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唐代旅遊文化特點

唐代旅遊文化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1-20 22:27:05

Ⅰ 都知道唐朝詩人愛旅行,為什麼他們總選擇江南

自東晉南渡以來,以長江為界,中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再到南北朝時期,我國歷史上經歷了數百年的“南北戰爭”,也造成了數百年的南北文化隔絕,出現了南北文化差異,南方和北方都各自形成了鮮明的文化特色:

褚季野語孫安國雲:“北人學問,淵綜廣博。”

孫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要。”

支道林聞之曰:“聖賢固所忘言。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世說新語·文學》

褚季野、孫安國都是東晉名士,支道林是東晉名僧,你看他們三人這短短的幾句對話,就把南北人在學問方面的差異,說得非常透徹。北方人廣博、而南方人凝練,但北方人博而不精,南方人精而不博。

隨著隋朝統一南北,隔絕了數百年的南北文化,才逐漸開始融合,再加上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更是為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大的便捷性,到唐朝,南下的北方人越來越多,融合越來越迅速,以至於“旅行”成為了唐朝人的新風尚。


另一個讓揚州出名的典故是李白,當年李白在黃鶴樓上,為自己的偶像孟浩然送別,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廣陵和揚州因此被人熟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里有個非常有趣的知識點,南朝人把去揚州叫做“上”,而唐朝人卻說“下”,這是為什麼呢?主要還是因為運河,唐宋時期,國都都在運河上游,因此要去揚州,就需要順江而下,因此唐宋人都說下揚州,騎鶴上揚州也逐漸演變成了“騎鶴下揚州”,這樣更符合現實習慣。

Ⅱ 《童游記之詩意唐朝》是怎樣的一檔節目

《童游記之詩來意唐朝》源是一檔以「詩意旅行」為原點,聚焦當下家庭親子關系與教育話題,引發人們對家庭教育本質反思的原創新親子旅遊方式節目。節目將鏡頭聚焦了普通家庭,邀請了一對素人母女,創業辣媽「蜜思魯」,和擁有治癒笑容的笑笑。《童游記之詩意唐朝》讓素人也能成為主角,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聯結母女二人,以西安、蘇州、成都作為主要旅行地點,在十二首唐詩的指引下發現唐詩之美,感受各處的人文風情。給屏幕前的觀眾代入感,為觀眾帶來一次不一樣的詩意之旅。節目每期都會出一個路書,父母可以根據旅行路書帶著孩子沿著「蜜思魯」和笑笑的旅行路線,重走唐詩之路,在旅行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對於詩和遠方,不同的家庭有著各自的見解。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太小,領悟能力和感受能力有限,並不能從中得到什麼。其實,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獲得什麼,會通過他的表達或者他的改變作為判斷依據。但對於一個正處於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來說,他的能力不足以讓他表達收獲,反映成長,但這並不能否認他們在旅行中收獲到的精神力量。所謂寓教於樂,即讓孩子體驗不同的環境,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這就是一種成長~

Ⅲ 唐朝詩人愛旅行,為什麼總喜歡選擇江南

我國的唐朝時期,是經濟和文學的大爆發時期,在唐代出現里諸如李白、杜甫等詩人大家。而這些詩人大多數都十分的喜愛旅行,更是在旅行之中留下了非常多的千古佳句。從詩文之中可以看出,他們多數都會選擇江南作為目的地,不禁疑慮,為什麼唐朝的詩人們總喜歡到江南來旅遊呢?其實,歸根究底是因為南北方的文化差異、江南文才的盛況和經濟的繁榮都無不吸引著唐朝時期的詩人大家們。

江南在歷史之中,始終貫穿了唐朝的發展史,從其盛唐之時的煙花三月,到唐朝開始衰亡的秦淮河畔,任何一座的江南城市,都見證了唐朝從興盛到衰亡之路。

Ⅳ 導游唐朝長安游

時代西漢
所在陝西省西安市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朝之後又有數個王朝定都於此,隋朝初年遷都至大興城後,這里被廢棄。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區的西北郊外。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兆倫鑄錢遺址並入。

