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發展森林旅遊保護生態環境

發展森林旅遊保護生態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1-28 05:57:22

⑴ 生態旅遊的產生模式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典型案例中國的生態旅遊是主要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後,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遊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這時候開發的森林旅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但是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至1999年初全國已經建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近900處。從1956年開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以來,至1997年底,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區932處,其中國家級的有124處,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有14個。中國共有512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會和1999年國家旅遊局的「99生態環境旅遊」主題活動雖然大幅度推進了中國的生態旅遊實踐,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遊日主會場之機推出了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景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隨後,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辦國際森林保護節,推出武陵園等生態旅遊區。以湖南和四川為起點,生態旅遊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發展起來。在2001年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12 個。但是在具有眾多生態旅遊資源的縣級城市,生態旅遊由於受到旅遊市場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傳,並沒有提升旅遊經濟,更沒有把具體的資源展示的機會。 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按開展生態旅遊的類型劃分,中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 1)山嶽生態景區,以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為代表。 2)湖泊生態景區 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為代表。 3)森林生態景區 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 4)草原生態景區 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 5)海洋生態景區 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 6)觀鳥生態景區 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 7)冰雪生態旅遊區 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 8)漂流生態景區 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 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 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 。

⑵ 中國哪個城市的森林覆蓋率最高生態環境保護的最好最值得去旅遊度假的是哪裡

湖南郴州:中國森林覆抄蓋率最高的城市,達81%。 海南三亞: 生態環境保護的最好 最值得去渡假。。。。。我選 麗江。。因為: 麗江是個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她就是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是世界文化的遺產。 麗江夏、秋是最適合旅遊季節,溫度適宜。麗江的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在12.6℃?19.8℃,最熱月的平均氣溫為18.1℃-25.7℃。所以也是避暑勝地。

⑶ 中國哪個城市的森林覆蓋率最高生態環境保護的最好最值得去旅遊度假的是哪裡

張家界市!

⑷ 森林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這個專業怎麼樣

森林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這個專業挺好的 保護好森林資源,實行可持續發展,是回堅持科學發展答觀的重要內容,建設森林公園,沒有一個好的森林資源環境,是無法推動生態旅遊事業的發展,為保護和利用好林場現有的森林資源,九華山省級森林公園結合國家正在實施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嚴格執行《森林法》、《森林公園管理條例》和《森林防火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強對全場范圍內的森林資源、林木、林地進行統籌管理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實現了建場53年無森林火災的好成績,確保了森林資源的安全。在抓好森林保護的同時,不斷提高林地利用率,優化林種結構,從根本上改變林種結構單一、林分質量差的問題,在重點景區及時更新樹種,栽植生長速度快、又適合景觀需要的花柏樹種,在公路沿線兩旁和場區周圍栽種果樹及花卉,營建生態風景林1000畝,對5000畝楠竹林進行了培植管理,通過加強保護和培植管理,創優旅遊生態環境,為遊客提供了一處「領略森林野趣、享受天然氧吧、觀賞自然風光」的理想樂園,使森林公園成為引導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森林、陶冶情操的場所

⑸ 我國的國家公園和國家森林公園區別

以下分別是國家公園和國家森林公園的定義:
國家公園是指國家為了保護一個或多個典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生態旅遊、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提供場所,而劃定的需要特殊保護、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區域。國家公園是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和適度旅遊開發為基本策略,通過較小范圍的適度開發實現大范圍的有效保護,既排除與保護目標相抵觸的開發利用方式,達到了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目的,又為公眾提供了旅遊、科研、教育、娛樂的機會和場所,是一種能夠合理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關系的行之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模式。例如: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公園」為1872年美國建立「黃石國家公園」。

國家森林公園主要的意義和作用是景觀資源的保存與保護,資源環境的考察與研究,旅遊觀光業的可持續發展。
定義很相近。
其實廣義:國家公園概念包括國家森林公園在內,國家公園有: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等等。
詳細區分是:
1.構成的生態環境:
國家公園生態環境廣泛,有河流山川草原等,包括森林在內,而國家森林公園主要以森林資源為主。
2.開發概念不同:
國家公園的選區標准;國家公園應包含有代表性的較大的自然區域、特徵或自然風光,這里的動植種類、生長環境以及地貌景點在精神、科學、教學、娛樂和旅遊方面均具有特殊意義;國家公園的范圍應以包含一個以上完整性生態系統,且未被現代人類佔用或開發而有本質性的改變。
國家森林公園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森林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森林旅遊,並按法定程序申報批準的森林地域。

