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旅遊業發展研究
『壹』 印度有那些旅遊業
沒什麼
『貳』 印度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分析
一、印度經濟現狀概述
(一)印度國內經濟狀況
印度作為一個擁有世界第四大軍隊,第八大製造業和僅次於美國的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正在創造「印度崛起」的神話。印度政府在「十五計劃」中,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8%,但基於印度沉重的人口負擔、不平衡的產業結構、巨額的財政赤字、懸殊的貧富差距、落後的基礎設施、居高不下的銀行不良資產以及國內種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長存等現實情況分析,這一目標的實現頗為不易。
1.印度國內經濟發展現狀總述
印度經濟自獨立以來到上世紀8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僅為3.5%,80年代提升為5.6%,90年代中期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長率更是超過了中國,達到了創紀錄的10.4%。2004-2005財年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6.6%,其中建築業增長率為5.2%,工業增長率為9.3%,第三產業增長率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貿易增長53.5%,較第一季度的24.6%增長了一倍多,外國直接投資則增長26.8%,印度經濟進入了「黃金時代」。
(1)第一產業現狀:「綠色革命」使農業增產增收但科技興農仍然任重道遠。
今日的印度已徹底改變了「帶著討飯籃子」的形象,糧食產量從獨立之初的1500萬噸增至2003年的2.2億噸,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糧食產量目標為2.251億噸但由於降雨量下降,產量預計會減少到2.06億噸。現在印度的許多農產品如大米、小麥、豆類、棉花、甘蔗、茶葉、煙草和黃麻的產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這主要歸功於1964年-1970年印度開展的「綠色革命」, 90年代後印度又開展的「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促進了畜牧業和漁業的發展。現在印度正朝著2010年糧食產量翻番的目標前進,預期屆時糧食市場將超過25,000億盧布。但是客觀來講,印度農業生產率仍然很低,每公頃1.7噸的單位面積糧食產量與2.6噸的世界水平和5噸多的發達國家水平還相差甚遠。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預算報告中特別強調了要改善農業領域的投資環境,其中包括允許國內農產品出口商免稅進口種子和農用物資等。印度農業發展的關鍵是開墾荒地、選育良種、改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利設施網增加灌溉面積、保證電力供給、提高糧食加工儲藏能力、完善糧食市場流通環節,使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第二產業現狀:新興工業實力漸強,但協調發展不容忽視。
印度現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其中制葯、汽車等領域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業(包括煤炭、石油和電力)發展也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佔全國商品能源消費的40%以上。但是電力供應仍然很緊張,目前印度正在尋求開發以甘蔗渣為原料發電,進一步補充傳統煤炭發電的供不應求。輕工業在印度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 主要為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 其中食糖, 茶葉和紡織產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隨著整個工業的發展, 棉麻紡織、製糖、榨油和制煙等傳統工業的優勢地位正在不斷地讓位於化學、能源、機械和電子等新興工業。
①能源和基礎工業——產量大幅增長,但石油、天然氣仍嚴重短缺。
從總體上看,印度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門類比較齊全,煤儲量近2000億噸,是世界重要產煤國之一。近年來能源工業發展較快,可由於缺少現代工業的「血液」——石油,因此總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調查顯示,印度石油資源匱乏,可開采量不足8億噸,按目前開采速度,僅可再開采20年。天然氣儲量不到7000億立方米,也只能維系20多年的開采量,而且天然氣生產中噴發浪費嚴重,效率不高。
②醫葯工業和紡織業——印度製造業的兩個亮點。
印度是非專利葯品生產和出口大國:印度的葯品佔全球葯品銷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裝葯生產國。印度的醫葯工業有2萬個實驗室,醫葯市場規模為53億歐元,其中最大的醫葯企業Glaxo SKB 佔有5.7%的市場份額。
紡織業是印度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行業,其產出佔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萬人就業。
③耐用消費品市場、機械及部件市場——現狀不樂觀但發展潛力大。
雖然印度國內擁有一個由3億中產階級構成的穩定的消費市場,但消費熱潮並沒有啟動,大多數耐用消費品構成買方市場,供大於求。印度的機械產品多為低端產品,重載設備、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紡織和珠寶加工的機械長期依賴進口。但是消費信貸的進一步完善可以促進消費市場的繁榮,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動以建築機械為主的機械及部件市場的發展。
(3)第三產業現狀:印度經濟增長的最大亮點和推動力。
行的是「進口替代型」政策,和發展民族產業,與外界的聯系不密切。印度憑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術和英語語言優勢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先行帶來了印度軟體、商務處理外包等IT服務業的興旺,促進了印度資本金融市場的發達和旅遊業的繁榮。
