帶動需求,引導消費潮流。
旅遊產品是激發旅遊行為主體出遊動機的直接因素。我國的旅遊產品大都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憑借,依靠對旅遊資源的大規模投入為基礎建立起來實現旅遊產品的價值,主要強調資源的「硬開發」,沒有注重提升資源的附加價值。因此,我國的旅遊產品結構仍然是以自然觀光和會議、商務旅遊產品為主,其他類型的旅遊產品所佔的份額極低,導致了產品結構的單一性和滯後性,旅遊產品出現相對過剩與短缺並存的現象,大大的制約了我國旅遊產品市場的吸引力。因此,旅遊產品的創新首先要做到旅遊產品結構的不斷創新和優化升級。
1、 需求導向型旅遊產品創新
市場學認為:消費者的滿足並非取決於將本產品和競爭對手的產品相比較。消費者購買這個產品是因為該產品具有絕對的魅力,而不是由其他產品的存在。而要不斷地推出暢銷品,其要訣就是要掌握顧客的心。與以往旅遊消費情況相比,今天的旅遊消費市場更加多樣化,旅遊者對旅遊產品的選擇更加個性化,決策更加理性化。在這種時代潮流下,旅遊產品的創新要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後,依據旅遊產品時尚周期的指導原則,抓住旅遊者消費心理,把握未來消費時尚與潮流,以旅遊者的需求為基礎,突破傳統旅遊產品框架的限制,藉助新興科學與網路技術,採取整合式與差異性相結合的創新策略,創造出迎合旅遊精細化市場細分下旅遊者對旅遊產品的需求,創新帶動需求,彈起傳統旅遊產品的魅力。
1)、加強旅遊產品的多元化,注重傳統優勢產品與大力發展新型觀光旅遊產品相結合;
要打破傳統的結構單一的旅遊產品體系,在發展較為成熟的觀光旅遊產品的基礎上,大力開發和發展新型專題觀光型產品,如觀光度假旅遊、商務會議旅遊、體育旅遊、生態旅遊、娛樂休閑旅遊等新型觀光旅遊產品,進一步挖掘主體性觀光產品,豐富產品內涵的同時,還可以與區域性觀光產品結合,形成整體效應。這樣不僅可以適應旅遊者渴望回歸自然的心態,解決旅遊市場上供求不協調的矛盾問題,還可以促進旅遊產品的升級換代,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
2)、實現旅遊產品的動態化,提高旅遊產品的參與性;
目前正在興起的體驗經濟理論認為,「企業提供的是一種讓客戶身在其中並且難以忘懷的體驗」——企業以服務為舞台,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旅遊業是為了旅遊者能獲得難以忘記的記憶和經歷,旅遊服務和產品的提供者必須針對客源市場需求情況,精心設計個性化、人性化和價值化的旅遊主題和好的「劇本產品」,搭建合適的舞台或營造一種與主題相吻合的體驗氛圍,幫助旅遊者完成整場演出,即整個旅遊過程。迪斯尼作為主題公園,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仍處於領先地位,與它提供的參與性強、旅遊體驗良好的旅遊產品是分不開的。
我國傳統的旅遊產品大部分是基於對旅遊的傳統理解而開發的,旅遊者一直處於被動和觀望的地位,而且初級化的觀光旅遊產品佔有很大比重,因此,要優化我國旅遊產品的結構,提高旅遊產品尤其是觀光旅遊產品的參與性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蘇州在旅遊者的心目中是以古典園林而負盛名,蘇州園林是天堂的靈魂,中外遊客慕名前來觀賞的是古典園林,這是無法替代的聚焦品牌。蘇州園林作為姑蘇傳統文化的精華,但是長期以來只是作為靜態的「盆景」展示,無論是亭台曲橋還是湖石古木,這些靜態景觀難以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持久的吸引現代旅遊者。因此,必須要打破這種守株待兔式的機械模式,化靜為動給古園注入活力。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每年推出花會與廟會,將別具特色的民俗風情與吳文化有機結合,給中外遊客以耳目一新之感,遊客成倍增長。網師園在所有亭台樓閣表演富有特色的崑曲、評彈、古箏、戲劇等精彩節目,從而走出了精、靜、巧、雅的小小「圍城」,形成熱鬧喜慶的游園氣氛,成為化靜為動的「新景」。
3)、深入挖掘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實現初級旅遊產品向高級旅遊產品的過渡。
