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假日經濟對旅遊業的好處

假日經濟對旅遊業的好處

發布時間: 2021-01-29 11:36:37

❶ 對"假日經濟"的看法

請參考摘錄一些:

近幾年的五一,十一,春節三個大假,捧紅了一個新名詞---假日經濟。
假日經濟是指人們利用假日集中購物、集中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系統經濟模式。假日經濟的產業體系涵蓋面非常廣,幾乎涉及了第三產業中的大部分行業。除作為假日經濟支柱產業的旅遊業外,商業、餐飲業、娛樂業、體育產業、交通運輸、影視業、展覽業、廣告業,甚至彩票都是假日經濟的一部分。目前,我國每年的公休假日已達到114天,提升假日附加值、深化假日吸引力是發展國內"假日經濟"的首要問題。

曾幾何時,"假日經濟"已悄然闖入我們的生活空間。"假日經濟,商機無限"成為街頭巷尾人們議論的中心話題,連見面打招呼都是:"『五一『、『十一『,什麼打算?""假日經濟"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已不再陌生。大江南北、東疆西陲,你都可以聽到"假日經濟"的聲音,看到"假日經濟"的場面:旅遊景點火了、商場超市爆了........... 。見到這久違的火爆場面,每個人肯定都會為之激動不已。同時,"假日經濟"也成為新聞媒體的"寵兒",打開每份報紙、翻看每本雜志,我們都可以看到"假日經濟"四個燙金大字,見到關於"假日經濟"的各種評論,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於"假日經濟"的大討論。"假日經濟",是也,非也?是商機,還是陷阱?各家莫衷一是。

面對"假日經濟"的熱潮,眾家態度面面觀

對於"假日經濟",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於所站立場和思考的角度各異,對"假日經濟"也眾說紛紜。下面僅就政府部門、工商企業、消費者、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的角度,對"假日經濟"的利弊得失作簡要分析。

一、政府部門:啟動市場、拉動內需

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國工農業產品出口的形勢嚴峻,甚至出現負增長,再加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各單位實施減員增效等措施,大量職工被迫下崗待業,造成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不樂觀,從而全國市場上零售消費品價格指數不斷萎縮,消費乏力,市場疲軟。我國經濟自1996年成功實現"軟著陸"後,緊接著又陷入了通貨緊縮的"陷渦"。政府官員為此大傷腦筋,採取各種措施刺激居民消費,以便啟動市場,拉動需求,增強經濟活力。國家借鑒西方經濟學家凱恩斯的擴張的財政政策和積極的貨幣政策的主張,如發行巨額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連續七次降低存貸款利率並開征個人所得稅和利息稅,以鼓勵人們少存錢、多消費;給國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加薪",增強其購買能力。這些舉措的實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並不明顯。中國經濟又掉進"凱恩斯主義失靈"的泥沼,中國市場啟而不動。自1999年國務院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延長了人們的休假時間,原來"五一"、"十一"兩天假期延長至三天再加上原來的兩個周的雙休日就達到了一周的時間,這正有利於人們出遊。經運行,"假日經濟"流金淌銀的財富效應開始顯現 ,出現了今天之節假日旅遊消費的火爆場面,形成至今日之謂"黃金周"。"假日經濟"就象是給長期低迷的市場注入了一支"強心劑",使得整個市場主體血液都為之沸騰起來了。政府官員長期緊縮的眉頭上也展開了一絲微笑,就象是經過漫漫黑夜跋涉後突然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各級政府紛紛成立類似"假日經濟領導辦公室"的機構,針對"假日經濟"的特點,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找對策、想辦法,可謂"全民總動員"。國家旅遊局牽頭成立了由"中央九部委"組成的假日協調機構,統一部署、聯合調度,就好像准備一場即將來臨的"戰爭",嚴陣以待。全國假日旅遊信息快速反饋系統建成並投入試運行,以給"假日經濟"創造來良好的運行空間,更合理的引導人們消費,避免盲動。

二、工商企業:為之歡呼、為之雀躍

對於我國廣大工商企業而言,"假日經濟"無愧為一塊大"蛋糕"。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今年"五一"期間,共有4600萬人次出遊,綜合收入超過了181億元;"十一"期間又攀新高:七天共有近6000萬人次出遊,綜合收入高達230億元。據不少商家測算,雙休日的營業額大約要比平時增加1倍,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的營業額比雙休日還要高。事實上,全年營業額的1/2是在不到1/3的假日內實現的。面對假日間瘋狂購物的火爆場面,有哪個經營者不為之"動容"呢?為了適應假日消費的特點,不少經營者有針對性的調整了營業時間,采購了大量應節商品 ,調整商品布局,商場面貌煥然一新,"舊貌換新顏",專候"上帝"的到來。為贏得消費者的青睞,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了迎合人們購物賺便宜的消費心理,紛紛推出"打折銷售"、"有獎銷售"等極有誘惑力的促銷活動。 有的集休閑購物為一身,讓人們在購物的同時能夠得以娛樂休閑,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商家搭台,廠家唱戲",許多生產廠家從幕後走到台前,直接與"上帝"對話,傾聽消費者的心聲,同時實行優惠展賣,讓利消費者,以博得消費者的青睞。

三、消費者:為之鼓舞、為之傷心

中國人歷來比較重視節日,為了烘托節日氣氛,不少人心中這樣認為:"不花錢就不算過節"。他們平時省吃儉用,而到了假日里就會大把花錢,不再斤斤計較,即之謂:"花錢買痛快"。這是中國人消費的一大特色。改革開放後,中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按可比價格計算,1999年城鎮居民的收入是1978年的8.5倍。由此觀之,如果人們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出現假日期間消費火爆場面也是不足為怪的。但中國消費者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周長假",無所適從,感到束手無策。因而對假日的安排上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從眾心理強烈。才會有"千人爭走獨木橋",造成了今年"五一""井噴"現象的出現。面對突然來臨的購物消費狂潮,許多商家、旅行社感到措手不及,倉皇上陣,忙中出錯。消費火爆的同時,消費者投訴也熱了起來,這固然與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有關,但其暴露出來的問題不容忽視。不少經營者借機"宰客",故意欺詐消費者;有的從業人員借機"敲竹杠"、"要黑錢",弄的消費者苦不堪言,發出"花錢買罪受"..........的吶喊。使消費者的"滿腔熱情化作了一盆冷水",消費者"談『假『色變",恐懼症油然而生,難怪不少消費感慨:"不出去,後悔一輩子;出去了,一輩子後悔"。

四、專家學者:為之驚喜、為之憂慮

面對"假日經濟"的來臨,"假日消費"聚變效應的出現,許多專家學者為之驚喜萬分。他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結束市場長期低迷的希望,對它抱有極大的熱情,認為中國可能藉此而實現經濟復甦。他們藉助外國先進的經濟理論,"引經據典",從各個方面對"假日經濟"進行解剖,分析"中國假日經濟"提前來臨的原因及其特點。同時,面對"假日經濟"運作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甚為之憂慮。為了保護消費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急切呼喚健全中國法律體系。針對"假日經濟"集中消費的特點,更好地保護資源,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開出了"時間差"的處方,實行"帶薪休假"、"強制休假"、"大小休假日"等舉措。針對"假日消費"節假日紅紅火火,節後"門前冷落鞍馬稀"的特點,呼籲應該把眼光放的更寬更遠一點,藉助"假日經濟"的東風,促使"休閑產業"的興起。他們認為"假日"有限的,但人們的休閑娛樂的需求是無限的。應該從更廣泛的角度去研究"休閑娛樂",不應把眼光僅僅局限在"假日經濟"小范圍之內。他們認為"假日經濟"僅僅是向"休閑經濟 "過渡的一種形式,終被"休閑娛樂經濟"所取代。

五、新聞媒體:搖旗吶喊、站腳助威

"假日經濟"這一名詞在中國的首次使用,聽說是在新聞界,雖然這一點無法考證。但"假日經濟"熱潮的出現,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作用功不可沒。節假日到來之前,各大新聞媒體紛紛推出"假日專題",介紹旅遊資信,采擷各地風情,加大宣傳力度,助威造市,以喚起消費者"假日消費"的熱情。假日期間,新聞媒體又及時報道各地"假日消費"的運轉情況,公布各地信息,引導消費者合理流動,避免"五一""井噴"現象的再次上演。假日後,他們請專家學者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下一個消費高潮的來臨做准備,想"新點子",找"對策"。時代寵兒----國際互聯網也不甘寂寞,各大網站紛紛推出"假日"資信,還有專門的"旅遊信息網"等。在網上,你可以了解到各種假日信息,做出合理的假日安排。出遊前,上網查詢成為不少年輕人追求的時尚。

打破"假日瓶頸"實現"經濟升級"

"假日經濟"是指人們通過利用節假日集中購物、旅遊等消費行為帶動市場和經濟發展的一種綜合性強、牽涉面大、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經濟模式。不管人們是否承認"假日經濟存在的客觀性",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假日經濟"的來臨,"假日消費"狂熱購物消費的熱浪迎面而來。"假日經濟"正闊步向我們走來,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有力因素,同時也體現了我國零售商業追逐國際先進潮流的趨勢。但在"假日經濟"的運作過程當中,也暴露出來了許多不足和經營者無序競爭等問題,造成一些不必要麻煩的出現,成為"假日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如何打破"假日瓶頸",實現"經濟升級"?已成為亟待我們解決的課題!不揣冒昧,姑妄一陳鄙見。

一、發展"假日經濟",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

制約"假日經濟"增長的因素中首推當前城鄉居民的較低的收入水平。沒有強勁的購買力支撐,"假日經濟"只能是"曇花一現",終將成為"空中樓閣",難以真正進入平常百姓的生活空間。要喚起極大他們的消費熱情,背後必須有較高的收入水平作後盾。因此,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成為"假日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最基本的條件。"假日經濟"的實質就是通過休閑時間的延長,消費環境的改善來增加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以增加消費支出,改善消費結構,提高消費水平,促進消費增長 ,帶動經濟發展。如果我們節假日有時間走進商場看一看就會發現,哪個商場打折最大,哪個商場就最火爆,銷售額增長就最快。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這一現實。城鎮出現消費火爆場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事業單位職工的加薪和可觀的年終獎金,支撐了城鎮節假日市場的繁榮。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還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居民消費還主要處在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上。沒有居民較高收入的支撐,很難實現消費結構的升級,生存型消費就不可能轉向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由於當前市場疲軟,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在低水平上徘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再加之農村的各種攤派較多,亂收費嚴重,農民子女教育費用不斷攀升。大多數農民辛辛苦苦在黃土地上勞作一年的所得,除了滿足基本的生活消費之外,所剩無幾,使得許多農民想消費擔又苦於兩手空空,無錢消費。在這里我們要呼籲:"誰給我們農民兄弟加薪、放假?!"不要忘記,在農村,我們還有九億農民兄弟的"假日消費"的需求,怎樣使"假日經濟"這條巨龍舞到農村廣大希望的田野上去,是我們亟待破解的一道難題。只有在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礎上,"假日經濟"才能穩步增長,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

