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務川仡佬族的旅遊文化資源

務川仡佬族的旅遊文化資源

發布時間: 2021-01-25 15:18:50

Ⅰ 務川的歷史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境內共生活著25個民族,因盛產丹砂而獲得「丹砂古縣」之譽稱,自然資源豐富,民族風味濃郁,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工業化格局基本形成。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之源、丹砂古縣、中國礦都、野銀杏之鄉,位於貴州省東北部,東連德江、沿河、南接鳳岡,西與正安、道真兩縣毗鄰,北與重慶武隆、彭水兩縣交界,總面積2777平方公里。全縣轄10鎮5鄉113個行政村(居),總人口43.53萬人,境內共生活著25個民族,其中以仡佬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6.5%。
建縣於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務川縣,設立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因盛產丹砂而獲得「丹砂古縣」之譽稱,古烽火台、漢墓群、懸棺、申佑祠、東升塔、羅峰書院、文昌閣等文物古跡見證著務川燦爛而輝煌的民族文化。
務川自然資源豐富,生物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43%,有西南第一草場的栗園草場,有被稱為「活化石」的野銀杏6000多株。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0萬千瓦,可開發量36萬千瓦。礦產資源優勢明顯,其中汞資源佔全國探明儲量的22%,產品多次榮獲國家、省優質證書。鋁土礦探明儲量近9000萬噸,屬全國高品位特大型鋁土礦床。
天鍛地造,雨礪風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和民族民間文化。境內多系喀斯特地貌,集山峻、谷險、洞奇、石美、園闊、泉特、水秀與一體。有神奇的風動石、石上樹;蜿蜒曲折的洪渡河,兩岸山高峽長,林木青蔥,河水清澈;有塞北風情的栗園草場和鬼斧神工的栗園石林;有仡佬族傳統體育項目打「蔑雞蛋」和民族風味濃郁的仡佬族舞蹈「淘盆打掛子舞」等仡佬民族民間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務川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協調並進。2007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2.9億元,財政總收入1.0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33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137元。以「一河五礦」為主的工業發展已嶄露頭角,洪渡河水能資源開發的沙壩電站兩台機組已建成發電,以螢石產品加工為主的西南最大的氟化工基地初步形成。鋁土礦開發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進入實質性階段;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966公里。以縣城新區開發為主的小城鎮建設進展順利。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工業化格局基本形成。
務川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熱同季,四季分明。全年無霜期287天,年均降雨量1284.4毫米,平均氣溫15.6℃,山區氣候立體差異明顯。境內以中、低山丘為主,海拔多在650米至1000米之間。
務川生物種類多,物礦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大。有被稱為「活化石」的野生古銀杏樹6000多株,被譽為「中國野銀杏之鄉」;有堪稱中國西南第一草場的栗園草場,面積10萬多畝,牧草豐茂。以洪渡河為代表的280多條河流蘊藏的可開發的水能資源35萬千。礦產資源主要有汞、鋁土礦、重晶石、螢石、煤等,其中,汞資源儲量全國第一,鋁土礦、重晶石、螢石都具有極高的開采價值。
務川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汞、煤、鋁土礦、重晶石、螢石等。其中汞馳名中外,屬全國特大型礦床之一。其產品「銀瀑牌」汞和「紅峰牌」硃砂,多次榮獲國家、省優質證書。煤的貯量也較為豐富,且易開開采。鋁土、礦儲量高達6910萬噸,屬全國的高品位、低硫低鐵的大型鋁土礦床之一。儲量豐富的重晶石、螢石等優質礦產資源,都有極高的開采價值。
務川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境內多系喀斯特地貌,集山峻、谷險、洞奇、石美、園闊、泉特、水秀於一體,主要有官壩溫泉、焦岩溫泉、珍珠瀑布、隘溪渡峽谷、小塘石筍、七柱山、石上樹、風動石筍、銀獅洞、栗園石林、豐樂河漂流、鎮南紅軍洞、太平猴山等自然景觀,尤其是洪渡河沿線更是集觀光、旅遊、考察、探險為一體的旅遊處女地。
2007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2.9億元,同比增長13.2%,財政總收入完成1.06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縣級財政收入預計達到5450萬元,同比增長16%,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實現農林漁牧總產值9.5億元,同比增長17.8%,農業農村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完成工業增加值8698.6萬元,同比增長39%,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4732萬元,同比增長79.3%,工業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預計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88億元,同比增長15.7%,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秦屬巴郡,漢歸涪陵(今重慶彭水縣)。
西晉永嘉元年(307)以後,沒於夷僚。北周保定四年(599)置務川縣,屬庸州。
隋大業七年(611),置高富縣,屬明陽郡。唐貞觀二十年(646),析黔州之盈隆(後改為盈川、洋水)縣地置都濡縣,仍屬黔州。
宋政和七年(1117),移思州治務川縣於此都濡故地,因為務川縣。宣和四年(1122),廢思州,務川縣降為務川城,屬彭木縣。南宋紹興二年(1132),復建思州及置務川縣。
元至元年間,因婺星飛流化石改「務」為「婺」,即婺川縣,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歷史上婺川縣的轄地及隸屬關系變動極其頻繁。
明洪武五年,屬思州宣慰司。明永樂十二年(1414),屬思南府。
清時,婺川縣仍屬思南府。光緒十年(1884),於婺川縣境增設後坪彈壓委員。
民國二年(1913),屬黔東道,又分原後坪彈壓委員轄地置後坪縣。民國十二年(1923),直屬於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貴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年(1941)撤銷後坪縣,將後坪轄地分別並入婺川、沿河兩縣。
1949年,隸屬遵義地區,1959年,國務院批准改婺川縣為務川縣。1986年8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務川縣,成立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今屬遵義市。

