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文化旅遊概念
㈠ 旅遊文化的概念
(一)旅遊+文化說
將旅遊與文化聯系起來,重視文化在旅遊過程中的作用,彌補了我國旅遊文化學科研究的一個空白,客觀上起到了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作用。
(二)總和說
1990年10月召開的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提出:「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是人類在旅遊過程中(一般包括旅遊、住宿、飲食、游覽、娛樂、購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總和說開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三)民族文化說
《中國大網路全書·人文地理卷》指出:「所謂旅遊文化,指的是某個民族或某個國家在世世代代的旅遊實踐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本民族或本國家的文化。它包括只有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獨有的哲學觀念、審美習慣、風俗人情等文化形態。或者說,旅遊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傳統在旅遊過程中的特殊表現。」
(四)主客體說
主體說與客體說都是從旅遊的基本要素出發界定旅遊文化的。客體說是產生旅遊文化的基礎,但僅有這個基礎還不能揭示旅遊文化的本質內容。與之相比,主體說明確指出旅遊文化與旅遊客體之間的包含關系,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
(五)碰撞說
「碰撞說」抓住了旅遊文化的自由開放這一特性,用旅遊媒介在主體與客體間架起一道橋梁。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將「碰撞說」敘述為「旅遊文化是旅遊主體、旅遊客體和旅遊媒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碰撞說」更多的注意到旅遊三要素在旅遊文化中必須分清主次,而非孰有孰無。
旅遊文化的范疇
旅遊文化絕對不是那種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東西,而是包括旅遊者、旅遊從業者、旅遊資源、旅遊生活設施和接待地環境等在內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它一方麵包括具體的、客觀的內容,如:人、財、物等;另一方面還包括不可見的文化成分,如旅遊者如何使用他的錢、財、物,旅遊業如何開發資源、增添設備、提高質量以滿足旅遊者的各種心理動機和需求,這種從醞釀到實施完畢的過程,莫不帶有文化傳統、民族習慣之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和制約。而旅遊者玩 購 娛,的結果以及從中可以看出的明顯動向,旅遊從業者為旅遊者開發的旅遊資源、提供的各種服務設施本身,則更物化的體現了種種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和制約。
㈡ 您好全域旅遊的概念最早是誰提出的呢
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旅遊消費也成為重點,旅遊業作為「帶動性強、能耗低、附加值高」產業,也成為後發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2015年8月,國家旅遊局《關於開展「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旅發【2015】182號)提出了「全域旅遊」創建考核指標。
全域旅遊思路即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了國內諸多市、縣域旅遊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早在2013年,儒余股份核心團隊結合旅遊規劃實踐,就提出了「全民旅遊」的發展思路,對全域旅遊進行了探索,2014年,儒余股份核心團隊編制了湖南省汝城縣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更是對全域旅遊進行了深度剖析。
而全域旅遊到底是什麼?與旅遊總規有何差別?到底應該怎麼發展?
一、什麼叫全域旅遊?有什麼好處?
