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目的地創新發展報告
Ⅰ 【絲路智旅】【行業分析】全域旅遊背景下本地旅遊發展有何訣竅
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區特點分析
1.知名景區是示範區的「金名片」
知名景區能直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帶動示範區旅遊資源優化配置。以黃山為例,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蜚聲海內外,有著巨大的品牌價值。1987年國務院批准成立黃山市,城市名稱掛鉤知名景區,提升了黃山市的知名度,帶動了旅遊經濟。目前,黃山市以黃山為中心,以徽文化為特色,並將齊雲山、花山謎窟等徽文化景點申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屯溪老街申報為全國唯一的歷史文化保護街區,黟縣西遞、宏村作為「皖南古村落」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建市20多年來,黃山市在現代國際旅遊城市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黃山作為「金名片」帶動了整個黃山市整合並優化配置徽州旅遊資源,為全域旅遊夯實了基礎。
2.交通布局是示範區的「生命線」
交通是構建全域旅遊的脈絡,其便利程度是考量全域旅遊發展水平最直觀的維度之一。全域旅遊示範區內由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組成的綜合交通網路,是保障全域旅遊發展的「生命線」。完善的交通布局,應以各城市重要樞紐為節點,實現省域間、市州間、城鄉間的高效無縫銜接,構建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一體化的交通網路,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保障。
以吐魯番為例,2016年5月23日,吐魯番開通第一條國內定期航線北京—哈密—吐魯番航線,7月10日,新疆首次支線航線阿勒泰-吐魯番旅遊包機進行首航,吐魯番在蘭新高鐵、高昌故城-吐峪溝景區旅遊道路、坎兒井等主要景區景點周圍「驢的」線路基礎上,依託多條航線,初步建成了鐵路、公路、飛機三位一體的交通網路。立體化、集約化的交通布局,解決了以往因沒有形成交通樞紐地位、旅遊交通和時間成本較高等制約吐魯番旅遊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未來將在帶動旅遊客流量、提升交通網效率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從整體上帶動旅遊經濟躍上新台階。
3.抱團集群是示範區的「增值術」
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開展半年來,部分示範區積極探索與地緣相近的示範區抱團發展,發揮集群優勢,進一步增強示範區旅遊品牌吸引力。似「1+1>2」的模式,比較適合在地緣相近、優勢互補性強、經濟社會融合度較高的示範區之間嘗試推廣。
以目前全域旅遊發展較好的雲南為例,如詩如畫的麗江、風花雪月的大理、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理想樂土西雙版納,任何一個示範區都構成了優質旅遊目的地。在此基礎上,又有數量繁多的旅遊路線將各個示範區連接起來,在更大區域內形成新的整體,強化了雲南本身的旅遊標簽,放大了雲南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品牌效應。
4.政府扶持是示範區的「蝶變力」
發展全域旅遊示範區離不開黨政機構的支持,如山西省委、省政府對旅遊業高度重視,提出把加快發展文化旅遊業作為七大非煤產業之首給予重視,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山西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如何打造龍頭,找到「快進鍵」,跑出「加速度」,實現企地共贏,「政府搭台景企唱戲」的山西思路值得借鑒。2016年,山西省11個地市書記、市長通過《人說山西好風光》電視真人秀,對旅遊城市進行品牌推介,受到全國輿論廣泛贊譽的同時,也為山西旅遊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此外,依託金融創新和資本運作促進旅遊振興也是山西的重要舉措。為配合山西旅遊振興試點工作,在山西省旅遊局和山西證監局的指導下,高新普惠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與高平市、陽高縣、渾源縣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深度挖掘當地旅遊文化資源。7月以來歷山景區接待遊客13350人,環比增長175%,增加8500人;同比增長128%,增加7500人。井噴的遊客數量,背後是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以及高效的營銷策略。
京津冀全域旅遊綜合分析
(一)示範區核心影響力分析
1.京津交通優勢遠超河北
三地全域旅遊資源稟賦差異主要體現在交通便捷度方面,北京作為首都的交通樞紐位置絕非河北可比擬,而天津除航空和陸上交通之外還擁有發達的海上交通,這對兩地示範區建設無疑具有先發優勢,而河北多個示範區遠離中心城市,基本不具備空中和海上交通優勢,與京津兩地得分整體差距較大。具體來看,北京市內均有旅遊專線直達三個示範區及景區,旅行社也有很多相關線路供遊客選擇。
2.三地旅遊資源稟賦差異大
三地在A級景區分布上則互有優劣,北京昌平、平谷、延慶和天津薊縣,以及河北承德、平山和淶水A級景區保有量得分均在1.5分以上,其中承德為2分居首,顯示出其A級景區在京津冀旅遊大格局中的突出影響。此外,張家口蔚縣和張北A級景區保有量得分為0分,旅遊資源基礎還十分薄弱,全域旅遊建設需要打好基本功。
