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俗旅遊文化發展
⑴ 新疆旅遊有什麼特點
在新疆,民俗文化旅遊前景廣闊。新疆傳統文化中富於表演和展示性的內容很多,演唱類的如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演唱、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演唱、蒙古族的「江格爾」演唱等;雜技類如「達瓦孜」表演;民族體育類如賽馬、馬上競技、摔跤、叼羊等等。民族歌舞是新疆傳統文化中最富表演與展示性的形式。新疆久負「歌舞之鄉」之盛名,各民族的傳統歌舞藝術多姿多彩,僅以舞姿來看,維吾爾族輕盈舒展,哈薩克族風格粗獷剽悍,柯爾克孜族活潑,塔吉克族剛健,烏孜別克族動作優美輕快,塔塔爾族開朗奔放,風趣幽默,與各自的傳統音樂、舞蹈語言以及民族服飾等共同構成風格各異、內容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由著名藝術家王洛賓改編的新疆民歌唱遍全世界有華人的地區,一曲「達坂城的姑娘」就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遊客到達坂城旅遊觀光。由此,以精品意識開發和包裝民俗文藝,提高其藝術欣賞性、娛樂性、參與性,並融入現代科技,就有可能形成產業,成為旅遊業魅力不減的重要精神支柱。特色是旅遊之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礎,民俗則是最有特色的文化。在新疆47個民族和睦共處的大家庭中,民俗文化不斷傳承廣大。新疆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高空達瓦孜、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會、吐魯番葡萄節等;民俗文化也異常豐富,涉及到生產、生活、歲時、禮儀習俗等各個方面。例如:古爾邦節、那達慕大會、肉孜節、叼羊、賽馬等。此外,還有與新疆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絲綢文化、茶文化、陶文化、酒文化、…幾乎與旅遊相伴而行,是景點之需,也是遊客之需。各地有共性的東西,也有個性的特點,凡個性的旅遊產品大都以地方民俗取勝,這正是民俗文化形成產業的可為之處
⑵ 旅遊在新疆的發展情況
《新疆旅遊產業發展與前景分析》
新疆旅遊業走到今日,已呈現出健康穩定的發展局面。產業的效應已凸顯出來,對交通、民航、餐飲等的拉動非常大。行業管理也日見完善,從業人員素質和技能整體有較大的提高。經濟效益在明顯提高,客源市場在相對穩定的同時趨於科學合理。可以說新疆旅遊業已進入一個市場化的符合中國旅遊市場需求的良好的發展時期,正由發展期向穩定的成熟期過渡,預計在三年左右時間進入成熟期。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需要去解決。
一、旅遊必須成為產業,而不能是僅培育旅遊目的地
整個旅遊產業正在逐步成為新疆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至少是作為一個產業已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在不斷的提升,但也因各種原因,有些景區(點)在主觀和客觀上把景區作為旅遊目的地去追求遊客數門票收入而忽略了其應有的產業作用。所謂能成為產業,首先看其對當地區域經濟的貢獻和對相關產業的拉力,不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應對區域經濟起到積極重要的促進作用,這種作用和積極影響越大說明其產業越成熟。因此,旅遊產業必須努力和必須具備這些本質特徵才能稱之為產業,也才能證明其成熟的程度和對社會的貢獻大小。新疆旅遊向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是正確的,終將成為新疆的支柱產業的,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產業化進程不平衡,對產業作用認識不到位等問題。在景區布局線路設計、產品開發時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視了今後產業發展的需要,有些是氣候、環境、區位等客觀原因所致,還好理解,也能調整過來。但有些景區(點)在主觀上就不清楚目的地和產業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從而片面的去追求簡單的遊客數和旅遊產品回報,從投資建設到旅遊產品設計包裝都獨立地去看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例如對當地農牧民增收,拉動交通、餐飲等的作用。使得自己利益短時間得到回報而對產業的形成起到負作用,反倒影響整個景區甚至是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提示:作為旅遊產業的每一位決策領導、策劃專家到投資商都應注意並努力把旅遊作為一個產業去為區域經濟做貢獻,並將其作為對社會的責任,同樣只有做成產業也才有長效的投資回報,而不能簡單地當作一個旅遊目的地去做,那樣就失去發展旅遊的深遠意義。希望有些景區(點)在這方面應予注意把握好,努力將旅遊向產業化去發展。
二、旅遊的投入與產出不相符,造成所產生的效應和追求的目標也不同
旅遊確實是一個大投入的產業,特別在新疆景區面積普遍都大,這也是新疆之所以能吸引遊客的西域風格的一部分,大部分都在幾百平方公里到幾千平方公里,甚至上萬平方公里。景區總量大、類型多是難得的優勢,但同時也給投資開發特別是道路、供電、通訊、供排水等基礎設施投入增加了難度,要想使整個景區都能讓遊客快捷、安全的游覽,那麼,道路建設就得全部到位,也就加大了投資量。此時,也就要考慮一個投入與產出的比較,不能因景區量大而跟不上投入,前者,會影響整個景區的發展,造成滯後發展。後者,全靠資金的夯填,規模短時間內膨脹,一些矛盾不合理和問題會在日後使用中暴露出來。同時,產出與投入相比遠不如前者,反倒讓人失望。
