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企業跨國經營發展
1. 試論我國企業發展跨國經營的必要性。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進行海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是當代生產社會化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必然趨勢.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給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能否抓住機遇.選擇合適的戰略.迎接挑戰,積極參與跨國經營.無疑成為令後我國能否跨入世界經濟大國的重要一環.
一,國際政治經濟的相對穩定為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了良好機遇.80年代束期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採取措旌發展經濟,經濟合作已成為各國首腦外交戰略的首選目標.國際政治環境相對穩定,對我國的企業來說,是開展跨國經營最難得的機遇。
二,當代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新發展對我國企業來說,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1、當今社會,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在交通,通訊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世界各國之問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部更加密切.世界經濟的國際化,協作化成為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相互合作和相互競爭的局面已經形成.而各國許多高科技,高層次,大規模的貿易和投資活動幾乎都將以跨國公司為主體進行據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統計.89年世界投資總額為80000億美元.其中跨國公司就佔7以上.世界新技術開發投資的 進出口總額的1/3被各國的跨國公司所壟斷.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國工業公司銷售額為50000億美元.相當於整個西方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1/4左右.而我國跨國公司的數量和規模與人口大國很不相稱如果不奮起直追,在國際市場上將被"淘盤出局".2、國際貿易區域化,集團化趨勢對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具有一定的影響.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是區域化和集團化.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美加墨自由貿易區,亞洲的東南亞國家聯盟,非洲的八個優惠關稅集團,中東的海灣合作委員會等等目前全世界至少已有23個區域貿易集團,參加國達19個.這種區域性國家利益集團的形成和加強,無疑對非成員國產生排斥作用,但是一它也是外國投資的誘發因素.形勢迫使我國企業集團應加緊向這些地區滲透.迅速打進國際市場並站穩腳跟.3、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為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一個重要機會.目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表現在第三產業比重明顯高於其他產業比重,高科技部門產業比重上升及製造業等產業比重下降.而發達國家放棄的正是我國企業的優勢所在.如紡織品,服裝,製鞋業等,我國競爭能力較強,抓住這一契機,通過跨國經營活動.促進我國製造業的發展。4、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如紡織品,鞋類,皮製品,鋼材,汽車以及電子產品等被列入保護之列.特別是對我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紡織品貿易保護限制最多.不但採取高額關稅限制.而且用繁瑣的衛生安全質量標准以及苛刻的包裝,裝潢,環保,安全等方面的規定等非關稅壁壘的手段給我國企業商品出口帶來困難而實行跨國經營,建立大型跨國公司.又是繞過關稅壁壘.對付貿易保護主義常用的有效手段.
三,從國內政治,經濟環境來看,全國經濟進入迅速發展時期.政治穩定,人心思富,跨國經營已成為大中型企業加速發展的最佳戰略選擇.1、實行跨國經營,是我國企業利用外資的一個主要渠道.我國企業跨國經營.開辦創業需要相當數量的資金.通過境外投資辦企業.可以向國際債券市場,商業銀行,第三國政府,東道國籌措資金,使資金來源多樣化.採取靈活多樣的融資方式以彌補我國企業資金的短缺.2、我國對外開放政策進一步放寬,外貿體制的重大改革.以及宏觀經營環境的逐步改善,為跨國經營的企業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創造了有利的條件.3、我國企業的比較優勢為我國企業跨國經營進行國際競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一是行業相對優勢.某些行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優勢明顯,適應小規模市場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中國食品的供應.在紐約,東京,華盛頓都有一些中國太飯店,經久不衰.二是生產價格的相對優勢.我國一些企業管理和技術人員適應市場能力較強,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成本較低,這也是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太優勢三是技術的相對優勢.我國有較強的工業技術基礎,一些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具有相對優勢.許多勞動密集型傳統工業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可以找到廣闊的市場.4、我國跨國企業的實踐.為跨國經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國跨國企業對外投資始於1979年,投資的領域在初期主要是承包工程,餐飲服務,金融保險等行業,後來逐步發展到資源開發,加工製造,農林漁業,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旅遊服務等行業.我國跨國經營企業發展迅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我國跨國公司的加快發展奠定了基礎.再有,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輝煌的歷史,悠久的文化,是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獨特優勢.華人資本是當今世界最活躍的三大資本之一,這必將推動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進程.綜上所述,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進行跨國經營,參與國際經濟太循環是當代發展的太勢所趨.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因此我們要抓住時機,制定相應的對策,積極推進跨國經營.
希望提供的上述資料對您有所幫助!
