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分析
⑴ 理論分析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有什麼問題
在當今社會,旅遊業已成為重要的第三產業,在有些國家或地區旅遊業甚至成為經濟收入最大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開放政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旅遊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並由此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旅遊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是以滿足人們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在旅遊活動及旅遊業給人類帶來許多有利影響時,同時也帶來了對環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壞性.旅遊是經濟、社會、文化等現象的綜合反映,這一特性決定了旅遊的發展必然給旅遊地帶來經濟.環境、社會等一系列積極的與消極的影響.在發展旅遊的道路上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在其初期階段,人們往往只注重旅遊事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對綜合效益的研究;雖然認識到旅遊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卻忽視旅遊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其結果便是人類在發展旅遊的同時也在破壞著旅遊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環境,並且影響到人類發展的長遠利益.為使旅遊業持續、協調發展,有必要分析旅遊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影響方式和所造成的結果,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管理、決策提供服務,對旅遊環境影響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將對我國旅遊事業的管理以及充實旅遊學有關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一、旅遊環境與旅遊業的關系
一般意義上的旅遊環境,指對於具體的旅遊客體——旅遊區,影響旅遊活動的主體——遊客的旅遊行為的各種外部因素,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旅遊氣氛環境和旅遊資源等.這里僅指旅遊區的旅遊資源、自然生態及相應的旅遊氣氛.與之相聯系,旅遊環境問題也就指由於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響和破壞,使遊客旅遊活動的滿足程度受到影響.旅遊區的旅遊資源是遊客觀賞的對象.對於遊客而言,旅遊資源本身蘊含的各種美學特徵及其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是旅遊行為的直接激發者,資源的破壞將直接影響旅遊者的滿足程度.
旅遊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是旅遊區地貌、空氣、水和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總稱,這些生態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旅遊區環境的優美與愉悅.從人類審美的心理需求來看,自然景觀美是基礎,在一個空氣污濁、水體污染、四周嘈雜的環境中,遊客是無法去領略、欣賞、體會具體游覽對象的各種美學特徵的.特別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閑暇時間逐步增加,城市居民進行旅遊、回歸自然,借自然環境的潔凈達到鍛煉和療養身心的願望正日益高漲.由此看來,旅遊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從某種意議上來說也是一種旅遊資源.
旅遊氣氛環境指旅遊區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歷史、民族風情及與之相適應的外部氛圍.旅遊環境美是形象與意境的雙重美,而每一具體的游覽對象,其對遊客旅遊行為的激發,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歷史、地方、民族特點或一種異國、異地的特殊情調.所以,旅遊區環境狀況的好壞對旅遊者旅遊效果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遊客旅遊的滿足程度與旅遊區環境條件息息相關,直接影響旅遊業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保護旅遊區環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旅遊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1. 旅遊對經濟環境的有利影響是最為顯著的,旅遊業和其他產業相比,是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的產業,同時,旅遊業還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就使旅遊業對於該地區國民經濟收入具有重大的意義.
2. 發展旅遊業,還能增長當地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有業可從,解決了社會中就業的一大難題,降低社會制安事件的發生頻率.同時,各地遊客的進入,增長了當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觸和交往,促進了相互間的文化交流,擴大了視野,提高了文化素養.
3. 旅遊業對生態環境也有明顯的有利影響.隨著旅遊業的日益發展,不斷地開發旅遊資源,其中有不少旅遊資源原來就存在一些生態問題,在旅遊資源開發中,便可採取旅遊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開發出來的旅遊資源比原來的生態環境質量更高,即旅遊開發美化了生態環境.旅遊業還能保持生態環境.旅遊資源開發出來進入利用階段,若能科學地管理,能使當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
三、旅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旅遊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大氣的影響、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噪音污染、對動植物的破壞和干擾、對景觀環境的破壞等方面.大量事實表明,旅遊已成為環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對於旅遊污染環境的主要途徑及其特殊性做一總結,歸納出旅遊影響環境的基本規律,從而為從旅遊管理角度加強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旅遊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時刻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同時旅遊文化也在時刻影響環境.旅遊文化的發展對環境的負面作用和消極影響,日益顯現出來,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旅遊文化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近年來頗受重視的研究課題,國內外有不少學者對此作了相關研究.我們這里介紹的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歸納的八個方面的負面影響,具體如下:
(一)對地表和土壤的影響
隨著各自然區域內旅遊活動的開展,旅遊設施開發與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態地區被逐漸分割,形成島嶼化,使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鋪面、植被更新、外來物種引入等.無論是陸地還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遊活動的影響,岩岸、沙灘、濕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蓋都可能承受不同類型的旅遊沖擊,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機層往往受到最嚴重的沖擊.如露營、野餐、步行等都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人為干擾.土壤一旦受到沖擊,物理結構、化學成分、生物因子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並最終影響土壤上植物的種類與生長,昆蟲、動物也會隨之遷徙或減少.
