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國內非遺文化旅遊消費

國內非遺文化旅遊消費

發布時間: 2021-01-19 02:45:20

⑴ 非遺旅遊未來如何

一、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較之有形遺產而言,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就會流失於指縫。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別是那些歷史上沒有自己的的語言文字,或是創立較晚的眾多少數民族,他們的歷史,則是在創世神話中表述,在民間傳說中記載,在群眾口頭上流傳。民族傳統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傳統文化的消失,便意味著一個民族的解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發展是我們民族處在大的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重要而又急迫的問題,因為這些文化消失後就不可再生了傳100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流失嚴重。現在,樓蘭古城最完整的資料不在中國,而是在大英博物館;敦煌文書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最早出現的湖南灘頭年畫是在德國和日本的收藏家那裡發現的。我國又有多少歷史檔案及國寶外流,歷史上有,至今仍不斷發生。對此,我們應清醒的認識,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性措施,絕不應該讓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斷送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二、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它長期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受歷史條件、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及群眾思想觀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時代與階級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礫玉石,亦有殘渣敗絮;既是精神動力,亦是沉重的包袱。我們在對其研究時,首要的是要分清這兩種界限。對其金礫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發揚光大,給予繼承並創新;對其殘渣敗絮、沉重包袱,必須棄之不惜,堅決甩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要採取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將考古發現的青海大通縣上孫專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有舞蹈造型的彩陶,與至今仍在陝北安塞地區流傳的民間剪紙「抓髻娃娃」相比較,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證明了人類在童年時期所創造傳統文化藝術,歷經幾千年至今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並給現代藝術以深遠的影響。再如湖南侗族學者林河老先生,他將文學典籍中記載的屈原的《九歌》與沅汀地區的民俗,加以比較考證,寫出論著《九歌與沅汀民俗》。書中運用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民俗風情資料,證實了至今流傳在沅湘間的巫歌巫舞,是屈原《九歌》的活化石,提出了《九歌》即《神歌》的論斷,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強烈的共鳴。有學者稱之「是打開楚辭寶庫的一把金鑰匙」。

三、創造保護、傳承、發展良好氛圍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逐漸掀起熱潮。包括中國「崑曲」、「古琴」這兩種凝聚中華文化特質的古老藝術在內,已經有46種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登上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眾的創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為普查的指導原則。所謂全面性,即在普查和採集過程中,要避免教條主義和機械主義,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全面調查和采錄。所謂代表性,即在普查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對一切民間文化現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於發現在一個地區的范圍內,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類型、哪些民俗現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這些,就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東西。因此,代表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抽樣調查的性質。所謂真實性,即按照民間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現形態,真實地、不加修飾地將其記錄和描述下來,更不要以自己的想像或憑自己的知識和愛好去篡改民間文化作品。只有把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三者結合起來、統一起來,符合這「三性原則」的普查和采錄成果,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⑵ 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旅遊開發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涉及內容主要以口頭傳統、表演、手工技藝、社會風俗和禮儀等。這些無形的文化遺產較之於有形遺產來說更容易遭到扭曲和破壞。因此,它作為一種旅遊資源更應該得到正確地開發。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出發,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通過論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的意義,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的一些構想,最後強調在旅遊開發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漸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人們都在積極討論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場討論中旅遊開發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利用旅遊開發能夠繼續保持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單純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部分陳列在博物館供人欣賞並不能感受到其真正的內在精神。旅遊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遊者在旅行和暫時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適當的旅遊開發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得到延續,並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特性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明確定義的組織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社區、群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實踐、表演、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實物、工具、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同時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作出了具體的界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②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③表演藝術;④傳統手工藝;⑤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在國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明確定義的是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具有權威性且代表中國政府意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該辦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實物、器具和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並指出其范圍主要包含: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及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通過對國內外主要的代表性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可以看出,雖然在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的具體敘述上有所差別,但只是中西文化表述上的差異,在實際所包括的內容上並沒有什麼區別。都認為應該包含一個國家的民間傳統和民俗禮儀等,注重在一個國家發展中對於其主要文化的一種傳承和體現,這對於理解非物
質文化遺產和對其進行旅遊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大量的研究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主要體現在:(l)傳承性﹙繼承與發展的性質﹚;(2)存儲上的易逝性(指容易遭到破壞和遺失);(3)利用上的可持續性(指價值不因物理損耗而減少);(4)地域性(指有地域上的限制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上述主要特徵之外,還具有綜合性、藝術性、多元性等特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進行全面綜合的把握,有利於更深入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珍貴的文化內涵,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旅遊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文化行為,旅遊者靠文化去與自然景觀交流,與人文景觀對話,沒有文化的旅遊是蒼白乏味的旅遊。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不但能更好地促進旅遊者與旅遊資源的交流,也能更好地提升旅遊者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民間傳說、口頭傳統、民間歌舞、地方戲曲、民俗節慶還有傳統手工藝品等各個方面,內容豐富多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是一定地域內人們智慧的結晶,文化內涵豐富,旅遊價值高。這為區域旅遊資源的開發奠定了基礎,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可以促進人們更加深入地體驗地方傳統文化的精神!