2.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動因
現期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動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作者:鄒曉輝
(安徽大學 經濟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雖然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多年,但總體說來,中國企業「走出去」還處於初級階段。傳統的跨國公司理論強調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必須具備一定的優勢,而中國民營企業就整體而言都是典型的後發型企業,普遍缺乏競爭優勢。對於缺乏競爭優勢的民營企業來說必須實施「走出去」戰略,根據小規模技術理論,技術地方化理論和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積極開展跨國經營。其目的不是為了利用他們現已擁有的競爭優勢去謀求利潤或其他資源,而是為了彌補劣勢去獲得競爭中必需的知識和技術。由此提出了民營企業通過跨國經營彌補劣勢增強自身優勢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尾隨優勢 小規模技術理論 技術地方化理論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
作者簡介:鄒曉輝(1982-),男,安徽太和人,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研究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國內市場上本土企業與外國企業的競爭日益加劇,與此同時,我國企業正在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上參加國際市場的競爭。我國企業在這兩個市場上的競爭態勢和成敗得失,是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表現,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總體來說中國企業「走出去」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任重而道遠。
一、全球化條件下民營企業必須「走出去」
隨著WTO所確立的國際經濟規則涵蓋范圍的不斷擴大,其約束力也不斷增強,而且規則表現出對政府行為的規制和對企業行為的重視。可以說,這些規則給國家政府行為留下的空間越來越少,卻相應的給企業行為留下的空間越來越大。這種變化帶來的一個重要的結果是:國際競爭力正在由國家層面轉向企業層面。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一個僅在國內配置資源的企業,面對許多來自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跨國企業的競爭,是難以生存和發展的,跨國經營已成為企業成長的一般方式。民營企業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市場經濟最具活力的主體,基於「走出去」戰略實施跨國經營更是歷史必然,其不論是否自願,民營企業都已無退路,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融入到全球性大市場中,在跨國經營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也是中國民營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經途徑。
二、民營企業跨國經營動因及理論分析
(一)現時期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主要動因
在當代世界各國,民營經濟都是市場經濟中最具活力的因子。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來,我國內地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弱到強,持續迅猛發展,顯示出十分旺盛的生命力。現在大量研究表明企業到海外去投資,經常不是為了他們現已擁有的競爭優勢去謀求利潤,相反,他們是為了彌補劣勢,去獲得競爭中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術,爭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據2004年數據顯示,除港、澳以外的地區,中國對外投資額排在前3位的國家依次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而近年來對歐盟的投資也穩步上升,上述地區是世界先進技術和最新研究成果的發源地。相對於其當地企業來說,中國投資企業在資金、技術和管理方面均缺乏競爭優勢。
曾有人對中國企業在英國的投資動機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發現「母公司長期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被列為首位,「市場擴張和獲得海外市場、技術信息」成為中國企業在英國投資的主要動機。「降低成本」和「獲得較高的利潤」均不是現階段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主要動機。這就表明了這類企業決定到海外投資經常不是利用他們現有的自身優勢去謀求利潤或者其他資源,而是為了彌補劣勢去獲得競爭中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術。開展跨國經營的企業首先可以獲得技術外溢的好處,同時,伴隨著技術外溢的是尾隨優勢和干中學的效應。技術外溢在優勢企業與劣勢企業間是非對稱的,我們把技術外溢看成是單向的過程,即「追隨者」從「領先者」處得益的過程;尾隨優勢是指當缺乏優勢企業與優勢企業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時,前者可能會從當前的生產技術及正在從事的研發活動中獲得更多好處;干中學的效應是指落後國家或行業不用經過專門的研究與開發,而在技術外溢的過程中邊干邊學就可以獲得先進的技術。
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沒有技術優勢的企業通常也會選擇對外直接投資,原因是由於缺乏優勢的企業通過開展跨國經營靠近技術的領先者而便於學習和獲得領先者的技術,從而提升其長期的競爭優勢與盈利能力。我國的民營企業非常符合上述劣勢企業的情況,所以同樣具備了與上述企業一樣實施跨國經營的動因。
(二)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理論分析
傳統的跨國公司理論大都是建立在企業擁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如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資源配置」理論、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和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等。這些理論模型都認為對外投資的企業必須擁有超過當地企業的獨特的優勢。