旅遊文化資源包括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些?

Ⅲ 務川縣的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務川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協調並進。2007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2.9億元,財政總收入1.0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33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137元。以「一河五礦」為主的工業發展已嶄露頭角,洪渡河水能資源開發的沙壩電站兩台機組已建成發電,以螢石產品加工為主的西南最大的氟化工基地初步形成。鋁土礦開發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進入實質性階段;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966公里。以縣城新區開發為主的小城鎮建設進展順利。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工業化格局基本形成。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2%;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均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3%和10.9%;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2%。
推進以交通、水利、沼氣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交通引領經濟,推進通村油路、通村公路和鄉(鎮)客運站建設;完成洪渡河庫區航運規劃;開工建設米家山、岩門河和下深溪大橋。建成新區供水工程,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抓好煙(糧)水配套和農村「三小」水利工程建設;完成青坪等6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8500口沼氣池建設。推進「數字務川」建設,發展電子政務。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推進農村電網改造。
推進以「新型材料、綠色食品、環保建材、清潔能源」為重點的新型工業化。竭盡全力啟動120萬噸氧化鋁廠建設,完成8間煤礦建設,建成年產3萬噸氟化氫二期工程和年產5萬噸亞微米級重晶石生產線,力爭啟動年產5萬噸氟化鋁項目和年產200噸汞化工項目;引導「山仙東升」和「仡鄉婆」等企業做大做強;積極發展石膏、石灰石、砂頁岩和硯山板石等建材加工業;完善沙壩電站後期工作,推進石埡子電站建設,建設小岩門等5座小水電站,開工建設高生電站。
為實現減貧摘帽目標。近年來,務川自治縣自加壓力,以發展六個一產業為載體,強力推進產業致富戰略,積極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產業布局已由水稻、玉米、烤煙這些常規農業里的老三樣, 發展成為烤煙、畜牧、茶葉、金銀花、乾果、商品蔬菜(魔芋)六個一產業規模。從而,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穩定糧食生產,實現糧食總產量18萬噸以上;鞏固烤煙支柱產業,種植烤煙13.5萬畝,收購級內煙葉23.5萬擔;主攻畜牧、茶葉、蔬菜等主導產業,實現畜牧產值3.3億元,新栽高標准茶園2萬畝以上,新發展訂單蔬菜1萬畝;培植葯材、乾果、蠶桑等後續產業推進新區開發,
建成新區供水工程、政府後勤服務中心、市政廣場、東升大道廣場和外貿站農貿市場,啟動建設新區會展中心、縣城垃圾填埋場和污水處理工程;穩步推進老城區改造,啟動縣委片區及務星廣場二期開發;重點培育和支持濯水、鎮南、豐樂、茅天等有一定城鎮規模和區域經濟帶動功能的小城鎮。完成汞礦礦區地質環境治理二期工程和洪渡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繼續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鞏固提升退耕還林成果,完成2萬畝荒山造林和14萬畝封山育林任務。推進仡佬民族文化創新。成立民族民間文化研究中心和培訓基地,組建務川古哈仡藝術團,挖掘推介民族習俗,著力打造1至2台民族歌舞。開工建設縣城新圖書館和文化館;啟動建設仡佬風情街和民族博物館,引導開發1至2個仡佬族工藝旅遊產品;加快龍潭民族文化村開發,完成漢墓群考古階段工作;啟動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
旅遊業做好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完善洪渡河漂流基礎設施建設,續建接官坪人文旅遊景點,建成珍珠大橋旅遊景點。完成1至2條旅遊路建設,引導發展鄉村旅遊。引進旅遊投資公司,藉助媒體、節慶、會展等各種平台,著力打造「丹砂古縣,仡佬之源」主題形象和「中國的務川,世界的仡佬」文化旅遊品牌。

Ⅳ 貴州的旅遊資源有哪些

貴州旅遊線路綜合推薦:

北線:國酒之鄉,紅色長

貴陽—息烽集中營—烏江渡口—遵義會議會址(含紅花崗烈士陵園)—湄潭紅九軍司令部舊址及浙大西遷抗戰文化—婁山關戰斗遺址—桐梓小西湖抗戰文化—仁懷國酒門、茅台渡口、茅台國酒文化博物館、茅台鎮—習水三岔河—習水土城、青杠坡戰斗遺址—赤水黃皮洞戰斗遺址—袁猴渡口、風溪渡口—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燕子岩、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十丈洞、四洞溝瀑布,丙安、大同古鎮—去四川瀘州。