⑶ 中國非遺文旅產業聯盟的介紹是什麼

中國非遺文旅產業聯盟是國家版權中國非遺保護傳承項目社會信用代碼91110105M&&&&是在文化和旅遊部主管非遺司局和中國非遺產保護中心及國家版權局北京國優文化藝術中心北京非遺保護傳承技藝測評中心指導下由全國各非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組成聚集聯合共同體,旨在團結所有非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整合行業及國際資源,進行非遺產業的平台共享、優勢互補,深度融合與產學研合作,全力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和產業創新,共同為中國非遺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依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落實教育部 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學計劃,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搶救保護工作.制定保護技術標准和工作規范,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外交流與合作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培訓工作等。

⑷ 非遺文旅(廣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非遺文旅(廣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2018-04-12在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廣州市黃埔區荔聯街道宏明路225號8樓B201房35(自主申報)。

非遺文旅(廣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101MA5AT5GQ1J,企業法人黃一蘭,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非遺文旅(廣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人工智慧演算法軟體的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新材料技術推廣服務;信息電子技術服務;具有文化價值遺址保護的技術研究、技術咨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技術研究、技術咨詢;文化推廣(不含許可經營項目);策劃創意服務;廣告業;境內旅遊和入境旅遊招徠、咨詢服務;數字動漫製作;服裝零售;鞋零售;箱、包零售;文具用品零售;工藝美術品零售(象牙及其製品除外);黃金製品零售;白銀製品零售;服裝批發;鞋批發;家居飾品批發;文具用品批發;工藝品批發(象牙及其製品除外);玩具批發;玩具零售;。

通過愛企查查看非遺文旅(廣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⑸ 去哪旅遊比較好(看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

有很多呀。可以看看合肥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其中包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中國傳統與民間工藝遺產園、中國園藝及徽派盆景文化遺產園、中國名茶文化遺產園等,在娛樂的同時感受徽派文化。其實每個人都有故鄉,故鄉就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你熟悉得麻木了,用成長經驗再回頭欣賞它們了,並且為它們在新條件下的煥發生機奉獻自己的一個點子。有道理嗎?

⑹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產品的開發形式都有哪些

1、作為文化旅遊產業。這種模式通常以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葯等適用於生產性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主。
2、開發為旅遊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實景或舞台演出三大產品化模式。
3、納入旅遊產品體系。這個包括四方面:A 與景區合作開展非遺展演,主要針對表演性的非遺;B 開發專項旅遊活動,如農耕體驗游、鄉土生活等;C 開發文創產品,主要指地方性的工藝品;D 打造特色節事活動,主要指一些地方性的節慶活動,如傣族潑水節、蒙古族那達慕節等。

