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的定位是
❶ 旅遊企業的市場定位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如何運用
旅遊企業的市場定位常用方法應該是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以及文化資源把握客戶的需求。
❷ 對旅遊企業管理狀況的定位
樓主問題表述不太清晰,對於企業管理狀況一般不用定位這個詞,我猜樓主是想問如何對企業管理現狀進行診斷或者描述,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目標與計劃:企業有沒有清晰的戰略目標、目標是否正確、有沒有對實現目標的詳細計劃。
2、組織與流程:組織結構是否合理,分工是否合理,流程是否清晰、有效率。
3、薪酬與福利:薪酬是否體現了公平性、競爭性、激勵性。
4、績效與考核:考核指標的設置是否與戰略目標相一致,績效管理體系是否完善。
5、學習與發展:企業是否注重員工的長期發展,如培訓的效果、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晉升通道等等。
以上只是一些粗略的大綱,如果要對一個企業管理現狀進行全面診斷,還需要考慮很多問題。
❸ 岳陽市旅遊產業發展定位
關注雲途智旅面介紹挺 8月25記者2016全旅遊工作研討班獲悉今半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首批262家基礎新增100家 隨著旅遊產業發展實現信息互、客源互、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目標區域合作已旅遊發重要趨勢今推全域旅遊發展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各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響應全域旅遊全凝聚起強烈共識 家旅遊局相關負責表示隨著眾旅遊代傳統抓點特徵景點旅遊模式已經能適應社發展需要支持旅遊業進步發展需要家旅遊發展戰略再定位推全域旅遊發展發展全域旅遊通機整合區域資源、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社共建共享豐富旅遊業內涵外延放旅遊業經濟、社、環境綜合效益帶促進經濟社協調發展使旅遊業更服務於家經濟發展社進步 今半家旅遊局公布首批262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名單262家單位僅覆蓋全31省區市囊括旅遊業發展重點區域旅遊業發展重要戰略依託 浙江桐廬縣提全位保障、全景化打造、全產業融合、全領域覆蓋、全社參與五全舉措;南京市江寧區提規劃引領與規劃指導相結合、類試點與批推進相結合、功能布局與體系完善相結合、示範創建與項目支撐相結合、運營管理與宣傳推介相結合、督查指導與組織保障相結合六結合措施些省域層面探索全域旅遊發展模式創新雲南旅遊+互聯中國+金融模式構建全域旅遊新格局貴州立全域旅遊品牌際傳播發展京津冀立鄉村旅遊協同發展平台等 家旅遊局相關負責表示全域旅遊創建驗收寧缺毋濫熟批公布批使全域旅遊創建工作取切實
❹ 湖北旅遊業的主題定位是什麼
湖北旅遊業對國民經濟有較深的影響。1998年後,旅遊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增長點,各方面對旅遊關注加強,對旅遊的認識日益成熟,湖北旅遊發展逐漸進入提升與完善的大發展階段。湖北旅遊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海外市場更加多元,國內市場層次清晰,出境旅遊市場不斷壯大,呈現出全面興旺的良好勢頭(詳見表7-3)。
表7-3湖北省旅遊業發展概況一覽表
表7-3湖北省旅遊業發展概況一覽表
湖北的旅遊服務水平與配套條件較好,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購、娛配套服務。以熱乾麵、武昌魚、精武鴨脖為代表的湖北菜,在全國知名度甚高。武漢東方建國大酒店等一大批高檔酒店為旅遊者提供了舒適的住宿環境;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京廣鐵路、京九鐵路、焦柳鐵路及蛛網式的高速公路為旅遊業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以三峽旅遊產品、三國文化旅遊產品和武當山為代表的A級景區景點讓旅遊者流連忘返;長宜路的薈聚購物中心、萬松園路的西園購物中心等商場內琳琅滿目的商品令各方旅遊者競相選購;國際電影城、水上世界城、游泳館、養生會所等娛樂場所更為旅遊業增添了色彩
湖北圍繞著「傳奇山水,壯美湖北」的主題定位,正致力於打造區隔鮮明、差異明顯的旅遊板塊。武漢周邊是以東湖、黃鶴樓為代表的「半城山水一樓風」;神農架、武當山重點突出其神秘、壯闊的特點;鄂東南地區主要聚集著眾多名人、名山、名寺;鄂西沿清江流域則是土家族的發祥地和聚集地,濃郁的地方特色服飾與飲食構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畫卷。從紅色旅遊資源看,湖北擁有中國革命三大聖地之一的大別山、全國將軍第一縣紅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舊址等,還有當今世界第一大水電工程——三峽大壩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湖北正以其傳奇、壯闊的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❺ 手機定位在旅遊業中的用處
對於喜歡冒險旅遊的驢友來說,手機定位的確很有價值,可以通過無線終端(手機)和無線網路的配合,確定你的的實際位置信息,就不容易走丟了。
❻ 我國旅遊業的產業定位是
旅遊業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之一。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旅遊業以持續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快速發展,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國際旅遊界人士認為,旅遊業甚至已經超過石油和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2010年,第十屆世界旅遊旅行大會在北京召開時,會議主題就是「旅遊,世界第一大產業」。據統計,2011年旅遊業對全球GDP的貢獻率達9.1%(同期汽車製造業佔8.5%,銀行業佔11%),旅遊就業2.58億人次,佔全球就業總數的8.3%。
從國內看,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主要表現在:旅遊業的經濟拉動作用更加突出。一是拉動了經濟增長。據測算,我國旅遊業增加值已佔到GDP的4%以上,與旅遊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旅遊業發展帶動了社會投資,促進了相關產業發展。其中,旅遊業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二是促進了社會消費。2010年,我國居民國內旅遊消費達到12580億元,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9.4%。三是促進了社會就業。目前全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350萬人,與旅遊相關的就業人數約8000萬人。
