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園旅遊策略
1. 文化旅遊產業的文旅產業園
文化產業是工業文明、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發展文化產業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近年來,國家出台了眾多文化產業的利好政策,推動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希望通過文化產業的振興,迅速提高國家軟實力,實現經濟實力和國民素質的並速騰飛。
2009年國務院審議通過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正式將文化體制改革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建議,再一次把文化產業提升到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的戰略地位。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文化產業的產業地位提升後,大量的資金與政策都導向了文化產業項目。而文化與旅遊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國家對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政策導向需要具有高品質大項目帶動。文化、旅遊聯姻的產物文化旅遊產業園應運而生。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相互緊密關聯,同時又具備與其他產業強大的耦合性,文化旅遊產業園區就是某種文化為主線,以文化創意產業和旅遊業為支柱產業的,從產業、商業、旅遊、地產、景觀等多種維度打造的,具備旅遊、產業、城市多重功能的文化產業空間。文化旅遊產業園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旅遊地產在政策導向下的新模式,是「文化+旅遊+地產」的三位一體的聯動開發模式。文化是統領,是整個園區發展方向的靈魂,旅遊是拉動,能夠促進產業發展、提升城市形象,實現人氣聚集。而地產則是園區開發建設的重要保障。這種「三位一體」的開發模式,實現了產業間的相互補充和支撐。可以有效的平衡園區近期投資和遠期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利好政策導向之下,全國各地掀起了一波文化旅遊產業園建設熱潮。截至2010年,全國各種文化旅遊產業園區達1萬多家,其中,市級以上有2500餘家。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江蘇是文化旅遊產業園發展最快的省市。北京有130餘家,上海有100餘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已有三批6家(西安曲江新區、深圳華僑城、山東曲阜、沈陽棋盤山、河南開封宋都古城、上海張江),國家級產業示範基地已達204家,產業增加值達900億元。文化旅遊產業園是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和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而出現的新型事物,興起和發展的時間較短,在快速崛起的同時也暴露出了種種問題。
首先是盲目建設,各地一哄而起建設文化產業園,規劃不夠、創意不足,導致園區重復建設嚴重,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和行業的惡性競爭。
其次,圈地現象嚴重,文化產業園的建設大多是在地方政府和地方開發商的共同介入下得以形成。許多產業園沒有構建科學的盈利模式,僅僅是打著旅遊產業開發的旗號,搶占土地資源,拿到土地後大張旗鼓的開發地產。
第三是產業化水平低下,一些產業園沒有構建良性的產業體系,產出效益很低,僅僅靠政府特殊政策和賣地、租地度日,很難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局面。
針對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的自身特點和存在問題,筆者提出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的四大開發策略,強化文化旅遊產業園的競爭力,推動其良性發展。
策略一:創意核心吸引物
創意是文化旅遊產業園區形成的基礎,旅遊核心吸引物是文化旅遊產業園生命力所在。文化旅遊產業園需整合地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圍繞文化主線打造創意性旅遊項目,聚集人氣,引爆區域,形成對廣域旅遊市場的持續吸引。
「夢廊坊」文化產業園,跳出了常規的旅遊項目策劃思路,採用了地上地下旅遊項目雙向開發的創新思路。地上以盛世長安——神奇高窟——海潮西亞——多彩歐洲為主題進行創意,形成具備景觀展示、節慶遊行功能的絲綢之路文化景觀大道;地下以樓蘭迷霧——對話埃及——海底王國為主題進行創意,運用世界頂尖科技,塑造「廊坊考古新發現」。構建地上地下聯動,一段一主題、一步一神奇的「新絲綢之路」。
策略二:創新旅遊體驗模式
傳統文化旅遊項目以文物古跡和靜態展示為主,缺乏體驗性和深度游覽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需求的多元化,現代人對於文化旅遊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想賦予傳統的文化以生命力,強化文化旅遊項目的競爭力需將文化與世界級品牌、科技和資本的高效對接,引進高新科技作為技術手段,採用情境體驗、動漫形象、創意理念、游戲玩法、影視場景、特色商品、建築景觀及豐富演藝將文化活化,呈獻給遊客完美的深度文化體驗。
策略三:創建大產業體系
構建大產業體系。以旅遊業、文化產業作為主導,復合其他相關產業,旅遊和文化產業之間相互轉換、相互影響和相互驅動。在產業耦合作用下形成多種新的旅遊業態、旅遊產品,既能夠帶動旅遊的綜合消費,又能提升文化產業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產業空間,真正實現產業之間的互融與共榮。
強化文化旅遊產業園的產業准入機制,產業要符合產業園區的總體功能定位。鎖定產業需具有關聯性、互補性、共生性,各產業相互鏈接並促進整個園區良性發展。既要符合文化旅遊市場消費需求及時代特徵,又要立足產業發展趨勢,具有前瞻性。能夠與地區的經濟產業基礎相適應,並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符合當地文化及資源特點,能夠提升地區文化及旅遊影響力及競爭力。
策略四:創立多元盈利模式