二、發展"假日經濟",改善人們的未來預期是關鍵

"假日經濟"火爆的消費場面,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人們的消費信心增長了,現在人們有錢敢消費了。但由於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正處在關鍵時期,許多的改革政策、措施正在醞釀之中,尚未出台,社會經濟走勢不是十分明朗。這造成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的不樂觀,使得許多人手中有錢但不敢盡情消費。我國政府雖然一再降低存貸款利率,但城鄉居民的銀行存款余額卻在不斷攀升,不就正說明這個問題嗎?雖然各大銀行現已開辦了消費貸款,但由於手續復雜,還款期限短,大多是抵押貸款,再加上我國居民沒有信貸消費的習慣,"今天花明天的錢"的消費模式短期內在中國還很難大規模的展開。"假日經濟"強大的沖擊力是經濟升溫的強勁推動力,而相應人們對未來預期的改善則是經濟復甦的"助燃劑"。當前,因國有企業正在進行戰略性調整及重組,大量企業被兼並或破產,大量的職工下崗待業,造成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不確定、不樂觀;城鎮醫療改革、住房改革,高等教育自費改革及工資福利成分的取消,職工對未來的支付預期上升,造成"下崗職工無錢消費,在職職工有錢不敢消費"現象的出現。加快醫療、保險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改善人們的未來預期,解除人們消費的後顧之憂,使人們放心大膽的進行消費。同時,要加大假日立法和管理的力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免受不法經營者的侵犯,保護來之不易的消費者消費信心和極大的消費熱情。嚴厲打擊惡意欺詐顧客的不法行為,去除"假日經濟"無序競爭的"溫床",使"假日經濟"這趟列車進入良性快速的運行軌道。

三、發展"假日經濟",走出"價格戰"的誤區是基礎

"假日經濟"不是"漲價經濟"、"宰客經濟",同時,"假日經濟"也不是"折價經濟"、"打折經濟"。假日期間,許多廠家、商家利用降價來製造"假日經濟"的氣氛,紛紛推出諸如100送20,全場八折,什麼揮淚大甩賣等促銷活動。"價格戰"的硝煙彌漫假日市場,形成所謂的"假日泡沫"。許多商家看似紅紅火火,銷售額直線上升,但節後細算賬,結果一年下來卻是"賠本賺吆喝"。看似假日期間紅紅火火的消費場面只是平時積聚消費能量的突然釋放,只是消費在時間區域的轉移,並沒有創造新的需求。要使"假日經濟"步入良性軌道,廣大工商企業必須認識到只有走出"價格戰"的誤區,其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發展。要把握好節假日的大好商機,必須充分調查消費者的心理、消費方式、及其消費趨勢,研究"假日經濟"的特點,開展特色創新的假日營銷活動。以迎合消費者的個性化、感性化的消費需求。首先,經營者要根據自身的條件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假日消費"是多方面的,市場需求是多層次的。任何企業都不可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所有需求。根據"假日消費"特點,結合自身優勢,進行市場細分,通過自己良好的產品和服務創造的良好的市場信譽和商譽,從而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其次,經營者要結合自身特點,開展特色的營銷活動。"好的創意來自市場,好的經濟效益緣自特色"。許多經營者抱怨生意不好做,為沒有合適的商機而苦惱,殊不知"天上不會掉餡餅,要吃饅頭自己蒸"的道理。我國經濟已經走出"短缺經濟"的陰影,從"賣方市場"轉向了"買方市場",雖然仍存在著供求結構性矛盾,但人們購買商品是選擇的餘地增大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名,人名我優,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經營特色是每個經營者思考重點和難點,隨波逐流,就等於自取滅忙。實現商品優質化、活動創新化、經營特色化,以個性化的營銷活動吸引顧客,做到營銷活動與文化的有機結合,使營銷感情化、智能化,只要贏得消費者的"芳心",經營者還是大有"錢"途的。而僅以降價血戰製造"假日經濟"熱鬧的氣氛,只是"飲鴆止渴"。

四、發展"假日經濟",改善軟硬條件是動力

如前所述,"假日經濟"是一種綜合性強、牽涉面大、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經濟形式。"假日經濟"給人的感覺亦喜亦憂,喜的是市場活躍、消費旺盛;憂的是人滿為患、怨聲載道。"假日經濟"的運行環境至關重要。"假日經濟"不盡如人意的軟硬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消費者的熱情。如何破解這道難題,激發人們更大的消費激情,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首先表現在交通運輸方面。七天2500萬人次的運輸量,"海陸空"齊上陣,還在那裡叫喊"吃不消"。這也從另一側面反映了當前我國交通運輸的基本狀況及運載能力之不足。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已成為應有之義,但難以在短期內見效。但由於交通分屬不同的部門管轄,造成政出多門,政令不一。當務之急是各個部門協調合作,挖掘現有運輸潛力,合理安排運力,增加臨時應急措施,讓人們"出的去、回的來",達到假日休閑的目的。其次,假日期間,尤其是在長假期間,使人們外出旅遊觀光的最佳時間,平時工作緊張,難得休閑,利用假期外出散散心,感受大自然的熏陶,解除緊張的工作壓力帶來的影響。但我國居民消費心理不成熟,從眾心理嚴重的特點,造成旅遊景點人滿為患,接待能力不足。住宿餐飲不堪重負,連上廁所都要排隊等候,有的消費者哀嘆:這真是"這哪裡有家裡舒服啊!?"。我國旅遊資源豐富,名山大川,風景秀麗,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數不勝數。但由於開發利用不足,並沒有形成真正的經濟優勢,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國家應當加大旅遊資源的開發力度,加大宣傳力度,在保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讓它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再次,應該加強營業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這是"假日經濟"軟體方面的要求。時下,我國第三產業有了長足進步,各種新興行業應有盡有。但其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許多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都是從農村招募一些年輕女孩兒,他們接受教育水平有限,素質不高,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經營者應定要對他們進行上崗前的業務培訓,教給她們基本的禮儀知識,提高員工們的假日服務意識,使"消費者是上帝"的經營理念深入到每個員工心中。加強員工的危機意識,"不讓顧客滿意,馬上下崗回家",給每個員工以壓力 。爭取為"上帝"創造一個舒暢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高高興興的花錢消費,"高興而來,滿意而去"。

五、發展"假日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是目標

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階段的主要標志。經濟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均達到60%以上,農業(第一產業)佔2%-4%,工業製造業佔20%-30%左右。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大產業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按可比價格計算,第一產業所佔國內生產總值地比重由1978年的41.32%下降到1998年的18.06%, ,第二產業由33.91%上升到51.79%,第三產業由24.77%上升到30.15%。從從業人員的構成來看,第一產業的比例由1978年的70.53%下降到1998年的49.80%,第二產業由17.30%上升到23.50%,第三產業由原來的12.17%上升到26.70%.這說明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有了明顯改善,由原來的"一二三"產業結構演變為現在的"二三一"的產業結構,但與發達國家"三二一"的產業結構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從業人員所佔比例更是相去甚遠。我國目前經濟運行出現中的許多問題,無不與現有的產業結構的特徵和矛盾密切相關。如前所述,"假日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的行業和部門,如商業、旅遊、交通、文化、治安等等,行業相關性極強,而它們又是構成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假日經濟"必將帶動我國經濟產業結構升級,解決當前日益嚴重的下崗問題和"民工潮"現象,促進我國經濟的良性運行。同時,"假日消費"的內容相當廣泛,"衣食住用行遊玩"無所不包,我們不能把"假日經濟"僅僅理解為"旅遊經濟",那"假日經濟"內容就太狹隘了。也不能把"假日經濟"僅僅理解成為"黃金周經濟",那"假日經濟"的時間就太短暫了。"假日經濟"不僅包括"五一"、"十一"、"春節"等長假期,還包括諸如雙休日和我國傳統的節日象重陽節、端午節等和新近在中國比較流行的西方國家的節日如"情人節"、"父親節"等等。"假日經濟"只是一篇剛剛破題的文章,它的內容相當廣泛,許多工作剛剛展開,需要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這篇文章"。現階段可能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假日經濟"的作用不容低估。

❷ 從經濟的角度談談先節日後假日的利弊

到目前為止,我國實行「黃金周」調休假制度已有六個年頭了。據統計,「黃金周」帶動的國內出遊人數達到了中國有史以來的最多人次,累計達8億多人次,實現了巨大的旅遊收入。黃金周也帶動了飯店、餐飲、交通、商業、通訊、娛樂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有的地區積極運作,希望把「黃金周」變為「黃金月」。「長假經濟」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是實行「黃金周」的一個主要支撐。

實際上,「黃金周」更多地被人進行經濟解讀。各地在每個「黃金周」後必然發布的經濟捷報,強化了人們對「黃金周」經濟特性的認識。而事實上,「黃金周」的意義應當不止於經濟。「黃金周」凝聚了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心,順應了人民群眾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更充分地實現了公民的休息權,而且人來人往也反映著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景象,提升了國家的國際地位。還有一點更重要,「黃金周」的實行改變了勤勞樸素中國人的生活休閑方式,培養了大批國人定期休假的習慣,使進入21世紀的中國人生活方式更加以人為本和愈加豐富多彩。

然而,由於缺乏對市場宏觀調控的經驗和缺乏全國性的長時間全民統一放假模式管理,「黃金周」集中旅遊的弊病也日益突出:景點人滿為患,超負荷接待導致旅遊資源的過度損壞;交通擁堵,航班、車次、汽運高度緊張,安全事故增多;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旅遊價格上漲;接待量的劇增,使服務質量下滑,消費者利益受損;投訴率的提高,迫使許多旅行社人為壓縮業務量等。難怪不少旅遊者抱怨,「黃金周」期間旅遊不是享受,而是受罪。社會上由此出現了不少否定「黃金周集中全民放長假」方式的觀點,包括也遭到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質疑:「一窩蜂」的休假形式不從根本上改革,黃金周的含「金」量就會越來越低,並指出「黃金周集中全民放長假」存在四大弊端。