(二)對植物的影響
人類的旅遊活動對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大類.直接影響行為包括移除、踩踏、火災、作為營火材料採集和對水生植物的危害.間接影響財包括外來物種引入、營養鹽污染、車輛廢氣、土壤流失等問題,這些都會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健康.
1.大面積移除
這是人類旅遊活動對植物的最直接傷害.比如,為興建賓館、停車場或其他旅遊設施,大面積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還從外地搬來其他土壤進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這無疑是對植物族群抄家滅族的行為.
2.遊客踐踏
旅遊活動對植物的影響中,遊客踐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遊客一踏上公園或綠地,他的雙腳就可能施壓於植物身上.遊客觀賞自然風景區後,勢必產生植物種群的改變,即使是輕度的使用,有時也會造成重大的變化.遊客對植物踐踏行為會引起一系列的相關反應.如會影響到植物種子發芽,因土壤被踩實而導致幼苗無法順利成長;對於已成長的植物,則可能因踩踏而導致其生理、形態等發生改變;步行道規劃設計不合理,也可能影響到瀕危植物物種生長;遊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會留下車痕,造成植物組成的改變.
3.採集
採集也是對植物的一種傷害行為.遊客最常見的採集動機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嘗嘗果實的滋味,或是想帶一部分植物回家種植.此外,許多遊客迷戀植物的神奇療效,一到野外看見葯用植物就摘,使許多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來愈少.此外,由於旅遊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導致的森林火災,致使植被覆蓋率下降;任意砍伐樹、竹作木屋、竹屋和燒柴等,毀壞了一些幼木,改變了森林樹齡結構;大量垃圾堆積,導致土壤營養狀態改變,還會造成空氣和光線堵塞致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等.
(三)對動物的影響
旅遊區的開發可能會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或庇護所.遊客到達旅遊區後,無論是旅遊活動本身或是遊客所製造的噪音都會干擾野生動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遊客總喜歡「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種山珍海味,又偏愛收集各類野生動物製品,以顯示自己的霸氣,這樣野生動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脅.
1.干擾
遊客從事戶外旅遊活動時,不可避免地會對生存其中的動物尤其是較為敏感的鳥類和哺乳動物造成干擾.如西雙版納的象谷,由於大規模遊客的進入,影響了野象的生活規律,使經常出沒於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現在只是偶爾有一兩頭到此活動;遊客從事水上活動也可能對水鳥族群造成威脅,使水鳥不能好好孵蛋、導致失溫,天鵝或水禽還可能對被釣客的釣鉤挫傷,或食入釣魚用的小鉛塊而喪命.遊客使用各種旅遊設施時所產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響因素,如手提音響、水上摩托車、汽艇均產生極大的噪音,這對動物的影響相當大;同時,水上各種船舶還可能產生油污污染,從而影響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遊客在沙灘上的活動也會影響動物的生長,如影響海龜產卵行為等.
2.對野生動物的消費
旅遊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其中遊客對野生動物的消費行為最為嚴重.我國的遊客不僅吃海鮮,更愛吃山珍,各種珍禽異獸只要沒有毒,都有可能成為遊客獵食的目標,造成這些族群數量的下降甚至絕跡.除了吃之外,遊客還喜歡購買野生動物的相關製品,如動物毛皮、象牙等;許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類的貝類,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製成各式紀念品後,貝類的數量銳減.
(四)對水體環境的影響
水體環境在旅遊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因而旅遊活動對水體環境的影響也是相當廣泛而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遊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遊船隻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灕江,每逢旅遊高峰季節,旅遊船隻幾乎是首尾相接,組成浩浩盪盪的「船隊」,不僅破壞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過灕江的自凈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邊地區,如海濱、泉點、河邊等地為發展旅遊業而修建度假村、休閑中心,其餐廳、賓館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體的污染源.