征西線:瀑布之鄉,紅色星光

貴陽—天龍(屯堡文化,明朝軍隊的長途西遷)—安順市(含王若飛故居、文廟、歷史街區等)—龍宮—黃果樹、天星橋—王二河水庫、晴隆抗戰文化(含史迪威公路延伸的關嶺永寧鋼、石二橋,晴隆24道拐)—花江大峽谷—貞豐三岔河(紅八軍革命遺址、滇桂黔革命根據地遺址、布依族風情)—興義(民族婚俗博物館、馬嶺河峽谷、萬峰林)—去雲南昆明。

西北線:烏蒙磅礴,紅色激情

貴陽(息烽集中營)—黔西、大方(紅二、六軍團戰斗遺址、百里杜鵑)—織金(織金洞)—畢節(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部舊址、夏曦烈士紀念碑)—威寧(紅二、六軍團戰斗遺址,草海)

南線:綠色寶石,紅色奇景

貴陽—都勻(斗篷山)—甕安猴場會議會址—三都(板告、怎雷水族村寨)—獨山(黔南事變紀念館、深河橋戰斗遺址)—平塘(縣城玉水金盆景觀、掌布地址奇觀及鄉村旅遊、甲茶休閑度假區)—荔波(紅七軍革命遺址、鄧恩銘烈士故居、樟江、大小七孔、水春河漂流、瑤族村寨)—去廣西河池。

東南線:苗疆腹地,紅色黎明

貴陽(黔靈山張學良、楊虎城囚禁地)—凱里(含鎮遠及

Ⅳ 務川民俗文化有哪些

仡佬族民俗文化
務川,是一座有著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仡佬族的發祥地,素有「仡佬之源、丹砂古縣」的美稱。如今,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務川的民族風情,走進務川進行投資開發,近日,務川自治縣在重慶舉辦了中國·貴州(務川)仡佬文化旅遊季暨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會,向重慶客人「推銷」務川。
務川與重慶可以算得上是「鄰居」,它的北邊與重慶的武隆、彭水兩縣毗鄰,縣城距離重慶市約380公里
務川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龍潭仡佬民族文化村;西南最大的草場:栗園草場;世界最長的迴音壁:靈崖迴音壁;獨具民族風情的仡佬盛宴:三幺台……同時,務川還是一個資源富集的地方,全縣生物、能源、礦產、旅遊資源優勢明顯,地下資源總價值達6000億元。 為進一步提高務川旅遊的知名度,務川自治縣將於4月至10月期間舉辦「中國·貴州(務川)仡佬文化旅遊季」。其中,4月6日至8日,舉辦第四屆「中國·貴州(務川)仡佬文化旅遊節」(仡佬聖母節),屆時,將會有來自各地的22個仡佬族人分支代表,在距離務川縣城不遠的大坪鎮九天母石寨相聚,共同祭天朝祖,而來此旅遊的遊客也會感受到別樣的風土人情;5月至9月,舉辦「洪渡河激情漂流活動」; 8月,舉辦第三屆仡佬族吃新節。舞蹈——「弦子舞」蜻蜓點水,前三後一,有小勾腳,三步弦,大搖擺,老牛擦癢,小馬搖鈴,栽秧等8 種動作,跳舞人數不拘,但必須男女成雙成對,彈弦伴奏,領舞者邊彈邊跳,男女手扣手逆時針方向圍圈舞動 。
仡佬族民間流傳著許多詩歌、故事和諺語。民歌有山歌、兒歌、酒歌、孝歌4類,曲調不同,各有特色。詩歌多為小調,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大都是七言體裁,也有用仡佬語歌唱的長短句形式。音韻鏗鏘,自成一格。仡佬族的民間故事,有歌頌勞動人民的聰明、善良和勤勞勇敢的,也有是揭露反動統治階級殘暴和貪婪的。仡佬族音樂舞蹈樸素優美。樂器有二胡、橫簫、嗩吶、鑼、鼓等。遵義、仁懷一帶流行跳踩堂舞和蘆笙舞,打花龍、打篾雞蛋也是仡佬族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未定。現在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說仡佬話。仡佬語分稿、阿歐、哈給、多羅4個方言。由於居住分散,漢語已成為通用語,不少人還通苗語、彝語、布依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仡佬族的文學多為口頭文學,主要有神話、傳說、故事、格言、俗語、歇後語、詩歌等。 神話:仡佬族的神話篇幅都比較短小,內容比較單一、集中。內容主要反映天地、日月、萬物及人類起源生成。傳說:仡佬族的傳說很多,內容主要與其族稱、生活習俗、山川地名等有關。 故事:仡佬族中流傳的故事與該民族的社會生活有密切的聯系。主要有愛情故事、動物故事和揚善懲惡的故事等。愛情故事大多反映了仡佬族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追求和忠貞不渝。 詩歌:是仡佬族民間文學中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文學形式。仡佬族不論是在勞動生產中,還是在社會交往、戀愛婚姻及宗教活動中,都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儺戲:儺戲在仡佬族各縣相當普遍,以涪洋、大坪、鎮南、青坪、鎮江、石潮、蕉壩等鄉最為突出。演出內容包括表現生產勞動、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范疇,並移植、改編其他劇種劇目。高台戲:以搭簡易高台演出而得名。演員身著戲裝,化裝上台。有的用絲竹打擊樂器伴奏,有的無伴奏。內容有文戲武戲,又分正戲與小戲(小調)。正戲劇目較多,包括朝代戲、賀戲、花戲、掃台、打加官、孝戲等。板凳戲:別名輔陳戲。是一種不用戲台,不化裝,也不戴臉殼,只需圍桌而坐便能開唱的民間娛樂形式。分角色演唱,配以幫腔,但無動作表演。演唱時不加入伴奏,唱一折(段)吹打一折(段),有時一句結束也加入吹打。雕刻:仡佬族善於木雕石刻。木雕主要用於建築和生活用具上。如門窗、欄桿、樑柱、儺戲面具、衣櫃、桌椅以及楹聯匾額等。石刻多用於石碑、橋梁、牌坊、石墓等。刺綉:仡佬族婦女善於刺綉。舊時女子出嫁都要准備一套親自刺綉的嫁衣和枕帕、帳簾、床圍等用品。刺綉常用的傳統技法有架綉、挑綉、梭綉、游綉等。
編織:仡佬族的編織以竹編為主。產品有曬席(青篾席)篾箱、包篼、包籮等。其中以水竹或岩竹編織的涼席較為普遍。尤其以豐樂區黃都鄉的水竹涼席較著名。藤編發展較晚,以藤椅為主。