整體上,京津示範區的核心影響力排名大多高於河北,這與三地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第三產業比重有一定相關性,如北京第三產業比重顯著高於天津、河北,為全域旅遊建設提供了良好支撐。
(二)代表性景區影響力分析
代表性景區是示範區建設的基礎和「排頭兵」,是衡量示範區影響力的關鍵點。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相關監測數據,京津冀三地示範區的代表性景區影響力與示範區核心影響力之間有較大差異,如該項得分在7分以上的8個景區
Ⅱ 如何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建議
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來推進:
(一)創新發展戰略,改革管理體制
發展全域旅遊,是一項改革創新工程,重在圍繞適應旅遊發展兩個綜合需求(綜合產業發展和綜合執法需求),改革創新旅遊體制,從旅遊市場監管、旅遊公共服務、旅遊產業促進、擴大旅遊開放、旅遊管理體制和基礎制度等推進綜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創新全域綜合統籌發展的領導體制,構建從全局謀劃和推進、有效整合區域資源、統籌推進全域旅遊的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門聯動的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充分考慮旅遊配套設施及其公共服務的需求,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融合、銜接。
二是改革創新旅遊管理的綜合協調機制,推進旅遊管理體制的綜合改革,適應旅遊業從單一業態向綜合產業、從行業監管向綜合服務升級的客觀需求,這也是地方政府對旅遊發展認識升級的最典型和最生動表現。
三是改革創新旅遊綜合執法機制,鼓勵推進旅遊綜合執法隊伍等改革創新,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綜合執法保障。要把旅遊市場環境治理,納入到城市綜合治理的范疇內,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聯動。建立健全逗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主體負責地的旅遊安全責任體系與工作機制。設立旅遊警察和旅遊巡迴法庭,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許多國家早已設立旅遊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國、俄羅斯、希臘、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這些旅遊警察大多會外語、著裝醒目、在酒店和旅遊景區隨處可見,小到問路、物品遺失,大到被敲詐勒索,他們都會馬上介入解決。旅遊警察提升了國內外遊客的安全感,這是最重要的旅遊環境。旅遊警察還是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有力增強旅遊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旅遊規劃
發展全域旅遊,不能因循傳統規劃思路,必須改革創新規劃。
一是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理念,將旅遊規劃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規劃體制,推進多規合一。
三是創新旅遊規劃。全域旅遊模式的規劃與景點旅遊模式的規劃不同,不再只是規劃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需要系統全面規劃景點景區內外協調發展各、整合各類資源要素。
(三)改革評價體系
發展全域旅遊,必須樹立科學的旅遊觀念,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相關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
一是將發展旅遊作為區域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發展目標和重要考核內容,形成明確的任務分工要求,形成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合力。
二是創新旅遊數據徵集、分析體系。按照旅遊發展的新業態、新特點、新趨勢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適應全域旅遊特點的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與旅遊電商企業合作,建立現代旅遊的科學評價機制。
三是加強綜合效益評估,擺脫門票經濟逗依賴症地。我國大多數景區仍然處於門票經濟。2014年,除黃山門票占總收入的17.5%外,其餘景區門票佔比均超過40%,有的景區門票佔比更是超過80%。從門票經濟向全域旅遊經濟轉變,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遊的綜合效益評價體系,逐步擺脫對門票收入的嚴重依賴。
(四)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