我國旅遊產品由低級向高級過渡是必然之勢。隨著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旅遊者開始從以往追求物質享受和生活舒適轉向追求精神發展和尋求內心的關愛、呵護。有豐富文化內涵、參與式、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產品將受到旅遊者的青睞。所以,必須從文化角度深層次挖掘旅遊資源的內涵,增加旅遊產品的知識性、提高旅遊資源的增值,以促進觀光游覽型旅遊產品的高級化。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按國際旅遊者旅遊目的的分類,觀光型旅遊占當今國際旅遊市場份額的1/3以上,遙居各種旅遊目的之首。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縱橫萬里的疆域,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景觀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依託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和自然旅遊資源匯聚中國歷史、民俗風情、藝術等文化(還有文化審美感受都市文化、「回歸自然」田園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象形文字造型藝術文化、「中國好萊塢」電影藝術文化等)開發出我國最具競爭力的觀光度假型旅遊產品,因為最能夠反映出東方文明和神州風韻的還是文物古跡、山水風光和民族風情。
2、科技導向型旅遊產品創新
旅遊科技創新是旅遊生產力要素發展的根本推動力。現代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在旅遊業中的廣泛應用,正在促進旅遊業經歷一次新的革命。在知識經濟不斷深化發展的今天,尋找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支撐條件,確定旅遊業與科技創新的耦合點,加快旅遊產品創新是至關緊要的。研究、開發、利用高科技的保護技術和高科技含量的生態性材料、環境代價小的可替代性材料,可以更好地修復、保護歷史文物古跡等,有利於展現旅遊資源的原初性、唯一性、完好性、不可替代性及景區建設風格與環境的統一性,提高旅遊資源知識量、信息量和附加值;在旅遊景區運用高科技的電、聲、光設備,創作高科技含量的模擬場景,依據資源特點和市場需求指向,綜合考慮旅遊文化內涵、景觀審美特徵和地域文化背景,對現有資源進行深加工和創新「包裝」,有利於景區推出融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於一體的高品位、多元化產品,構思新的服務形式,創造新的消費方式,更好地滿足人們求新求異的需求;運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多角度的開發旅遊產品,對某些特殊景點和服務設施進行多功能的綜合設計,向旅遊者提供實、虛兩種不同性質的產品:實地旅遊產品以資源為載體,讓旅遊者能親眼看見和親身感受到;而網路虛擬旅遊產品,使旅遊者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遠方美麗的景色,並且又能保護某些珍貴的旅遊資源。
隨著休閑娛樂的需求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旅遊者希望可以向旅遊企業咨詢有關方面的信息。向旅遊者提供旅遊咨詢增值服務,可提高顧客滿意度。同時,旅遊企業也可以通過旅遊者的咨詢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信息,從而針對不同情況創新或完善旅遊產品的產品和服務。「體驗經濟」的到來,需要承認需求的多樣化與個體的差異性,所以,可針對每位顧客的不同特點和需求,採取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來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
旅遊產品消費者(旅遊者)不單單是被動的產品購買者,很多時候又是信息的傳播者,旅遊者通過產品的購買向旅遊產品供應商提供了產品的評價和判斷,另一方面,傳達了自身的偏愛,這種偏愛無異於對產品質量的認可,一旦旅遊者把這種偏愛通過口頭傳播方式告訴周圍的人,實際上就是對產品的最好鑒賞。通過完善的服務、嚴格的產品質跟蹤以及對旅遊者投訴的快速合理的處理等,將這種偏愛得以升華,使旅遊者成為旅遊產品的忠誠的「顧客傳道家」,而「顧客傳道家」比服務人員及產品本身的魅力更能夠開啟潛在旅遊者的心扉,就是說服務感動心靈。
