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旅遊特色鎮
⑴ 如何因地制宜建設特色小鎮
一、特色小鎮的打造原則
1、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
特色小鎮的特質在於「特色」,其魅力也在於「特色」,其生命力同樣在於「特色」。因此,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鎮的首要原則。
1) 保持鮮明的地域特色。
崇明江、河、湖、海齊全,水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應體現「水鄉」的地域特色。
2) 保持鮮明的產業特色。
崇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林、漁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把所在地的產業優勢糅合進去,著力培育支柱產業,或「農」,或「林」,或漁,形成自身的特色產業。
3) 保持鮮明的生態特色。
茂密的生態林、發達的生態農業基地、綠色產業體系、生態型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低碳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符合「現代化生態島」的建設目標,保持其鮮明的生態特色。如在環境設計、建築設計、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循環經濟等都要注入「生態」理念。
4) 保持風格的獨特性。
不同區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鎮,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建設,都需與其產業特色相匹配,一鎮一風格,不重復、不趨同,確保特色的唯一性。
2、保持鄉土文化的原生性、鮮活性
鄉土文化是「小鎮文化」的內核,也是小鎮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殼,而無鮮活鄉土文化內涵的小鎮是難有生命力的。
所謂「原生性」和「鮮活性」,是指用獨特的自然風貌、生活習俗和人的生產勞動等社會性生態元素,詮釋小鎮文化傳統。崇明可供挖掘的鄉土文化十分豐富,如紡線、織布、蒸糕、做圓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飾展示、傳統婚慶儀式等民俗文化,推鐵環、踩高蹺等游戲文化,等等。只要善於開發、善於利用,就一定能夠讓小鎮散發誘人芳香。
3、務求與產業發展相融合
國內外許多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結合產業規劃統籌考慮,這樣才能有望保持小鎮持久的繁榮。目前,崇明許多小鎮功能的衰退,便是一個反面例證。
崇明生態島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產業的發展空間。正因為如此,選擇和培育一個適合小鎮自身發展的產業,更顯重要。一個有活力的產業,能凝聚人氣,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同時能促進就業、繁榮市場。
崇明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把農業、漁業、林業、商貿業,以及飲食等各類服務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全面規劃,選擇適合小鎮發展方向的產業做強做大,逐步發育成為小鎮發展的有力支撐。
4、賦予小鎮生態旅遊功能
與傳統小鎮相比,特色小鎮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它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時還是一種寶貴的文化旅遊資源和貿易、休閑、度假的場所。
因此,從道路、交通、環境、建築風貌,到功能布局、各類設施,從休閑、娛樂,到餐飲、商貿,在充分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從打造生態旅遊小鎮的思路出發,精心打造,務顯「特色」,使生態旅遊業、現代服務業,成為小鎮賴以發展的產業之一,為小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
5、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點
特色小鎮的建設,不是標新立異,不是政績工程,其根本目的是為改善民生。因此,小鎮的打造不但要體現現代化、生態化,更要體現人性化。小鎮的發展模式,不但要服務於生態島建設的大局,更要為百姓生活謀利益。
由於特色小鎮一般選擇遠離現有繁華城鎮,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商業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都要服從於人性化的設計。
只有把改善群眾生活作為打造特色小鎮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才能體現小鎮打造的真正價值,創造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生態寶島。
二、特色小鎮的功能定位及宜建形態
功能定位特:色小鎮將適應大休閑時代的發展趨勢,按照提升崇明資源品質和旅遊品牌、培育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內在要求,建設綜合性、多功能、多業態的小型旅遊區和生態居住區。重點發揮「三大功能」:生態居住功能,旅遊、度假功能,產業培育功能。
宜建形態:結合崇明產業分布和人口分布特點,按功能區分,崇明未來最有潛力的小鎮主流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民居生活—生態旅遊—產業發展「三位一體」模式和休閑、商務、度假等「驛站」模式。
前者,以獨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築和配套特色商貿業為「殼」,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為內核,以周邊特色旅遊資源(自然資源、特色農業、特色漁業等)綜合利用為補充,以具有區域特徵的特色產業為支柱,形成生活氣息濃郁,民俗、旅遊、產業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風格和既能自適、協調發展,又可承接規模旅遊的特色格局;