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築城牆。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築達到高潮,先後征發了14萬人築牆,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漢武帝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繁盛一時。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漢末,洛陽被董卓縱火燒毀後,漢獻帝曾遷回長安居住。此後的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認為漢長安城過於狹小和破舊,於是命宇文愷在東南方興建新的都城。自開皇三年(583年)遷都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後,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的漢長安城便被永久地廢棄了。

布局
漢長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並不規整。由於城牆在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才開始興建,因此為了遷就二宮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牆曲折如南斗六星,北牆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狀,有「斗城」之稱。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寬12-16米,牆外有寬8米、深3米的城壕溝。據實測,東牆長6000米,西牆長4900米,南牆長7600米,北牆長7200米,合計25700米。城內面積約36平方公里,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

城牆四面各開三座城門,南牆中為安門,東西兩側為覆盎門和西安門;北牆中為廚城門,東西兩側為洛城門和橫門;東牆中為清明門,南北兩側為霸城門和宣平門;西牆中為直城門,南北兩側為章城門和雍門。每座城門都有三個門道,合計十二門、三十六門道,與張衡《西京賦》所述「方軌十二」、「三塗洞開」等相吻合。門道一般寬約8米,恰好相當於當時四個車軌的距離。城門上原有木構門樓,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內的大街都與城門相通。主要街道有8條,相互交叉。其中最長的安門大街長5500米,其餘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寬約45米,路面以水溝間隔分成三股,中間的御道寬20米,專供皇帝通行,兩側的邊道各寬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為美化環境,路旁還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貴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宮的北闕一帶,稱作「北闕甲第」。居民區分布在城北,由縱橫交錯的街道劃分為160個「閭里」。著名的「長安九市」則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橫門大街相隔,分成東市三市和西市六市。東市是商賈雲集之地,西市則密布著各種手工業作坊。

據考證,漢長安城的布局和形制與《周禮·考工記》基本相符。它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宮殿
長樂宮在漢長安城的南隅,又稱東宮,是由秦興樂宮改建而成的。漢朝初年,劉邦從櫟陽城徙居此宮,受理朝政。惠帝以後改為太後的居所,西漢末年毀於兵火。宮殿平面為不規則的方形,周圍築牆,周長1萬余米,面積6平方公里左右。宮內主要有前殿、臨華殿、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鍾室等14座建築。宮牆四面各有一門,東門和西門外有闕。

未央宮在城的西南隅,又稱西宮,為皇帝朝會之所。西漢、王莽、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處理朝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隋唐時期,未央宮被劃入唐長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時重修了宮殿,因此現存遺跡有很多是那時遺留下來的。

未央宮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築圍牆,東西長2150米,南北寬2250米,面積約5平方公里。宮城四面各闢一門,在東門和北門外立闕。宮內有40多座建築。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宮正中,台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最高處達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築還有溫室、凌室、織室、曝室、天祿閣、石渠閣、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陽殿、柏梁台以及魚池、酒池等。各殿之間都有「復道」相通,以備緩急。

在長樂和未央二宮之間有一座武庫,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2米,四周築牆。牆內有七個倉庫,每庫分為四個庫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齊的兵器木架,現已朽壞。武庫建於漢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蕭何營建,是當時全國的武器製造和貯藏中心,具有極重要的地位,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中另外三座宮殿都是後妃們居住的宮室。桂宮位於未央宮北,靠近西牆,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明光宮在長樂宮北,具體位置范圍不明。其正殿遺址被後世的多種建築疊壓,因此泛稱為樓閣台。北宮位於未央宮以北,具體位置亦不明。據記載,各宮殿之間都架設飛閣和地面復道相連,彼此往來,外人不能看見。近年來在宮城內外進行的各種考古活動中,出土了大量建築材料、鐵器、銅器、石器、瓦當、骨簽和貨幣等,具有極高的史料參考價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組巨大的宮廷御苑群,位於長安城西,秦代時即已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擴充和改建後,有離宮別館數十處,周長達100多公里。據《漢舊儀》和司馬相如《上林賦》的記載,苑內豢養百獸,「長安八水」也盡在其中。此外還有訓練水軍的昆明池,種植蔬菜的溫室,鑄錢場所「上林三官」等各種機構。東漢時,上林苑被廢棄。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築是建章宮,與未央宮隔衢相望,有飛閣相連。因為不受城牆的限制,所以宮城規模特別龐大,豪華程度也更甚於未央宮。宮牆周長10餘公里,南面開正門閶闔門,門內有別鳳闕。北門和東門外也分別有闕,名北闕和鳳闕,後者的遺跡至今尚存。宮城由36座殿宇組成,號稱「千門萬戶」。主要建築有前殿、駘盪宮、馺娑宮、枍詣宮、天梁宮、承光殿、奇華殿、鼓簧宮、廣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樓等。此外,宮域北部還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並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島。西漢末年,王莽為建造宗廟,拆毀了此宮以及附近宮室多處。