① 計,中國輸待外資的開放態度已經取得了突破。信息服務部門——軟體業異軍突起,實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頒布了扶持計算機軟體發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關鍵十一年之間,印度軟體業的年均增長率達45%,2004年這一數字達到了50%。印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軟體超級大國」,目前有軟體及服務企業近3000家,從業者超過50萬人,其前十家軟體及服務企業的人員規模多在萬人以上,最大的企業已逼近4萬人。企業盈利均在20%以上。班加羅爾、海得拉巴和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軟體基地的「金三角」。
②資本金融服務部門——開放的金融環境形成了較發達的資本市場。
印度擁有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資本市場,其股票交易種類也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多的。全國共有78家商業銀行和196家地區農業銀行,分支行6100家;有證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過900家,年新發行股票可籌措650億至700億盧比資金。
③旅遊服務部門——有望成為世界旅遊市場的中心。
印度旅遊業在2004年接待外國遊客達337萬人,比2003年增長23.5%,旅遊外匯收入為48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1%。雖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嘯影響但並沒有影響到印度的「旅遊熱」,預測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為世界旅遊市場的中心。
④公共服務部門——基礎設施和文教衛生: 「硬體」、「軟體」一齊抓。
為彌補基礎設施滯後的缺憾,印度政府制定了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方針。2010年,至少投入170億美元用於提高國內道路、機場和港口水平,鼓勵外資或私人財團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為了解決印度能源危機,政府積極尋求與沙特、伊朗、俄羅斯等國的能源項目合作,計劃在2015年前每年投資10億美元用於中東、中亞、北非、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的油氣項目。
教育方面加大經費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視培養和保護高素質科技人才,鼓勵外流人才回歸。醫療衛生方面,通過建立三級醫保網路(保健站-初級保健中心-社區保健中心)改善飲水供應等措施,促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
(二)印度對外經濟狀況
1.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情況——貿易逆差、外資利用率低
(1)對外貿易方面
盡管印度盧比對美元持續升值, 2004-2005財年前9個月印度出口53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23%。印度本財年的出口目標是比去年增長16%。印度對外貿易中,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為美國、阿拉伯、中國、中國香港、英國、新加坡、德國、比利時、義大利、法國,主要進口國家為中國、美國、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阿拉伯、英國、德國、日本等。主要出口產品有紡織品、寶石及珠寶、化工產品、石化產品、農漁產品、皮質品、電子產品及地毯等,主要進口產品則有原油、黃金、寶石、鋼鐵、化學產品、機械及電子產品。
(2)外商投資方面
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自1992年至2004年1月止,印度政府核準的外商投資金額近783億美元,主要投資國家為美國、瑞士、英國、日本、德國、荷蘭和阿曼等,主要投資領域有石油、電力、冶金、食品加工、電訊和飯店旅遊業等。但是資金實際利用率只有40%。日前,印度政府進一步提高海外企業對印度本地行動電話公司的投資上限,從49%突破到了74%,表明印度政府對待外資的開放態度已經取得了突破。印度是一個經濟發展迅猛的國家,國內許多領域,尤其是在大多數基礎設施領域面臨投資不足問題,預計下一步印度會有更廣闊的領域進一步放開。
對外投資方面,按照印度儲備銀行公布的數字,印度2003-2004財年對外投資增加了15億美元,總投資額達到66億美元。
2 中印貿易情況——中方逆差,但經貿合作的潛力巨大。
近10年來,中印貿易發展較快,印度已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化工產品和機電產品等。從印度進口商品主要有鐵礦砂、鉻礦石等。1992年中印邊境貿易恢復,以易貨為主,每年邊貿額約500萬元人民幣。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3年中國同印度貿易總額為75.95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3.6%,其中中方出口額為33.44億美元,進口額為45.51億美元。2004年,中印貿易額達到136億美元。據印方統計,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總額在2002—2003年度印度進口額中,已躍居第3位,僅次於美國及比利時。同期印度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額也已位於第6位,僅在美國、阿聯酋、英國、中國香港和德國之後。從中印雙方經貿地位的提升可以預測兩國合作的潛力是巨大的。
二、中國與印度經濟比較
同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與印度,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與相異之處。50年前,兩國都是比較的落後的農業國家,進入21世紀初,兩國都取了長足進步,都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變化。
(一)經濟發展模式:「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
中國當年學的是東亞「四小」模式,通過引進外資,建立強大的、能給為數眾多的農業人口提供工作的工業部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粗放式增長。因此,中國正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中,工業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國正成為「世界的工廠」。
