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旅遊致富事跡
⑴ 農村如何靠旅遊致富
把握旅遊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
旅遊產業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關繫到三個方面――政府、投資商和農民,從而衍生出三個問題,即農民如何致富、政府如何滿意和投資商如何獲利。以旅遊產業為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就是以旅遊產業為突破點,解決這三個問題。
1.農民致富
農民致富是旅遊導向的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如果農民不能致富,即使經濟再發展,環境再改善,對農民來說,還是鏡花水月,他們不會去配合。而旅遊產業是一個富民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將會產生出大量的機會,而且具有很強的增效作用,在帶動農民增收的同時,改善居住環境、提高文化素質。
·增加就業
鄉村旅遊投資較少、帶動面大、經營方式靈活、價格相對較低,又能滿足現代遊客追求回歸自然和個性需求多樣化變化新趨勢,是一種具有較強生命力和發展潛力的休閑度假模式。而鄉村旅遊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其快速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參與,其中絕大多數是「就地取材」,尤其是在一些交通條件、區位條件、旅遊資源較好的農村,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能夠有效的增加農民就業崗位,既為轉化農村富餘勞動力找到新途徑;又能夠增加當地農民收入,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支撐農民自主經營項目
在以旅遊產業為導向的新農村中,應積極調動農民作為經營主體參與到旅遊接待服務中來,如農家家庭旅館、餐館、娛樂、交通、購物設施的建設和發展,其中餐飲是核心。在規劃階段就應該對這些項目進行指導和示範規范、在運營階段幫助協調、提供咨詢指導並進行規范和管理。這類項目能夠在解決旅遊淡旺季接待服務供求矛盾的同時,增加農民的收入,一般來說,鄉村旅遊較為發達的新農村,從事旅遊接待的農戶,戶均旅遊收入在數萬元。
·促進農副產品銷售、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鄉村旅遊的發展,尤其是和大面積的果園、菜園、經濟作物、生態式的家禽家畜養殖相結合的模式,能夠帶動相關農副產品的銷售,綠色無污染的糧食、蔬菜、禽畜等能夠吸引遊客進行餐飲消費;經濟作物能吸引遊客採摘、購買。依託這些農副產品可形成旅遊商品,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從而推動農副產品的加工與開發,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和深度開發和加工的方向調整和發展。
·可持續的發展潛力
在以旅遊產業為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的基礎設施、道路交通、村容村貌、生活條件、社會事業、社會經濟等都會得到較大的改善,尤其是農民的文化素質、修養和視野能等都會有很大的提高,讓農民可以可持續的致富,並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2、政府滿意
政府滿意是旅遊導向的新農村建設的保障,而政府滿意且願意支持的條件很簡單,就是這種模式符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三農問題確實能夠得到改善。所以這種模式,從最初開始,既要緊緊圍繞相關政策的要求,給出新農村建設的解決方案,並能夠落到實處。
·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
根據各級政府的具體要求,通過旅遊產業的發展,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問題,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管理民主等。這要求從規劃階段開始,就要給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如旅遊產品的投資收益、農民收益、基數設施建設、鄉村風貌控制、公共設施、公共事業、產業結構等的分析以及保障措施,並在各階段的運營和操作中落實。
·符合相關政策和精神