文化產業管理和運營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產品化、消費化的過程也是文化產業化的過程。盈利模式的設計是項目開發的重要環節。構建銷售地產項目盈利、旅遊經營項目盈利、樹立項目品牌盈利、升值項目價值盈利的四大盈利模式,不僅確保了項目快速迴流資金、降低項目投資風險的需求,也保障了項目長期、持續的現金流以及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的升值。四種盈利模式相互影響和優化,實現項目整體的盈利最大化。
2. 文化產業園區的特徵
在這方面,.Montgomery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他通過對文獻的歸納,並以Temple酒吧,Sheffield文化園區,Hindley Street,Manchester北部園區等為例,分析、總結出成功文化園區的特徵主要體現在活動、形式、意義三方面: John.Montgomery認為最適合一個文化園區活動空間的城市環境應傾向於有一個半徑為400米,建築平均5—8層,在10米范圍有非常少的街道(包括人行道)。
文化園區應該有非常多功能的公共領地。它提供人們聚會交流的空間,也為園區內的交易提供場所,這樣一個區域將具有滲透性。
成功的文化園區傾向於有幾個具有活躍、滲透性強、臨街地帶的街道,或至少有一些活動的結點,便於人們在其間很容易走動。 文化園區要像物質一樣能存在於人們頭腦之中,也就是說人們參觀之後能形成和保留園區的印象,而這些印象的形成取決於文化園區的活動、風格、形象。
成功的文化園區應是革新和創意的地方,在設計和欣賞方面經常是超時代的,並且這些超時代理念被帶入園區的建築設計、內部裝飾、甚至重要街道和空間的照明等方面。
文化園區應刺激新的理念,成為新產品和新機會能得以開拓、努力嘗試的地方。因此,文化園區意義方面的特徵體現在具有歷史和發展意義、園區身份和形象及知識性、環境意識等方面。
3. 文化產業園策劃和文化產業園規劃怎麼做
文化園策劃和文化園規劃-綠維創景-做的非常好,綠維創景一直都專注於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模專式的創新研究,屬提供旅遊景區文化提升與情境體驗創新、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古城、歷史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等項目的策劃、規劃、設計及投資運營咨詢全程專業服務。浙江省遂昌縣王村口紅色古鎮項目修建性詳細規劃、浙江省遂昌縣獨山古村項目修建性詳細規劃、永安長城景區重點區域修建性詳細規劃、海南永慶佛教文化景區全案策劃等都是很好的證明。
4. 要寫一個整合全國知名文化產業園的旅遊規劃方案,給點建議~~沒頭緒~~~~
有很多關於文化產業園的書,會介紹各個城市文化產業園的發展情況,或許你可以借鑒一下!
祝好運!
5. 文化旅遊產業園區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1)以某種歷史文化集合和時尚文化資源稟賦為依託,以旅遊為主導,以文化旅遊產業作為園區的核心和支柱產業,開發相關的系列文化產品;(2)目的是滿足當地居民及外來旅遊者特定的文化和休閑需求;(3)反映的是地域特殊的文化、社會與經濟需求;(4)有其特有的運行機制園區的組織管理是通過專門的管理協調機構來進行的。
相關閱讀推薦:
《文化旅遊產業園區構建「七要」》
6.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旅遊開發的必要性有哪些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旅遊開發的必要性有哪些?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旅遊策劃專家指出,通過幾年的發展積淀,以《文化產業振興計劃》為信號,中國的文化產業進入發展的黃金期。旅遊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撐,是文化產業中極為活躍的組成部分。文化旅遊產業是文化產業中最具生命力、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業態,同時也是一種符合現代需求、具有都市特徵的新型業態,是對現有文化產業的重要補充。 最近幾年中國各地文化旅遊產業園區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如西安曲江臨潼、洛陽漢魏故城、隋唐城遺址等,許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設「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的目標。2010年7月,中國文化部出台了《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管理辦法(試行)》,對文化產業園區的申報、命名和監督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什麼樣的園區算得上是文化旅遊產業園區?文化旅遊產業園區與我們經常提到的文化產業園區相比有什麼獨特的特徵?如何打造或者創意構建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的獨特價值?綠維創景通過系統的理論分析,並結合成功案例,對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的構建和成功開發做了初步的系統研究,試圖提煉出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的構建要素,並提出打造的重要方法,以為各地的旅遊開發管理者提供參考。 綠維創景認為,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1)以某種歷史文化集合和時尚文化資源稟賦為依託,以旅遊為主導,以文化旅遊產業作為園區的核心和支柱產業,開發相關的系列文化產品;(2)目的是滿足當地居民及外來旅遊者特定的文化和休閑需求;(3)反映的是地域特殊的文化、社會與經濟需求;(4)有其特有的運行機制,園區的組織管理是通過專門的管理協調機構來進行的。 同時,我們提出了文化產業園區構建的七大要素:1、文化主線的選擇與定位 2、園區產業驅動力的塑造3、旅遊產業聚集要素完備、4、遊憩體驗方式的創新、5、創意構建文化旅遊產品、6、創新管理融資機制、7、強化整合營銷策略。【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規劃設計:綠維創景】
7. 如何加強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我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現階段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價值需求,從而提升產業價值,獲得可持續發展。
但我國文化旅遊業發展目前面臨著一個主要難題:即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規劃不當。
如何挖掘文旅資源?