而印度則相反,它重視的是服務業。印度的服務行業在GDP佔50%以上,而工業和農業則分別只佔26%和22.8%。印度想成為「世界辦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勞動起家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製造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第一波」,那麼,21世紀初期將迎來以服務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國在「第一波」中占盡優勢,印度則在「第二波」中顯示出對中國的壓倒優勢。例如,2003年有2萬美國人的稅表財會統計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萬個稅表被送到印度作財會統計。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條與中國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印度對外開放時間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開放,而此時與開放初的中國大不一樣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 印度精英教育為印度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雖然文盲的比例較高,但它卻是一個人才大國。印度政府對高等教育非常重視,從而確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國的地位。印度的大學為印度培養了數量僅次於美國的講英語的科技人才庫。依靠這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美、英等國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當高。
3. 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對發展工業起了阻礙作用。印度公路、鐵路、港口、航空、通訊發展滯後,問題重重;印度的電力供應不足,國內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貯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東南部,運輸壓力大。
4.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二,灌溉面積則高居世界之首。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如中國緊迫。
(二)對外經濟戰略:
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印度從獨立至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的是「進口替代型」政策以保護和發展民族產業,與外界的聯系不密切;至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促進」並重的貿易政策;從90年代開始,特別是在加入WTO之後,印度開始實行「出口導向型」的對外貿易政策。由於印度長期實行保護國內市場的內向型進口替代經濟發展戰略,對國內市場實行高度保護(由於頻繁實施反傾銷調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貿易壁壘最嚴重的國家),導致印度進出口貿易發展緩慢,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狀態,外貿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也很低,最終影響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中國則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就致力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在東南沿海實行了外向型經濟。
2004年,印度的雙向貿易總額只有1500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年份額不到1%,而到2003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5.8%,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5.3%。2004年,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與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貿易額與GDP之增長70%以上。而印度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只增長23%。
在吸引外資方面,與印度相比,中國在股權、投資領域、稅收等方面政策優惠得多。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對要大一些。印度由於民族、教派矛盾復雜、政局動盪、議會反對黨力量強大、非政府組織影響大,制約了政府的利用外資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資政策發生了一些變化。20世紀90年代,印度曾嚴格限制外資進入,而現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資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國,採取一系列優惠措施,在全國范圍內設立約20個經濟特區,招商引資。
近年來,有一些跨國企業工廠轉移到了印度,印度成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發中心。印度的優勢得到了凸現。
1. 人才優勢。不僅是大量的講英語的科技人才,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人才。
2. 法律制度優勢。印度的國家機器和法律體系在發展中國家顯得相對比較健全、穩定,法律制度比較完善。
在與世界主要大國、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區域經濟組織的聯繫上,1997年,印度對APEC21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額的48.0%,依次為歐盟15國(24.7%),北美自由貿易區(20.3%),環印度洋地區合作組織18國(18.9%),海灣合作委員會(7.1%),東盟10國(6.8%),孟加拉國、緬甸、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合作組織,即BIMSTEC-4(4.5%),南亞地區合作組織(4.1%),其中與海灣合作委員會的貿易就要是能源。
三、涅磐重生--「印度模式」?