這里的政策和精神,既可以是關於新農村建設和旅遊產業發展,也可以是其他相關領域的。旅遊產業導向的社會新農村建設,應根據鄉村的具體情況和各地區的具體要求,符合、迎合(甚至引導)相關的政策和精神,如在知名革命老區,與國家大力推進紅色旅遊、回饋革命老區的政策相結合;在能源密集型地區,與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升級的政策相結合;與發展農業、發展水利、小城鎮建設等政策相結合。在幫助政府落實和推進相關政策和精神的同時,達成自身的目的。
·與區域旅遊發展相契合
這里的契合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含意:第一,要溶入區域旅遊氛圍之中,不能破壞整體形象;第二,要與城市城鄉一體化發展、郊區旅遊發展的相關規劃相銜接;第三,區域內應避免重復建設,要爭取做到「一村一品」;第四,要加入區域旅遊整體推進、推廣的大環境中。
·政府投入產出性價比高
這里說的投入不光是資金,還是包括精力。旅遊是一個藏富與民的產業,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收慢、盈利和納稅少的問題,而政府在旅遊方面的投資也往往比較慎重。倘若能夠吸引到足夠的資金,甚至不需要政府投入,就給財政貢獻大量的利稅或極大的提高城市的影響力,而且符合相關的要求,這樣的項目是政府歡迎的項目。資源、區位條件較好的農村往往可以率先啟動,而科學的策劃規劃能夠加速和保障這一過程。
3、投資商獲利
投資商獲利是旅遊導向的新農村建設的催化劑,正所謂無商不活。而商人逐利而往,只有投資商的經營回報能夠大於其對農村建設、項目建設的投資,他才會參與進來。
·科學開發旅遊產品
高效的經濟農業、林業、果業、養殖業,以及與之高度關聯農業旅遊就是投資商較好的選擇;依託大城市和大景區的鄉村,結合具體實際,積極開發旅遊地產、高檔旅遊接待、休閑康體運動等項目,也是有效回收投資的保障;自身旅遊資源較好,且具有獨特性的鄉村也容易收到投資商的青睞。但是旅遊普遍存在投資大、回收慢的問題,如果不是旅遊條件較好的鄉村,很難吸引外來投資商的目光,所以必須通過科學的策劃,在景區的經營之外,積極開發新的旅遊產品,增強鄉村旅遊的盈利能力。
·利用相關政策
投資商在進行旅遊導向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應該積極和相關的政策精神相結合,如發展紅色旅遊、文物保護、生態保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業、發展水利工程、建設旅遊小城鎮等,並以此向有關部門申請相關的幫助,如現金、貸款、基礎建設、營銷、土地政策、稅收政策等,從而減少自身的投入或者減少運營成本。
⑵ 有沒有農民致富的事情、事例
鹹蛋黃大王龍金平
龍金平,今年38歲,是湖南省衡東縣霞流鎮李花村農民。目前,他以創辦的衡金優質農產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組建了全國最大的鹹蛋黃加工基地。2001年,他已向北京、廣東、上海、香港等地銷售鹹蛋黃1980萬枚,產值1600萬元。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鴨業已成為衡東縣的支柱產業,全縣有3.1萬農民因從事養鴨、鴨蛋加工、收購、銷售而脫貧致富。近幾年來,他多次被省、市、縣有關部門評為「優秀經理」、「先進企業家」、「全省農產品營銷大戶」。2001年他被評為全省勞動模範。
依託本地資源 創辦龍頭企業
龍金平家緊靠京廣鐵路,鄰里鄉親有傳統的養鴨習慣。9歲時,他被生活所迫,每天一大早就用籃子提著20隻鴨蛋去火車站,偷偷賣給列車員。每隻鴨蛋凈賺2分錢,以此解決自己的部分生活費用和學費。
1980年,他高中畢業後,來到衡陽市某建築隊打工。他每天將2400塊紅磚挑上6樓。當拿到第1個月160元工錢時,他哭了:在鄉下時,父母辛苦半年也難掙到這么多錢呀!
一年的打工經歷使他成熟了許多,他不相信在家鄉的土地上發不了財。於是,他揣著打工掙下的一點錢回到了家鄉,立志干出點名堂來。
那個時候,政策還沒有放開,城裡居民很難吃上農村的新鮮鴨蛋。他與愛人每人挑一擔鴨蛋,乘火車到廣東去賣。車到廣州時,已是晚上10點多鍾,他們往火車站邊的大樟樹下一倒,便蒙頭大睡。第2天清晨,他們又提心吊膽將蛋挑到10公里外的清平市場賣。一次來回1個星期,可凈賺50元。
改革開放後,他從霞流鎮信用社貸款200元起家,以家鄉作為大後方,在廣州不斷開拓銷售的前沿陣地,賺的錢也越來越多。
但龍金平不滿足。他發現:養鴨雖然是個傳統產業,但效益不高,鄉親們主要靠出售新鮮蛋來獲取微薄的利潤,營銷途徑大多局限於農貿市場交易。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著他去開拓新的事業,那就是:創辦自己的蛋品加工廠,變賣原料為賣產品。當地有眾多的養鴨專業戶,有豐富的鴨蛋資源,有傳統的鹽蛋、皮蛋加工技術,這些不正是得天獨厚的條件嗎?