2.水上運動
隨著度假旅遊活動的日益興盛,湖畔、河邊、泉點等地水上運動項目,如水上摩托艇、劃船、踩水、游泳、垂釣、跳水、潛水、駕駛帆船等,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度假生活內容,同時也給水體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水上摩托車活動不僅對沙灘及海岸線產生侵蝕作用,而且其產生的渦流也會影響海域生態如珊瑚礁內的浮游生物和魚類,漏出的油污還會污染水體,甚至會散布化學物質威脅水體生物的健康. 後面還有,字太多粘不下,請上網看吧: http://www.studa.net/Travels/100210/10403850.html
⑵ 我國旅遊業發展現狀分析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所謂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廣闊可觀,當今的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我國的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但是相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模仿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市場發展速度的要求。
旅遊人次數穩步增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和兆絕享受型極少;國內旅遊熱門地區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知名度高、旅遊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4A級以上景區。自助旅遊增多,團隊出遊減族碼姿少;度假村的區域『生特徵已經比較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西部、東北等區域的度假村經營都各顯特色。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重慶等經濟發達地區度假村數量明顯比其他地區高很多。這說明我國旅遊房地產度假村細分市場的區域格
⑶ 當前世界經濟環境下我國旅遊業的現狀
實踐表明,發展旅遊業是推動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是統籌經濟社會以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落實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因為旅遊直接就是為人服務的,大家也知道,從中國的旅遊業,過去不知旅遊為何物,到現在認為旅遊是高端消費,旅遊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國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個也說明了旅遊業的發展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一種需求。
3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旅遊業已經明顯具有比較巨大的優勢和巨大的國內需求,成為消費潛力巨大、成長性能良好的服務產業,因為今天參加會議的人大多數都是從事地產行業的人,所以我在這里想把旅遊業的情況跟大家做一個介紹,使大家對旅遊業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剛才講了從1978年到現在經過30年的發展,旅遊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產業規模不斷的擴大、產業體系也是日趨健全、產業基礎更加堅實,從上一屆政府提出,旅遊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現在正朝著這個目標不斷的前進。簡單的說,或者概括的說,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點,是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不斷的擴大、市場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其中,外國人入境旅遊市場發展很快,比如說在過去一年,2008年最終數字沒有出來,2007年一共接待外國旅遊者2161萬人次,同比增長17.6%,我們中國的旅遊是從入境旅遊開始,縱觀世界各國旅遊發展,首先都是從國內旅遊開始,先有國內旅遊,然後才有入境旅遊,我們國家從78年開始,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正在建設,外匯緊缺,首先是從入境旅遊開始,所以我們一直都提倡入境旅遊,政策是大力發展入境旅遊,入境旅遊是我們的一個重點。第二個表現是國內旅遊,國內旅遊持續全面增長,國內旅遊是旅遊量最大、潛力最深、基礎性最強的,國內旅遊良好的成長性能和強勁的帶動功能繼續蓬勃發展,居民出遊人數持續增長,國內旅遊首先是把入境旅遊放在首位,應該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國內旅遊越來越顯得重要,因為最近國務院領導同志也明確提出,國內旅遊是旅遊業的基礎,只有國內旅遊扎實了、規模上去了、質量提高了,才會有更好的國際旅遊。所以,國內旅遊從一開始國家對於國內旅遊政策上是不鼓勵、不發展、不提倡,三不政策。但是國內旅遊確確實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雖然當年國家對於國內旅遊是三不政策,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休閑時間的增長,荷包越來越鼓,現在國內旅遊是迅猛發展,現在中國整個收入,中國旅遊整體收入1.09萬億,中間國內的旅遊收入佔到了7771億,剩下的國際旅遊收入419億美元,拋去港、澳、台,真正來自老外,來自外國人的應該是不多,所以國內旅遊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第三個表現是出境旅遊,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公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出國旅遊目的地不斷的增多,我國國民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速度,出遊范圍更加寬廣、出遊方式更加靈活、出遊規模日益擴大,2007年我國公民出境總人數達到4100萬人次,同比增長19%,其中因私出境達到3500萬人次,同比增長22%,占出境總人數85%,快速發展公民出境旅遊市場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國內旅遊現在是三大市場,因為同中國旅遊業發展之初,主要是入境旅遊,經過30年的發展形成的入境、出境、國內三大市場持續健康並驅並取得發展,剛才講了07年旅遊業取得了良好的業績,據統計數字顯示,全年入境旅遊達到了1.32億人次,增長5.5%,國內旅遊人數達到16.1億人次,增長15.5%,國內旅遊總收入達到7771億元,增長25%,旅遊總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09萬億元增長23%,出境旅遊達到4100萬人次,增長19%,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入境在全球來說是第四大,亞洲是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從國內旅遊來說,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中國擁有13億人口,這里把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做了簡單的介紹。