首先,「假日旅遊」被限定於「五一」、「十一」和春節三個「黃金周」之內,在時間上過於集中,在我國居民消費能力普遍未達到一定高度的背景下,使「黃金周」的火爆與節日後旅遊市場的清淡形成鮮明對比,不利於旅遊產業長期平穩的發展。

其次,假日的集中旅遊客觀上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為適應對假日集中的旅遊消費,造成企業硬體設施供給的常年性、穩定性與假日消費需求集中性之間的矛盾,假日期間的供不應求與此之後的供過於求周而復始地出現,為企業安排生產經營帶來了困難。

再次,「假日旅遊」中的供求失衡導致服務質量下降,出現商家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情況。假日期間商家認為「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有一種「一錘子買賣」的思想,粗放型服務較多。旅遊企業或經營者通常會採取諸如提高旅遊景點的收費標准、降低安全保障及改變旅遊計劃等方法解決供求失衡問題,使消費者權益失去保障,往往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最後,「假日旅遊」使得交通運輸壓力加大,超負荷接待造成景區破壞、文物和環境保護受損,這些都不利於我國整個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全國假日旅遊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發布的2004年國慶黃金周旅遊信息通報:10月3日曲阜三孔接待遊客8.2萬人次,超過核定最佳日接待量的37%;烏鎮全天接待遊客2.35萬人次,超過核定最佳日接待量的135%;10月4日,北京的故宮、八達嶺、頤和園、定陵、雍和宮、鳳凰嶺等旅遊區(點)均超過了核定最佳日的接待量;玉龍雪山接待觀光遊客超過核定最佳日接待量高達94%。

中國全民集中放假模式和國際全民分散度假規律的脫離

除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的四大弊端外,我個人認為「黃金周」集中放長假更主要的問題是和國際不接軌以及和國際上主要一些國家假期規律的脫離。

國際上絕大部分國家一般每年只有一次全民集中放長假時間,如歐美國家一般多是在年底前的聖誕節,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是在春節前後,日本是在每年的五月初左右。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在一年之內集中全體國民放三次全國性的長周假,更少有國家通過政府發布通知將假期間的兩個周末上移下錯,來將三天的假期延長成七天的長周假。這些國家如遇一年一次的兩三天以上的假期,一般都是企業或政府部門自行決定自己單位是否要將周末上移下錯,而不是一個政府統一的全國性的行為,如歐美國家一年一度最長的全公眾的聖誕節假期,一般都是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決定調休多少個假日。國際上很少有一周之內全國都不上班,許多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機構都關門,而且一年之內重復三次全國上下統統放假的狀況。

目前中國採用的是陽歷制,每周休息兩天,這和世界上大多國家是接軌的。中國的大中小學的假期和世界上大多國家也是基本接軌的,每年分為寒暑假,一般冬天一次,夏天一次。歐美不少國家的學校春天還有一周的春假,通常是和一個長周末連在一起的,如復活節等。國外學校的寒暑假等加起來一年有三到四個月,而國外工作的公民帶薪休長假的時間有許多集中在學生放假的寒暑假期間,放假分散,周期較長,更有利於大眾休假,這也基本成了一個國際慣例。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國家從二月到六月,九月到十一月都是一年中最忙的時期,生產效率最好,股票市場最活躍,各類產出最多的時候。學生們也是在這個時候學習最集中,最忙碌的時候。為什麼人類會形成有寒暑假的習慣,為什麼全世界的大中小學都要共同在寒暑假放假,這可能和人類在這個寒暑期間工作效率不高,需要多休息和休假有關,而在其他時間全世界都在高效工作,可能會更多出成果,更有利於工作,這是世界近代文明與發展所形成的人類共同作息規律。

目前,日益開放的中國和國際接軌越來越緊密,和國際上的合作越來越多。現代通訊手段使得我們這個世界越來越小,環球同此涼熱。中國今年的國際貿易將突破一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年GDP的70%,可見中國和世界交往的繁忙程度。而就當全世界在每年效率最好的時期高速運轉的時候,中國卻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工作效率最好的時候有兩次全國性的全民集中放長假,政府和企業都基本上停止運轉,股市長假期間關門,這對中國的生產效率和對經濟外交往都是很不利的。在這期間,國際和國內都沒有什麼商務上的往來,很多事情都無法辦理,對整個國家來說可能損失更大。

另外就是兩個周末在全國范圍內人為調休的做法對很多企業來說都是不習慣的。實際操作上,在國內的許多機關企業,甚至外企,都將七日的長假放到了九天,甚至十天,因為長假過完要接著在調出的星期六和星期日上班,對很多和國際企業接軌的企業來說無事可干,因為國外公司都不上班,股市也不上班,很多合作夥伴也不上班,所以很多企業索性將應該上班的周六和周日也和長假一塊休了。這個時候你如到北京和上海的高檔寫字樓去,會發現很多外企的門仍然是關著的。所以說,三天的假,變成了七天的連休假,很多又變成了九天的假,一前一後,整個各行各業有差不多十多天才能恢復正常作業和運轉。今年國慶前夕,北京市政協邀請不少海外政協委員和顧問進行座談,其間就有位海外人士談到一到放長假,她就必須回到國內的企業,因為一切都停頓了,海關的貨物也出不去,政府部門也不辦公,上下游合作公司也歇了,她必須回國盯著,以免企業停頓太久對公司和客戶造成更多損失。

不過,也有的國外機構不按國內的長假周末調休時間來進行,如大部分的國外駐華使領館就不把周末和三天休假連起來,在國內的許多國際學校也是只放三天假,很多國外駐華商會也是如此,因為周中的時間世界各國都在上班。在當今這個時代上班越來越不是你把門關起來自己上,而是要和其他人交流,很多工作要同步進行,在全世界正常工作時間中停頓時間太長,會影響整個社會和國家的工作。

另外一方面,五月和十月的黃金時間休假太長,也會影響其他時間的正常工作。現在,中國的五月上旬和十月上旬可以說在全國范圍內不能安排任何正常的工作,很多工作會擠壓到其他的月份。如國際上一般是一夏天的長假完了後和學校開學後,九、十月份是最忙的季節,全世界各行各業又都開始高速運轉起來。然而,由於中國在十月份有十多天無法正常安排工作,會議,訪問等,使得很多工作都安排到了九月份或其他時間。今年九月份,我所在的公司要在北京安排一個研討會,結果所有北京的高檔酒店會議設施全部爆滿,整個九月份異常的忙碌。而十月份前半個月則很多的酒店異常的冷清,甚至北京出名的俏江南飯館,由於十月上旬就餐人少,則上門給許多公司發放大量就餐優惠券,優惠截止到10月15日。

還有就是全國大中小學幾億學生剛剛放完了一個漫長的暑假,九月一開學沒多長時間,節奏又被放慢,又過上了一個國慶長假。假期多是件好事,但假期安排太密很多時候也不利於人工作和休假的節奏和規律。

國內經常有一種說法叫做假日經濟,理由是放長假能夠拉動國內經濟。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聖明認為,支出增減與假日長短的關聯性並不大,卻與收入增減密切相關。如果每年支出收入的比例基本穩定,在長假所在的月份中多花了錢,一般在其他月份的開支就會相應減少。有統計表明,「五一」、「國慶」和春節所在的月份是一年中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最多的月份,然而相鄰的月份又是最少的。