推進全域旅遊,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支撐。這需要巨大的投資,迫切需要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推進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PPP等投融資模式改革創新,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融資支持,鼓勵私營企業、民間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吸引國際資本參與重大旅遊項目開發,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五)創新旅遊業態
創新旅遊產品,積極培育旅遊新業態,構建新的發展載體。推進旅遊小鎮、旅遊風景道、旅遊綠道、旅遊度假區、旅遊產業集聚區、特色旅遊基地、研學旅遊基地、養老旅遊基地等新興旅遊業態和產品建設。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閑農業、鄉村度假、古鎮村落、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新業態,推進特色旅遊目的地、國家休閑區、休閑旅遊示範城市等目的地建設。推進旅遊+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遊+研學(教育)、旅遊+交通、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新型養老、旅遊+健康養生、旅遊+購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遊的新產品新業態。要加快特色提煉,在創建精品旅遊品牌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區域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創建區域品牌。
(六)試點先行、示範引領
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強求一律。作為推進全域旅遊主體的地方黨委政府,有必要積極務實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遊的好經驗、好做法。國家每年遴選一批市縣創建逗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地,分步實施,滾動發展,上不封頂,下不設限,試點先行,示範引領。要採取系列措施支持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下雲途智旅。
Ⅲ 如何發展全域旅遊 政府工作報告
發展全域旅遊是我國新階段旅遊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從景點旅遊模式走向全域旅遊模式,具體要實現九大轉變:
一是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牆,實行多規合一,實行公共服務一體化,旅遊監管全覆蓋,實現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例如,要從景點景區和城市的旅遊廁所革命拓展為景點景區內外、城鄉一體推進的全面廁所革命。
二是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實行分類改革,公益性景區要實行低價或免費開放,市場性投資開發的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也要限高,遏制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上漲過快勢頭,打擊亂漲價和價格欺詐行為,從旅遊過度依賴門票收入的階段走出來。
三是從導游必須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閉式管理體制向導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動的開放式管理轉變。實現導游執業的法制化和市場化。
四是從粗放低效旅遊向精細高效旅遊轉變。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引導旅遊需求,實現旅遊供求的積極平衡。
五是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旅遊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葯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
六是從旅遊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充分調動各方發展旅遊的積極性,以旅遊為導向整合資源,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建立旅遊發展共建共享機制。
七是從景點景區圍牆內的「民團式」治安管理、社會管理向全域旅遊依法治理轉變。旅遊、公安、工商、物價、交通等部門各司其職。
八是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
九是從僅是景點景區接待國際遊客和狹窄的國際合作向全域接待國際遊客、全方位、多層次國際交流合作轉變。最終實現從小旅遊格局向大旅遊格局轉變。
這是區域發展走向成熟的標志,是旅遊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世界旅遊發展的共同規律和大趨勢,代表著現代旅遊發展的新方向。
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下雲途智旅,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旅遊目的地和全域旅遊目的地的區別
打個比方,去十三陵定陵是旅遊目的地,去十三陵玩個痛快,玩個明白是全域旅遊