一個是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旅遊業從三大市場來說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規模,第二個,想跟各位報告一下關於國際金融危機對於中國旅遊業的影響,當前這是不得不談的話題,因為這是當前談的比較多比較普遍,有種種預測的話題,剛才我跟各位報道的是2007年中國旅遊業取得的業績,但是也由於人所共知的客觀因素,即將過去的2008年對於中國的旅遊業來說,應該是雪上加霜,十分嚴峻的言論,從當前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對於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影響是不可低估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旅遊產業與國際資本市場聯系的日趨緊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任何變動,都可能影響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和國際旅遊消費的需求,並進而影響整個旅遊經濟的平穩運行。自從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盪,這場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在華爾街引發了金融的海嘯,並且逐步的波及全球,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間,全球的主要市場波動,投資信心受損,金融市場風雨飄搖。專家預測,世界經濟長時間簫條的可能性正在不斷的加大,受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更到了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減速,未來更加嚴峻的金融市場將影響包括旅遊業在內的全球經濟發展形勢,具體的說,由於受消費型的領域受到強烈的沖擊,加上消費領域區域弱化,受這次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影響,今年中國的入境旅遊市場下滑已成基本定局,而不斷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也很可能會使我國的入境旅遊市場陷入自2003年以來的最低谷,對於這一點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剛才講了三大市場,作為入境市場,這一塊從今年1-10月份的數字來看,下降的速度稍微快一點,但是對於國內旅遊市場和出境旅遊市場,雖然由於國內市場股市下跌,使部分中國國民的財產凈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和出境旅遊市場,但是經過我們研究判斷,這幾個月來我們對於旅遊業、旅遊經濟的運行狀況、旅遊企業經營的信心指數、居民出遊的預期都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得出的判斷,隨著中國國內經濟的中長期的向好和國民財富積累的增加,使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難以逆轉不斷增長的旅遊需求,盡管今年入境旅遊市場增長受挫,但是在經濟穩定發展和人民幣持續升值等等各種因素的帶動下,特別是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和積累,國內旅遊市場跟出境旅遊市場仍然有可能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我們用的是可能,為什麼?從目前來看,從近幾個月的增長速度來看,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還呈現增長的態勢,只不過增幅稍微有一點放緩。而且今年十一黃金周以來,包括從北京的情況來看,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仍然保持非常旺盛的態勢,所以這個也可以作為一個理由。當然雖然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斷加深,到底什麼時候可以見底?對於居民出遊的狀況肯定會發生影響,而且影響會不斷的加深。此外,由於目前我國大部分的旅遊企業的國際化水平相對來說較低,受國際金融資本的影響較小,因此我們研究判斷,這次金融危機對於中國旅遊企業的影響可能是有限的。當然,在我國的發展中間,也有部分與全球資本市場聯系較為緊密的旅遊企業,尤其是酒店業,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加劇,比如如家快捷酒店這些酒店可能會面臨一個融資渠道減少和融資金額的大幅度縮水的風險,這樣對於中國正處於成長期的經濟型酒店的良性發展會受到一定的制約,為了應對日趨嚴峻的世界金融危機和抵禦國際金融環境對於我國的不利影響,大家知道11月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出台10項有利於擴大內需的措施,從中也傳遞了對於旅遊業發展的利好的信息,會議還指出,要加大力度優化投資結構,加強對市場自主投資的鼓勵和引導,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政府鼓勵的項目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所以還要千方百計的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的消費需求,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努力消除制約消費和發展的制度和政治障礙。為此,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引導和促進居民擴大消費需求,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應該說已經成為當前乃至於今後一段時期的政策措施的主要亮點和主題。這個大家也知道為了迅速落實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財政今年在第四季度安排了1000個億投資資金拉動地方投資和社會投資,從旅遊業這一塊,在1000億中間,旅遊業大概有10多億,用於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因為這次中央也很明確,投資旅遊業作為中央政府的旅遊業,主要是指興建旅遊基礎設施,旅遊基礎設施裡面就包括了出遊。國務院相繼出台的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是用於擴大內需、拉動消費,這個對於旅遊業的平穩發展或者平穩過度是極為有利的,因為旅遊業是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提供就業的重要的行業,所以這次採取擴大內需的政策,既有利於促進旅遊業持續快速平穩的發展成長,同時也有利於推動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因為旅遊業發展到今天30年了,確確實實在各個方面都存在著轉型升級問題。所以,這個政策既有利於拉動當前的旅遊消費,又有利於增強旅遊發展的後勁,而且經過這次考驗旅遊經濟將會更加壯大,企業將會創新提高。曾經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經講過這句話:「最值得害怕的是害怕本身」,因此當前信心比黃金更加重要,困難中更要堅定信心,風雨之後必定會有彩虹,這是對於當前的金融形勢和旅遊業來說,我做的簡單的介紹,對於入境旅遊影響很大,對於國內旅遊出境旅遊影響是有限的,而且國務院領導同志最近幾次也很明確的提出要發展國內旅遊,要把國內旅遊的基礎打好。所以我們在很多場合講,今後的旅遊業發展要更加註重國內旅遊發展,國內旅遊發展包括了國內旅遊的各項基礎設施,包括旅遊的住宿設施,包括要創新、升級一些旅遊住宿設施的新業態,比如產權酒店、還有分時度假,都是其中之一。
第三個問題,把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跟大家做簡要的報告。為了把旅遊業建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國家旅遊局制訂中國旅遊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10年旅遊業增加值佔到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3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目前中國旅遊業占的比重是達到4.05%,旅遊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佔到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30%,旅遊服務貿易總額要達到1000億美元,要形成一批以旅遊經濟為主導產業的旅遊城市,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到2020年要把旅遊業發展成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和主導產業,旅遊業增加值要佔到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40%,要使旅遊產業結構顯著優化、公共服務的功能顯著提升、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就業容量顯著增加、總體發展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中國國家旅遊局所確定的目標是建立在研究分析中國旅遊業發展環境基礎之上的。