傳統的跨國經營理論對於正確指導跨國公司經營活動的發展,加強對跨國公司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這些理論始終以美國、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作為研究對象,以壟斷優勢作為企業跨國經營活動的條件,而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起步較晚,規模較小,和發達國家相比缺乏壟斷優勢。而且,這些理論在研究企業國際化問題時,偏重於強調競爭優勢的絕對化、靜態化,認為企業競爭優勢是國際投資的前提條件,他們把企業的競爭優勢作為既成事實來研究,沒有深入研究企業如何才能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傳統的跨國經營理論在許多方面對發展中國家企業跨國經營的解釋受到限制,傳統理論的這些觀點正受到大量實證分析的挑戰。而下面將要提到的三種理論都沒有一概而論地認為發達國家企業就具有競爭優勢,而是區分了不同市場、不同區位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自具備的相對優勢和潛在優勢,以及轉化條件。
1. 小規模技術理論
由美國學者威爾斯(Wells)提出,認為發展中國家企業具有十分特殊的技術優勢,是投資國市場環境的反映。具體有以下三點:(1)小規模技術優勢。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迫於市場壓力,將引進的技術加以改造,使其生產技術更具靈活性 ,提供品種繁多的產品,以適應小規模、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從而具有小規模技術的特徵。這些經過改造的小規模技術成為發展中國家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特殊優勢。(2)當地采購和特殊產品優勢。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往往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能夠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特殊產品,在某些時候它甚至可以成為壓倒性的經營優勢。(3)物美價廉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普遍較低。
由小規模技術理論可知,即使是技術不夠先進、經營范圍和生產規模小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也能夠通過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來參與國際競爭。
2. 技術地方化理論
拉奧(Lall)於1983年提出技術地方化理論。技術地方化是指發展中國家企業可以對外國技術進行消化、改進和創新,從而使產品更適合自身的經濟條件和需求。這種創新過程是企業技術引進的再生過程,而非簡單的被動模仿現有的技術。正是這種創新活動給引進的技術賦予了新的活力,給引進技術的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從而使發展中國家企業在當地市場和鄰國市場具有競爭優勢。
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對於分析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動機的意義在於,它強調了推動發展中國家國際化經營,形成競爭優勢所特有的企業創新活動。比之於威爾斯的解釋,拉奧的理論更近了一步,威爾斯對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的解釋,實際上是技術被動論。而拉奧則更強調了企業技術引進的再生過程,既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國際化不是在技術變動中進行簡單模仿和復制,而同樣具有主動性技術創新,正是這種創新活動給公司帶來競爭優勢,推動了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3.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
這是由英國學者坎特威(Cantwell)和托蘭蒂洛(Tolentino)提出的,他們指出發展中國家在吸引外資的時候,對引進的技術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創新,進而為本國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與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不同,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技術創新具有明顯的「學習」特徵,換句話說,這種技術創新活動主要利用特有的「學習經驗」和組織能力,掌握技術和激勵發展。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是對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它在強調技術創新對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的推動作用的同時,進一步指出了要具備這種技術創新能力,應先具備學習和組織能力。
從以上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的動因及理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有利於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理論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各個因素也不是獨立地在發揮作用,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在起作用。只要某些方面的優勢足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這些方面的不足就不應對企業國際化經營決策產生決定性影響。
三、我國民營企業普遍現狀及實施跨國經營的政策建議
(一) 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
從中國的國情和民營企業發展現狀來看,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力普遍較低,不具備利用技術、管理、R&D、規模等競爭優勢進行對外投資的條件。因此,以海默等為代表的強調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必須具備一定優勢的跨國公司理論不適合我國的民營企業。主要原因是受到民營企業現實條件的制約:
一是中國民營企業平均生產規模普遍較小,缺乏規模優勢。民營企業存在經營分散,集團化程度低,產業集群化規模不足,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能力。