後者,以生態元素紛呈的特色建築(如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築或風格別致的歐式建築)為「巢」,吸引各類符合小鎮預設功能的特色經營者(如商業、商務、運動、娛樂及度假酒店、各類館吧等經營者)和部分富裕人士「進駐」小鎮,打造成可供大眾休閑、娛樂、度假的「驛站」,以及可供商務等特別活動的「基地」。
兩種模式各有側重,但並非完全絕對,根據需要,可以適當融合。
三、特色小鎮建設的幾點建議
1、統籌思維,系統設計
特色小鎮的建設,耗時、耗力、耗錢,其建設的成敗,直接影響崇明的發展步伐和崇明幾十萬群眾的生活狀態,關系重大,必須著眼城鎮化、一體化要求,統籌思維,系統設計。
從小鎮的功能定位、分布、產業發展方向到具體的數量、規模,從特色小鎮建築風格、功能設計、配套設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從築巢引風到招商引資,從規劃建設到管理服務,從小鎮與城鄉統籌發展的關繫到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之間的關系,都要系統思考,系統設計,以充分體現服務於生態島建設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的宗旨。
2、合理布局,試點先行
崇明三島均為東西狹長的島形特點,為避免同一「緯度」上的資源浪費和小鎮風格和功能的趨同性,宜在東西向「經度」上,依據不同地理環境,合理布點,明確重點。建議首批重點打造以下三座(類)特色小鎮。
1) 東部地區——重點打造國家級漁港小鎮
利用國家級漁港獲批的契機,率先在崇明或長興東部地區,利用海洋捕撈業的產業優勢,著力打造一座「三位一體」模式的「東方漁港」類小鎮,也為其它小鎮建設積累經驗。
小鎮設計以漁業旅遊資源開發和海產品貿易及海洋飲食文化打造為特色,以海洋捕撈和海產養殖業為產業支柱,最終形成一座自然風光旖旎、建築風格鮮明、漁家生活氣息濃厚、海產品貿易繁榮、產業支撐堅實的生態型旅遊漁港小鎮。
為增強小鎮旅遊功能,可配建獨具海洋文化內涵的「海洋漁具展覽館」、「海產品養生博覽館」等類型的特色館。在此基礎上,開發好周邊可利用森林、濕地、海產養殖、海洋垂釣、淺水泛舟等眾多頗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形成一個更大范圍的「漁家樂」旅遊圈。
2) 中部地區——重點打造歐式風情的「驛站小鎮」
中部地區,森林公園一帶,生態林密布,空氣純凈。農家樂、各類休閑農庄和度假小區廣播其間。然因分布過密,功能雷同,缺乏特色,而難聚人氣,資源浪費嚴重。
為帶動周邊旅遊業,促進中部「綠色生態旅遊圈」的形成。建議在森林公園一帶,重點打造一座歐式風情的「驛站小鎮」。
該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茂密的樹林,森林公園內高聳的歐式建築,為風情小鎮的打造創造了「先天」有利條件。
設計上,以湖、河、林為建築背景,為歐式建築為硬體建設主體,以西方「休閑文化」打造為內核,周圍配以西方特色的運動項目(如高爾夫球、足球、網球等)場地,建成一個獨具異域風情的特色小鎮。各類液體小吧(酒吧、咖啡屋、茶座等)特色度假屋(森林小屋、湖心小居等)、各地名食和特色娛樂、特色運動,是小鎮最魅力所在。
3) 西部地區——重點打造特色農業生態小鎮
現代化生態農業是崇明生態島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和重要標志。西部綠華鎮地區生態農業頗具特色,有著籌建農業類「綠色小鎮」的獨特優勢。
「綠色小鎮」,適宜採用如前所述「三位一體」打造模式。小鎮可以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展示、綠色果蔬貿易和特產經營為特色,以農業科技園、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為產業支撐,以周邊明珠湖等旅遊景區為配套景點,打響生態綠色小鎮的品牌。
依據各地區域特點,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鎮,形成互補之勢,相互牽引,必然推動全島旅遊業、服務業和相關產業鏈的蓬勃發展。
3、控制規模,集約打造
規模的大小服從於三個原則:經濟原則、需求原則、集約原則。特色小鎮的打造,不但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耗費極大,因此必須根據實際需要和,控制規模,避免嚴重浪費資源。
此外,由於小鎮的打造在崇明還是新生事物,市場認同需要一個過程,加上崇明三島四面臨水,交通不便,作為旅遊資源,小鎮的市場需求可能不足。加上其它不可測因素,不宜盲目追求規模。經濟型特色小鎮不但資源利用充分,而且便於管理和調整產業策略,符合集約化原則,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4、政策護航,創新機制
特色小鎮的建設投入大,周期長,要確保特色小鎮建設的高效、有序開展,必須有政策護航,並實現機制創新。
1) 設立機構,制訂政策
特色小鎮建設涉及經濟、文化、政治、民生等大問題,必須由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實施,並實行政策傾斜。人員配置、資金投入、土地徵用、安全保障等,都需要由專門結構去統籌、協調。此外,還要研究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制訂相關政策和標准,為小鎮建設掃除障礙和隱患。
2)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建設資金保障機制
特色小鎮建設投資巨大,政府必須廣辟資金渠道,改革現有投融資體制。
建議在政府參與的基礎上,謀求戰略性合作,鼓勵國內各類企業、個人及外商,以多種方式參與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建設、配套工程建設,形成特色小鎮建設合力和資金的有效保障機制。
3) 創新小鎮後期業態招商機制,確保順利「築巢引鳳」
政府須著力創新特色小鎮的商業、服務業、文化事業及符合小鎮特色發展的其他產業的招商機制和運作機制,確保築巢後「特色」的快速形成和小鎮的繁榮。
4) 創新小鎮居民招入機制
除採取宅基地置換和商品房運作方式,以吸引本地村鎮居民和其他區域部分富裕群體入「巢」之外,還可採取動員原有小鎮居民「等面積」整體置換等方式,快速聚集人氣。此外,在首先滿足本地居民入遷前提下,適當考慮放寬戶籍限制,接納外地和外籍人員入遷。部分房源打造成「特色度假屋」出租,以吸引「臨時居」。
特色小鎮規劃落地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作為一種新舉措,特色小鎮打造的價值,需要人們要用長遠的眼光去認識,功在今朝,利在長遠。如能做到大手筆規劃,
⑵ 如何打造農業類特色小鎮:最簡單 最復雜