❸ 假日經濟對市場營銷有哪些影響

假日經濟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隨著假日經濟休閑意識的強化,美食在旅遊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無論是景點游還是購物游,人們最不能虧待的就是自已的「嘴巴」和「肚子',因此,餐飲業在假日經濟中是永不退色的一道風景線。由於現階段的假日旅遊消費往往表現為集中的沖擊性的消費,所以在產生積極拉動作用的同時,必然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1、在短短幾載的「大假日經濟'中,整個市場營銷市場極度火爆。
2、在假日經濟給中國市場營銷行業帶來興旺繁榮的同時,不容忽視的是,由於目前餐飲業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企業傳統經營模式佔主流,特別是在品質衛生、環境保護、原料采購、就餐方式和科學營養等方面存在著突出的問題。長假日確實刺激了消費,但是面對假日商機,多數的經營者還是囿於舊有的經營路子;大多數的消費者盲目地隨潮而動,沒有獲得期望中的消費樂趣。而綠色健康消費的意識不強,放心消費的信譽不高等,嚴重製約著餐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加上餐飲經營者的短淺目光,為了爭取短期利益,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現象非常嚴重,造成資源的浪費,更甚至於出現同業無序競爭、違法經營、擅自提價、加收費用、欺詐顧客、服務質量嚴重下降,導致服務消費市場秩序太亂,造成了投訴大幅度上升,嚴重影響了行業聲譽和形象。假如我們不能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假日經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消除負面影響,從長遠來看,集中性的假日經濟消費將對旅遊餐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從以上假日經濟的種種跡象告訴我們,一方面,假日經濟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銳。雖然我們己有準備,但還是遠遠不夠,餐廳爆滿,中低檔酒店不足,各項物質准備不足,消費集中且較為單調;另一方面,也使我們認識到,怎樣有效地利用長假日營造良好的度假環境,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❹ 分析假期的調整對旅遊業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法定節假日調整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分析
劉思敏 程海濤 龍京紅
劉思敏,中國旅遊報社經濟編輯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鄭州大學、四川大學等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旅遊城市、旅遊景區的策劃、規劃與營銷;程海濤,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旅遊企業管理;龍京紅,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旅遊經濟、旅遊規劃和旅遊企業管理方面的研究。
摘 要:我國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對旅遊消費需求、旅遊產品、旅遊經營管理、遊客出遊模式、旅遊服務質量等都產生了影響,對此旅遊企業應採取一些應對措施,而被取消的「五一」黃金周,應該考慮恢復,不僅將起到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也能夠滿足廣大民眾的休假需求。
關鍵詞:法定節假日 旅遊業 影響
一 我國法定節假日調整的社會背景及內容
(一)我國法定節假日調整的社會背景
1999年,我國根據當時情況對節假日進行了調整,將全體公民放假的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3天,共10天。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節放假3天,勞動節放假3天,國慶節放假3天。全年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了3天,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有利於方便廣大群眾安排出行活動、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法定節假日安排出現諸多弊端:
1.法定節假日安排過於集中
在10天的法定節假日中,有9天集中安排在春節、「五一」、「十一」三個假期。一般來講,如果一個國家一年中安排多個全民統一放假的長假,容易對其經濟和社會的正常運行產生較大的影響和波動。由於黃金周的假日時間過於集中,使得交通運輸壓力加大,景區超負荷接待,旅遊業服務質量下降,不利於旅遊業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2.傳統文化特色仍顯缺乏
我國擁有幾千年文明的歷史文化,長期的歷史積淀已經形成了一批世代相傳、富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但法定節假日中只有春節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元宵等傳統節日都沒有列入法定假日。這些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即使不能法定休假,民間也會自發組織一系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與工作的矛盾。
3.法定節假日成為主流
居民個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遊、探親等活動,本來應該通過各種不同長度的假期來安排。由於我國帶薪休假制度沒有全面落實,大多數群眾只能集中選擇在公共假期出行,供求關系的矛盾也就凸顯了出來。
因此,近年來,人們對我國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調整的呼聲越來越高,建議對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調整,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分散法定節假日安排。
(二)我國法定節假日調整的內容
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研究小組從2007年11月9日起,公開在網上徵集對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的意見。根據這一方案,2007年12月,國務院將國家法定節假日由10天增加為11天,三個黃金周保留兩個,取消一個,同時將除夕、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四個民族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新方案調整後,只剩下春節和「十一」兩大黃金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除夕等民族傳統節日各休一天,加上周末的兩天休假,則成了3天的中短假期。這樣,每年將出現2個集中休假高峰——春節(7天)、國慶(7天)以及5個集中休假小高峰——元旦(3天)、清明(3天)、五一(3天)、端午(3天)、中秋(3天),出現了法定節假日與周末連休3天的小長假、黃金周和個人帶薪休假並存的新局面。
(三)新的法定節假日的特徵
1.時間上分布更均勻
調整前的節假日,由於集中出遊,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許多人不僅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反而增添了不少疲憊。從長遠看,不利於社會和經濟的正常平穩運行,也不利於旅遊業持續發展。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將3個黃金周變成了兩個黃金周和5個3天的小長假,使集中的出遊人群得到分流,有效淡化了旅遊旺季和淡季之間的界限,對部分景區、時段供需矛盾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同時,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在時間上增加了1天,也體現了政府對老百姓的關心。人們可以更從容地和個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有助於人們的休假方式更豐富多彩和人性化。
2.注重民族傳統節日,順應人們的情感需求
將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可以充分地發揮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讓這些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在我們的時代生活中延續和發揚光大。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增強中華兒女的情感認同、民族認同,順應了人們的情感需求。同時,將傳統節日定為法定節假日,將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繁榮,使得中國文化和旅遊與世界有更多的交流。
二 法定節假日調整對旅遊業及居民社會生活的影響分析
(一)對旅遊消費需求的影響
法定節假日調整後,對旅遊者的消費需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小長假的增加勢必使長線游、短線游的比例發生新的變化,人們將更加傾向於選擇短線就近出遊。在新的節假日方案中,中秋節、清明節這些傳統節日使人們旅行出遊時將更傾向於選擇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聯的線路。由於「五一」黃金周的取消,長線旅遊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對旅遊產品的影響
調整後的法定節假日,對旅遊產品也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中國有許多地區還保持著一些長達百年以上的重大節日民俗文化傳統,如清明假日,不少地方就結合清明掃墓踏青的風俗,推出了有特色的系列民俗活動,如放風箏、盪鞦韆、尋根祭祖等。隨著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健全以及家用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大大提高了人們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黃金周)出遊、城郊遊等短途旅行將更為便捷、更為頻繁。對旅行社而言,最明顯的就是其長短線產品結構的調整,大城市1000公里以內的郊區游、農家游、周邊游等國內游將大規模上升。
(三)對旅遊經營管理的影響
以往的經營管理較多地圍繞著黃金周,研究如何應對大規模人流的集中消費。旅遊企業淡季時由固定員工進行管理維護,黃金周期間僱用臨時工。實施新的節假日後,這就要求景區一年要經常搞活動、不斷有賣點,企業的經營成本要提高。對旅遊政府管理部門而言,以往也會針對黃金周推出一些特定的管理措施,如建立全國黃金周旅遊預報統計系統,對一些城市和景區進行監測。隨著五一黃金周的取消,對以往黃金周模式下的旅遊景點的宣傳方式、給旅行社的折扣、黃金周門票漲價、淡季降價等運營模式,將帶來一次大的變革。
(四)對旅遊出遊模式的影響
新的節假日方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3天假期以及春節放假起始時間至除夕的節假日調整工作在增強傳統文化影響力、符合廣大群眾過節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假日的次數,使節假日分布趨向合理。將使旅遊者出遊時段的選擇更加理性分散,客流的空間、時間分布將更加均衡。有利於人們的假日消費由集中消費轉為「分散式」消費,可以更個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
(五)對旅遊服務質量的影響
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將對旅遊服務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帶薪休假能夠全面落實,遊客在一年中精心選擇一周出遊,其幸福指數和享樂指數要求更高,自然比黃金周出遊時更挑剔,這就要求景區全年的服務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此外,出遊的分散均衡化,將使旅遊者的腳步放慢,慢節奏的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提出這一倡議是與慢節奏對應的,則是對旅遊服務質量要求的提高。
(六)對旅遊景區發展的影響
對旅遊景區自身而言,節假日調整要求其注重內涵發展,提升遊客的游覽質量,旅遊景區的發展定位也要進一步與旅遊者的消費模式相適應。另一方面,從旅遊景區的空間分布來看,出遊能力強的區域,如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京津塘等地區的旅遊景區,將更多地吸引本區域范圍的旅遊者,或是地處大城市郊區的景區獲益將會更多。而距客源地較遠的區域和景點,比如中西部遠離中心城市的旅遊目的地,無論是觀光游、休閑游還是其他形式的旅遊,其發展都將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七)對旅遊經濟效益的影響
2007年,我國旅遊收入相當於GDP的比重達到4.45%,同比增長0.4個百分點,2007年國內旅遊收入占旅遊總收入的比重達到71.29%,同比增長1.57個百分點。而節假日期間的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佔到了很大的比重。
2007年春節、「五一」和「十一」三個黃金周的旅遊人次和收入合計,分別佔到了全年旅遊人次和收入的24.1%和17.5%,其中五一黃金周表現更為突出,兩項指標佔全年的比重分別達到了10.3%和7.1%。2006、2007、2008年以來,三大黃金周的旅遊人次和收入增速遠高於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黃金周的增速又遠高於三大黃金周。綜合以上數據分析,調整黃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黃金周,勢必給整個旅遊行業帶來較大的波動。
三 旅遊企業應對節假日調整的措施及策略
(一)加強中短線旅遊產品的開發
調整後的節假日,黃金周減成2個、小長假增至5個,一增一減將促使人們為自己安排更多的中短途旅遊。因此,長線旅遊與短線旅遊比例發生了重要變化。旅遊者將更加傾向於近距離的休閑旅遊,以健康、放鬆為主要目的旅遊產品將受到更多更廣泛的歡迎。因此,旅遊企業要結合各個小長假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更多3天時間的中短旅遊線路,充分發掘產品的休閑內涵,對原有景點推陳出新,搶佔中短假期這一新的旅遊主戰場,尤其是一些放鬆休閑類的近郊生態游、省內休閑游、農家樂旅遊等。
(二)積極發展傳統和民俗文化旅遊
新的節假日中,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春節等傳統節日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因此,旅遊企業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滿足旅遊消費市場的需要,搞好人文旅遊資源的開發,挖掘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打出響亮的民俗牌、文化牌、親情團聚牌,用高品位的文化品牌、文化內涵和文化檔次增強旅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加強個性化的旅遊線路開發
新的節假日使人們在出行時間、行為、方式、追求上更為多樣化、個性化,這要求旅遊企業要進行個性化開發,不僅能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還能開發新的需求。同時,旅遊企業還要通過市場細分與產品開發來尋找自己的服務對象和生存空間,塑造旅遊產品個性是大勢所趨,是順應假日調整後旅遊需求變化的重要方面。
(四)不斷提高旅遊服務質量
法定節假日的調整,使得旅遊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旅遊消費越來越具有理性。因此,對旅遊服務質量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餐飲、旅遊景區和旅遊交通等各旅遊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全面安排好旅遊者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的各個環節,為旅遊者營造良好舒適的氛圍,使其獲得高質量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旅遊者提供服務,從而吸引更多的旅遊者。
(五)積極應對「散客時代」的到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於隨團旅行對個性的壓抑,進而選擇了自駕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自由出行方式,旅遊市場呈現出「散客化」的趨勢。新的節假日的執行,「3天小長假」導致散客數量大大增加,加上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健全以及家用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大大提高了人們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黃金周)出遊、城郊遊等短途的散客旅行將更為便捷、更為頻繁,自駕、自助游,將加快「散客時代」的到來。對此,旅遊企業做好應對。
四 法定節假日調整的得失分析與反思
(一)對旅遊業及居民社會生活積極意義分析
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將3個黃金周變成了2個黃金周和5個3天的小長假,使集中的出遊人群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流,相對淡化了旅遊旺季和淡季之間的界限,對部分景區、時段供需矛盾暫時起到了緩解作用。同時,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在時間上增加了1天,有利於擴大需求釋放。再者,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賦予了人們一種特殊的情感內涵和情感需求,將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使人們能有更充裕的時間來享受此節日,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對旅遊業及居民社會生活成本增加分析
「五一」黃金周存在的最大合理性在於:在帶薪休假長達12年不能落實的背景下,保障居民獲得休假的權利,滿足了人民對長假的需求,而改成傳統節日休假後,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只有在長假中才能實施的事情無法進行;在我國城市化大幅推進的社會轉型期,全國范圍內的人口流動無比頻繁,取消了「五一」長假,施行3天小長假就意味著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少了一次返鄉或探親的機會。
(三)對節假日調整的反思——是否應該恢復五一長假?
1.多數民眾反對取消五一長假
據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調查顯示:此次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中最有爭議的就是「五一」長假被取消。當問及「您是否支持取消『五一』黃金周?」時,21.5%的被訪者表示「支持」,9.2%的被訪者表示「無所謂」,多達69.3%的被訪者明確「反對」取消「五一」長假。一些民眾認為取消「五一」黃金周,主要是擔心《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得不到有效落實,減少現有長假將影響長途旅遊、探親等活動,同時也會導致「十一」和春節假期更加擁擠,從而使得「十一」、春節面臨更大的出行壓力。
2.「五一」時節適合人們出門觀光旅遊
在「五一」這個時間段,正是春回大地、花草初綻的好時節,草木返青,漫山遍野春花綻放,城市鄉村處處都洋溢著春天的活力,無論是氣溫還是自然風光都很適合人們出門觀光旅遊。這個時候,趁著大假出門旅遊已成為許多市民的計劃,取消了「五一」長假,把「五一」黃金周的時間縮短為3天,這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們的出行計劃,甚至會使很多人放棄出行計劃。
3.取消「五一」黃金周不利於整個旅遊業和經濟的發展
2006、2007、2008年以來,三大黃金周的旅遊人次和收入增速遠高於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黃金周的增速又遠高於三大黃金周(我國歷年來節假日期間的旅遊人次和收入情況詳見表2)。這表明中國居民旅遊需求通過黃金周得到了極大釋放。調整黃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黃金周,勢必會給整個旅遊行業和我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據統計,2008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4個三天假期加起來,營業額都抵不上一個「五一」黃金周,利潤更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據國家旅遊局綜合協調司稱,2008年5月1日至3日,全國納入監測的119個直報景區(點)共接待遊客894.07萬人次,同比下降了24.45%。
4.對恢復五一黃金周的爭論與期待貫穿2008全年
首先,假日改革方案出台伊始,就有專家撰文質疑——「政府雖然對社會輿論做出了積極善意的回應,但是對真實的民意並沒有做更深入的調研,僅僅是通過網路來調查是極不科學的。所謂科學決策,就是要進一步對黃金周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效應做更科學的研究論證,絕不是根據一個漏洞百出的假日改革課題組的研究就可以輕率決策;所謂民主決策,就是面對莫衷一是的民意調查結果(主要是網路調查),應該邀請國際上權威的專業調查機構(或者利用經濟普查的隊伍),組織一個具有科學性、說服力的大型民意調查,真實、全面地反映人民大眾關於黃金周的看法。」
其次,2008年春節假期遇到雪災,相當多的人回家不成,出遊也不成,「假期」無形中被「凍結」了。春節之後,就有網友和專家呼籲臨時性恢復「五一」黃金周,引來一片熱議。
第三,取消「五一」長假之後,人民大眾對「五一」黃金周的懷念情緒大增,媒體充斥大量報道。人民網的調查,在是否同意縮短「五一」長假的調查中,只有38.7%的人支持「五一」長假「瘦身」。
第四,國慶黃金周之前,有關專家關於「下一步取消十一黃金周」的言論,引發輿論大嘩。另有專家針鋒相對地指出2008年「『十一』黃金周果然如預言般井噴,成為史上最火爆的黃金周!更重要的是,這次井噴是在今年一連串的天災人禍打擊了公眾的安全信心、大面積財富縮水打擊了公眾的消費信心、假日改革之後十一黃金周井噴預期導致公眾盡可能出行迴避的情況下發生的。2007年以取消五一黃金周為核心的假日改革脫離了實際,已經被證明成為事實。假日改革確有再度討論的必要。決策者應該知錯就改,恢復五一黃金周——把被損害的社會福利還給大眾!」「因此,在沒有切實有效的替代措施的情況下,哪怕取消一個黃金周,都不但不能『分流泄洪』客觀存在的龐大出行需求,相反更是等於人為製造大眾出行需求的『堰塞湖』……何況,在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在城市化、社會轉型大幅推進的背景下,取消黃金周只能是以犧牲民眾的幸福與現實福利來暫時消弭矛盾,根本不可能解決所謂黃金周長假制度最突出的弊端——交通和環境保護的困境。」
綜上所述,「五一」黃金周應該重出江湖,通過黃金周旅遊消費將起到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對我國經濟以及旅遊業的健康發展都將具有重大意義,更重要的是恢復「五一」黃金周可以在不增加社會總成本的情況下,切實保障人民大眾的休假權和滿足其對長假的需求。
參考文獻
《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2007。
《旅遊公報》,國家旅遊局,2005,2006,2007。
王興斌:《中國休閑度假旅遊的必由之路:從「黃金周」到帶薪休假》, 《旅遊學刊》2005年第4期,第51~55頁。
李幼常:《黃金周假日旅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綜述》,《旅遊學刊》2006年第11期,第12~18頁。
趙英鴿:《關於旅遊黃金周制度的經濟學思考》,《社科縱橫》2007年第7期。
金榜:《科學休假——假日經濟的理性思考》,《科學決策月刊》2006年第4期。
劉琴:《法定節假日調整後對中國旅遊業的影響分析及旅遊發展因應對策》,《江蘇商論》2008年第9期。
劉文濤:《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及旅遊產品應對策略》,《沿海企業與科技》2008年第4期。
朱劍紅:《法定節假日為何要調整》,2007年11月10日第005版《人民日報》。
朱劍紅:《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獲大多數人支持》,2007年12月17日第002版《人民日報》。
關於「黃金周」調整方案的思考,2007年11月9日第006版《光明日報》。
祁穎:《法定節假日調整後的旅遊業新格局》,2008年4月25日第009版《光明日報》。
范非:《節假日調整旅遊業咋「變臉」》,2008年3月31日第B02版《山西日報》。
東民、博飛:《多數老百姓希望保留「五一」黃金周》,中國網 http:///。
蔡華鋒:《專家樂觀估計「十一」黃金周還能保持十年以上》,2008年9月10日《南方日報》。
何忠洲:《長假之癢:黃金周存廢之爭》,《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4月30日總第321期。
劉思敏:《假日制度變革:需要制度設計想像力》,2007年3月《中國旅遊報》。
劉思敏:《假日改革的三個疑問》,2007年12月12日《南方日報》。
蔡華鋒:《臨時性恢復「五一」黃金周》,2008年2月13日頭版《南方日報》。
劉思敏:《黃金周能否被替代?》,《旅遊學刊》2008年第6期。
劉思敏:《恢復五一黃金周,疏通出行需求「堰塞湖」》,《環球游報》2008年10月。