十三陵特區回為答實現對十三陵一日游的管理監督,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拉動十三陵特區經濟發展,提升十三陵旅遊的管理、營銷和服務水平,自2016年開始,與北京中景合天攜手合作,展開旅遊大數據雲平台、旅遊監督管理、旅遊全域營銷、旅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智慧化建設,具體來講,主要建設了以下內容:
1、通過十三陵特區全域智慧旅遊建設,提高十三陵旅遊生態環境檢測和保護的能力,提高對遊客及工作人員的安全檢測和保護能力,提高對十三陵旅遊綜合管理監控能力,提高十三陵旅遊業務的營銷和服務能力。
2、通過十三陵特區全域智慧旅遊建設,將十三陵旅遊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所涵蓋的六大元素(即:行、食、住、游、娛、購)進行有序的整合,為遊客提供便捷的服務,使景區旅遊經濟效應最大化。
3、通過十三陵特區全域智慧旅遊建設,使企業經營與十三陵旅遊更有效地進行結合,拓展企業的營銷宣傳渠道,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多機遇。
相信十三陵全域旅遊平台的建設,能夠有效改善十三陵地區的旅遊環境,提升遊客的旅遊體驗。
Ⅳ 如何打造全域旅遊目的地
全域旅遊將打破傳統旅遊的景區景點格局、打破行政地域分割、打破各項專制約,拓展旅屬游全方位開放發展的新局面,體現小康社會要求,統籌城鄉旅遊互動與城鄉發展,提高人民福祉和生活質量,促進城鄉大市場的形成。
一般來講,旅遊開發包括三個系統,即目的地、客源和交通集散。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全域旅遊的重點是建設旅遊目的地系統,即具有宜居宜游的優良自然生態環境;安全、誠信、守法、親和的社會生態環境;完善的立體化的交通網路、設施與服務;准確、即時、多功能(咨詢、訂購、付款、退款、投訴等)的智能化旅遊信息網路;自然、文化和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適度的利用;可持續地提供觀光、度假和特種旅遊產品。
Ⅵ 景區實施全域旅遊發展戰略有哪些舉措
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來推進:
(一)創新發展戰略,改革管理體制
發展全域旅遊,是一項改革創新工程,重在圍繞適應旅遊發展兩個綜合需求(綜合產業發展和綜合執法需求),改革創新旅遊體制,從旅遊市場監管、旅遊公共服務、旅遊產業促進、擴大旅遊開放、旅遊管理體制和基礎制度等推進綜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創新全域綜合統籌發展的領導體制,構建從全局謀劃和推進、有效整合區域資源、統籌推進全域旅遊的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門聯動的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充分考慮旅遊配套設施及其公共服務的需求,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融合、銜接。
二是改革創新旅遊管理的綜合協調機制,推進旅遊管理體制的綜合改革,適應旅遊業從單一業態向綜合產業、從行業監管向綜合服務升級的客觀需求,這也是地方政府對旅遊發展認識升級的最典型和最生動表現。
三是改革創新旅遊綜合執法機制,鼓勵推進旅遊綜合執法隊伍等改革創新,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綜合執法保障。要把旅遊市場環境治理,納入到城市綜合治理的范疇內,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聯動。建立健全「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主體負責」的旅遊安全責任體系與工作機制。設立旅遊警察和旅遊巡迴法庭,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許多國家早已設立旅遊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國、俄羅斯、希臘、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這些旅遊警察大多會外語、著裝醒目、在酒店和旅遊景區隨處可見,小到問路、物品遺失,大到被敲詐勒索,他們都會馬上介入解決。旅遊警察提升了國內外遊客的安全感,這是最重要的旅遊環境。旅遊警察還是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有力增強旅遊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旅遊規劃
發展全域旅遊,不能因循傳統規劃思路,必須改革創新規劃。
一是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理念,將旅遊規劃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規劃體制,推進多規合一。
三是創新旅遊規劃。全域旅遊模式的規劃與景點旅遊模式的規劃不同,不再只是規劃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需要系統全面規劃景點景區內外協調發展各、整合各類資源要素。
(三)改革評價體系
發展全域旅遊,必須樹立科學的旅遊觀念,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相關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
一是將發展旅遊作為區域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發展目標和重要考核內容,形成明確的任務分工要求,形成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合力。