例如:有些景區基礎設施投入只有幾千萬甚至更少,而某些景區目前用於基礎設施的投入高達十多個億,投入比為幾十比一或百分之幾,而旅遊綜合經濟產出比則為幾比一相對而言反倒投入少的景區產出比要遠遠高出投入大的景區,同時在很短的時間完成幾億甚至十幾億投資的項目其科學性、合理性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嗎?在今後隨著發展,這些用巨資打造的景區設施還能滿足需要嗎?據了解現在這類問題已出現。
某景區一條投資8000多萬的觀光道因沒有考慮車流量增加的因素,才使用了兩年現已明顯反映出路面不夠寬,不僅滿足不了使用而且增加了安全隱患。提示:投入過大過急既不能實現應有的回報也不一定科學合理,而那些靠自身滾動發展的,有時間去研究思考和完善的景區,加上對景區管理,對外宣傳等工作不懈的努力,不僅取得好的回報率而且也取得好的社會效益。因此,這是今後工作中應值得研究並更好地去解決的問題,防止有限資金使用不當和再出現投資偏差問題。
三、客源市場逐漸趨於穩定,是成熟期前期表現
隨著幾年的快速發展,連續幾年的快速增長,新疆旅遊客源市場已全面打開,隨之而來的則是增長速度緩慢、增幅下降,說明新疆旅遊客源市場已逐步進入穩定成熟期。預計三年左右時間增幅降至較低點後將保持一個較穩定的遊客數,之後遊客量持續較長穩定時間,完全進入成熟期,但保持一個較大的遊客基數。2006年全國旅遊人數1.8億人次(含出境游),其中新疆遊客1700萬人次約佔到10%,已佔較大的份額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前幾位。新疆旅遊資源總量的絕大部分資源已開發,基本搭建起利用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的平台。隨著西藏旅遊可進入性的提高和出境游的快速增長,新疆旅遊的增長空間已不太大。快速增長的重點將轉移,這屬於正常的,要客觀正確地去看待這個問題,不能認為遊客增幅下降就是旅遊市場滑坡或新疆旅遊出現什麼問題,而是說明這一現象是成熟期到來前的預告。
此時,我們應該審時度勢,調整思路和策略。首先抓產品的開發和資源的組合,設計更科學的線路以最大的努力去增加吸引力,再者就是把現有的景區做精做細,使其有"永葆青春"的活力。要深度挖掘歷史文化,現在景區的民族風情民俗文化的開發還能基本滿足現在遊客的觀賞和欣賞要求。隨著遊客的消費和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就得有新的文化內涵作為亮點和靈魂開發出來,不能僅限於當代各民族民俗風情的挖掘和演繹上,要挖掘歷史的文化。例如:那拉提景區通過對塞種人、烏孫人古墓的發掘來作學術研究,考證3000多年到2500年間這片草原曾經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輝煌,進而佐證那拉提草原是中國草原文化的發祥地乃至西亞草原文化的發源地,這就能使景區有了永恆的生命力和靈魂,同時,通過考古同樣證明幾千年來中原與西域有著緊密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聯系,是一個整體,具有很好的意義。同時,要抓好生態的呵護工作,新疆旅遊的主體還是以生態旅遊為主。因此,要加大對生態的保護,今後不論是國家、地方還是企業都應將投資方向調整到對生態的保護和植被質量的提高以及污染治理上來,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用這種方式達到轉變增長方式的目標,也是做精品的前提。其次,努力提高整體服務水平加大服務技能服務意識的培訓,今後各經營者要明白只有靠服務質量去取勝。還有就是仍然要加強對外宣傳和營銷工作,盡力保證今後客源市場更多的份額,盡量讓進入成熟期的遊客能保持更長的時期。
前面所說的新疆旅遊業所進入成熟期僅僅是指在客源市場的佔有上,但在產業的完善、產業鏈的延伸上仍然大有文章可做,包括怎樣提高人均消費,怎樣延長遊客在景區的停留時間,怎樣開發下游產品等方面均是今後要下功夫去研究和解決的。
因此,今後工作的思路和戰略應有一個調整,應從過去重開發和市場營銷轉移到打造精品和完善產業上來,引導投資流向項目的完善和內容的特色上和文化的挖掘上來,讓政策能傾向於如何拉長產業鏈和增加覆蓋面上來,以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和需要,才能使旅遊業健康穩步地持續發展下去。
⑶ 新疆民俗和傳統文化
新疆傳統文化
新疆是一個擁有眾多少數民族和燦爛的民族文化的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區,這里以維吾爾族為主。眾所周知,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擁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優秀的傳統文化。這里還有眾多美麗的地方,承載了這些燦爛的風俗人情。新疆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枝奇葩,想要了解這奇特的文化嗎?那就讓我們走進這神奇的新疆大地吧。
這里拿與眾不同的創痛文化當然與這里的地理環境有著非同一般的關系了。這里是盆地和山脈相結合地理位置,有各種高大挺拔的山脈和盆地。由於這樣的獨特地理環境也造就了這里獨特的氣候,這里的溫差相當的大,用一句話來描述,就是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了。是不是覺得特別有趣呢?想不想去體驗體驗呢?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區,所以這里的民族信仰也有很多不同的宗教,所以,這里的民族宗教文化很發達。 新疆是一個著名的瓜果之鄉,這里獨特的氣候差也造就了這里味道及其甘甜的各種瓜果蔬菜。摘下一個葡萄,一個哈密瓜。咬下一口,真是比蜜還甜,直直地甜到了你的心裡。想嘗嘗嗎?