❺ 國家實行假日經濟的積極意義

意義是:
1、利用節假日集中購物、集中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帶動市場、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系統經濟模式。
2、人們利用假日集中購物、旅遊等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增加、市場繁榮、經濟發展。

❻ 國慶8天旅遊業火爆,請問假日經濟對國民經濟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滋補了國內消費行業。對於內需有好處,但是畢竟是大家吃喝玩樂,不應長期內提倡的。消費行業容如果競爭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可以把國外遊客吸引過來的,而且可以引領全球各行業生產的。因為生產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吃喝玩樂。就說生產導彈還不是為了國家安全以期能夠坐享太平。年輕人看到很多好東西產生慾望引發工作動機。看到美好的幸福生活之夢而每天努力工作。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休息就沒勁幹活。不消費就不知需要生產什麼

❼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7)假日經濟對旅遊業的好處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❽ 假日經濟論文

假日經濟概況
假日經濟是指人們利用節假日集中購物、集中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帶動市場、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系統經濟模式。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因為有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獲得工作的機會。假日經濟屬於消費經濟范疇。假日經濟的主要特徵是消費,假日經濟具有的文化特徵是休閑與旅遊,假日經濟具有的空間特徵是流動與聚合,包括人流、 物流和資金流。從時間上來講,集中在雙休日與三個"七天"的節日高峰。
假日經濟的產業體系涵蓋面非常廣,幾乎涉及了第三產業中的大部分行業。除作為假日經濟支柱行業的旅遊業外,商業、餐飲業、娛樂業、體育產業、交通運輸業、影視業、展覽業、廣告業,甚至是彩票都是假日經濟的一部分。
假日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是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閑暇時間日益增多的情況逐漸形成的。近年來,為拉動經濟發展,政府提出了"鼓勵消費、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在此前提下,推出了"五、一"、"十、一"、"春節"三個七天的假期,使我國每年的公休假日達到114天,為居民消費、休閑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時間,從而也奠定了假日經濟堅實的基礎。
[編輯本段]假日經濟現象透視
假日經濟是伴隨著我國第一個「黃金周」而出現的。1999年9月,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雙休日的試行後,決定增加廣大勞動者的休閑時間,將春節、「五一」、「十一」 三個中國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節日的休息時間延長為 7天,於是「黃金周」的概念應運而生,在旅遊管理部門的心中,這是一個難得的賺錢機會;在廣大老百姓心中,這是一個難得的旅遊休閑的假期。所以在前幾個 「五一」黃金周到來之際,沒有做好任何物質准備的旅遊管理部門和沒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備的廣大消費者「一擁而上」,造成了公園、景點、名勝古跡「人滿為患」,名山、秀水、風景名勝「怨聲載道」,交通、住宿、旅行社「異常爆滿」……美好的時光卻沒有美好的享受,接下來幾個黃金周,成熟的廣大消費者採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識地安排好了時間,因此整個「黃金周」無論各相關部門還是廣大消費者均過得有條不紊,皆大歡喜。經過對以上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經歷了第一個黃金周的「狂熱」、黃金周的「冷靜」以及黃金周的「成熟」之後,即將到來的黃金周將是平靜祥和、豐富多彩的一個長假。人們將採取更加多樣化的方式、方法,更加合理性的時間支配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
[編輯本段]假日經濟含義
「假日經濟」的經濟學含義嚴格地說,「假日經濟」並不是一個經濟學名詞,但面對這一已客觀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現象,不妨將假日經濟定義為:人們利用假日集中購物、旅遊等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增加、市場繁榮、經濟發展的一種綜合性經濟模式。正確理解這一概念必須認識到,「假日經濟」不能單純理解為「節日經濟」,更不僅僅是「旅遊經濟」。它包括旅遊、休閑、娛樂三種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費、旅遊服務消費和文化消費三個領域。從更高的程度上講,它作為一種休閑消費,既是勞動力價值的體現,又是勞動力價值的提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生活消費作為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通過消費生活資料面維持自身生存,生產出活動於其他三個環節的勞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費也越來越從單純的物質層面發展到精神層面。勞動者通過消費可以減緩壓力,愉悅精神,拓寬視野,增長見識。這不僅是對人之為人的價值的更高層次的體現,也是一個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動過程。從這一點出發,發展「假日經濟」就不能只重商業和旅遊業,也應發揮其文化內涵。「五一」節期間,南京各劇場組織了包括戲曲、交響樂、配樂散文朗誦會在內的文藝演出百餘場,平均上座率在九成以上,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既實現了自身的經濟效益,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假日經濟產生的背景
「假日經濟」在我國出現的原因任何一種經濟現象的產生都必然有其特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
近年來在我國出現的「假日經濟」現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第一,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國際經驗表明,人均年收入過到500至800美元,是旅遊消費急劇擴張的時期。199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5854元,已達5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達1000美元,可以說我國已邁入了旅遊擴張期的門檻;
第二,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加。 1999年國務院決定增加公民的假日時間,全年達到114天,佔全年總天數的31.2%。從某種意義上說,假日消費情況的好壞,決定了一年消費市場的陰晴;
第三,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傳統道德的影響以及多年來「短缺經濟」下的艱難生活使大多數中國人重積累,輕消費,尤其無暇顧及精神消費和生活品質的提高。實際上,這是與較低的收入水平相適應的。恩格爾定律表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低檔品、基本生活消費品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將下降,用於高檔品各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將大幅增加。伴隨著我國邁入「相對過剩經濟」時期,在政府和媒體相關措施的影響下,居民的消費觀念逐步發生變化。沒有這一點,「假日經濟」 是無從談起的。
第四,我國大多數市場進入買方主導態勢,商品和服務種類越來越多。蘇寧顛復假日經濟游戲規則,五一黃金周市場歷來是商家必爭之地,蘇寧重倉蓄勢,憑借全國連鎖的優勢和三店聯動出擊的契機,從國內外各大家電企業一次性采購上萬套市場主流機型「五一」期間蘇寧電器將奉行其一貫倡導的「普惠制」原則,三家店攜手出擊,傾力打造濱城家電新坐標,讓大多數消費者感受到蘇寧的低價震撼。蘇寧電器為五一銷售准備了數量充足的特價機型,另外還有近萬套超低價電器組成重型火力,將以罕見的低價投放市場。在高端產品線上,由於蘇寧採用的是全國統購的方式形成規模優勢,屆時液晶電視將瘋狂降價、國產42寸等離子大面積降破10000元,數字電視只賣純平電視價格。冰洗方面,蘇寧、海爾強強聯合,五一期間在蘇寧率先銷售超薄液晶滾筒兩款,預約銷售返現500元。此外,本次冰洗聯合廠家推出返現加贈、以舊換新等活動。蘇寧所推崇的健康、時尚、節能、靜音「四優空調」也將在五一期間力掀巨浪,主流品牌1P機跌破1000元。4月30日,蘇寧掀起「歡樂手機淘寶夜」,18時開始,摩托羅拉、諾基亞、夏新、波導等國內外一線品牌手機聯袂上演低價銷售大戲……蘇寧之所以拿出如此大的力度,意欲讓更多的濱城消費者體驗到高端平價帶來的震撼體驗。綜合看來,這里包含了西方經濟學中有關消費函數決定的問題。凱恩斯理論認為,實際消費支出是實際收入的穩定函數,即C=C0+C*Y。當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即 C0基本穩定以後,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Y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消費觀念的變化使邊際消費傾向趨於變化,這使得消費需求C提高,成為「假日經濟」出現的前提條件,加以人們擁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和越來越多的消費選擇作為現實的基礎,「假日經濟」在我國的出現遂成為必然。