說干就干,立項、論證、籌資、建廠房、購設備,一氣呵成。1997年4月,他成立了以鴨蛋收購、加工、銷售為主要業務的衡金優質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他引進先進技術對鮮蛋進行深加工,從而結束了只賣原料的歷史,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帶動了蛋鴨產業的發展。
通過幾年的努力,他創辦的公司已發展成為內聯千萬農戶、貨暢大江南北的龍頭企業。
依靠先進技術 開發名牌產品
公司辦起來了,但要使它發展壯大,單靠加工普通鹽蛋、皮蛋是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必須要有自己的名優產品,才能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龍金平憑自己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的經驗和對蛋品市場的敏銳洞察力,認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蛋黃月餅、蛋黃粽子、蛋黃糕點等食品將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而鹹蛋黃是這類食品的基礎性原料,其市場銷路必定大增。他果斷地作出了開發營養價值高、市場潛力大、經濟效益好的鹹蛋黃系列產品的決策。
1997年底,他風塵僕僕地來到廣東華南食品工業研究所,花5萬元請專家將鴨蛋保鮮技術研究成功。接著,他花3萬元買來了鹽蛋腌制配方及鹹蛋黃脫水、保鮮、殺菌、烘乾、包裝技術,到北京花5萬元請來了中國農業大學著名教授現場講解操作要點。
經過反復試驗,他終於生產出了色紅、光亮、香濃、味佳的「金黃」牌紅心鹹蛋黃,克服了一般產品具有腥味、易霉變的弱點。該產品經全國食品協會烘焙分會鑒定為優質農產品,在1999年湖南省首屆農副產品博覽會上獲得了銀獎,2000年獲得國家專利。
1999年中秋節,他生產的首批40萬枚鹹蛋黃被運進人民大會堂,端上了國宴餐桌。1999年國慶這天,在人民大會堂門口,國旗護衛隊的衛士們抬著一個邊長1.99米的正方形大月餅走向天安門廣場,那月餅上面用他生產的1999個鹹蛋黃組成了「天安門」、「1949-1999」和「國慶」等彩色圖案,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團圓和強盛。
拓展內外市場 壯大公司規模
為了拓寬銷路,爭取較多的市場份額,龍金平絞盡腦汁,在上海、廣州、成都、北京設立了4個銷售點,以便及時掌握信息,簽訂合同,組織生產。他常常把生產的重擔交給妻子和合作夥伴,獨自一個人背著行囊,帶著樣品走南闖北推銷產品,一去就是10多天。1998年5月,他花費7萬多元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中秋月餅訂貨會,印發宣傳資料2萬多份,簽訂了400多萬枚鹹蛋黃的供銷合同。目前,他已與全國30多家大型食品廠建立了穩定的供銷關系,拿到了2000多萬枚的銷售訂單。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他的產品走出國門,成為美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地華人的「搶手貨」。到2001年止,他的公司擁有固定資產300多萬元,廠房面積3000多平方米。公司每年可加工鮮蛋2000萬枚以上,實現產值2000多萬元,盈利100多萬元,為國家提供稅收30多萬元。
李花村以衡金優質農產品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全村男女老少加工鹹蛋,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鹹蛋黃生產基地。目前,全村從事鹹蛋加工的有520多人。
在公司的帶動下,周邊地區養殖的蛋鴨由最初的10萬羽發展到現在的60萬羽,養鴨大戶由原先的100多戶發展到500多戶,蛋鴨飼養戶因此而增收1000萬元以上。
菇業大王圓了現代農庄夢
磨礪 滿身技術 身無分文