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價值

根據價值鏈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從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幾個方面來說,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鏈條:
1.文化創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開發、理性創意、綜合拓展;
2.文化產品。互動式生產、加工以及展示;
3.文化展示。銷售過程中具有識別性的文化展示活動;
4.文化營銷。將普通的發送過程作為旅遊品牌再造的升級;
5.文化基因。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主要的部分,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從產業文化化到文化產業化的主要步驟。

呵呵!有點簡單。

⑻ 為什麼非遺火了旅遊 失了原真文化

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蘊含有古代人民文化結晶的無法移動的一些古文物,譬如:長回城、紫禁城答(天安門、故宮)、西峽恐龍遺跡園和秦始皇寢陵等等都屬於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通過人們代代相傳而保留下來的古文化結晶,譬如:相聲、剪紙、武術、抖空竹以及咱們過年時的年俗(貼對子、貼門神以及過年時燃放煙花爆竹)等等都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
由於本質不同,所屬的領域不同,所以根本不可能放在一起保護!

⑼ 非遺博覽會的SWOT分析怎麼寫好呢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
SWOT 分析———以百色壯族布洛陀文化為例
1.優勢(S)
(1)文化資源極具魅力,旅遊開發價值明顯
布洛陀文化是壯族及其先民保持對祖先的記憶
和歷史延續性的獨特展現,反映著當地群眾的審美和
價值取向,具有民族認同和民族凝聚的意義,擁有重要
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其具有保存完整,趣味性
和參與性強的特點,適合求新求奇的旅遊愛好者,也可
滿足廣大壯族人民尋根祭祖心理,有很高的旅遊開發
價值。另外,《布洛陀》史詩中形成的壯族歌圩文化內
涵,以豐富的對歌形式,促進了歷史、文化、農業和各種
社會知識的傳播,布洛陀民俗文化也因此具有了經濟
開發的價值。開發布洛陀民俗文化,能夠為民族區域特
色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將為百色地區發展文化
產業、振興旅遊經濟提供一次難得的機遇。[3]
(2)區位優勢明顯
百色位於黔、滇、桂三省(區)的交匯處,是國家確
定的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中心地帶,重要的物
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也是泛珠三角經
濟區和中國西南地區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開展貿易
的黃金寶地。隨著南寧至昆明高速公路的全線修通、
右江航道改造、百色機場的建成通航,百色航空、鐵
路、公路、水路現代化交通立體網路正式形成。交通便
利,區位優勢明顯,有助於擴展客源市場。
(3)政府主導與大力扶持
政府主導是產業發展的保證,百色地區和田陽縣
領導高度重視布洛陀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布洛陀
文化的旅遊開發工作已被納入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
議事日程,並作為全市旅遊開發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
此外,為推動布洛陀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百色還成立了
布洛陀文化開發工作辦公室,具體落實各項關於布洛
陀文化旅遊開發的工作,加快了布洛陀文化旅遊區基
礎設施建設及布洛陀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2.劣勢(W)
百色地屬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旅
游起步太慢,投入到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不
足,旅遊管理人才匱乏,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使旅遊相
關行業發展不平衡,旅遊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娛樂
設施短缺,景區的可進入性較差,種種原因都造成整
體接待水平的低下,滿足不了遊客對「吃、住、行、游、
購、娛」的需要。因此,還需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
設,延長遊客停留時間,提升綜合接待能力。
3.機會(O)
(1)迎合遊客對民族文化旅遊追求的心理
隨著「文化旅遊熱」的升溫,少數民族的民間古老
