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旅遊怎樣宣傳
A. 中國古代旅遊文化發展的過程
在中國古代,遊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水之樂」被認為是讀書人應有的愛好,彰顯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義遠遠超出單純的旅行或娛樂。這一旅遊文化現象的形成及其價值的提升,是儒家與道家思想互補交融的結果。
道家崇尚「見素抱朴」(《道德經》)、「法天貴真」(《莊子·漁父》),「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山水景物代表自然與天工,與人為斧鑿的廟堂都市恰成鮮明對比,「山林歟!皋壤歟!使我欣欣然而樂焉」(《莊子·知北游》)。東漢末年,道家思想的影響漸增,有人即指出旅遊之樂合乎老莊悟道之旨,仲長統《樂志論》曰:「躕躇畦苑,游戲平林,濯清水,追涼風,釣游鯉,弋高鴻。諷於舞雩之下,詠歸高堂之上。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虛;呼吸精和,求至人之彷彿。」迄魏晉南朝,玄學盛行,老莊之道上升為士大夫階層的流行信仰,山水游覽隨之風靡。其時士人習慣將觀賞自然風光與回歸人的自然本性聯系起來,如陶淵明的名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等。由於視山水為自然之道的體現,也就視玄理與山水如同一物,戴安道《閑游贊》內有一段經典的論述:「昔神人在上,輔其天理,知溟海之禽,不以籠樊服養;櫟散之質,不以斧斤致用,故能樹之於廣漢,棲之於江湖,載之以大猷,覆之以玄風,使夫淳樸之心,靜一之性,鹹得就山澤,樂閑曠,自此而箕嶺之下,始有閑游之人焉。……彼閑游者,奚往而不適,奚待而不足?故蔭映岩流之際,偃息琴書之側,寄心松竹,取樂魚鳥,則淡泊之願於是畢矣。」在當時的文人創作中,山水與玄理的結合很常見,兩者相互滲透,使山水景物升華為士大夫可以恣意遨遊的一方自在、自得的天地,旅遊活動從而獲得了返璞歸真、追求逍遙自得的象徵意義。
山林既然在樊籠之外,於是變成隱逸的代名詞。這樣,便摻雜了入世和出世(處與出)的矛盾。在儒家傳統中,原本存在仕與隱的對立,所謂「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孔子對隱士們的評價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由此可見,隱逸包含著強烈的不滿和反抗現實的意味。但玄學家們努力調和「名教」與「自然」(即儒家與道家)的關系,提出朝隱說:「夫隱之為道,朝亦可隱,市亦可隱。隱初在我,不在於物。」(《晉書·鄧粲傳》)有人甚至斷言:「大隱隱朝市,小隱隱陵藪。」(王康琚《反招隱詩》)著意於林泉之下、脫略形骸的隱者不過是格局狹窄的「小隱」,而恣意所適、安閑朝市的才算「大隱」。在入世與出世的關繫上,儒家與道家從矛盾一變而為互補交融,郭象詮釋《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段時強調:「夫神人即今所謂聖人也。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盡管在亂世與衰世,隱居山林仍然具有不合作乃至抗爭的意蘊,但魚與熊掌兼得的邏輯從此占據士文化的主流,居官入仕享受世俗的成就,同時縱情山水獲取精神上的滿足,入世而又出世。山水之樂不再是消極避世的選擇,而是與功名富貴並行不悖的另一種精神追求。游風興盛之下,還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柏拉圖式精神旅遊——「臥遊」。始於晉宋間的名人宗炳,其人「好山水,愛遠游」,晚年時將一生游歷過的山水風光「圖之於室」,「澄懷觀道卧以游之」。這一紙上行游的精神娛樂變成著名典故,為後世眾多士大夫所效仿。
唐宋時期,朝隱說進一步發展為吏隱說,謂不以利祿縈心,雖居官而猶如隱者。回歸自然的旅遊之樂是吏隱者的精神寄託,在文人作品中屢見不鮮,如白居易《江州司馬廳記》雲:「江州左匡廬,右江湖,土高氣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隱者,舍此官何求焉?」宋王禹偁《游虎丘》雲:「我今方吏隱,心在雲水間。」白居易還提出中隱說,闡發官居閑職的生活風味,「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中隱》)。他歷數中隱的種種樂趣,首先就是旅遊之樂,「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君若愛游盪,城東有春園。」
經過儒道思想的互補交融,追求山水之樂的旅遊活動躋身主流文化,成為讀書人風雅清高的一個標志,以及文人創作的重要題材。山水畫論代表作《林泉高致》(北宋郭熙著)生動闡述了「君子」的山水癖:「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因此,士大夫階層中流行一種姿態,即不時表露對功名的蔑視和對仕宦的厭倦,希望掙脫名韁利鎖,脫去塵俗之氣,歸隱田野,留連於佳山秀水之間,過自由閑適的生活。即使王安石這樣的大政治家也會在登臨之際表白:「游者如可得,甘棄萬戶封。」(《次韻游山門寺望文脊山》)古代「士」的旅遊,與現代的大眾旅遊迥異。其在本質上是小眾化、精英化的,刻意與「眾人」保持距離,目的是暫離名利場上的激流險灘,躲避城市的喧囂嘈雜,從山水中汲取自在逍遙的精神愉悅。