1980年,從部隊退伍的農民趙啟平順理成章地回到山東諸城老家,成為鄉文化站站長。從事文學創作是他多年的夢想。當時,他的工作是編寫地方戲劇本,一年寫一個,很清閑。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諸城這樣的歷史文化古城,「萬元戶」成了家家羨慕的理想目標。趙啟平也做起了各種各樣的生意,但都不盡如意。
經過種種嘗試,趙啟平發現了一個可以學技術的無本生意--種蘑菇。他200元的啟動資金在一堆鋸末和棉花殼里開辦了食用菌廠。從選場地、租大棚、做培養基到種植、養護、出售等一切工序都由他一個人承擔,他不知在種植大棚里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當第一株蘑菇捧在雙手上時,趙啟平不禁流下了熱淚。
門外漢很快成為食用菌的栽培能手。他隨後應聘到江蘇,成為南京食品生物研究所工程師,組建了生物技術開發部並成為中國食用菌協會員。
創業 賠了生意 賺了技術
1992年,趙啟平從杏花春雨的江南轉戰到駿馬秋風的塞北,在長白山下開始種植食用菌的二次創業。這次創業,從表面上看是完全失敗了。由於決策失誤,他的菇業生意賠了本。東北無霜期短,野生菌多,市場不好。但趙啟平把長白山野生的榆黃菇、猴頭、靈芝都引入大棚,並培植成功,成為種值食用菌的多面手。生意是賠本了,但所學到的技術是賠不掉的。
大雪冰封的東北再一次讓趙啟平到了走投無 路的境況。多年前,他面對過第一個妻子亡故的慘痛。這一次,和他結婚5年的第二個妻子又在他最艱難的時刻拋下一雙兒女,選擇了離開。趙啟平看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臨近崩潰的邊緣。
北京,成了他追逐夢想的啟明星。趙啟平留下了兒子在東北讀書,帶著5歲的小女兒在一個北風蕭瑟的初春季節踏上了進京的列車。
進京 抓住市場 打下根基
許多尋夢的人都在春節地後闖北京。雖說奏已經來了,但寒冷的天氣加上失落的人心,總不免讓人有幾分凄涼。19984年,趙啟平來北京的時候,手裡拉著瘦小的年紀的女兒,口袋裡裝著100塊錢,迷茫地從北京站走到天安門。
好心的交警看到他因為坐了幾十個小時的火車而消瘦憔悴的面容,上前詢問他是丟了錢還是不舒服。就這樣幾句話,趙啟平至今還記得。他說,那時在他人生最低谷時期聽到的最溫暖的問候。
當時,一位朋友在通州租了幾個大棚。但由於不懂技術種不出蘑菇,一年6萬元的租金只能白白消耗。趙啟平的到來無疑給朋友帶來了生機。於是,趙啟平又開始了自己的無本買賣產。兩人你出資金、大棚,我出技術種蘑菇,一年下來,4個大棚賺了4萬多元。
經過4年的努力,趙啟平打下了事業的根基--佔地近2000平方米的京都菇業開發中心成立。趙啟平認為農業種植更多的是靠經驗,靠不斷實踐。這位曾經想當作家的山東農民在北京種蘑菇種得越來越好,他的基地不斷向北京各郊區縣擴散。
責任 輸出技術 助人致富
作為共產黨員、退隊軍人的趙啟平,曾給自己這個民營企業家的身份下了4點責任:一是民營企業要在經濟戰場上當尖兵,要有當「烈士」的准備;二是民營企業要有精神,要講政治,在經濟上講政策策略;三是民營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幫助政府排憂解難;四是民營企業要搞好高附加值的帶動性產業,對京都菇業來說,就是要把農業產業化搞出名堂來。
有了這4點責任,對於趙啟平關註失業人員的舉動不不奇怪了。
許多失業人員沒有本錢做生意,又不能在一夜間學到技術。於是,趙啟平打出廣告:「下崗待崗不用愁,租個大棚種蘑菇。」下崗職工租大棚後,從購料到銷售均由京都菇業有限公司負責,他們還免費培訓技術。截至2002年4月,有上百戶下崗職工靠租大棚得到190萬元的報酬。趙啟平以成為上百戶老百姓的打工仔而感到榮幸:「您當老闆我打工,我就是個打工的命。」
談起這些學技術的人,趙啟平還記得有個山東壽光的女孩。「1999年9月,有個壽光的女孩看了電視上關於我的報道,她一個人用了三天的時間騎自行車到北京來學技術學了半年,她回去了,自行車還留在這里。」趙啟平談起這些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的人們,眼裡滲透出一種很慈祥的東西。很多技術好的人,都是在他鼓勵下回家鄉的。他說:「他們技術好,適合自己創業,我當然得鼓勵他們離開,自己當老闆。」
圓夢 探索現代庄園經濟