假日經濟如何做大

假日經濟是在國家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政策作用下發展起來的。假日經濟的出現對於我國長期疲軟的消費市場產生了無可比擬的拉動作用。假日旅遊是假日經濟的主角,假日旅遊對假日經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假日經濟不等於旅遊經濟。假日經濟是由各種需求、供給和資源配置所引起的經濟行為,其消費條件是既要有錢,又要有閑,還要有文化。消費層次越高,其文化特徵越濃,文化含量越大,其消費外延越廣。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休閑消費方式,是假日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旅遊的方式把假日經濟的各種消費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綜合體現。
光陰似箭,一年一度的「十一」旅遊黃金周又到了眼前,據權威部門發布的消息,各地相關部門已做好一切准備,迎接這個「盆滿缽盈」的黃金時段。但是,事實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美好,因為在經歷了去年「五一」的狂熱,「十一」的冷靜以及今年「五一」的成熟心態後,廣大消費者將會以一個更加平靜的心態去度過這個「黃金周」。所以,這就要求我們的旅遊管理部門、旅遊相關部門在全面落實國家「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通知」精神的時候,以更加務實的作風真正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制定相應適用的政策,切實使假日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假日經濟是伴隨著我國第一個「黃金周」而出現的。 1999年 9月,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雙休日的試行後,決定增加廣大勞動者的休閑時間,將春節、「五一」、「十一」 3個中國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節日的休息時間延長為 7天,於是「黃金周」的概念應運而生,在旅遊管理部門的心中,這是一個難得的賺錢機會;在廣大老百姓心中,這是一個難得的旅遊休閑的假期。所以在第一個「五一」黃金周到來之際,沒有做好任何物質准備的旅遊管理部門和沒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備的廣大消費者「一擁而上」,造成了公園、景點、名勝古跡「人滿為患」,名山、秀水、風景名勝「怨聲載道」,交通、住宿、旅行社「異常爆滿」……美好的時光卻沒有美好的享受,第一個「黃金周」就在這樣一個狀態下度過了。到了「十一」,各管理部門接受教訓,早早做好了一切准備,然而廣大消費者也接受教訓,「十一」前兩天人們出奇地冷靜,直到第三天人們才開始大批的出遊。今年「五一」,成熟的廣大消費者採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識地安排好了時間,因此整個「黃金周」無論各相關部門還是廣大消費者均過得有條不紊,皆大歡喜。經過對以上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經歷了第一個黃金周的「狂熱」、第二個黃金周的「冷靜」以及第三個黃金周的「成熟」之後,即將到來的第四個黃金周將是平靜祥和、豐富多彩的一個長假。人們將採取更加多樣化的方式、方法,更加合理性的時間支配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

拉動假日經濟只靠兩個黃金周嗎?

「黃金周」假日旅遊推動了我國旅遊業以及鐵道、交通、民航、城市計程車和餐飲、商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有力地拉動了內需,增加了財政收入,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旅遊需求,豐富了節日生活,對提高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普遍歡迎,繁榮了地方經濟,促進了資源優勢向產業化優勢的轉化以及一些地區特色經濟的形成。這是國辦( 2000) 46號文件對「黃金周」功能與作用的定位。沿著我國假日經濟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已成為我國「假日旅遊經濟」的支柱,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已成為「假日經濟」的代名詞,一提假日經濟,必然是「五一」、「十一」、「黃金周」這些字眼以及這些日子所帶來的收入統計。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讓我們來看一看什麼是「假日經濟」。

假日經濟是因為人們節假工余時間集中的、多樣的、綜合性消費而引起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現象,假日經濟的實質是社會經濟結構轉軌變型期必然出現的一種拉動消費的經濟形態。假日經濟的特徵表現在 6個方面:一是發生的時間特徵明顯,均是在休假期較長的節假日、雙休日;二是來到的突發性與階段性,現象是井噴式洪流;三是消費群體的廣泛性,幾乎凡是有閑暇的人們都有現實的和潛在的消費需求;四是指消費指向相對集中,就是說大多數消費者會一改往日的生活習慣,傾向於以旅遊為主的外出流動消費;五是消費檔次的多層次性,不同收入水平有不同的消費需求標准;六是消費目的的多樣性,即以不同精神或物質取向為目的的消費構成各種不同的消費形式。
以上的概念告訴我們,假日經濟是一個、適當的消費;也就是說,這個系統存在於人們生活的每一個假日之中,並不僅僅存在於幾個長假、幾個「黃金周」中,只不過在這些時段中表現得比較集中、比較明顯罷了。

去年「五一」,全國居民外出旅遊達 4600萬人次,旅遊花費 181億人民幣,僅從鐵路出行的旅客就達到 2600多萬人;而「十一」外出人數就比預計的減少了許多,鐵路運量下降了 8.9%;到了今年「五一」,出遊者大增,達到 7376.6萬人次,旅遊收入 288億元。這其中有一個現象,就是在全部出遊者當中,過夜旅遊者為 2368萬人,一日游旅客則為 5008萬人,後者超出前者一倍多。由此可見,在 7天的長假中,人們並不是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玩上,更多的人們選擇的是一日游、兩日游、三日游,所以僅靠兩個「黃金周」就想賺個「盆滿缽盈」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而做好所有假日,特別是做好每周一個雙休日的假日旅遊的大文章,繼而做大假日經濟才是旅遊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做大假日經濟的前提是做好每個假日的旅遊經濟在我國,一年 365天中節假日有 110天,除去「五一」、「十一」、春節 3個長假,還有 80多天的假期,佔到假日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時,廣大消費者由於年齡、文化、地域、價值觀念的不同,因而對休閑時間的支配也不盡相同,分為若干個層次。離退休的老人,閑暇時間多,只要天氣不錯,身體允許,在有組織、有計劃的基礎上,出遊時間是非常靈活的;中年人平時工作繁忙,雙休日主要用來處理家事、調節身心,偶爾心情好也可以出遊;青年人,特別是大中專學生,熱情活潑,是雙休日和節假日旅遊的生力軍。在這幾個層次中,我們可以看出,至少兩個層次的人群是可以在占總數三分之二的日常假期中出遊的群體。

假日旅遊的消費主要包括精神文化消費和商品物質消費。這兩種消費在個人的實際消費中都不同程度存在著,所佔比重同消費者實際需求有著密切關系。隨著假日經濟的發展,物質消費所佔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小,而精神文化消費將會越來越大,這是因為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並達到一定程度後,人們提高生活質量的願望就表現在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上。就目前假日經濟在我國的表現來看,以外出旅遊為主的精神文化消費已佔據了主導地位。所以,做好每個假日中精神文化消費將是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做好假日經濟的核心。

