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旅遊活動的發展
A. 旅遊參觀道教去哪兒好
那肯定是首選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廣東羅浮山、青島嶗山等千年道觀所在地了
B. 開展崆峒山道教養生旅遊公司有哪些
你要看你當地的文化及人文景點,才能找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發展方向
C. 請問下中國道教的旅遊線路都有哪些啊,越詳細的越好。
江西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境內,距鷹潭20公里。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群構成了龍虎山風景旅遊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三絕」。《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就以「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這樣生動的文字描寫這里的景色。
龍虎山原名雲錦山。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張魯)在此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張天師在龍虎山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最長的道派,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百神授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道教興盛時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筆下樑山一百零八將的出處。
山之得名有二說,《廣信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台山西行數十里,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志》載雲:「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方圓 200 平方公里,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籠,碧水常流,如緞如帶,並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於山巔峰下河旁岩上,據山志所載原有大小道教建築五十餘處,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谷觀、靈寶觀、雲錦觀、祈真觀、金仙觀、真應觀等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築先後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一座,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雲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其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歷代天師及《龍虎山志》稱之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靈都會」、「仙人城」之譽;為張天師後繫世居之地,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龍虎山在江西貴溪縣西南部。其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謂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
通志》卷十一雲:「龍虎山在貴溪縣南八十里,兩峰對峙,狀若龍虎。」①二謂據張陵
故事得名。
清婁近垣《龍虎山志》卷二雲:「龍虎山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西南八十里之仁福鄉,……
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名山。」②後說自然是
道教中人的識見。道教稱其為第三十二福地,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七十二福地》雲: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③龍虎山是天師道發展至龍虎
宗時張陵後嗣世居之地,是龍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
山以張陵後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07~3
12)間已赴龍虎山,即龍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龍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
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
八年(950)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
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於崇奉,乃詔
執事建天師新廟於信州龍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
再光先構,不亦宜乎!」④從道教資料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唐會昌(841~846)