漢武帝為訓練水軍,在上林苑內開鑿了昆明池。目前其遺跡是一片窪地,面積10餘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當時的島嶼,應為豫章館之所在。東西兩岸有牽牛、織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還有多處建築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宮、白楊宮、細柳宮等的遺址。

王莽執政時,將長安改名為常安,並在城南郊按儒家傳統的禮制觀念和漢代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興建了辟雍、靈台、泰一和九廟等禮制建築。目前能明確辨認的是辟雍和九廟的遺址。辟雍的平面外圓內方,中為一圓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其周圍是邊長235米的夯土圍牆,四周辟門,牆外還有直徑360米的圓形圜水溝。九廟遺址有12處基址,其中11處被一堵邊長1400米的方形圍牆包圍,另一處在南牆的外側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為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四周是方形圍牆,牆上四面辟門。

漢長安城周圍尤其是北牆附近分布著不少制陶、鑄錢和冶煉的作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4年發現的上林苑兆倫鑄錢遺址,也就是西漢時的國家造幣中心「上林三官」。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戶縣大王鎮南兆倫村,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達90萬平方米。遺址的南部多瓦礫,其北有坩堝殘塊、銅渣、灰堆等堆積。遺址中北部有許多鑄錢殘范坑和廢棄錢范堆積,其中還出土有陶拍、定位銷、青銅工具等文物。據文獻記載,「五銖錢」即誕生於此。

洛陽,原作「雒陽」,古為豫州的一部分,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舊稱伊洛。東與鄭州市相連、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鄰、西與三門峽市相接,北隔黃河和焦作市相望。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3個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陽城為都超過千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位於中國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瀍河。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自古以來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成了歷代帝王建都築城的理想場所。「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市境內為豫西小盆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種類型。

洛陽市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

Ⅳ 青海作為一個旅遊勝地,在唐朝屬於哪裡管轄

1、唐代「安史之亂」後,吐蕃東進,控制了青海全境,統治近年。五代十國時期,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復統一。

2、宋代,唃廝啰勢力漸強,以青唐城(今西寧)為中心,在河、湟、洮地區建立了以吐蕃為主體的宗咯地方政權,臣屬於宋。崇寧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為西寧州,是「西寧」見於歷史之始。

3、南宋理宗元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進軍洮、河、西寧州,青海東部地區納入蒙古汗國版圖。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青、甘一帶吐蕃部落。

4、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征討河湟羌人,在湟中設「護羌校尉」,開始經略湟中,築西平亭(今西寧市)。從此,漢王朝開始了對青海東部的控制。

5、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前秦、後涼、南涼、西秦、西夏、北涼相繼統治過青海河湟地區。

(5)唐代旅遊文化特點擴展閱讀

一、名稱由來

因境內有國內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簡稱青。唐、宋屬吐蕃;元朝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朝屬朵甘都司等;清朝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二、建制沿革

1、舊石器時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達木盆地、昆侖山一帶活動生息。

2、秦漢時,羌人部落有150多個,每一部落有首長,互不統屬,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產力低下,屬原始社會形態。

3、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征討河湟羌人,在湟中設「護羌校尉」,開始經略湟中,築西平亭(今西寧市)。從此,漢王朝開始了對青海東部的控制。

4、四世紀初,吐谷渾人遷入甘青地區,後向青海境內發展,並建立了吐谷渾國。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前秦、後涼、南涼、西秦、西夏、北涼相繼統治過青海河湟地區。