說起在京城尋夢的最大收獲,趙啟平覺得不僅僅是種出了那麼多讓自己和他人致富的蘑菇,而真正感知了全球化的市場,能夠從發達國家的案例中去認識農業產業化,學會對術單農業、觀光農業的操作。「開發旅遊項目,從種蘑菇發展到種草種樹,是我對現代化大農業認識的延伸。」趙啟平這種想法的直接結果就是「大家地業」的成立。
他獨家承包障日山大面積山地,創立」大家地業「。他的目標就是要在2003年底建成60套農家小院式的度假村,建成佔地500畝,既可經營又可觀賞的真菌園區。此外,還有佔地5000畝左右的植物園區、動物園區、經濟林區、百鳥園、魚文化區、形成立體的觀賞農業。
從京都菇業的「租個大棚種蘑菇」到障日山莊投資開發的優惠鼓勵政策,趙啟平都是為了吸引農科單位、民營科技企業和城鄉民營資本的共同參與。
在京都菇業總部的前台有一幅畫,上面的二龍戲珠圖案全是用靈芝拼成的。傳說中,百歲老人吃了靈芝又長出新牙,趙啟平希望京都菇業成為失業人員和農民的靈芝,讓他們帶著技術去創造新事業。京都菇業將和他們一起走向富裕。
還有其它事例:http://www.lzny.gov.cn/info/index.asp?Curpage=1&classid=29&nclassid=72
⑶ 勤勞致富感人事跡作文1000字
李健全在連隊是個好職工、在家庭中是個好丈夫、好父親。他積極配合連隊的各項工作,連版隊組織的職工權大會、職代會,從來沒有缺席過,總是認真的聽,會後能夠提出許多較好的建議。連隊分配的任務和下達的技術要求,都能夠認真的對待,不打折扣的完成。連隊組織的各項學習,都積極踴躍的參加,學習各種先進生產技術和經驗,誠實勞動,守法經營。
冬天,他參加團里舉辦的「科技之冬」培訓,學習棉花、番茄等農作物的栽培,種植技術,平時在種地時發現問題就向技術人員請教,下雨天、農閑時就到連隊的職工書屋借書,找信息。
2011年李建全種植了30畝葡萄、15畝山葯和10畝制種瓜,並獲得了可觀的收入,總收入7萬多元人民幣。他積極承包土地,全額兩費自理。誠實勞動,守法經營,爭當誠信職工,認真履行大宗農產品訂單合同,自覺遵守團場規章制度。能及時償還銀行貸款。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在職工中有良好的口碑。在一年的生產中,腳踏實地,誠信經營、刻苦鑽研、努力拚搏,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收入。
⑷ 一個致富農村青年的事跡
可以來先就業再創業要想源找到一個項目創業,首先要走出去。創業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講機緣的。其實,很多人是先就業,通過就業獲得信息,獲得人際關系,獲得自己的團隊的。我勸相當一部分人,未必天天想著創業,你可以先就業再創業。我還想給尋找項目的人提點建議:創業致富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生計,但在找項目當中,應當找一件你感興趣的事,感興趣才能把握靈感。愛好、喜歡的東西,肯定能做成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眼睛老是盯著那些大款的故事。
還可以一步一步地來,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起來。不要盲目跟風千萬不要盲目跟風。很多人做項目都是看人家掙錢,馬上就做。即便跟風,也要有創造性的模仿。中國有13億人口,這么大的市場做什麼都能掙錢,行行出狀元。但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有了好的項目,還需要好的運作。我們不要期待環境在一天內按照你的意願能夠得到改變,應該靠自己。城裡下崗工人,僅靠獲得一些政府的補貼,這不是最佳的選擇。中央一號文件鼓勵農民進城,這種城鄉統籌會帶來城鄉資源的相互融通,市場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加。
⑸ 農村成功的集體致富的例子有哪些
有南街村,
⑹ 農民發家致富的作文
農村致富能手事跡材料2
肖海山,從昔日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成為今日白城市膨潤土廠的廠長。十幾年來,他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憑借勇氣和誠信,在商海中奮戰搏擊,闖出了一條利民裕家的致富路。