假日旅遊是假日經濟的主體,它包括假日旅遊資源開發,假日旅遊產品開發兩個主要方面,假日旅遊資源開發有長途旅遊和短途出遊兩個方面,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假日旅遊心理的成熟,利用普通假日進行短途旅遊將成為眾多消費者的首選,因而開發日常假日的短途旅遊會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同時,假日旅遊產品必須有它的突出主題,它是旅遊產品的靈魂,要以旅遊者最大的滿意度為服務的最高質量目標,因而必須採用多種活動組合來豐富旅遊的內容,並從多個不同的活動中調動、調節,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不同需求,使旅遊者得到最大的享受。旅遊產品組合可以採取下面幾種方式:項目組合是多個旅遊方式的有機結合,它能不斷激發旅遊者的興趣,滿足旅遊者觀賞風光、愉悅身心、增長知識、增進友誼、鍛煉身體等綜合需求;時間組合是根據旅遊者年齡、身體、情緒的不同而採取的方式,它像演奏一首樂曲,輕重緩急、高低起伏,各種活動銜接緊湊而不緊張,刺激性與休閑性相得益彰;空間組合是適合主題突出的旅遊方式,如「五嶽名山」游、「古代民居游」等各景點距離較遠但主題突出的游覽項目;遊客組合針對的是不同消費者群體,適合單位團、家庭團、同學團、朋友團、散客團等群體的旅遊;功能組合是針對一個景區在吃、 住、行、游、購、娛幾個方面綜合服務能力方面而言的,它直接體現一個或若干個景點的綜合能力。這幾個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關鍵是要求我們的管理、服務部門多下工夫,多想辦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不斷增添、變換、創新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讓我們的假日旅遊經濟,特別是日常假日的旅遊經濟發展起來,繼而推動我國假日經濟的迅猛發展。
建立完善、協調、成熟、有序的假日旅遊市場體系假日旅遊是假日經濟的主角,研究假日經濟必須研究假日旅遊。我國旅遊資源相當豐富,如何發展現有旅遊資源,開發更多的新型旅遊資源是全社會應該共同關心的問題。旅遊是一個綜合產業,與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密切相關,涉及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但是,由於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約束,至今我國政府還沒有一個旅遊管理的權利部門,國家旅遊局及各下屬旅遊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職權范圍只局限在旅遊組織的范圍內,而與之相關聯的交通、景點、風景名勝全都分屬於交通、鐵道、民航、園林局、文物局的管轄范圍之內,這就很難做到統一管理、統一步伐;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市場得不到有效調節,嚴重阻礙了我國假日旅遊市場的形成,制約了假日經濟的良好發展。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狀況,去年下半年,由國家旅遊局牽頭,國家計委、公安部、交通部、鐵道部等 14個部委局組成了「全國假日旅遊協調部級會議辦公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 200個重點旅遊城市也分別組建了假日旅遊專門機構,形成了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工作網路。從組織上保障了假日旅遊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今年 1月初,國務院專門召開了「全國旅遊發展工作會議」,朱