5、唐「安史之亂」後,吐蕃進一步東進,控制了青海全境,統治近200年。唐末,「嗢味」一度控制河湟地區。五代十國時期,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復統一。

6、南宋理宗元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進軍洮、河、西寧州,青海東部地區納入蒙古汗國版圖。

7、明初青海東部實行土漢官參設制度。

8、十六世紀初,厄魯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碩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為統治青海的民族。

9、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新建青海省,治設西寧。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

10、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

11、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軍政委員會宣告成立。

12、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組成,以西寧為省會。

三、當地風俗

青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傳統。青海有舊、中、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眾多的宗教建築群;歷代的文物古跡;動物岩畫和宗教岩畫;悠揚的民歌「花兒」,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優美的土族民間舞蹈《安昭》、《納頓》;民間佛教繪塑「熱貢藝術」,藏族卷軸畫「唐卡藝術」,酥油花藝術;獨具特色的民間刺綉。

1、非遺

青海是花兒的故鄉,河湟花兒是西北花兒的精魂,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作為名族地域的曲種之一。傳統上在秋收季節之前的農歷四五六月里,舉行花兒會。會期四到五天,各地舉辦時間不一,會場擺設擂台舉辦歌手大賽。當地百姓也可以登山對歌,即興演唱,題目不限。

2、重要節日

(1)燃燈節:藏歷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師宗喀巴在甘丹寺圓寂。後來,每年這一天,整個藏族地區每家每戶都點燈紀念這位偉大的佛教領袖。

(2)土族波波會:土族的重要節日,每年的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舉辦以祈福為目的的跳神活動。

(3)聖紀節:伊斯蘭教歷3月12日,相傳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都在這一天,為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另有開齋節和古爾邦節。

(4)熱貢六月會:每年農歷6月17日至25日之間舉行「六月會」,是青海同仁縣藏族村莊特有的傳統文化。活動容宗教、祭祀、娛神、娛人於一體,以盛大的群體舞蹈為中心。

3、飲食文化

(1)青海的飲食口味具有濃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風格,作到色、香、味、形都與各民族的古風鄉俗,邊塞風情融為一體。即使是一些源自內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經過創造和改良,融入一種濃厚的高原氣息。

(2)青海特色美食有手抓肉、烤串、尕面片、焜鍋饃饃、羊肉湯、拉條、干板魚、羊腸面、牛肉乾等。

(3)青海人民在飲品上喜愛茶葉和青稞酒。甜點三寶有釀皮、酸奶、甜醅。

四、著名人物

1、政治家

(1)戰國初期河湟地區羌人首領無弋爰劍,南涼國主禿發烏孤,吐谷渾主吐谷渾、樹洛干、阿豺,宋代宗咯藏族政權的締造者角廝羅,明朝進士張問仁,明末清初厄魯特蒙古首領固始汗,清朝大臣楊應琚。

(2)達賴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4~ ),出身於青海省湟中縣的藏族農民家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達賴十四世曾派代表團到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舉行談判,簽訂了《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國大家庭。

2、軍事將領

(1)西漢大將、著名軍事家趙充國,西漢名將霍去病,東漢名將鄧訓,唐朝名將黑齒常之、哥舒翰,吐蕃大將尚婢婢、論恐熱,北宋武將何灌、高永年,元駙馬章吉,西寧王速來蠻,歧王脫離線,明代武將李淳、柴國柱、劉敏寬等。

3、文學家

(1)元朝吐蕃喇嘛薩迦派領袖、語言文字學家八思加·洛哲尖贊,清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佛學家土觀·羅桑曲吉尼瑪,清代高僧、著名藏族詩人、作家夏嘎巴·措周仁卓,清代詩人吳木式、朱向芳等。