文化、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越來越能激發和滿足都
市人的好奇心,因此民俗文化旅遊也受到了更多人的
青睞。而在強調堅持本真性原則下,進行保護性旅遊
開發的布洛陀文化,將以其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魅力
吸引遊客,滿足其強烈的民族文化體驗及高品位的旅
游審美需求。
此外,隨著尋根祭祖專線旅遊的興起,為更好的
宣傳和開發百色壯族布洛陀文化,百色市政府還舉辦
了「百色布洛陀文化民族旅遊節」,這一舉措不僅激起
了越來越多來自全世界的壯族同胞的尋根祭祖情結,
也吸引了大批專家學者前往考察。
(2)與東南亞周邊國家的友好往來和交流
隨著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快、中
國- 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以及南博會在廣西召
開,廣西一躍成為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陣地,
外部因素為廣西旅遊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嶄
新的國際發展空間。這也為壯侗語系的民族地區開展
文化旅遊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2004 年,東盟到廣西
的遊客達到30 萬人次,2006 年更達到43 萬人次。而
且隨著中國與東盟交往的日益密切,東盟與中國之間
巨大的物流、人流、資金流將會推動廣西乃至百色地
區經濟和旅遊業達到新的發展階段。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
當前,我國各地都掀起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熱潮,黨中央和國務院及學界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
產的保護工作。2003 年正式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
保護工程,2005 年3 月31 日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
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6
90
年中國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
518 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在緊鑼密鼓
地進行著。隨著政府重視程度、社會關注程度的逐步
提高,從政府到民眾,從實踐到理論界己掀起一股非
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保護熱潮。保護非物質文化遺
產,已經成為我們文化重建的自覺需求。這股熱潮,必
將為開展百色壯族布洛陀文化保護性旅遊開發開辟
出一條光明的道路。
4.威脅(T)
(1)同類民族文化旅遊產品客源市場競爭加劇
廣西是壯族主要聚居的地區之一,百色與南寧、
河池、柳州地區以及雲南文山有著相似的旅遊資源,
且都是在西南地區。在旅遊開發中,相似的旅遊資源,
相同的區位,不僅資源特色難以凸顯,更加劇了對客
源市場的爭奪。同時,由於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不當,
文化內涵挖掘不深,導致目前市場上各個少數民族的
旅遊產品很多,旅遊開發、經營方式很相似,容易讓游
客對民族文化旅遊產生厭倦,失去新鮮感。如:一些民
俗村的民居都是房檐上掛幾串紅辣椒,房內擺一台織
布機,遊客進門喝茶、跳舞、坐花轎以及文化搭台、經
濟唱戲等等這些千篇一律的旅遊活動,實在令人乏
味。所有這些,不僅是對遊客的誤導和文化的扭曲,更
對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了生態平衡的破壞、
原真性的破壞和正常傳承的破壞,並可能加劇某些非
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
(2)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遷、科學技術的不斷發
展、電視、電腦的普及和高雅樂曲的熏陶,我國的民族
地區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
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傳統的藝術文化形式正在淡
出人們的生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
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
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
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
壯族文化也不例外,由於受外來文化尤其是漢族文化
沖擊影響嚴重,民族文化保護意識不是很強烈,很多
有價值的民間民俗文化後繼乏人。
(3)人才流失嚴重
壯族布洛陀文化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除
了通過文字記錄外,口傳身教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