都是我個人的觀點,其實國家公園概念應該是包括國家森林公園的。
普達措國家公園也可以叫國家森林公園的,只是命名的區別吧(個人觀點)。而湯旺河國家公園,不可能叫湯旺河國家河流公園吧,所以直接就叫湯旺河國際公園了。至於張家界和八達嶺,都已森林地貌為主,所以歸類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可以的。

⑹ 寫森林旅遊材料確定什麼名稱合適

1、森林生態旅遊以生態經濟和旅遊經濟理論為指導,以保護為前提,遵循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在森林生態旅遊的同時,應重點保護好森林生態環境。2、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應以森林旅遊資源為基礎,以旅遊客源市場為導向,其建設規模必須與遊客規模相適應。應充分利用原有設施,進行適度建設,切實注重實效。3、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應以森林生態環境為主體,突出自然野趣和保健等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形成獨特風格和地方特色。4、統一布局,統籌安排建設項目,做好宏觀控制;建設項目的具體實施應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可視條件安排分步實施。5、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專業技術標准、規范的規定。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所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遊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遊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目前國內生態旅遊已近2500萬人次,每年旅遊收入近1.2億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時間較短,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使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業面臨一系列問題。 旅遊交通和服務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旅遊者就是一個污染源,旅遊設施密度越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 使遊客空間分布不均,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違反了生態旅遊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狀態的開發原則,導致旅遊資源退化。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以長江為例,上游大量興建旅遊設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態林遭受濫砍濫伐,覆蓋面積減少,造成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嚴重,影響下游的水質,遊客很難看到「山清水秀」、「碧波盪漾」的美麗景色。
遊客時空分布不均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
由於受氣候,節假日等原因的影響,遊客具有季節性波動的特點。如黃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僅佔10.08%;極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極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由於遊客時空分布不均和遊人不良行為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遊客增多,旅遊活動的頻繁和分布的過於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質和生態資源的變化,特別是由於遊客的不良行為會影響樹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遊旺季遊人遺棄在風景區的食物改善了動物的生存環境,促其取食無慮,繁殖加快,而到了旅遊淡季,因遊人減少,靠遊人遺棄食物難以為繼的動物只好啃食樹皮度日,對植物產生危害;
第三、由於游覽步道寬度難以滿足超載時段遊人的需要,大批遊人踐踏步道兩側地面,不僅影響土壤結構和土壤發育,降低土壤水分滲透力,進而加劇了土壤的侵蝕速率。 景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如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內,每年接納的生活污水達304. 56萬t;作為「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景區內每年約有6000t經營垃圾、2000t旅遊垃圾、25萬t污水,生活區內水體大腸桿菌超標15倍,細菌總數超標22倍,而景區內每年燃放的鞭炮則多達2億多響。甚至喜瑪拉雅山上也有各類垃圾,旅遊部門不得不花巨資處理這些廢棄物。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專業旅遊人才缺乏,服務質量不高
旅遊人才培養不受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而缺乏管理與經營的人才,缺乏科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的生態旅遊則難以開展。由於從事森林旅遊業的人主要是過去林業局、場、站的人而過渡的,加之起步較晚,導致專業旅遊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肅省林業廳組織了首屆森林公園導游培訓班,參加的49名學員中僅有5人有導游證,還不足10%,整體素質不高。部分森林公園至今無一名專職導游,遊客來了只是簡單象徵性的介紹,致使旅遊景點不能引起遊客的興趣,有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感覺,其餘從業人員整體服務意識不濃,服務質量不高,違約經營,坑蒙欺騙遊客的現象時有發生。
由此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對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生態旅遊豈能破壞生態》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生態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環境資源退化」。森林生態旅遊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模式,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
樹立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新思維
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教育
可持續利用是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資源的公平分配,主張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的經濟持增長。開發和保護是融為一體的,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是開發的基礎和物質的載體,社會文化是資源的精神內涵,而經濟是保護的動力,三者是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必須樹立這種新思維,堅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增值並重,將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值、保護目標納入森林生態旅遊事業的發展計劃,並進行統一核算。通過綜合開發,促進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使綠色企事業三大效益同步增長。同時,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必須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和諧,有序,體會「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生態教育也要使旅遊「利益相關者」,如開發商、景區居民等都認識到環境對旅遊業的重要性,使它們明白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是他們獲得經濟效益的基礎。