二是創新旅遊數據徵集、分析體系。按照旅遊發展的新業態、新特點、新趨勢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適應全域旅遊特點的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與旅遊電商企業合作,建立現代旅遊的科學評價機制。
三是加強綜合效益評估,擺脫門票經濟「依賴症」。我國大多數景區仍然處於門票經濟。2014年,除黃山門票占總收入的17.5%外,其餘景區門票佔比均超過40%,有的景區門票佔比更是超過80%。從門票經濟向全域旅遊經濟轉變,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遊的綜合效益評價體系,逐步擺脫對門票收入的嚴重依賴。
(四)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
推進全域旅遊,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支撐。這需要巨大的投資,迫切需要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推進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PPP等投融資模式改革創新,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融資支持,鼓勵私營企業、民間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吸引國際資本參與重大旅遊項目開發,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五)創新旅遊業態
創新旅遊產品,積極培育旅遊新業態,構建新的發展載體。推進旅遊小鎮、旅遊風景道、旅遊綠道、旅遊度假區、旅遊產業集聚區、特色旅遊基地、研學旅遊基地、養老旅遊基地等新興旅遊業態和產品建設。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閑農業、鄉村度假、古鎮村落、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新業態,推進特色旅遊目的地、國家休閑區、休閑旅遊示範城市等目的地建設。推進旅遊+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遊+研學(教育)、旅遊+交通、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新型養老、旅遊+健康養生、旅遊+購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遊的新產品新業態。要加快特色提煉,在創建精品旅遊品牌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區域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創建區域品牌。
(六)試點先行、示範引領
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強求一律。作為推進全域旅遊主體的地方黨委政府,有必要積極務實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遊的好經驗、好做法。國家每年遴選一批市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分步實施,滾動發展,上不封頂,下不設限,試點先行,示範引領。要採取系列措施支持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下北京中景合天。
Ⅶ 旅遊目的地和全域旅遊目的地的區別
打個比方,去十三陵定陵是旅遊目的地,去十三陵玩個痛快,玩個明白是全域旅遊
十三陵特區為實現對十三陵一日游的管理監督,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拉動十三陵特區經濟發展,提升十三陵旅遊的管理、營銷和服務水平,自2016年開始,與北京中景合天攜手合作,展開旅遊大數據雲平台、旅遊監督管理、旅遊全域營銷、旅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智慧化建設,具體來講,主要建設了以下內容:
1、通過十三陵特區全域智慧旅遊建設,提高十三陵旅遊生態環境檢測和保護的能力,提高對遊客及工作人員的安全檢測和保護能力,提高對十三陵旅遊綜合管理監控能力,提高十三陵旅遊業務的營銷和服務能力。
2、通過十三陵特區全域智慧旅遊建設,將十三陵旅遊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所涵蓋的六大元素(即:行、食、住、游、娛、購)進行有序的整合,為遊客提供便捷的服務,使景區旅遊經濟效應最大化。
3、通過十三陵特區全域智慧旅遊建設,使企業經營與十三陵旅遊更有效地進行結合,拓展企業的營銷宣傳渠道,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多機遇。
相信十三陵全域旅遊平台的建設,能夠有效改善十三陵地區的旅遊環境,提升遊客的旅遊體驗。
Ⅷ 如何打造全域旅遊目的地
全域旅遊將打破傳統旅遊的景區景點格局、打破行政地域分割、打破各項制約,拓展旅遊全方位開放發展的新局面,體現小康社會要求,統籌城鄉旅遊互動與城鄉發展,提高人民福祉和生活質量,促進城鄉大市場的形成。
一般來講,旅遊開發包括三個系統,即目的地、客源和交通集散。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全域旅遊的重點是建設旅遊目的地系統,即具有宜居宜游的優良自然生態環境;安全、誠信、守法、親和的社會生態環境;完善的立體化的交通網路、設施與服務;准確、即時、多功能(咨詢、訂購、付款、退款、投訴等)的智能化旅遊信息網路;自然、文化和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適度的利用;可持續地提供觀光、度假和特種旅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