從消費者角度來說,旅遊產品的不可轉移性、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等特徵決定了旅遊者只有從目的地出發到旅遊客源地消費才能對旅遊企業提供的旅遊產品的質量、性能以及旅遊服務做出客觀而真實的評價。在此之前,旅遊者很難對旅遊過程中的產品信息完全把握。隨著現代通訊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的不斷普及,旅遊信息的流轉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旅遊目的地和旅遊者之間能夠建立起更直接的聯系。藉助網路技術,旅遊經營者能以比過去快數倍甚至數十倍的速度獲得所需的信息,從而通過信息的分類處理,建立起自己的信息資料庫,利用數據分析,可預測近期、中期和遠期的市場發展趨勢,以此來指導產品的開發與創新;建立起旅遊產品消費者信息庫,以顧客信息庫數據為基礎提供專項型精心化的售後服務,與顧客建立起互動式的信息溝通渠道,以便獲得定期的信息反饋。廈門春暉旅行社從2000年開始運作「夕陽紅」之旅之後,針對老年人想跟多的展示他們出遊的收獲和體驗,成立了「夕陽紅」之旅長者俱樂部,先後組織了春暉「銀發之星」評選活動、團友聯誼活動、旅遊知識講座,編撰出版「夕陽紅」團友期刊,使春暉不僅是老年朋友旅遊的夥伴,也是老年朋友生活、娛樂、學習的夥伴。
對實物產品來說,企業可以通過專利權來保護創新產品的技術,由於服務產品的無形性,使得服務產品的企業一般得不到專利保護。因而,服務產品的創新企業很難阻止後進入者侵佔其已有的市場,服務產品相對於實物產品來說,服務產品的進入壁壘較低,創新產品更加容易受到模仿產品的沖擊。從這方面來說,「技術崇拜」是產品創新的障礙。產品創新的源泉是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實驗室里的冥思苦想。在旅遊產品創新的流程中,營銷部門通常扮演者「新產品定義」的角色,研發部門扮演者「新產品技術實現」的角色。只有兩個部門權力協作,才能形成完整的產品創新流程。可是,這兩個部門總是割裂者,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認為產品創新是個技術問題,而不是營銷問題,並據此認為產品創新是專業人士的事情,與營銷人員無關。這就是大多數旅遊企業都沒有解決的問題。
旅遊產品的創新都是對旅遊者需求深刻理解的結果,只要關注旅遊者的需求,就可以由基層營銷人員對創新產品做出「定位」,即產品創新的特徵描述。也許基層營銷人員沒有能力通過技術手段生產創新產品,但這並不重要,把這件事交給技術人員來完成就可以了。因而,對旅遊產品的創新必須實現技術與營銷的結合。
3、 營銷導向型旅遊產品創新
品牌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話題,它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已經成為綜合國力和企業發展的重要象徵和標尺。我國旅遊產品的創新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得值得飛躍,必須跳出旅遊產品本身,從新的高度和位置去看待,當務之急是在加強新產品創新的基礎上,樹立旅遊產品的品牌化意識,將品牌作為旅遊產品經營的核心。
旅遊業是典型的形象產業,形象力是其核心的生產力和競爭力。突出旅遊產品形象,就是在整合旅遊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旅遊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旅遊者不斷變化的個性需求,實現旅遊者的最大滿意度,從而提高旅遊品牌的美譽度。在旅遊消費日益個性化、理性化、享樂化、生態化、體驗化的今天,粗放的旅遊開發和落後的旅遊產品營銷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旅遊者不斷增長的對較高層次旅遊消費的需求,無法給予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獲得所期望的核心價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也無法解決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深層次的矛盾。在大旅遊環境下,旅遊產品形象是一個綜合的概念,首先要著力以質量打造核心產品的亮點,圍繞核心產品進行全方位、系列化的形象塑造,創造出與旅遊業形象既「心脈相通」又「一枝獨秀」的旅遊形象特色。如深圳國旅與深圳晚報聯合主辦的「深圳情旅」,推出「旅遊+交友」 全新模式。在游覽秀美風光的輕松氛圍中,通過「問候語」 、「看家廚藝大賽」、「竹筏山歌對唱」、「榕樹下面拋綉球」等讓人興致盎然的一連串活動,給他們創造交往契機。整個活動氣氛熱烈,取得良好的新聞效應與社會效應。「深圳情旅」的品牌形象隨著「像神仙一樣談戀愛」的宣傳口號進入千家萬戶。深圳國旅也通過這一準去定位,成功開發出單身旅遊市場的新天地。