制定法律、法規、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是旅遊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強化行業管理,盡快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森林生態旅遊這一產業的相關系統。政府必須用立法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充分發揮執法機構(如質檢所)對旅遊業實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監督。並通過法律杠桿來整頓市場秩序,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服務標准、完善的旅遊市場競爭規則,通過這些管理條例使旅遊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規范旅遊市場的目的。
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保護景區環境
首先,對森林生態旅遊區進行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應把我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非旅遊區和旅遊區兩部分,少數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及世界級自然保護區應劃分為非旅遊區,禁止任何商業性旅遊,以保護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在允許旅遊的自然保護區內,應採用同心圓式的利用模式,將保護區從里到外分成核心保護區、遊憩緩沖區和密集遊憩區。針對不同的旅遊區,確定環境容納量,並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過提高門票價格來平衡環保與經濟收入之間地矛盾。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態旅遊區應普及太陽能、沼氣、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在滿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應盡量減少對空調、汽車、飯店等奢侈消費的需求,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採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
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我國已加入WTO,旅遊業也將全面融入到世界旅遊業發展之中,公平參與競爭。要想使森林生態旅遊真正服務於森林生態旅遊區及其周邊社區,必須進行生態旅遊認證。森林生態旅遊開發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專家學者(包括旅遊地理專家、經濟學者、市場分析人員、法律顧問等)組成的評估機構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調查評估,在此基礎上完成可行性論證,提交給政府。政府再從全局考慮是否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無規則開發。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做好旅遊開發規劃。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重要的基礎工作,科學的規劃應把旅遊區和旅遊項目的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科學行事。規劃設計應以森林生態為主線,多業並舉,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同時規劃設計要有創意,實現旅遊產品的差異化,旅遊項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規劃設計時,應反映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追求和願望,並加強配套建設,配備相應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服務設施,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在自然生態環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統籌規劃,重點安排,精心設計和打造,將其建成森林生態旅遊的典型區、精品區,為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探索出一種切實可行的經營和發展模式。
培養和引進人才
森林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是旅遊行業的隊伍素質。因此,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提高至關重要。森林生態旅遊涉及林業、旅遊、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的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遊、服務等方面的人才。要實現優質服務與國際接軌,提高綜合效益就必須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與之相配套,所以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應加大力度,在服務配套設施方面提升檔次。 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可吸收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內外結合,長短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在崗人員的培訓、輪訓,實行高素質的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
推出生態旅遊產品,加強遊客教育
生態旅遊是高層次的旅遊,要求旅遊者有較高的欣賞層次和較強的環境意識。為此,必須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並規定旅遊途中的允許操作行為,使其旅遊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於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及文化保護。要貫徹生態意識,開發生態旅遊產品。如餐飲結合本地物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有條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樹上旅館」。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按照市場導向原則,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生態旅遊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生態旅遊產品結構,改變觀光旅遊單一產品結構的局面,使森林生態旅遊活動內容多樣化。
綜上所述,有政府的參與扶持,有社會公眾的廣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證,森林生態旅遊業一定會朝著健康的方面持續發展,也一定會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