中所建的真仙觀,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第二十代張諶,此見婁近垣所撰之《龍虎
山志》卷二。該卷《上清宮》條稱上清宮原為「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龍虎山(所)建傳
籙壇,唐會昌中,賜額真仙觀。」⑤卷六《張諶傳》曰:
「二十代諶,字子堅,唐會昌中,武宗召見,賜傳籙壇額曰真仙觀。」⑥張盛建傳
籙壇不盡可信,張諶時武宗賜額傳籙壇,似近史實。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諶,二十一代張秉一,二
十二代張善,二十三代張季文。他們皆無重要事跡可述。此期所建宮觀,即上述之真仙
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
入宋以後,張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在宋元時期成為與茅山、
閣皂並立的三山符籙之一。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為張
正隨、張乾曜、張嗣宗、張象中、張敦復、張景端、張繼先、張時修、張守真、張景淵、
張慶仙、張可大。從二十四代張正隨起,每代都曾被詔赴闕,賜「先生」號,表現了宋
室對龍虎宗的重視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張繼先和三十五代張可大尤得朝廷恩寵。張繼先,
字嘉聞,一字道正,號翛然子。徽宗崇寧三年(1104),「赴闕,召見,問曰:『卿居
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所答十分乖巧。
又問修丹之術,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
上悅。」⑦崇寧四年(1105)賜號虛靖先生。「十二月還山,凡父兄皆賜爵有差。四方
從學者恆數千(《龍虎山志》作「十」——引者注)百人。」⑧與林靈素、王文卿同顯
於徽宗朝。喜屬文作詩,善內丹術,「雅善書法,嘗書《道德經》以進御,……書《茅
山宣和御制化導碑》,時稱其工」。⑨張可大,字子賢。端平(1234~1236)間累召赴
闕。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見,賜號觀妙先生,敕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
門公事。」AB據此記載,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籙,經過二百年之發展,龍虎宗竟躍居為三
山符籙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壯大。
兩宋時期,龍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師外,又出現了大批有名道士。婁近垣《龍虎山志》
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堅者,貴溪人,上清宮道士,就學於
張繼先。政和(1111~1117)間赴召,「館於太乙宮,徽宗問以輕舉延年之術,對曰:
『清靜無為,黃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漢武所以罔功,修煉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
夫,號凝妙感通法師。」AC又有留用光,字道輝,貴溪人,師蔡元久。通法術,據稱多
次禱雨有驗,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錄,太乙宮都監,號沖靜先生。寧宗為出內帑錢帛
修上清宮,新而廣之,……
嘉泰甲子(1204)得請還山,校定黃籙科儀。」AD今《道藏》第九冊收有蔣叔輿編
集的《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除部分為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之遺作輯錄
外,大部皆題「留用光傳授,蔣叔輿編集」,證明留用光是繼杜光庭之後道教黃籙齋儀
的重要整理、修訂人之一。
宋代龍虎山道教擁有大批宮觀。一是舊有幾座宮觀得到擴建、賜額。主宮上清宮在
唐會昌中名真仙觀,宋祥符(1008~1016)間敕改上清觀,經幾次擴建,政和三年(11
13)改名上清正一宮。後再經擴建,至南宋時規模已甚為可觀。原張天師廟,宋崇寧
(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觀,咸淳(1265~1274)間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
改額正一觀。南唐保大(943~957)中賜名的三清觀,元至大(1308~1311)間升沖虛
至道宮。二是新建了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撰兩種《龍虎山志》的粗略統計,
可確定為宋代新建的宮、觀、庵、院,近二十所。計有:建於嘉佑(1056~1063)間的
凝真觀,崇寧(1102~1106)間的靜應觀、祈真觀,大觀(1107~1110)間的靈寶觀,
宣和(1119~1125)間的逍遙觀,嘉定(1208~1224)間的金仙觀,嘉熙(1237~1240)
間的紫霄宮、真元宮、真應觀,南宋寧宗朝(1195~1224)的歸隱庵,AE咸淳(1265~
1274)間的瑞慶觀,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渾淪庵、靖通庵。AF另有建於宋,而
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雲錦觀、仙隱觀、歸隱庵、蒙谷庵、天樂道院等,亦分別見於二種
《龍虎山志》。
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
依次為張宗演、張與棣、張與材、張嗣成、張嗣德、張正言。從張宗演起,代代被元室