旅遊產品無形性和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等特點,決定了旅遊業相對其他行業更需要通過品牌形象的塑造來向消費者傳達積極的、實在的感受。在很大的意義上講,品牌是最有價值的資產。旅遊產品的品牌化可以降低旅遊者搜尋旅遊產品的成本;從主觀上講,當某一旅遊產品成為名牌產品、能夠維護旅遊者利益的產品時,旅遊者就不會在購買價格上過分在意,甚至在價格稍高於他中旅遊產品的情況下,旅遊者也可以接受,這就是「口碑效益」給旅遊產品帶來的價值增值。
如:深圳一顧問公司所做的市場調查顯示,以北京游3000元為例,40.8%的人願意多花200元,有24.1%的人願意多花300元,11.8%的人願意多花500元,4.8%的人願意多花500元以上作為更好的質量保證,加起來有81.6%的人更看重質量而非價格。人們更需要的是「有價值的旅行」,是充滿個性化色彩與人性化關懷,真正使人們體會到生命力、創造力的迸發,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的真、善、美的體驗,並造就健康、完美的人格化的旅遊活動。人們願意為此付出更高的價錢。
中國旅遊產品的品牌化進程才剛剛起步,對於大多數傳統旅遊產品而言,所擁有的只是品位較高的旅遊資源,而沒有知名度高、對遊客有長久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品牌形象。所以,沒有品牌形象的支撐,旅遊產品的競爭力就難以有根本性的提高。傳統旅遊產品大多已經趨於成熟,相對來說在旅遊者心目中的形象已根深蒂固,比如一提起桂林,人們自然就會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說到北京,自然就會想到故宮、長城;談及西安,馬上就聯想到兵馬俑。因此,傳統旅遊產品這種早已固定的品牌形象,一方面對遊客的出遊決策會產生一種慣性思維定式,人們腦中總會首先想到這些精品,形成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另一方面,對於傳統旅遊產品本身而言,如果不盡快擺脫這種較為消極的認知形象,則會陷入一種山窮水盡的被動狀態。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改變原有的產品形象,而是尋求一種突破,在原有形象基礎上更上層樓,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根據市場的需求形勢適時調整產品策略,整合優勢,亮出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國加州就是運用產品的定位策略進行了品牌形象的重新塑造:針對加州的形象在旅遊者心中早已濃縮、簡化為空洞的概念:游泳池、沙灘、金門大橋、好萊塢等等,而且這些形象描述不斷為其它旅遊地借用,加州需要重新定位以便在旅遊者心中樹立更為鮮明的形象。加州新形象緊緊圍繞其在地理、氣候、人種、文化等方面「多樣性」這一特點,用復數地名「那些加利弗尼亞」為定位形象。這樣,即使最不好奇的人也會詢問有幾個加州。
結束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在「大旅遊」及知識經濟向體驗經濟轉型的新形勢下,旅遊業欲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傳承已有先進成果的基礎上,對旅遊產品進行不斷創新。中國旅遊產品發展經歷了買方市場到賣方市場,其產品也由單一型向復合型發展,因而,旅遊產品創新涉及的內容較廣,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本文僅從需求和科技及營銷等方面提出了相關的產品創新建議和辦法,而諸如旅遊產品組合創新、差異性產品創新、服務營銷、品牌形象等相關問題的分析尚待更為深入的研究。
⑻ 有誰幫我把這個文章《對旅行社財務管理中的幾點思考》下載下來,word版本的,粘貼過來,謝謝!
