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橫渠文化旅遊區
A. 張載的"橫渠四句"出自哪
張載認為,宇宙的本原是氣。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氣有聚散而無...張載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為「橫渠四句」。
B. 淺談 張載的「橫渠四句」
橫渠四句,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北宋大儒張載的名言,也是我十分喜歡並奉之為座右銘以激勵自己的一句話。我就簡單談一下我對這四句的理解,與同學們分享。
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這當然是不對的,可是一個讀書人到底能幹什麼,應該干什麼。我認為橫渠四句就是張載對此給出的一個解答。無用的只是死讀書的酸儒,真正的讀書人應該是有大志向的人,應該是要成為經天緯地之才,治國興邦之士的人。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一個人有崇高的境界和氣度,要胸懷天下,心繫百姓。正如前兩句所言,讀書人要為天下確立起生生之心,要尋求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同時要關注黎民百姓的疾苦,使百姓能安居樂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一個讀書人對於現世的最高理想和價值所在。然而張載指出,一個讀書還應該有超過他所處時代的價值和意義,那就是對於過去的傳承與發揚和對於未來的開拓與創新。為往聖繼絕學指的是繼承和發揚先賢們的學問和思想,在當今時代,這不只適用於儒學,往聖既可以是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袖,也可以是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等科學巨擘,還可以是魯迅,季羨林等文化大師。而為萬世開太平則是一個人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所在了,一個讀書人應該推動歷史的進步,做出開創性的工作,為後世之人奠定好的基礎。
可以說,橫渠四句道盡了一個讀書人的使命與責任,時常以此自省,實覺任重而道遠啊。
C. 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即所謂的「民胞物與」思想。
可以參見《張載集 西銘篇》。
「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回吾其性答。」
「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
——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向參照來看)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建議你可以看看《張載集》,橫渠先生真是我所敬仰的一位大儒。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D. 橫渠張載大學什麼時候開工
2012年,眉縣政府有佔地350畝的張載關學研究學院的建設規劃。
E. 張載的「橫渠四句」究竟有何深意
為天地所立之心,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內人之容心。
「為生民立命」句,直接來源於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盡心上》。張載所標示的「為生民立命」,實即為「民吾同胞」來「立命」,其立命在於教,「修道之謂教」,此之謂也。
「為往聖繼絕學」,所說的「往聖」,宋儒當然是指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絕學」則是所弘揚之道學。其實在我們今天看來,完全可以泛指對傳統文化精粹的弘揚。
「為萬世開太平」。「太平」、「大同」等觀念,是周公、孔子以來的社會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覯等人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過「致太平」的主張。張載不局限於當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遠的視野展望「萬世」的「太平」基業問題,這是他的不同凡響之處。對「四為句」的理解,不能脫離宋初的建國背景。趙宋統治者總結國家長期分裂的經驗教訓,為了重建社會秩序,確立了「以儒立國」的國策。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以張載等人為代表的北宋理學家的最大關懷,是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恆的精神基礎,而不是認識「自然界的規律」。總之,「四為句」涉及社會和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政治理想等內容。
F. 橫渠四句的作者介紹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徙家鳳翔府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學者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後其弟監察御史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貶,橫渠遂辭官。歸家後,專注於讀書講學,開創「關學」,名震一時,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潼關。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寧宗賜謚「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封郿伯,從祀孔廟,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儒張子。
年少時博覽群書,頗有出仕建功之志,但在范仲淹勉勵下,投身學術研究。出入佛老,終於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儒家思想。
橫渠一生主張「實學」,強調經世致用,研究面廣泛,對天文歷算等自然科學和農學、軍事、政治等都有獨到的成果。與二程的「洛學」不同,橫渠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氣」,而非「理」。通過「氣」的概念,張載構建起了一個獨特的「一元論」哲學體系。」馮友蘭評價其為張載對中國哲學的一大原創性貢獻。
橫渠哲學從天道說起,由《易傳》的解釋開始,論述宇宙的本體是「氣」。氣的本初狀態是「太極」。由於氣具有陰陽這種彼此對立的屬性,因此永遠處於運動狀態。氣聚則成萬物,氣散則歸於太極。由此,橫渠得出「萬物本是同一」的結論。他在《正蒙·干稱篇》中把天地、宇宙視為一個大家庭,人應該親近同類和萬物,他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以後的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兩代政府視為哲學的代表之一,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關於張載祠和張載墓