經受磨礪
1967年,年僅16歲的肖海山,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美好嚮往,邁進了中學的大門。可是,就在初中第一個學期結束,第二個學期還沒有開學時,他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也是最艱難的決定——輟學務農。是什麼原因迫使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呢?就在他上初中的那年,他看到過年包餃子時,母親把家裡僅有的一點白面從袋子里倒出後,把口袋翻過來,又仔仔細細的掃兩遍,當餃子端上桌來,父母看著他們兄妹六個高興地吃著,而自己卻捨不得動筷時,他的心像針刺一般地難受,他再也吃不下。當他抬頭看見父母額頭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皺紋時,他體味到了父母的艱辛,作為長子,他感到自己應該為父母分擔家庭的重擔,於是,他決定輟學務農。輟學後,肖海山回到平安三甲村當了一個「半拉子」,雖然每天只拿一半的工分,但他終於能用自己年少的肩膀為父母分擔一些生活的重負!這份責任感,讓年少的他多了一種動力。在生產隊里,為能早日不當「半拉子」,什麼活他都搶著干,干什麼,學什麼,學一樣,精一樣。幹活時,別看他年紀小,可他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干什麼都要搶個頭,占個先。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贊賞,1969年,剛滿18歲的肖海山便當上了生產隊長,從此,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分責任。在隊上,別看他年紀輕,可處理起事情來,卻顯得少年老成,透著一種精練。幹活時,他總是把重活、臟活留給自己;隊上有什麼好事,他總是想著別人;平時無論對老對小,他都以誠相待,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他都主動幫助解決,用他的話說:「一家有難,大家都伸伸手,難關也就過去了。如果有難的是自己,沒人來幫,你想想那是什麼滋味。」憑著自己的吃苦和為人,肖海山很快在群眾中樹立起了威信,贏得了群眾的信任,1973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雖然他工作積極,努力向上,但由於家裡人口多,勞力少,又加上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他家生活過得依然十分清貧,一年到頭要為一家人的生計忙碌苦幹。但16歲務農,18歲當生產隊長的經歷,卻磨練出了他的才乾和膽識,為他日後的發展積累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商海行舟
1986年,時任三甲村村主任的肖海山,由於工作出色,被鎮黨委調到鎮建材廠任廠長。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自己一沒抓工業的經驗,二沒搞經銷的經驗,要經營管理好一個剛剛起步的工廠,其難度可想而知,但他靠不服輸的勁,在干中學,學中干,邊干邊摸索,積累各種生產、銷售經驗。為了抓好生產,他吃住在廠子,同工人一道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為了產品銷售,他風里來雨里去,親自跑市場。用戶不了解他們的產品,他就耐心的向人家宣傳。他把產品賒給人家,靠他的誠信,市場慢慢的打開了,產品銷售有了門路。經過他兩年多的苦心經營,建材廠共創利17萬元。1988年,建材廠的生產經營剛剛步入正常軌道,他又被調到鎮辦植物油廠任廠長。又得一切從頭來,4年下來,共創利60多萬元。1993年,他又被調到鎮辦企業白城市特種耐火材料廠任廠長。當時,耐火材料市場萎縮,產品的銷路不暢。他上任後,根據所做的市場調查,做出停止生產其它產品,專攻市場前景看好的膨潤土生產的決定,通過朋友的幫助,他與膨潤土的使用大戶長山化肥廠建立起了供貨關系,經過幾年努力,到1997年,膨潤土的銷量突破了兩千噸,工廠有了良好的收益。1997年,他榮獲了「白城市質量管理十佳廠長」稱號。十年的商海闖盪,肖海山家裡的日子有了一定的好轉,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經歷,讓肖海山的眼界更開闊了,膽識更大了,才幹增強了。