二是民營企業普遍技術水平較低,R&D投入嚴重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優勢。
三是管理方式落後,企業決策呈現出經驗性、隨意性和獨斷性,缺乏管理優勢,由此導致企業的發展經常是近利型、短暫型的,而非科學長遠和持續型的。
(二)對我國民營企業實施跨國經營的政策建議
根據前面理論的分析結果,結合中國國內目前產業技術結構水平,中國應大力支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優勢的民營企業,在所在國技術外溢比較大的產業部門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以獲得先進技術。這些產業部門包括低污染、低耗能產業,新技術、新設備、生物技術、新能源產業以及空間利用和第三產業,政府在引導和推動這類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應給予相關的優惠政策與扶持措施。
1.中國政府要注意改善宏觀環境,實施積極的扶持引導政策。
政府在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時,為民營企業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給予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同等的待遇和社會支持。同時,政府應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盡快建立與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相配套的金融與保險體制,設立專門的海外投資保險機構,為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有力的保障,促進民營企業的海外經營活動。
2.民營企業要注重培養跨國經營的核心競爭能力
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是指企業競爭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個企業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獲得穩定超額利潤的競爭力,是企業獲得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的基礎,民營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求得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於企業是否能形成並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目前,中國民營企業由於其規模小、技術低、管理差等固有的缺陷,使其在面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時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劣勢日益突出。因此,在跨國經營過程中,如何學習和積累領先者的經驗和技術,提高民營企業的競爭力,更好地保持民營企業競爭力的持久性,是擺在民營企業面前的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必須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3.民營企業必須選擇價值鏈上的一兩個關鍵環節,集中資源,使其成為跨國經營競爭優勢的來源,建立相對競爭優勢。
價值鏈(Value Chain)理論由Michael E·Porter·提出,企業系統的整合與分解是波特的價值鏈思想的精髓。他認為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很難識別企業的競爭優勢,而將企業分解為由一系列價值活動構成的價值鏈則能做到這一點。價值鏈是指組織內部和外部一系列創造產品或服務的活動,正是這些創造價值的活動的成本和它們所產生的價值決定了組織是否開發出了最具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在我國,民營企業就整體而言都是典型的後發展型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的初期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像大型跨國公司那樣創造企業的全球價值網,其現實的選擇就是根據企業已有的能力系統和外部環境選擇價值鏈上的一兩個關鍵戰略環節作為其突破口,以集中資源,建立相對競爭優勢。
4.重視和加快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人才的培養
在新的形勢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包括知識競爭、科技競爭、信息競爭、經濟實力的競爭等,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民營企業實現跨國經營,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沒有足夠的人才支持,走出國門不可設想。這里所說的支撐民營企業走出國門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備開發能力、開拓能力、既忠誠又愛國的人才。中國多數民營企業不能獲得更快發展,不在於別的.而首先在於缺乏這類人才。因此,民營企業要有一種緊迫感,應盡快採取措施,搞好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制定出跨國經營的人才開發戰略。
3. 結合當前實際談談我國企業發展跨國經營的必要性。
我國利用外資規模已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但外商直接投資存量仍低於內世界平均水平,今後要在容繼續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的同時,把提高利用外資質量作為利用外資工作的重點。
要正確處理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和提高外資質量的關系,擴大規模是提高質量的基礎和前提,提高質量為擴大規模提供保障和動力。要通過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更好地發揮外資在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4.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現狀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近年來伴隨中國「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中國己成為受世界矚目的新興的對「走出去」步伐加快。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非金融類)2002-2005年4年累計180億美元,2005年對外投資達65億美元,增長130%。