封為天師、真人,主領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張與材時,更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
籙,位居諸符籙派之首。龍虎山因此也成為此後諸符籙派眾山之首。
此期龍虎山出現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輸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張留孫
組成一個規模較大的龍虎宗支派——玄教,主領江南廣大地區之道教事務,其主要骨幹
如張留孫、吳全節、夏文泳、陳日新、陳義高、薛玄曦等,不下數十百人,皆出身龍虎
山。二是留居龍虎山者,亦不乏傑出之士。李宗老,達觀院道士,吳全節之師,世祖至
元(1264~1294)間授江東道教都提點,住持本山上清宮。吳元初,龍虎山高士,就學
於道教學者雷思齊,所著詩文集為《元元贅稿》,虞集為之敘。略雲:「元初服黃冠以
自隱,無所營於時,故無所爭於人,交遊天下名士,詩文往來,皆一時之盛。其言溫而
肆,清而容,雜而不厭,幾於道者之為乎?」AG劉思敬,盧陵人,長游蜀中,從靈寶陳
君受丹砂訣,遍歷名山,年五十,始入龍虎山為道士,自號真空子。尋主郁和道院。煉
鉛汞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詔赴闕,並進六甲飛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
年,乞還山,結八卦庵於琵琶峰之右。AH金志揚,號野庵,人稱金蓬頭,永嘉人。游龍
虎山,居先天觀,復構蓬萊庵於聖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趙真純築天瑞庵於峰頂。四
方聞其道者,無遠近,皆往禮叩問。AI張彥輔,龍虎山道士,精繪事,虞集曾為其所作
《江南秋思圖》賦詩,又為方方壺作《聖井山圖》,危素為之作序。AJ元代龍虎山除對
原有宮觀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修兩本《龍虎山志》的
不完全統計,共新建宮、觀、庵、院達三十七所。計有:建於元世祖至元間的文惠觀、
乾元觀、會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AK沖和觀、慈壽觀、八卦庵、止
止庵、寄庵、太極庵、西華道院、東山道院、雲山道院、雲溪道院、瑤峰道院,LB建於
元貞(1295~1296)間的龍泉觀、通真道院,建於大德(1297~1307)間的崇文宮、元
成宮,LC怡雲道院,LD建於延佑三年(1316)的元禧觀,建於至治(1321~1323)間的
仁靜觀,建於泰定元年(1324)的明成觀,建於至正(1341~1368)間的繁禧觀、蓬蓽
觀。另有建於元,而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玉隆宮、元都觀、神德觀、明勝觀、先天觀、
佑聖觀、桃源觀、招真觀。LE還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謂建於至元間,婁近垣謂建於大德
間;紫雲庵,元明善謂建於大德間,婁近垣謂建於至正間。
明前中期,龍虎山道教續有發展。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
依次為張正常、張宇初、張宇清、張懋丞、張元吉、張玄慶、張彥頨、張永緒。最初,
朝廷仍沿舊習封張正常為天師,不久,取消「天師」號,只稱大真人。但其領導的正一
派,仍為明室所承認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維持不墜。其中張宇初除熟諳家傳
符籙教法外,亦通內丹術,且較熟悉儒經子史,是張陵子孫中的佼佼者。有《峴泉集》
二十卷行於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吳葆和、林靖樂、傅同虛、曹大鏞等不下二十人,先
後被徵召入京任道錄司官職。原為龍虎山達觀院道士的邵元節,在嘉靖中更受尊寵,位
至三公。隨其入京的邵啟南、陳善道、王用佐、吳尚禮等,也得顯位。此期住山道士中,
亦有傑出者。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子,貴溪人。出家於混成道院,學仙於金蓬頭。
工詩文,善古隸章草,尤精於畫,寫山水,極瀟灑。盧大雅,貴溪人,混成院道士。工
詩為顧元等所稱道。吳伯理,號巢雲子,龍虎山道士。永樂(1403~1424)中任上清宮
提點。隨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訪張三豐,入蜀居鶴鳴山。博通經史,工詩文,精篆隸,
亦能作枯木竹石。LF明前中期除對龍虎山原有某些宮觀作過修繕外,新建者寥寥無幾。
計有:北真觀、南極觀。另有沖元觀,或謂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謂元元貞間
建。LG明中葉後,特別是清代,朝廷對張陵後嗣的待遇多加貶抑,以龍虎山為中心的正
一道漸趨衰落。至1936年,其主宮上清宮之建築已全被破壞,「只空餘危樓一角」。張
陵子孫世居之天師府,亦「經貴溪縣政府利用,開辦完全小學一所。天師亦不常駐此。」
LH近十年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龍虎山得到認真貫徹落實。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資
百餘萬元,遷出佔用天師府的中學,重修天師府。「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重又展
現氣勢雄偉的建築風貌,海內外道眾參訪者絡繹不絕。
D. 老莊道教文化旅遊區
從什麼是道教著手,這是一個名詞兩個概念「道」和「教」。看看《道德經》前內言你知道老子再容講什麽?你要知道什麼是玄牝,什麼是玄之又玄,什麼是眾妙之門。莊子已《逍遙游》開篇講述莊子的無為,莊子思想與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了。
導游考試不會太難,但是中國著名道教神仙、道教聖地你是要知道一點的,像是三清、四御、武當、茅山等等,要不怎麽給客人講哪。