Ⅵ 唐朝人是如何旅遊的

開元十八年(730),唐代正處開元盛世之中。當時郡縣物產豐盈,百姓安居樂業,政府修建的官道累積里程已達到六萬里以上。在帝國的中心地區,東至河南、山東,西至四川、甘肅,南至湖南、湖北,北至河北、山西,官道兩邊都設有大量旅店酒肆,招待四方旅客;路上盜匪絕跡,即使遠行數千里之外,也不需攜帶任何防身兵器。本年二月,唐玄宗下達了一項詔令,給文武百官放十天春假,期間鼓勵大家去周邊旅遊,員外郎以上的官員,每人「賜錢五千緡」作為旅遊經費。
半個世紀以後的貞元四年(788),唐朝漸漸從安史之亂帶來的一系列災難中恢復了穩定。平定了建中之亂的唐德宗認為當時「方隅無事、烝庶小康」,便頒布詔書,鼓勵官員在正月晦日(一月最後一天)、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出門旅遊,並且在節日的前五天,給京城大小官員、皇宮和皇城的衛士們每人發放一百貫至五百貫旅遊費用,最終這個政策得到了長期貫徹。
不但帶薪休假還能發放旅遊補助,唐代能夠實行這種政策,展現了其強盛的國力,也顯示了舉國上下對節假日旅遊的熱衷。不過交通速度是當時長途旅遊的主要障礙。如今從西安到洛陽坐高鐵大約兩小時不到,但按照唐代的速度,坐一天車大約可以前行三十公里,從長安到洛陽單程就需要十二、三天,假期根本不夠往返,更別說長途旅遊了。

盡管官員的假期規定讓唐代士人在旅遊的時間和地點上都受到了嚴格限制,但他們還是會尋找各種機會去游賞美景,出差和赴任的路上就是絕佳的遠行時機。
現存唐詩中有大量描寫山川河流景色的行旅詩,其中大部分都是官員赴任或出差時所作。當然,他們肩負著朝廷派發的職務,在路上也不能太過悠閑。一般來說,出使需要日行百里,任務緊急甚至會日行三百里,稽緩者便會受到處罰。而赴任時的要求則較為寬松,唐穆宗長慶二年(822),白居易自請做杭州刺史,從皇帝下令到抵達杭州,白居易在路上竟然花了七個月時間,期間遊山玩水,探親訪友,創作了大量詩歌。

因此,唐代官員的旅遊常以住所附近的郊遊為主。長安城內官員眾多,城市南邊的樂游原、曲江,周圍的渭水、藍田、終南山等都是首都節假日旅遊的熱門場所。杜甫名作《麗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的句子,描寫的就是當時長安城官員家眷和貴族婦女於上巳日在曲江邊遊玩的盛況。

Ⅶ 與唐代有關的陝西著名旅遊景點有哪些

長安是來一個了在歷源史長河中不能不遺忘的地方,在這里又是三個朝代建都,小的就不說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周、秦、漢、唐四個朝代也是建都於這里。古代之所以在這里建都是因為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南有秦嶺山脈、北有黃土高坡,形成易守難攻之勢,而且「八水繞長安」,是長安解決了農田灌溉和城內用水的問題!

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許多國內外的遊客都是慕名而來,但是現在留存下來的關於周、秦、漢代的景點並不多,主要還是以唐朝的為主,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陝西關中唐代的景區:

華清池法門寺大雁塔乾陵

5.大明宮

對於景點的地址和歷史故事我想你最好自己上搜索一下,雷子在這里歡迎您來陝西遊玩!這五個景點是來西安必須去的,唐代在我國封建時期是最鼎盛的時候,當時可謂是超級大國,萬國來朝的景象。當然昔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留給我們的只是對歷史的還念。

Ⅷ 河北的哪座唐代古鎮,現在成為了旅遊的標志建築

Ⅸ 唐代知名博主李白是如何憑借旅行成為大唐文化偶像的

國慶假期期間很多小夥伴們都去旅遊

空間和朋友圈動態充滿了各地的風土照片

然而你知道資深驢友李白的故事嗎?

他是如何在旅行中成為大唐文化偶像的呢?

其實李白除了寫的一手好文章外還是一名熱愛旅行的驢友

最重要的是他會在旅行中和其他大V保持互動

話說這一天李白到了安徽地界

將要乘舟出發趕赴下一個地點

汪倫踏歌趕來送行

性情中人對這種深厚的友誼定當有所表達

賦詩道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雖然上面的話有些調侃的成分

但是詩仙李白真的是

足跡走遍了祖國的山川大地

假期旅行的途中

不妨像大詩人李白一樣

記錄下自己的見聞和感受~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