山水不僅是旅遊觀賞的對象,更是「士」的精神家園。它的意蘊雖以道家的自然為主,也融入了儒家的比德觀。儒家有托物言志的傳統,《詩經》善用比興,籍物抒情。孔子周遊列國,歷覽名山大川,以山水比德(「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用自然景觀的特性比喻人格意義和社會屬性,藉以言志。隨著士大夫游覽山水之風的興盛,這一傳統得以發揚光大,如松柏、蓮花、「四君子」等,相繼成為士大夫品格的象徵。清康熙帝曾談到自然景物的比德意義:「至於玩芝蘭則愛德行,睹松竹則思貞操,臨清流則貴廉潔,覽蔓草則賤貪穢,此亦古人因物而興,不可不知。」(《欽定熱河志》卷25《行宮一》)因此,游覽山水又稱「仁智之樂」,被認為是繼承了聖賢之心。歷代大儒往往酷愛旅遊,朱熹「每經行處,聞有佳山水,雖迂途數十里,必往游焉。攜樽酒,一古銀杯,大幾容半升,時引一杯,登覽竟日,未嘗厭倦」(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三《觀山水》)。明代王守仁常說自己「生平山水是課程」,偶爾還發點道家的感慨:「塵網苦羈縻,富貴真露草。不如騎白鹿,東游入蓬島。」(《登泰山五首》之四)
放意林泉、流連山水的旅遊文化,對中國古代的雅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派生出中國獨有的文化財富——山水詩、山水畫、盆景以及「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私家園林,而且塑造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審美觀,即反對人工斧鑿的痕跡,追求樸拙自然之美,嚮往人與自然的和諧。
更為重要的是,「寄傲山水」的旅遊文化完善了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余英時先生認為士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個相對的『未定項』,所謂『未定項』即承認『士』有社會屬性但並非為社會屬性所完全決定而絕對不能超越者」。他主要從階級立場和社會功能立論,但「士」的超越性還體現在超脫世俗的追求上。誠然,一般的士大夫多以山水之樂、出塵之想妝點風雅的門面,但又不宜簡單視之為虛偽做作,因為廟堂和山林的互補交融是士的理想人格,激勵士在心理上與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離。特別是當仕途疲倦或官場失意時,山水旅遊之樂永遠是士大夫的精神寄託。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言:「也許中國史上沒有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終是無可否認的客觀事實;它曾對中國文化傳統中無數真實的『士』發生過『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鞭策作用。」
B. 對文化旅遊宣傳有什麼不足應如何加強對外宣傳的力度和效果
我個人認為真人秀的選址能起到不小的帶動作用,近期看電視感悟的
C. 談談古代文人旅遊的文化情結,古人旅遊時會「打卡」景點嗎
杜甫
3、旅遊文化的多層次挖掘
到了宋代,水陸交通更加方便,旅遊資源也更豐富。旅遊途中,文人在繼承和發揚前文化的基礎上多了一份哲理趣味,雖沒了盛唐的豪言壯語,卻更加生活化、具象化了,讓人品來津津有味,這也是宋代文化獨具一格的表現。
陸游曾寫道「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還有范仲淹,據說他也是一名旅遊狂人,還是宋代旅遊事業形象大使,從他的詩文可以看到踏遍祖國大大小小名山的痕跡。蘇軾的旅遊路線與他的貶謫經歷相關,他的散文、詩篇常常反映自己的旅途,比如著名的《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還包括旅途中的風雨飢渴都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和「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
蘇軾最後被貶到遙遠的廣東都不忘以地區特色自我安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事無巨細地描繪旅途日常,其實是他對生活點點滴滴的觀察與熱愛,這一達觀的態度正如他極為人稱道的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總結
旅遊一詞,一半是羈旅,一半是逍遙,表現出中性文化的內涵。文人旅遊傾向的背後是精神的漫遊,這與根文化的源起血脈相通。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人旅遊,文人旅遊記錄不僅是自身氣質情感的流露,也彰顯出專屬於那個時代的特色。無論是為江山寫意還是為詠史懷古,文人旅遊為風景、歷史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只是當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轉換成為旅遊宣傳的招牌時,我們切莫失掉了這份追溯、共情的心,它不應該只成為文化遺產或遺跡,更應該成為國人心照不宣的精神力量,當我們再次給予旅途極富深蘊的一瞥時,相信與古代文人同視角的山川之美、人文之美、文化之美會喚醒我們全新的感受。