一、特色小鎮的打造原則
1、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
特色小鎮的特質在於「特色」,其魅力也在於「特色」,其生命力同樣在於「特色」。因此,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鎮的首要原則。
1) 保持鮮明的地域特色。
崇明江、河、湖、海齊全,水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應體現「水鄉」的地域特色。
2) 保持鮮明的產業特色。
崇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林、漁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把所在地的產業優勢糅合進去,著力培育支柱產業,或「農」,或「林」,或漁,形成自身的特色產業。
3) 保持鮮明的生態特色。
茂密的生態林、發達的生態農業基地、綠色產業體系、生態型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低碳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符合「現代化生態島」的建設目標,保持其鮮明的生態特色。如在環境設計、建築設計、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循環經濟等都要注入「生態」理念。
4) 保持風格的獨特性。
不同區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鎮,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建設,都需與其產業特色相匹配,一鎮一風格,不重復、不趨同,確保特色的唯一性。
2、保持鄉土文化的原生性、鮮活性
鄉土文化是「小鎮文化」的內核,也是小鎮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殼,而無鮮活鄉土文化內涵的小鎮是難有生命力的。
所謂「原生性」和「鮮活性」,是指用獨特的自然風貌、生活習俗和人的生產勞動等社會性生態元素,詮釋小鎮文化傳統。崇明可供挖掘的鄉土文化十分豐富,如紡線、織布、蒸糕、做圓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飾展示、傳統婚慶儀式等民俗文化,推鐵環、踩高蹺等游戲文化,等等。只要善於開發、善於利用,就一定能夠讓小鎮散發誘人芳香。
3、務求與產業發展相融合
國內外許多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結合產業規劃統籌考慮,這樣才能有望保持小鎮持久的繁榮。目前,崇明許多小鎮功能的衰退,便是一個反面例證。
崇明生態島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產業的發展空間。正因為如此,選擇和培育一個適合小鎮自身發展的產業,更顯重要。一個有活力的產業,能凝聚人氣,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同時能促進就業、繁榮市場。
崇明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把農業、漁業、林業、商貿業,以及飲食等各類服務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全面規劃,選擇適合小鎮發展方向的產業做強做大,逐步發育成為小鎮發展的有力支撐。
4、賦予小鎮生態旅遊功能
與傳統小鎮相比,特色小鎮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它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時還是一種寶貴的文化旅遊資源和貿易、休閑、度假的場所。
因此,從道路、交通、環境、建築風貌,到功能布局、各類設施,從休閑、娛樂,到餐飲、商貿,在充分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從打造生態旅遊小鎮的思路出發,精心打造,務顯「特色」,使生態旅遊業、現代服務業,成為小鎮賴以發展的產業之一,為小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
5、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點
特色小鎮的建設,不是標新立異,不是政績工程,其根本目的是為改善民生。因此,小鎮的打造不但要體現現代化、生態化,更要體現人性化。小鎮的發展模式,不但要服務於生態島建設的大局,更要為百姓生活謀利益。
由於特色小鎮一般選擇遠離現有繁華城鎮,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商業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都要服從於人性化的設計。
只有把改善群眾生活作為打造特色小鎮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才能體現小鎮打造的真正價值,創造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生態寶島。
二、特色小鎮的功能定位及宜建形態
功能定位特:色小鎮將適應大休閑時代的發展趨勢,按照提升崇明資源品質和旅遊品牌、培育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內在要求,建設綜合性、多功能、多業態的小型旅遊區和生態居住區。重點發揮「三大功能」:生態居住功能,旅遊、度假功能,產業培育功能。
宜建形態:結合崇明產業分布和人口分布特點,按功能區分,崇明未來最有潛力的小鎮主流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民居生活—生態旅遊—產業發展「三位一體」模式和休閑、商務、度假等「驛站」模式。
前者,以獨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築和配套特色商貿業為「殼」,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為內核,以周邊特色旅遊資源(自然資源、特色農業、特色漁業等)綜合利用為補充,以具有區域特徵的特色產業為支柱,形成生活氣息濃郁,民俗、旅遊、產業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風格和既能自適、協調發展,又可承接規模旅遊的特色格局;