1、發展背景
門票經濟時代即將過去,未來的旅遊業發展更注重「綜合旅遊消費」帶動,旅遊發展逐漸從「人次、總消費量」的單一指標評價走向「人次、過夜率、停留時間、人均消費、重復旅遊次數」等多重指標評價,因此,以「獨立景區開發」為核心的旅遊業發展將逐漸「力不從心」,全域性的、聯動性的旅遊發展將成為重點。
2、概念內涵
與傳統旅遊業發展思路不同,全域旅遊的「全域」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空間上打破獨立景點的「全城」,參與上打破景區工作人員的「全域」,產業上打破旅遊單一發展的「全域」。
空間上的全城:即為「打破獨立景點」發展思路,將原有的獨立的大景區建設變更成為全域性的,多角度的旅遊開發,將城市、鄉村、街道的建設與發展與旅遊業發展結合起來,一方面滿足遊客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提升本地居民的居住體驗,第三能夠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使得旅遊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參與上的全民:即為「促使全民參與」的發展思路,將來旅遊業的發展從「政府知道、投資商明白、從業者服從」拓展到「全民皆知旅遊發展特色,全民改變服務思路,全民都可做『導游』」,一方面杜絕「宰客」現象,第二方面通過全民發展真正將本地特色與本地文化做活、做生動,真正提升遊客的「體驗感與參與感」。
產業上的全域:即以「旅遊+」的思路去發展旅遊。一方面,將旅遊發展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產業內核豐富「旅遊消費」的內容,提升旅遊的核心競爭力,挖掘旅遊的附加值,帶動本地區「多元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旅遊業的「宣傳、推廣」作用,提升地區品牌、提升產業環境,輔助產業招商。
總體來說,全域旅遊的發展思路,是期望通過旅遊發展模式的轉變,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構建多元化的發展動力,使得「居民舒心、遊客開心、商旅動心」。
3、核心意義
對於本地居民來說,不但產生了新的就業機會與崗位,也帶來了新的生活氣息,遊客不會成為「干擾生活」的侵入者、不會成為「待載的羔羊」,而成為服務的對象、歡迎的客人。
對於遊客來說,原來的「看景」轉變為「體驗一種本地生活,觀賞一片本地景觀、了解一類本地文化」,真正成為「體驗旅遊、度假旅遊」,真正實現「玩的開心、住的舒心、吃的高興、消費放心」,真正「融入地方、愛上地方」,實現「長停留、多頻次、高消費」。
對於投資商來說,旅遊項目的投資不再是「獨木孤舟」,全域范圍的旅遊形象提升與旅遊項目開發,使得單點項目具備更好的投資環境,帶來更多的「附帶遊客」,項目的投資建設也將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對於政府而言,社會氣象發生變化,經濟活力增強,城市形象不斷提升,區域發展可步入良性循環。
二、全域旅遊什麼地方適合做?有什麼特點?
全域旅遊,總體來說可以分為五類地方最適合:
其一:中心城市及知名旅遊區
【特徵】具備一定的旅遊基礎,已經具備1個或多個旅遊吸引力。當前旅遊人次已經達到一定規模(>1000萬人次),旅遊業已經形成一定格局,但城市旅遊發展增速放緩,旅遊發展遇到天花板。
【特點】需要豐富旅遊功能,改變傳統旅遊形象,提升品質、提高效益,部分城市需要解決「遊客與居民」之間的矛盾。
【難點】
① 部分「傳統老牌旅遊城市」旅遊服務較差,旅遊模式固化;
② 部分「經典旅遊城市」旅遊形象過於單一且知名,新吸引力較難塑造;
【要點】
① 需要與原旅遊特點具有一定的關聯度
② 需要打造「特別不同」的吸引力
③ 需要重點加強旅遊服務環境建設
其二:大城市輻射圈地區
【特徵】目前旅遊發展尚未起步或剛剛起步,附近有大型城市積聚大量人群,有巨大的潛在空間。
【特點】需要優化項目點,強化周末度假休閑功能,打造多類別、多層次的旅遊點,強化各節點之間的聯動性,打造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與旅遊產品,提煉區域形象,強化細分客群定位與區域形象定位,加強全方位的區域旅遊營銷拓展,實現拳頭出擊。
【難點】
① 較難做出特色,需要與其他地區進行競爭並搶占客群;
② 以重復消費為主,較難拉升單次消費量;
【要點】
① 項目點設計上應具有連貫性,應考慮不同項目之間的差異性與聯動性
② 旅遊線路設計上應具有多元性,在主題功能線路、特色線路上有差異
③ 應重點考慮節慶及主題活動的設計,增加互動體驗性
④ 可考慮通過旅遊環境營造,爭取中心城市資源輸出,輔助培育特色產業
其三:新興的旅遊目的地