從全球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旅遊大國。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我國已經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2011年,入境旅遊人數1.35億人次,入境過夜旅遊者5758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485億美元。已有14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2011年人均出遊率2次,國內旅遊人數26.4億人次。
我國是亞洲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2011年,中國公民出境總人數7025萬人次。出境人員中,因私出境6412萬人次,占出境總人數的91.3%。《世界是平的》一書說,「中國旅遊者將改變世界旅遊業」。中國對全球旅遊業的貢獻率逐步加大,特別是我國出境旅遊快速增長,成為全球國際旅遊增長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11年中國對全球入境旅遊的貢獻率超過30%。
戰略性支柱產業是指對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構成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支撐的產業,它不僅本身具有相當的規模,而且發展潛力巨大,同時能夠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廣泛的關聯帶動的作用。國際上一般認為一個產業的增加值佔到GDP的5%以上,就是支柱產業,佔到8%以上就是戰略性支柱產業。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我國的主要思路是,推動旅遊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重點發展鄉村旅遊;推動旅遊業與第二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旅遊裝備製造業;推動旅遊業與第三產業主要與文化、金融、交通、商務、醫療、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我們始終清醒地認識到,有許多問題和矛盾亟待解決。旅遊產品供給和需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熱點產品仍集中在少數知名旅遊景區,導致旺季一票難求。休閑度假產品供給與急劇上升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中西部部分旅遊目的地交通不便、可進入性差問題依然突出。旅遊安全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旅遊便捷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
國內旅遊市場秩序和人民群眾期待還有很大差距。現有的法律法規不適應旅遊業快速發展要求,旅遊民事規則不完善;旅遊活動缺乏全程監管,旅遊經營和管理不規范;市場誠信缺失,地區和行業壁壘依然存在;旅遊部門執法力量不足,綜合執法機制不健全。
我國旅遊發展方式還不完全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地區存在重開發、輕保護,重硬體、輕軟體的問題。一些地方仍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旅遊產業鏈,旅遊綜合帶動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組織化程度低、現代商業模式創新、現代科技運用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旅遊人才隊伍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旅遊發展要求。特別是缺乏適應兩大戰略目標要求的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投資創業人才等,現在外語導游、專業的景區講解員、賓館飯店的主管領班都不能適應發展需求。目前全國開展旅遊教育的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達1968家,在校旅遊專業學生109萬人,但沒有真正意義的名牌大學。真正的旅遊大國應當產生真正意義上類似美國康奈爾大學、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這樣的旅遊大學。
走出「門票經濟」是一個形象化說法,走出去,就是告別過去靠賣門票、靠漲價甚至一錘子買賣模式,向科學發展切實轉變。
❼ 如何定位政府在旅遊業發展中的作用
(一)「政府主導型」旅遊管理體制中政府與市場的分工是明確的
(二)「政府版主導」權型模式中政府的主要作用 現階段政府在旅遊發展中應發揮的作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府的旅遊發展戰略、整體形象促銷、危機應對措施。二是由於經濟還不發達而需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公共和公益性建設。三是由於市場經濟秩序尚不完備而由政府出面解決的問題。
❽ 哪30個省將旅遊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
第一要看旅遊業佔GDP的份額第二要看旅遊業所主導和帶動的行業是否在整體產業結構里起到主導作用第三要看旅遊業所佔用的資源和解決就業人口的數量比例第四很關鍵,要看旅遊業對當地政府財政預算的影響力
❾ 旅遊定位
旅遊定位,中國旅遊業已經進入了形象驅動時代,鮮明獨特的形象定位已經成為旅遊城市吸引旅遊者的關鍵因素。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中,交通工具的多樣化和高速度提升以及全球化趨勢的逐步蔓延使旅遊者有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人們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旅遊目的地選擇,眾多的旅遊目的地之間的競爭變得空前的激烈。
❿ 如何理解將我國的旅遊產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其重大意義是什麼
我國的旅遊產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其重大意義就是國家大力扶持,以後就會旅遊創收
只要把這個產業做成熟了,那麼這也能帶動國家經濟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