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美國旅遊文化論文

美國旅遊文化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18 12:36:56

『壹』 民族振興與文化重塑2000字論文

民族振興與文化重塑可以從重塑鄉村文化,中國夢進行描寫。

例文:

中國夢是個體夢與群體夢的辯證統一,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最終落腳點都是人民的幸福。只有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民族才會振興,國家才能真正強大。

因此,重構鄉村文化生態系統的文化設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文化設施的建立、文化資源的保護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鄉村的規劃、建設環節都應該代表著新時代語境下現代文明的發展趨勢。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應緊密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推動文化、旅遊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文化生態應該是一個包括自然、社會、人類、文化、經濟等綜合的復合有機整體,鄉村文化生態規劃要將生活與生產、倫理與教育、道德與法律、民俗與文明相結合,打破鄉村和城市的二元對立,形成城鄉優勢互補和良好的互動關系,具體可以從五個方面著重推進。

一是重構以人才體系為基礎的鄉村主體。重構鄉村主體需要內外主體的共同努力,建構新型社群,通過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建立多層次文化人才隊伍。

新型的社群人員包括原住村民和新村民(鄉創人員、志願者等),將現代高效的組織模式融入以血緣為紐帶的鄉鄰關系之中,建立共生社群。應創新用人機制,在機構編制、職稱職級、福利待遇等方面向基層文化人員傾斜。

應利用公益組織、社群組織建立相關的鄉創人才基地,吸引志願者、青年駐村參與建設。重視培育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專業技能,形成良性自我發展機制。

二是合理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的核心要求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讓各類生產要素與農村的土地、生態、景觀、文化等資源有效結合進而形成產業。

其中,農業是鄉村產業第一發展要務,在農業的基礎上再適當發展第三產業,尤其要做好農業、旅遊業、文創業的整合統籌。

建設和發揮好互聯網文化平台作用,開發和建設「一站式」且「互聯互通」的文化資源集成雲服務平台,加速雲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在農村文化服務領域的轉化和應用,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文化信息服務。

三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發展。一方面,要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促進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要保護與傳承鄉村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優先保護好歷史文化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保護和激勵傳承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主要集中在手工技藝、表演藝術、口頭文學等領域,對於鄉村的文化生態系統有著不可取代的獨特地位。

四是重新構建鄉村特色教育。在教學理念上,要加強鄉土文化的教學和研究,打破城鄉統一的考試評價標准,增加實踐內容板塊。在教育對象上,要對學生加強具有鄉村特質的品質教育,同時培養開放意識、合作意識以及創新精神等現代文明素質,培養一批懂鄉村、愛鄉村、造鄉村的優秀在地人才。

在教育實施上,要培育教師的鄉土情懷,切實解決教師待遇問題,突出鄉村教師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建設一支穩定、高素質、充滿鄉土情懷並致力於農村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

五是重塑現代鄉村文化空間。重塑現代鄉村文化空間,要重新通過空間、材料和在地社區,尋求鄉村文化空間與鄉土文化的聯系,著重加強村落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保護性利用。

在居住空間方面,需要考慮現代生活方便,但更要遵循保護村落整體風貌,保留建築格局、外觀的舊有形式,內部條件現代化,使得民居建築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得到傳承。

在公共空間方面,中國鄉村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空間和場域主要是祠堂、禮堂和圖書館,這些應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作為重要元素統籌考慮。

此外,鄉村文化生態系統的重構涉及多個方面,在推進實施的過程中還需處理好三組核心關系:一是外來文化與鄉村文化的關系。

要堅持村落文化的本原性與主體傳承性,避免外來文化對鄉村文化原生態的破壞。二是社會資本與原住民利益分配的關系。

要規范化協調好外部社會投資力量與原住民的利益沖突,注意協同合作、資源使用、收入分配等問題。三是當前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要注意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搞好規劃與監管,避免可能造成鄉村環境惡化的各種因素。

三是當前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要注意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搞好規劃與監管,避免可能造成鄉村環境惡化的各種因素。

重構鄉村文化生態體系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的系統工程,需要來自鄉村內外的共同努力,要堅持系統設計、科學規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構建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文化生態體系,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持續注入更大文化動能。

(1)美國旅遊文化論文擴展閱讀

鄉村文化的重塑

在廣大鄉村,特別是經濟落後地區,要加大對鄉村教育資金和資源的投入,改善鄉村地區的教育條件,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採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增強其文化意識和主體意識。

由於人口流動帶來了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的變化,所以,要根據不同群體採取不同的教育路徑。針對留守婦女,應利用農閑時間、開辦文化補習班,開展適合其參與的公共文化活動,使其在參與中提高文化水平,提升文化自覺意識。

把鄉村教育復興起來,否則未來人才就是個問題。留守兒童也好,流動兒童也好,流浪兒童也好,他們急需的就是現代教育支撐,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良好的素質,沒有良好的素質就不能從事現代化的工作,沒有現代化的工作就沒有現代化的收入,由此就會進入惡性循環。

將文化自覺作為培育農民文化意識的前提,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農民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理應主動地去了解、明確自身文化形成的社會基礎,特點及未來走向。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