張載祠又稱張子祠,位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城東26公里處的橫渠鎮,南靠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北臨佛教聖地法門寺,東與道教聖地樓觀台相連,西與西府名勝諸葛亮廟、釣魚台、周公廟、金台觀毗鄰。它是我國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關學領袖張載的講學之地,是陝西省人民政府1992年公布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載祠前身為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一直在此興館設教。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為橫渠書院。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開始在原橫渠書院舊址上建張載祠,歷史上張載祠曾修復14次。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張載祠內恢復橫渠書院,成「後祠前書院」格局。1990年,陝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項修復張載祠,現已完成大殿、講學堂(兩座)、山門等建築的修復及彩繪工程。整體建築以宋式仿古形式為主,兼有清代建築特色。1998年,眉縣人民政府決定搬遷橫渠地段醫院及地稅所,至此,基本上恢復了張載祠的歷史規模(15畝)。祠內現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塊及橫渠書院筆筒、院印、硯台等;另存有北宋以來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餘幢,講學堂內辦起了張載及關學思想文化展,大殿內雕有塑像並繪制了長達60米的巨幅壁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祠內矗立的7棵千年古松飽經風霜,仍傲然屹立,成為歷史的見證。清代眉縣舉人王象賢有詩贊曰:「雲樹森森默想閑居氣象,水田漠漠堪追往日經綸。」按照規劃,還將增建碑廊、學聖殿、精講堂、眉縣博物館陳列室、鍾鼓樓等。同時,已經成立的陝西關學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訓學院眉縣培訓部、橫渠書院等機構已開始運行。不久的將來,張載祠將成為國際關學研究中心及著名的人文旅遊聖地。
張載墓位於張載祠南7公里處的大鎮谷迷狐嶺,佔地87.2畝,是張載及其父張迪、弟張戩的安葬之地,屬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載墓從宋明道二年(1033年)至公元1985年,歷時九百五十二年,共維修、綠化5次。1998年投資6萬元,對墓區進行了整修,包砌了墓冢,增添了香爐、供桌,修建了碑樓、祭祀台等。目前,通往張載墓的二級公路已經完工。依照省文物局的規劃,張載墓還將擴展50餘畝,同時修建山門、石橋、廟堂、廂房等。
張載創立關學,特立獨行,在中國哲學史上樹起了一幢高大的豐碑,在國際、國內影響頗大。近年來,法、德、日、韓、美國等不少專家學者,不遠萬里,慕名前來張載祠謁拜先哲,訪真求學。1999年9月,張載關學及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張子故里隆重召開,來自海內外的120餘名專家學者雲集太白山下,參加了一次歷史盛會,真所謂「張氏有聲名四海,載公氣韻炳千秋」。
G. 張載 橫渠四句 解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簡明地說出了人的特點,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這四句中的那四個「為」字的主詞,可能是張載本人,也可能是哲學家,也可能是哲學。無論如何,從一般人的觀點看,第一句「為天地立心」很費解。其實,並不費解。宋朝有一個無名詩人,在客店的牆上題了兩句詩:「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是以孔子為人類的代表。他應當說:「天若不生人,萬古長如夜。」在一個沒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雖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沒有人了解,沒有人賞識,這就是「長如夜」。自從人類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賞識。萬古的月球,好像開了一盞明燈,這就不是「長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況,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產物,歷史文化則是人的創造。人在創造歷史文化的時候,他就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詞)心。
第二句是「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經典中,初見於《孟子》。孟子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儒家所謂「命」,是指人在宇宙間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認為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於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個「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見不能自決的事,就禱告「上帝」,求他的「主」幫助他決定。祈禱以後,他自己再作決定。即使這個決定還是以前的決定,他也認為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決定。儒家指出,不需要這個「主」。人在宇宙間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個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
的。既然個人不能控制,那就順其自然,而只做個人所應該做的事。這就是「天壽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達到這樣的高度,宗教對於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實,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學。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的事。對於禽獸,只有現在,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也無所謂「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最合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的人,儒家稱為「聖人」。儒家認為,聖人最宜於做社會最高統治者,因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圖認為,在他的理想社會中,最合適的統治者是哲學家,即把哲學與政治實踐結合起來的所謂「哲學王」。儒家也認為,有聖人之德者,才宜於居最高統治者之位,這就是所謂「聖王"。《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