段。但如今,由於文革時期傳承受到壓迫與中斷,由於
當代人忙於掙錢,無暇學習這些費時費力的民間技
藝,由於民間藝術的「老土」,導致了很多年輕人不願
學習與傳承,一些依靠口傳心授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
產正在不斷消失,大多數掌握絕活的民間藝人已經年
老甚至已相繼謝世,壯族布洛陀文化傳承面臨人才流
失嚴重和後繼乏人的困境。而且,百色經濟發展的落
後,在生活條件上、社會福利機制上都遠不如大城市
優越,導致很多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旅遊專業人才
即使以犧牲自己多年所學的專業為代價,也要爭相立
足大都市。文化遺產與旅遊優秀人才的嚴重流失對百
色壯族布洛陀文化的旅遊開發是極其不利的。
三、百色壯族布洛陀文化旅遊開發策略
從2003 年開始,布洛陀文化的旅遊開發取得了一
定的經濟效益,但綜合來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很多
人對布洛陀文化價值還停留在較膚淺的認識上,在經濟
利益的驅動下,急功近利地進行旅遊開發,「重申遺,輕
保護」等。因此,如何在保護好布洛陀文化的同時,做好
旅遊開發,進而實現雙贏,相關措施亟待提出。
1.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旅遊品位
布洛陀是壯族人民的人文始祖,因此開發「布洛
陀」品牌要不斷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充分利用人物、
歌舞、傳說、典故、傳統習俗等,提高其文化品位,打造
新的民族文化旅遊亮點。在整體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的
基礎上,將布洛陀祭祀文化、壯族歌圩文化、壯族圩市
文化、敢壯山自然與人文景觀等布洛陀文化建設成為
一個特色旅遊景區。不但要善於利用事件和活動,更
要營造有影響力的事件和活動,把這么大規模的歌圩
給打造經營好。推出「布洛陀文化之旅」專題片,從歷
史地位、文化底蘊、考古突破、景觀建設等各方面全
面、翔實地介紹布洛陀文化之旅,舉辦中國著名專家、
學者參加的「布洛陀文化遺址開發研討會」,使觀眾對
「布洛陀」品牌產生了解的慾望。
同時,尋根祭祖是一個民族擺脫不了的文化情
結,要普及敢壯山布洛陀壯文化尋根之旅的概念,更
深層次地研究壯族族源和族群,利用壯族與東南亞的
泰、老、撣、岱、儂等民族的歷史淵源關系,擴大與東南
亞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擴大壯族地區的對外開放與
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合作,強化百色壯族布洛陀文化
旅遊特色品牌。
2.開發參與性較強的旅遊產品
旅遊者出遊的主要目的是審美和求知等精神需
求,日趨成熟的旅遊消費者不再滿足於觀賞靜態的旅
游產品,爭相追求有文化品位、具有參與性的旅遊體
驗,所以壯族布洛陀文化旅遊要多開發參與性較強的
旅遊產品。
為滿足遊客對文化真實性的需求與新鮮感受,合
理規劃旅遊路線,設計參與性較強的旅遊項目。基於
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勞動文化,將敢壯山旅遊景
區、布洛陀芒果風情園打造成為一個遊客可以隨時來
參觀游覽、觀賞與體驗相結合的文化旅遊平台。在敢
壯山旅遊景區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旅遊活動,如田陽舞
龍、舞獅、武術表演,綉球退敵和聖女池摔跤比賽;斗
牛、斗狗比賽,布洛陀聖樂演出、民族舞蹈表演、民俗
91
文化表演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演出,還可以組織游
客開展山歌對抗賽、打陀螺、拋綉球、品嘗壯族各種特
色風味小吃等體驗性和參與性強的活動。使旅遊者在
游覽中認識和了解壯族布洛陀文化,這樣既滿足他們
觀察和了解當地居民生活方式、居住環境、文化信仰,
享受高質量的旅遊經歷,又能促進當地居民對自己民
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
化遺產的文化自覺性,創造區域旅遊經濟效益。
3.積極創辦布洛陀文化旅遊節
近年來,田陽縣抓住時機打造了布洛陀民族文化
旅遊節,為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趕來拜祀布洛陀的幾十
萬壯族群眾提供了一個活動平台。除傳統的山歌對唱
外,還舉行神秘壯觀的布洛陀民間祭祀活動,以大氣
派的歌舞場面展示布洛陀故鄉多姿多彩的原生態壯
民族風情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開設壯民族服飾
展,田陽舞獅特技表演、千人拔河、斗雞、打陀螺等群眾
體育活動和商品交易會。文化旅遊節期間,同時還配
合推出壯家美食和農副土特產品。竭力把布洛陀民族
文化旅遊節打造成為集民間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文
化、藝術、體育、商品、信息、科技交流為一體的盛會,有
力地吸引了壯族群眾的參與和外來遊客的參觀。
從2004 年起,百色市政府先後舉辦了三屆「布洛
陀民族文化旅遊節」,參加人數逐年劇增,取得了很大
的成功。通過舉辦這一節慶活動,擴大百色市在國內、
東南亞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增加人們對壯族布洛陀文
化的了解,聯系壯、侗族同根源同胞們的感情,從而更
有效地宣傳自己。