新疆是一個真正說得上地大物博的地方,這里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廣闊的高原,有眾多綠洲和高山雪脈,有天然的水資源。這里的人們都過著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這里的歌舞文化非常的發達而且聞名。來到新疆,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他們那精美的服飾了,高貴的裙子,閃閃發光的小帽子,無一不顯示新疆人們那美麗的舞姿和動人的曼妙身影。觀賞新疆人們的舞蹈,你會發現他們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他們贊揚生活,他們輕快放歌,他們覺得生活是那麼的美好,在這些的帶領下,你也將會發現自己的心情是那麼的愉悅,對生活又重拾信心。
這里的各種樂器也非常的著名,各種你沒遇見過的樂器,在新疆你都能聽到它們與眾不同的美妙樂音。那充滿異域風情的奇妙樂音帶你進入另一個美妙的音樂天堂。在新疆,不論在哪,你都會感覺來到了一個美妙的歌舞世界,讓人愉悅萬分。
⑷ 請批評新疆民俗旅遊開發實踐中的欠缺之處並提出建議
通過對新疆草原生態旅遊發展的SWOT分析發現,新疆草原生態旅遊業內部優勢明顯強回於劣勢,答外部機會也比挑戰多,新疆應該大力發展草原生態旅遊業。結合前面的SWOT分析對新疆發展草原生態旅遊業提出以下一些建議。(1)大力培養草原生態旅遊導游。|新疆美程在線國際旅行|新疆旅遊公司|社大力培養具有知識廣博、面寬的導游員,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生態導游的隊伍,導游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對少數民族風情的了解。(2)加強草原旅遊的規劃,大力景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大力培養優秀導游和管理人員,加強道路的修建,完善基礎設施,增加垃圾回收站、廁所和指示標牌。(3)大力開展畜牧業試駕體驗活動,生態草原一體化旅遊。結合草原特色,突出人文風情,開展畜牧業試駕體驗活動,開展綜合現代科技、生態和人文為一體的生態化草原旅遊。
⑸ 新疆的旅遊特點
在新疆,民俗文化旅遊前景廣闊。新疆傳統文化中富於表演和展示性的內容很多,演唱類的如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演唱、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演唱、蒙古族的「江格爾」演唱等;雜技類如「達瓦孜」表演;民族體育類如賽馬、馬上競技、摔跤、叼羊等等。民族歌舞是新疆傳統文化中最富表演與展示性的形式。新疆久負「歌舞之鄉」之盛名,各民族的傳統歌舞藝術多姿多彩,僅以舞姿來看,維吾爾族輕盈舒展,哈薩克族風格粗獷剽悍,柯爾克孜族活潑,塔吉克族剛健,烏孜別克族動作優美輕快,塔塔爾族開朗奔放,風趣幽默,與各自的傳統音樂、舞蹈語言以及民族服飾等共同構成風格各異、內容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由著名藝術家王洛賓改編的新疆民歌唱遍全世界有華人的地區,一曲「達坂城的姑娘」就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遊客到達坂城旅遊觀光。由此,以精品意識開發和包裝民俗文藝,提高其藝術欣賞性、娛樂性、參與性,並融入現代科技,就有可能形成產業,成為旅遊業魅力不減的重要精神支柱。特色是旅遊之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礎,民俗則是最有特色的文化。在新疆47個民族和睦共處的大家庭中,民俗文化不斷傳承廣大。新疆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高空達瓦孜、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會、吐魯番葡萄節等;民俗文化也異常豐富,涉及到生產、生活、歲時、禮儀習俗等各個方面。例如:古爾邦節、那達慕大會、肉孜節、叼羊、賽馬等。此外,還有與新疆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絲綢文化、茶文化、陶文化、酒文化、…幾乎與旅遊相伴而行,是景點之需,也是遊客之需。
⑹ 一般而言,民俗旅遊開發有6中模式,請任選一種模式來開發設計一個新疆民俗旅遊項目。(跪求,急用!!)