(一)「印度模式」的特點
在《邁向2050年》報告中,高盛公司預測印度在未來50年裡,有望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許多學者看好印度未來的發展,他們認為印度的經濟制度與市場結構更能保證長期的發展潛力。
聖雄甘地、建國之父尼赫魯等印度政治家們一直在探索符合印度現代化的道路。這條道路走得好曲折,但是日益顯示出它的端晲。部分學者認為印度選擇了一條比中國更健康、更持續性的發展路徑。如果說以「硬」為特色的「中國模式」,即中國經濟的增長是由物質基礎設施和製造業的擴張推動的,屬於汗水(inspiration)驅動型;那麼,所謂「印度模式」,就是以「軟」為特色,由它的制度基礎設施與企業家精神(aspiration)來塑造的。中國的經濟實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築物(包括廠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見的,而印度的經濟實力則由它的潛力決定,是軟的。 這里的「軟」既包括技術,也包括廣義的制度,包括文化。
在印度引以為豪的服務業中,增長最快的是軟體業。 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計算機軟體供應國之一,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計算機軟體出口大國,軟體出口額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0%,美國客戶購買的軟體產品有60%是印度製造的。世界經濟論壇2004年3月9日發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術報告》顯示印度由去年的第45位升至第39位。在發展中國家居於前列。
(二)「印度模式」形成的原因
如果說「軟」只是印度經濟發展的一個象徵,那麼,它的深層次的力量來自於內生體制性因素。
印度所具備的體制演進比較優勢(institutional evolving perspectives)。從甘地開始,印度經濟上實行的是與前蘇聯不一樣的社會主義,更偏向於像歐洲的那種議會社會主義。拉奧總理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說,印度的經濟發展要走「中間道路」,印度要「均衡地實行自己的經濟模式」。
印度的金融體系延續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它的銀行體系有130年歷史,印度銀行多數都是民營銀行,運轉良好,壞帳率很低,整個銀行體制比較健全,具有較佳的國際信譽。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 孟買的證券交易所世界聞名。23家交易所上市的企業超過6000家。
印度的市場秩序較好、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支持了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嶄新的企業家精神。國際投資者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擁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產權保護措施和對投資者更友好的競爭體制。如塔倫•凱納(Tarun Khanna,麻省理工學院)和黃亞聲(Yasheng Huang,哈佛商學院) 在2003年七八月號的《外交政策》上發表文章——《印度能否超過中國?》。他們在文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一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最終還是取決於本國資源的調動。由於印度私營企業發展較快,而且注重自身內部的有機增長,這使得印度對資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印度擁有發展中國國家獨特的優勢――良好的英語教育、符合國際化的管理等。英語為通用語言,受殖民地文化的影響,印度精英教育中國際化人才更容易接受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擁有一大批國際化的人才、一大批能夠與歐美國際競爭的跨國公司,印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步伐更為堅實。
