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6種模式
① 利用民俗文化進行旅遊開發時應注意那些問題
一是要防止庸俗化趨向;
二是要防止過度包裝;
三是要防止變調、走樣;
四是要做好傳承和發揚;
五要引導遊客理解並尊重民俗文化的內涵。
②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經營模式,這都不知道,怎麼搞
沒有固定的模式,你說說你的投資規模、佔地面積、人文特點、自然地理環境,幫你測繪。
③ 利用民俗文化進行旅遊開發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旅遊業是一門兼具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新興經濟產業,在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後地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旅遊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活動,因為旅遊活動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旅遊者來說,他們進行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參觀重要的歷史古跡,欣賞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購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品、工藝品和禮物,品嘗精美的佳食,進行度假或有益於自身事業和學習的探訪等,這些大都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是一種文化旅遊。旅遊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意義直接相關,可以說,旅遊資源對於旅遊者來說,主要是一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義上的存在。
在中國旅遊業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大都成為旅遊熱點。一般也說,每個地區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風尚習俗和風土人情,這些都是地區特質的重要表現形態,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在各地區的各個生活層面,最能顯示一個民風特點和文化風貌的當屬本地區或本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尚習俗。民俗文化中強烈的地域性和民間性,體現了一個地區生活方式、心理素質的積淀,也是該地區特色最直接、最真實的表現。由於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傳承行、集體性等特點,所以民俗旅遊可以說是探求傳統特色審美價值的最佳形式。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士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我國,也有許多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成功範例,比如,1991年,深圳就開發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雲南民俗旅遊的開發,也為雲南省成為旅遊大省立下了汗馬功勞;山西晉中民俗旅遊讓我們在游覽的同時了解了晉商發展的軌跡,……這些都體現出了在現代旅遊業發展中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在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外筆者認為,還應考慮以下的一些問題:
一、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
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民俗文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社會文化構成,它以民間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等,其內容非常龐雜聿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做到對開發對象的了解,並精心選擇開發內容。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與客源地文化習俗差異越大,越能夠產生吸引力,所以,在選擇開發項目時,應主重有特色的部分三、開發效益的問題作為一項產業的旅遊業,其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旅遊的開發又有它自身的復雜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經濟效益,要通過吃、住、行、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顧賺錢,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遊因商業氣息過濃而影響文化內涵的體現,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我們進行旅遊開發的長遠之計。
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選擇恰當的經營管理制度,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區的區位特徵。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注重開發區域的可進入性和環境狀況,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使景點構成產品組合,優化投資效果。
三、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組合狀況首先,要處理好單一景點與成片的旅遊區之間的關系。一個孤立景點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可進入性也不強,應盡量組合成旅遊線路進行開發。其次,要開發一個理想的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遊客從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鄉情,使旅遊活動更豐富、更真實、更有意義。
最後,旅遊購物也是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部分。旅遊購物是旅遊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遊中,由於民俗旅遊商品能夠較好的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開發是大有可為的。大力發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應當是民俗旅遊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傳統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這些必將為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提供強大的支持。
總之,民俗旅遊可以說是當代旅遊業發展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它將以它那傳統、神秘、迷人的風姿為我們展現中華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內涵,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我們應當使它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④ 在旅遊開發時該怎麼對待民俗文化