⑺ 森林生態旅遊的基本原則

1、森林生態旅遊以生態經濟和旅遊經濟理論為指導,以保護為前提,遵循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在森林生態旅遊的同時,應重點保護好森林生態環境。2、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應以森林旅遊資源為基礎,以旅遊客源市場為導向,其建設規模必須與遊客規模相適應。應充分利用原有設施,進行適度建設,切實注重實效。3、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應以森林生態環境為主體,突出自然野趣和保健等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形成獨特風格和地方特色。4、統一布局,統籌安排建設項目,做好宏觀控制;建設項目的具體實施應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可視條件安排分步實施。5、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專業技術標准、規范的規定。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所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遊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遊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目前國內生態旅遊已近2500萬人次,每年旅遊收入近1.2億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時間較短,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使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業面臨一系列問題。 旅遊交通和服務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旅遊者就是一個污染源,旅遊設施密度越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 使遊客空間分布不均,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違反了生態旅遊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狀態的開發原則,導致旅遊資源退化。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以長江為例,上游大量興建旅遊設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態林遭受濫砍濫伐,覆蓋面積減少,造成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嚴重,影響下游的水質,遊客很難看到「山清水秀」、「碧波盪漾」的美麗景色。
遊客時空分布不均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
由於受氣候,節假日等原因的影響,遊客具有季節性波動的特點。如黃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僅佔10.08%;極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極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由於遊客時空分布不均和遊人不良行為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遊客增多,旅遊活動的頻繁和分布的過於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質和生態資源的變化,特別是由於遊客的不良行為會影響樹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遊旺季遊人遺棄在風景區的食物改善了動物的生存環境,促其取食無慮,繁殖加快,而到了旅遊淡季,因遊人減少,靠遊人遺棄食物難以為繼的動物只好啃食樹皮度日,對植物產生危害;
第三、由於游覽步道寬度難以滿足超載時段遊人的需要,大批遊人踐踏步道兩側地面,不僅影響土壤結構和土壤發育,降低土壤水分滲透力,進而加劇了土壤的侵蝕速率。 景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如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內,每年接納的生活污水達304. 56萬t;作為「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景區內每年約有6000t經營垃圾、2000t旅遊垃圾、25萬t污水,生活區內水體大腸桿菌超標15倍,細菌總數超標22倍,而景區內每年燃放的鞭炮則多達2億多響。甚至喜瑪拉雅山上也有各類垃圾,旅遊部門不得不花巨資處理這些廢棄物。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專業旅遊人才缺乏,服務質量不高
旅遊人才培養不受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而缺乏管理與經營的人才,缺乏科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的生態旅遊則難以開展。由於從事森林旅遊業的人主要是過去林業局、場、站的人而過渡的,加之起步較晚,導致專業旅遊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肅省林業廳組織了首屆森林公園導游培訓班,參加的49名學員中僅有5人有導游證,還不足10%,整體素質不高。部分森林公園至今無一名專職導游,遊客來了只是簡單象徵性的介紹,致使旅遊景點不能引起遊客的興趣,有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感覺,其餘從業人員整體服務意識不濃,服務質量不高,違約經營,坑蒙欺騙遊客的現象時有發生。
由此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對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生態旅遊豈能破壞生態》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生態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環境資源退化」。森林生態旅遊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模式,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
樹立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新思維
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教育
可持續利用是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資源的公平分配,主張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的經濟持增長。開發和保護是融為一體的,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是開發的基礎和物質的載體,社會文化是資源的精神內涵,而經濟是保護的動力,三者是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必須樹立這種新思維,堅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增值並重,將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值、保護目標納入森林生態旅遊事業的發展計劃,並進行統一核算。通過綜合開發,促進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使綠色企事業三大效益同步增長。同時,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必須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和諧,有序,體會「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生態教育也要使旅遊「利益相關者」,如開發商、景區居民等都認識到環境對旅遊業的重要性,使它們明白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是他們獲得經濟效益的基礎。
制定法律、法規、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是旅遊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強化行業管理,盡快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森林生態旅遊這一產業的相關系統。政府必須用立法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充分發揮執法機構(如質檢所)對旅遊業實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監督。並通過法律杠桿來整頓市場秩序,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服務標准、完善的旅遊市場競爭規則,通過這些管理條例使旅遊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規范旅遊市場的目的。
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保護景區環境
首先,對森林生態旅遊區進行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應把我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非旅遊區和旅遊區兩部分,少數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及世界級自然保護區應劃分為非旅遊區,禁止任何商業性旅遊,以保護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在允許旅遊的自然保護區內,應採用同心圓式的利用模式,將保護區從里到外分成核心保護區、遊憩緩沖區和密集遊憩區。針對不同的旅遊區,確定環境容納量,並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過提高門票價格來平衡環保與經濟收入之間地矛盾。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態旅遊區應普及太陽能、沼氣、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在滿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應盡量減少對空調、汽車、飯店等奢侈消費的需求,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採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
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我國已加入WTO,旅遊業也將全面融入到世界旅遊業發展之中,公平參與競爭。要想使森林生態旅遊真正服務於森林生態旅遊區及其周邊社區,必須進行生態旅遊認證。森林生態旅遊開發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專家學者(包括旅遊地理專家、經濟學者、市場分析人員、法律顧問等)組成的評估機構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調查評估,在此基礎上完成可行性論證,提交給政府。政府再從全局考慮是否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無規則開發。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做好旅遊開發規劃。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重要的基礎工作,科學的規劃應把旅遊區和旅遊項目的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科學行事。規劃設計應以森林生態為主線,多業並舉,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同時規劃設計要有創意,實現旅遊產品的差異化,旅遊項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規劃設計時,應反映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追求和願望,並加強配套建設,配備相應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服務設施,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在自然生態環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統籌規劃,重點安排,精心設計和打造,將其建成森林生態旅遊的典型區、精品區,為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探索出一種切實可行的經營和發展模式。
培養和引進人才
森林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是旅遊行業的隊伍素質。因此,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提高至關重要。森林生態旅遊涉及林業、旅遊、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的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遊、服務等方面的人才。要實現優質服務與國際接軌,提高綜合效益就必須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與之相配套,所以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應加大力度,在服務配套設施方面提升檔次。 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可吸收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內外結合,長短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在崗人員的培訓、輪訓,實行高素質的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
推出生態旅遊產品,加強遊客教育
生態旅遊是高層次的旅遊,要求旅遊者有較高的欣賞層次和較強的環境意識。為此,必須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並規定旅遊途中的允許操作行為,使其旅遊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於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及文化保護。要貫徹生態意識,開發生態旅遊產品。如餐飲結合本地物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有條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樹上旅館」。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按照市場導向原則,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生態旅遊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生態旅遊產品結構,改變觀光旅遊單一產品結構的局面,使森林生態旅遊活動內容多樣化。
綜上所述,有政府的參與扶持,有社會公眾的廣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證,森林生態旅遊業一定會朝著健康的方面持續發展,也一定會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