Ⅵ 民族文化旅遊的資源有哪些

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思考

〔摘 要〕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正面臨著來自外來文化的沖擊,以至造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降低等一系列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在開發的基礎上強化保護,以推動少數民族文化旅遊和諧持續發展。

〔關鍵詞〕 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保護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urism, the minority culture is fac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is impact will devalue the culture resources of minorities and lead to a series of negative influence. Therefore,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to develop the culture reasonably at the foundation of protection and to protect the culture at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thus, to push the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into the development with harmony and continuance.

Key words: minority culture;tour resources;the tour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development;protection

【全文見引用地址】

Ⅶ 貴州的旅遊資源既是自然旅遊資源又是人文旅遊資源的有哪些

作為一名生土長的貴州人,非常願意給您介紹下貴州既是自然又有人文旅遊資源的景點:回
1、梵凈答山:位於貴州東北部,銅仁市印江縣和江口縣間,高速公路可直達,自然風光奇美無比,特別是站在金頂上,一覽眾山下的感覺頓時油然而其,同時也是我國五大佛教名山,每年的佛教傳統時節,除本地人外,廣東、湖南、廣西、重慶等地的佛教徒紛紛至此祭拜;欣賞完美景,夜晚還可以到印江持牛肉、綠豆粉。
2、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東部偏南區域黔東南州雷山縣境內,高速公路可直達,到千戶苗寨一定不要急於離開,夜晚的風景才是重點,白天欣賞完苗族民俗、歌舞,夜晚觀景,再來一頓機具地域特色的酸湯魚,實屬美哉!
3、赤水丹霞、竹海:位於貴州遵義赤水境內,我認為它是貴州目前最低調的景點了,從遵義出發,一路上可以體驗到當年婁山關大捷的磅礴氣勢,還能順便體驗貴州的酒文化之心,最後再到赤水河邊,踏進萬畝竹海,欣賞大自然留下的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實在是美得不得了。
此外還有貴陽青岩古鎮、鎮遠古鎮、安順屯堡等等。。。。。。
好了,就先介紹這幾個,有機會可以直接找我,一起探尋貴州自然、人文美景。
希望可以幫到你。

Ⅷ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景區景點

九天母石景區
九天母石景區位於大坪鎮洪渡河岸邊小塘地域,距務川縣城11公里。主要由仡佬山寨、百合台、天主坳、九天母石等人文自然景點組成。每年清明節前後,仡佬族族裔都會聚集至此,舉行「祭天朝祖祭祀大典」,感恩祈福。
栗園草場旅遊度假區
栗園草場旅遊度假區距務川縣城約40公里,面積10萬余畝,有梅古洞飛瀑、槐溪河、響水泉、大岩門、小岩門、青坪水庫等景點。
羅峰書院
羅峰書院是務川縣的一座標志性古建築,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初名「敷文書院」,光緒八年知縣羅慶春擴建,更名為「羅峰書院」。