【特點】旅遊業已經起步,並成為區域的支柱產業或重點產業之一,在一定區域內享有知名度,但總量規模仍不大,處於發展階段(地市級單位年旅遊人次少於1000萬、縣級單位少於500萬)。本地居民主動參與旅遊發展,但尚未享受到旅遊發展的紅利。
【難點】區域旅遊發展步入「瓶頸期」,部分城市出現負面影響,如宰客、騙客等行為。區域需要引入新的重點項目,不斷強化旅遊發展實力,提升旅遊吸引力,需要在「加大招商引資」與「優化旅遊環境」兩方面進行突破。
【要點】
① 需要樹立綜合旅遊形象塑造,加強「全民」教育與宣傳
② 需要借力已有的旅遊項目,引導優化,鼓勵項目間組團發展
③ 注重差異化項目打造,加強對新建項目的鑒別能力
④ 注重區域內多頻次的節慶活動設計,培育文化產業,增強遊客粘性
其四:有資源的其他非旅遊區域
【特點】該類地區往往不是傳統知名景區,經濟相對較好,產業結構一般以製造業為主,但城市居民消費能力較高,城市內及城郊有一定的資源但不具備特色旅遊項目,如工業遺址、特色歷史文化事件、自然景觀等。
【難點】經濟較為發達,城市工業化印象較強,「自然生態」旅遊形象相對較弱,旅遊資源分布較為分散,全域性開發需要更強的統籌能力,既需要側重城市性格的塑造與城市文化的傳遞,有需要充分考慮借勢發展,可考慮功能性的娛樂項目引入。
【要點】
⑤ 需要綜合考慮城市資源與特色,強化城市綜合旅遊形象塑造
⑥ 需要結合城市的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建設,強化「生態」營造
⑦ 側重功能為主導,引入功能性、特色性項目,通過龍頭項目帶動全域發展
其五:有資源的欠發達地區
【特點】該類地區往往遠離大城市或中心城市,且不屬於傳統知名景區的輻射范圍,往往是生態保護區或扶貧開發區,自然生態環境較好,歷史文化資源相對較多,但經濟相對落後。部分地區對外交通聯通度較差。
【難點】
① 基礎設施投資較大,需要政府奠定基礎
② 本地缺少旅遊產品支撐,缺少吸引力項目
③ 本地投資環境不足,旅遊招商難度較高
④ 本地居民素質較低,城市旅遊氛圍不足
⑤ 可考慮將旅遊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抓手
【要點】
① 應充分考慮本地「綠水青山」變現的方法與策略;
② 應充分考慮本地「老、舊」特色資源項目如何變成吸引力;
③ 需要打造極具特色的龍頭項目,以產生核心吸引力
④ 需綜合考慮中長期度假旅遊與周邊城市周末休閑,需要豐富更多功能
⑤ 需考慮如何使得本地的居民最大程度的參與旅遊發展
⑥ 需要加強片區總體宣傳力度,建立居民旅遊培訓體系
若需要了解更多關於全域旅遊的戰略和推進措施,歡迎與【儒余股份】探討。
㈢ 文化旅遊的定義
文化旅遊定義1:是以旅遊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徵。文化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旅遊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飽含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為載體,體現了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
文化旅遊定義2: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成為當前旅遊業出現的新時尚。文化旅遊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因其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旅遊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文化旅遊與旅遊文化是兩個既有一定聯系又有嚴格區別的概念。文化旅遊是屬於運動的范疇,是旅遊的一種類型,與旅遊在內涵上存在著有機的聯系。而旅遊文化屬於文化的范疇,是文化的一個門類,與諸如建築文化,生態文化,藝術文化,等相並列,是文化的一種類型。一方面,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旅遊文化的內容,進而促進旅遊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旅遊文化的發展又能為文化旅遊提供內涵豐富的旅遊內容,以滿足旅遊者的各種文化需求。在外延上,文化旅遊可以說是旅遊文化的一個研究內容,而旅遊文化的內容要比文化旅遊豐富得多。
㈣ 鄉村旅遊概念最早是由誰提出的
1.鄉村旅遊的起源