D. 很多的旅遊景點都有介紹當地文化的宣傳片,但他們是怎麼才能做的這么好的呢
開始真的很驚訝,後來我去問過他們了,他們的視頻都是統一發布的,在知了知屏上統一管理,進行定時發布,在我們來旅遊的時候就能看到了
E. 中國古代廣告怎樣體現傳統文化,舉例說明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著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的一面印刷廣告物——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雕刻銅印版。這張廣告四寸見方,中心位置繪有商標--白兔搗葯圖,上方八個大字「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下方是經營項目和質量要求:「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經營方針是:「客轉為販,別有加饒。」左右還印有「認門前白兔兒為記清記白」十一個字,文字簡潔扼要,圖像鮮明。它久遠的歷史甚至比西方公認的最早的印刷廣告——一四七三年英國第一個出版商威廉?凱克斯頓為宣傳宗教內容的書籍而印製的廣告還早了幾百年。
據說中國的廣告最早產生戰國時期,《韓非子》中記載:宋國有一個賣酒的人,有著一手釀酒的絕技,他釀出來的酒味道醇美,待客也殷勤,酒旗更是掛得很高。可他的生意卻不太好,門庭冷落,無人光顧,結果他的酒都變酸了!他很奇怪,便向人討教。一個老者告訴他:你家的狗是不是很兇啊?他問:狗凶酒就賣不出去?老者說:人們都害怕嘛!有的人讓小孩子揣著錢、拿著酒壺到你那裡去買酒,而你的狗呲牙咧嘴地要咬人,誰還敢到你這里來買酒啊,這就是你的酒變酸的原因了!
從以上記載,我們便不難看到,早在戰國時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招攬顧客的廣告物--酒旗了。
酒家用酒旗吸引顧客的眼球的廣告方式一直沿續了許多個朝代。到了唐代它不僅僅是一種攬客的標志,而且還成為了一種文化的載體。正所謂「酒旗飄處有風流」,諸如像「細草岸西東,酒旗搖水風」、「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酒旗大堤頭,堤下牆堤上樓」……這樣的經典詩句便可見酒旗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因此也深得眾多文人墨客的青睞。
到了宋代,酒旗上的文化元素更加豐富,不僅是文人,而且連許多畫家也以酒旗入畫,如《清明上河圖》,橋頭就有一間酒樓,上懸五條幅旗,上書「新酒」。與此同時,不少酒旗上有了創意絕妙的廣告語,如《水滸傳》里武松在井陽崗打虎里酒家便打出了「三碗不過崗」這樣一語雙關的招牌。它既宣傳了酒的濃醇,又勸量小者不要貪杯,刺激海量者多飲,而且還借猛虎之威勸客人留宿,提高經濟效益。
再後來,酒旗不再是酒樓本身的一種標志性廣告,更演變成了一種廣告媒體。有的直接做酒廣告,如明代正德年間朝廷開設的酒館,酒旗上題有名家墨寶:「本店發賣四時荷花高酒」,荷花高酒是當時宮廷御釀;有的酒旗則標明經營方式,如《歧路燈》里的開封「西蓬壺館」木牌坊上就書寫著「包辦酒席」;更多的酒旗主要是極力渲染酒香,如清代八角鼓曲《瑞雪成堆》中「杏花村內酒旗飛」的酒旗上就書寫著「開壇香十里,就是神仙也要醉」等字樣。
F. 古代廣告宣傳時怎樣的
禮部,中國古代官署,掌管朝廷的重要禮儀、主持科舉考試、負責接待外賓等。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宣傳部等部門的合體。具體介紹如下:
禮部於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並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宣統三年(1911),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
各朝禮部的基本設置
唐朝禮部:禮部尚書一員, 正三品。侍郎一員, 正四品下。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令。其屬有四:一曰禮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總其職務,而行其制命。其科有六:一曰秀才, 試方略策五條。此科取人稍峻,貞觀已後遂絕。二曰明經,三曰進士,四曰明法,五曰書,六曰算。
宋朝禮部:元豐改制後禮部有3個下屬部門祠部、主客、膳部。尚書、侍郎各一人,郎中、員外郎四司各一人。元佑初,省祠部郎官一員,以主客兼膳部。紹聖改元,主客、膳部互置郎官兼領。建炎以後並同。
明朝禮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屬,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正統六年增設儀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人。又增設儀制司主事一人,教習駙馬。弘治五年增設主客司主事一人,提督會同館。所轄,鑄印局,大使一人,副使二人。萬曆九年革一人。