大家知道十一五開局以來,旅遊業迎來了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這個寬松的環境主要表現為在政策方面全面優化、地位凸顯,經濟方面強力支撐轉型升級;社會方面以人為本共享成果;文化方面文明大國文旅共融;科教方面,科教興國、創新發展,這些極為有利的發展因素的疊加必將極大的推動中國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比如說政治環境,當前國家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國內立足改革與發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際立足和平發展,整體塑造文明大國形象,而作為旅遊業,從本質上來說是符合構建以人為本、循環經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的國策取向,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地位也不斷的得到提升,從1985年,中央首次明確旅遊產業的地位,到1992進一步明確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再到1998年將旅遊業列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直到十一五期間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大培育,從這個發展的歷程來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全面優化,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二個,從經濟環境分析,經濟環境表現為強力支撐和轉型躍升,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合作進一步加強,這就為中國發展旅遊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環境越來越寬松,對於入境旅遊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向全面小康經濟發展轉變,按照預測,未來10年將保持7%的穩健增長的態勢,國民人均GDP也將大幅度提升,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總體上得到滿足以後,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旅遊人口、出遊率、旅遊花費及結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拐點。而且剛才講了,旅遊從目前來說已經成為國民生活的必要內容之一,這些經濟環境將呈現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鎮居民休閑游、農村居民觀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我們說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經濟環境是強力支撐著轉型升級。
第三個,從社會環境來講,因為大家知道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中國大力創造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人居環境、民生經濟、和諧社會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中國作為全球最安全的旅遊地國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遊的雙向互動效應,能為發展旅遊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在提高國民收入增加閑暇時間和提供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匯集全民的基礎上,旅遊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之一,理應也肯定應當成為人類共享、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休閑旅遊消費也正在逐步進入國民生活領域,休閑權、旅遊權,如同勞動權和受教育權一樣,是人類全面發展應該享受的權利。這是從中國的旅遊發展來看,從傳統的觀光游正在向休閑、度假發展,所以這樣中國發展的社會環境是以人為本、共享成果。
第四從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表現為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融大國,大家知道中國文化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崛起,中國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加上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增強中國旅遊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提升中國旅遊產業的形象。也就是說中國的旅遊業經過30年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文化內涵,越來越注重文化與旅遊的關系,因為文化因旅遊而傳承,旅遊因文化而繁榮,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所以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是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同繁榮。
第五個,科教環境,科教興國創新發展,隨著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信息科技化、裝備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遊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這些科教興國方略實施,科技的增強是促使了旅遊業開發的手段、經營方式、發展空間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有利於中國旅遊業直接面向世界,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與此同時,國民教育的普及化、國民教育旅遊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旅遊環境和旅遊意識,也可以極大的增強遊客的旅遊品質和旅遊創新,因為科教的興起,旅遊業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素質,包括產權酒店和分時度假,這里涉及到國民的素質問題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幾個因素的影響,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中國旅遊業從事業型,過去中國旅遊業是事業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產業型的轉變,也實現了從資源經濟到要素經濟,再到產業經濟兩次質的飛躍,未來的10年將是中國旅遊業戰略轉型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旅遊業將進入強國旅遊時代、全民旅遊時代、休閑旅遊時代、品質旅遊時代,而中國經過研究判斷,經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後,中國的旅遊業因為有改革開放30年發展的基礎,又由於旅遊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需求。所以風雨過後,中國旅遊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拐點,實現新一輪質的飛躍,