對旅行社財務管理中的幾點思考
莫亞龍
雲南省旅遊學校
隨粉市場環境的復雜多變, 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和經營活動日
益國際化, 旅行社作為獨立的經濟主體, 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始終可
能會面臨各種各種各樣的風險, 因此風險管理、危機管理越來越受
到各旅行社管理者的重視資金作為任何企業的血液, 無疑, 資金
運動即財務活動貫穿於旅行社經濟活動的全過程, 使資金籌集投
放回收和分配各環節的有機統一而財務活動各環節由於受到
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都會產生旅行社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從
而形響旅行社的盈利水平, 從長遠來看, 最終會影響到我國旅遊業
的發展。可見, 旅行社的財務風險及其管理對策進行分析研究具
有重要的愈義。
一、旅行杜業面臨的財務風險
諸多的因素會造成旅行社出現財務風險, 總體來說這些因素
可以分為外部和內部因素兩類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外部宏觀環境
因家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變動對旅行社理財活動
造成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內部因素主要指由於旅行社自身經營不
善, 理財不當, 決策失誤等而產生的風險。故旅行社財務風險主要
有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收益分配風險及其它風
險。
一籌資風險。籌資活動, 是任何一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
起點, 企業籌集資金的主要目的, 是為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提高
經濟效益。我國旅旅行社在這方面主要表現為籌資成本費用過
大、籌資能力差, 籌資集道單一過分依賴銀行貸款, 資金結構不合
理負債比例高。
二投資風險投資風險是指旅行社進行投資後不能達到預
期效益、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投資風險源於旅行社缺乏相關信息
以及經營效率低下旅行社季節性和波動性的特徵決定了旅行社
經濟效益的季節性和波動性, 從而資金回收期長, 再加上宏觀經濟
因家的形響, 投資風險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資金經營、回收風險。資金是任何企業生命的源泉, 同樣
也是旅行社的經營之本, 只有充足的資金才能保證旅行社經營活
動的正常進行。其一旅行社資金使用上的「 大鍋飯」 問題。旅行
社事實上只是資金流通的中間環節, 資金在旅行社流轉非常頻繁,
旅行社除去賺取的毛利外, 其餘均為代墊和撥付資金, 所以資金的
短缺一直是旅行社發展的滯障, 資金使用產權不分、責任不明, 更
是造成了旅行社企業資金使用上的「 大鍋飯」現象。其二, 應收賬
教問題。其風險主要是回收時間及金額的不確定所導致的現金流
風險, 應收賺教的拖欠會嚴重影響旅行社的收益能力和收益質
。應收庄款的回收問題更是多年來一直困擾旅行社老總們的一
塊心病。多賣怕收不回團費, 有限的賒銷, 雖能減少呆賬, 可又擔
心失去市場。而在資金使用責任不明的情況下, 外聯人員往往選
擇後者只強調提高市場佔有率, 增加客源, 而忽視銷售所帶來的
收欲風險只注重個人指標的完成, 而不關心賬款能否收回。目
前, 由於市場競爭的壓力各個企業的業務銷售中賒銷的比重逐漸
增大, 尤其是生產和銷售無形產品的旅遊企業賒銷比重更大。由
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常常使得旅行社對應收聯款缺乏應有的控制
和管理, 造成長期應收帳救數傾的巨大, 據有關調查統計曾有的旅
游企業應收賬款額佔全部流動資產的比例高達, 且有相當部
分為呆賬或死帳, 嚴重困擾著許多旅行社的正常經營, 從而使其面
臨巨大的財務風險。旅行社的資金回收風險固然與我國還不健全
的法律制度和信用政策、激烈的市場競爭、旅遊行業的經營秩序有
關, 但最主要的還是許多旅行社自身認識和經營管理的問皿, 即片
面強調客源數, 強調短期收人而不顧及長期利潤和資金回收是企
業生存的根本問題
四收益分配風險。收益分配, 是企業一次財務循環的最後
一個環節, 它是指企業實現的財務成果對投資者的分配。旅行社
收益分配風險是指由於收益分配而可能給旅行社今後的生產經營
活動帶來不利影響的可能性這些影響有些是顯而易見的如償債
能力的降低, 有些是潛在的如企業聲譽下降
二、財務, 理對策
從財務管理角度而言, 當發現財務狀況已經惡化、出現財務危
機時, 即使採取很多補救措施, 往往也無可奈何。由此感到, 在旅
行社財務管理的問題上, 引人作為前期性的財務危機預, 管理工
作, 既能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局限性其措施, 又能從旅行社
財務管理的全局上, 從前瞻性的角度盡可能早的發現財務危機, 以
便管理人員及時採取針對性措施, 及時化解面臨的財務風險, 其重