清朝禮部:禮部尚書,左、右侍郎,俱滿、漢一人。其屬:堂主事,清檔房滿洲二人,漢本房滿洲、漢軍各一人。司務,滿、漢各一人。筆帖式,宗室一人,滿洲三十有四人,蒙古二人,漢軍四人。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郎中,滿洲六人, 典制、祠祭,各二人,餘俱一人。 蒙古一人, 主客司置。 漢四人。 司各一人。 員外郎,宗室一人, 主客司置。 滿洲八人, 典制、祠祭司各三人。餘俱一人。 蒙古一人, 祠祭司置。 漢二人。 典制、祠祭司各一人。 主事,宗室、蒙古各一人, 精膳司置。 滿洲三人, 典制、祠祭、精膳司各一人。 漢四人。 司各一人。 印鑄局,漢員外郎、滿洲署主事、漢大使, 未入流。 各一人。堂子尉,滿洲八人。 七品二人,八品六人。
G. 古村落旅遊的開發與保護該如何進行
古村落旅遊的開發與保護-綠維創景-指出,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了解古村落旅遊開發的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1、旅遊開發處於初級階段:古村落的旅遊開發相對較晚,除少數幾個古村落外,一般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順應我國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而得到開發的,還處於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古村落的民居旅遊點往往都是只經過簡單處理後就開門接客,旅遊經濟效益在部分古村落雖然初見成效,但旅遊開發的帶動作用還不是很明顯,總體來說對飲食、住宿、購物等的發展未帶來很大影響,門票收入是其旅遊收入的主要部分,通過旅遊開發獲得收益的也還只是極少數的村民。
2、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古村落至少是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長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的民俗民風。我們目前所見的古村落跟遺址不同,它是農村鄉土環境的重要活見證,是鄉村建設和發展的歷史縮影,也是傳統文化的凝固和遺跡。古村落可以使人從現代都市的喧囂中走出來,進入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古老空間,去感受「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恬靜、淳樸、和諧的自然情調,領略東方文化的獨特神韻。濃厚的鄉村文化和古村落建築特色交織在一起,使古村落旅遊具有顯著的吸引力。
3、古村落一般由於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幽靜,交通不太發達,因此與其他知名度高的人文旅遊勝地相比遊客數量不多,現代社會的喧囂和商業氣息都還沒有進來,古村落里的居民大部分仍照常生活,民俗風情都保留的較為完整。但同時,也由於古村落里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迥異,基礎設施也不太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遊客帶來了諸多不便,再加上交通的不便,這些都給古村落的旅遊開發和宣傳帶來困難。
4、古村落旅遊資源的易損性決定了古村落旅遊開發還要注意保護和開發相結合。古村落對外開放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生活的刺激,古村落的居民也在向現代化生活邁進,這會使古村落發生很大改變。而保護古村落,目的是正為了延續古村落的獨特價值。 古村落的保護應立足於古村落歷史的悠久性,古村落的完整性,建築的鄉土性,環境的協調性和典型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進行全面的保護,這樣,傳統古村落的價值才不會受很大的影響。「以游興村,以游保村」,旅遊收入的增加,也使當地政府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古村落的修繕和環境的整治,這也是古村落旅遊的生命力所在。
H. 如何做旅遊廣告宣傳詞
抓住消費者的心,要好好的理解消費者旅遊的目的是什麼,還有就是你的旅遊宣傳廣告是旅行社的宣傳廣告詞還是純粹的宣傳某地的旅遊。如果是前者的話,那麼就要宣傳的是旅行社的文化底蘊和旅行社的風格。那麼你廣告語應該要往這方面來靠攏。如果是宣傳某地的風景旅遊地的話,那麼就要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還有就是旅遊景點的韻味等等來作為宣傳的主題。以上是我提供的大概的方向。
I. 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如何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打廣告 造話題
J. 旅遊景區怎樣做宣傳推廣
1、選用受眾量的傳統媒體輸出廣告,如公交車站牌廣告、社區/大廈電梯廣告、戶外高炮廣告、公交車體廣告等;
2、與時俱進,選用新媒體宣傳:一種方式是注冊旅遊景區自己的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進行軟廣發布;一種是借力打力,和已經擁有大量粉絲的旅遊類公眾號合作,發布軟廣宣傳。
3、利用自帶流量的網紅資源,和短視頻(如抖音、快手)上的知名網紅合作,讓他們在景區直播或發布腳本視頻,也可以帶來一定人流量。
以上,如有幫助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