E. 全國道教著名旅遊景點有哪些
湖北武當山、北京白雲觀、四川青城山、江蘇茅山、江西龍虎山、陝西重陽宮、山東嶗山、安徽齊雲山、甘肅崆峒山、山西解州關帝廟被推為中國道教十大文化旅遊勝地。
中國四大道教名山為中國四處最主要的道教聖地,分別是: 位於湖北十堰的武當山; 位於江西鷹潭的龍虎山; 位於安徽黃山的齊雲山; 位於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武當山的名氣最大,其古建築群在1994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和都江堰一起,在2000年被評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鄂西北的丹江口市境內,是我國的道教名山,列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是武當武術的發源地。主峰紫霄峰海拔1612米。武當山山勢奇特,雄渾壯闊。有72峰、36岩、24澗、3潭、9泉、構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秀麗畫境。山間道觀總數達2萬余間,其規模宏大,建築考究、文物豐富的道觀建築群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山間主要景點有金殿、紫霄宮、遇真宮、復真觀、天乙真慶宮等近百處。
四川青城山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又名赤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15千米處,海拔1600米,其36座山峰,如蒼翠四合的城廓,故名青城山。這里林木青翠,峰巒多姿,向有「青城天下幽」之譽。青城為我國道教發祥地之一,相傳東漢張道陵(張天師)曾在此創立五斗米道,因此,歷代宮觀林立,至今尚存38處。著名的有建福宮、天師洞、上清官等,並有經雨亭、天然閣、凝翠橋等勝景。
江西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市西南郊20千米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源遠流傳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現今所知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構成了這里自然、人文景觀的「三絕」。龍虎山的著名景點有天師府、上清官、龍虎山、懸棺遺址和仙水岩等。
安徽齊雲山
齊雲山又稱白岳,位於徽州盆地,黃山腳下,屯溪西33公里,皖贛鐵路在齊雲山腳經過,因其「一石插天,與雲並齊」,故名齊雲山。它是一處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山嶽風景名勝區,歷史上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齊雲山海拔高度為585米,有36奇峰、72怪岩、24飛澗、加之境內河、湖、泉、潭、瀑構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麗的自然圖畫。白岳的特點是峰巒怪譎,且多為圓錐體,遠遠望去,一個個面目各異的圓丘,自成一格。主要景觀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華街、太素宮、香爐峰、小壺天、玄天太素宮、玉虛宮、方臘寨、五青峰、雲岩湖等。齊雲山碑銘石刻星羅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譽。該山道教始於唐乾元年間(公元758-760年),至明代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成為我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F. 中國十大道教旅遊勝地,你到過哪個
你可以考慮去一下那個貴州的那個什麼仙人洞。
G. 佛教道教名山眾多每年旅遊總收入是否理想
不管收入多少都是理想的。佛教從不提倡貪心。還要戒除貪、嗔、痴、慢、疑、邪知邪見。
H. 如何開發道教的旅遊資源希望各位能給我比較可行的辦法,謝謝!
我想說,樓主這想法完全是對一個宗教的褻瀆,樓主完全沒有把宗教的概念放端正。把自己的名山道觀當旅遊觀光聖地,對的起自己的祖師們嗎?各派的祖師門開宗立派的就是為了讓後人來做旅遊生意的?
521qzq你有看到過那一座名山被開辦為旅遊景點之後還保有它宗教的意義?像我們雲南的金殿、龍門等地,現在有誰知道他們曾經是道教聖地,連道士們都被政府弄走,這就是開發旅遊的結果。你所舉徐霞客的例子完全偏題,徐霞客他是旅遊嗎?他明明是考察我國山川大地。看看現在,我們的執政黨為無神論者,所以能指望他們把自己的宗門教派當做宗教來對待嗎?他們僅僅是當做一種文化來淡化宗教的意義,文化也包括了宗教,但是宗教絕對不是文化,宗教應該有其宗教的意義。如果這種意義被純正的文化來代替了,那麼這個宗教留下的也就只有歷史,它已經毫無存在的意義,只被當作一種文化來研究的宗教是最可悲的。
還有,現今我們國家所謂之旅遊資源,但凡被開發的有幾個能保住其原有風貌,像我國的西雙版那,十年前沒被開發時還保有原始森林的存在,現在呢,剩下了什麼,一堆高樓、渡假村、原始森林早已留在記憶之中。
最重要一點,帶動經濟?真可笑的話,是不是續和尚出來做礦泉水生意之後,道士要用自己的道觀來開旅館或者渡假村嗎?那麼他們和世俗之人有和差別,這一點既是棄祖忘典對祖師最大的不敬。每天讓各路神仙在宮觀里被人們像動物園里的動物一樣被參觀還不叫對不起祖師?你敢說有多少人進去是抱著一種恭敬之心在觀看的,幾乎全是在看一種藝術品一樣被參觀。這還不叫褻瀆?而且對521qzq 糾正一點,我從沒說過對文化的褻瀆,我所說的是對宗教的褻瀆,請麻煩看清楚。
I. 道教名山與旅遊業的關系