我國是旅遊古國,旅遊文化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包括國家的整體與區域地理環境、歷史變革、風俗人情、遺址、審美觀念、經濟社會發展等。
在中國大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相對獨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風尚、審美趨向、情感模式、風俗習慣等。挖掘這些文化內涵、發揮其獨特優勢,顯得非常緊迫。
明確旅遊文化的重要地位,樹立先進的發展理念,需要充分發揮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優勢,創造整體性的文化氛圍。
整合旅遊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內涵,使人們能夠體驗、理解、領悟中國文化的獨特內涵與魅力;進而形成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遊文化精品。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人們喜聞樂見的元素,將其融入到旅遊產業之中;結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文化景觀,豐建設旅遊文化街區、文化創意旅遊園區、旅遊文化綜合體。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與城鎮化建設的持續加快,必將會引起旺盛的旅遊休閑需求!
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期,發揮要素優勢,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中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區域產業競爭力必將會大力提升。
8. 文化旅遊產業園區規劃需注意什麼問題
文化旅遊產業園區規劃需注意什麼問題?文化旅遊產業園區規劃綠維創景認為要注意的問題很多,但是只要與有經驗的公司合作,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綠維創景專注於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模式的創新研究,提供旅遊景區文化提升與情境體驗創新、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古城、歷史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等項目的策劃、規劃、設計及投資運營咨詢全程專業服務。您不妨到他們的網站上詳細了解,或許會對您有一些幫助。
9. 什麼是文化旅遊產業園
天創智業認為:文化旅遊產業是指在特定的社會和經濟需求下,具有某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並融合了時尚文化資源稟賦的空間承載物,在經過創意規劃之後進行空間集中和功能集聚,通過旅遊景區、文化企業等表現形式形成的完整的產業鏈。希望對你有幫助。
10. 文化產業園區如何發展
我來回答!
1、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南京文化產業的集群化、集團化、規模化發展,使其逐漸成長為有著強大生命力的支柱產業。躋身全國四大書市、聚集百餘家書商的南京長三角出版物市場,2007年銷售碼洋5億多元,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圖書集散地。已形成40多家企業集群的南京動漫產業,2007年實現產值2.5億元,帶動文化、體育、廣告、教育、旅遊、商貿等相關產業收入50億元。
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活躍於南京文化產業,2008年南京文化創意產業協會108個會員單位中有83家民營企業,占會員總數的76.8%;南京動漫行業協會72個會員單位中的52家動漫企業都是民營企業,占會員總數的72.2%,其中注冊資本在300萬元以上的骨幹企業16家。民營資本和各類社會資本成為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2、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情況
在中國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中,已形成了三種典型的文化產業園區,即藝術家自發形成的「798」型、文化商人牽頭下形成的「大芬村」型以及政府主導下形成的「中關村」型。目前,南京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則以「中關村」型為主。2006、2007兩年,南京市圍繞壯大文化創意主導產業和提高產業集聚效應,扎實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載體建設,夯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平台。截至2007年12月,全市正在建設或開園開街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有42個。
「十一五」期間,南京市每年安排「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500萬元,用於扶持和引導文化產業發展。2009年南京市正醞釀成立一個全市文化產業招商中心。該中心將為南京市文化企業提供項目展示、推薦平台,為文化企業和銀行等投融資機構牽線搭橋。
到2010年,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將成為全市文化產業增量的主體部分,成為全市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成為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實現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產業強市跨越,構建中國東部地區「文化智慧創意中心」。
中國投資資訊網 2009-2012年南京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