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5年共完成營業額900億美元,累計外派勞務人數300多萬人最新統計,截至2006年底,中國海外投資累計總額(存量)906.3億美元,其中對外投資凈額(流量)達到了211.36億美元,(而2000年為5.72億美元),分布在 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6年中國跨國投資位於全球國家13位,年增長速度高達60﹪。從本國看,廣東企業是跨國投資最多的省分,上海次之。這些境外投資企業分布於160個國家和地區, 涉及貿易、資源開發、工農業生產及加工、工程承包、交通運輸、金融保險、醫療衛生、旅遊及餐飲業等行業。境外直接投資對於我國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盡管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在近10年出現了很大的飛躍,但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外投資存量還是很低的。按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的350億美元計算,我國企業累計海外投資額只相當於日本的百分之一,美國的千分之五。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發展現狀與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速度及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極不相稱。伴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將不僅作為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也將作為對外投資的重要力量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總之,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是中國企業必經之路,大體經過了由出口貿易→貿易與投資並存→加大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過程,隨著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中國經濟開始全面實現與國際經濟接軌,我國企業將進入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
5. 跨國經營的興起發展
跨國經營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在印度及遠東進行掠奪性貿易的殖民地公司,以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為先導,他們主要是輸出產品和掠奪資源。18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迅猛向前推進,一些擁有技術壟斷優勢的企業在國內站穩腳跟後相繼到國外設廠開始跨國經營。1865年拜爾公司通過間接投資購買了美國紐約州愛爾班尼苯胺工廠的股票,不久又把它吞並為自己的分廠。1866年諾貝爾公司在德國漢堡投資辦起了一家炸葯工廠,從此走上了跨國經營的道路,創建了龐大的世界炸葯工業體系。這幾家企業是開展跨國經營的先驅。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新技術革命使企業的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同時還推動企業的資本輸出,許多大企業紛紛搶占國際市場,加速海外擴張,如杜邦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巴斯夫公司等都先後進入跨國經營的行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投資總額為440億美元。那時資本輸出只限於英、法、德等少數國家,跨國公司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國家。
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經濟和貿易帶來極大的創傷,給跨國公司的經營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而美國藉助於先進的新興工業技術及「效率革命」加快了跨國經營的步伐。1914-1938年美國187家大公司新建了785家海外子公司,超過世界跨國公司總數的50%。到1945年世界各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為200億美元
二戰結束後,由於科學技術的顯著進步,世界經濟持續增長,歐美各國的跨國公司重整旗鼓,日本也開始大規模地開展海外經營,發展中國家如韓國、印度、墨西哥的跨國公司日益增多。企業再也沒有必要在空間上集於一處,而是在成本最低的地點落腳,以高效的通訊設施組成整體,以求得產品價值鏈各環節總體最大收益。
6. 旅遊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模式有哪些
旅遊企業國際化成長的模式和路徑選擇
(一)客源依託型成長模式
客源依託型的成長模式是指旅遊企業利用本國較大規模的出境客源,跟隨他們的空間移動軌跡做產業鏈條的延伸,進而在多個地點獲取旅遊產業價值鏈上更多的收益點。這一成長模式的前提條件是旅遊企業所屬國家必然為人口基數相對較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且還具備一定規模的出境旅遊人口的國家,也就是大部分的旅遊經濟發達的國家。
國際旅遊發展的經驗也證實,大多數旅行社(尤其是出境旅行社)的業務擴張都是通過本地代理機構或者旅遊目的地履行機構提供旅遊地服務開始的。對於德國、英國、荷蘭和北歐等主要客源國的旅行社企業來說,大都掌著一定的客源,當這些客源足夠大的時候,他們就會傾向於採用直接投資或者品牌許可的方式進行國際化經營,因此德國的TUI和英國的Thomason Holiday (已被TUI收購)都在西班牙和地中海區域有自己的分支機構,日本的旅行社也是隨著日本客流的方向在東亞和西太平洋地地區進行業務擴張實現國際化成長的。這一類型的飯店企業在國際化的經營過程中,因為掌握本國客源所熟悉的管理技術,也就意味著佔有比較優勢,因此常常採用非產權的方式進行擴張,擴大自己市場區域,表現在現實中,為那些主要客源國的飯店集團通常利用品牌許可、特許經營和管理合同的方式進行國際化經營。
(二)資源獲取型成長模式
資源獲取型的成長模式是指那些國土資源狹隘或者客源規模有限,或者本國的旅遊企也在爭奪客源的市場競爭過於激烈,的旅遊企業利用自己的資本優勢,通過直接設立、購買、並購等方式在國際旅遊產業鏈條上來獲取利潤增長點來實現企業成長。這一成長模式一般適用於,旅遊企業所在的國家客源規模有限,旅遊企業經過國內市場的發育擁有雄厚的資金基礎作為後盾。如果旅遊客源國家的客源有限或者旅遊客源國的旅遊企業為了爭奪客源而導致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旅遊企業就會傾向於利用自身教之於東道國旅遊企業的比較優勢在客源充足或者旅遊市場發育不完全的國家進行國際化經營獲取成長。
(三)競爭力外溢型成長模式