⑷ 簡要分析當前影響中國旅遊消費的外部環境
宏觀:經濟快速發展
微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收入增加
機會:奧運會的舉辦 假期的增多
威脅:台海局勢 恐怖主義的威脅
綜合:大環境和局勢都利於旅遊消費 但是不排除消極因素的存在
⑸ 旅遊管理專業的社會環境分析
一旅遊環境分析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旅遊需求量的增大,旅遊業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旅業的發展,不僅受行業自身內部能力和發展潛力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行業外部經營環境的影響。外部經營環境可以分為兩大方面: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又可分為: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文化、自然等五方面。宏觀環境從不同角度對任何行業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它既為各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又對行業的發展構成挑戰。
1、政治法律法規環境影響
政治環境主要包括所在地區政權性質和政權的穩定性,立法依據和立法體系的完備程度,所在地區是否加入政治聯盟及政治聯盟的有關條款,以及政府的宏觀產業等因素。一些國家政策的影響對旅遊業的發展是關鍵的,在改革開放以前國家發展旅遊主要是先發展國外的旅遊業,那時候主要是外國者來華旅遊,而國內旅遊還沒盛行。而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把旅遊業的發展重點放在了國內,所以80代末和90年代初中國的旅遊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些法律法規影響了旅遊業的發展,為實現旅遊業的國家戰略目標,目前我國制定了《旅遊法》和《國民旅遊休閑綱要》,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的法規等度促進了這幾年我國的旅遊業的發展,但是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相比,旅遊立法明顯滯後,呈現諸多不足。從目前我國旅遊立法的現狀來看,我國旅遊立法的滯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現有的旅遊法律法規有相當一部分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不適應旅遊業發展的需求。有的行業沒有專門立法,如我國酒店業已進入了一個國際現代化管理的新階段,但是,隨著酒店業的發展,涉及酒店的糾紛也在增多,卻沒有一部專門規范酒店管理的酒店法與之相適應,與之共同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直接涉及酒店管理的國家法律不僅數量極少,而且其內容也多是偏重於酒店的治安管理。有的法規、條例內容已過時,不適應某些行業、部門的實際情況,如《旅遊基本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旅遊投訴管理暫行規定》等具有暫時性,對相應部門、行業的規范和約束逐漸失去法律效力。有關旅遊行政部門對某些法規條例的修訂、完善的節奏太慢,致使這部分立法相對滯後,不利於規范行業市場秩序,不利於有效地加強行業管理。
國家政策
政治制度及政治狀況,如政局穩定情況、公民參政狀況、法制建設情況、 決策透明度、言論自由度、媒介受控度等。旅遊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旅遊業被譽為「朝陽產業」。如今政府對旅遊業的加大了支持力度。為,目前有關旅遊行政部門對某些法規條例的修訂、完善的節奏太慢,致使這部分立法相對滯後,不利於規范行業市場秩序,不利於有效地加強行業管理。旅遊業的法律法規和行業管理制度將日趨完善,執法行為更加規范,依法治理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和良好的旅遊市場秩序,旅遊發展環境將逐漸形成,旅遊發展將逐漸步入有序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政府將根據發展實際,借鑒國際經驗,加強旅遊法制建設和完善行業自律,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將會逐漸消除,消費環境會讓旅遊者更加放心舒心。
另外,旅遊業的脆弱性決定了旅遊業對政府的依賴性,稍微變動都會對旅遊業產生影響,如國際關系的惡化、政府政策的惡化、政局的不穩、社會的動亂、恐怖活動的出現、戰爭的爆發等等都會導致旅遊活動的蕭條和旅遊產業的停滯。
此外,隨著對現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將形成巨大的國內旅遊消費市場,這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國家擴大內需的經濟發展方略和加快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將為旅遊業進一步發展創造新的機遇;中國 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將為我國旅遊業在國際市場和世界舞台更好地發揮作用, 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中國政通人和,社會安定,將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 目的地之一。
旅遊產業政策的目標、方向與總體方針
在發展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培育旅遊業成為新興支柱產業的目標指引下,我國的旅遊產業政策形成了自有的原則與體系。此外,我國還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在充分發揮旅遊市場資源配置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政府的組織協調和法律法規保障,促進我國旅遊業健康有序發展。
旅遊資源開發與資源保護政策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旅遊可持續發展要求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並重,因此國家出台旅遊資源評價標准,對旅遊資源進行核定。同時,頒布一 系列關於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環境保護的政策,以處理好旅遊與環境間的關系。旅遊區域布局政策旅遊業發展需要實現各個區域合理布局、協調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我國旅遊業發展中的區域問題指引了方向。旅遊業是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因而西部12省將旅遊業作為其優勢產業,推動了西部區域經濟效益、旅遊效益。同時,為了發揮城市在區域旅遊發展中的突出作用,我國還推行優秀旅遊城市評比活動,促進城市自身環境、旅遊功能等的不斷完善,創造良好的區域旅遊環境。
旅遊產品與市場政策
旅遊產品政策主要體現在旅遊產品開發方向、旅遊產品結構、內容以及旅遊產品質量等方面。在旅遊產品開發上,依託本國現有各種旅遊資源的基礎上,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基礎,充分發揮特色化、差異化的特點,以增強吸引力。在旅遊產品結構和內容上,國家鼓勵發展包括傳統觀光旅遊在內的度假旅遊、休閑旅遊等多樣化的旅遊產品體系,使得旅遊產品的結構更加完善,內容更加豐富。在旅遊市場政策方面,我國通過旅遊宣傳、推行黃金周假日旅遊政策及實施帶薪假期制度,有效刺激了國內旅遊市場。同時,通過一系列的國際性活動,宣傳中國的旅遊形象,使得我國旅遊產品走向國際。
旅遊消費政策