後者,以生態元素紛呈的特色建築(如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築或風格別致的歐式建築)為「巢」,吸引各類符合小鎮預設功能的特色經營者(如商業、商務、運動、娛樂及度假酒店、各類館吧等經營者)和部分富裕人士「進駐」小鎮,打造成可供大眾休閑、娛樂、度假的「驛站」,以及可供商務等特別活動的「基地」。
兩種模式各有側重,但並非完全絕對,根據需要,可以適當融合。
三、特色小鎮建設
⑶ 蘇州必去景點排名是怎樣的
蘇州必去景點有:錦溪、沙溪、甪直、震澤、同里,下面是對這些景點的詳細介紹:
1、錦溪:
錦溪鎮隸屬於江蘇省崑山市,東臨澱山湖,西依澄湖,南與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相接壤,北與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和崑山市張浦鎮相毗鄰,屬於江蘇省的南大門,素有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美譽。
5、同里:
同里古鎮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宋代建鎮。鎮區內始建於明清兩代的花園、寺觀、宅第和名人故居眾多,川字形的15條小河把古鎮區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其連成一體,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
⑷ 如何打造特色小鎮
1、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
特色小鎮的特質在於「特色」,其魅力也在於「特色」,其生命力同樣在於「特色」。因此,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鎮的首要原則。
1) 保持鮮明的地域特色。
崇明江、河、湖、海齊全,水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應體現「水鄉」的地域特色。
2) 保持鮮明的產業特色。
崇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林、漁資源豐富,特色小鎮的打造,把所在地的產業優勢糅合進去,著力培育支柱產業,或「農」,或「林」,或漁,形成自身的特色產業。
3) 保持鮮明的生態特色。
茂密的生態林、發達的生態農業基地、綠色產業體系、生態型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低碳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符合「現代化生態島」的建設目標,保持其鮮明的生態特色。如在環境設計、建築設計、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循環經濟等都要注入「生態」理念。
4) 保持風格的獨特性。
不同區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鎮,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建設,都需與其產業特色相匹配,一鎮一風格,不重復、不趨同,確保特色的唯一性。
2、保持鄉土文化的原生性、鮮活性
鄉土文化是「小鎮文化」的內核,也是小鎮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殼,而無鮮活鄉土文化內涵的小鎮是難有生命力的。
所謂「原生性」和「鮮活性」,是指用獨特的自然風貌、生活習俗和人的生產勞動等社會性生態元素,詮釋小鎮文化傳統。崇明可供挖掘的鄉土文化十分豐富,如紡線、織布、蒸糕、做圓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飾展示、傳統婚慶儀式等民俗文化,推鐵環、踩高蹺等游戲文化,等等。只要善於開發、善於利用,就一定能夠讓小鎮散發誘人芳香。
3、務求與產業發展相融合
國內外許多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結合產業規劃統籌考慮,這樣才能有望保持小鎮持久的繁榮。目前,崇明許多小鎮功能的衰退,便是一個反面例證。
崇明生態島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產業的發展空間。正因為如此,選擇和培育一個適合小鎮自身發展的產業,更顯重要。一個有活力的產業,能凝聚人氣,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同時能促進就業、繁榮市場。
崇明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把農業、漁業、林業、商貿業,以及飲食等各類服務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全面規劃,選擇適合小鎮發展方向的產業做強做大,逐步發育成為小鎮發展的有力支撐。
4、賦予小鎮生態旅遊功能
與傳統小鎮相比,特色小鎮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它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時還是一種寶貴的文化旅遊資源和貿易、休閑、度假的場所。
因此,從道路、交通、環境、建築風貌,到功能布局、各類設施,從休閑、娛樂,到餐飲、商貿,在充分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從打造生態旅遊小鎮的思路出發,精心打造,務顯「特色」,使生態旅遊業、現代服務業,成為小鎮賴以發展的產業之一,為小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
4、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點
特色小鎮的建設,不是標新立異,不是政績工程,其根本目的是為改善民生。因此,小鎮的打造不但要體現現代化、生態化,更要體現人性化。小鎮的發展模式,不但要服務於生態島建設的大局,更要為百姓生活謀利益。
由於特色小鎮一般選擇遠離現有繁華城鎮,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商業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都要服從於人性化的設計。
只有把改善群眾生活作為打造特色小鎮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才能體現小鎮打造的真正價值,創造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生態寶島。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