要性不言而喻。『
根據前人研究的結果, 按所用的信息類型不同財務危機預擠
模型有如下一些分類
一單變數模型。單變數模型是指運用單一變數, 用個別財
務比率或現金流量指標來預測財務危機的方法最早
研究發現, 出現財務困境的公司其財務比率和正常公司相比有顯
著的不同從而認為企業的財務比率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並
指出財務比率分別對企業未來具有預側作用在此基礎上
用統計方法建立了單變數財務預普模型, 發現債務保障比率對公
司的預測效果較好, 其次是資產收益率和資產負債率的預側效果。
另外, 日本的田邊升一提出了利息及票據貼現費用的單變判別
分析方法, 以利息及票據貼現費用的大小來判斷企業正常與否, 從
而也可對企業起預測作用。
二多變數模型多變數模型就是運用多個財務指標或現金
流量指標來綜合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並在此基礎上建立預模
型, 進行財務預側。按所建模型是否具有動態預普能力、財務預,
系統是否易於修改和擴充, 多變數模型又可以分為靜態統計模型
和動態非統計模型。
、靜態統計模型。①線性判別模型。多元線性判別棋型是運
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中的判別分析建立起來的, 它是根據一定的
樣本資料, 建立判別函數、確定判定區域, 以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
預側。這種模型以美國教授的模型最具代表性。②主
成分預側模型。該模型也形成一個線性判定函數式, 其形式類似
判別分析模型。不過該模型是運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
方法, 通過提煉綜合因子形成主成分, 並利用主成分建立起來的。
我國學者張愛民、楊淑娥等分別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我國上市
公司的財務預工模型進行過研究。③簡單線性概率模型。該模型
是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建立起來的, 其形式是。田十
? 。其中、書、?、為系數, 、、?、為
個預測變, 即財務指標為企業財務失敗的概率該模型以
為危機分界點, 值越大, 企業發生財務失敗的可能性越大, 值
越接近於。, 說明企業財務越安全。④ 模型和模型
它們也分別叫作對數比率模型和概率單位模型, 都屬於概率模型,
是在克服簡單的線性概率模型的基礎上並分別用和局限性, 單個指標分析得出的結論可能會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
概率函數建立起來的。、動態非統計模型。動態財務預警模型主響, 如通貨膨脹等的影響它只重視對個別指標影響力的分析, 容
要是把人工智慧中的歸納式學習的方法應用於財務危機預測。目易受管理人員主觀行為的影響, 以致模型判斷失效。而多變模
前, 這種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神經網路預測模型。在神經網路模型型由於綜合考慮了反映公司財務環境包括財務危機狀況的多個方
中, 當輸人一些資料後, 網路會以目前的權重計算出相對應的預測面的因素, 反映的是基本的和整體全局的狀況, 能比單變數模型更
值以及誤差, 而再將誤差值回饋到網路中調整權重, 經過不斷地重好地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復調整, 從而使預測值漸漸地逼近真實值。案例推理法是近年來而無論單變數、多變數在實踐中也存在局限性, 筆者認為主要
才被嘗試應用於財務危機預測上的一種動態非統計模型方法。它有以下幾點、選取的指標都來源於「 權責發生制」 。筆者認為「 權
是一種依循經驗來推理的方法, 就是以過去發生的案例為主要的責發生制」條件下的財務指標, 會帶來人為操縱盈利的弊端而且
經驗依據來判斷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 是一種典型的「 上一次當, 企業是否有普情, 也並不取決於盈利的多少, 而是取決於有沒有足
學一次乖」的推理方法。夠的現金和與其經營規模相適應的現金支付能力。所以, 應將「 應
只現金流量類模型。現金流量信息類的財務危機預警模計制」條件下計算的財務指標轉換為「 現金制」 為荃礎計算的財務
型基於一個理財學的基本原理公司的價值應等於預期的現金流指標。、選取的指標具有片面性。指標通常是用逐步回歸等方法
量的凈現值。如果公司沒有足夠的現金支付到期債務, 而且又無在樣本組中篩選得出, 雖然這些指標對財務危機有較顯著的預示
其他途徑獲得資金時, 那麼公司最終將破產。因此, 過去和現在的作用, 但它們之間相關性很強, 可能造成重復或遺漏, 比如太注重
現金流量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的價值和破產概率。企業的營運能力而忽視了其償債能力。
從以上各財務預普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出, 單變數模型方法簡
單, 多變數模型方法較為復雜, 單變數模型只對單個財務比率進行【今考文獻】
分析考察, 觀察企業發展變化趨勢, 據此來判斷企業財務狀況, 不【林南枝, 陶漢軍《旅遊經濟學》附南開大學出版社, 剛