艱難創業
1998年,鎮集體企業實行改制,鎮政府決定用以資抵債的形式,將特種耐火材料廠通過競拍的方式賣給個人經營,經營者通過分期分批替鎮政府及鎮辦企事業償還群眾的集資款及利息的辦法,取得經營權和所有權。當時特種耐火材料廠被競拍到137萬元,有兩個城裡人競拍成功。不料,辦交接關系的那天,債權被轉到特種耐火材料廠的200多戶群眾,來了一多半,將廠子的大門堵住,不讓辦理交接手續,並說還是讓老肖來經營,我們放心,他是本鄉本土的人,靠得住,別人我們信不過。競得經營權的人一看這陣勢也撤走不幹了。但企業改制是大勢所趨,必須進行,於是,鎮黨委當晚召開黨委會,研究解決的辦法,並派人徵求肖海山的意見,看他想不想接過手來經營。讓肖海山把剛剛好轉的企業交給別人經營,他還真是從心裡往外的捨不得,這工廠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傾注過他的心血,他怎能忘記,自己在機器旁邊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提高質量、增加產量,又怎能忘記帶著方便麵與銷售人員一同跑市場,找銷路。現在,大家想讓他來接手這個廠子,鎮黨委也有這個意思,他還真動了心。鎮領導找到他,讓他把廠子接過去經營,但要再多為鎮里還20萬元的債。他深知,這157萬元的本金加利息多達234萬元,對剛剛好轉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包袱。但作為有一定經營經驗的企業經營者和黨員,他感到這也許是一個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絕佳機會,同時通過自己的努力還可以為鎮里減輕負擔,盡一個黨員的職責。經過反復思量,肖海山決定接管經營耐火材料廠。從此,他走上了一條全新的個人創業的道路。廠子是接過來了,但要償還234萬元的債務,不擴大生產不行,不上新產品不行,不開發新的市場不行,而這一切都要錢,不踢好這頭三腳,廠子就沒有前途,所說的一切也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徒勞。面對這一切,他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向親戚朋友借了30萬元,對原來的生產設備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又購置了一套輸送帶、一台翻斗車,兩台四輪車,新建了4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的兩個新庫房,提高了工廠的生產效率和庫存能力。經過改建和擴建,工廠的膨潤土年產量可達4000噸。生產中,他更加註重抓產品質量,使產品質量上了一個新台階,所產膨潤土在2001年被省質量萬里行評為省級質量放心產品。為了給產品找到銷路,打開市場,他一方面加強與老用戶長山化肥廠的關系,幫助化肥廠在三甲村搞了三年的化肥試驗,使農民認識了長山多元素復合肥,使化肥廠在當地打開了銷路,在他的建議下,長山化肥廠在當地建了一個年收益100多萬元的化肥分廠。為了增加膨潤土的銷售量和加快資金的周轉,他又主動提出以貨易貨的建議,用生產的膨潤土換回多元素復合肥,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給農民。這樣,他不但幫助化肥廠增加了銷量,也讓自己的產品有了更穩定的銷售渠道和銷量,加快了資金周轉,又讓群眾買到了質優價廉的放心肥。同時,他又根據化肥廠的需要,上了生產硅鈣鎂的項目,現在年可生產銷售硅鈣鎂600噸。另一方面,他不斷的開拓新市場,由於在鑄造、防水、鑽井、型煤生產等上都需要大量的膨潤土,他親自到白城市的五個縣(市、區)、突泉和通遼等地的膨潤土用戶處,推銷產品,讓人家免費試用,一次不行,就再去,直到用自己的誠意打動對方。只要用戶有用貨的需要,不論用量的大小,他都保證按時送到,逐漸的,他在用戶中樹立起了良好的信譽,用戶們與他建立起了信任。現在,這些地方都有他穩定的老客戶,他用誠信建立起了自己的銷售渠道,佔有了市場。通過幾年的努力,他已經償還了167萬元的債務,自己的固定資產也增加了50餘萬元。