西班牙學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 (2001)將鄉村旅遊分為傳統鄉村旅遊(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現代鄉村旅遊(Modern Rural Tourism)兩種。 傳統的鄉村旅遊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後,主要源於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雖然傳統的鄉村旅遊對當地會產生一些有價值的經濟影響,並增加了城鄉交流機會,但它與現代鄉村旅遊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傳統鄉村旅遊活動主要在假日進行;沒有有效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沒有給當地增加就業機會和改善當地的金融環境。實際上,傳統的鄉村旅遊在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目前都廣泛存在,在中國常常把這種傳統的鄉村旅遊歸類於探親旅遊。 現代鄉村旅遊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的旅遊模式,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發展迅速,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明顯區別於回老家的傳統旅遊者。現代鄉村旅遊的特徵主要表現為:旅遊的時間不僅僅局限於假期;現代鄉村旅遊者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築、文化等資源;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經濟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給當地增加了財政收入,還表現在給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還給當地衰弱的傳統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目前我們談論的鄉村旅遊是指現代鄉村旅遊。
㈤ 文化旅遊概念與旅遊文化概念有什麼不同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來源文章摘要:「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是兩個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也是兩個
㈥ 中國關於「旅遊」條目最早出現在哪一年
「旅遊」二字最早是在山東昌樂骨刻文中發現,是東夷平民旅遊娛樂活動最早的記錄 !
早在殷周之際,人們已經開始注意旅行的類別,殷人和周人慣用「旅」字,專指當時最活躍的一種旅行——商旅。《易經》中,專講行商客賈的一卦就稱為「旅」卦。「旅」字之所以用於商旅,一是「旅」本來就含有行走之意,二是「旅」常被古人假借為「廬」,與「廬」字相通的「旅」字便成了當時商業旅遊的專稱。
東周時期,旅行分類更加清楚,東周人除了沿用殷周以來的說法,以「旅」稱商旅,以「征」稱軍旅,以「歸」稱婚旅,以「巡」稱天子之旅,以「遷」稱遷徙之旅,特別是他們用「旅」字為中國旅遊史引進了現代「旅遊」的概念。
「游」的字義是浮行於水中。人能像魚一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泳之游之」(《詩經·邶風·谷風》),當然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所以當時人們把那些隨心所欲,「優哉游哉」(《史記.孔子世家》:「優哉游哉,維以卒歲」)的旅行活動,如游獵、游覽、游學等概稱為「游」。「游」的提出,說明東周人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旅遊范疇,能夠把旅遊與商旅、聘旅級行役(禮節性外交和長途公差)等功利性的旅遊區別開來,標志著中國古代旅遊從此進入了自覺的認識階段。
有關「旅遊」一詞,最早見於六朝,齊梁時,沈約(公元441年-513年)《悲哉行》「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的詩句,用以專指個人意志支配的,以游覽、游樂為主的旅行,以此區別於其他種種功利性的旅行。
㈦ 旅遊的起源
最早的旅遊
旅遊的先驅是商人,最早旅遊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
在旅行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古代即以存在,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旅行活動的興起同樣居世界前列,中國早在公元前22世紀就有了。當時最典型的旅行家大概要數大禹了,他為了疏浚九江十八河,游覽了大好河山。之後,就是春秋戰國時的老子、孔子二人了。老子傳道,騎青牛西去。孔子講學周遊列國。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遠至波斯,今伊朗和敘利亞。唐時玄奘取經到印度,明時鄭和七下西洋,遠至東非海岸,還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作了游記。