Ⅸ 務川縣的民族概況

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是仡佬族的發祥地。現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高於全國平均數,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
仡佬族吃苦耐勞,忠勇善戰,在歷史上常被徵募當兵打仗做先鋒,明嘉靖年間被征調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漸江王江涇(今嘉興縣北)戰役中立有戰功。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黔西南仡佬族地區時,曾留下部分傷病員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養傷,受到群眾全力掩護,未遭到反動派的殺害。在建國初的剿匪斗爭中和抗美援朝運動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應有貢獻。 中國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區。在黔東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帶(以湘西為主),有較大的聚居區。在廣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帶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區。其他地方的苗族則與其他各民族雜居。苗族村寨少則幾戶、十幾戶,多則百戶、干戶。居住環境各地差別較大,多為山坡地或較平坦的山腳,也有高寒山區。苗族使用苗語,屬漢藏語務川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由於長達幾千年的遷徙,住地分散,因而苗語逐步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東部)方言、黔東(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此外,川黔滇方言內部又分7個次方言。有些雜居地區的苗族,講漢語、侗語、壯語等語言。新中國成立以前,苗族沒有統一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於1956年組織漢、苗語言工作者創制或改革了4種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現正普及使用。
苗族歷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游以南地區,居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內。有人認為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與苗族可能有親緣關系。有人認為古代三苗與苗族有淵源關系。也有人認為現在的苗族可以溯源於殷周時代「髳」人。此外,還有驩兜說、夜郎說、巴郡南郡蠻說、武陵蠻說等。有關苗族族源問題的各種爭論在史學界中至今尚未定論,但是已有足夠的史料可以證明的是,早在兩千年前的秦漢時代,苗族的祖先已經聚居在至今還是他們比較最集中的湘西、黔東這個當時稱作「五溪」的地區。歷史上稱居住在這一地區包括苗族祖先在內的少數民族為「五溪蠻」成「武陵蠻」。後來他們陸續向西遷徙,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分布局面。