旅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沒有文化,就沒有旅遊,遊客看的就是文化,並且希望看到獨具特色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俗文化資源也是旅遊資源,並且是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開發民俗文化資源,不僅僅是增加了一項旅遊內容,更重要的是讓旅遊者在觀賞自然景觀的同時,更深地了解一地的文化底蘊。挖掘文化底蘊,增添文化含量,還可以加速旅遊產業化進程。這一點已有人論及,現轉錄如下:「(1)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越豐富,人們理解想像的餘地越大,帶來感官和心理體驗越豐富,人們前來獲取和共享知識、信息的慾望就會愈強烈,從而增大客流量。(2)增加旅遊消費項目,提高旅遊消費水平。如在景區修復文物古跡向遊客開放,在夜晚安排民族文化娛樂項目等,就可能使旅遊收入大幅度增長。(3)開辟境外客源,發展國際旅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對民族文化差異性進行探索的價值取向,是引導現代旅遊業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為依託,充分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會吸引大量境外旅遊者。(4)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再生產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種低耗高效的經營途徑,極有利於旅遊產業化的發展。」神奇的自然景和獨特的民俗文化之於旅遊,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開發民俗文化資源,無疑會給旅遊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⑤ 如何開發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
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帶等形式保護起來;
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
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
⑥ 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如何合理利用民俗文化提升旅遊的文化品味從而產生最大的
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
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⑦ 民俗文化在旅遊開發中的作用
民俗是一個無說的寶庫,看你如何去開發,中國現有的大部分有關民俗的景點,開發的不夠。
原因是對於民俗的理解過淺。
民俗產生於一個民族的歷史長河之中,與這個民族的生存環境、思想、情感、歷史、文化、宗教、處理事務的方式、喜怒哀樂都無不息息相關,真正理解了民俗,也就理解了這個民族,也就理解了我們的祖先,也就理解了我們自己,也就理解了人與人的關系,也就理解了我們的社會,我們社會的發展和我們的國家。
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理解過程,民俗是一本最淺也最深的大網路全書呀,就看你會不會挖和挖得深不深,透不透了。
顧客來旅遊,無非是有所收獲,希望有什麼收獲呢。
一。為快樂。親朋好友,好山好水好心情,大家平時聯系的少,通過一起旅遊等都喜歡的群體行動,有說有笑有打有鬧拉近了,信息溝通便利了,以後互幫互助也方便。這一點,民俗可以給我們。
二。為修心。我們的心靈被平時的生活壓力所奴役,一到大自然,個人受的壓抑被打開了,心靈可以修復了。這一點民俗也可以給我們。
三。為養性。看看山,看看水,領悟一下大自然,我們的性格會更加豐富,很多哲理性的思維會突然打開,我們的性格也會更加開朗和舒坦。這一點,民俗也可以給我們。
四。為養智。通過換個環境,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與困惑,增進我們的智慧。這一點,民俗也可以給我們。
但目前的民俗,只是浮光掠影,只能做到第一點,讓大家樂樂而已,民俗真正的內涵遠遠沒有做出來,因為這需要非凡的文化底蘊、策劃能力和設計能力,對心理行為學等也要參得很透才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只是網路知道,只能輕輕點一下而已。
謝謝,祝你成功!
⑧ 簡述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如下:
突出特色,統籌規劃。特色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生命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必須進行統籌的規劃、分期實施。應優先開發旅遊資源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保證其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地區民族旅遊業的發展。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及規劃設計的人才。為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充實到各類教育培訓中去。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 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⑨ 民俗文化在旅遊開發中的作用
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回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答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在全國范圍之內幾乎找不到一處相同的民俗文化,各個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成為開發民俗旅遊的豐富資源,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成為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並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後地區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民俗文化是遍布於任何地區、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區的文化現象。
⑩ 民俗文化類型的項目怎麼進行旅遊開發,既保護民俗文化又達到客觀收益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解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採取積極措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和振興」,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使之得以現實延續和發展,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發揚光大。近年來,人們開始意識到民俗文化消失的速度在逐年加快,隨著一些身懷絕技的老人的離去,有些傳統的東西也便與世長辭,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研究中心一直以來在研究怎樣在旅遊規劃中保護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
讓我來看看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做的貴州儺文化商業休閑度假區的規劃
1、「國際旅遊目的地」的概念——高視野、高理念
貴州省整體旅遊發展,對銅仁提出的要求是要建設「國際旅遊城市」,而作為銅仁地區最為有代表性的旅遊資源——梵凈山,必然要以「國際級的旅遊景區」為目標。因此,本項目聯動梵凈山,整體的打造目標是打造「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展開。「國際旅遊目的地」是梵凈山旅遊發展的目標,也是貫穿整個項目的打造理念。
2、「大梵凈山旅遊」的概念——與梵凈山捆綁式的發展思路
梵凈山是生態王國和佛教名山,其中構建佛教名山以及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需要山上山下同時出彩,聯合項目地與現有的梵凈山觀光區域,形成「大梵凈山旅遊」的概念。形成山上觀光,山下休閑,山上聽禪悟性,山下康體養生,山上感受生態王國,山下體驗文化小鎮。。。。。。
3、「梵凈山•休閑時代」的概念——與山上觀光旅遊形式的完美互動
目前,梵凈山旅遊,多以觀光為主。山上從生態保護和環保的角度考慮,不宜設立過多的旅遊產品。山上的核心是生態保護與佛教觀光、參拜,山下的核心是打造「大梵凈山文化休閑圈」,即:通過對梵凈山佛教文化的挖掘,結合本土民俗文化特色和地方資源環境,構建以梵凈山為核心的生態休閑、養生度假、民俗體驗、親水游樂等產品體系,實現梵凈山觀光+休閑的互動發展模式。這也預示著「梵凈山休閑旅遊時代」的來臨!
山合水易的專家認為,民俗文化的特質在於它是一種「活態」文化,保護傳統民俗文化的根本辦法,就是使其在人、群體、社會中得以現實延續和發展。因此,在旅遊規劃為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傳統民俗文化繼續保持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中,使景區即達到應有的效益,也使中國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自然傳承,發揚光大。
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