需要進行復雜的計算。而多變數模型是同時選取多個財務指標或陳國生《論旅遊產品市場竟爭力的內灑、影響因素及提高措施》經
現金流量指標, 再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綜合分析, 模型的構建涉及濟師, 以」,
多種方法和理論。和多變數模型相比單變數模型分析存在較多的【林財務管理》中國時政經濟出版社,
洲
也濘也沛色娜妞氣布感命它字廷摘弓逆氣李示赴姨卒也巧弓色沛廷摘超娜越氣瀏『布逆標越娜赴七爾之烏幣感布也爾也沛巴沛它示也玲也沛也示也命色沛也希色沛色乖巴濘也沛巴沐達摘色沛出布也娜色沛出沛色沛它沛李示出命也乖色冰出沛也沛也沛巴爾也娜
上接第頁支持系統、監督方法論這五個方面就構成了完整的監督機制。
督主體, 這是公司監督體系一個必要的補充。股東、董事長和董事
會下屬各個專業委員會、監事會、以為首的管理層、公司內部
的各級管理者以及各級員工構成了監督的主體, 監督主體的代表
對監督承擔主要的責任。
第二, 監督機制要明確監督人監督的內容。
監督是為了達成公司的中長期戰略目標和當期經營目標, 滿
足股東的投資回報要求, 所以監督內容都圍繞著公司經營工作展
開。股東對董事會的監督通過審核正當經營和風險控制指標, 監
督投資風險情況通過審核重大事項的信息披露, 監督管理透明
化。管理層主要是對公司具體經營管理工作做監督,
第三, 監督機制要有完善的監督方案。
管理層遞交董事會審批的戰略規劃, 要明確整體實施方案, 包
括領軍人物選擇、組織結構設計、資源配置方案、經營計劃和重點
工作計劃、方案調整原則、激勵問責方案和監督方案。監督以知情
為基礎, 所以要建立數據傳遞的渠道, 便於及時准確地獲得執行過
程中的階段性交付成果的信息, 另外要保證數據真實可靠。監督
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公司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完成公司戰
略目標。所以發現問題後要按照事先確定的戰略方案調整原則,
有針對性地調整計劃, 包括調整經營思路和經營舉措、調整資源配
備, 甚至調整業務負責人。
監督評價的結果要與激勵問責機制掛鉤, 根據執行和監督的
情況對符合要求的獎勵、不符合要求的懲罰。無論獎罰, 都要按照
事前確定的方案說到做到, 按時、一視同仁地處理。
第四, 監督機制需要有一套監督的支持系統和方法論
支持系統包括制度保障和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包括信息管
理制度和流程, 審計制度和流程, 定期的經營分析制度和流程等
支持系統的組織保障是指輔助監督主體, 以有效地完成整個監督
環節完成的部門, 通常包括審計部、財務部、經營管理部、外部審計
單位等。監督方法包括如何監督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如何監督風
險、如何監督指標達成等等。監督主體、監督內容、監督方案、監督
公司管理層建立了非常好的風險管理流程, 螢事會每個季度
召開的審核委員會, 定期檢查經營風險指標, 諸如應收賬款周轉天
數、存貨周轉天數、壞賬准備金和削價准備金的撥備針對當前的
風險控制形式, 要求管理層章出方案另外, 董事會要求管理層列
出未來一段時間的高風險地帶及其監控點, 明確責任人, 並就高風
險點及其事件及時向董事會報告為了落實風險控制, 要將對重大
風險的控制列人相關負責人的考核指標。
在公司三層治理結構中, 每層都應有各自的責權定位, 大家應
該按照組織賦予的責權完成本職工作, 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
這需要監督機制來保障落實濫督作為一種機制, 不是臨時性的措
施, 也不是針對某個人的, 跟對某個人的信任無關, 每個企業都應
該建設監督機制, 用監督機制來推動公司的長久健康發展
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應該看到,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是證券市場發展的一項長期工作。要使上市公
司治理水平實現「 質」 的提高, 有賴於外部環境的改善及相關措施
的配合,包括改善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解決國有股權的虛問題、
培育有效的外部監督機制、建立規范的經理人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等。而這需要監管機構、上市公司、中介機構、投資者、社會大眾等
各界的共同努力。
【今考文獻】
〕張鑫,現代企業制度第二版同濟大學出版社, 閱
郊成平,公司治理, 社會科學丈膚出版社, 以」
陳聽, 資本結構理論研究譯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曹紅輝, 「 股權結構、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效率」 , 中國社會科學院全
融研究所
鄭德理, 沈華姍著, 公司治理中的股權結構, 中山大學出版社
文宗喻, 現代公司治理黃事會與的較童及制衡, 經濟科學出版
社
梅洪常, 公司治理研究, 重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