⑻ 論文:泰山如何發展旅遊資源

總論與展望
1, 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
自然環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於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等),那麼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從古巴比倫王國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無不證明了一這點.
森林公園則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即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後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這就為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區域環境.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她以神奇的地貌和優美的環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園的風姿,為中國的生態旅遊開創了一個成功的範例.截至1996年底,全國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811處,年吸引遊客達5000多萬人次.隨著森林公園旅遊人數的增加,旅遊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產生矛盾,引起諸如土壤,植被,水質和野生動植物的環境問題.另外我國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經營方式的轉變,這就帶來了一個更新觀念和提高對森林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再認識問題.因此,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公園建設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國資源的保護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1) 加強生態管理,使之持久協調發展
森林是一個整體,森林除木頭外,還有許多其它物種,它是一個由許多成份構成的復雜系統.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那麼我們采了木頭,卻惡化甚至是毀滅了其它資源的生存環境,得不償失.當然也不能發揮森林資源的全部效益.但我們保護森林,並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會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滅,也是浪費資源.所以在不過度改變森林結構的前提下,進行采大留小有計劃,有選擇的開采,以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2) 嚴厲打擊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林業局,公安部,監察部聯合發出《關於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斗爭的通知》,經過全國各級森林公安機關和各部門的艱苦努力,打擊處理了一批違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毀壞和被長期佔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國森林公安機關共查處各類森林和野生動物案件26369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為國家挽回了直接經濟損失2928萬元,收繳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動物209365頭(只),收回林地58305畝,取得顯著成績.但是,林區治安的幾個突出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一些基層單位,幹部法制觀念淡薄,毀林開荒,亂占林地的現象仍時有發生;犯罪分子在嚴打鬥爭開展後仍頂風作案,如雲南省昆明市現每月從市區運往外省的保護動物仍在1噸左右;盜伐,哄搶國有林木,非法運輸,銷售木材在一些地區仍很嚴重;有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打擊森林犯罪力度不夠.因此針對上述情況,要加強森林立法工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依法保護森林.只要我們按照法律嚴格執行,加大打擊力度,森林建設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 統一規化,有序開發
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旅遊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遊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遊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准備,並採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為保證生態旅遊的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旅遊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地有序地分層次開發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的開發行動.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即使是配合風景區的旅遊,其主要服務設施也完全可以在風景區外圍建設.古今中外名山,風景區和國家公園都是精神活動的場所而非經濟場所.我國古代,五嶽山下都設有"鎮","鎮"就是專門提供服務設施的.宋代規定泰山的外圍7里內"禁樵採".元代規定40里外的徂徠山禁止砍柴,都是為了保護泰山.美國規定商業開發要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其黃石國家公園自被發現建立後,不僅禁獵,禁伐,而且陸續遷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的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並無一條索道,若干條索道都是設在公園之外的.這些發揮功能區分,區內觀景,區外經商的優良傳統,我們可以借鑒.如將旅遊設施建在山腳下,山上不修索道,這樣游 人勢必在山腳下的賓館住宿,當地賺取住宿費和餐飲費肯定高於索道費,而且遊人分散於各處,大大緩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頂過分擁擠.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現有的生態技術,資金條件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達不到維護生態平衡要求的情況下,必須將寶貴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後代,而不是開發殆盡.旅遊區的環境容量問題,應加強研究,在旅遊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遊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遊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遊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遊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3, 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如增加對旅遊的環境保護稅收,用於修復被損環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遊有關部門應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觀念,例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又如規定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禁止遺棄垃圾和生活用品.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思想意識比法規更重要.我國在生態旅遊的生態規劃和生態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遊業主要以盈利創收為目的,不少旅遊區根本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就開始營業.在旅遊景點,很少設立宣傳生態意識的宣傳欄,導游們的導游詞中也很少觸及生態道德教育的問題.而且,旅遊業的幹部及導游中大多數人也未接受過系統的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因此,我們在倡導生態旅遊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全民觀念.具體做法一是要通過立法,把對旅遊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景點,並要求所有的旅遊管理人員,導游都必須經過系統的生態教育;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資源可再生"的觀念以及對旅遊開發的環境效應評估認識不足的現象,切實把旅遊環境當成旅遊業的生命和形象.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發展旅遊業的目標與立足點建立在保證當代和幾代,幾十代人的旅遊需要上,並以這種思想觀念為指導,做好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工作.二是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國情教育中增設這方面的教育內容.使我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開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三是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諧;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使每一個人旅遊者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保護自然的小事做起.