我國鼓勵全民參加旅遊活動,政府在刺激旅遊消費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隨著帶薪休假制度的實施及部分省市國民旅遊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我國國民旅遊的實現能力日益增強。尤其國家近年來獎勵旅遊措施的開展,促使工薪階層更多地參與到旅遊活動中。此外,我國為了擴大海外需求,不斷簡化入境旅遊者的入境手續。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制定刺激各種旅遊需求的旅遊消費政策,對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
旅遊投資政策
國家通過政策導向,對旅遊開發與旅遊市場開拓等給予支持。近年來,我國政府從長期國債中拿出部分資金用於旅遊投資建設。國家財政部與國家旅遊局經國務院批准從1993年起設立旅遊發展資金項目,專門用於旅遊發展。部分地方還設立旅遊發展資金,提供旅遊投資支持。我國國家扶貧資金也以優先考 慮貧困地區旅遊開發項目為導向。除此之外,對於旅遊業基礎設施如水、電等價格調整的有關政策規定,國家正在落實之中。同時,國家也鼓勵旅遊企業上市融資。這些政策性的支持目的均在於促進我國旅遊投資建設,推動旅遊業發展,為實現旅遊強國目標而創造良好的環境。
2、經濟環境影響
經濟環境是企業最直接感受到的環境因素。對經濟環境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經濟總量分析;可支配收入分析;利率、匯率、投資率分析;經濟全球化趨勢分析。國民生產總值反應了經濟整體實力。近幾年來,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都呈上升趨勢。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旅遊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將對旅遊需求增長發揮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城鄉居民收入將穩定增長,這將進入世界旅遊界公認的旅遊業爆發性增長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的可自由支配的金錢和閑暇的時間變多了,這為人們旅遊動機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因為有可自由支配的金錢和閑暇的時間是旅遊產生的條件。另外,人們的養身意識提高了,於是更多人開展了以
健身療養為目的的健康療養旅遊。還有,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大家對精神文明的追求也上升了,於是更多人有了外出旅遊的動機,為的是開拓眼界,或者是感受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或者進行科研考察。商業化程度的提高,商務旅遊也隨之發展起來了。民幣的升值,對旅遊業產生很復雜的影響。從出境游、入境游及國內游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出境旅遊將掀起新浪潮。人民幣升值後,居民境外消費能力相對變強,居民境外購物將進一步受到刺激,一些潛在遊客也會在升值的心理下加入到出境游的隊伍中去。其次,對入境游產生有限影響。人民幣升值後,美元和歐元價值相對縮水,入境旅遊價格相對抬升。因此入境旅遊整體上會面臨利空的局勢。人民幣匯率升值對國內旅遊市場的影響表現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兩個方面:一方面,人民幣匯率提高後,國內旅遊價格相對於出境游價格上漲。原計劃在國內旅遊的居民受匯率上升的影響而選擇出境旅遊,分流的遊客可能對國內飯店和景區的接待量產生影響,從而不利旅遊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收入效應將有利於居民旅遊消費的增長,主要表 現在居民財產增加,消費能力提升。
⑹ 旅遊業的發展對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影響
1、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實現國內旅遊經濟收入。
2、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城市形象,保護弘揚當地文化特色。
3、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遊業是集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的行業關聯性很強的綜合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對其它行業有明顯的直接和間接帶動作用,如,旅遊業對能夠帶動地方旅館業、餐飲業、交通業、娛樂業、商貿業、零售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提升當地經濟水平。
4、增加居民就業機會。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當下居民就業問題。
5、協調環境和社會發展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被寫入了新黨章,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所訴求的也是城市環境的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黨中央密切關注的重大問題。
(6)旅遊業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分析擴展閱讀
各地在發展旅遊業時,為實現環保,城市需要限制對環境造成破壞的產業和生活習慣,比如對高標准污水處理、大氣質量的控制以及噪音控制、土地改善等,是與旅遊業的特徵相符的,也是調整城市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旅遊業從業務種類劃分看,主要有3種類型 :①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②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游覽活動。③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自己國家進行旅行游覽活動。後兩種類型的旅遊業務活動,都是涉外性質的業務。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
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⑺ 中國旅遊發展現狀分析
實踐表明,發展旅遊業是推動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是統籌經濟社會以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落實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因為旅遊直接就是為人服務的,大家也知道,從中國的旅遊業,過去不知旅遊為何物,到現在認為旅遊是高端消費,旅遊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國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個也說明了旅遊業的發展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一種需求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點,是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不斷的擴大、市場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
第二個表現是國內旅遊,國內旅遊持續全面增長,國內旅遊是旅遊量最大、潛力最深、基礎性最強的,國內旅遊良好的成長性能和強勁的帶動功能繼續蓬勃發展,居民出遊人數持續增長,國內旅遊首先是把入境旅遊放在首位,應該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國內旅遊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三個表現是出境旅遊,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公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出國旅遊目的地不斷的增多,我國國民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速度,出遊范圍更加寬廣、出遊方式更加靈活、出遊規模日益擴大。