有學者們認為,經過90年代以來的改革,印度經濟、政治模式開始糅合東亞的特性。正如保羅•克魯格曼指出,中國等東亞國家經濟奇跡得力於資本的極大驅動。最近,印度在這方面也顯示出強勁的勢頭。《金融快報》發表文章稱,印度不僅要大力發展「軟體模式」,同樣也要在吸引外資方面勝出中國。英國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公布的一項2004年度報告顯示,印度已成為僅次於中國、美國之後全球第三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四、印度經濟展望:機遇與挑戰並存
對於2005—25年印度年均GDP增長率有不同的預測,分別是7.0%、8.0%、9.0%、10.0%(參見附表),其實現程度受國內經濟條件(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供應情況等)與國際經濟環境(國際油價等)影響。在未來20年,印度將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參見附表)。印度將會在世界技術進口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到2025年,其軟體出口將佔全球軟體出口的15.%。除此之外,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還包括:1)旅遊業;2)信息服務業;3)咨詢管理業;4)瑜珈等緩解壓力的教育與培訓;5)中等技術勞動力出口;6)高技術人員出口等。與世界大國、區域組織的關系方面,主要是「向東看」戰略,將重點加強與東盟等地區組織與大國的經貿關系。
『叄』 去印度旅遊回來,你對印度和印度國民有何看法
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其實與中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同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國家的人口多等等。印度的旅遊業並不是很發達,但是出於好奇,還是去親身體驗了印度,深入當地充分感受了下印度的生活,並不是很能適應,與我國的很多習慣都是不一樣的,以下具體談談我對印度和印度國民的一些看法:
①生活的衛生條件太差在印度一些比較貧民化的地區,上廁所不僅僅是沒有馬桶,甚至連洗屁股的水都是重復使用。大街上的一些路邊攤蒼蠅一直在周圍環繞,盛裝食物的容器重復使用,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否則中國人的腸胃肯定是受不了要拉肚子的。大街上也是臟亂差,到處都是垃圾與不規律的城市設計。
印度也一直在發展著,相比較前些年衛生環境已經有所進步了,但是國民整體的生活水平還是有待提高的。
『肆』 印度網友說:為什麼中國人熱愛旅遊,卻很少來印度
這些個種種的原因,才讓很多的中國遊客都不願意去印度旅遊,如果印度人真的想誠心實意的讓我們中國遊客去旅遊,那麼先改變自己國內的環境習慣吧。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伍』 印度的旅遊業發展與自然條件有何關系
為滿足人口快速增長的需求,印度許 多地區 對自然資源進行破壞性和掠奪性的開發,使生 態環境遭 到嚴重破壞。為了增加耕地,大片的森林被 砍伐,河流 普遍受到污染,空氣變得混濁,甚至大量 野生動物面臨 瀕危的境地。自然資源一旦遭到破壞, 很難恢復到其 原生狀態,將永久失去對遊客的吸引 力。印度一些原 本自然環境優美的海灘、森林和公園 由於各種污染,已 經給人們留下了「臟、亂、差」的 印象,無法繼續作為 旅遊品牌吸引外國遊客。生態環 境惡化使得印度旅遊業 缺乏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基礎。 旅遊業信息技術含量低、技術管理人才不足阻礙了旅遊業競爭力的提升 在現代服務業中,旅遊業相對來說具有科技含量 低、勞動密集程度高的特點,但旅遊業的市場開拓、食 宿服務、景點開發建設、交通運輸各個環節都離不開 科技手段。隨著技術進步和專業知識技能在國際間的 不斷傳播,科學技術含量成為包括旅遊業在內的各行 各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旅遊業沒有普遍地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缺乏現代科學技 術支撐的旅遊業不能擺脫傳統服務模式,難以向現代 服務業要求的高效率、高質量提升。同時,行業進步 緩慢也使旅遊業無法吸引足夠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導 致印度旅遊業在旅遊咨詢服務、規劃和管理統計數據、市場調研、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導向性等諸多方面 亟待改進和提高.