nn drhtu muiol/
⑺ 新疆尼勒克的旅遊文化發展的如何啊
新疆尼勒克的旅遊文化發展的算是很不錯的,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去新疆那個地方進行旅遊度假呢。
⑻ 新疆民俗和傳統文化是怎麼樣的
新疆民俗:
1、新疆居住著12個少數民族,他們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達斡爾族、滿族、塔塔爾族和俄羅斯族。
其中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七個少數民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並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處都有大量的伊斯蘭教餐廳--清真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漢族食堂的炊具、餐具嚴格分開。供清真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群眾自己宰殺,並且嚴禁與豬肉一起存放、運輸和買賣。清真食堂的管理人員、炊事人員一般也由這些民族的職工擔任。
2、伊斯蘭民族最大的特點之一是禁豬,他們忌諱提到與「豬」有關的詞語。
新疆傳統文化:
1、方言文化:概念僅指新疆的漢語方言,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維吾爾語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的意思,這是全國很多人都容易陷入的誤區,如果要指代少數民族語言則用該少數民族語言的本名,如「維吾爾語」、「哈薩克語」。
2、節日文化: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習俗,有些節日是幾個民族共有的。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都以古爾邦節、肉孜節(回族分別稱為宰牲節、開齋節)為盛大的節日,家家准備豐盛的食物,互致問候,歌舞歡慶。兩節均源於伊斯蘭教。「肉孜」是波斯語,意為「齋戒」。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為齋戒月。成年健康的穆斯林應封齋,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等。齋月結束後的第二天(伊斯蘭教歷的10月1日)即為肉孜節。古爾邦節是在肉孜節後第70天(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舉行。「古爾邦」是阿拉伯語,意為「獻牲」。傳說先知易卜拉欣常大量宰牲獻祭,安拉為考驗其忠誠,夢中啟示他宰殺兒子易司馬儀獻祭。當易卜拉欣欲忠實地執行命令時,安拉又命天神送來一隻羊代替。古阿拉伯人依此傳說每年在該日宰羊獻祭,伊斯蘭教將此日定為宰牲節。在新疆,通用漢語的回、東鄉等族以開齋節為大節,維吾爾、哈薩克等族以古爾邦節為大節。
3、飲食文化:
新疆人待客和作客有許多講究。新疆旅遊時一定注意:忌踩餐布或從餐布跨過。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的食物,不能嗅食物,不能隨便到鍋灶前去,不能隨便揭看鍋盆等炊具。盡可能不剩食物於碗中。不能將飯粒落地,萬一掉到地上,要起來放在餐布上。要把碗中的飯吃干凈。吃饢或饅頭時,要將饢或饅頭掰開吃,不可整吃。吃完飯後不能敲碗碟。作客時,如有事要離席,不能從人前走,必須到人後走。吃完飯祈禱時,禁止東張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動。客人不能隨便借翻主人家的東西,不能在主人的房子里來回走動。
新疆旅遊用餐時最要注意的是:飯前飯後要洗手,洗完手後不能亂甩手上的水珠,必須用毛巾擦乾。不能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麻袋和裝有鹽的袋子和做飯用具上。在屋內炕上坐下時,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或奉送禮物、茶飯碗時要雙手,單手接受或遞送物品被視為缺乏禮貌,家裡有客人時不能掃地。作客時,應聽從主人的招待,如實在不想吃東西,也要嘗一口,以示尊敬,不能完全拒絕。主人給客人倒茶時,客人應雙手捧起碗,不能為了表示客氣接過茶壺自己倒。在新疆旅遊時,你的行為如能這樣,就可能會處處招人喜歡!
⑼ 怎樣發展新疆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旅遊
新疆是具有一定異域色彩的地方,這也是它的主要特色,充滿神秘色彩內,但是新疆要發展好旅容游應該考慮的基礎是可進入度,景區客容納度,新疆的自然環境不比江南水鄉清醒雅緻,所以旅遊的基礎設施建設相當重要。在者,我覺得新疆發展旅遊應與周邊地區的旅遊發展相互合作,做長線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