Ⅹ 貴州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資源

1、史前文化遺跡
1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1964年,考古學家裴文中組織試掘,發了大批舊石器時代早期遺物,使貴州歷史的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了二三十萬年,大致與「北京人」同一時代。這個了不起的重要發為探索人類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表明雲貴高原可能是「人類起源的搖籃」之一,打破了貴州自古是「不毛之地」、「歷史空白」的陳舊觀念,揭開了貴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帷幕。
貴州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是輝煌的,在貴州境內,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達50餘處。無論早期、中期抑或晚期都顯得光彩奪目,在國內佔有重要一席。早期的有貴州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不僅是我國長江以南材料最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遺址,而且是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三個重要類型之一,與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西侯度文化形成鼎立之勢。中期的桐梓岩灰洞文化遺址,是南方少見的遺址之一,是長江以南地區最先用火的地方;還有盤縣大洞文化遺址,更是中國南方新發的重要古人類遺址,其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極罕見的,被列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之一;水城硝灰洞遺址中「水城人」開創的「銳棱砸擊法」,是舊石器的新式技術,在國內外考古發中占重要地位。晚期有興義貓貓洞、普定穿洞等遺址,形成貴州舊石器時代重要的區域性特徵。
在已經發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不僅出土了為數眾多的打制石器、骨器、哺乳動物化石,還發了一定數量,很有說服力的古人類牙齒、頜骨、股骨、頭骨化石。桐梓岩灰洞中,發了處於「晚期直立人」階段的古人類化石,並將其命名為「桐梓]人」。「早期智人」的代表是「水城人」,以後,又發了「大洞人」。「晚期智人」那就更多了,在貴州,除了人們熟知的「興義人」、「穿洞人」 而外,還有 「桃花洞人」、「馬鞍山人」、「白岩腳洞人」、「安龍觀音洞人」、「福洞人」、「青龍洞人」等等。六盤水一帶,先後發了「水城人」、「桃花洞人」和盤縣「大洞人」。桐梓縣有「桐梓人」和「馬鞍山人」,普定縣有「穿洞人」和「白岩洞人」,安龍有「觀音洞人」和「福洞人」,這真是天大的奇跡。更可喜的是,在貴州,這些古人類化石,合乎邏輯地排列成由「直立人」到「智人」,由「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發展系列。
從全國來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骨氣和角器是不多的,而貴州的興義貓貓洞、普定穿洞、桐梓馬鞍山、六枝桃花洞、安龍觀音洞卻出土了數量可觀的骨氣角器,無論其數量、類型、工藝技術及成品的精美,都是全國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無怪乎歷史學家稱它「獨領風騷數萬年」。
與舊石器文化相比,已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不多,但不能以此斷定到了新石器時代貴州的「史前文化」就突然衰落了。事實上,貴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也很豐富。目前已經發掘的代表性遺址有赫章可樂遺址、平壩飛虎山遺址、畢節青場遺址、威寧中水遺址等。平壩飛虎山遺址是貴州高原首次發彩陶信息的遺址,遺址具有新、舊石器地層迭壓,文化內涵豐富,彩陶的出更引人矚目,但早、晚兩期文化差異頗大。這些對研究貴州新、舊石器文化的相互關系和時代延續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榮獲2005年度我國「十大考古新發」的威寧中水遺址所代表的獨特文化被命名為雞公山文化,這種有地域特徵的新考古學文化在我省考古學界尚屬首次提出。這次考古發掘對不同時期文化類型遺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貴州西部乃至雲南東北部新石器時代末期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填補了貴州史前考古的多項空白。安龍觀音洞文化遺址有序地反映了由舊石器向新時期轉變的歷史進程,這樣的遺址在國內是不多見的。廣順神仙洞以及六枝桃花洞、桐梓馬鞍山、安龍菩薩洞等遺址,可能因地層被擾亂或其他原因,對遺址的性質尚不明確,有的遺址下層為舊石器,上層為新石器,有的則混淆不請。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省范圍內,已經搜集到180多件新石器,散布面相當廣泛,說明新石器時代人們的活動空間更加廣闊。
①黔西觀音洞——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
白壽彝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說「在我國南方,屬於更新世中期的遺址首推貴州黔西觀音洞。」
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是我國長江以南材料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也是我國目前發的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被命名為「觀音洞文化」,與北京周口店文化、陝西西侯度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三個不同的文化區,成為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三個重要類型。
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位於黔西縣城南30公里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錦山村。洞由石灰岩構成,高出窪地15米,海拔1450米左右,主洞長90米,寬2-4米,支洞長5米,寬1-2米,因洞頂在堆積過程中坍塌,含舊石器的堆積物主要在洞外。1981年9月和1982年3月,被縣政府和省政府先後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在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發掘以前,貴州史前的歷史是一片空白,自從發掘以後,貴州的歷史便可上溯到距24萬年以前,從此告別了「不毛之地」的記憶。