這一模式主要是指那些在多元化成長過程中利用其積累下來的豐富的經營、寬闊的營銷網路、公司的品牌的無形資產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所具有的競爭優勢的外溢而快速進入國際化范疇的旅遊企業。這一類型的企業如果從原來所從事的主業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這些在管理上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所在的產業日趨衰落,或者是市場的狹小限制了企業利益最大化的實現,進而通過這些競爭優勢的外溢到旅遊產業中來實現國際化成長;另一類就是那些原本從事旅遊業務經營的企業,通過管理知識和技術的外溢來實現國際化成長。
7. 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發展的前景如何
我不知道你具體的是指哪個方面,我現在就直接舉個建築企業的例子,作為對你的參考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新形勢下中國建築企業的跨國經營
摘要: 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具有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綜合載體的特性,發展的前景廣闊、潛力很大,且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建築企業的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是「走出去」的先頭部隊,雖然它的主業是工程承包和勞務技術,但它的視角和業務覆蓋面是廣泛的國際技術合作,它是通過中外合作的重要橋梁、信息渠道和具體組織者,對國內其他行業走出國門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
關鍵詞: 建築企業 跨國經營
一、我國建築企業跨國經營發展歷程
我國建築企業的跨國經營即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開始於1979 年,隨著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發展而發展。在20多年間,這項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20世紀70年代末,是初創期,這一期間,我國只有中建總公司、中國路橋公司、中土公司、中國成套設備公司四家企業開展對外承包業務及勞務輸出業務,數千人次進入中東、非洲地區。80年代為成長期;中建總公司向關島建築市場輸出勞務,各大建築企業在境外設立經理部,在發達國家的主要城市設立代表處、辦事處。90年帶進入快速發展期。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項事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全行業累計合同額1114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32.16%,累計營業額830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23.46%,年度合同額也從最初的幾千美元擴大到近150億美元。去年年底,國內的各種對外承包工程公司達2000多家,市場也從少數幾個國家發展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225家最大國際承包商中我國有34家公司入選。它長期、持續、快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發展歷程來看,我國建築企業已從最初只能實施經援項目、開展勞務輸出和分包,發展到如今能進行工程施工總承包、設計施工總承包及融資總承包等多種形式,項目的規模逐漸增大、技術含量逐漸增加。承包工程地域范圍從主要在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向美洲。目前,我國建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一定的市場佔有率,有良好的信譽,其實力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二、「入世」帶給建築企業的跨國經營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加入WTO,使得中國企業直接融為全球市場的一部分,成為國際競爭的主體。對外經企業來講,一方面,勢單力薄的窗口企業,很難與國際上頗具實力的大承包商抗衡,面臨著如何生存與發展的嚴峻考驗。另一方面,全球市場的准入和各種壁壘的取消,也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經營空間和發展機遇。
1.面臨的機遇
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增長,國際承包工程市場也在不斷擴大。據美國ENR 預計,全球150個國家地區的建設投資規模,今後幾年將保持5.1%的年均增長率,到2003年將達到4.1萬億美元的規模。國際工程投資的途徑也日益多樣化,不僅有政府投資,還有私人投資、混合投資和聯合投資等。中國加入WTO後,世界市場的准入和多邊磋商機制等平等貿易條件,將進一步改善我國外經貿發展的國際環境,為外經企業對外業務的發展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
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外承包工程是我國經濟參與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方式,中國建築市場將對外進一步開放,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外國的工程市場也相應對中國更多的開放,在一些國家消除市場准入方面的障礙。如韓國、日本建築業市場相對比較封閉,過去,中國企業要進入這些市場非常困難,中國加入WTO後,可以根據市場互換原則,向這些國家提出市場開放要求,從而獲得發展機會。過去由於我國不是WTO成員,很多國家政府和私人機構出資的項目我國公司不能參與,只能做當地如國家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貸款項目以及部分外國私人投資的外資項目,並且受到的限制很多。中國加入WTO之後,我國參加世貿組織的《政府采購協議》在承攬東道國的外資項目的同時,可以承攬更多東道國政府和私人投資的項目;可享受世貿組織139個成員方150多個國家的最惠國待遇,有利於承包工程帶動更多的建築設備材料的等產品的出口,同時我國政府出於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考慮,鼓勵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走出去,開展資源合作開發和境外投資,也將給我國的對外工程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另外,入世後,我國將有更多的國內有實力的工程公司獲得對外經營權,進入國際工程市場,從而也將促進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總體規模的擴大。