從生態學角度看旅遊或宗教(道教)旅遊,可以提出生態旅遊、宗教(道教)生態旅遊的概念。這是說,在旅遊及宗教(道教)旅遊發展中逐步把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其實質是旅遊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相協調。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旅遊業綜合管理,調整其結構,優化資源和各要素組合,加強旅遊及宗教(道教)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旅遊業是促進生態環境與旅遊經濟協調發展,進而實現旅遊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一大舉措,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生態旅遊業強調旅遊與環境資源的協調統一,因地制宜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一方面要求穩定、有序、協調發展,以較少投入為社會提供量大質優多樣化的旅遊產品,另一方面又要保護資源、不斷增加可再生資源量,提高旅遊環境質量,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社會持續發展創造條件。這就是生態旅遊業的目標。生態旅遊是人們以享受和了解大自然為目的進行的旅遊活動,可使人們更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大自然。遊客在欣賞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於相對古樸、原始的區域,盡情享受的回歸自然的樂趣、體味迷人的山野風情。而都市人大多承受著競爭激烈、節奏緊張的城市生活壓力,加之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交通擁擠,渴望到清新幽靜的大自然中休憩身心、樂山樂水,正好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和動力。通過這種人與大自然的親近,人們或能從中認識到自然界的不可侵犯性和自然界之於人類的重要性,進而接受一些生態學教育,在旅遊過程中不忘保護生態環境。旅遊業界人士在開發旅遊資源時也需強調生態環境不被破壞。
宗教旅遊是指宗教信仰者的專門朝聖以及一般旅遊者參觀宗教景區景點的活動,是一項富有特色的旅遊形式。其含義非常廣泛,凡是在宗教景區景點的旅遊行為,都可歸入宗教旅遊。將宗教旅遊與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就是「宗教生態旅遊」。宗教旅遊的生態化趨勢必將成為未來文化旅遊的主導傾向。
廣義生態旅遊涵蓋了從古代文人雅士的遊山玩水和現代尋常百姓在大自然中進行的游覽度假等所有活動。這樣的旅遊者群異常廣闊,相應要求旅遊業界針對不同消費主體推出相應的旅遊產品,道教生態旅遊正是符合這一市場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就其內涵論,道教生態旅遊是以有形的道教文化設施作為發展生態旅遊的依託,通過挖掘道教生態觀,讓遊客感受道教的真正底蘊,感受道教所包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與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確認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從而達到自覺保護環境,美化、凈化環境,完善人類自身建設的目的,寓「教」於游,在接受環保的教育的同時,也使遊客受到認識人類自身、完善自身的教育,以體現道教生態游的積極意義。道教生態旅遊屬於高層次旅遊,其主要功能是給旅遊者某種高尚的文化教育。道教天人合一的整體論系統論思想,承認宇宙萬物都有其合理性和平等的存在地位,實際是生態學的基本出發點。道教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違」,也是生態學規律不可違背的原則。
從其重人貴生的人生價值觀出發,道教對人的生存環境採取了更為合理的珍視一切生靈的生態倫理觀。這也是道教區別於其它宗教之處。世界上其它宗教往往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作為研究重點,都是從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闡述其思想觀點。道教則有著強烈愛自然的傾向,它關心的是勃勃生機的大自然,其整套理論都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中心。雖然在道教學說中也涉及到人,但多指自然態的人,人是作為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的。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道教是關於自然的宗教,或可稱為自然宗教。道教的基本思想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都是平等的,人與一切非人類生物都應和睦相處。道教反對唯人獨尊,主張萬物平等。它認為,生命是神聖的,無論是天地的至靈——人類,還是遍布山川空間的禽獸魚蟲,所有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大道至德的顯現。生命在其孕育、誕生、生長及至死亡的過程中始終充滿神聖色彩。人們對任何生命都應懷著敬畏熱愛之心,否認人我獨存,主張萬物同體。在道教看來,人類和所有非人類生物,乃至山川河流、礦物土地,共同構成一個在共同宇宙中相互連接、相互協同進化著的共同體。人和萬物應睦鄰相處,要認識到所有的生命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要保護生命、善待萬物,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存環境才會更加美好。可知道教的人生價值觀、生態倫理觀和自然宇宙觀是一脈相承的,都含有與現代生態學的觀點不謀而合的思想主張。目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世界范圍內的環保運動得到蓬勃發展,生態文明觀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完善。在這方面,中國道教也許會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發與感悟,其遠見卓識理應發揮它的光芒,為新世紀人類的新文明做出貢獻。