⑼ 雙龍洞景區的保護方法

1, 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
自然環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於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等),那麼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從古巴比倫王國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無不證明了一這點.
森林公園則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即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後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這就為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區域環境.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她以神奇的地貌和優美的環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園的風姿,為中國的生態旅遊開創了一個成功的範例.截至1996年底,全國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811處,年吸引遊客達5000多萬人次.隨著森林公園旅遊人數的增加,旅遊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產生矛盾,引起諸如土壤,植被,水質和野生動植物的環境問題.另外我國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經營方式的轉變,這就帶來了一個更新觀念和提高對森林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再認識問題.因此,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公園建設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國資源的保護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1) 加強生態管理,使之持久協調發展
森林是一個整體,森林除木頭外,還有許多其它物種,它是一個由許多成份構成的復雜系統.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那麼我們采了木頭,卻惡化甚至是毀滅了其它資源的生存環境,得不償失.當然也不能發揮森林資源的全部效益.但我們保護森林,並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會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滅,也是浪費資源.所以在不過度改變森林結構的前提下,進行采大留小有計劃,有選擇的開采,以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2) 嚴厲打擊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林業局,公安部,監察部聯合發出《關於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斗爭的通知》,經過全國各級森林公安機關和各部門的艱苦努力,打擊處理了一批違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毀壞和被長期佔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國森林公安機關共查處各類森林和野生動物案件26369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為國家挽回了直接經濟損失2928萬元,收繳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動物209365頭(只),收回林地58305畝,取得顯著成績.但是,林區治安的幾個突出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一些基層單位,幹部法制觀念淡薄,毀林開荒,亂占林地的現象仍時有發生;犯罪分子在嚴打鬥爭開展後仍頂風作案,如雲南省昆明市現每月從市區運往外省的保護動物仍在1噸左右;盜伐,哄搶國有林木,非法運輸,銷售木材在一些地區仍很嚴重;有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打擊森林犯罪力度不夠.因此針對上述情況,要加強森林立法工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依法保護森林.只要我們按照法律嚴格執行,加大打擊力度,森林建設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 統一規化,有序開發
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旅遊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遊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遊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准備,並採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為保證生態旅遊的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旅遊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地有序地分層次開發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的開發行動.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即使是配合風景區的旅遊,其主要服務設施也完全可以在風景區外圍建設.古今中外名山,風景區和國家公園都是精神活動的場所而非經濟場所.我國古代,五嶽山下都設有"鎮","鎮"就是專門提供服務設施的.宋代規定泰山的外圍7里內"禁樵採".元代規定40里外的徂徠山禁止砍柴,都是為了保護泰山.美國規定商業開發要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其黃石國家公園自被發現建立後,不僅禁獵,禁伐,而且陸續遷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的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並無一條索道,若干條索道都是設在公園之外的.這些發揮功能區分,區內觀景,區外經商的優良傳統,我們可以借鑒.如將旅遊設施建在山腳下,山上不修索道,這樣游 人勢必在山腳下的賓館住宿,當地賺取住宿費和餐飲費肯定高於索道費,而且遊人分散於各處,大大緩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頂過分擁擠.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現有的生態技術,資金條件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達不到維護生態平衡要求的情況下,必須將寶貴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後代,而不是開發殆盡.旅遊區的環境容量問題,應加強研究,在旅遊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遊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遊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遊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遊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3, 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如增加對旅遊的環境保護稅收,用於修復被損環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遊有關部門應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觀念,例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又如規定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禁止遺棄垃圾和生活用品.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思想意識比法規更重要.我國在生態旅遊的生態規劃和生態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遊業主要以盈利創收為目的,不少旅遊區根本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就開始營業.在旅遊景點,很少設立宣傳生態意識的宣傳欄,導游們的導游詞中也很少觸及生態道德教育的問題.而且,旅遊業的幹部及導游中大多數人也未接受過系統的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因此,我們在倡導生態旅遊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全民觀念.具體做法一是要通過立法,把對旅遊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景點,並要求所有的旅遊管理人員,導游都必須經過系統的生態教育;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資源可再生"的觀念以及對旅遊開發的環境效應評估認識不足的現象,切實把旅遊環境當成旅遊業的生命和形象.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發展旅遊業的目標與立足點建立在保證當代和幾代,幾十代人的旅遊需要上,並以這種思想觀念為指導,做好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工作.二是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國情教育中增設這方面的教育內容.使我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開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三是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諧;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使每一個人旅遊者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保護自然的小事做起.