『陸』 康養旅遊的發展現狀和對策
根據GWI最新發布的全球健康經濟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健康經濟規模為4.2萬億美元,2018年為4.5萬億美元左右。其中,2017年,全球康養旅遊市場規模為6390億美元,預測到2022年將達到919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7.5%。
全球康養旅遊市場增速為旅遊業增速兩倍以上
全球健康研究所(Global Wellness
Institute,簡稱GWI)為國際健康產業權威研究機構。根據GWI最新發布的全球健康經濟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健康經濟規模為4.2萬億美元,2018年為4.5萬億美元左右。
其中,2017年,全球康養旅遊市場規模為6390億美元,預測到2022年將達到919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7.5%。
從2015-2017年,全球康養旅遊業年復合增長率為6.5%,是整體旅遊業增速的兩倍以上;國際康養旅遊遊客平均每次旅行花費為1528美元,比典型的國際遊客多53%;國內康養旅遊遊客每次旅行花費為609美元,比平均國內遊客多178%。
按照GWI的預測增速,2018年,全球康養旅遊市場規模為6869億美元,2019年為7384億美元左右。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康養旅遊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柒』 印度旅遊業怎麼樣
印度旅遊業比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的比例。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入境旅遊人數近年來逐年遞增,旅遊收入不斷增加。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那爛陀、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印度選出本國七大歷史奇跡 印度拉賈斯坦風情。
『捌』 印度旅遊概況如何
去印度的話,還是建議你選擇一個比較正規的旅行社吧。因為現在印度那邊的局內勢還有整體的環境個容人去過那裡,還是建議不要選擇自己自由行。我參加過眾信的印度團隊,我覺得相比個人自由行過去的話,多了一份大集體的團隊安全感,並不會被完全不太了解的一個宗教國度,整的有點兒不知所措的蒙圈感。領隊也總是跟我們強調,如果你不想多花小費,就不要叫印度的出租司機去碰你的行李,不要叫陌生人觸碰你的行李。還有就是女孩子,一定盡量不要單獨出行,一定要多一些人,最好有幾個男孩子一起陪同。我去的是印度金三角瓦拉納西9天的團隊,參觀了泰姬陵,阿格拉紅堡,東西廟群,印度的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鹿野苑」,還去了印度古老、幽靜的林中小城「歐洽」,騎大象登印度古堡-「琥珀堡」。可以說行程很豐富,叫我們第一次來到這個宗教色彩特別濃重的國家的人們,有了不再是敬畏的印象,也對它的內心多了一些了解,這個宗教大國,還有更多的人性,更多的感性,和更多的信仰。真的值得一去。
『玖』 印度文化底蘊深厚,去印度旅遊的人為什麼這么少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管服裝、文化還是信仰和習俗,都充滿著濃濃的異域風情,按道理來說很多人喜歡去旅遊才對,可實際上印度的遊客卻較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印度的治安和衛生環境堪憂,而且印度的飲食習慣和天氣也讓不少遊客受不了。
印度的飲食習慣和天氣印度的飲食習慣和天氣也讓遊客很難接受。印度人喜歡吃辣的食品,食物中會加入很多的咖喱粉,這讓不少外國遊客的腸胃難以忍受,而且他們那裡還沒有筷子,勺子也很少,他們吃飯的時候就是用手抓。此外印度的天氣也較熱,夏天最高溫能達到50度,這也讓許多外國遊客望而止步。
『拾』 印媒:為什麼中國旅遊業遠超印度
1、基礎設施
盡管國內旅遊人數增長了4倍,印度旅遊業的基礎設施並未有大的發展。在印度,很少看到新建的酒店。與中國相比,你會很驚訝地發現,北京的星級酒店房間數量相當於印度全境的數量。截至2015年,印度全國僅有10萬間星級酒店房間,而北京則擁有13萬間星級酒店房間。
2、支出
缺少酒店住房令印度游價格昂貴。德里或孟買每晚售價400美元的房間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不超過100美元。此外,自由行稅負過高是印度旅遊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硬傷。稅種太多,這使得旅遊成本居高不下。
3、市場規模
中國旅遊市場增長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其規模。中國遠比印度龐大,擁有大量旅遊景點。許多來印度的外國遊客選擇文化和自然景點,希望遠離城市。而在中國,吸引人的主要是城市。
4、交通
中國交通基礎設施的質量遠高於印度,二者毫無可比性。與印度相比,遊客在中國可以更容易、更舒適地旅行。中國的航空、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路比印度更快、更安全、更現代。
5、安全
印度發生了無數起針對外國遊客的偷竊、性侵和騙局案件。此外,旅遊陷阱也令印度對於旅遊者而言變得不安全。2015年,來到印度旅遊的女性遊客人數相比前一年減少了35%。遊客對於中國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在中國,遊客可以走在黑暗的城市街道中而無需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