從國內旅遊來說,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中國擁有13億人口,這里把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做了簡單的介紹。
中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第一個,從政治上看,當前國家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國內立足改革與發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際立足和平發展,整體塑造文明大國形象,而作為旅遊業,從本質上來說是符合構建以人為本、循環經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的國策取向,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地位也不斷的得到提升,從1985年,中央首次明確旅遊產業的地位,到1992進一步明確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再到1998年將旅遊業列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直到十一五期間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大培育,從這個發展的歷程來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全面優化,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二個,從經濟環境分析,經濟環境表現為強力支撐和轉型躍升,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合作進一步加強,這就為中國發展旅遊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環境越來越寬松,對於入境旅遊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向全面小康經濟發展轉變,按照預測,未來10年將保持7%的穩健增長的態勢,國民人均GDP也將大幅度提升,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總體上得到滿足以後,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旅遊人口、出遊率、旅遊花費及結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拐點。而且剛才講了,旅遊從目前來說已經成為國民生活的必要內容之一,這些經濟環境將呈現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鎮居民休閑游、農村居民觀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我們說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經濟環境是強力支撐著轉型升級。
第三個,從社會環境來講,因為大家知道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中國大力創造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人居環境、民生經濟、和諧社會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中國作為全球最安全的旅遊地國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遊的雙向互動效應,能為發展旅遊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在提高國民收入增加閑暇時間和提供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匯集全民的基礎上,旅遊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之一,理應也肯定應當成為人類共享、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休閑旅遊消費也正在逐步進入國民生活領域,休閑權、旅遊權,如同勞動權和受教育權一樣,是人類全面發展應該享受的權利。這是從中國的旅遊發展來看,從傳統的觀光游正在向休閑、度假發展,所以這樣中國發展的社會環境是以人為本、共享成果。
第四從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表現為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融大國,大家知道中國文化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崛起,中國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加上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增強中國旅遊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提升中國旅遊產業的形象。也就是說中國的旅遊業經過30年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文化內涵,越來越注重文化與旅遊的關系,因為文化因旅遊而傳承,旅遊因文化而繁榮,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所以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是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同繁榮。
第五個,科教環境,科教興國創新發展,隨著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信息科技化、裝備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遊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這些科教興國方略實施,科技的增強是促使了旅遊業開發的手段、經營方式、發展空間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有利於中國旅遊業直接面向世界,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與此同時,國民教育的普及化、國民教育旅遊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旅遊環境和旅遊意識,也可以極大的增強遊客的旅遊品質和旅遊創新,因為科教的興起,旅遊業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素質,包括產權酒店和分時度假,這里涉及到國民的素質問題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幾個因素的影響,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中國旅遊業從事業型,過去中國旅遊業是事業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產業型的轉變,也實現了從資源經濟到要素經濟,再到產業經濟兩次質的飛躍,未來的10年將是中國旅遊業戰略轉型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旅遊業將進入強國旅遊時代、全民旅遊時代、休閑旅遊時代、品質旅遊時代,而中國經過研究判斷,經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後,中國的旅遊業因為有改革開放30年發展的基礎,又由於旅遊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需求。所以風雨過後,中國旅遊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拐點,實現新一輪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