2.面臨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是:經濟資源跨國界在世界范圍自由、全面的流動。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由於西方發達大國傢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所以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樣的經濟全球化即帶來了加快發展的機遇,也帶來了可能被「邊緣化」進一步拉大同發達國家之間貧富差距,或成為發達國家轉嫁經濟危機的犧牲品的尖銳挑戰。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目前,各國工程建設投資的來源更加多樣,不僅有政府投資,而且有私人投資、混合投資和聯合投資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投資增長緩慢,國際直接投資繼續增長,私人資本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明顯增加。投資來源的多樣化,使世界承包工程市場更趨多元。由於承發包方式的變化,帶資承包等成為普遍現象,承包商幫助業主解決資金問題成為中標的重要因素。BOT或 BOOT等運作方式已成為當今國際承包工程市場上重大招標工程中主要內容,這無疑為資金實力雄厚,綜合經營能力強的國際知名承包商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提供了機會,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中的資金匱乏的承包商欲突破原有的經營方式,廣泛進入國際市場設置了障礙,這種由資金實力和綜合經營能力決定的商業機會在短期內是我國絕大部分企業可望不可及的。
建築企業的跨國經營的內涵要求增大。我國的工程建設和施工管理方式與國外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難以得到西方監理公司的認可;設計水平相對落後制約了對外工程項目檔次的提高。國際承包市場上技術要求相對簡單的土木建築工程正在減少,新技術、新建材、新型建築方式、新型管理模式和施工方法運用普遍。價格競爭已不再是中標的主要因素,採用的技術、設備、資質、業績、施工方式、管理方式等非價格因素的作用越來越大。世界大承包商依靠雄厚的資金、高素質的人才、高水平的管理、先進的技術等優勢,採取了帶資承包、BOT、BOOT等經營方式佔領了國際市場。而我國雖然勞動力和設備成本水平相對較低,但缺乏新技術、新材料、高科技含量的成套專業化設備和雄厚的資金實力等關鍵因素的整體支持。僅靠單一的工程承包施工所形成的經營結構,不利於深度開發市場。必須由施工逐步發展為設計、咨詢等多元化領域的經營,這樣才有利於降低綜合成本和提高中標率。
三、市場選擇對建築企業跨國經營的重要
1.市場定位:
市場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要素。根據市場的客觀需求和自身的核心能力確定本企業的市場定位,這是選擇企業目標市場的基本原則。遵循這一原則,國際工程承包業務可以放在一個由開拓地區、介入層次和項目類型所構成的三維坐標系裡來確定自身的市場定位。
2.地區定位:
全球工程承包市場大致劃分為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三個等級市場:處於高度發展水平上的歐洲及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建築市場;處於中等發展水平並快速增長的東南亞、中東和非洲、拉丁美洲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建築市場;處於低水平並眼下尚無明顯增長的亞、非、拉部分落後地區的建築市場。相對於第類高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建造成本的發達國家建築市場,我國大部分建築企業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均還滿足不了要求,除了我們的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之外,其他方面均沒有競爭優勢。相對於第三類低技術含量、低管理水平、低建造成本的落後地區的建築市場,我們現有的技術和管理往往無用武之地,我們的建造成本也很難為當地市場所接受。只有第二類正在快速增長的中等發展程度的建築市場,價格上相對於歐美發達國家的承包商具有明顯的優勢。
3.項目定位
我國企業或境外機構對外投資的建設項目。隨著入世,中國境外投資迅猛增長,國內一批行業(如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冶金、紡織、家電、服務等)排頭兵和具有名牌商品的優秀企業(海爾、康佳等)逐步加入赴境外開辦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系列,取得較好成效。這些企業在投資地點、一般都要興建一些工程項目。我們應全力跟蹤我國有海外投資意向的企業和機構,以經援、政府協議貸款項目和我國企業國外投資項目作為進入國際市場的突破口和捷徑。積極跟進由著名國際組織和跨國企業貸款、投資或承包的工程。
4.調研信息 把握市場
對外承包工程市場地域分布廣、項目類型復雜、涉及環節多、要求嚴、競爭十分激烈、風險大,把握國際市場的狀況和動態就顯得優為重要。
三大類信息:國際市場的宏觀信息,包括各國、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法律、關稅、貨幣匯率、自然資源、風土人情、社會治安、語言環境等等。這些是我們選擇、確定目標市場和營銷策略的客觀依據。國際建築市場的中觀信息。包括各國、各地區基本建設材料價格、建築勞務價格、施工機械租賃價格、其他施工資源(如施工水電、通訊、場外輔助用地等等)以及交通運輸和生活消費的價格等。這類信息是對某一地區工程投標報價的依據。國際工程項目的微觀信息,包括某一具體工程項目的所在地、工程類型、工程規模、投資渠道、業主資信、中介人背景、可能的招標時間、招標方式、招標范圍等等。這類信息是我們選擇、確定擬投標工程項目以及進行項目前期商務策劃的依據。
四、入世後,我國建築企業跨國經營發展的幾點建議
1.加強推動和管理
為使建築企業在加入WTO 後更加穩健地走出國門,政府部門特別是有關管理機構應加大對行業的推動和管理力度,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創造必要的條件和環境。如充分利用政府間談判,幫助企業開拓工程承包市場,保護我企業在項目所在國的合法權益;推動建立對外承包工程的金融和保險服務體系;提高我國企業的融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建立健全對外承包工程法規,完善保證工程質量的監管手段和措施;通過法律手段整頓經營秩序,倡導公平競爭等。作為支持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性進出口銀行要適應國際發展的新趨勢,努力與國際慣例接軌,要支持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投資。行業中介組織也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做好協調、指導、咨詢和服務工作,協助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健康發展。國家有關部門要積極鼓勵承包工程企業廣泛開發和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有關部門應按其使用比例相應制定分檔次,有差別的鼓勵政策;在稅收、資金等方面也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以多種形式與專業院所聯合,在項目設計、咨詢與施工等方面共同開發市場,提高企業的整合經營能力,在經營方式上與國際快速接軌。