196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貴州省博物館在裴文中先生的領導下對觀音洞文化遺址進行試掘,裴先生隨後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報》上發表了《貴州黔西觀音洞試掘報告》,認為這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它的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獨具面貌,「對於研究我國舊石器的起源和發展,研究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活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至1973年止,在前後9年的時間里,對觀音洞的陸續發掘都不斷有新的發,共獲得4000多件石製品和東方劍齒象等23種哺乳動物化石,而且是中更新世晚期的遺物,用鈾系法鑒定,年代為距4萬年至18萬年。
黔西觀音洞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與其他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相比,顯得迥然不同,主要表為:第一,無論是石片或石核,大多經過加工,所以人工檯面多,天然檯面少。加工的方法,以錘擊法為主,而比較原始的碰砧法已退居第二位,這說明技術上提高了一步。第二,在觀音洞發的石製品中,石器大約要佔65%,這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石片和石核都被加工成了石器,其利用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石片被充分利用了,這在我國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中,成品率是最高的。第三,石器大部分使用石片製成,以刮削器為主,間有端刮器、砍砸器、尖狀器和少量凹缺刮器和雕刻器,形制的多樣是很突出的,而且石器的修理也有多種方法,以單向加工為主,復向加工次之,此外還有錯向加工和交互打擊等法,這在國內同期遺址中是少有的。第四,由於當時工具製造尚處於初級階段,因此,表為生產程序上不固定,加工技術很不熟練,產品自然比較粗糙,器型雖然繁多但不穩定。
觀音洞出土的石製品分為三大類,即石核、石片、石器。石核絕大多數是單檯面、雙檯面和多檯面的,檯面角最大90°,最小50°。其長度在20~100毫米,顯然是經過人類加工過的。石片形制多樣。包括天然檯面石片、素檯面石片、小檯面石片、有疤檯面石片、有脊檯面石片和修理檯面石片6種。以人工檯面石片居多,據分析,主要是用錘擊法生產的,少數用碰砧法。石器多用石片製成,個體大小懸殊,器型也較復雜,80%以上是刮削器,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狀器,還有數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早期的活動遺跡,屬舊石器時代早期,這時的人類還處在「晚期直立人」階段。裴文中先生將他們詳細比較之後,認為觀音洞的石器,既是「與歐洲大陸的舊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種新的文化系統」,又是「與中國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處」,正是因為差異明顯,代表舊石器時代早期「不同的文化類型」,所以,裴先生把它稱為「以石片工具為主的小石器文化傳統」。
我國南方的舊石器早期遺存是相當復雜的,觀音洞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種,但到目前為止,還未發這樣規模大、系統性強、器型復雜、加工方?多樣的遺址,所以說「南方首推貴州觀音洞」。使用錘擊法,以石制工具為主,不僅影響貴州桐梓岩灰洞、普定穿洞、興義貓貓洞等地的舊石器中、晚期石器,還影響雲南路南、呈貢等地的舊石器,並越出雲貴高原,對四川銅梁、漢源、資陽等地的舊石器產生影響。由此看來,黔西觀音洞文化,至少是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的傳播中心,它上繼「元謀人」,下啟川、滇、黔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②盤縣大洞——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之首
1993年,《中國文物報》受國家文物局的委託,在首都北京,邀請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著名考古學家,經過充分討論,從中評選出「九三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名列榜首的就是「盤縣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在全國引起了轟動。這是繼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之後的又一重大發,它是一個「規模巨大、文化內涵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少有的文化遺址。
盤縣大洞遺址,在盤縣珠東鄉十里坪村,遺址所在洞穴當地人稱十里大洞,發育於十里坪坡立谷西緣石炭紀灰岩山體中,由關牛洞、水洞、陰河坡、大廳和硝洞五條洞道組成。各條洞道有豎井、陡坎相通,垂直高?98米,總長1?60米,大廳是?個塔形洞穴系統中?中間一層洞道並連接?洞口,為核?大要所在,長220米,平均高30,米面寬?5米,朝向85°。富含考古學信息的堆積物自洞口向大廳內緩傾,總面積約9900平方米,堆積厚度在洞口暴露部分為19.5米,廳內已發掘至6米仍未見基岩。洞口堆積物表面海拔1674米,其上建有一棟大梁題記為民國6年(1917)重修的重檐歇山頂木構建築物,屋前有二道清代同治六年(1867)建築的石垣。外垣長56米、高4米左右。洞前十里坪坡立谷海拔1630米,低於洞口34米。谷地開闊而平坦,總面積3平方公里左右。
大洞遺址於1990年發,1992~2000年,由六盤水市文物管理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貴州師范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作了6次發掘。發掘面積86平方米,清理面積68平方米。共獲石製品3000餘件、人牙化石3枚,還有43種哺乳動物化石和大量的燒骨、炭屑。石製品原料主要為燧石和玄武岩,亦有少量石灰岩。工具類群由邊刮器、端刮器、凹缺器、鑽具、鋸齒刃器、雕刻器、琢背石片、手斧、手鎬等組成。硬錘直接打擊法在打片和加工工具技術中佔主要地位,已有一些進步的技術因素出,表為有一定比例的帶脊檯面石片和修理檯面石核石片,以及由勒瓦婁哇技術特徵的石核、石片。人牙的形態和測量特徵,一方面呈出北京人牙齒的一些特點,另一方面又出一些屬於早期智人的牙齒特徵,故應屬早期智人。動物群的主體是華南地區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兼有雲貴高原土著種類。洞系的堆積層在時間上跨越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兩個地質時代。遺址堆積考古層的鈾系年代為:上層13萬年。中層20萬年,下層26萬年,還出30萬年以上的考古層。遺址的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中晚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早期。