土生土長的中國道教具有東方人文的獨特色彩。《道德經》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即如父母慈愛子女般地愛護宇宙之內的萬事萬物,維護宇宙的和諧;儉,即不存奢念,清心寡慾,澹泊自守;不敢為天下先,即不逞強稱霸,要謙虛,柔弱自守。基於此,道教主張和平,反對戰爭。道教所尊崇的教義,摒棄其消極面,很適於現代人旅遊的需要。現在旅遊者越來越多地關注於綠色旅遊、保健旅遊等,而道教所提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觀念及其人生追求、生活方式、健身秘訣等無不與當今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旅遊潮流相吻合。因此,將道教旅遊資源開發出來,無疑會為當今旅遊業的發展注入一股新活力。道教旅遊資源開發具有多方面優勢,概括起來為得天時、應地利、順人和。
(一)本土宗教的吸引力——天時。民風民俗風情信仰的差異歷來對旅遊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相對於世界性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必然更會引起旅遊者的濃厚興趣和特殊關注。道教自身的文化底蘊所表現出的獨特的宗教程式及產生的健身延年效應,足以使海內外旅遊者為其傾倒。國內宗教旅遊產品開發多見於佛教,如以佛教名山、祖庭及佛教節日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產品已基本成熟。而作為道教旅遊資源的洞天福地宮觀等等的開發還較少,這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新產品,在旅遊市場上必有其獨特魅力。(二)景觀資源的優勢——地利。我國歷史上宗教和山結緣頗深,故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之說。古代的道教修行者為得道成仙,多選擇自然風景優美、遠離塵囂的深山老林築道觀修煉。道教盛行時曾有十座名山被辟為十大洞天,另有三十六小洞天,據說是仙人居住的洞府,許多著名都邑附近也修築了規模宏大的道觀。這些宮觀多座落在生態環境良好的山區,植被豐富,林木幽深,猶如「世外桃源」,加上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詩文名篇和道教自身的迷人傳說,真是占盡了人間的「風水」。(三)面臨跨世紀的機遇——人和。道教旅遊景區的資源與文化特色很適合現代旅遊者的胃口。各級各地政府部門也相當重視旅遊業,希望發展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也就是當前生態旅遊的核心:保護自然和謀利於當地人民。道教旅遊產品正好具備生態旅遊產品的雙重特點,理應抓住機遇,從深山老林走出來。
道教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其旅遊產品的開發提供了雄厚基礎,進一步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道教文化游。注重道教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開展道家科學、日常宗教活動等文化景觀為主,結合相宜的道教勝地,吸引海內外眾多追尋道家奧秘等的遊客。(二)道教保健游。道教的道功、道術「吸取天地精華」於青山綠水環境之中,無疑對現代希望通過旅遊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的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相應的我們可推出太極拳以及八卦拳(或可模仿華佗的五禽戲改為人們普遍可練的八卦體操)、書畫氣功、野菜葯膳等旅遊產品。(三)天人合一游。將道教崇尚的「道法自然」與現代人追求的「返樸歸真」相結合,將道教的文化觀念與景觀建設相結合,讓現代人在自然界中汲取知識,陶冶性情,真正享受天人合一的樂趣。
開發旅遊資源理應注意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既表現在旅遊開發導致的直接結果,如景區交通建設開山、炸石、砍樹等對山體地表、生態的影響;也表現在旅遊開發間接誘發的環境變化,包括所引起的大氣質量、水質或地表的變化。前者一般較直觀,容易引起注意;後者則具滯後性,比較隱蔽然涉及面更廣。
道教旅遊資源開發也應在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當地人民生活的前提下進行,注意維持生態平衡,對客容量、環境容量及由此帶來的各類影響如噪音污染、水土污染、大氣污染等作出科學預測,並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同時,在接待遊客的時候,工作人員要注意向遊客宣傳生態平衡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可藉助於道教的慈、儉來教育客人,使他們自覺地投身於環境保護,盡可能減少旅遊垃圾,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其樂融融。概言之即為,道教旅遊開發要實現旅遊活動的生態化和旅遊服務的生態化。此外,在旅遊開發中,還要注意對一些旅遊副產品的處理和新型旅遊紀念品的開發,以期達到持續發展。
五
道教旅遊開發有多種模式,各洞天福地宮觀及其相關道教人文資源等都可為我們所用,針對不同市場作不同的產品設計。今就瓦屋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突出的道教文化特色,略談談其道教文化生態旅遊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