⑽ 自然生態環境的8個原則

1)重點原則。就是要求因地制宜,突出旅遊資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強化公園的主體,創造公園的形象,首先應立足森林,突出主題。森林旅遊必須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突出「回歸自然」的主題;其次是發揮優勢,形成特色。在旅遊市場調查的前提下,狠抓特色項目,充分發揮自然景觀的主格調作用。 (2) 多元原則。要求從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展示旅遊資源的價值,體現公園的綜合功能。 (3)可行原則。要求在符合技術、經濟條件和社會生態的前提下進行開發。森林旅遊資源再生能力差,恢復時間長.如強行開發則會造成不可低估的損失,因此在開發時須經多方專家綜合論證後,能開發的就及時開發,暫不能開的禁止開發或分期開發。 (4) 美學原則。森林旅遊景觀之所以具有吸引旅遊者的功能,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它本身具有美的魅力,因而旅遊景觀開發應盡量體現景觀的美學特徵。 (5) 生態原則。生態原則要求注重資源保護和自然生態平衡,以保護為基礎,以開發促保護,可實現景觀資源的持續利用。森林旅遊作為生態旅遊的主體,在產品開發上更應注意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不能單純地片面強調開發而不顧及對環境和森林資源的破壞。 (6)協調原則。要求建設內容相互補充,景區意境相互融合,建設環境相互協調。注重森林旅遊產品各組成部分的協調開發與發展。森林旅遊產品是多種要素組合起來的一種特殊產品,其構成復雜、內容豐富。 (7)市場原則。進行科學的市場分析,努力開發適應市場需要的森林旅遊產品。森林旅遊產品具有不可轉移性和不可貯存性的特點,比其他行業對市場有更強的依賴性。要想使森林旅遊產品能夠順利地銷售出去,做到適銷對路,必須在開發新產品之前首先了解市場需求,通過市場調查、分析和評估,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開拓市場。市場條件是旅遊點可開發性的重要條件之一。 (8) 開發利用方式的多樣性和增值性原則。森林公園的開發利用方式多種多樣:森林浴、野餐、野營、釣魚、觀光等等,只有多方位開發,才能挖掘森林旅遊資源的潛力。在開發利用森林旅遊資源的同時,還應開發旅遊商品、旅遊市場、旅遊飯店,將遊人的游、娛、購、吃、住、行連成一個整體,達到資源的最大增值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