大洞遺址以它巨大的堆積規模、比較完好的堆積層和堆積物含有的非常豐富的人類遺物、遺跡,乃至龐大的共生哺乳動物群化石,顯示了它在東南亞南部人類進化和環境演化等研究中的巨大潛力。
1996年11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像大洞這樣巨大寬闊的舊石器文化遺址,無論是國內或國外都是少見的。在開掘的92平方米的堆積層中,獲得了近300公斤人工砸碎的動物骨骼和800多枚動物牙齒化石,發了大量燧石、玄武岩、碳酸岩和鍾乳石原料和石核、石片及石器,還有面積較大、較厚的灰燼層,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吃住場所、石製品加工場所和宰剮動物場所」。
說它是一個巨大的「宰剮動物的場所」並不過分,這里出土的動物化石,經過鑒定,有哺乳動物6目40種,另有少量鳥類和魚類化石。這說明「大洞人」的肉食來源寬廣,他們不僅捕捉小動物,還捕捉東方劍齒象、大熊貓、中國犀、巨貘一類大動物;不僅在草原上獵取鹿、麝、野豬、豬、野牛、青羊,還在森林中獵取虎、豹、豺、狼等兇猛動物;不僅可以捕獲陸地上的各種野獸,還在水中撈魚和射殺空中的飛鳥。這些動物,大抵屬於南方「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其中的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巨貘等為絕滅種,據此大體可斷定其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後期至晚更新世。
說它是「石製品加工場所」也未嘗不可,在這個巨大的溶洞中,我們大體可以看出原始人製造石器的過程,他們將板狀燧石打製成石核,並利用上下兩個自然面作檯面打片,有的石核則利用石片痕為檯面,而且以兩個面交互做檯面打片,打下的石片按檯面性質,分為自然檯面、打制檯面和修理檯面。修理檯面的技術,在大洞得到進一步應用,比黔西觀音洞有較大發展。在黔西觀音洞的2323件標本中,確認為修理檯面的只有4件,而大洞的135件標本中,有70件是有修理檯面的。石器一般以石片為毛坯,製成邊刮器、端刮器、凹缺器、砍砸器、石錘和手斧、手鎬,但也有用灰岩角礫或石塊打製成的。與「觀音洞文化」相比,同樣都具有形制多樣且不定型、主要用錘擊法打片、中小型工具占的比例較大、以刮削器為主等共同特徵,說明大洞「石器工業」技術仍保持「觀音洞文化」的傳統風格,但是,大洞在技術上有所發,除了修理檯面技術進一步推廣而外,出了手斧、手鎬一類工具,有些專家認為它是「在中國南方舊石器工業加工技術中獨樹一幟」。
③平壩飛虎山——貴州高原首次發彩陶信息的遺址
平壩飛虎山是貴州高原首次發彩陶信息的遺址,遺址具有新、舊石器地層迭壓,文化內涵豐富。對研究貴州新、舊石器文化的相互關系和時代延續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飛虎山在平壩縣城東南11公里的白雲鎮平庄村,高60多米,有17個明通暗聯的天然洞穴。舊志稱其「具天外飛來,聲震百獸之勢」,故名飛虎山,又因「形勢聳秀,似佛飛來」,亦名飛佛山。1978年當地村民在飛虎山洞穴拾到3件石器,引起考古學界重視。1981年9-11月,貴州省博物館考古隊赴飛虎山在各個洞穴中均採集發掘出古代不同時期的遺物。通過考察,飛虎山是貴州唯一發舊、新石器時代文化地層迭壓的洞穴遺址。初步統計出土文物,屬舊石器時代的有:刮削、尖狀、砍砸等打制舊石器532件,獸齒、骨共1370塊;屬新石器時代的有磨光石器27件,小骨鏟4件,磨光殘骨刮刀1件,人類齶骨1塊;出土陶片近2000片,陶片以夾細沙的灰陶為主,質地堅硬,紋飾以細繩紋和各式刻劃紋為多,是貴州原始文化中的第一批彩陶。此外,還出土大熊貓牙齒、劍齒象殘臼齒化石及鹿、竹鼠、虎、豹的牙齒,清代青花瓷片、銅扣《乾隆通寶》銅錢,南明王朝的《永曆通寶》銅錢等。經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對洞穴陳積木灰的測定,認定最早有人類在這一帶活動距1.5萬年左右。198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飛虎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洞內堆積復雜,大致分早、晚兩期:早期地層呈黃色或灰黃色,出土大熊貓、劍齒象等化石,石製品均為打制,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後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晚期地層呈黑色、灰黑色,出土動物遺骸為生屬種,並處人類下頜骨1件和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磨製骨器、大量的陶片等,地質時代為全新世,文化時代屬新石器時代,推測距大約4000年至6000年。
打制的石製品共532件,原料以燧石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等。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加工方向以正向加工為主,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盤狀器和斧形器等。其中刮削器佔76%,尖狀器雖少但加工精細。斧形器似為向新石器文化轉化的象徵。磨製石器27件,加工精緻,有石斧、石錛、石紡輪、石刮刀、石箭(矛)頭、小石塊等8種,未見有段有肩的石錛和石斧。石錛數量多、形制規整,以長形斜刃最具代表性。骨器79件,除1件殘的磨製骨刮刀外,均為打制骨器,有骨錐和骨鏟。其中豪豬牙上的三道刻痕可能是刻劃符。陶器除圓餅式及圓珠式陶紡輪各1件外,其餘全是器物碎片。計1494片。其厚薄不勻,厚者達1.2厘米,薄者僅0.2厘米,火候高,質地堅硬。夾砂灰陶約佔70%。夾砂黑陶佔30%,泥質類陶極少。夾砂陶以夾細砂為主。陶片紋飾復雜多樣,有粗細繩紋、方格紋、錐刺紋、刻劃紋、附加堆紋等。陶片中有3片彩陶。其中有1片是在泥質灰陶的內外施以粉橙色陶衣,再於外表繪兩條平行的紅色條帶。這是貴州首次發,也是貴州迄最早的彩陶記錄。
平壩飛虎山遺址的上層為新石器時代,而在它的下面,疊壓著舊石器時代的遺物,這里出土的石核、石片、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共532件,石核和石片的製造既有錘擊法也有銳棱砸擊法,石核石器15件,石片石器111件,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盤狀器、斧形器等,另有骨錐57件、骨鏟20件、角器兩件。石器增加了盤狀器、斧形器等新類型,骨器使用較多,這都為轉入新石器時代作了准備。在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中,有27件磨光石器,器形為石錛、石斧、石紡輪、石箭頭、石臼、石刮刀、磨石,還有磨光骨器、陶紡輪及千餘件陶片。磨光石器和磨光骨器,表明在技術上有了長足進展,突破了打制石器的格局。石錛、石斧的出,有了條件進行砍伐,為原始農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箭鏃是「野蠻時代」的重大發明,有了弓箭以後,便可在較遠的距離捕殺野獸,擴大狩獵活動,並為飼養動物提供條件。陶器的出說明人們漸漸定居下來,陶志以夾砂灰陶為主,其次是夾砂黑陶,還有少量泥質灰陶和彩陶,質地堅硬,鏗鏘有聲。石臼和石磨,也是定居的產物。石紡輪和陶紡輪,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這一時期已經有紡織了。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