4.文化旅遊與自然景觀旅遊相結合
民族文化旅遊有很大的生命力,布洛陀文化旅遊
肯定有這個優勢。大多數遊客外出旅行不僅想觀賞自
然風光,更想體驗異民族的文化。因此,要順應旅遊業
發展趨勢,以壯族布洛陀文化品牌優勢,重新優化旅
游文化資源的配置,精心設計旅遊路線,將布洛陀人
文景觀與樂業天坑群、通靈大峽谷等具有世界影響力
的著名自然景觀相匹配,應使「布洛陀文化之旅」和
「紅色之旅」、「樂業大天坑之旅」、「通靈大峽谷之旅」
四條主線齊頭並進,形成百色整體旅遊品牌,形成集
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的互動、人文而又生態的旅遊
觀光。採取「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的經營思路,不斷
拓寬客源市場,為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經歷,鑄
造百色旅遊的主打品牌。
5.加強合作,區域聯動,共同發展
區域旅遊合作是旅遊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要。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過去多為各行其是,帶有計劃經
濟的色彩。因而導致資源特質相似的相鄰地區,其發
展思路和產品規劃雷同,使市場競爭激化,出現重復
建設、不正當競爭和區域旅遊保護主義。所以,構築地
域大文化,謀求區域聯合,成為當今旅遊競爭的主要
策略,繼而達到「雙贏」或「多贏」,並在旅遊市場上占
據重要的一席之地。旅遊業是一項開放性、關聯性程
度極高的新型產業,區域旅遊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
須堅持「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的發展戰略,以增強
區域整體旅遊經濟實力和競爭力。要使廣西民族旅遊
業快速、健康的發展,也必須走區域旅遊合作的道路。
具體對百色布洛陀文化而言,在其開發過程中,要進
一步推進百色與黔西南州、曲靖市、文山州等周邊地
區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協商線路組織和聯合促銷等,
將各自的線路向周邊地市延伸,組成跨地區黃金線
路,共同將布洛陀文化這一品牌經營好。
四、余論
在旅遊開發中,對民族文化的開發其實就是保護
的一種途徑,發掘出來、整理出來使之繼承、發揚、傳
播,是有利於民族文化發展的。布洛陀文化是一筆難
得的文化財富,為了保證廣西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
護與旅遊經濟發展的雙贏,應將壯族布洛陀文化引向
市場,使之形成文化品牌效應,逐漸成為一種新興文
化產業。百色田陽縣應該緊緊抓住機遇,制定總體規
劃,形成以布洛陀民俗文化為主體的旅遊產業,大力
建設著名的旅遊勝地,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旅遊業的
戰略把旅遊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城鎮建設、農村建
設的規劃有機結合起來,以高水平的管理營造加快旅
游發展的環境,開展以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保護民族
珍貴文化遺產,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旅遊宣傳促銷,下
大力氣創建布洛陀民俗文化品牌,把布洛陀民俗文化
旅遊融入廣西、國內甚至國際旅遊經濟發展圈之中,
以旅遊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帶動相關產業的發
展,從而帶動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

⑽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影響

這四個文化層中,後三者基本屬於非物質文化的范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既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對傳承民族文化血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珍貴的旅遊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如我國的京劇、崑曲、東北二人轉、廟會、少數民族歌舞和習俗等都是重要的旅遊吸引物,是豐富游覽內容、提升旅遊產品檔次和延長遊客逗留時間的重要內涵。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手工藝品(如剪紙、泥塑、雕刻等)則是重要的旅遊商品。民族的便是世界的,這些為部分國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所不感興趣、認為過時的東西,卻是廣大海外遊客所青睞的。實踐證明,文化遺產保護得越好,其利用價值也就越大,旅遊業和其它相關產業才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一旦傳統文化因過度開發或保護不力而喪失殆盡,旅遊業和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遺產,對發展我國的旅遊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