中國古代「旅遊」概念
早在殷周之際,人們已經開始注意旅行的類別,殷人和周人慣用「旅」字,專指當時最活躍的一種旅行——商旅。《易經》中,專講行商客賈的一卦就稱為「旅」卦。「旅」字之所以用於商旅,一是「旅」本來就含有行走之意,二是「旅」常被古人假借為「廬」,與「廬」字相通的「旅」字便成了當時商業旅遊的專稱。
東周時期,旅行分類更加清楚,東周人除了沿用殷周以來的說法,以「旅」稱商旅,以「征」稱軍旅,以「歸」稱婚旅,以「巡」稱天子之旅,以「遷」稱遷徙之旅,特別是他們用「旅」字為中國旅遊史引進了現代「旅遊」的概念。
「游」的字義是浮行於水中。人能像魚一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泳之游之」(《詩經·邶風·谷風》),當然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所以當時人們把那些隨心所欲,「優哉游哉」(《史記.孔子世家》:「優哉游哉,維以卒歲」)的旅行活動,如游獵、游覽、游學等概稱為「游」。「游」的提出,說明東周人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旅遊范疇,能夠把旅遊與商旅、聘旅級行役(禮節性外交和長途公差)等功利性的旅遊區別開來,標志著中國古代旅遊從此進入了自覺的認識階段。
有關「旅遊」一詞,最早見於六朝,齊梁時,沈約(公元441年-513年)《悲哉行》「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的詩句,用以專指個人意志支配的,以游覽、游樂為主的旅行,以此區別於其他種種功利性的旅行。
㈧ 文化古跡旅遊的具體概念是什麼
文化古跡旅遊,是為了體驗能真切反映過往 的人和故事的場所、文化遺跡和活動版的一種旅遊,它權涵蓋文化、歷史和自然的資源。
文物古跡是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和遺跡。
中國十大名勝古跡是指1985年由《中國旅遊報》發起並組織全國人民經過半年多的評比,於當年9月9日評選出的萬里長城、桂林山水、北京故宮、杭州西湖、蘇州園林、安徽黃山、長江三峽、還有台灣日月潭、承德避暑山莊、西安秦陵兵馬俑十個風景名勝區。這十個景區分布於祖國的東西南北各個區域,包括自然景觀,歷史建築,人文景觀和文物古跡等。
㈨ 文化旅遊資源的概念是什麼
旅遊資源是指凡是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能為旅遊活動所利用,並由詞產生經濟效益,社會內效益容和環境效益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
旅遊資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
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凡能夠引起人們較大興趣具有觀賞,游覽,休息或療養價值者,都屬於自然旅遊資源的范疇.
由各種社會環境,社會生活,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和物質生產構成的人文景觀,由於各有自己的傳統特色而成為旅遊者游覽,觀賞的對象,均可包括在人文旅遊資源的范疇內.
㈩ 旅遊一詞最早起源
早在殷周之際,人們已經開始注意旅行的類別,殷人和周人慣用「旅」字,專指當時最活躍的一種旅行——商旅。《易經》中,專講行商客賈的一卦就稱為「旅」卦。
「旅」字之所以用於商旅,一是「旅」本來就含有行走之意,二是「旅」常被古人假借為「廬」,與「廬」字相通的「旅」字便成了當時商業旅遊的專稱。
東周時期,旅行分類更加清楚,東周人除了沿用殷周以來的說法,以「旅」稱商旅,以「征」稱軍旅,以「歸」稱婚旅,以「巡」稱天子之旅,以「遷」稱遷徙之旅,特別是他們用「旅」字為中國旅遊史引進了現代「旅遊」的概念。
(10)最早文化旅遊概念擴展閱讀
旅遊種類:
1,國際旅遊
國際旅遊是指跨越國界的旅遊活動,分為入境旅遊和出境旅遊。入境旅遊是指他國公民到該國進行的旅遊活動,出境旅遊是指該國公民到他國的旅遊活動。
2,國內旅遊
國內旅遊是指人民在居住國內進行的旅遊活動,包括該國公民在國內的旅遊活動,也指在一國長期居住,工作的外國人在該國內進行的旅遊活動。從旅遊發展的歷程看,國內旅遊是一國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國際旅遊是國內旅遊的延伸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