無私奉獻
肖海山在努力經營,搏擊商海的同時,沒有忘記養育了自己的這方土地和與他朝夕相處的鄰里鄉親,更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時刻用黨員2的標准來要求自己,誰有個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他都會盡力去幫助解決。
在工廠用工方面,他一方面處理好原廠職工的就業問題,一方面注意吸納農村剩餘勞力和貧困戶子女。現在,共從本鄉鎮招工18人,其中14人來自貧困戶。他每月都按時為每名工人發放500至600元的工資。哪個工人家裡困難,他都主動幫助解決。老工人潘貴財的房子不行了,他拿了一萬多塊磚,出工出資幫助他重新建了三間磚房,老潘激動地說:「這輩子我都沒敢想能住上這樣的好磚房,這全仗著肖廠長啊!」貧困職工鄭慶武的父親病了,是肖海山借給鄭慶武4000元錢,幫他給老父親看好了病,並說:「錢,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還。」工廠女工呼蘭英兩口子沒有房子住,是肖海山借了3000元給她在鎮上買了房子,去年,他還出工出料幫助她家重新維修了房子。(面試網)
對職工是這樣,對貧困戶和公益事業他同樣十分熱心。2000年,平安村劉占海家,沒錢買化肥,眼看著種不上地了,肖海山聽說後,給送去了價值2400元錢的化肥;2001年,給平安村的貧困戶宋寶軍送去了價值1100元的化肥;2002年,給三甲村的楊春林解決了1400元的化肥……幾年來,他累計為貧困戶無償解決化肥14噸。2001年,鎮敬老院搞維修,他為敬老院更換了所有的照明燈具,並為一對新結合的老人購買了一套高級席夢思床墊。2002年,他又捐資2600元,購進10噸水泥,為鎮中學硬化了籃球場,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的場地。
肖海山,作為企業的經營者,在商海中奮力搏擊,以進取為榮;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以奉獻為榮。在他身上體現著新時期共產黨員的風采。
⑺ 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農村如何靠旅遊致富
旅遊產業是一個富民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將會產生出大量的機會,而且具有很強的增效作用,在帶動農民增收的同時,改善居住環境、提高文化素質。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鄉村旅遊投資較少、帶動面大、經營方式靈活、價格相對較低,又能滿足現代遊客追求回歸自然和個性需求多樣化變化新趨勢,是一種具有較強生命力和發展潛力的休閑度假模式。而鄉村旅遊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其快速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參與,其中絕大多數是「就地取材」,尤其是在一些交通條件、區位條件、旅遊資源較好的農村,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能夠有效的增加農民就業崗位,既為轉化農村富餘勞動力找到新途徑;又能夠增加當地農民收入,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在以旅遊產業為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的基礎設施、道路交通、村容村貌、生活條件、社會事業、社會經濟等都會得到較大的改善,尤其是農民的文化素質、修養和視野能等都會有很大的提高,讓農民可以可持續的致富,並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