2.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國際競爭
從當前國際承包工程市場的發展趨勢看,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是靠新技術、新材料、雄厚的資金和新的運作方式來支持的,從我國多數建築企業看,短期內解決技術、資金和運作方式等方面問題既不現實也不可能,開發境外建築市場的前提是正確認識我國承包工程行業的優勢與潛能,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利用大經貿優勢積極拓展國際與國內間的經濟技術合作。
首先,以原有老市場和對新技術、新材料應用程度要求較低的非洲,俄羅斯及中東國家,部分拉美國家為重點。積極嘗試以工程,勞務,貿易與境外來料加工相結合的經營方式,藉以提高經營水平、技術水平和資本實力。為進一步提高競爭能力,向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挺進作好准備。
其次,利用我國勞動力成本低的相對優勢,積極與擁有新技術、新材料,且有資金實力的國際知名承包商合作,努力學習新技術、新材料,盡快掌握新配方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第三,承包工程企業要積極與石化、交通、電力、水資源工程、環保及工業製造等多種類型的科研院所實行多種形式與內容的聯合,積極嘗試設計、咨詢與施工的一體化經營,不斷提高企業的整合經營能力和承包工程的科技含量,降低綜合經營成本。科研院所與承包工程企業聯袂參與國際市場又是一個學習與提高的過程,它有助於加速拉近我國企業與知名承包商之間的距離。
第四,企業要利用境外機構和互聯網等渠道,廣泛搜集信息,及時跟蹤國際承包市場的變化特點和走勢,加快對新技術、新材料的學習、研究與應用,有條件的企業要設立企業工程(建築)技術研究機構和企業戰略研究機構。要根據市場的變化對企業的經營結構、市場結構、人才結構和技術結構進行動態戰略調整,拉動企業經營觸角,不段向市場的縱深地帶延伸。
第五,承包工程企業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內部成本核算約束機制,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標准成本定額體系,真正體現施工效率高、勞動成本低、工程質量好的優勢。為使有競爭力的企業真正能以低成本的優勢佔有市場,擴大份額,又能有效地避免內部企業間的非理性競爭。
3.立足當前,適應未來,爭取更大的發展。
對於中國建築企業來說,亞洲和非洲市場是比較成熟和穩固的。特別是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後,亞、非洲一些國家吸引了世界的關注。這些地區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建築水平和施工管理能力都跟不上,因此中國承包工程隊伍在當地非常受歡迎,而且利潤較高,資金回收容易。在開拓對外承包市場的戰略上,應大力發展越南、柬埔寨等亞洲新興市場和南非、西非地區的市場;密切留意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恢復建設;伺機進入中東市場。
(1)在戰術上,應先確定立足點,以點帶面,橫向發展。現各國際承包商多數有駐外機構或駐外辦事處,以獲得工程招標、建材價格、當地人工、當地政策法規的第一手資料,這對於承攬當地工程和賺取合理利潤是很重要的。我國公司可以利用熟悉當地情況的關系,以「少賺、不賺甚至微虧」的原則,打入當地承包市場;再以此為立足點,建立當地辦事處,進一步承攬當地承包工程,以彌補損失,實現效益;並帶動機電出口、勞務輸出和貿易往來。
(2) 對外承包工程是一項規模大、資金集中、周期長、技術密集、牽涉范圍廣的工作。在發展對外承包工程事業上,目前我國海外工程公司不能迴避的劣勢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資金短缺。目前國際上能取得大型項目、效益豐厚的項目大多數是採用帶資承包、買方信貸、BOT 方式的工程。通過關系,我們可以通過議標或有限招標的方式投標。假如能承攬到大型的境外承包工程,我們必須解決籌集資金問題,或聯合資金雄厚的建築企業組成集團,共同承建境外工程。但是,聯合的建築企業絕對不能是掛靠企業。因為總利潤並不高,層層分包往往導致施工隊伍賺不到錢,從而引起的偷工減料、貽誤工期將對我們的信譽和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假如承攬到的是中小型的境外工程,我們可以籍此建立一支自己的隊伍,這樣才能真正擁有管理和技術的實力,才能真正實現效益和持續發展。
迎接國際商貿新趨勢的挑戰,大力發展電子商務(E-commerce)和利用風險投資。加入WTO將會使全球經濟一體化,因此發展電子商務融入高技術領域,發展風險投資、增加服務的附加值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建築技術不斷發展和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國際工程承包不再僅僅局限於工程施工和管理,已經延伸到投資策劃、項目設計、工程咨詢、國際融資、設備采購、技術貿易、勞務出口、項目運營、人員培訓、後期維修等諸多領域,成為國際投資和貿易的綜合載體和附加值較高的一種國際商務方式。國際工程承包正從爭奪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建築市場,逐步轉移到爭奪能夠帶動本國或本公司技術與管理資源、建材或是機電產品出口的領域。
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具有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綜合載體的特性,發展的前景廣闊、潛力很大,且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建築企業的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是「走出去」的先頭部隊,雖然它的主業是工程承包和勞務技術,但它的視角和業務覆蓋面是廣泛的國際技術合作,它是通過中外合作的重要橋梁、信息渠道和具體組織者,對國內其他行業走出國門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
8. 結合當前實際談談我國企業發展跨國經營的必要性
講台上的段老兄蛋蛋疼………
9. 什麼是旅遊企業跨國經營
跨國經營是指以國際需求為導向,以擴大為目標,進行包括、在內專的一切對外經營活動,屬即在獲取、產品生產和銷售、市場開發目標的確立等方面,將企業置身於並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開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參與、國際協作和競爭等一系列經營活動。你指的旅遊企業跨國經營,都是關於旅遊行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