❾ "假日經濟」現象透視

假日經濟是伴隨著我國第一個「黃金周」而出現的。 1999年 9月,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雙休日的試行後,決定增加廣大勞動者的休閑時間,將春節、「五一」、「十一」 三個中國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節日的休息時間延長為 7天,於是「黃金周」的概念應運而生,在旅遊管理部門的心中,這是一個難得的賺錢機會;在廣大老百姓心中,這是一個難得的旅遊休閑的假期。所以在前幾個「五一」黃金周到來之際,沒有做好任何物質准備的旅遊管理部門和沒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備的廣大消費者「一擁而上」,造成了公園、景點、名勝古跡「人滿為患」,名山、秀水、風景名勝「怨聲載道」,交通、住宿、旅行社「異常爆滿」……美好的時光卻沒有美好的享受,接下來幾個黃金周,成熟的廣大消費者採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識地安排好了時間,因此整個「黃金周」無論各相關部門還是廣大消費者均過得有條不紊,皆大歡喜。經過對以上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經歷了第一個黃金周的「狂熱」、黃金周的「冷靜」以及黃金周的「成熟」之後,即將到來的黃金周將是平靜祥和、豐富多彩的一個長假。人們將採取更加多樣化的方式、方法,更加合理性的時間支配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面對如此問題,讓我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什麼是假日經濟,其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讓假日經濟更持續、穩定、長足發展呢? 一、「假日經濟」的經濟學含義嚴格地說,「假日經濟」並不是一個經濟學名詞,但面對這一已客觀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現象,我們不妨將假日經濟定義為:人們利用假日集中購物、旅遊等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增加、市場繁榮、經濟發展的一種綜合性經濟模式。正確理解這一概念必須認識到,「假日經濟」不能單純理解為「節日經濟」,更不僅僅是「旅遊經濟」。它包括旅遊、休閑、娛樂三種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費、旅遊服務消費和文化消費三個領域。從更高的程度上講,它作為一種休閑消費,既是勞動力價值的體現,又是勞動力價值的提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生活消費作為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通過消費生活資料面維持自身生存,生產出活動於其他三個環節的勞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費也越來越從單純的物質層面發展到精神層面。勞動者通過消費可以減緩壓力,愉悅精神,拓寬視野,增長見識。這不僅是對人之為人的價值的更高層次的體現,也是一個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動過程。從這一點出發,發展「假日經濟」就不能只重商業和旅遊業,也應發揮其文化內涵。「五一」節期間,南京各劇場組織了包括戲曲、交響樂、配樂散文朗誦會在內的文藝演出百餘場,平均上座率在九成以上,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既實現了自身的經濟效益,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二、「假日經濟」在我國出現的原因任何一種經濟現象的產生都必然有其特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近年來在我國出現的「假日經濟」現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第一,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國際經驗表明,人均年收入過到500至800美元,是旅遊消費急劇擴張的時期。199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5854元,已達5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達1000美元,可以說我國已邁入了旅遊擴張期的門檻。第二,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加。1999年國務院決定增加公民的假日時間,全年達到114天,佔全年總天數的31.2%。從某種意義上說,假日消費情況的好壞,決定了一年消費市場的陰晴。第三,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傳統道德的影響以及多年來「短缺經濟」下的艱難生活使大多數中國人重積累,輕消費,尤其無暇顧及精神消費和生活品質的提高。實際上,這是與較低的收入水平相適應的。恩格爾定律表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低檔品、基本生活消費品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將下降,用於高檔品各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將大幅增加。伴隨著我國邁入「相對過剩經濟」時期,在政府和媒體相關措施的影響下,居民的消費觀念逐步發生變化。沒有這一點,「假日經濟」是無從談起的。第四,我國大多數市場進入買方主導態勢,商品和服務種類越來越多。今年「五一」期間,蘇寧普惠制」必將再次攪動市場,重掀家電搶購狂潮。蘇寧顛覆假日經濟游戲規則五一黃金周市場歷來是商家必爭之地,蘇寧重倉蓄勢,憑借全國連鎖的優勢和三店聯動出擊的契機,從國內外各大家電企業一次性采購上萬套市場主流機型「五一」期間蘇寧電器將奉行其一貫倡導的「普惠制」原則,三家店攜手出擊,傾力打造濱城家電新坐標,讓大多數消費者感受到蘇寧的低價震撼。我了解到,蘇寧電器為五一銷售准備了數量充足的特價機型,另外還有近萬套超低價電器組成重型火力,將以罕見的低價投放市場。在高端產品線上,由於蘇寧採用的是全國統購的方式形成規模優勢,屆時液晶電視將瘋狂降價、國產42寸等離子大面積降破10000元,數字電視只賣純平電視價格。冰洗方面,蘇寧、海爾強強聯合,五一期間在蘇寧率先銷售超薄液晶滾筒兩款,預約銷售返現500元。此外,本次冰洗聯合廠家推出返現加贈、以舊換新等活動。蘇寧所推崇的健康、時尚、節能、靜音「四優空調」也將在五一期間力掀巨浪,主流品牌1P機跌破1000元。4月30日,蘇寧掀起「歡樂手機淘寶夜」,18時開始,摩托羅拉、諾基亞、夏新、波導等國內外一線品牌手機聯袂上演低價銷售大戲……蘇寧之所以拿出如此大的力度,意欲讓更多的濱城消費者體驗到高端平價帶來的震撼體驗。綜合看來,這里包含了西方經濟學中有關消費函數決定的問題。凱恩斯理論認為,實際消費支出是實際收入的穩定函數,即C=C0+C*Y。當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即C0基本穩定以後,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Y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消費觀念的變化使邊際消費傾向趨於變化,這使得消費需求C提高,成為「假日經濟」出現的前提條件,加以人們擁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和越來越多的消費選擇作為現實的基礎,「假日經濟」在我國的出現遂成為必然。三、「假日經濟」及其中出現的問題帶給我們的深層次思考 1.旅遊業供需協調要符合經濟規律。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最基本的話題,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200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長假中,許多著名景點人滿為患,一部分遊客怨聲載道,實際上體現了旅遊資源的供不應求,但不能從中得出盡快擴大旅遊資源供給的結論,而應從供需兩方面著手解決。從供給來看,應注意到旅遊業的顯著特點,即季節彈性大。我國著名旅遊景點市場在90%的時間里能力過剩,在10%的時間內供給嚴重不足,如果盲目擴大規模,勢必造成旅遊淡季的資源閑置和從業人員的季節性失業,產生新的浪費。當前比較可行的措施是適應旅遊業由休閑式向度假式轉變的一般規律,擴大區域景點的綜合接待能力和輻射度。從需求來看,須加以引導和調控。首先,可以拓展居民的假日消費領域,使其在當地即可滿足消費需求;其次,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可以採取「節假分離」和「彈性工作時間」的辦法化解矛盾,以均衡利用旅遊資源;再次,旅遊景點可以實行淡、旺季差別價格,啟用價格杠桿實現市場調控。看看相關報道就明白:各地景點票價上漲,酒店行情一掃低迷,商家小販磨刀霍霍,更甭說車船飛機……原來,假日給這些行業帶來了「經濟」,送去了「黃金」,當然,各地財政也同時有了可觀的收入。 全國統一放長假,大批遊客出行,由此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倒也不無道理。然而,選擇假日出遊者畢竟是休假者中的少數,更多的人還是選擇了在家休息。不出門,或是因為消費不起,或是承受不了人山人海的擁擠。多數人沒有介入消費,這樣的「假日經濟」就值得商榷了。 如果不是全國統一放假,人們集中出遊,各地吃、住、行、游、購還會乘勢飛漲嗎?如果不是承受不起,不是人滿為患,會不會有更多的人走出家門?如果沒有人流如此集中地湧入,旅遊地景區的保護是否能減輕壓力?商業經營是否能均衡一些?我們何苦再人為地擴大旅遊淡旺季?如果實行帶薪休假制度,讓人們有可供選擇的更靈活的休假方式,可能沒有了「黃金周」,卻可以持續拉動消費,促進經濟,而且可以減少集中休假出遊帶來的額外成本,何樂而不為呢?我做了個小范圍的民意測驗顯示,有60%的市民選擇在家,30%的人堅持出遊,剩下的10%想串親戚。而假期加班的人也無怨言,長假的前三天為法定假日開3倍工資,後四天為法定休息日加2倍。而富省廣東竟放豪言,要加4倍工資。看來不能出遊的小小遺憾也可以彌補了。 2.注重需求對經濟「量」的拉動的同時,更注重其對經濟的「質」的促進。「五一」節假期中出現的情況給有關行業以很大的啟示。商業、旅遊業、交通運輸業、文化服務業紛紛提出要加強對經濟運行規律的研究,搞好市場調查,改善經濟管理,完善服務,以提高經濟效益。這是一個好的信號,它不僅表明有關行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可望以此為契機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需求對經濟質量的促進作用。美國經濟學家波特在其著名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中指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是由包括生產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產業及其輔助因素決定的。就需求因素來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需求量,二是需求的層次,三是需求的超前性。具有強烈市場意識的、高水平的、挑剔的消費者是本國該產業發展的可貴財富。它們的消費需求作為一種鞭策,能為企業的自我發展、自我創新提供無窮的動力。在我國的經濟實踐中,需求量的作用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對其質的作用則重視不夠。「假日經濟」提醒我們,應加強對消費者的引導、培訓和教育,提高我國的消費層次,使需求發揮促進經濟「質」的躍遷的作用。而且,應該認識到,這種作用與需求量的作用不同,無論在過熱時期還是緊縮時期,它都能為經濟的良性發展提供積極的力量。 3.以更科學、合理、成熟的方式啟動消費。上文中已經提到,「假日經濟」在我國的出現符合凱恩斯消費函數理論,即消費受居民當期收入的影響,然而,僅僅認識到這一點顯然是不夠的。在西方經濟學中,關於消費函數決定的重要理論還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這一理論認為,消費的變動不直接受暫時收入的影響,而是持久收入的穩定函數,即只有暫時收入影響了持久收入,才影響至消費。由於居民消費心理的復雜性,這兩種理論雖互相對立,卻在一定程度上互補。將這一理論應用於「假日經濟」,就使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使假日消費的「脈沖」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五一」節的消費熱潮不可否認地含有居民的從眾好奇心理的因素,但隨著人們消費心理的不斷成熟,這樣的「假日經濟」能否持續下去卻是未知的。因此,啟動消費的「治本」之法並不僅在於放幾個長假,而是在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的同時,通過稅收、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險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真正提高人們的收入預期,從而啟動消費。四、增加公共假日和加大公共投資政策是假日經濟繁榮的持續動力 1、增加公共節假日天數 1.1.增加公共節假日天數的積極意義第一、延長假期,有利於經濟發展。根據我國勞動制度規定,我國公民每年擁有 114天的公休假日。假期的延長,有利於人們利用假期進行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從微觀經濟學角度分析,消費與閑暇時間的長短與財富效應和替代效應的相互影響有關。當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函數的改進增加社會財富,財富效應促使較少的工作和較多的消費成為可能;同時替代效應促使人們更多地工作來提高消費。經濟發展時,財富的積累促進人們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來消費。當經濟進一步發展,由於勞動生產率額的提高產生的替代效應和財富效應相抵消,因此休閑時間變化不大,但消費繼續增加。當前我國GDP以每年8%的速度穩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也逐年遞增,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為我國大力發展假日經濟提供契機(見表一)。 年 份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 19992210.352.65854.042.1 20002253.449.16280.039.4 20012366.447.76859.638.2 20022475.646.27702.837.7 表一:城鄉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和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自1999年設立「黃金周」假期制度以來,十七個長假期期間全國城鄉居民出遊人數逐年排浪式上升,帶動相關的旅遊收入也同步上漲。以2000年到2002年為例,全年全國總的外出旅遊人數分別為7.44億、7.84億、8.78億人次,而這三年中「黃金周」出遊人次分別為1.26億、1.83億和2.19億人次,分別佔全年出遊人次的16.9%、23.3%和25%;相關旅遊綜合收入分別佔全年收入的23.2%、24.6% 和22.3%。 根據宏觀經濟學真實商業周期理論表明,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資本的生產率的改善產生的正效應,生產函數的改善是持續性的。財富積累對消費者需求產生的正效應,促進消費的發生。同時消費具有順周期性,而消費的發展又能促使消費者對商品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從而促進生產函數的有效改善。因此產出上升,實際利率變化不大。居民假日休閑消費能夠帶動相關的鐵路、民航、公路客貨運、餐飲、酒店、零售業、廣告業、通訊產業、銀行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根據消費理論,一種行業消費能夠帶動相關的12個行業同時消費。以2004年「五一」「十一」長假為例,假日旅遊產業促使民航收入分別為16億元和18.5億元人民幣;鐵路客運收入也同期達到11.4億和11.5億元人民幣。國內貿易部統計資料表明1999年「十一」長假,全國百家重點大型企業實現零售額82億元,同比增長20.9%;2005年春節期間簡訊發送量7天突破100億條;春節期間北京市年夜飯約有110萬以上的市民外出聚餐,當天營業額約達8000萬元。一系列相關的消費活動產生的「滾雪球」效應使得整個假日經濟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帶動了第三產業的全面發展。 1.2、增加節假日有利於增加就業機會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學家指出像美國等發達國家進入「後工業」時代(post-instrial society)。其最重要的結構性變化是從商品經濟過渡到服務經濟為主,導致製造業地位的下降。在過去的20 年中,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這種轉變。以七大工業國中的加拿大為例,70%的加拿大人從事交通、教育、保健、銀行、咨詢、旅遊相關的服務性行業。休閑和娛樂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增長是向後工業經濟過渡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發展,第三產業在整個GDP的貢獻方面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第三產業的繁榮同時促進了第一、第二產業的穩步發展。我國增加公共假期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消費,繁榮經濟,第三產業的發展好壞成為能否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許多潛在的工作崗位尚未被開發。隨著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將會創造出許多新的就業崗位,對緩解我國下崗工人就業難問題,保持社會安定起很大的幫助作用。 2、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在發展假日經濟方面潛力巨大目前,我國每年的公休假日已達114天,幾乎佔全年總天數的三分之一,假日經濟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一年的經濟善。同時作為擴大內需措施,發展假日經濟應該充分考慮加大財政力度的現實可能性,使假日經濟在可靠的物質基礎上得至進一步的繁榮。加大公共投資政策的力度,在發展假日經濟方面的潛力主要表現為:第一、公共投資政策的認同感較強,基本上已達成共識,在執行才實施過程中的費用較低,效果較好。公共投資政策主要是以政府財政的公共支出形式來舉辦公共工程,如興建一些非盈利性或微利性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如城市的公共住宅、供水、供電、通訊、交通、公園,以及江湖的治理、以及水利工程等,具有外溢性壟斷性等特點。在我國連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手段刺激經濟,而遠未達到預期的政策效應的現實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上,尤其是加強以擴大公共工程支出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投資政策的力度將是適宜的政策工具。通過大規模增加政策投資來刺激經濟回升,將宏觀經濟政策重心放在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上,可以直接形成社會需求,而無需企業和個人需求的相應回應,從而產生貨幣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應。從政策的時滯方面看,財政政策對於擴大需求也更優越性。而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要的資金量較大,建設周期較長,公共投資政策的動作和時間都留有餘地,可以持續地發揮擴大投資需求和改善供給的作用,為假日經濟的發展不斷創造良好的配套設施和外部環境。第一,公共投資政策的實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比如,在公共投資中設備采購強調使用國內產品;在中央政府預算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採取擴大發行建設債券、轉讓股份制企業中的國家股、投資稅收抵扣等辦法擴大資金來源等。在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中鼓勵民間投資,使投資主體多元化,拓寬直接投資的渠道,刺激投資需求。在目前大規模增發國債的背景下,國債的發行收入基本上用於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公共投資。這些措施切實解決了政府投資中的產資金不足問題,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提供了資金保障,為消除交通等「瓶頸」部門對假日經濟的「梗阻」和限制准備了現實條件。第二,公共投資政策在財政政策工具中相對代價小,機會成本較低,可塑性強。所謂政策機會成本,是指在實施經濟政策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時放棄的其他方面的效益。這可以用付出的代價的大小來衡量,可以是物質代價,如人力、物力、財力等;也可以是精神代價,如由於政策實施所引起的社會矛盾等。與財政補貼相比,公共投資政策在謀求供求方面更為靈活,因為政府支出有明顯的剛性,即「棘輪效應」。由於基礎設施等投資是財政的非經常性支出,通過發行國債籌集資金,其年度投資規模能依據當年經濟的宏觀景氣狀態而靈活地擴張和壓縮,不僅可以產生有力的反經濟周期的政策效應,而且當經濟景氣時還可以經濟相應壓縮債務發行規模,減少債務負擔。此外,由於投資性支出將形成相應的國有資產,這就使國家債務與國有資產形成對稱狀態,因而此時的國債具有「虛」國債性質。目前,我國國債余額較低,同時債務儲存度偏高,而且儲蓄率較高,國債規模的擴大仍然存在一定的窨和迴旋餘地。利用增發國債以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不但可以解決政府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還可以有效解決金融機構無法擴大高質量資產問題。此外,假日經濟的興起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壓力加大,在當前通貨緊縮狀態下進行大規模建設可以降低工程先進集體和融資成本,公共投資政策實施國度的加強恰逢其時。可見,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在促進假日經濟長遠發展的同時所承擔的成本代價較小,是當前形勢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理想工具。 3、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對發展假日經濟的效應分析顯然,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將會對假日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下面效應。首先,增加公共投資屬於「汲水」政策,可以在經濟蕭條時靠付出一定數額的財政資金使經濟自動恢復其活力。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國度可以衽消費與投資的雙向啟動,刺激假日經濟的繁榮。通過基建項目建設不僅可以吸納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從而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費需求,為假日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同時能夠迅速增加投資規模,直接擴大社會投資需求,刺激經濟增長,改善基礎設施的薄弱和滯後狀況,為發展假日經濟提供良好的配套設施及服務支撐。其次,政府支出的增加和公共工程的舉辦有利於擴大財政政策帶動民間投資方面的行政效應。由於基礎設施項目一般屬於資本密集型,政府財政資金有限,可以運用財政貼息、政府控股和參股、財政擔保等手段,通過出讓基建項目的經營權,充分調動、吸收社會閑散資金參與投資,從而擴大投資需求,為增加就業和個人收入、最終擴大消費支出提供條件。再次,通過加強公共投資政策與貨幣金融政策工具的配合,提供信貸支持,引導假日經濟的發展方向。銀行在促進旅遊、婚慶、購物消費的同時,注重扶持與「假日經濟」休戚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如市政建設、交通運輸業、通訊業,將為「假日經濟」的進一步繁榮不斷提供金融支持,也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運用提供現實基礎,有利於實現公共投資政策的擴散效應。當然,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也會給假日經濟的發展帶來一些消極影響,比如:公共投資的資金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消費支出,減少對假日經濟的消費需求。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